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25课8-15
(八) 若无发心及回向 貌似修行无大义一
【若无发心及回向,貌似修行无大义;】
如今很多很多弟子都在修行,有的修加行、有的修正行、有的诵经、有的持咒或是念诵不同的仪轨等等,但我们不妨先问问自己,行持这些善法的同时是否具备三殊胜法:发心清净、正行清净和回向清净?若不具备三清净,即便平常从事的善法有多么深奥,对成办解脱也没有丝毫利益。
无垢光尊者曰:“加行发心正行无所缘,结行回向殊胜所摄持,此乃趋入解脱三要法。”就是在告诫后一代弟子,能否成办解脱,不在于口里念诵什么,也不在于身造作什么善行,而在于是否具备三殊胜法。
我们多次讲过,发心总分为恶念发心、无记之念发心和善念发心三种。我们每次修行之前,都要观察自己的发心属于哪一种。
第一,无记之念发心。修法没有任何目的,如同没有目标地朝空中放箭一般,叫乱放箭。藏地有一种不雅的说法,叫空谷犬吠——山沟里的狗一到晚上,就不停地叫,是它听到什么了吗?不是。而是天一黑,它就开始叫,没有任何目的地乱叫。
我们平常行善时,如果完全没有目标,只是看到他人在行善,自己也跟着行善,或者将每天早起的修法作为一种任务,没有明确的目标,直接拿着课诵集就开始念诵,这样的一系列行为都叫无记之念。对于无记之念下行持的善法,华智仁波切认为没有丝毫功德;但堪布昂琼认为,虽然此时的心非恶非善,但可以播下成佛的种子,站在这个角度,还是有一点点功德。虽然两者的说法有一点区别,但是内容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平常修行期间要时时观察自己的发心,是否是无记之念?
第二种发心叫恶念发心。恶念发心分为两种:善愿之发心和怖畏之发心。
善愿发心的第一种是为了求名。比如愿今天所修的一切法,能让更多人知道自己是一个修行者,或愿今天从事善法后,有更多人知道自己是一个大善人等。以此发心,无论你是建寺造塔,塑佛金身,还是放生闭关,在艰苦环境中依止导师修学佛法,华智仁波切都认为没有丝毫功德,因为发心为恶。
前面无记之念可以直接转变为善念发心,而要将恶念发心转成善念发心,首先必须断除恶念发心,才能生起善念发心,因为恶念发心没有丝毫功德。因此每天修行前都要先问问自己,是站在哪一个立场之中发心?发心是否为了名气?
善愿发心的第二种是为利。比如希望通过今天的修行,令福报增上,财源广进,即便不能成为天下首富,也要成为富可敌国的大富翁等。以为得利而发心行持任何善法,即便你去无人处闭关三年,对解脱也没有丝毫利益,因为发心已经完全偏离正道。所以,这样的善愿之发心必须要断除。
怖畏之发心是因畏惧痛苦、灾难而行持善法。比如希望通过修行能免除疾病等,就是怖畏之发心。很多人听说现在肿瘤发病率居高不下,因此希望通过精进修法,令身体康健;或听说即将发生某种灾难,希望通过修法,能令自己免除这样的灾难等。
这种站在怖畏、恐惧中,仅仅为了自己能够消灾免难而行持善法的发心,无论是建造所依还是上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下施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或者独自一人在幽静山林中修法等一系列行为,都不能称之为善,只能称之为恶。因为发心偏袒,已经与解脱没有丝毫关系了。
善愿之发心和怖畏之发心都称之为恶念发心,必须予以断除。
(九) 若无发心及回向 貌似修行无大义二
每当我们早上起来修法时,要先反观一下自己的发心。如果发心为恶念发心,就要及时断除,重新树立善念之发心。如果无法树立善念发心,还不如好好睡觉,因为发心不正下的所有修法已经毫无意义。
同样,我们今天在做一件善事前,也要先问问自己,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发心是善愿之发心或怖畏之发心,就要及时断除,重新生起清净之发心。若实在无法改变,这件善法不如不做,因为继续做下去,对解脱没有丝毫利益。
有些时候,我们的内心可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自己修行多年,见解仍旧没有丝毫进展?我想,不妨也先问问自己的修法,是否有点偏袒,有不圆满的地方,比如发心是否不正?若是发心不正,无论你修学什么法门,见解永远不会增上。细致想想,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这种不足。
往昔阿底峡尊者初次进藏时,有一天早上他的侍者洛钦仁青荣波给尊者送早餐时看到尊者非常伤心。洛钦仁青荣波感到非常疑惑:今天早上尚未有人打扰过阿底峡尊者,为何尊者显得如此不高兴?尊者说,早上他在光明境界中观察到一位在印度修无上瑜伽部的弟子,由于修法方式偏邪,早上的一切修法均变成小乘教法。洛钦仁青荣波感到很不理解,因为这位弟子所依止的导师是印度八十大成就者之一的阿底峡尊者,是一位殊胜的高僧大德;所修的法是无上瑜伽部,乃无上密法,为何一切还会变成小乘教法?阿底峡尊者说:“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一切都是由于弟子的修法方式偏袒所致,若是再偏袒一些,甚至会堕入金刚地狱之中。”
我们说得再直白一点,如今在座所有弟子,平常都在念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心咒或者莲花生大师心咒等等,虽然这些都称之为密咒、心咒,念诵也确实都有功德,但发心一旦偏袒,所做的每一件表面上的善事均可能变成恶业,同样是平常的念诵,它可能还会让你堕入金刚地狱。
内心一旦不清净,表面上做一些修法的形象,于解脱没有丝毫利益。无垢光尊者曾经说过:“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表面上做出修法的形象,内心若没有调伏,则无法清净烦恼,对解脱没有丝毫利益。以上是讲解无记之念发心和恶念之发心。
第三是善念之发心,分为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三种。
下士道发心,是指自己所做的每一件善事,都是为了脱离三恶趣,获得人天福报。以这样的发心修法,无论修什么法,均变成人天福报,而非解脱之因。
中士道发心,是指在认清六道轮回的痛苦后,独自一人追求涅槃果位的发心。以此发心,无论修学什么法门,都只能得到寂静涅槃,不能成为获得圆满究竟佛果之因。
上士道发心,是指无论对轮回还是寂静涅槃都生起厌离心,发心为天下所有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成就佛果而修行,这种发心就是上士道发心。我们时时都要观察自己的发心,令自己的发心转为这种上士道发心。
颂词中讲解的“若无发心”,指的是清净之发心,也就是上士道发心。因此,初次修法必须要懂得这一系列道理,仅仅满足于在家念诵《阿弥陀经》、《地藏经》,或者持诵佛号、心咒还是有些不圆满,要记住,一旦发心不正,一切均成为世间福报,甚至还会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因此平常观待自己的发心非常重要。
(十) 若无发心及回向 貌似修行无大义三
善法从事完毕后,欲令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能因此功德获得解脱,就叫回向。回向分为有毒回向和无毒回向,在我们还没有证悟三轮体空前,必须随顺历代传承祖师的回向而做回向。无论是显宗还是密宗,都如是传讲。
若修法没有发心及回向,仅在表面上做出修法的形象,则修行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希望在座弟子,平常能时时观察自心,不要光想到自己今天做了多少件善事,念诵了多少遍心咒、经文等,形象上的善法真算不了什么。
以前有一位汉族弟子在高原地方依止导师闭关修学多年,连当地的藏民也对这位汉族出家人生起了很大的信心。后来由于身体不适,他只身回到汉地看病,调养身体。在他刚出家来高原修行时,身边没有什么居士跟随,在高原的整个修行过程中,生活也不富有,当他回到汉地以后,看到其他出家人的身边聚集了很多居士,而自己依止导师、闭关修学多年,福报却没有一点点增上,内心产生了极大的嗔恨心和疑惑——难道诸佛菩萨在经文中授记的“只要精进修行,就会增长福报”是假的吗?从他生起嗔恨心的瞬间我们就能知道,往昔他所行持的苦行,都已经白白浪费,因为他的发心不正。
福报没有增上,很可能与发心有着直接的关系。反观自己在平常修学过程中,是否也会带有这样的想法?若是,说明发心已经偏袒,业障将难以清净,福报也很难增上。所以在自己以后的修行过程中,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
要记住,每天念诵多少佛号咒语并不重要,首先看看自己的发心是否端正?如果发心正确,即便一天只能念诵一遍“阿弥陀佛”,也会有无量功德,并成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因。若是发心不正,即便你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都在念佛,尤其掺杂贪嗔痴烦恼时,一切善法均变成堕入三恶趣之因,这样的修法有什么意义?
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都不是过星期天的人,没有很多空闲时间去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欲令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成为成办解脱之因,时时反观自心、端正自己的发心非常重要。
(十一) 若未闻思诸续部 讲经说法无大义
【若未闻思诸续部,讲经说法无大义;】
如果自己往昔没有听过很多法要和众多续部教言,也没有遵照教言调伏自己的内心,即便为他人讲经说法,也没有多大的利益。
我常常告诫很多弟子,平常阅读各种教言理论时,要尽量选择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因为如今写书的人比比皆是,无论作者是否是佛教徒,都在写佛教的一些道理。但他的写法可能是将众多教证理证聚集在一起,并掺杂一些自己的观点,就完成了他自己的一本著作。当然,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永远不会有错,因为他源自于圆满智慧,但作者自己掺杂进去的观念,就不一定正确了,因为这是思维造作的结果,而非智慧流露。因此,平常想要阅读佛法教言,应该尽量阅读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
总之,在自己的见解没有成熟之前,就为他人宣讲佛法,很容易引导错路。因此,作为佛教徒,首先必须要度化自己,然后再去救度他人,依照这样的次第讲经说法,意义非常广大。
近两年来,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在我座下得过法的弟子比比皆是,但我平常很少印证哪个修行者功德高,因此可以讲经说法。当然,有些地方的出家人,根据自己当前所精通的一些教理与其他信众分享,当然非常好,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形成师徒关系——我高高在上,现在为你传授很多教法。我们当今学法的目的是为了成办解脱,在内心没有成办解脱前,先把自己毁灭(整理注:作为导师,讲错一句共同法,如挖三界众生眼睛之罪;讲错一句不共同法,如杀三界众生之罪。所以,在没有稳定赤裸见解之前,做导师讲经说法很可能由于误导信众而造下沉重罪业,摧毁自己的善根功德)有什么意义?所以必须先稳定、清净自己的见解,再去做导师救度众生,意义会更广大。
(十二) 逢迎顾面守誓言 异熟果报自承受
【逢迎顾面守誓言】
如果仅仅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而守持誓言,则完全丧失了解脱的利益。比如你本来决定要去某处闭关修行,但由于故友相邀,你就放弃闭关修行,而去参与他的事业,则对解脱没有任何利益。
作为一个修行者,不选择修行,无论去往何处,都没有什么意义。比如我目前呆在汉地的目的是为了看病,如果我在汉地并没有看病,也没有对众生起到很大的作用,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此要记住,作为一个修行人,只有修行才是我们今生的头等大事。如果把修行搁置一旁,仅仅为了顾面子而去守持誓言,真没有多大的意义。
【异熟果报自承受;】
正是由于以上内心散乱的原因,最终的异熟果报就是去承受三恶趣的痛苦。当时为了照顾朋友的面子而选择参与他的事业,如今你希望他和你一起承担痛苦,恐怕他决定不会答应你,最终只有你自己独自承担这个果报。
所以,上师一再告诫我们,修行才是最重要的,其外的诸多琐事都可以搁置一旁。当然,此处也不是要求大家作为修行者,从今天开始就完全不讲情义,成为一个无情无义的人,当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要求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必须将修行作为首要。如果将修行搁置一旁,转而去办一些琐事,是非常不值得的。
类似这种现象还是挺多的。我们说过,我们今生信仰佛教的主要任务是精进修法,但包括出家人、居士在内的很多修行者,有时仅仅为了顾及他人的面子,就会放弃修行。比如你今天晚上打算禅修两个小时,但临时有亲朋好友相邀,结果为了照顾他的面子,就将自己的打坐搁置一旁。这样的你已经丧失了自己的立场,会对成办解脱产生极大的障碍。因此,我们首先必须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要将修行放在首位,尽量多修修法。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讲做人的道理,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走入正道当中,不要偏斜于一边。
(十三) 不守誓言密咒师 极易转生魔罗刹
【不守誓言密咒师,极易转生魔罗刹;】
现前很多汉族人认为,只要是密宗导师,即便行为中不守持誓言也是可以的。当然不可以!任何传承都一致承许贪嗔痴烦恼乃漂泊轮回之根源,而没有教派会认为随顺贪嗔痴烦恼飘动,可以成办解脱。
如今很多人,或是由于烦恼极重,或是为了掩盖自己的恶劣行为,就以密法为借口,为自己的恶劣行为做辩解。他们做出欺骗众生的行为,反而说是因为密法中的圆满次第有一种他身方便道,往昔莲花生大师时代的十三万瑜伽士以及高原很多瑜伽士都是如此修行等等。但要时时铭记一点,没有任何一法承许随顺贪嗔痴烦恼,可以成办解脱。
此中讲解的不守持誓言的密咒士,就是平常所谓的瑜伽士,如果他认为自己已经证悟空性,一切业障都不会污染他的身体,所以可以不用守持誓言,那他最终就会变成罗刹。上师并没有授记违犯誓言的瑜伽士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在告诫我们:必须要断除贪嗔痴烦恼,必须守持释迦牟尼佛为后一代弟子所制定的一切戒律。
我想,除了无知或业障沉重的迷惑者之外,一个真正明智的人永远不会有这么幼稚的想法,因为真正的密宗并非如此。往昔莲花生大师时代的确有十三万瑜伽士,但他们个个都能在天空中飞翔,在水上行走,而如今世上有几个能在天空中飞的人?如果遇到一位自诩和莲师时代有同样修行见解的瑜伽士,你不妨问他这次来汉地,是坐火车还是坐飞机来的?如果他还需要依赖一种交通工具的话,说明他还是无法与莲花生大师时代的瑜伽士对比,他的见解也决定掺杂贪嗔痴烦恼。
我们如是传讲的真正目的就是再三告诫大家,任何教派都不会承许贪嗔痴烦恼是成办解脱之因,至于是掺杂贪嗔痴烦恼还是在守持誓言,自己细致观察一下就能知道。
所以,真正的修学密宗的瑜伽士或密咒师,都会非常认真地守持誓言,因为没有人会认为只要修学密宗,就可以万事大吉,不用守持誓言。绝对没有这样的事情,这一点必须要牢牢记住。
(十四) 自续未熟而说法 于他无益自德失
【自续未熟而说法,于他无益自德失;】
在自相续没有成熟之前就为他人说法,不仅于他人无益,还会令自己的功德丧失。因此,必须先成熟自心,再为他人讲经说法,才能自利利他,这也是在告诫我们,必须要实修。
如今很多人认为,只要一位法师会讲经说法,就是一位高僧大德。但要记住,作为佛教徒,口中会说两句佛法的道理,并不稀奇,因为这是他的专业。而现前需要观察的是,他的内心是否如他口中所说一般成熟。若内心已经成熟圆满,口中所说的一切,都能利益自己和众生,也是我们需要遵循的教言;倘若导师不具备这个条件,就需要慎重,因为这样的教言恐怕对调伏自相续烦恼,不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往昔有一位居士说,他以前在某地打禅七,有一位在场的导师授记他通过禅七已经开悟见性了,因此他回来以后又喜又忧:喜的是有法师授记他已经开悟了;忧的是,那一天以后,再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境界,不知以后该怎么办?讲解这个公案的目的就是告诫大家,在自己内心没有成熟之前随意说法,就会出现自误误他的现象。何谓了知阶段,何谓觉受阶段,证悟阶段又该如何理解?了知阶段过程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觉受期间会呈现怎样的觉受,证悟又是什么一种境界?这位导师本身没有体会过,所以只能凭借书本上面的文字做讲解,最终误导他人。
据说往昔有一个医生,他一辈子都没治好过一个人。有人问他,为什么作为医生,他一个病人都治不好,这个医生回答说,这不能怪他,因为他是按照医学书上的讲解去治病,但病人自己不按书上的讲解生病。如果病人按照书上的方式生病,他自然能治好病人,但病人不按书上的讲解来,他也没办法。
同样一个道理,现前很多人在讲解如何调伏他人的心相续时总是说,书上如此讲解,因此他也如此讲解。但仅凭这样的理解去讲法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先成熟自己的心相续再去讲经说法,才会利益自己和他人。
这样一来,可能很多刚开始入门的信众觉得很疑惑,以后是否不能和金刚道友之间互相沟通?完全可以沟通。龙树菩萨说过,涂上白灰的塔在冬季月亮的映照下,塔会显得更洁白。也就是说,以现前自己所精通的智慧,在具有慈悲的前提之下与他人一起分享,还会增长自己的智慧。
可能此处很多人又会疑惑,两者之间该如何抉择?是该讲还是不该讲?要记住,所谓“不能讲”,是指在内心没有成熟见解之前,自己以善知识的立场为他人传讲,很容易产生傲慢心。而傲慢是五毒之一,对自己没有利益;由于自心已经被烦恼所束缚,对他人也没有利益。因此,以五毒度化众生,最终没有好结果。但是在对一切信众没有吝啬之心,以慈悲的前提共同分享见解,没有我高你低的分别,就可以讲解。
比如我们平常放生时,这些物命的个体比我们小,能力比我们弱,但我们在放生过程中,不会以高高在上的立场去放生,而是内心充满慈悲,以平等心去放生,这就是功德。如果你以高高在上的态度,拿着鱼尾轻蔑地甩出去,认为自己是人,它们是动物,所以放生时爱怎么扔就怎么扔,甩到河里是它的幸运,扔到石头上就是它自己的遭遇,和自己没有关系。这就不是真正的放生,也不会有功德。
因此,在平常与他人相处的过程当中,要知道该以怎样的身份去度化众生,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十五) 无智所传之教言 智者若见诚堪笑 自之过失若未见 他人指出反生嗔
【无智所传之教言,智者若见诚堪笑;】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是一位非常低调、谦虚的导师。这也是在告诫我们,作为修行者,必须时时低调。如果一个人让人感觉高高在上,说明他的自我感很强,我执很重,而我执正是漂泊轮回的根源。
正是因为有了我,才会相对产生他:若他对我好,我就会心生贪心;他对我不好,我会生嗔恨心;若是对我不好不坏,我也不关注他,就成为一种痴心。因此,贪嗔痴烦恼来自于我执,我们只要能保持低调,自我感就会越来越弱,最终会成为对治三毒烦恼强有力的对治力。所以在平常修行过程中,要时时铭记一点,不要高高在上,而是要谦虚低调。
【自之过失若未见,他人指出反生嗔;】
如果自己看不见自己的过失,在别人为自己指出时,内心却产生嗔心,这就是凡夫的境界。因此上师在这里说,由于自己的迷惑无知,就会产生这些过失。现前问问自己做得如何?有人批评你做得不足的时候,内心是谦虚接受还是心生嗔恨?若内心生起嗔恨心,就说明你仍旧是一个被贪嗔痴烦恼束缚的迷惑者,需要继续精进修法。
因此,我们时时都要站在低调的立场中接受一切,一旦内心高高在上,就会觉得无论谁都说得不对,这样永远无法调伏自己的内心。
汉传佛教虽然历史悠久,但由于历史进程中出现过几个大曲折,导致如今佛教非常衰败。我相信在座很多信众的身边,有很多不信仰佛教的人,因此,内心常常心生烦恼。我想,有时你也可以将身边不信佛教者视为自己的修行助缘,看看当他们指责你的时候,你对他们是心生感激还是心生嗔恨,也可以借此观待自己的内心调伏多少。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我们应该时时站在最低调的立场之中接受一切,而这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是见解增长的一种功德。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