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坛经(慈)智慧品4[1-3]
慧灯之光《六祖坛经》释义4,智慧品4,20190916
好,各位佛友,大家晚上好,我们现在开始讲今天晚上的课,今天的课就是继续讲《坛经》的《智慧品》。
《坛经》的《智慧品》的上半部分,我们已经讲完了,今天就继续讲《智慧品》的下半部分。
现在大家看屏幕上的《坛经》,我们今天用的这个版本,是敦煌的版本。昨天第三堂课讲过,敦煌版本也有好几种,我详细地对照看了、对比了,这些敦煌版本相互之间有一点点不一样。虽然出入不大,但是确实存在一点点不一样。这些都没关系的,反正都是《六祖坛经》,内容上没有太大的区别。我们今天继续讲: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
“般若之智”,这里讲的“般若”是什么呢?不是我们开悟的时候,或者证悟的时候所得到的这种智慧,也就是说,不是闻、思、修所得的这种智慧,那么这种智慧是什么呢?是我们的心的本性,也就是佛性。
佛性在佛经里面有很多不同的名称,比如叫作空性、佛母、光明,还有如来藏等等,有很多很多的名称。这里讲的“般若”,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心的本性。
“般若”,之前我们也讲过了,“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我们的心的本性是佛性,佛性的本质是智慧,所以“般若”就是智慧,也就是我们的心的本性。
“亦无大小”,我们的心的本性都有佛性,那么佛性有没有大、小、高、低的区别呢?没有,佛性是没有区别的。
前面讲过了,人的根机有大和小,或者上等和下等之别。这些所有的不同根机,只是人的表面形式,人内在的、最深处的“般若”,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我们前面也讲过了,修行人中有上等根机的人,也有下等根机的人,表面形式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是上等根机的人还是下等根机的人,他们的心的本性都是一样的。从这个角度讲,“般若之智,亦无大小”,没有大小,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
既然“般若之智”没有大小之别,所有人的“般若”都是一样的,那么为什么有上等根机和下等根机的区别呢?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外修觅佛,】
“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这个地方的“为”就是因为的意思;“迷”就是无明。因为一切众生的心中有无明、无知、愚昧。
“外修觅佛”,是什么意思呢? 他们认为佛不在自己的心中,佛不是自己的内心,不可能是自己的心的本性,佛是另外存在着的。
比方说,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离我们很远很远,是在另外的一个世界里,在另外的一个星球上。还有东方琉璃光的佛刹土,以及很多佛的刹土,大家都认为,在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
普通的显宗,比如说唯识宗、中观等等,他们的观点是什么呢? 他们认为我们现在根本就不可能是佛,我们的心的本性最多也就是空性而已。所谓的佛性、佛的智慧,现在是不可能有的。
唯识宗在解释佛陀的语录、语言、教言的时候,把佛经里面讲的佛性、光明这类东西,统统理解为空性。佛讲的光明,是空性;佛讲的如来藏,也是空性、并且顶多就是空性。因为除了空性以外,不会有什么佛的智慧,所以现在我们的内心当中,怎么可能有佛的智慧呢?
唯识宗认为,因为我们的心是空性,所以可以改变。通过修行的方法,把我们的内心改变,把我们内心当中的烦恼全部断掉、断除、铲除。之后,有一天我们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其他佛的刹土,那时我们自己也就成了佛。
现在我们不是佛,众生是众生,佛是佛,这两者之间没有任何的关系。如果说有关系的话,也只是因果关系,除此以外,没有任何关系了。
佛不在我们的心中,是在外面。佛要不然在西方极乐世界,要不然在东方,要不然在其他方,五方佛就是在五个不同的方向,都在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都跟我们的内心没有任何关系。
现在我们如果修行的话,总有一天我们也可以得到跟佛一样的地位,所以学佛、修行,是有意义的,这就是显宗的普遍观点。
在普通的显宗里面,不包含佛第三转法轮如来藏部分的法义。讲如来藏方面的佛经是不多的,在藏传佛教里面把它们列出来了,凡是提到、直接或间接地讲到如来藏的佛经,也只有十到二十本左右。
《大藏经》里面的佛经那么多,其他都不讲如来藏,那讲什么呢?讲空性,比如《般若十万颂》、《大般若经》,在这些大部经中,只讲空性,不会强调如来藏。所以普通的显宗就认为,现在我们的心里不会有佛性的,而只有空性。
我们曾经讲过,第一转法轮、第二转法轮、第三转法轮,在内容次第上就是初级、中级、高级的意思。佛陀最后讲的这部分法,叫作第三转法轮,其中的小部分经典才讲如来藏。这部分的佛经认为,实际上佛的智慧就在我们自己的内心当中,只不过我们没有证悟,所以不知道我们的心就是智慧。
这个观点,到了密法的时候、到了密宗的时候,就讲得非常非常的清楚了,并且有了特别特别多的相应修法,比如说灌顶、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等,有很多很多相应的修法。
这里“外修觅佛”说的是谁呢?
小乘佛教本来就不“觅佛”,本来就不去寻找佛,本来就不想成佛,只想成为阿罗汉,那么“外修觅佛”四个字当中,不包含小乘佛教了。
人天佛教更加地不包含了,为什么呢?人天佛教本来就不是寻求解脱的,只追求世间的人天享受、人天福报,根本不想解脱,更何况成佛?
最后就剩下大乘佛教了,大乘佛教的内部还是可以再细分的,比如,分为大乘佛教的显宗与大乘佛教的密宗;还可以分为第二转法轮的内容与第三转法轮的内容;在藏传佛教里面,有两种不一样的中观:一个中观叫作自空中观,另外一个叫作他空中观;其中自空中观是讲大般若,也就是讲第二转法轮的空性;而他空中观是讲第三转法轮的如来藏。
除了讲如来藏这部分以外的大乘佛教,就是“外修觅佛”。因为禅宗是讲如来藏的、强调如来藏的,所以从禅宗的角度来看,不到里面而到外面去找佛的果位,就是迷信,就是错误。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外修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人。】
“未悟自性”,没有开悟,他没有悟到自己的本性。
“即是小根人”,在这里,六祖把大乘佛教分成大根机和小根机两类人。
平时我们理解的小根机是什么呢?小乘佛教、人天佛教,这些叫作小根机;大根机就是大乘佛教。
但是现在这里不是这样分的,而是把大乘佛教分成两类:小根机和大根机。小根机是什么呢?就是“外修觅佛”的普通显宗,只能接受空性,而不接受佛性的这一部分人。
我刚才讲了,用藏传佛教的话讲,这部分叫作自空中观,像龙树菩萨的《中论》、月称论师的《入中论》等等中观,都属于这部分。
这里《六祖坛经》就认为,这些都是小根机的人,为什么是小根呢?因为他们不知道佛在自己的心中,他们以为佛在外面,所以相对来讲,他们也是小根机,不是真正的大根机。
在大乘佛教里面,又分出了“外修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人”,那么大根机是什么样子的人呢?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外修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人。闻其顿教,不信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
“闻其顿教”,听闻了禅宗所讲的顿悟的教法、顿悟的教言。
“不信外修”,对到外面去寻找佛的修法,他不感兴趣,不相信。他认为这是弯路,所以他不相信,不会到外面去找佛。他认为佛和佛的刹土都在人的心中,是自心的本性,而不在外面的世界中。
“但于自心”,这个“但”,是只是的意思;他只求自心,就是往自心、往内心当中去寻找佛的果位。
“令自本性常起正见”,在自己的本性、自己的内心当中,寻找本净、寻找证悟自己的本性的正见。什么是正见呢? 正见就是认为自己的心的本性是佛。
认为佛在外面的见解,他肯定会说这是邪见,不是正见。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外修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人。闻其顿教,不信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
“烦恼尘劳众生”,“烦恼”和 “尘劳”实际上是一个意思。
“当时尽悟”,如果众生能够悟到自己的心的本性,那么他们都可以成佛。
也就是说,这些“烦恼尘劳众生”,虽然现在还没有证悟心的本性,但是他们可以通过修行空性,逐步逐步地、最后最终都成佛。
大乘佛教的观点是什么呢?所有的有情众生最终都会成佛。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一个什么样的生命,比如说动物、昆虫、蚂蚁、蚯蚓,这样子的小生命,它们最终都一定会成佛的。为什么呢?理由是什么呢?为什么说一切有情众生都会成佛呢?
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有情众生的心中已经有了圆满的佛性。这个佛性,不仅仅是人类有,实际上所有的有情众生都有。像蚂蚁、蚯蚓、蚊子、蟑螂等等,这些有情众生只要有意识、只要有心,那么先天就会有佛性。第一个原因,就是一切有情众生都有佛性,这是未来成佛非常非常主要的一个条件。
第二个原因,虽然都有佛性,但是佛性会不会成熟呢?如果永远都不成熟的话,那么也不能成佛了。佛性会不会成熟呢?
一定会成熟的,只是时间的早晚,一定会成佛。为什么说一定会成佛呢?
因为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佛和菩萨,为了让一切有情众生的佛性早日成熟,日日夜夜努力奋斗。他们一直都在做这项工作,总有一天,众生的根机一定会成熟而成佛的。
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逻辑、理论,所以凡是有情众生最终都会成佛。最终,不是成就阿罗汉,也不是成就缘觉,是成佛。
大乘佛教里最终的究竟一乘,是所有众生最后都成佛。其他的,比如说,阿罗汉、缘觉、菩萨等等,都是阶段性的解脱;再比如说,大乘、小乘、三乘、四乘、五乘等等,也都是暂时的、临时的方便乘。
“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就是说,所有的众生,到时候他们一定会全部悟到自己的心的本性。
虽然他们现在还到外面去寻找佛的果位,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心的本性就是佛,但是这是临时的,总有一天他们会明白,原来佛不在外面,佛就在自己的心中,是自己的心的本性。
他一定会明白这些的,那个时候是什么样子呢?在第三堂课讲过一个比喻,现在六祖又用这个比喻来讲那个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外修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人。闻其顿教,不信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内外不住,】
“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小水、大水”,“小水”是小根机; “大水”就是上等根机。
“合为一体”,大河流、小河流,最后所有的河流都回归到大海;所有的水,在大海里面融为一体。
“即是见性”,这就是“见性”,这就是看到了自己的心的本性。那么看到心的本性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内外不住”,什么东西不住呢?我们的心不住于外面,就是说,我们的心不会去执著外面的世界,同时它也不会执著内在的我执。我执,就是对自己执著的意思。
我们看到自己的心的本性的当下,就把对自己的执著、对其他人的执著、对世界的执著,所有的执著,从源头上、从根本上全都铲除了,从此以后,所有的执著全都瓦解,不再存在了,所以心就“内外不住”了。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外修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人。闻其顿教,不信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内外不住,来去自由,】
“来去自由”,我们即使有了所有的人身自由,但是只要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的话,那么最终还是不自由的。这个问题是什么呢?
就是我们的内心是否自由,内心的自由是什么?内心的不自由是什么?
内心的不自由,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比如说,我们对某一个东西产生了欲望,然后对这个欲望,我们没有办法去控制它;因为控制不了,这个欲望就让我们产生了很多的痛苦。
再比如说,对于愤怒也是一样,我们明明都知道愤怒是不对的,它不会带来什么好的结果,但是我们没有办法控制它。愤怒一旦产生,我们立即就感觉到不快乐、感觉到不幸福,然后就活得非常痛苦。
我们没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因为没有能力去控制欲望、愤怒,所以内心就不自由,所以我们现在的心,就是非常非常的不自由。
但是当我们证悟了以后,就能够茯得真正的内心自由。如果有了这种内心自由,比如说,即使身体被关在监狱里面,也是无所谓的,仍然可以“来去自由”,并不认为自己失去自由。
相反,如果没有这种内心自由,即使再大的官、再大的权力,比如说,有这么一个能够统治全人类、全世界、全宇宙的人,他也会有很多的恐惧、很多的压力、很多的痛苦。
他的权力,不会给他带来任何的内心自由。尽管在宇宙当中,已经没有一个人的权力比他的权力更高,但是他仍然不自由。这是因为他有烦恼,所以就没有内心自由了,也就感觉不到真正的自由了。
只有真正地解脱了以后,也就是见到了本性以后,才能“内外不住,来去自由”。
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自由呢?不自由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去执著很多很多的、内在的、外在的东西,比如对权力、对声望、对财物等等,对这些东西有着太多太多的执著。
有了这些执著以后,就一定会失去自由;一旦有了执著,必然失去自由,也就没有办法“来去自由”了;只有放下所有的执著,才能够“来去自由”。
一个人如果“内外不住”,就是说,他对任何一个内在的或外在的东西都不执著了;不执著了以后,就真正地达到了最高的智慧的境界,他也就 “来去自由”了。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外修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人。闻其顿教,不信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
“能除执心”,他能够断除所有的执著。
“通达无碍”,然后他就通达了。通达了什么呢?他通达了自己的心的本性,就是非常清楚地看到了心的本性。这个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我们先不说身外东西的空性,先说身内精神的空性,或者我们的心的空性。如果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了我们的心、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意识,发现它们都是如幻如梦的东西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比如说,很早以前有一部电影,我想你们可能也看过,讲的是人死了以后在中阴的情况。中阴身的这个人,他想用手去抓门,把门打开。但是他的手对现实中的门不起任何作用,他的手穿门而过,根本没办法抓住门,更不能打开门。中阴身就是这样子的,这部电影里描述的情况,确实是佛教讲的中阴的样子。
大家都知道,现在有很多濒死经验的案例。濒死经验,也叫作灵魂出窍。俗称的这个灵魂,我们佛教一般称它为意识。人的意识可以从人的肉体中脱离出来,暂时的单独存在;分离出来以后,意识虽然没有肉体了,但是会有另一种身体,即意身。
我们之前讲过很多次了,意身是我们的意识创建、创造出来的一个身体,所以就叫作意身。
当意识从肉体分离出来以后,因为只有意身,而没有肉体的身体,所以他想推开门的时候,他的手或者身体对门不起任何作用,他的手没有办法抓到任何一个东西。
我想说什么呢?
我们这个空间是有空气的,尽管有空气存在,但是因为空气的分子是透明的,所以不会给我们的视线造成任何的障碍。同样的,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心,就像空气一样,尽管存在,但不会产成任何的执著。
如果我们看到自己的心的本性的时候,发现所有的情绪都是如梦境一样的不真实,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这个时候,外面的东西存在或不存在,都无所谓了,只要我的心不存在,我是没有办法去抓住这些东西的,没办法去执著的。执著,怎么执著呢?什么东西去执著呢?已经没有任何东西了,我没办法执著了。
我们刚才讲过了,就是像中阴身的手,或者是灵魂出窍以后的手和身体,都没有办法推开门。同样的,如果我们发现了自己的内心是如幻如梦的,这时候,我们的心是没办法抓住东西的,抓不住的。那么抓不住了以后,就是这里讲的“内外不住”,就这意思。
“内外不住”,为什么“不住”呢?为什么“不住”“内外”呢?就是因为没有办法“住”了,没有办法“住”于内,也没有办法“住”于外,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什么主体可以去“住”了,就是这个原因。
我们第三堂课也讲过了,下面我们还会讲,平时我们没有证悟的时候,在一分钟或者几分钟当中,可以不想任何事情,也就是静下来了,这个完全可以做得到,但是这个不等于“不住”,只是没有明显的执著或者明显的情绪而已,实际上根本就不是“不住”,不叫“内外不住”。
如果心的本性是一个真实的东西,我们看见了这样的心的本性,必然会加强我们的执著。
而实际上,心的本性是一个虚拟、虚幻的东西,当我们看见了心的本性,彻底地了解了它的虚拟、虚幻本质的时候,它立即就会变成像中阴身的身体和梦里面的身体,尤其是像濒死经验时候的身体一样,对现实生活的东西不起任何作用,也没有办法起到什么作用。
所以如果我们证悟了心的本性,就完全可以不用管外面的东西,它们存在或者不存在,这些都无所谓了,为什么?
因为即使万事万物都是真实存在的,但是由于我们的心是不存在的、不真实的,所以心就跟外面的万事万物没有任何的关系了。
由于我们的心没有办法跟外在的东西发生任何关系,所以外在的东西,就不会让我们产生烦恼、产生欲望、产生愤怒,也就是心与外物分开了。
这样子,就是“通达无碍”和“来去自由”。这些都不是口号,而是非常非常正确的证悟感受,是很多真实的、活生生的证悟者的真正经验。如果有一天我们证悟了,就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些,那个时候才能真正地了解这些。
什么叫作“内外不住”?它为什么“不住”呢?原理是什么?就是刚才讲的,因为心是虚幻的东西,而一个虚幻的东西是没办法抓住外面的东西的。
平时我们认为,不是心去抓住外面的东西,而是外面的东西进入了内心。其实这是不可能的,没有任何外面的东西能够进入我们的内心,实际上是我们的内心去抓住外面的东西,由此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烦恼。
现在我们知道心是不真实的,所以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去抓外物了。即便这些可以抓住的外物都是真实的东西,但是由于我们内在的意识是空性的、是虚幻的,那么它就没有办法抓住外物。它抓不住这些东西,也就没有办法产生欲望、愤怒。这样子理解,特别的有意思。
比如说,在密法里面,尤其是在密法的窍诀里面,很多时候,它不太管、不太关心外面的世界怎么样,对外面的世界是存在还是不存在都无所谓。它认为实际上外面的世界都是自己的心的投影,并且它也不去管是不是投影,这些都不重要,不用去管。它主要关心的就是精神方面自己的内心,关注到自己的内心是虚幻的空性,那么所有的执著问题就都解决了。
而中观就与密法不一样了,我刚才讲到的自空中观,它一定要把外面的东西弄清楚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所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一个一个的去观察这些外面的东西,最后一个一个的抉择为空性。由于它认为外面的东西都是不成立的、不存在的,因此没有外面的东西可以被抓住,以这样的方式,来解决执著的问题。
“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这几个字非常重要。“通达”了什么呢?通达了自己的心的本性;“无碍”了什么呢?没有任何的障碍;障碍是什么?障碍就是执著。
音像来源:慧灯之光网站 ; 文字来源:自主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