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29课11-22
(十一)为利种种有情之事业 殊胜引导大恩根本师 三门无别恭敬作祈祷
【为利种种有情之事业】
在执受本体时,妙力起现之相称之为大悲。这种大悲心与我们平常需要看见具体的受苦众生才能生起慈悲心不同,它不需要依靠起心动念就能生起慈悲心,具有普遍性,也就是悲空无二中的悲。从自显见解的角度而言,于悲空双运中安住,就是行持种种利益有情之事业。从他显的角度来说,见解本身体用一如,根据个人的力量去度化一切众生。我们可以从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这句颂词。
【殊胜引导大恩根本师】
上师本来即为法身,在法身不动摇的前提下显现为上师的相,而相和本体本来一如,因此上师就是真正的佛。前行中讲解把上师观想成法身,而法身不是一种相,是一种境界。现前我们已经懂得什么叫法身,在执受这样见解时所呈现的相即为根本上师,说明上师就是佛。我们要从这个角度去认识,因为显现和本体本来一如。
有时候我们从二身的角度中讲解法身和色身,从三身的角度中讲法报化三身,但它还是要分为自显和他显,即本体和游舞两种。我们印证三身见解时,印证为本体三身和游舞三身。从显现的角度中,可以称之为游舞三身;而从本体的角度,必须要站在见解本身的角度中理解:境心一如为本体,而二身即三身。只有这样的理解才能体现出一个真正密宗弟子的见解。
【三门无别恭敬作祈祷。】
所谓身口意三门无别,是指在执受见解时显现一体,此时不需要再将上师的三金刚与我们的三门合为一体,因为它本来就是一如。若能做到这一点,当然很了不起,因为执受见解时自己和上师本来一如。若要是做不到,我们将上师作为智慧尊(在执受法界时起现上师之相,而上师本身就是法身,呈现在我们面前为智慧尊),我们作为誓言者,祈祷上师加持我的三门与上师的三金刚成为无别。这是次第修学者平常祈祷上师时的一种接受灌顶和祈祷的方法。
我们可以站在以上两个不同的立场之中理解,但如是讲解的真正目的就是告诫在座所有弟子,平常祈祷上师时,应该根据个人的见解来做祈祷。如果具有前者的见解,当然很好,但如果现前还不具有,只能按照后者起心动念而做祈祷,这时就要懂得智慧尊与誓言者的内容以及运用过程中的方法等。
总之,以上主要讲解智慧尊本身的功德,这一点非常重要!华智仁波切曾经说过,你把上师当成什么而做祈祷,就能得到什么样的加持。把上师当成真正的法身而做祈祷,就能得到法界一切功德加持;若把导师仅仅当做化身而做祈祷,就只能得到化身的加持;把导师当成一般人而祈祷,就只能得到一般的加持,因此得到怎样的加持,完全取决于你对导师的认识。
(十二)现在直至未来一切时 殊胜善法恒时不背离
【现在直至未来一切时,殊胜善法恒时不背离】
作为修行者,应该时时如是发愿:从今天直到成佛间,恒时不与正法相背离。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正法。如果你对法还没有一定的了解,想做到时时不离正法,恐怕并不现实。由于我们业及烦恼沉重以及对法的认识不够成熟的缘故,难免会有懈怠的显现。因为人的内心非常复杂,倘若对一件事情没有圆满认识,很难将身心完全投入其中。
我们以世间法为例。如果你对目前所做工作的收入、你自己的兴趣点与工作的匹配程度等一系列认识还不够圆满,你绝不会把身心完全投入其中,因为你并没有真正认清自己的工作,看不透这样下去自己会有怎样的前途。但你的行为最终会产生两个后果:第一、除非你是公司老板,否则懈怠工作会被老板炒鱿鱼;第二、由于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时时都有可能懈怠,最终工资、奖金等收入会减少。
如今我们信仰佛教也同样一个道理,是否能把身心完全投入正法,首先要观察自己对法的理解有多深。倘若只知道修法有功德,听说从事善法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却一无所知,只能说明你对解脱法要的认识依旧如往昔一样浅薄。如今很多居士都在参加临终助念,但如果只凭借当时亡者的脸色不错,或者临终时的某些表现就判断亡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恐怕还是有点幼稚。
我们说过,真正的西方极乐世界在清净心之中。能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要看看内心烦恼断除了多少。如果内心时时与贪嗔痴烦恼相伴,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与西方极乐世界越来越遥远。
在座所有弟子都声称自己在行持善法,目的是为了解脱,但你距离解脱有多遥远,反观自己的内心就能知道。若内心仍旧被贪嗔痴烦恼所紧缚,说明距离西方极乐世界仍旧十分遥远;如果内心越来越清净,贪嗔痴烦恼逐渐减轻,说明西方极乐世界已经近在眼前。这与你出家时间长短无关,与你平时从事善法数量也无关。
正如阿底峡尊者曰:“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以及无垢光尊者曰:“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欲令身心完全投入正法,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正法。希望在座每一位弟子,平常能多了解一些相关的道理。
当然从文字上理解这些道理,可以令信心逐渐增上,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如果只是口中说说却没有实际体会,仍旧无法圆满成办解脱。
就像有人说石头营养很高,但如果没人看见有谁因为吃过石头而身体健壮,谁又会相信石头有营养而去食用呢?我们平常的修行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光从理论上通达一切,但没有一点点实践经验,恐怕信心还是很难增上。如果往昔没有喝过水,对于水是否真的可以解渴还是会有疑惑,可是当你口渴时亲自喝了一口水,即便还没有完全解除口渴,但对水可以解渴的道理已经不会有任何怀疑了。
因此,想要做到时时与正法不相离,最重要的是既从理论上通达,又从实修上体会。这样一来,信心就会越来越增上。
(十三)生于轮回贤劣何地处 未能超越三苦之范畴一
【生于轮回贤劣何地处,未能超越三苦之范畴】
上至天堂下至地狱,无论投生到哪里,都没有离开过三苦的范畴,因此,平时应该多学习思维轮回过患。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初转法轮讲解四谛时,首先传讲的法就是苦谛。只有先认清痛苦,才能对它生起厌离心,如果不能认清自己正在遭受痛苦,就不会对轮回生起出离心,即便是行持善法,也很难达到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所以出离心非常重要。
同样一个道理,我们初次进入佛门的因缘可能不尽相同,有些是由于家里遭受不顺生起出离心,有些是因为见到众多旁生受苦而生起出离心,有些是由于宿世因缘对佛法生起信心等,但无论是源于哪一种因缘进入佛门,时时学习思维轮回过患都非常必要。如果对于轮回的痛苦没有一定的认识,即便是时时行善,最终也只能得到继续轮回的结果,这是非常不值得的。
我们讲解出离心的时候说过,根据对轮回痛苦认识的程度可以分为下士道出离心、中士道出离心和上士道出离心三种。如果已经真正认清轮回是没有任何幸福的痛苦之处而生起的厌离心,称之为上士道出离心,这样的出离心非常强大。若是对轮回有一些出离心,但仍旧抱有一种侥幸心理,觉得这种状态也挺不错,称之为中等出离心。如果在遇到灾难的时候想起轮回非常痛苦,无灾无难时又觉得轮回也挺舒服,这种出离心还非常不稳定,我们称之为下品出离心。
(十四)生于轮回贤劣何地处 未能超越三苦之范畴二
无论我们处于六道中的哪一处,都没有超出苦苦、变坏苦和行苦这三苦的范畴。
何谓苦苦?比如三恶趣就是时时都在苦苦之中。前面的苦尚未消尽,后面的苦又接踵而至,时时都具有种种痛苦。三善道也同样具有苦苦,比如父亲去世的痛苦还未消弭,母亲又病重住院;今天刚刚感受双亲去世的痛苦,家里又遭变故。这种前面的苦尚未消尽,后面的苦紧跟着呈现,就叫苦苦。只要尚在六道轮回之中,就会感受这种苦。由于我们时时都被这种痛苦所束缚,因此应生起厌离心。
第二种苦是变苦。当今很多人都心存侥幸,认为自己现在很快乐,也可以永远快乐下去。但这样的想法并不成立。我们身边可能时时都有这样的显现——前面一刻尚在感受快乐,下一刻就变成痛苦。
比如今天早上觉得自己身体非常好,但下午拿到医院的体检报告,知道自己罹患绝症。这种前一刻心情非常好,后一刻突然降临灾难令自己痛苦的显现,就称之为变坏苦。这也是在告诫我们,轮回并不可靠,即便暂时可以享受快乐,下一瞬间可能就会感受痛苦,所以我们必须要生起出离心,不要以为暂时能享受快乐,就永远都能享受快乐,这样的想法并不成立。可能有些会觉得已经懂得这些道理,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思维的时候懂,不思维的时候就不懂,所以平时还是要多多思维这些道理,面对现实,如实观想为妙。
要记住,即便暂时有些快乐,但紧接着感受痛苦,是特定的事。无论你今天有多么快乐,一旦无常降临,只要你没有自在的见解,内心必将充满痛苦。所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现在就必须精进修法。而从眼前的角度来看,即便现前非常快乐,但下一刻会产生什么样的痛苦,谁都无法预料。
这都是在告诫我们,无论是三善道还是三恶趣都逃不开痛苦。地狱道、饿鬼道和旁生道的痛苦无需多言,即便是三善道也是如此,人道和天道不乏诸苦,阿修罗比人道与天堂还更痛苦。
有些可能会很疑惑,天道只在临终时遭受痛苦,其余的时候不是应该时时都在快乐之中吗?但从长远的角度而言,天道还是有变坏苦,因为他前面虽然感受快乐,但后期又会遭受痛苦,这就是变坏苦。
何谓行苦?当你在享受快乐之时,细致想想自己的发心、口中所说以及身体所做,一切都没有离开过恶。也就是说,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就在造痛苦之因,不久的将来决定会成熟不好的果实,感受痛苦。这就是行苦。正如民谚所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现前果报。”
比如你今天宴请诸多亲朋好友,享受一桌山珍海味,看起来是在享受快乐,但扪心自问,当时你的发心是趋向于善还是恶?反观自己的行为,将快乐建立在其他众生的痛苦之上,虽然当时感受到快乐,实际当中是否是在造作恶业?与亲朋好友围聚一起,觥筹交错,探讨的一切都是与世间及恶业相关的事,即便当时自己感觉快乐,实际不就是在造作恶因?因此不久的将来于因缘成熟时遭受加倍之痛苦,是特定的事情。
所以我时时告诫弟子,无论善有多大恶有多小,都要细致取舍。虽然现在的你是在享受快乐,但实际是在造作痛苦之因,一旦因缘成熟,必将加倍遭受痛苦,这就叫行苦。因此,细致观察就能知道,虽然暂时是在享受快乐,但身口意三门正在造作痛苦之因。天界众生也是如此,由于长时间放逸,觉得一切都是快乐,但放逸本来就是一种无明,这个罪业长时间积累后就会成为极大的恶业种子,因缘和合,福报用尽,就会遭受极大的痛苦。
(十五)犹如火坑应生出离心一
【犹如火坑应生出离心。】
无论身处轮回中的哪一处,即便暂时感受到快乐,最终也要遭受极大的痛苦,因为轮回中的任何一处都没有离开过三苦的范畴,这种痛苦犹如火坑,应该对它生起出离、厌离之心。
“厌离”指的是什么?认清痛苦的本质,寻求快乐的一种想法。很多人对出离心的了解还不够成熟,认为现前如是修学的目的是为了对世间生起厌离心,所以什么都不去做。真正的厌离心并非如此,它是对轮回中的种种痛苦生起厌离心,而不是对快乐生厌离心。我想这一点上,世间与出世间所想的完全一如。
但可能有些会想,既然世间所想的是厌离痛苦,出世间也讲解厌离痛苦,为什么还要厌离世间呢?因为世间人目光短浅,认为当前的快乐会永恒不变,而出世间的目光长远,已经看到暂时的快乐最终也会成为痛苦,所以修学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厌离痛苦。这一点必须要铭记心中,因为很多对佛法不了解的人可能会以这样的方式反驳你:“既然出世间对世间快乐也要厌离,为什么还要去寻求快乐呢?”要记住,我们所厌离的是痛苦,但眼光比世间人更长远,所以看起来对暂时的快乐心生厌离,实际是对痛苦及痛苦之因心生厌离。因此出离心非常重要。
出离心分为上士道出离心、中士道出离心和下士道出离心三种。如果只认识到地狱、饿鬼道、旁生道是痛苦之处而心生厌离,一心希求人天福报,这种厌离心叫下士道出离心。如果你只具有下士道出离心,无论你修学的是远道法相乘(显宗),还是近道金刚乘(外三部)以及捷径之道无上窍诀大圆满,最终都只能得到人天福报。因为你的发心只是厌离三恶趣,追求人天福报,所以只能得到这样的结果。这就是下士道出离心。
中士道出离心是指不仅厌离三恶趣也对三善道心生厌离,独自追求涅槃之果位。具有中士道厌离心,无论修学什么法门都只能得到中士道的结果,因为一切都取决于出离心。
寂静涅槃虽然具备诸多功德,但还是不具备如佛般的功德,因此对六道轮回以及寂静涅槃都心生厌离,追求无上佛果的发心,就是上士道厌离心。具有这样的发心,无论修学什么法门,均成为解脱之因。所以,平常要多从出离心的角度中思维。
(十六)佛陀教法如日耀光芒 宿世修诸善法习气力
【佛陀教法如日耀光芒,宿世修诸善法习气力】
由于宿世因缘,今生我们有幸生长在佛法住世的圣地,倘若没有这样的因缘,就绝不会投生到此处,甚至会转生边地。一旦投生到边地,想要心生善念也无处可得。因此,能够生在佛法兴盛的中土,都是来自宿世的修善之力,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精进修行。
如今在座弟子,由于宿世因缘进入佛门,并且对佛法心生欢喜,甚至也已经将自己的身心投入修法之中,这是非常好的一种现象,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可能还是不够精进。原因在于何处?虽然平常对修法很感兴趣,但内心还是被贪嗔痴烦恼所束缚,因此会给自己寻找一千个借口、一万个理由令自己懈怠,远离精进。此时就需要通过时时观想无常,令自己提起正念,精进修行。
我们说过,今生能够生长在佛教圣地,值遇如佛般导师,并且在导师座下听闻众多教法,无论导师讲解的是共同法还是不共同法,都非常稀有难得,因此我们是很幸运的人。但现前若没有精进修法,希望仅凭这些外缘就能成办解脱是非常困难的。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我为你指一条解脱之道,当知解脱还是依赖于你自己。”从外缘的角度来说,我们都已经圆满具有,但想要成办解脱,光凭这一点还不够,还需要内缘。所谓内缘,就是自己精进修法,唯有如此,方能圆满成办解脱。
善星比丘在堕入三恶趣后曾经抓住释迦牟尼佛的双足苦苦哀求:“我已经无法忍受地狱痛苦,你能否让我获得解脱?”释迦牟尼佛曰:“吾为汝示解脱道,当知解脱随自转。”我为你宣讲解脱妙法,但你是否愿意依教奉行,完全取决于你自己。佛陀也曾告诉过我们,自己是自己的主宰,想要成办解脱,不仅要有善知识的摄受,还需要自己脚踏实地去修行。
(十七)佛陀教法如日耀光芒 宿世修诸善法习气力
【佛陀教法如日耀光芒,宿世修诸善法习气力】
由于宿世因缘,今生我们有幸生长在佛法住世的圣地,倘若没有这样的因缘,就绝不会投生到此处,甚至会转生边地。一旦投生到边地,想要心生善念也无处可得。因此,能够生在佛法兴盛的中土,都是来自宿世的修善之力,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精进修行。
如今在座弟子,由于宿世因缘进入佛门,并且对佛法心生欢喜,甚至也已经将自己的身心投入修法之中,这是非常好的一种现象,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可能还是不够精进。原因在于何处?虽然平常对修法很感兴趣,但内心还是被贪嗔痴烦恼所束缚,因此会给自己寻找一千个借口、一万个理由令自己懈怠,远离精进。此时就需要通过时时观想无常,令自己提起正念,精进修行。
我们说过,今生能够生长在佛教圣地,值遇如佛般导师,并且在导师座下听闻众多教法,无论导师讲解的是共同法还是不共同法,都非常稀有难得,因此我们是很幸运的人。但现前若没有精进修法,希望仅凭这些外缘就能成办解脱是非常困难的。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我为你指一条解脱之道,当知解脱还是依赖于你自己。”从外缘的角度来说,我们都已经圆满具有,但想要成办解脱,光凭这一点还不够,还需要内缘。所谓内缘,就是自己精进修法,唯有如此,方能圆满成办解脱。
善星比丘在堕入三恶趣后曾经抓住释迦牟尼佛的双足苦苦哀求:“我已经无法忍受地狱痛苦,你能否让我获得解脱?”释迦牟尼佛曰:“吾为汝示解脱道,当知解脱随自转。”我为你宣讲解脱妙法,但你是否愿意依教奉行,完全取决于你自己。佛陀也曾告诉过我们,自己是自己的主宰,想要成办解脱,不仅要有善知识的摄受,还需要自己脚踏实地去修行。
(十八)精进修行忆念死无常一
【精进修行忆念死无常。】
由于宿世因缘,今生我们不仅能值遇难得的善知识,听闻解脱教法,还能将自己的身心投入修法之中,非常值得赞叹!但人的内心非常复杂,从善的角度来说,虽然我们今生具备这些条件,但从恶的角度而言,由于宿世恶业习气沉重,内心时时被贪嗔痴烦恼束缚,想要在这样的显现中精进修法,就需要时时观想无常。
今天的我们还在世上,但明天是否依然在世,谁都不知道,即便明天在世,谁又能保住下个月依然在世?去年的今天,有许多汉地的僧人、居士千里迢迢来到亚青,但其中有多少人今年已经不在世上了?相信去年我们讲解无常的时候,这些去世的信众中有很多都不会想到第二年自己就不在世上了,但无常就是这么可怕!今天我们同样讲解无常,但明年的今天,在座的信众又有多少人会离开这个世界?
可能很多人会认为,现在的自己年轻健康,没有任何疾病,应该不会面对无常。但细致想想,你所认为的因为年轻与身体健康、尚未患有绝症,因此不会死亡,这两个理由并不成立。
第一、年轻不一定就不死。身边有多少比我们更年轻的人,都已经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只要自己年轻,就一定不会死?所以这个理由并不成立。
第二、现在没有得绝症,所以不会死。这个理由也一样不成立。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身边去世的人不一定全都是因为绝症啊!我在外面走动时,看见很多路上因车祸而造成死亡的情景,相信这个人早上出门之前也还没有患有绝症,但夺走他生命的并不是疾病,而是一场车祸。同样,谁又能知道会是怎样的恶缘令自己离开这个世界?既然如此,又凭什么认为,只要自己没有得绝症就一定能长久地活着?
去年同样在这个道场听法的很多道友,当时身体也非常健康,但后来仅仅一两天的病痛,就示现了无常。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自己现前年轻,身体没有隐疾,就一定能活在世上,所以这些理由都不成立,而“不成立”就意味着我们随时都会死亡,可能是明天,可能是后天,也有可能今天晚上把头放在枕头上便会永远长眠。我第一次到亚青时,家乡还有一个十多岁的弟弟,晚上睡觉前还好好的,但是第二天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早起,等到家人去叫他的时候,发现他已经去世了。无常就是这么可怕。
现前在座的弟子也同样一个道理,谁都没有把握认为自己明天还一定会在世上,这也意味着今天就要精进修法。仅凭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智慧和能力还没法自在面对无常,如果现在就面对死亡,恐怕只能伴随着孤独、痛苦和烦恼。那该怎么办?所以,从今天开始就要精进修法。
(十九)精进修行忆念死无常二
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到我们身边,一旦无常来临,对儿女而言,无论父母有多么慈祥能干,也无法留住自己的性命;作为父母,无论儿女有多孝顺,也无法多留一分一秒的生命。也就是说,即便现实生活中的条件有多么优越,面临无常之时,就算耗尽一切财产也绝留不住自己的性命,也带不走一丝财产,只有将身体留在世上,但也只能称之为尸体。
我相信在座很多弟子都去看过五明佛学院或亚青寺边上的尸陀林,也就是天葬台。在高原地方,每当有人去世,尸体都会被送去天葬,供各种鸟类享用。人生的最后时刻,连身体都带不走,唯一能带走的,只有生前所造的业。若往昔行持的是善法,等待你的就是快乐;若生前造的是恶业,等待你的将是痛苦。正所谓“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懂得这些道理以后,就要时时观想无常,因为我们永远不会像今天一般。虽然我们讲解无常时会说“可能今天、可能明天”,但并没有特定的时间数字。也正是由于无常的不确定性,无法令我们生起恐惧心,但这也非常正常。
往昔我在汉地时,有一位居士过来见我,祈请能否超度他的亲人。他的这位亲人身体一直都很健康,只是某天感觉有点不适,但也没有到卧床不起的地步,所以还是照常上班。当时他的家人都建议他去做一下体检,万一身体有什么隐疾,还有治疗转圜的余地,所以他也就随顺家人去做了一个体检。但当他一看到检查报告显示已经罹患晚期癌症,当场倒地不起,不到八天的时间就去世了。
我们讲解这个公案,并不是在讲解他人的过失,而是告诉大家,虽然不治之症是死亡因缘之一,但很多时候死亡原因并不是直接来源于此,也有可能是你对它太过害怕的原因所致。如今全世界都没有对治晚期癌症的特效药,如果已经罹患晚期癌症就等于宣告死亡已经不远了。虽然我们平常也会听到很多依靠调整心态,从事善法而康复的奇迹,但大多数时候,在听到医生的宣判以后,想到自己距离死亡已经不远了,内心就如同听到天上打雷一般,感到非常恐惧。比如现前有很多人问我:“上师能否为我打个卦,因为我这两天身体不大好,不敢到医院去检查,万一要是查出恶性肿瘤可怎么办呢?”这些都说明,我们的内心非常害怕面临这样的显现。
(二十)精进修行忆念死无常三
我们平常讲解无常时一直都在说,无常没有定数,谁都不知道自己哪一天会死。但也正是这样的不确定性,使很多人心存侥幸,时时放逸,以为所谓不知道何时死亡,说明明天可能会死,但也可能不会死。但要记住一点,无论明天你是否会面对死亡,现前在座的所有人,五十年以后都不在世上了,这是特定的事。
有些人的目标是一生事业有成,有些人的目标是希望人人都能赞叹他辩才无碍;有些人的目标是希望得到世人赞叹,赞许他是一个行持善法者……但无论你的目标是什么,五十年以后不在世上是特定的事,这些世间的名闻利养对你来说,又有多大的利益?
五十年后,在座所有人都已经不在世上,留给后人的只是一种口头传说而已,比如往昔某个时代曾经有这么一个人,可能是出家人,也可能是在家居士等。但无论后人如何评说,都已经与你没有任何关联。也就是说,无论现前世间法经营得好还是坏,最多只能享受五十年。既然如此,为何还要不分白天黑夜地追求?
当然,作为在家居士,为了在这个社会立足生存,不得不从事一些世间事业,但过分的追求就必须静下心好好思考一下,是否值得。既然五十年后大家都已经不在世上了,即便现在全世界都只属于你一个人,五十年后你还是什么都没有,那么今生的过分追求,究竟是否值得?尤其对于在座的弟子而言,我们的目标是调伏内心、成办解脱,虽然通过努力,五十年内你的声名可以非常广大,但若没有调伏内心,无法达到内心自在,你还是凡夫无疑,与庸俗同道,这些过分的追求只能带给你痛苦而已。
因此我们真需要时时观待一下自己的内心,时时观想无常。只有如是观想,才能让自己精进修法。可能很多人会想,自己早就已经知道“无常”这个词,还需要这样观想吗?需要!因为你所谓的知道,只是从文字上有所了解,实际并没有将它真正纳入到心相续中。将自己变成寿命无常,才是我们观想无常的目的。
我们说过,弟子依止导师,就必须要遵循导师的足迹。现前我作为导师,你们问我以上所讲解的一切是否是我的亲身体会,我会非常肯定地告诉你,确实如此。
我到亚青寺不久就跟随在上师的身边,辅助上师的事业。当时亚青寺多数都是藏族弟子,汉族弟子非常稀少,只有个把人而已,远没有现在上千人的规模。当时,我会为信众讲解一些理论或成熟口诀法。在为他人讲法时,也会讲到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虽然以前理论上都懂,但直到后期才真正理解到自己前面的理解,只能算是文字般若。也就是说,平时看到书上的相关开示或者想到“寿命无常”四个字的时候,才有一些感觉,总体上觉得自己离死亡很遥远的想法更多一些。但经过长时间观想,后面才真正感觉到寿命无常并不在遥远的地方,就在自己的身边。
通过这些事例也是要告诫在座所有弟子,不要仅仅以为认识到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就万事大吉,想要真正获得这样的见解,还需要长时间观想,直到内心时时都有无常随时可能会降临的思想为止。但这样的见解并非通过一两天的观修就能获得,需要时时串习观修。
因此,我们以上先讲解出离心,再讲解寿命无常这些道理,都非常重要。修行过程中,不要总以自己在修高深密法为借口,而讲共同外前行搁置一旁。要记住,高深的见解若没有前面的基础,见解不会稳固,迟早会倒塌。也就是说,若不具有前面的修法基础,即便对后面的道理多么通达,也只是文字般若,很难调伏自心。所以,以上所宣讲的这一系列都非常重要,要时时铭记心中。
(二十一)精进修行忆念死无常四
有些信众可能有这样的疑问,如今众多导师天天都在讲解前行,好像无论自己修的是成熟口诀法还是上师瑜伽,都要修前行,难道自己一辈子都只能修前行吗?前行当然需要修一辈子。
我们把前行分为共同和不共同两种。比如观修无常,要知道万法无常,就说明万法的本质是空性。我们修行时首先需要依靠思维观察抉择一切皆为无常,但当你真正了悟到无常时,还有什么法界吗?没有了,因为它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自性,也就是佛的密意。这样一来,就能知道,观修无常是否可以修行一段时间后就将它搁置一旁?当然不能。因为从因地直到果位之间,我们都在学无常、修无常,永远不能离开这样的境界。一旦这个境界圆满成熟,就是佛的境界,此时不再需要修学其它法门就能成办解脱,因为佛法本就圆满无缺。佛法中从来不曾有某个法圆满、某个法不圆满的说法,一切法都圆满。因此,我们从初入佛门时闻思学习无常,之后践行无常,最终获得无常圆满的见解,就说明你已经开悟了。
懂得这些道理就能知道为什么我们时时都会讲解无常。比如我们在讲解中观缘起性空时,不就是在讲解无常,讲解空性吗?两者名称虽然不同,但其中的道理是一如的,就看你自己是否能够领悟。如果你理解寿命无常,只是单纯站在死亡的这个显现中理解,就只是理解了一种形象而已。我们知道,因法相乘中的中观讲解缘起性空,就是说所谓实体只是诸缘和合而成,一旦各个缘彼此分开,就没有一个实体可得,因此当它们组成一体的时候,它也是空性,称之为显现为缘,而本体为空,故名缘起性空。但知道这些道理,仍旧只是一种理论而已。比如我们晚上做梦时,梦境对当时做梦的我们来说真实无比,但是醒来以后知道梦境虚幻不实,但仅凭这样的理解就以为自己了悟了缘起性空吗?当然不是,我相信这个道理三岁小孩子都知道。
因此对于以上所宣讲的一系列道理,都需要细致思考。一旦真正参透,从出离心的角度就能知道,从因地到果位都已经包含出离心;从无常的角度来说也同样一个道理,从因地到果位,除了无常,没有第二个法。但这样的见解,需要你自己去认真思考体会。因此,今后的修法也要如是细致修行为妙。
我们从一个小小的环节中,就能知道这个人平常修法状态如何。如果一坐就打瞌睡,相信他独自在家里修法也是一上座就昏沉。我常常告诉身边的弟子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以为自己在小事情上马马虎虎,在大事情上可以做得很细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人的性格如果细节处都谨慎细微,做大事也会非常细心。世间事细心的人,出世间决定更为细心。相反,粗糙的人在世间法上就很粗糙,出世间只能更粗糙。这些道理也非常重要,要时时铭记心中。
(二十二)课后嘱咐
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平时多阅读上师的教言,非常重要。在座有很多弟子来自于各个佛学院,往昔你在学院的时候,背诵过很多颂词,现在也一样要背诵。当然,背不背在于你自己,但背诵了这些颂词,以后你就能以上师的教言为准则,观察自己的修行是否如法。如果你口口声声以上师的教言为准则,却从不背诵上师的教言,又如何知道自己的见解是对是错?面对街头巷尾的各种谣言,又如何能如如不动,保持正见?
今天的我们非常幸运,因为无论从闻思还是实修的角度来说,我等大恩根本上师都已经把最深奥、最殊胜的密意赐予给后一代弟子,因此现前就要遵照上师的教言,如理如法造行。无论当前闻思理论还是实修善法,都可以归纳到当前所修的法中。这样一来就能知道,我们的修行既简单又殊胜深奥。
平时还是要多修修法,绝不能懈怠。凡夫人在灾难没有降临到身边时,会为自己寻找各种理由放逸懈怠,而一旦灾难降临到身边又会倍感煎熬,无法坦然面对,但此时再想修法,一切都迟了。我遇到很多人,无论他以前是否有信仰,一旦灾难降临就会惊慌失措,这时候周围的人告诉他进入佛门可以避灾,他就会进入佛门;让他跳河,他也会跳河。只要能化解灾难,什么都愿意做。而一旦灾难开始逐渐平复,前面种种立誓也会被逐渐淡忘,凡夫的内心就是如此糟糕。因此,不能仅仅等待着灾难降临到身边时才想到修法,今天就要开始修法。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