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坛经

民俗学-坛经(慈)坐禅品9[3-3]

创建日期:2022-12-05

  民俗学-坛经(慈)坐禅品9[3-3]

  【《六祖坛经》释义坐禅品

  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

  “却立净相”,佛经讲的净是没有形相的,如果自己建立了“净相”。

  “言是功夫”,还告诉别人说:“哦,这个就是证悟,只要你在这上面下功夫的话,就一定会解脱的”,教别人、鼓励别人这么去做。如果是这样子,后果是什么呢?

  “作此见者”,就是持这样见解的人、观点的人。

  “障自本性”,就是障碍了证悟自己的本性。

  因为自己贴了标签,永远都停留在标签的上面,跟真正心的本性没有任何关系。

  标签属于意识的范畴,自以为是在修行,修本净、修光明,但是实际上还在意识的范畴当中,永远都没有办法证悟,所以“障自本性”就是障碍了证悟自己的心的本性。

  【《六祖坛经》释义坐禅品

  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却被净缚”,前面第五堂课“当令念绝,即是法缚”中,提到了“法缚”,今天这里又提到了“净缚”。

  意思就是说,自己认为的这种“空”,自己认为的这种“净”,自己认为的这种“光明”,等等等等,实际上这些全部都是自己的妄想。

  如果我们通过这种妄想,达到没有妄想的地步,也就是把它作为过渡来用的话,是可以的。

  但是如果我们认为这种妄想是究竟的境界、最后的境界,这样子去看的话,那么这种见解,就把我们束缚了,就把我们紧紧地束缚在杂念或执著当中,不能解脱,这就叫作“却被净缚”。

  比如说,我们有“一座山”或者“一条河”的念头,这样的念头,跟“本净”这个念头有什么不一样呢?本质都是一样的。“一座山”或者“一条河”的念头,是世俗的东西,以世俗名义出现的念头;而“本净”的念头,是以涅槃的名义出现的念头,实际上还是妄念。

  后一种念头,与前一种念头一样,都是妄念;都是束缚、都是把人束缚在轮回当中,不能解脱的;效果、后果都是一样,就叫作“净缚”。

  这里讲的内容,是非常有意义的,大家一定要知道,对实修是特别有帮助的。

  在修行的时候,对自己的境界,不要人为地去贴任何的标签,这是很不好的做法。

  对一个修行人来说,第一点要“不著心”,现在这是第二点“不著净”,下面讲第三点“不言不动”。

  【《六祖坛经》释义坐禅品

  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若不动者,不见一切人过患,

  “若不动者”,我们之前已经讲过很多次了。

  不动,就是说,心平静,不要起心动念,把心守住,不要让心产生各种各样的念头,心静下来,这样就可以了,这就是禅定。这种观点是什么呢?这种观点,就是不动。前面“不言不动”讲的不动,就是这个观点。

  那么“若不动者”的“不动”,是什么样子呢?实际上,真正的“不动”是什么样子呢?

  “不动”这个词,有正面的和有负面的、有好的和有不好的理解。好的方面、正面的、正确的理解是什么呢?

  什么叫“不动”?比如说,眼睛看到一个人的时候,意识不执著人相、不执著于人,也就是,在眼睛的视觉中,出现了一个人的形象,但是意识证悟了人的本质是无我的,那么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可以说是“不动”。

  “不见一切人过患”,就是当一个人出现的时候,“看不到”这个人。“看不到”的意思,不是说眼睛看不到,而是不执著于这个人,也就更不会执著这个人各种各样的过患了。

  【《六祖坛经》释义坐禅品

  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若不动者,不见一切人过患,自性不动。

  “自性不动”,这叫作什么呢?就是“自性不动”。

  如果是这种见解的“不动”,那么就是对的。

  前面不也讲过吗?《坛经》的演变过程,跟漫长的历史有关,所以《坛经》中,不仅仅是惠能大师的见解,而且后来很多很多的禅师们,也加了很多东西进去,有些内容,就加得特别有意义。

  这一段话,讲的方法是非常有序的。前面讲“若言看净”,是怎么讲的呢?先讲,如果这个“净”,是真实正确的“净”,也就是“人性本净”,那么这样的见解是对的;后讲,如果是妄想,会怎么怎么怎么样,就是错的见解,按这样的次序讲的。

  现在讲“不动”,也是这么讲的,讲法是一样的,顺序也是一样的。

  什么叫不动呢?正确的“不动”,就是“不见一切人过患,自性不动”,这个是对的。如果是这种“不动”的见解,就是没有错的。

  如果这个不动只是自己贴的标签,没有达到正确见解的标准,那么这只是以“不动”的名义出现的“”,实际上它只是念头。

  “不见一切人过患,自性不动”,这是对的见解。

  【《六祖坛经》释义坐禅品

  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若不动者,不见一切人过患,自性不动。迷人自身不动,开口即说人是非,与道违背。

  “迷人自身不动”,这里的“迷人”,就是说没有证悟的人;“自身不动”,就是打坐的时候,身体不动;打坐很长时间身体不动。

  “开口即说人是非”,打坐刚刚结束,马上就开始讲人的是非了;不到一分钟,就马上看谁谁的不对、谁谁的错,这就是“开口即说人是非”。

  这种“迷人”,身体不动,打坐很长时间,三个、五个、八个、十个小时,自以为证悟了,到处公开宣布自己证悟了。

  是否真正证悟,是要看看他在做什么呢?说什么呢?

  “迷人”刚刚打坐完,没有几分钟、立即就、马上就开始讨论别人的长短过失,“开口即说人是非”。

  “与道违背”,这不就是“与道违背”吗?如果真正证悟的话,这怎么可能呢?

  证悟不就是“不动”吗?如如不动是什么呢?在“不动”的境界当中,是没有“说人是非”这些过患的。

  意思是什么呢?《六祖坛经》中的这些词,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要把这些词用来衡量自己,而不要去衡量别人。不能把佛经中的这些词,作为衡量别人的东西,而是要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这样才是对的。因为“迷人”违背了这些道理,所以“与道违背”。

  前面我们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一般佛经的讲法也是这样的,先简单地、框架性地说一遍,然后再一个一个地解释,最后有一个归纳,一般佛经都是这样的结构,很多很多的五部大论,也是这样的。

  《坛经》的这几句话,也完全是按照这种方法表述的。先是讲框架性的三句话“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言不动”,然后一个一个一个地解释。

  在一个一个解释的时候,也是非常有规律的。先讲,清净、不动的正确见解应该是什么什么样子,这是对的;然后讲,虽然说是清净、说是不动,但是“不见自性本净,心起看净”、“开口即说人是非”,等等,这就不叫清净、不动。

  《坛经》这种讲法,是非常有规律的。最后,把前面的全部内容归纳一下,怎么归纳的呢?

  【《六祖坛经》释义坐禅品

  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若不动者,不见一切人过患,自性不动。迷人自身不动,开口即说人是非,与道违背。看心、看净,却是障道因缘,今记如是。

  “看心、看净,却是障道因缘”,就是说,前面讲的“看心”和“看净”,都是“障道”、都是障碍,都是修道的障碍、障碍的因缘。

  “今记如是”,这四个字在很多版本中是没有的,比如说,宗保本就没有。

  宗保本在这个地方,有一点点不一样,文字稍微要多一点(师指手中书):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着(著)心着(著)净,即障道也。”

  多了这几个字,就是说,如果见到人的时候,因为证悟了人的本质,所以没有执著了,也就不会讲是非了。实际上敦煌版当中已经都包含了这些内容,两种版本在内容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今记如是”,这四个字在宗保本,还有很多版本中是没有的,而在两个敦煌版里面都是有的,但用的字,有一点点不一样。

  “今记如是”中的“”字,在两个敦煌版本中用的字不一样。我觉得应该是这个“”字,就是“记住”的“记”字。

  {注:《敦煌坛经校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李申校译,方广锠简注,中华书局,2018年7月第一版。(简称李本)

  在李本中,是:今记如[校记一]是。

  [校记一]如,斯本作“汝”。}

  “今记如是”,就是说,“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言不动”这三句话的内容,应该记住、如是地记住,就这意思。

  “看心、看净,却是障道因缘,今记如是”,是前面全部内容的归纳。

  很多佛经、五部大论的讲法,都是这样子,我们看经论的时候,按照这样的规律去看,能很好地记住。首先是框架,然后是广讲,最后是归纳,这样我们能很好地记住,也能很好地理解。

  “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言不动”这三句话,在我们修行的时候是非常有用的,大家一定要记住。“今记如是”,大家要如是地记住,惠能大师也是这么讲的,大家一定要记住。

  “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言不动”这三句话,在修行的时候,对于辨别自己修行的和错,是非常重要的,特别的重要。

  在一般讲理论的佛经里,是看不到这些内容的,因为这类佛经不是实修的引导文,它们的内容不会涉及这些方面。

  《坛经》讲了很多理论,而我们今天第五品《坐禅品》,讲的是很具体的修法。这些内容,平时在其他地方很难听到、很难看到。这些非常具体的、很重要的、关键的内容,大家一定要记住。在自己打坐的时候,是能用得上的,这特别重要。

  如果没有这些标准,或者没有这些衡量的尺度,那么我们打坐就很迷茫,到底证悟了没有?自己都不知道到底什么叫作证悟。

  有了这些衡量的尺度以后,我们就知道了,现在自己停留在意识的层面,完全没有证悟。这不就在看心吗?六祖惠能大师不让看心,我现在最多也就是把心看得好一点、平静一点而已,自己的禅定状态,实际上没有脱离世间的禅定,还谈不上证悟。如果实在找不到可以问的地方,自己就可以判断确定了,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希望大家背下来,这些文字不多,几分钟就背下来了,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这里面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大家一定要记住。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还有十五分钟、大概十五分钟的时间,大家有什么疑问,我们可以互动交流。

  提问者:请问上师,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是否就是烦恼即菩提的意思呢?

  上师答:是,是烦恼即菩提的意思。

  提问者:请问上师,大圆满初步证悟的标准是什么?找到念头中的佛性、真如的部分,算不算是大圆满初步的证悟?

  上师答:大圆满初步的证悟就是禅宗里面讲到的这些内容,如果不是理论上知道,而是体会到了以后,就可以算是一种初步的证悟。

  提问者:有一个公案,往昔如来芽尊者修顿超的时候,有一天早上出门,阳光照在他的前面,他突然就晕过去了,完全没有意识。当从这种状态中苏醒过来的时候,尊者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修行。以前他还有一个可修的法,但是此时怎么修,什么修都不知道了。后来他向智悲光尊者汇报了这种状态,智悲光尊者说:“这就是真正的见解,这叫脱落”。

  问题是:如来芽尊者的这个证悟,是见道的证悟吗?是不是意识转化为智慧?

  上师答:这些上师们的证悟,我们去衡量的话,是很难了。有可能是佛的境界,也有可能是一地菩萨的境界,都有可能,我们没办法知道的。

  但是比如说,一个人突然间证悟了大圆满的境界,从禅定当中出来的时候,由于在刚才的证悟境界当中,没有“修”和“所修”这样的概念,所以在刚刚出来以后的状态中,也没有所谓的“修”的概念,意思就是“他说不知道怎么去修”了。

  这种情况是有可能的,比如说,我们睡午觉,睡得特别好,醒过来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睡在哪里了,就是这样子的、大概就是这样子的。(众笑)

  提问者: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若是见道的证悟,是不是都要经历这样一种脱落的过程?

  上师答:脱落的过程啊?

  你会有感觉的,每一个人都有感觉。比如说,一个人证悟的时候,感觉非常的强烈;当他从证悟的境界中出来的时候,可能会一时失去“所修”、“修”啊、“证”啊、“成佛”啊,这些世俗谛中、或回到生活中后的概念。在证悟的境界中,肯定不会有这些概念的,所以证悟感受很深的时候,就可能有暂时失去这些概念的感觉。

  但是“脱落”这个词,还不是很清楚,反正感觉是应该可以有的。

  提问者:请问上师,证悟之后还会退转吗?

  上师答:证悟之后会不会退转,这要看证悟的程度。

  初步的证悟是会退转的,比如说,修大圆满,有些时候有一点点证悟的感觉,不是很难的。尤其是前行修得比较好,或者虽然前行修得不是很扎实,但是对大圆满的法、对上师的信心都比较充足的话,一时证悟了一点大圆满的境界,是有可能的,不是很难的,可以有的。

  但是这种情况非常容易退失,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基础不扎实,也就是说、准确地说,就是加行没有修好,这是一个原因;另外的原因,比如说,初步证悟了以后,没有认真地继续修,忙其他事情去了,这样子的话,证悟就有可能很快消失。

  这些在大圆满的书里面,讲得非常清楚。

  提问者:他还问,证悟与菩提心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上师答:有什么样的关系呀?可以有很多种关系。

  先修菩提心,对证悟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有了菩提心,可以自然清净很多的罪业,也可以自然积累很多的资粮,而清净罪业和积累资粮,是证悟的两个直接因素,有这样子的关系,这是一种关系。

  另外一种关系,就是证悟了以后,证悟的境界对菩提心的增长,有着很大的帮助,这也是一种关系。

  提问者:网络问题,请问上师,如果已经找到念头里的真如部分,但是这个瞬间只是在生起念头里的一部分很短的时间,怎么才能够让时间延长到持续不断的都是真如呢?

  上师答:证悟了以后,要继续打坐、继续修行。

  证悟了以后,要尽量地、尽可能地,把其他事情稍微放一放,包括闻思佛法、佛事活动等等方面的事情,先放一放,专修,一门深入。

  只有证悟的境界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不太容易退失了。如果初步证悟后,又去忙别的事情,就容易退失,所以这种时候要继续修。

  菩萨的第一地,叫作见道,已是证悟的一个很高的境界了,但是后面还有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有十地,还是要继续修的。

  证悟只是开始,不是结束,所以证悟以后才是真正地开始修,证悟以后的修行,才可以算是比较标准的修行。

  提问者:这是网络的问题,请问上师,我们慧灯禅修班的课本里讲,只有六道轮回,为什么《楞严经》里讲有魔道和仙道呢?

  上师答:五道、六道,这些分类方法,在佛经里面有很多种,是不矛盾的,只是分类的方法不同而已。

  比如说五道,或者六道,或者七道的分类方法是:在六道的基础上,如果把中阴身作为单独的一道,这样就成为七道了;如果把天阿修罗、人阿修罗归纳进天人道和人道,就变成了五道了。

  不同的佛经,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怎么样分类,都是不矛盾的。

  提问者:请问上师,即生证悟大圆满、即生成“佛”,这里的成“佛”和“释迦牟尼佛”的“佛陀”,是一样的吗?

  上师答:要这样子理解:从证悟境界和断除烦恼的角度讲的话,跟释迦牟尼佛是一模一样的、完全一样的;从度化众生的形式来讲,就跟释迦牟尼佛不一样了。

  比如说,像释迦牟尼佛这种身份或者这种方式转法轮度众生的佛,只有一千尊佛。在地球消灭之前,会有一千尊佛,也只有一千尊佛,他们跟释迦牟尼佛一样,以差不多相同的形式,成佛、度众生、转法轮。

  是不是在这么长时间当中,只有一千个人成佛呢?当然不是了,会有无数个人成佛的。这些成佛的人,度众生的形式、方式,跟释迦牟尼佛是不一样的,但是见解、断除烦恼的程度,从这个角度讲,是一模一样的。

  提问者:网络问题,上师,记得您曾经在第六课开示,对于密乘弟子违背了密乘戒,如果自己不想忏悔,三年以后能忏悔清净。但我们的辅导员说,所有的罪业,三年之内没有忏悔的话,永远都不能忏悔清净了。弟子想,再次请您开示。

  上师答:应该这样子讲:对于所有的罪过,忏悔是没有问题的,所有的罪过都是可以忏悔的,包括犯密乘戒的罪过,超过三年以后,也是可以忏悔的,忏悔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存在什么问题呢?就是说,如果犯了密乘戒,自己不愿意忏悔,这样超过三年以后,这一辈子当中再不能重新受密乘戒了,就这意思了。

  对于犯密乘戒的罪过,能不能忏悔呢?是可以忏悔的。这与重新受密乘戒是不同的,是两回事。

  忏悔罪过,是什么时候都可以忏悔的,也可以不堕地狱。

  比如说,一个人犯了密乘戒以后,三年没有忏悔;在七年、八年以后,开始后悔、进行忤悔的话,他也可以清净的,也可以不堕地狱的。但是对于想重新受密乘戒,因为三年期限的时间过了,所以就不能再受了,是这样子的。

  当然不同的佛经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有些佛经当中讲,犯了有些密乘戒是非常严重的罪过,至少要全部清净的话,是很有难度的,也有这样子的说法。

  但是不管怎么样,忏悔都是有用的,三年以后也是可以忏悔的,多少年都没问题,都可以忏悔;忏悔了以后,也可以清净。

  至于三年以后什么不可以呢?不能再受密乘戒,就这意思。

  好,最后一个问题。

  提问者:请问上师,未获得大圆满灌顶而看大圆满的书,算是犯密乘戒吗?

  上师答:还没有犯密乘戒。

  去看一些密法的书,当没有人解释的时候,是很难理解的。

  因为这些密法的书,表面上看起来就是很难理解的。不仅仅是密法,有些显宗的佛经也有这样的情况。如果没有人去解释真正含义的话,仅仅从字面上看,我们是不能理解有些文字的真实内容的。

  比如说,“众生都是佛”这句话,如果没有人讲它的意思的话,会产生疑问:怎么可能众生都是佛?既然众生都是佛,为什么还要学佛呢?既然众生都是佛,那么地狱里面的众生是不是都是佛?佛是不是堕地狱了?等等,对于这些问题,自己解决不了以后,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邪见、烦恼。显宗有这样的问题,至于密乘,就更容易产生这样的邪见了。

  所以没有人讲之前,最好自己不要看;没有灌顶的时候,最好也不要看。

  如果无意当中、或者是不知道的情况下看了,并且没有产生什么邪见,也就不算什么严重的问题。

  但是按照密法的要求,最好不要看。灌顶就是入门,入了门以后再去看这些书,才是对的;没有入门、甚至不想入门,而是去看门里的东西,这是不太文明的做法。(众笑)

  提问者:感恩上师开示。

  好,我们现在大家一起来回向:

  索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嗡阿吽班则尔格热班玛色德吽

  嗡阿吽班则尔格热班玛色德吽

  嗡阿吽班则尔格热班玛色德吽

  后记:

  1、《敦煌坛经校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李申校译,方广锠简注,中华书局,2018年7月第一版。(以下简称李本)

  敦煌版之间的差异忽略不计,以师板书经文和李本经文作为敦煌版《坛经》标准经文。

  “宗宝本《坛经》”PK 敦煌版《坛经》

  2、1------9五祖传法

  “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

  PK

  五祖夜至三更,唤惠能堂内,说《金刚经》。惠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

  2、2------19论坐禅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着(著)心,亦不着(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着(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着(著)心着(著)净,即障道也。”

  PK

  善知识!此法门中,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言不动。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无所看也。若言看净,人性本净,为妄想故覆盖真如,离妄念,本性净。不见自性本净,心起看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故知看者却是妄也。

  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若不动者,不见一切人过患,自性不动。迷人自身不动,开口即说人是非,与道违背。看心、看净,却是障道因缘,今记如是。

  3、模仿已看过的师兄们制作的禅堂开示记录、课堂传法讲记,听写、整理了此稿。我根本没有得《坛经》和师之“皮+肉+骨+髓”,若有违经义+师义,直心忏悔,勇担因果,愿任何果报都成为我明心见性之助缘。

  音像来源:慧灯之光网站 ; 文字来源:自主研发

上一篇:民俗学-坛经(慈)坐禅品9[2-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