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四问观安修166-174)
己三(真实宣说修行次第)分三:一、最初观察极为重要;二、中间观察、安住轮番而修;三、最终自然安住。
庚一(最初观察极为重要)分四:一、观察引生定解之理;二、以次第观察之必要性;三、所引定解之相;四、摄义。
辛一、观察引生定解之理:
乃至未生定解前,方便观察引定解,
已生定解于彼中,不离定解而修行。
前面通过显宗方式引生定解的道理已经宣讲完毕。修密宗者同样需要定解,如果不具足定解,就不会生起信心,即使生起信心也不稳固,这方面的道理也已做过宣讲。下面说,这样的定解对显宗、密宗都非常重要,乃至对现空无二的究竟本义没有生起真实定解之前,应依靠各种各样的方便方法使自相续生起定解。
生起定解的方便方法非常多,比如依靠中观理念观察生起定解,像外国的一些科学家与心理学家,他们花了很多时间,利用大量的人力、财力专门研究学术,佛教徒如果能够长时间研究有关显密方面的教理,那一定会生起定解的。一般佛法方面的道理不像世间学问,世间学问越学越乏味,既得不出正确结论也不会产生很大意义,但有关佛教方面尤其中观、因明,若能花时间修学的话,一定会生起定解,这是通过观察的方法使自相续生起定解和智慧。
或者,通过忏悔罪障、积累资粮、祈祷根本上师的方式于自相续中生起定解,比如一边广泛阅读相关书籍,一边祈祷上师——愿我相续中早日对显宗密宗空乐无二的境界生起稳固不变的定解,这样在诸佛菩萨面前经常祈祷,自然而然会在相续中生起定解。不管怎样,相续中还没有生起坚固不退的定解之前,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或者通过安住祈祷的方式,或者依靠观察研究的方式,使真正的定解在相续中生起来,生起定解之后就没有必要再次去观察,自相续真正生起殊胜善妙的定解之后,于此定解中经常安住,不离定解而修持。
已经对现空无二产生定解后,应通过坐禅、修持使自相续的定解一直不舍弃,比如有些道友对密宗已经不间断修持五、六年了,这说明他相续中对密法有了一定的定解。定解的范围非常广,不管哪一种境界,有一个坚定不移的理念实际就是一种定解,这种定解时时刻刻都不应离开。
如果依靠像上师如意宝这样的具相善知识,在学院中如如不动地安住,无论如何都不会轻易离开殊胜定解的,一旦离开学院到了其他环境或大城市当中,相续中的定解可能很快就会消失无遗。定解不离开的首要条件,就像《札嘎山法》所讲那样:依止上师应如同孩童抓住母亲的衣襟一样,始终也不放开。现在我们刚刚起步,不管出家人、在家人,定解虽然会具足少许,但离开上师以后,可能很快就会被外面喧嚣城市中的烦恼之火焚毁无余,因此大家不要给自己找出许许多多的理由离开上师。
前段时间讲了《札嘎山法》以后,现在很多金刚道友请假时根本不说要回家看父母,他们知道这样说上师肯定不会同意,现在普遍的理由都是说“我生病了,需要回去看一下”,这样的话,上师、管家也不能说不让他看病。但其实有些看病的人可能到成都的时候病就已经好了,根本不用去医院。实际你在上师面前怎样说都无所谓,关键看你自己,有些人根本没有生起定解,有些人虽然生起了些许定解,但由于不具备正法的真实基础,这样的定解非常不稳固,如果到了城市里,定解很容易就会离你远去的。
所以在未生起定解之前,要想方设法生起定解,生起定解之后要尽心尽力地守护,使定解不要离开。定解有很多含义,各位应从广义角度进行理解,比如对生死轮回的定解,对因果不虚、人身难得的定解,以及无上大圆满觉空无二的定解,定解的种类非常多,作为佛教徒,不能仅仅以信修学,不离定解还是十分重要的。
定解犹如明亮灯,能灭颠倒分别念,
于此应当恒勤修,若离复依观察引。
在四周充斥弥漫着外道邪教猫头鹰之狂叫声的五浊黑暗之时,对佛法生起的殊胜定解就如照亮一切色法的明灯一般,能够将暗世众生相续中的无明邪见一一遣除,比如对佛法的空性真正有所认识,则于外境或人产生的实执轻而易举即可斩断,因此,依靠定解光明可以无遗遣除无明愚痴之黑暗。
定解对修行人来说非常非常重要,真正的定解生起时,哪怕成千上万的邪道、邪师来到面前,自己也不会步入歧途;否则不要说外道,普通世间人对你说因果不存在、空乐无二的境界是虚假的,自己的见解行为也可能马上随之转变。
依靠定解可以遣除一切执著分别念,故应努力精进地生起如此殊胜的定解,如果离开了定解,就应再三观察、分析,想尽一切办法使定解生起来。在座有些人,以前定解确实非常不错,但后来以业力现前、恶友影响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已经退失了。这些人还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定解之根复活,不然如此殊胜的定解还未开花结果就已经奄奄一息,马上成为枯木朽枝,那实在太可惜了!
辛二、以次第观察之必要性:
故修大乘见解时,最初观察极重要,
若未以妙观察引,岂能生起妙定解?
有些人认为修持大乘见解时不需观察而是直接笼统安住,这种说法明显不合理。最初时观察非常重要,不论修学宁玛巴或其他教派都是如此,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中再三说:“初学者首先需要有空的执著,否则无法得到双运离戏的境界。”麦彭仁波切在因明论典及《观住轮番净心法》中都讲到了观察的重要性。
依靠麦彭仁波切和上师如意宝的加持力,在学院的修行人修行过程中不一定会出现违缘和歧途,因为很多人首先已经对修行中的种种歧途、障碍有所认知,不然没有善知识引导,最初就开始安住修行,这样危险性确实非常大。因此,不论修习大圆满还是大中观,最初观察极为重要。
若未生起妙定解,岂能灭尽劣增益?
不论现空无二还是因果不虚,首先应以观察作为前提,以此引生定解,否则定解不会在相续中无缘无故生起来。
以世俗中“因果不虚”这一道理来讲,除具足前世极其殊胜的因缘、上师摄受的个别利根者外,在如此黑暗笼罩、邪见充满的社会环境中,未能进行如理闻思观察的人,对因果很难真正生起信心,信心没有生起来的话,定解如何产生呢?非常困难的。相似的定解或许有一点,但对于真正为什么因果不虚的道理却很难通达。
或者,“现空双运”的定解若未生起,怎么会灭尽现空双运违品之增益?认为“不是现”、“不是空”等邪见分别念如何能够灭掉?不会灭尽的。相续中的定解未生起来的话,违品增益不可能灭尽。
若未灭尽劣增益,岂能灭除恶业风?
恶劣分别念的增益如果未能灭尽,相续中必定会蔓延无边无际的邪见,这样一来,世间轮回之恶业风又如何能够停息?
“业风”是密宗术语,显宗称为业和烦恼,也即轮回之根本。此处“风”并非四大中所指的风,由于业力有动摇的本性,随着众生流转不停而再再转变,故将其动摇的一分称之为风。并不是外器世间的狂风,中阴身也有业风吹袭,但此处主要从动摇角度安立为“风”,比如《句义宝藏论》中有“心骑着业风的野马”这一说法,也即由于心动摇不定,故将其比喻为骑着业风的野马。
若未灭除恶业风,岂能断除恶轮回?
恶劣分别念之业风若未断除,则依此业力必定显现轮回三有。
陈那论师说:除恶分别念外无有其他轮回。从因果侧面来讲,轮回之因当然是业和烦恼,但从本性来讲,除分别念外再没有其他的轮回。所以说没有断除恶业风,又怎能断除恶轮回?
很多人想要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真正欲求解脱必须通过观察在自相续中生起一个善妙定解,定解如果没有生起而一直放任自流下去,那在轮回中是没有办法获得解脱的。
若未断除恶轮回,岂能灭尽恶痛苦?
如果没有断除三界轮回,怎能灭尽相续中形色各异的痛苦?
众生只要在轮回中流转不息,必定会不断感受各种各样的痛苦,这一点在《四百论》中讲得非常清楚,即使感受少许安乐,也会马上变成痛苦之因。因此,乐受也是苦之本性,一切法都不离行苦,对此没有生起定解就无法从轮回中解脱,依此则会不断在三有中流转,从而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
有些修行不好的人在生起痛苦的时候,认为“我这个人真是命苦”,其实并不是你一个人感觉很苦,三界轮回中有无量无边的众生,他们一直都在感受难忍的痛苦。当然,因业力深浅不同以及修行好坏的差别,每个人对待痛苦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些心比较堪能的人,不论遇到身体还是心里的痛苦,都敢于面对并且会精进对治,念经修法也非常容易安住下来;有些人却很难将各种违缘痛苦转为道用,遇到小小的感冒或者稍微有点不顺心就垂头丧气,痛苦得不得了。总而言之,三界轮回中的每个众生都非常痛苦,只是有些人可以将它转为道用,所以真正想要脱离轮回苦海获得解脱的话,一定要详详细细观察,以此引生善妙的定解,否则所谓的“离苦得乐”也会如同空中鲜花般虚无缥缈。
这部《定解宝灯论》非常殊胜,其中既讲到观察辩论的方式,也讲了实修的窍诀和次第,通过闻思本论,很多人相续中真正已经生起了定解。现在汉地有些佛学院也在招生,看了他们的课程安排之后,觉得能在这里闻思修行真的很有福报。虽然不能说学习地理、历史、音乐等世间学问绝对无有利益,但仅以《定解宝灯论》这一部论典来说,不论对人生道理地阐述还是有关修行次第的教言,所谓的世间知识确实很难与之一较短长,这一点有智慧的人必定会对之洞如观火,了了分明。
上师的摄受力确实不可思议,大家对此应生起欢喜心。虽然在如此恶劣的轮回中非常痛苦,外面天气也如是的寒冷,但内心真正对法生起定解之后,这些小小违缘很容易就会如同雨后日光驱散乌云般渐渐销声匿迹,不会有什么困难的。
辛三、所引定解之相:
轮回以及涅槃法,其实无有贤与劣,
证悟等性无贤劣,即是善妙之定解。
真正的定解有许多层次,阅读佛经论典时需根据不同场合来理解其不同内涵,若不分场合而作一概解释,如盲人摸象般妄下断言,则必定会因片面理解而导致修行惨败的下场。
痛苦自性的三界轮回与清净善妙的涅槃之法实际无有贤劣之别,密宗对此宣说得非常清楚,即使显宗也是如此宣说的,龙树菩萨在《中论》中说:“如来之本性,即众生本性,如来无有性,众生亦无性。”又云:“众生与佛陀,无有少差别。”万法的真正本体远离一切戏论,而离戏论之本体即万法本性,如此类推时,众生心之本性即是如来,如来于众生前也是以大悲周遍的方式显现。为《现观庄严论》做注疏的个别论师说:如来实际是显现在不净众生前的一种相。众生所见的佛陀仅是一种化身,释迦牟尼佛除智慧以外无有他者,智慧的本体实际就是我们的心,因此轮回、涅槃根本无有好坏之分,此二者是一味等性的。这种等性无二的境界,在密宗讲述得非常明了,比如于地狱正感受痛苦的众生与清净刹土中享受安乐者无有差别、造五无间罪者与行持佛法者无有差别。而显宗实际在究竟见解中也抉择了等性无二,对此可以参阅《中论》、《入中论》等论典。
善妙定解并非是,舍弃轮回成涅槃,
表面词句虽相违,义不相违道关键。
真正善妙的定解并非舍弃恶劣轮回而获得清净涅槃,就像沦为乞丐的王子终究会成为国王一样,心之本性于迷乱时即为真正善妙的自性。如同眼翳者并非去除了海螺的黄色而使之变为白色,其实黄色海螺的本体即为白色,只是具眼翳者没有认识而已。
那前面不是说依靠生起殊胜定解脱离痛苦的轮回,此处又说并非舍弃轮回获得清净涅槃,这两种说法难道不相违吗?
不相违。表面看来,佛教中有很多名词互为矛盾,如现不是空、空不是现,或者某些场合中说舍弃轮回现前涅槃,某些场合则说轮涅同体,无需取舍。实际完全不相违,首先通过观察分析生起一种定解,认识轮回的恶劣本性,而真正达到此种殊胜境界时,就会了知轮回、涅槃二者完全不相违,这就是佛教的特点,也是修行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辛四、摄义:
见行窍诀此密要,当以观察品其味。
归纳而言,密宗轮涅无别、一味一体的等性见解非常殊胜,由见解善妙之故,无取无舍之行为也十分殊胜。如此殊胜善妙的见行之要,若能真正品尝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的教言美味并亲身体会的话,对滋长我们的智慧法身绝对会有极大帮助。
现在有些人认为:会供品中如果没有肉类就不圆满。这是非常大的一种邪见,实际会供时观想肉类也是可以的,如果非要将一块血淋淋的肉放在桌子上,虽然认为它很不清净,但以“诸佛菩萨非常喜欢吃肉”的分别念进行供养,这样不但没有功德反而会产生极大过患。有些续部中虽然说会供时需要肉食,但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并非凡夫分别念中所想象那样,当见解达到最高时,行为可以随顺行持,这时以五肉作会供确实有功德,不然本来没有得到无上境界,却做一些无上的行为,恐怕很难获得真正的悉地。
诸如现空双运、等性无二等善妙见解,以及无取无舍等行为之密要,通过观察之后可以了知,何时应以现空无二进行抉择,何时自己的行为应无取无舍,对于行为随同见解如理抉择的窍诀,在其他论典中少之又少,而我们现在已经遇到了如此殊胜的论典,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细致入微地抉择分析,静心品味其中所蕴藏的甘露美味,这样所生的见解坚固不会退转,自己的一生也会具有很大意义。
庚二(中间观察、安住轮番而修)分二:一、如何修持;二、彼之必要。
对于本论讲到的前几个问题,麦彭仁波切均以直接方式当下做了回答,而这里则是在建立自宗的同时对这一问题间接做的回答。也就是说,最初不需观察的说法首先已经破斥,讲到了不观察之过失;中间需要轮番修持;最后再不需要观察,以此破斥了始终都需要观察的观点。因此,麦彭仁波切自宗认为最初应该观察、中间轮番、最后不应观察而依靠所生之定解自然安住,以此方式间接驳斥了对方所承许的两种观点。
对修行人来说,最初如何观察、中间如何安住、最后如何修行,有三种过程,同样,产生定解也有三个层次,不论现空双运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定解,还是世俗中信心、悲心、出离心等定解,最初必须观察,广闻博学,从而生起坚固不变的定解十分重要;中间根据自己的境界如理如实地衡量,需观察时详详细细地观察,不需观察时自然安住。
辛一、如何修持:
中间察住当交替,观察则会生定解,
未察执著平庸时,屡屡观察引定解,
最初以观察为主,中间则是观察、安住轮番交替进行,先观察之后安住,无法安住时再次观察,九种住心当中也有依靠此种方法进行观察的。中间阶段,首先如理如实观察使自相续生起定解后,于此定解之中安住,因此安住与观察二者不能分开耽著,一味取舍。
依靠观察对等净无二、大悲心等境界会真实生起定解,如果未作观察,就很容易执著于庸俗分别念之中,以修持大悲心而言,首先为什么一切众生皆做过自己的父母?佛教的根本即是大悲心,为什么这一点不具足则不能称之为佛教徒?在这方面依靠上师教言进行细致观察,之后于自相续中生起一种定解——大悲心必须要生起来。未观察时,平庸的执著分别念又会轻易生起,对众生的悲悯之心渐趋减弱,此时应再次屡屡地观察,如阿底峡尊者所讲到的知母、报恩等,这样逐一观察后,大悲心会再度生起。
同样,等净无二的道理也如上所述,以中观等理详详细细地观察,对万法离一切戏论生起定解后,于其中自然安住;当定解慢慢消失而产生平庸分别念时,又再再观察引生定解。
生起定解于彼中,不散一缘而修持。
所谓的定解可以从两方面解释,入定时寂止胜观双运或等净双运的境界可称之为定解,平时所说的大悲心、菩提心以及对上师三宝的信心等均属于定解。不论哪一种,当定解真正生起时应该精勤护持,比如对众生生起大悲心后,不离此悲心时刻一缘安住其中;或者等净无二的定解生起之后,于此定解中心不外散而一缘安住修持。这就是所谓的“道次第论”。
对于宁玛巴的道次第大家应该清楚。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中已经详细抉择了格鲁派所承许的道次第,而此处所论述的道理可以说即是宁玛巴的修行次第,也即首先观察,中间观察、安住轮番交替,最后不需观察直接于所生定解中安住。已经生起定解后没必要再再观察,如同农民在春天需要精勤耕作,之后只要耐心等待收获果实就可以了。但定解开始退转甚至消失的话,就应立刻想尽一切办法使定解再度生起,之后仍于此定解中不散安住,否则生起定解仍然继续观察,没有任何意义。
辛二、彼之必要:
定解以及增益心,二者相互矛盾故,
需依观察除增益,定解愈来愈增上。
定解产生后,与其相违背的增益自然而然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因为一相续中两种相违的分别念不会同时存在,比如对上师三宝生起信心,此时与之相反的邪见不会存在,因此,所谓的定解与增益不会共存。殊胜的出离心、菩提心及等净无二的定解与增益分别念二者,就如同光明与黑暗、火与水一样完全相违,绝对不会于同一相续共存。
凡夫相续中的邪执分别念有时会自然生起,比如“我”本来不存在反而妄执为“我”,这是一种颠倒分别念,对此必须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分析来遣除,否则对于“我”的实执无法断除。
通过观察断除邪执分别以后,定解会越来越增上,如同乌云被驱散后,太阳的光明会愈加明显,凡夫相续中的信心、菩提心等世俗定解,以及胜义方面的定解,已经完全被无明等烦恼所遮障,当一切障碍遣除之时,自然而然会显现如明灯般的定解。
来源: 明光 mingguang.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