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如意宝藏

《四精要文》2章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笔记

创建日期:2021-12-05

  《四精要文》2章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笔记

  1、《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甲一、前言+甲二、第一章传承法脉清净+甲三、第二章通达方便+甲四、第三章认识智慧+甲五、第四章善巧运用+甲六、跋

  甲三、第二章通达方便=乙一、通达方便的必要性+乙二、如何理解通达方便+乙三、通达方便之行持+乙四、不通达方便而导致的种种过失

  乙三、通达方便之行持=丙一、贯穿所有修法之方便+丙二、座上方便+丙三、起座及座间之方便

  丙二、座上方便=丁一、1.前行之前行+丁二、2.入座前行+丁三、3.共同外前行+丁四、4.念诵仪轨+丁五、5.回向

  丁一、1.前行之前行=戊一、(1)选择修行的清净地处+戊二、(2)合理安排修行时间+戊三、(3)入座前准备+戊四、(4)立誓

  丁二、2.入座前行=戊一、(1)身要七支坐法+戊二、(2)语要排九节风+戊三、(3)意要发菩提心

  2、上师瑜伽修法之方便贯穿前行、正行、结行,涵盖座上方便及座下护持,其中座上方便又分为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念诵仪轨及回向等方便。

  3、前行之前行=(1)选择修行的清净地处+(2)合理安排修行时间+(3)入座前准备+(4)立誓

  修法要具备三清净——地处清净、身清净和心清净。前行之前行就是通过选择修行地处、修行时间和立誓等方便排除他缘干扰,在护持自己与他人信心的同时,不失毁自己的修行誓言,为修行创造顺缘。

  4、入座前行=(1)身要七支坐法+(2)语要排九节风+(3)意要发菩提心

  5、身要七支坐法=双足跏趺坐(足支)+双手定印或休息印(手支)+身体端直如箭(头支、肩胛支、腰脊支)+舌抵上腭(舌支)+眼睛自然平视(眼支)。

  毗卢七支坐法=解脱七支坐法+方便七支坐法,两者最主要区别在于是否自然。方便七支坐法强调必须符合一定的坐姿标准,于方便中成办解脱,乃生圆次第以下之修行坐式;而解脱七支坐法(即上师瑜伽修法中的身要七支坐法)则遵循自然,于自然中成办解脱,乃自宗大圆满无上窍诀法之修法坐式,亦为即生成办解脱之殊胜方便。

  “三不动摇修法”,即身不动摇稳如大山、五根不动摇清如大海和意识不动摇净如虚空。前二者均于身要七支坐法中圆满。“五根不动摇清如大海”主要讲解眼根。眼睛必须睁开,睁眼既不太大也不太小,如平常视物般,普遍广阔地看着外面的一切境,不专注在某一个境之上。

  身要七支坐法如量之标准是身体达到轻安的状态。有者在禅修时感到身体仿佛不存在了,这是身体达到轻安状态的表现。

  6、显现=邪魔加持之相+无明贤脉之相+业风飘动之相+觉性妙力之相。

  过于外散而呈现之相,都不是清净之相。只有执受本体之显现,才是清净之相——觉性妙力之相。而执受这样的见解者,绝不会被外在的显现所束缚。

  7、语要排九节风

  修法前如法排气,可以遣除粗大的烦恼,形成修行正行之法器,并于修行中自心容易安住。

  语要排九节风的要点在于手势(龙钦传承为金刚拳、金刚杵)、排气(初缓、中快、后缓如小麦形状)以及排气时的观想。以下按照龙钦传承的方式,讲解如下::

  步骤一:首先左手大拇指压住无名指根形成金刚拳,置于左大腿动脉之上。

  原理:依生圆次第讲解,大腿动脉至无名指根之间是飘动一切业风之脉,用大拇指及金刚拳压制此脉,为止息业风飘动而进入寂止创造顺缘。

  步骤二:右手结印成三股金刚杵,以中指抵住右鼻孔,从左鼻孔以先缓、中快、后缓的方式排气三次,所排之气如小麦形状(两头细中间粗),观无始以来至今嗔心所造一切罪业、病魔、昏沉及掉举,如灰白色之垢气排出而获得清净。

  原理:左侧聚集的是白色的精脉,精脉中飘动的是嗔心,所以将嗔心所造一切罪业、病魔、昏沉及掉举,观想为灰白色的风而排出体外。

  步骤三:右手结金刚拳,置于右大腿动脉之上;左手结三股金刚杵,以中指抵住左鼻孔从右鼻孔排气三次,观无始以来由贪心所造一切罪业、病魔、昏沉及掉举,如暗红色的风排出而获得清净。

  原理:之所以将贪心所造一切罪业观想为暗红色,是因为右侧血脉为红色,飘动的是贪心。

  步骤四:两手结金刚拳置于左右大腿动脉之上,两鼻孔同时排气三次,观无始以来由痴心所造一切罪业、病魔、昏沉及掉举,如烟渍般的黑色垢气而排出,并获得清净。

  8、意要发菩提心

  8、1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乃真实见解之悲空双运,此时,执受本体的同时妙力即为慈悲心,这种无缘慈悲心与本体一如,即悲空无二,此中已圆融菩提心的两层含义——慈悲缘众生和智慧缘大觉。执受本体就是诸佛菩萨的坛城,因此不需把众生度化到某个实有的地点,在自然状态中如是呈现见解而安住,就是胜义菩提心。

  修行世俗菩提心时,以知母、念恩、报恩为菩提心之所依,逐步成办菩提心

  8、2生起菩提心的方法,包括修四无量心+发殊胜菩提心+受持愿行菩提心学处三个步骤。

  第一、修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指慈(愿众生具足乐因及乐果)、悲(愿众生远离苦因及苦果)、喜(愿众生不离安乐)、舍(愿众生远离贪嗔)之四无量心,此乃断除自私的利己之心、生起广大菩提心之方便。

  四无量心=有缘无量心+无缘无量心。

  修无缘无量心时,初学者以如梦如幻等幻化八喻修炼内心,证悟者以“无分别智行诸事”入定,修行其妙力慈悲心等。

  依照窍诀修法,应从舍无量心开始入座依次修“舍心与舍等持、慈心与慈等持、悲心与悲等持、喜心与喜等持”。否则若无舍无量心,一切修法则成四梵住。

  座下,针对对境以四相联的方式护持。如面对具贪嗔之心的有情,以四相联护持舍心。

  第一与发愿相联:愿他们恒时远离贪嗔之心。

  第二与希求心相联:如果他们能远离贪嗔之心该多好啊!

  第三与立誓相联:我一定要使他们远离贪嗔之心!

  第四与祈祷相联:为实现以上愿望而虔诚祈祷三宝。

  如是反反复复观修。

  第二、发殊胜菩提心

  广大意乐菩提心具二种要义:慈悲缘众生和智慧缘大觉。

  慈悲缘众生为:愿一切众生远离苦因及苦果;

  智慧缘大觉为愿众生获证圆满佛果。

  若仅具为了利益众生之慈悲,但未意愿将其安置于佛地,仅为相似之慈悲;若仅愿求证佛果,但未具对众生之慈悲,则无有实义,二者任一均非圆满之菩提心。如是失坏其中任何一条——舍弃有情或舍弃遍知佛果,则已犯了根本堕罪,故行者尤当谨慎。

  舍弃有情:例如内心对加害自己或亲眷的怨敌生起嗔恨心并且发愿舍弃他、不救度他成佛,归根结底乃自私自利及嗔心所致。如是舍弃一位有情等同舍弃一切有情,即违犯了根本堕罪。

  舍弃遍知佛果:行道过程中,初行者会因为畏惧魔障而心生退缩:“唉!我实在修不到如此大的成就,还不如希求声闻缘觉、阿罗汉果位呢!”如是舍弃遍知佛果的利己心念一旦生起,则一并失毁显宗的别解脱戒和菩萨戒。

  真正的胜义菩提心,必须借助三殊胜修行的力量才能生起。初学者于行道途中尚不能以胜义菩提心行持,需依仪轨发世俗菩提心,如在上师面前(或者自己在皈依境前)受菩萨戒。为防止菩提心退失且使菩提心日益增上,应反反复复受菩萨戒。

  正式发心

  于自己前方的虚空中观想诸佛菩萨、传承上师以及护法圣众作为自己发心的见证人,并思维:遍虚空界一切有情无一未曾做过自己的母亲,予我生身、赐命、施财、教授世间知识等恩德及出世间珍宝人身。如今深恩母亲茫然不知取舍善恶之道,求乐反造苦因而辗转轮回,漂泊无依,饱受诸苦……我如今蒙师摄受,知晓安乐之道,面对深恩母亲,何忍袖手旁观而希求一人解脱,故当发殊胜菩提心,誓愿追随诸佛菩萨之广大心行,为芸芸众生皆获解脱而精进修行,并念诵发心偈:

  藏文音译       汉文

  吙          吙

  那凑囊瓦切得怎瑞记  种种显现水月幻化纹

  扣瓦乐革杰德恰波昼  相续漂泊轮回众有情

  让热怄萨扬色鄂瘦谢  为于自证光明界休息

  擦美月叶昂内塞吉斗  以四无量境界而发心

  最后对一切圣众满怀虔诚的恭敬之心而观想:所有圣尊从边缘依次化光而融入中央三宝总集的上师中,上师也化光融入自身,依靠这种外缘令自相续了然生起皈依境尊众心相续中的胜义菩提心;再念诵发愿偈:“胜宝菩提心,未生令生起,已生令不退,愿其日增上。”并且如法回向。

  第三、受持愿行菩提心之学处

  虽然母亲希求哪怕片刻的闲适乃至恒久的安乐,却不知奉行快乐之因——善业和正道,亦无缘听受善知识讲解的真正解脱痛苦之教言。尽管她不想遭受哪怕微如火星般点滴之苦,但却因无明而造作痛苦之因,所想、所行与究竟安乐背道而驰。她孤苦无助,漂泊无依,如荒野中流浪之盲人,面对危机四伏之未来茫然无知、不知所措……故吾等需生起猛力慈悲心,一定要令她及现世眷属乃至生生世世之父母远离一切苦因及苦果,永离轮回获得究竟解脱而发心,为此挚诚祈祷上师三宝。此乃愿菩提心。

  愿菩提心学处=修自他平等菩提心+修自他交换菩提心+修自轻他重菩提心。以上学处均需要从现世母亲、亲眷、怨敌,逐步推及一切有情而次第观修。

  行菩提心学处

  如是于我具生养大恩之父母,现今因无明遮障造下无边罪业而沉溺轮回苦海,即便获少许暂时安乐仍纵得终失。为安置其于无上安乐佛果,故我等皈依三宝,行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万行,此乃行菩提心。

上一篇:《四精要文》2章所有修法之方便笔记

下一篇:《四精要文》2章共同外前行+念诵仪轨+回向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