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83课12-19
十二、获得极密无上法恒时精进作修持具足宿世善缘相(二)
每次在导师面前得基灌顶,目的都是为了令自己身口意三门清净,迅速成熟原本具有的如来藏功德。如储君虽然拥有王族的血统,但他想继位为王,还需要登基这一过程,才算是正式成为一国之君。同样,欲令我们原本具有的如来藏功德呈现,还需要成熟灌顶来成熟。因此,成熟灌顶所谓的“成熟”,也有授权的含义。无论我们是在导师座下接受灌顶,还是以观想的方式得到灌顶,比如观想莲花生大师、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或者自己的上师赐予灌顶,都是在接受他们的灌顶。
有些可能会想,在某位导师座下直接受灌顶时,无论是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还是句义灌顶,都会有水可以喝,有水晶可以看,有真正的五股金刚杵可以加持,观想不就没有了么?要记住,无论文字还是宝瓶等等,都只是一种诠释,只是依靠这样的方式来代表宝瓶灌顶等内容,本质没有丝毫差异。
以上就是讲解无上密法中的成熟灌顶。在得到到成熟灌顶后,我们还需要做到护持一切誓言,否则仅仅得到灌顶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得受灌顶的缘故,也得受了三昧耶戒,因此需要做到时时护持誓言。
密宗的誓言主要是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最主要的是前三条:不诽谤根本上师;不违背上师的教言;金刚道友间不产生矛盾。如果内心能能够做到清净,则这些誓言也都在守持之中,但由于众生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我们需要刻意去观想,提起正念才能做到。可无论如何,都必须如理如法去做到,这就是誓言。
总的来说,我们今天讲解的是无上密法分为灌顶和解脱窍诀法。也就是说,无论是上师瑜伽还是成熟口诀法都称之为解脱窍诀法,而两者最终的三昧耶戒是一如的。不能认为只要求得法要即可,守持戒律可以不用特别重视。要记住,守持戒律非常非常重要,这一点务必铭记心中。
十三、获得极密无上法恒时精进作修持具足宿世善缘相(三)
“恒时精进作修持”,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弟子都能做到。座上无论是成熟灌顶还是心性灌顶,我们天天都在做,至于解脱窍诀法,我们也都在按照次第方式去做到。
比如从通达方便的角度来说,从初次修法的前行之前行直到回向之间的所有一切,大家都做得很圆满;从认识智慧的角度而言,从寂止直到胜观之间,我们也都在根据个人的见地树立不同的见解;善巧运用方面,虽然我们要时时护持着见解,但由于内心并不一定会按照某一个显现而呈现,还是需要根据不同的方式去对治烦恼,这就叫善巧运用。这些特点,我们天天都会运用在自己的修法之中。因此,根据不同的根机树立不同的法,实际当中,我们每次修法都是在运用解脱窍诀法,此时就更应该精进修法。
如今能有这样的修学因缘,都是来自于宿世的善因。也就是说,正是我们往昔曾经修过这样的法的缘故,今生才能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真的是非常非常幸运,仅仅从我们今天能修学这两种法而言,功德就已经不可思议。
当然,我们也不能仅仅就这一阶段这小小的功德就心生满足,还是要努力修学到更圆满的境界。虽然,我们平常可能要求有点高,会为大家讲解一些更深更广的见解,但实际上我们确实已经具备很好的条件。正如颂词所云:“具足宿世善缘相”,今生能具备这样的条件,正是宿世已经具备了这种条件的征相。
十四、三传根本上师尊大悲慈愍而摄受有缘正士弟子相
【三传根本上师尊,大悲慈愍而摄受,有缘正士弟子相】
何谓“三传根本上师”?上师所传授的一切法要都树立在三传承之中。心印传承。讲经不用口也不做表示,以心对心的方式印证见解,即通常很多人所谓的“直指心性”。这样的传法,不用口,不用文字来诠释见解,也不需要做任何表示,无论是用手,还是手里表现出一些形象来描述见解,都不需要,只是以心对心的方式传承,称之为心印传承。表示传承,即讲经不用口,仅做一些表示。口耳传承,就是我们现前所运用的形式,将心性见解用文字来诠释表达,这就叫口耳传承。
“大悲慈愍而摄受”是指三传承之根本上师尊,以大悲慈愍心摄受我们这些浊世业及烦恼沉重的弟子。
即便是在末法时代烦恼沉重者,只要得到这样导师的摄受,就充分地说明与这个法及导师非常有缘。现前也有很多人有这样的疑惑:自己是否与这个法有缘?想要知道是否有缘,就看看你对导师以及法能否生起信心,即是否已经得到这位导师的摄受?一旦这位导师摄受了你,就意味着你已经具备这个条件;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导师也没法让你进入这样的传承,更没法摄受你为他的弟子。
有时候,就是由于我们无知的缘故,才会做出一些画蛇添足的事情。比如去问上师:“上师,我是否已经成为了您的弟子?是否和这个法及导师有缘”等等。
记得有一次,我带着一批汉族弟子去上师身边。可能在座每一个谒见过上师的人都知道,喇嘛仁波切在涅槃前主要是以身坛城来印证见解,每一位到上师身边的弟子,上师都会让他看身上的坛城,并根据当时所呈现的境来印证见解。
虽然我认识很多弟子,但是我平常很少带着弟子去上师身边。上师天天都在说,汉族弟子一般都能见到他的身坛城,并且见解都非常高。所以很多人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有了这样一种想法:自己决定要不落人后。因此,我每次都会担心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更担心他们看到我在他们身边,不敢说自己见不到,所以我很少带着弟子到上师身边。
有一天我就带了一些人去上师身边,当时上师也开始为他们印证见解。无论上师说什么,他们都说能看得见,并且在上师为他们印证时,他们也说都懂了。可是等到全都印证完以后,他们又拉着我说:“您能不能再跟上师说说,再给我们传个法?”
我说:“这句话怎么和上师转述呢?你都说你已经开悟了,还要让上师再给你传法,请问要为你传什么法?刚刚印证的一切见解,你说你都具有,现前还需要另外一个法。如果我现在为你翻译,就只能说明你前面所说的一切都是假的;如果前面的印证全都是真的,这句话就是画蛇添足,没有什么意义。本来你已经具备一切法义,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法可为你传讲呢?”可能就是由于一些无知的缘故,难免就会产生类似的现象。
总的来说,如今我们已经得到一位具德上师的大悲摄受,就充分地说明我们与这位导师以及法已经有了缘分。如果不具缘,就不会成为传承和导师的弟子。但是,虽然有缘,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认为自己可以什么都不做,等待着某一天突然获得加持而成就,这样的想法是永远不会实现的。
密勒日巴初次寻找依止导师时,首先遇到的是红教的导师。于是他就和这位红教导师说:“由于个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我想依止最殊胜的法。”这位导师说,他的法来自于金刚持普贤王如来的教言,说到殊胜可谓是早上修早上就能成就;晚上修晚上就能成就;有缘者,修此法当下成就,不修也能成就,可谓极其殊胜。
密勒日巴心想:“我已经造过很多恶业,如今遇到如此殊胜的导师,不能说自己非常了不起,至少也应该算不错了吧。既然法如此殊胜,而且还授记有缘弟子不修也能成就,那还用得着修行么?”于是他回去以后,没有修法,而是直接就躺在床上睡觉了。第二天早上,这位导师就到他身边来对他说:“看来你并不是具有这样法缘的弟子,你还需要寻找依止其他的导师,玛尔巴尊者才是你的根本上师。依止他的传承,你才能即生成办解脱。”
对导师来说,他所拥有的传承以及为尊者所作的印证,当然是圆满无碍,但为何还是会让尊者去依止其他的传承?因为当我们依止以后,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需要追随导师以及传承的教义来做,这才是真正的有缘。这一点,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在做,也应该要这样。解脱,并不是光等待着即可。
如今这个时代,对一个修行不算很虔诚的人来说,只要平常从事一些与善有关的事业,大家都合着掌说,这个人非常了不起。但对于一个虔诚的弟子来说,如果具有“我把一切托付给导师,我自己不作修行也可”的想法,就说明他的见解还是有很多不圆满的成分。要记住,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我为你指一条解脱之道,当知解脱还是依赖于你自己。”佛陀并没有说,“你把一切托付给我,解脱都包在我身上,从此以后什么修行你都可以不做。”所以,虽然我们今生已得到上师以及传承的摄受,充分地说明了自己与法、与导师有缘,但现前想要改变自己,令自己见解增上,还需要自己追随法要,精进修行,才能成办。
十五、倘若恒时依上师感念上师之大恩精熟祖师传记相
【倘若恒时依上师,感念上师之大恩,精熟祖师传记相;】
恒时依止并时时忆念上师的恩德。如何理解上师的恩德?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从文字上对佛法有一点点了解到精通教理以及对佛法有一点点的实修道验,无不是来自于导师的恩德。如何做到“忆念”?在上师与自心永远分不开的状态中修学。如是修学就充分地说明,你已经继承了历代传承祖师的行迹。
“精熟祖师传记相”,这里的传记指的是历代传承祖师如何做,我们现前也应该如何做。因为历代传承祖师就是追随他们导师的教言而成办解脱,现前我们也应该像历代传承祖师一般,依教奉行,如实做到导师的教言。这样一来,成办解脱近在眼前。
这也是在告诫我们:依止导师,首先必须要观察好这位导师,而不是见到谁都去做依止。一旦对导师生起坚定之信念,并且认定这位导师是真正导师以后,就应该时时忆念上师的恩德。只有做到忆念上师的恩德,才能真正体现出上师瑜伽导修的殊胜性。
我们一直都在讲解修学上师瑜伽的重要性。因为能作为修学金刚乘的弟子,就充分地说明你已经依止了一位导师,此时从总体角度当中讲解,导师即为佛;从恩德的角度而言,这位导师又远远超胜一切诸佛菩萨。如是修学才能体现出上师瑜伽导修的殊胜以及它的加持力,而这些殊胜的加持,都是从忆念上师恩德而起现。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从功德的角度来说,以前我们无论依止的是本尊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莲花生大师、文殊菩萨、长寿佛、观世音菩萨、以及地藏王菩萨等等,还是今天修学金刚乘无上瑜伽时所依止的对境——上师,彼此有什么区别么?没有区别。因为佛与佛之间本就没有丝毫差异。
但由于个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我们能看得见的是眼前的导师,而对佛菩萨的只有一种概念性的理解,因此难免会产生一种疑惑:导师看上去好像世间凡夫一般,而诸佛菩萨感觉更加高高在上。但你所谓的“高高在上”,只是因为文字提供的信心而树立出来的概念性的佛,实际我们并没有真正见过这样的佛。因此,从对自己恩德而言,以人的形象呈现在我们这些业及烦恼沉重的弟子面前并对我们予以度化的上师,就是最大的佛。
无论从哪一方面观待,上师都非常清净,是由于我们内心不清净,内心有所区分的缘故,才会眼根不净,认为导师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圆满。要记住,佛以人的形象呈现在你面前,可以呈现不同的面,有些可能是好的,有些可能在你面前是坏的,你对导师的一切喜恶,都是来自于你自己的过失。
历代传承祖师说过,“内心若没有清净观,密严刹土在你眼中也是地狱;内心若具有清净观,地狱也是密严刹土。”以及“内心清净,则眼前呈现一切之相,即为西方极乐世界。”也就是说,一个内心不清净的人,眼前看见的就是与地狱相同般的景象,他也必将遭受这样的痛苦,因为一切都是他个人业障的显现。
以上就是讲解,导师以人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而救度我们这般根机,从恩德的角度而言,导师超胜一切诸佛菩萨。此时忆念导师的恩德,才能体现出上师相应法的殊胜性。所以平常应该在这方面多做一些观察,意义非常广大。若能如是修行,我们所修的上师瑜伽就会变成非常殊胜的上师瑜伽,追随历代传承祖师的事迹,圆满获得上师的密意也近在眼前。
十六、余生欲依寂静林此乃往昔诸佛行证得原始险地相
【余生欲依寂静林,此乃往昔诸佛行,证得原始险地相】
余生应尽可能去依止清净地处。当然条件允许的话,能这样做是最好的,但也要记住一点:我们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着条件满足的时刻,有些条件需要自己去创造。
细致想想,历代传承祖师解脱之路上所具有的一系列条件都是靠他们自己精勤创造而得,并非如同天上掉馅饼一般,自动就来到他们的身边,从此以后便轻而易举成为了传承祖师。解脱当然没有那么简单,相反,解脱的条件都是他们自己精勤创造而得。这也是在告诫我们,余下短短时间的当中,我们应该尽可能依止清净的地方去修学。
至于清净地方的重要性,我们已经讲过很多遍了。比如初次进入佛门期间,我们首先讲解的就是要依止三清净地,第一条就是地处清净。清静的地处,能成为我们创造内心清净的缘起。如果你时时处于喧哗之处,无论当时你对修法兴趣有多大,由于外境干扰的缘故,内心也很难清净下来,所以我们首先就会讲解地处清静的重要性。
“余生欲依寂静林”就是讲解余下的生命中,应该尽可能寻找清静之处去修学。这句话的字面意义,当然没有什么不了解的地方,但是在实际行持过程中,很难做到如历代传承祖师所讲解般,独自一人在幽静山林中精进修法,这时该怎么办?我们现前可以找一些相对清静之处。比如,每天早起修法,也是在依止清净的地处。
举个例子。平常你是七点多钟起床,现在每天六点多钟起床,就可以有至少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用来修学上师瑜伽。要记住,修行的时间不能比一个小时再短了,否则就无法进入到很深的状态之中。总的来说,能够早起修法也是在创造清静之处,因为在短短的一个小时中,没有他人干扰,就是你的清净之处。如果能像历代传承祖师般,在幽静山林中修学,就更圆满了。
依止清净地方修学是历代传承祖师的祖训,也可以称之为“此乃往昔诸佛行”,无论是历代传承祖师还是贤劫千佛都是依清净圣地而成办解脱。因此,依止清净圣地意义非常广大。如是修学,内心也会非常清净,并“证得原始险地相”,即为赤裸圆满心的本性而创造很好的辅助。
我也常常告诫弟子,当你感到懈怠之时,与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讨论佛法的道理当然非常好,可对于实修而言,独自一人在幽静地处修行是可能是最好的。由于当时见地不够的原因,很多人在一起讨论时,内心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也有不少人,每次打坐就喜欢把眼睛闭上,就是因为他不想看到外面的相,因为一看见外面的相,内心就会不由自主地随它而去。比如眼前有一个东西在不停飘来飘去,虽然他也不想随之而飘,但即便就是看着它,内心也会随着它飘动,这是非常正常的。
又比如打禅七时,彼此互相相对,但都不愿盯着别人的脸看,就怕自己的内心无法安静下来。因此,眼睛就开始乱转,不是朝上看就是朝下看,不是朝左就是朝右,总之不想看到对方。这也是从实修本身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信息:修行必须要在清净地方修学。因为当你本身没有相应的见地时,看到外境不停晃动,是做不到内心如如不动而修行的。所以,很多打禅七的地方,大家的头都会稍微低一低,让视线投于对面的下方,而不是直视着对方修。否则对面的人打瞌睡,你也决定会顺着他而瞌睡,这是必然的。
所以,修行期间尽可能寻找没有干扰的清净之处非常重要,这也是诸佛菩萨的行迹,目的就是为成就心的本性而创造很好的条件。
十七、于亲受用贪执微此生显现皆抛却认识一切幻化相
【于亲受用贪执微,此生显现皆抛却,认识一切幻化相。】
“于亲受用贪执微”,指对身边的亲人以及所有受用财富的贪执越来越小。
可能有些人会想:对亲友情感越来越小,是否意味着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应该变成无情无义的人?并不是。往昔我们对“亲友”的感情是有偏袒性的,对于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友,我们的情感会非常强烈,但对其余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我们就不会有强烈的贪执。所以此处是讲解,随着修行见解的增上,对一切众生的情义如同往昔对亲友的贪执一般逐渐增长,不再偏袒,而不是说修行人会得无情无义。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就变成心的本性是一种无念状态、没有智慧。实际上当然不是这样。我们前两天在讲解心的本性时说过,它是悲空无二之见解,即在具有空性的同时还会具有慈悲,而此时具有慈悲情感,是无所缘的,并不是偏袒性的。
所谓对财富的执著越来越小,也并不意味着从此以后你就不应该再有这方面的理想和追求,而是指不会再如往昔般贪执:今天有五,明天就想要变成十;明天十,后天就想变成一百、一千……在求而不得的过程中,内心时时被财富数字所束缚并产生极大的烦恼。也就是说,贪执逐渐减小,并不表示不能有这样的理想和追求,而是懂得顺其自然。同样是在追求事业财富,现前追求财富过程中,内心不再会有那么多的情绪飘动,这就叫做“贪执开始逐渐变小”。
此处的“贪执”,实际上是指一种偏袒,一种邪见,它会令我们内心产生极大的烦恼以及情绪飘动。所以,此处所谓的贪执减少,并不意味着自己要变成一个对亲友无情无义的人,面对追求必须心如止水等等,而是指偏袒的贪执会令我们内心产生极大的烦恼,但随着无缘大悲与智慧的增上,内心会变得越来越快乐。其中的意义需要自己去体悟,才会越来越理解这些道理。
“此生显现皆抛却,认识一切幻化相”如是显现的一切,就会令自己逐渐抛弃极端的思想,认识到一切均为幻化。
我们在讲解成熟口诀法之寻觅心之过患时说过,要寻找到漂泊轮回的根源——我执,此时就要用常与无常、一与多数、自生与他生来断除我执。最终得到这个结论的目的就是为了断除前面假想的我执。如果能把我们今天所讲的道理归纳到以前讲解的内容去理解,就会理解得更透彻。
也就是说,此生所有的偏袒性的执著都已经抛弃,但并不是说对显现不了知,相反还是非常清楚。比如随着见解的增上,我们在生活中还需要吃穿么?一样需要吃饭;需要穿衣服么?一样需要穿衣。虽然修行后所得的等持是非常高的见解,但在成办过程中,我们还是需要依赖于这些方便。但随着见解的增上,前面的偏袒、执著已经逐渐变小,内心起伏的显现也逐渐减少,对于亲人的贪执,不是变成无情无义而是这份情感扩大到了三界六趣一切众生。
我们天天都在讲解,对于所有众生都要如同对待自己的父母,这就是在讲解情感,而不是要求对亲人无情无义。往昔偏袒的情感会令我们内心产生极大的烦恼与情绪飘动,但现前随着见解的增上,这样的执著就会逐渐消尽,因为认识到一切都是虚幻的。
十八、我乃愚痴随他转浊世有情难教化上师窍诀深奥故所摄弟子生道验宣说窍诀缘由此
【我乃愚痴随他转,浊世有情难教化,上师窍诀深奥故,所摄弟子生道验,宣说窍诀缘由此】
上师无论讲解怎样的教言,都会有谦虚词,这里也不例外。上师说,如是宣讲的目的就是告诫所有的弟子,由于他个人愚痴的缘故,常常顺着他人所说的话而飘泊。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而难以教化,但由于上师窍诀深奥的原因,他能摄受很多弟子,并且有很多弟子也会生起很多道验,这也是他能讲解这些教言的原因。
从某种角度来说,一方面,由于外在逆缘太多的缘故,众生难以教化;另一方面,由于内缘即内心愚昧以及常常随他转的缘故,并不具备后面得受窍诀而生道验的条件。这些也都是在告诫我们,不要时时随着他人而转,必须要有主见。但这里所谓的“主见”,必然要符合佛法背景,即如同历代传承祖师一般,时时调伏自己的内心的这个主见必须要有。如果只是为了顾及他人的颜面便随顺他人而飘动,对成就没有丝毫利益。上师也常常讲解,随他人而转,是消耗自利最大的一个过失。
以前有一位导师应邀在居士家为那一家族授了很大的灌顶。当时这些信众都非常感恩这位导师:“您不辞辛劳来到我们家中为我们授予如此深奥的灌顶,我们的感谢之心无以言表。”这位导师说,我自己也没有这个灌顶的传承,主要是因为施主面子太大的缘故才给你们传授这样殊胜的灌顶。这就叫做仅仅为了照顾他人的面子而随他转,没有自己的主见。
当然,有时候为了在世间好好地生存,有些事情也不得不装一下,但无论如何,我们都绝不能抛弃自己的主见。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精进修法就是我们必须具有的主见。在具有这样的状态时,有时为了不让他人起烦恼,我们需要适当装一下,但是绝不能舍弃自己的主见。这方面,上师平常也讲了很多相关的内容。
“浊世有情难教化”,末法时代众生由于烦恼沉重的缘故而难以调教。我相信每个人都对这一点有目共睹,甚至自己也有深刻的体会。比如问问自己,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都做了不少的善行,但反观内心改变了多少?答案显而易见,而这也充分地说明我们的烦恼有多么沉重,
从他显的角度来说,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难以教化,这样的显现太多了。如果你怀有真正的慈悯心,当然不会被情绪所飘动,但有时由于多方面条件不成熟的缘故,无论你怀着多大的慈悯心想要调教别人但难以成功时,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沮丧。
虽然导师讲解的一切都是为了众生,每次都告诫弟子“应该这样那样”的相关内容,虔诚的弟子会把这些教言铭记心中,并且心怀感恩,但有很多不了解的人就会想:“为什么要这么说?”他并没有想到导师讲解的一切都是为了度化他,只有当无常真正降临到身边时,才会体会到当时上师讲这些教言的重要性,那时就悔之晚矣。
虽然我们也一再告诫大家,如是讲解也是为了能令有情众生成办今生快乐,但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今天可能并不能明显感受到快乐,但是临终前你决定能感受到,导师所讲解的一系列教言对我们有着多大的利益。所以,导师此处讲解“浊世有情难教化”。
“上师窍诀深奥故,所摄弟子生道验,宣说窍诀缘由此”由于上师窍诀深奥的缘故,摄受弟子期间,很多弟子都能生起道验。当时亚青寺的众多弟子都已呈现密严刹土,即已经成佛,就是由于上师的教言深奥的缘故,因此宣说很多窍诀的缘故也在此上。
我们为什么天天都会为大家讲法?一方面,我们依止导师过程中,也出现过很多遵循导师的教言而成办解脱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当今依止导师修学佛法也是为了救度自己。从自缘的角度来说,就是要调伏自己的内心。上师示现涅槃前曾把我叫到身边嘱咐:“未来为汉藏弟子讲法,是你事业当中的重中之重。”由此可知,我们讲法的真正用意。
也就是说,如是讲解的真正目的就是告诫大家:第一、从自身的角度而言,身边有许多清净的弟子,已经遵循导师的教言而成办解脱,因此我们今天也要精进修法;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不追随这样殊胜的法门,内心难以改变,所以我们要追随这样殊胜的法门,调伏自己的内心而迅速成办解脱,因此而精进修法。
以上的这些内容,没有什么可不了解的,但从自身角度当中,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修法。归根到底,还是要多想想共同外前行,意义非常广大。若没有人身难行、寿命无常等前行的基础,任何修法都难以为继,最后你对修行可能就是一种“有亦可,无也罢”的心态。今天心情很好,做任何事都很顺利的话,就去修一修法;当一切条件都不是很允许的时候,想想就算了,这是很多人会出现的现象。要记住,一切都需要依靠精勤去创造,不能听天由命。命运怎么安排我,我就怎么做,有条件就修一些,没有条件就不修,这些都是对法不理解缘故所致,都是身边没有共同前行陪伴的最大过失。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讲解的内容。
十九、课后嘱咐
我曾在十四五年前翻译过一半的《白莲花论》。可能由于那时候刚开始与汉族弟子打交道的缘故,虽然相对来说已经能把意思翻译出来了,但前后还是有一些不通顺的地方。这一两年我也在想,不仅要重新修正一下前面的翻译,还要把后面没翻译出来的解脱窍诀法部分尽快翻译出来,令其成为圆满的一部教言,让更多的人通过阅读这部教言,无论是对成熟灌顶还是解脱窍诀法方面,都能有很好的认识。所以,最近我也一直在整理这部教言。这部教言翻译出来后,相信每个人都能得到一本。平常要配同着自己的修行多去阅读一些。
但要记住一点:修行仅仅凭借书本是远远不够,因为具体操作方式,书上不会说得很细致。虽然我们可以散着去理解其他的一些修学方式,但我希望大家能够结合自己的修学去阅读这些教理,这可能会对自己以后见解增上创造很好的条件。这也是我整理这部教言的目的之一。
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呼唤上师本论》,是讲解真实教授的见解。对于次第根机来说,可能觉得自己离这些见解很遥远,但它却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如果能对此有所理解,也非常好。至于《白莲花论》,则不仅讲解了成熟灌顶,尤其在讲解解脱窍诀法时,还从小资粮道开始直到无学道之间,一步一步宣讲应该如何对治烦恼而树立见解等一系列内容,了解这些道理,会对接下去的修行起到很好的作用。
当然,我们需要有这样的见解,但仅仅从文字上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无论你能把五道十地的见解安立得有多么恰当,如果自己并不具有相应的见地,还是“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无助于成办解脱。要将理论变成实践后的真理,需要自己亲自去做,并且在做的同时还能对见解有所了知,令文字和实践成为一体,此时得到的才是真理。如果有文字而没有实践,无论口中说得有多好,也如鹦鹉学舌般,没有多大的意义。鹦鹉经过培训,口中也会说“我永不杀生”,但鹦鹉是鸟,平常吃的是虫,它嘴里说“我永不杀生”,就只是鹦鹉自己说说而已。同样一个道理。如果没有实践,只有嘴上功夫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不仅要有这方面的教证,平时努力往这些见解方面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修行虽然有各种方便道,但我们的方便道非常圆满并且还有次第,我们不会让一位弟子永远停顿在某一个共同法当中。比如一辈子都只修四加行,修一遍、两遍、三遍、四遍……;本尊修法分为所诠形相之本尊和能诠胜义之本尊,我们也不会让弟子仅仅停顿在所诠形相之本尊中,而不讲解禅定。当然,这样的修法不是没有功德,但想要即生成办解脱,必须要现证菩提果位,所以还是需要按照次第道逐渐深入修行,这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以及传承的加持之力,今生我们幸运遇到这样的传承及导师。如今我们所修学的法非常完整,并且具有次第性,比如首先从什么样的方便开始,逐渐用什么样的方便,最终达到什么样的结果;成办智慧也是会告诉大家,要从什么样的等持入手,最终禅定可以实证哪一种见解等等;随着烦恼的起现,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调伏,最终如何圆满等一系列次第道都会非常清晰地传授给大家。有这些殊胜方便的陪伴,我们见解就会迅速增长。
与此同时,再去阅读一些以上所提到的教言,则见解就会如同水融入水一般,逐渐融合到一处。可如果你前面没有水,只是沙子,当清水注入时,就不会清澈。所以我们要达到这种见解的前提是,前面已经有了清水。如果实际没有修行,无论你对文字上的法有多么精通,内心还是与庸俗同道,还是个零。
要记住,成办解脱的不是口而是心。当自己内心没有真正见解时,“成办解脱”对你来说,仍旧遥遥无期。欲令内心成办解脱,就要时时观察自己的内心改变多少?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内心是否由于行持善法而有所改变,才是判断自己修行的标准。因此,前面的方式方法很重要,在我们每天的修法中配同着各式各样的方便法,相信你的“根本”就会做得很圆满。
总的来说,教言永远不会缺,最缺乏的就是你始终跟不上来的修法。如果你的修行不能做到如理如法,口中的言辞再奇妙,也无助于你自身成办解脱。《金刚经》的一句一词都是在讲解心性见解,当你念诵完后反观自心,是否真的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并不具备。口中说得再好听,也是“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也如同惠能大师所讲解般“犹如说食不饱”。所以,现前我们要做的是真正去做到、去执受这样的见解。
当然,今天我们得到的见解并不是很高,但我们可以先从寂止的角度入手。虽然它可能仅仅是一个世间禅定,但只要不放弃,能遵循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相信你的见解必将随着修行而逐渐增上。到时你将所理解的一系列见解配同着殊胜的教理,就不再是空言境界,而是真正的见解。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