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19课14-20

创建日期:2022-07-10

  行为学-教言宝藏19课14-20

  (十四) 获得二利之悉地二

  他利是利益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所有众生都曾做过我们的父母,对我们有无量恩德,如今我们所行持的一切善法,都是为了让一切父母远离痛苦及痛苦之因,获得永恒不变的快乐。这是我们身为儿女的责任,也是我们作为佛弟子的使命。一旦我们修行获得成就,就能实现这个愿望,使父母获得快乐。

  成就也就是获得解脱。解脱包括即生成就(如无死莲花生大师般,即生证得昼夜一如之见解)、第一本净解脱(座上证悟见解,座下仍有散乱,在临终五根断绝、四大分解时获得解脱)、第二本净解脱(座上未证悟见解但有非常好的觉受,在内隐没次第明增得三光后,从闷厥中醒来,意识融入虚空时,安住于见解获得解脱),以及在转生中阴时往生净土。获得第二本净解脱以上的成就,在成佛一瞬间,可以带走自己身上十万个他相续细胞,以及中阴界中最有缘的三千个众生,令十万三千众生同时成佛!

  由于解脱具备如是不可思议之功德,现前很多信众到处与导师结缘,希望自己能成为十万三千有缘众生之一。若结缘的导师真正具备这样的功德,与导师结上缘,导师成就的瞬间,自己决定可以成为十万三千有缘众生之一,同时获得成就。但若导师不具备这样的功德,结缘能否具备这样的利益,可就不知道了。所以,一切教言都不能成为一种教条,而应知道教言所针对的具体情境。像禅宗惠能大师,在听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开悟,如果我们不考量自己的根机,生搬硬套六祖的开悟公案,可能不会如六祖一般当下开悟。如今不是有很多禅宗修行者,都寄希望于自己也能如六祖大师般直下承当,明心见性,天天念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吗?但念是念了几千遍、几万遍,内心却还是那么坚硬。

  还有很多人在看了达摩祖师传授衣钵给二祖慧可大师的公案后,认为禅宗的明心见性就是“言者不知,知者不言”,从此什么都不说,以为这就是真正的禅定,却不知二祖大师只是通过“无言礼拜”这种方式,来诠释真实见解超越言喻之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些都是教条,真的没有多大意义。

  往昔藏传佛教历代高僧大德,也有很多讲经不用口、也不做表示,以心印传承印证见解的公案。如今有很多虚荣心很强、已经变成教条主义者的修行人,在依止了具有高尚智慧的导师,听闻了可以即生解脱的殊胜妙法后,没有观待自己的内心,就认为自己也可以像历代传承祖师般依真实教授而直指心性、当下解脱,并对如理如法依方便教授次第成办解脱的修行者狂言:“某某导师在讲解过程中非常着重方便。但无上窍诀大圆满是果法,所以方便必须搁置一旁,应该在智慧中成办方便。这种着重方便的传讲方式是不合理的。”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历代传承祖师依真实教授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是很好的先例,但问题的关键是你能做得到吗?就像几岁的小孩子,学前班还没读完,当知道博士后拥有最高的知识后,就不再上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想直接进博士后工作站,还指责次第讲解小学、中学、大学知识的老师没有直接讲解最深奥的知识,这不是很可笑吗?

  我们反复强调法与根机必须相应。如果不观待自己的内心,只是走一个形式就觉得万事大吉,用“我已经得到心印传承”来自我安慰,完全是自欺欺人。理解这一系列道理,对我们以后修法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以上是他利。

  (十五) 此生乃至世世代一

  【此生乃至世世代

  这充分告诫我们,修行不仅仅讲解未来到哪个地方去,而是从今天开始做起,我们的人生就会发生改变。这才是真正的佛教。

  修法就是修心,修心就是对治贪嗔痴烦恼。很多修行者会说自己“一直在修法”,但在遇到对境的时候,脾气、烦恼还是像往昔一般炽盛。烦恼没有减轻的修行,还能算正法吗?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细致观察自己的内心有多少改变。

  可能有些人会想:“天哪!修行要从这么细致的角度去观待,太累了!与其这么累,还不如顺其自然,能修成什么样算什么样吧。”要记住,与正法相违的一切思想、言行,都是业及烦恼沉重的表现。如果你现前因为观心、修行很累而放纵自己的习气,在手握斩妖除魔的正法利剑时,因放逸懈怠而任宝剑藏锋,那么,更累更苦的事情决定在等待着你、召唤着你,不久的将来,你会遭受几千、几万、甚至无量倍的痛苦。到时你再想“成办不累”,阎王爷可不会给你任何时间哪!所以今天就是最殊胜的修行时间。

  无常真的很恐怖。但无常也是诸佛菩萨的加持!如果没有灾难、痛苦加身,如果没有无常死亡的显现,人类会无所顾忌地为所欲为,真不知道这个世界会走向何方。人在灾难和痛苦面前才知道回头,在死亡面前才会忏悔、行善,所以,痛苦和死亡也是诸佛菩萨的加持,让我们趋入佛门,知善恶、懂取舍。

  这段时间,我听到很多很多无常的消息,也在为居士亡故的亲人、朋友打卦超度。这也是在告诫我们,无常时时都在我们身边。细致想想,仅仅今天一天,仅仅在我们身处的这个城市,有多少家庭正在遭受生离死别的痛苦,有多少人正在面对各种疾病、灾难?!虽然今天我们很幸运,这些痛苦暂时没有降临在我们身边,但谁又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后天会发生什么?所以,我们应提前做好准备,以备随时面对可能呈现的无常。

  (十六)此生乃至世世代二

  据我父亲说,我母亲生我以后,父亲的一个朋友送了很多野鹿的血和肉,给我母亲补养身体。父亲说,当时他也不懂很多道理,因此就让母亲吃了这些。可能由于热量太大的原因,吃完以后,母亲就没有奶水了。高原地方没有奶粉,为了让我能有奶喝,当时请了我们家正好有奶水的一个远房亲戚,做我的奶妈。我就天天吃她的奶。

  大概在我五六岁的时候,奶妈和她的女儿产生矛盾,当时奶妈的心态不是很好,有一天就在一个无人的房间里自尽死了。噩耗传来,父亲带着我去买了几米白布,把它做成口袋。我在父亲身边坐着,问道:“这个白布口袋做什么用?”父亲说:“你的奶妈已经去世了,要把奶妈装在这里面。”但当时我还不懂去世是什么意思。

  后来父亲把我带到那个空房间里,我看到奶妈一个人静静地躺在那里,头顶点着一盏酥油灯,旁边站着一些藏民。

  我觉得很凄凉,问:“奶妈死了?”父亲说:“是的。”我又问:“什么是死?会不会是奶妈睡着了?你们使劲摇她,拼命喊她,她可能会起来的。”父亲说:“不可能的,这就叫死亡。奶妈今天已经死了,从此以后你再也没有奶妈了。每个人最后都会走向死亡。”

  虽然她只是我的奶妈,但在我的感觉中却很亲切,听到奶妈再也不会回到我的身边,还是觉得非常痛苦。我独自一人跑到家后的山上,边哭边想:“我的父亲、母亲不是也会像奶妈一样去世吗?那时候我该怎么办呢?我能给父母做什么呢?不仅仅是父母,从父亲说的话看来,我可能有一天也要死,那时候我在做什么呢?我又能做什么呢?”虽然奶妈去世是我五六岁时发生的事,但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后来我离开父母,来到亚青寺。在亚青寺住了两三年后,上师让我进禅院闭关,成为第二期禅院的僧人。第一年冬天的时候,我母亲去世了,因为我在闭关,家人怕影响到我,所以当时没有告诉我。当我们闭关结束以后,距离母亲去世已经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了,我收到一封电报,告诉我母亲去世了。

  当时我心里非常非常痛苦,就跑到上师身边,把这个噩耗告诉上师。上师说:“母亲已经去世这么长时间,现在回去也没什么意义,母亲的尸体可能也已经没有了。”我独自一人在自己的房间里伤心流泪,一边流泪一边想:“我小时候就在担心的这件事情,今天真的已经发生了。”后来父亲去世的时候,我也是这么想的。

  我讲解这个公案的真正目的就是告诉大家,我们今天说的事情,在不久的将来决定会降临到我们身旁!所以,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着手准备,否则事到临头才想到后悔,已经太迟了!在我们获得暇满人身、听闻殊胜妙法的前提下,还让自己在痛苦中飘向恐怖的中阴,不能坦然、自在地面对一切,那我们活在世上真是一个失败者。

  (十七) 此生乃至世世代三

  我每次讲法都会讲解共同法。可能有些弟子会想,我曾经阅读过《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圣者言教》等一系列前行教言,所以以上传讲的共同法我都学过,也都懂。

  对此我深有体会。我初次到亚青寺的时候,上师也在讲解共同法。不到三年的时间,我就开始帮助上师一起传法了,那时我讲的也是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但现在反思,那时我讲法只是口中在讲,内心境界和口中所讲之法,可能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完全是两种概念。

  后来上师不停地传讲,我也不停地观修,最后在自己内心当中,这种感受越来越强烈,此时才知道,什么是真正懂得共同法。在内心没有生起这种感受之前,我们只能说自己从文字上知道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这些词句,但还没有真正懂得它的教义。如果要懂得这些教义,必须把法纳入心相续之中,令我们的内心变成法。

  当我们真正懂得共同前行的教义,修行的意乐和状态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时你再也不会说“我今天好像想修,明天又不想修”;也不会天天看着导师的脸色,导师脸色一黑,赶紧装模作样地修一修,导师脸色一好,就又像没事儿人一般逍遥自在地玩乐,好像修行完全是为了导师一般。一旦共同前行的基础扎实,修行就会成为我们生活的全部。无论什么时候,即便是在从事我们所谓的世间琐事,内心想得最多的仍然是佛法。在践行佛法教义的时候,永远也不会再问“为什么”。

  比如在家庭生活中,当双方产生一点点矛盾的时候,修行者会在第一瞬间放下自己的颜面,他永远不会问“为什么要我先道歉”,因为他已经深刻领悟到,作为一位修行者,这就是他该做的,这样做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

  相对于未来,今生并不那么重要。莲花生大师曾经说过:“今生的时间越长,也是稍许个月,未来的时间才是无量。要在来生不遭受任何痛苦,必须从现在开始精进修行。”现前我们自认为没面子的事,相对于我们即将面对的世上最大的痛苦——临终,其实是小菜一碟,和未来相比,就更无关紧要了。一旦远离了对今生后世的耽著,我们的内心永远不会产生“我觉得不公平”、“我很委屈”、“我很没面子”、“我很受伤”等一系列负面情绪。这就是一个真正修行者的功德。

  当我们的内心与前行法完全相融,行善就会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今生必办的事,无需任何理由。所以我希望在座的弟子都能从现在做起。要记住,获得永恒不变的快乐,再不遭受痛苦,是我们每一个修行者必须做到的。

  (十八)此生乃至世世代四

  为了加深对教理的理解,平常当然可以多阅读一些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但要注意的是,闻思应形成实修的辅助,而不能成为内心散乱的因。

  由于我们时间乃至精力有限,修行过程中我们一般只按一个传承一门深入,这种修法也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传讲八万四千法门,并不意味着每个修行者都要修行八万四千种方便法才能成办解脱,而是针对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根机而传讲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便道。这样,修行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根机修行相应的法,调伏内心成办解脱更方便,也更善巧。这是佛陀传讲八万四千法门的真正目的。

  比如我们要把外面一个一百斤重的东西拿到房间里来。根据某个人的实际情况,导师告诉他:“你用左手分十次把它提上来。”根据另一个人的情况,导师可能告诉他:“你走五次,用肩把它扛上来。”对于第三个人,导师可能说:“你分两次把这个东西背上来。”显而易见,这几个人只需要按照导师教授的方法去做,而不必把三种方法全都尝试一遍。

  如同上面的例子般,在修行过程中,我们现前该做的也是依教奉行,根据当下最适合自己根机的方式去做,而不需要把佛陀教授的八万四千法门全都试一遍。但是对自己现前所修之法,必须圆满通达,绝不能打折扣。

  如今很多修行者,对自己所修的善法只是一知半解,很多细节语焉不详,不花精力把自己尚未圆满通达的修行要义彻底搞清楚,却开始广泛涉猎其他法要。在好奇心和虚荣心的驱使下,看看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中是怎么说的,华智仁波切在《普贤上师言教》中是怎么论的,哪位导师又是怎么讲解的……就像一个情报间谍,收集很多信息。但当问到如何在修行中运用这些“收集来的信息”时,就完全茫然无知了。所以我们现前最重要的是把当前自己所修之法搞清楚,在此基础上你可以扩大自己的智慧,学习各式各样的法,站在不同的教言当中、站在不同的立场之上加深对法的理解。但在修的时候,又可以把一切归纳到当前所修之法中。这样,智慧既广大,修行又方便,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具智慧者。

  上师曾经说过,能不能称得上一个善知识,要观待闻思和实修两方面——既会散又会收者,为智士者。站在理论上,可以讲解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法门,为散;但是修行之时,又都归纳到一个法门当中,为收。这就是有智慧者。

  如果只会散,知道《入菩萨行论》中是这样讲解的,《中观庄严论》中是那样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是这样讲的,但最终怎么办?如果不知道如何把闻思的理论运用于所修之法,内心就会很散乱。当然,从总体当中,知道自己的方向是对的,但是必须配同修行,因为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没有实修实证的力量,是无法面对任何痛苦违缘的。

  如今也有很多刚开始入门或者心力比较小的人认为,现前从事一切善法,就是给未来打一个基础。但是要想到,现前是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最沉重时期,即便未来我们真有机会投生为人,佛教会是什么状态,依当今的情境也可略知一二。那时候教信众念诵佛号心咒的人,可能有;教信众放生的人,也可能有,但从教证和理证的角度,传讲真正佛法的地方可能寥若晨星。那时候要获得十八种暇满人身,得到导师的圆满摄受,可能非常难,因为那时候有没有传讲解脱法要的导师,真的不知道。所以我们真需要知道轮回过患,生起“即生必须成办解脱”的心力。

  (十九)吉祥上师慈摄受 圆满地道之道验

  【吉祥上师慈摄受

  如理如法修行,就能得到具德上师的慈悲摄受。

  当然,要得到具德上师的摄受,也离不开时时发愿。《显密甘露心滴念诵集》中有《祈愿世代摄受颂》,就是祈请上师世世代代摄受的颂词,平常念诵一些,非常非常好。

  如今我们能值遇法王如意宝和喇嘛仁波切这样的高僧大德,充分说明我们前世也是这样发愿的。现前如是清净发愿,可以让我们生生世世得到具德上师的摄受,永远不会进入偏道之中。

  【圆满地道之道验

  如是修行,可以圆满五道十地一切修行之过程,最终实证诸佛菩萨的密意而成办解脱。

  各个传承都讲五道十地,比如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学道、无学道;十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有将五道依三十七菩提分法传讲的。但现前我们需要的不是记住文字,如“小资粮道分为四念住”、“大资粮道为四神足”等等,而是要看五道十地的功德,应该在哪一方面赤裸。

  这样传讲可能更客观一些,否则在做的时候,总会觉得这些理论离自己很遥远。我们现前都是修行者,在讲解五道十地的时候,尽可能站在当前能感受到的立场中讲解,可能是最成熟的地方。所以还是观待,从逆缘的角度中,贪嗔痴烦恼已经减少;从顺缘的角度中,三大功德越来越增上。这就是地道功德增上的征象。最终圆满的时候,当然就是佛果。

  一些修行者在汇报自己的整个修行过程时,我能听得出来,他的见解在逐渐增长,但我平常很少授记“哪个人已经达到多少地、多少道”等。因为我以前见过,有些人在得到授记以后,由于性格站在见解的上峰,而发生行为随顺性格而转变的事情。所以我想,在修行还没有彻底消尽性格之前,暂时不树立一个名称,可能是最好的。

  站在更实在的角度,无论是否树立一个名称,只要有见地者,我相信他就能成办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而没有见地者,即便被称为八地菩萨,也没什么意义。当然,有时候考虑到弟子的事业,得到上师的授记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最怕的是性格不很贤善,可能左右他的修行。

  以前上师也非常看重弟子的性格。我是第二期进入亚青寺禅院修行的,第一期有十五个和尚,在禅院修行三年,第三年的秋天圆满,换第二期的和尚。那年春天的时候,上师告诉我:“今年秋天,你必须住进禅院。”并讲了很多住进禅院的标准。上师说,见解当然很重要,但是他更重视性格,因为性格有时候会左右一切。

  平常我也看见很多修行者,在性格不很贤善的时候,可能会做出很多旁人觉得不顺眼的事。这不是修行,而是性格。很多无知的人看到这些,就会说:“你们修行者不是很圆满吗?你看某某人,怎么这样?”但要知道,初行者与圆满达到成就者,完全是两种概念。但对一些完全不了解佛法的人而言,这么说也很正常。

  比如居士们身边有很多亲朋好友并不信仰佛教,平常可能会问一些让他们难以回答的问题,这时候居士们就会问我,怎么回答才好。我问是什么问题,他们说这些人说:“你们佛教不是讲解很多功德、很多境界、神通神变吗?你能不能让我感受一下,这样我才信仰佛教。”

  我说,你回答问题之前,先哈哈大笑两声,然后再说:“你真不可理喻,世上有这样的事情吗?就像你已经患病,到医院告诉医生,你先把我的病治好,我才相信你,按照你的处方吃药打针或者动手术。你的病都已经治好了,难道还需要这些治疗吗?世上有这种颠倒的事情吗?同样的道理,当你真能感受到这一切神通神变的时候,你已经是成就者了,还需要修行吗?我们修行就是为了成办这些功德。”但世间人问出这些可笑的问题也很正常。

  总之,要好好修法,才能圆满地道之功德。

  (二十)原始界中得解脱

  【原始界中得解脱。

  五道十地的一系列功德,是原本具有,成就时才呈现,还是原本不具有,成就时新生的?若原本不具有、是新生的,就是有为法,因为有生灭。那么成就时即便功德多么圆满,它也决定会变化。

  就像世间人特别强调的创新。现前无论哪个行业,从哪一个角度,都在提倡创新,似乎只有创新才能打造一番天地,才能有立足之地。所以现前只要是一个有智慧的人,都在往前人没有探索过的方向发展。但是即便全世界都认可这种创新是当今最先进的技术,过几年也可能变成最落后的。这就是创新的特点——只要有新生,就会有消亡,这是生灭法的特性。

  佛教讲解的一系列解脱功德,如果原本不具有而是新生的,它也是有为法,是生灭性的。这当然不是解脱。我们讲解的一系列功德,是原本具有的,只是被贪嗔痴烦恼遮止而临时没有呈现。当我们依靠修行消尽一切烦恼,呈现原本具有的功德,它就是无为法,永不变化,超越一切时空的限制。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解的如来藏、心的本性。何时能赤裸这种境界,何时就是解脱。现前我们正在往这方面发展,当圆满赤裸这一系列功德时,就是真正的佛。

  【卑劣行为之堪布,赐予侄儿益噶也!

  这些教言是上师赐给某位弟子的,但实际上就是赐给我们在座所有弟子的。能否如同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一样,即生成办解脱,完全取决于能否追随上师的足迹前行。若能追随上师的足迹,相信成办解脱近在眼前。

  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弟子,无论现前生活的环境如何,都要时时铭记心中——修行绝不能搁置一旁。今天你把它搁置一旁,恐怕没有很大的感觉,但是当临终降临在身边的时候,就会生起猛厉的后悔心,但那时候即便后悔也太迟了。所以不要等待着那个时候才后悔,现前就要精进修法,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无始以来从善得到的暇满人身。我们不能让珍贵的人身在我们手中空耗,因为虚度人生是最不值得的行为。如《入行论》中说:“已得此闲暇,我若不修善,除此更无惑,除此更无痴。”很多人很坚强、很努力地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胜利者,但在没有获得“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这个胜利之前,你永远是失败者。

  我们当前享受的世间快乐,就像昨晚的梦境一般,总有醒来消失的一刻。我相信有些人可能在梦中统一了全世界,成为全世界的首脑;有些人可能在梦中创业成功,成为世界首富……短短的时间中,我们享受了当国王、当首富的快乐和君临天下、功成名就的自豪,但有什么意义呢?醒来以后你还是你,又不是国王、首富。一样的道理,即便在今生短短的时间中,我们享受了自认为多么伟大的幸福、喜悦和成就,临终的时候,一切也都结束了。除了享受时间长短不同,感觉快乐大小有别之外,今生的快乐与梦中的快乐没有丝毫之差异。

  时间走得太快了。我们都是经历了几十年岁月洗礼的人,从小直到现在,多少当时认为一生难忘的经历,现在只留下淡淡的回忆?多少当时认为跨不过去的人生难关,现在只是云淡风轻的过往?多少当时认为无法承受的打击,现在不过是一笑而过的曾经?多少当年的好朋友、好同学、好同事,现在只留下模糊的记忆?回首这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真没有多大的利益。所以真正需要我们全力以赴去成办的,是世世代代都会陪伴自己、让自己永远快乐的出世间功德。能创造这一点的,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因此要多修修法。

  但可能有些人会想,有些没有信仰的人,特别是一些世间的成功人士,看起来很强大、很坚强,他们不是胜利者吗?要知道,这些人不是一生中都那么坚强。当无常降临到身边的时候,他可能是世界上最脆弱、最软弱的人。现前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坚强,完全是业及烦恼沉重的表现,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可以面对一切。我们现前已经知道这个真理,不能再欺骗自己了。

  站在佛教的角度,我们现前的智慧还很浅薄,尤其是刚开始入门的弟子,就像一张白纸。我们需要在这张纸上写满字,需要得到很多教授,所以平常多听闻高僧大德的讲法,意义非常广大。修行佛法不是简单的事情,盲修瞎炼也无法成办解脱,所以我们需要懂得很多很多教理,多多闻法可以让我们对佛法的理解更透彻一些。

  导师讲解的法殊不殊胜,就观待导师传讲的一切,是否直指自己的缺点。仅仅词句优美动听是远远不够的,就像老人给小孩子讲故事一般,觉得故事很好听,但若调伏不了自己的心相续,讲法闻法的利益又体现在何处?若导师传讲的一系列教言都在指出自己的缺点,自己也察觉到很多不足,就说明导师讲法切中要害。这就是真正的教言。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9课8-13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20课1-9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