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坛经

民俗学-坛经(慈)智慧品3[3-3]

创建日期:2022-11-16

  民俗学-坛经(慈)智慧品3[3-3]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小根之人,闻说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自小者,若被大雨一沃,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

  这以上讲了上等根机的人,接下来就讲小根机的人:

  “小根之人,闻说此顿教”,其中“顿教”就是禅宗的惠能大师的这个法。

  “犹如草木根性自小者”,就像草木、小树。

  “若被大雨一沃,悉皆自倒”,这些草木、小树,被洪水一冲,全部都会自倒。

  “不能增长”,倒了以后,再也不能生长了。

  “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同样的,小根机的人也是这样子。

  比如说,很多人不能接受空性的见解,尤其是不能接受直接说“烦恼即是菩提”、“轮回即是涅槃”的禅宗、大圆满的见解,就像一则阿底峡尊者公案里的小乘佛教的两个比丘。

  当年阿底峡尊者在藏地弘法的时候,来了两位小乘佛教的比丘求法。当阿底峡尊者给他们讲小乘人无我的见解时,他们非常得开心;然后阿底峡尊者就给他们讲大乘法无我的见解,这两个比丘根本不愿意听、不想听,态度特别恶劣。因为小乘佛教里面,只讲人无我,不讲法无我,所以两个比丘拒绝听阿底峡尊者传讲。

  阿底峡尊者很失望地说:他们的行为,在持戒方面,确实做得非常非常好;但是仅仅持戒持得好,而没有般若智慧的见解,其实也不能解决解脱的问题。所以阿底峡尊者感到很可惜,很遗憾。

  小根机的人、没有智慧的人,就像一般的草木、小树一样,被洪水一冲,全部倒下,再也没有办法生长了。

  小根机的人就是这样子,“亦复如是”。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小根之人,闻说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自小者,若被大雨一沃,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之人亦无差别,因何闻法即不悟?

  这个时候就开始说,为什么会这样子呢?为什么有些人听到法就开悟了?为什么有些人听到法,不但不开悟、没有一点点的感觉,反而心里产生不信或者邪见呢?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些差异是什么原因呢?

  “有般若之智”,大家都有佛性,所有人都有佛性。

  “与大智之人亦无差别”,这些小根机的人,跟大智慧的人,有着一样的佛性。

  “因何闻法即不悟”,为什么这些人闻法的时候不开悟呢?

  为什么有些人闻法时,不但不开悟,反而心里产生邪见呢?为什么有些人闻法就开悟了?既然大家都有佛性,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个差别是来自于哪里呢?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小根之人,闻说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自小者,若被大雨一沃,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之人亦无差别,因何闻法即不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

  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大家一这要看清楚:

  “缘邪见障重”,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有邪见,和业障深重。

  “烦恼根深”,就是说,佛性是大家都有的,并且是一样的;而烦恼虽然大家都有,但轻重是不一样的、严重程度是不一样的。

  所以对于有烦恼,但是没有那么严重的人而言,他通过闻、思、修,就可以证悟了。

  而对于虽然有佛性,但是业障深重的人、“烦恼根深”的人,他们不但不能证悟,而且会“心不生信”,甚至“心生不信”。

  如果只是“心不生信”的话,就不太严重,不相信而已;如果是“心生不信”的话,就严重了,“不信”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拒绝了、否定了、产生邪见了。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小根之人,闻说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自小者,若被大雨一沃,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之人亦无差别,因何闻法即不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无能现。

  “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无能现”,这个大家都知道了,就是乌云弥漫、风也不能吹散乌云的时候,太阳就不能出现了,就看不到太阳了。同样的,虽然大家都有佛性,但是因为业障深重,所以就不能开悟了。

  这说明什么呢?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如果修禅宗的人,都是像六祖惠能大师的话,这种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如果所有人,都不是像惠能大师一样,都是这种烦恼很重的人,那怎么办呢?

  对于小根机的人,有没有办法让他们变成大根机的、上根机的人呢?禅宗肯定有它自己的方法,但是我要说的是什么呢?

  在藏传佛教的大圆满里,有一系列如四加行、五加行的修法,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

  因为我们现在的人呢,大家都是“邪见障重,烦恼根深”。我们怎么知道大家都是这样子呢? 当然知道,非常清楚的,我们念了一辈子的《金刚经》和《心经》,不但没有开悟,就连一点点欢喜、或者一点激动、兴奋的感觉都很难遇,更没有像惠能大师听到《金刚经》时候的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这就充分说明,我们的根机至少不是前面讲的上等根机了,那怎么办呢? 我们也想证悟呀,也不能放弃呀,那怎么办呢?

  是不是我们先天不是上等根机,就与这个法没有缘份?就决定了我们放弃这个法?是不是这样子呢?也不能这样子,这样放弃的话,就会更加的惨,那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利用四加行、五加行的方法,一步一步地修。现在虽然是“邪见障重,烦恼根深”,但是通过修四加行、五加行,到一定的时候,我们的邪见就不那么重了,烦恼也不那么深了;再到一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证悟了,这就是大圆满的方法。

  我们今天不论修大圆满、修禅宗,都非常需要修这些前行。如果我们不修这些前行部分,只是像过去证悟的人一样,什么都不想、修修禅定、参参话头,光是靠这些方法来证悟的话,很难,非常非常难,不是不一定,很难很难,也不一定能够证悟。

  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想证悟,想像惠能大师那样证悟,但是开始的时候,因为我们跟惠能大师的根机有着明显的差距,所以我们不能用惠能大师的这种方式证悟,这条路对我们来说,是行不通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根机,根机提升了以后再去修般若禅定,这样才有希望证悟。在这个地方,我们很清楚看到了,这是很重要的。

  这个地方,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也问得特别的清楚。既然大家都有佛性,为什么有些人听了法就证悟了?为什么有些人听了法,不但不证悟,而且产生邪见呢?这是什么原因呢?

  是不是这些人没有佛性呢? 不是,佛性大家都有的,每一个人都有的,那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邪见障重,烦恼根深”,所以就证悟不了。

  证悟不了,那怎么办呢? 是不是因为“邪见障重,烦恼根深”,所以这些人对这种法就永远没有希望了,是不是要放弃了呢? 也不能这样。

  如果不放弃,那有什么方法呢?修四加行、五加行。

  大家通过四加行、五加行的修法,可以提升自己的层次。比如说,大家烦恼都重,这没问题,有办法的,通过五加行中金刚萨埵的修法,以忏悔对治烦恼;再比如说,通过曼扎罗的修法,可以积累福报;通过皈依、发菩提心这些修法,都可以提升自己的层次。现在根机不怎么好,但是可以通过积累福报等等的这类修法,都可以改变。而改变是需要方法的,这很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修加行。

  第一堂课我们也讲过了,五祖弘忍大师到碓坊问惠能大师:“米熟也未?”,你现在米熟了没有?意思就是说,你根机成熟了没有?如果现在给你讲《金刚经》的话,你是不是就可以证悟了?

  惠能大师回答:“米熟久矣”,米熟了,已经熟了很长时间了。意思就是,我现在有资格听《金刚经》了,我认为现在听《金刚经》的话,就可以言下大悟了,没有问题了,根机成熟已经很长时间了。

  结果,惠能大师真的是听了一句《金刚经》,就恍然大悟,就证悟了。

  我们怎么样把自己的根机修成熟呢? 成熟的方法就是四加行、五加行的修法,这特别重要,所以我们一直都在强调修四加行、五加行这些基础的法。

  我知道,你们很多人都来不及等了,想听大圆满。当然,如果有机会的话,大圆满也是可以听的,但证悟是肯定不可能的事情。这点,你们肯定也感觉到了,听完了最无上的大圆满以后,也没有什么感觉。

  是不是讲法的上师们不好呢? 当然不是,上师们都是非常好的;他们讲的这些法,是不是不够深呢? 当然也不是,讲的法都是层次很高的大圆满;这些上师们的境界,是不是不够高呢? 不是,他们的境界很高的。那么,现在缺乏的是什么东西呢?

  缺乏的是我们自己的根机。不是上师的境界不高,不是法不高,而是我们自己的根机不高。

  刚才前面讲的,大雨降在陆地上的时候,草木小树全部就被洪水冲走,再也不会生长了。同样的道理,我们根机不够高,就去听层次很高的大圆满,没有把我们打倒,就已经很不错了。还好,打击不是很严重,只是暂时没有证悟,并没有产生邪见、没有被彻底地摧毁,应该算是很幸运的。

  当我们的根机还没有来得及成熟的时候,一下子就去听很高的法,不一定能够适应的。比如说,要往身体内打针注射药物的时候,大家都知道, 首先需要做一个皮试,看一看适不适合于身体,你有没有接受能力。如果不做皮试,而直接注射,是有危险的。

  这些大家都知道,所以我们四加行、五加行都来不及修好,就直接听这些高深的法,没有把我们摧毁,就已经算是一种收获了,其他的收获以后再慢慢地说。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了,现在还剩五分钟的时间。在这个五分钟当中,有什么疑问的话,可以提。有来不及提的问题,也没关系,明后天我们可以慢慢地提,明后天会有时间的。

  提问者:这个是网络问题,顶礼上师,释迦牟尼佛的证悟与六祖的证悟,以及后来证悟的人,在境界上是否有高下之分?

  上师答:当然有了,释迦牟尼佛是最高了,六祖惠能大师就是中等的了,后来的人都是下等的,这是开玩笑的(众笑)。

  佛陀跟惠能大师的证悟是有差别的,其他人的证悟都不一定的。

  提问者:顶礼上师,请问上师,阿赖耶识与缘起是什么关系?

  上师答:阿赖耶识是缘起当中产生的,缘起就是因,阿赖耶识是果,应该说两者是因果的关系。

  提问者:顶礼上师,请问修破瓦法前,也需要先有出离心、菩提心吗?

  上师答:要要要,要有出离心、菩提心。

  提问者:还有一个是网络问题,顶礼堪布,修成金刚身的行人,是否能长生不老,永远不示现死亡呢?

  上师答:像莲花生大师这样子,或者是直接虹身成就的行人,他们确实是长生不老的,但是他们的身体,转化成另外一种身体了。

  我们这个身体,它的材料不够高,是没有办法长生不老的。它必须要新陈代谢,而且用的时间长了以后,就越来越差,不可以长生不老。

  但是,有另外一种身体是可以长生不老的。比如说很多的成就者,几百年或者几千年,通过这个身体去修行,然后通过这个身体直接就成佛,把这个身体直接转化为佛的报身。

  有这样子的,但是我们这个身体是没有这样子的。

  提问者:好,谢谢上师。顶礼上师,佛陀一ZHUAN法LUN说存在;二ZHUAN法LUN说空性,即不存在;三转FA轮说,超越了存在,也超越了不存在。如何理解,这个超越了存在,也超越了不存在?

  上师答:存在与不存在,是二元对立的概念。

  存在与不存在,或者众生与佛,涅槃与轮回,这些都是二元对立的概念。凡是二元对立的概念,都在我们意识的范围当中。

  当彻底突破意识的范围、进入了智慧境界的时候,就没有二元对立的东西了,也就是超越了存在与不存在,既不是存在,又不是不存在;既不是真实,又不是空性,可以这样子理解。

  提问者:好,感恩上师。顶礼上师,平常修法时,观想的画面不清晰,只是一个概念性的感觉,有什么窍门可以观想得清楚吗?

  上师答:这个已经讲过很多很多次了,大家可以看视频。

  很多具体观想的方法,比如说,在五加行里面的金刚萨埵修法当中,以及之前讲过了生起次第的修法当中,都有讲,还是先看看这些视频。

  提问者:感恩上师。顶礼上师,上师曾经讲过,如来藏是自己证悟自己,又讲过意识念头有时候就能接触到如来藏,这两种说法矛盾吗?谢谢!

  上师答:这两种说法是不矛盾的。

  在早期的时候,我们开始证悟、刚刚证悟、初步证悟的时候,还用不上如来藏。刚才讲过,我们用子光明去感受母光明,而这个子光明是意识的一部分,是意识当中的智慧部分。我们是用这个智慧去证悟的,它是无常的。

  最后的成佛的时候,确实是如来藏自知自明。我刚才也讲过了,母子彻底地融合,这个时候是没有二元之别的,就是如来藏自己证悟自己,它是自知自明的。

  所以这两种说法,是时间段不一样,是不矛盾的。

  好,现在最后一个问题。

  提问者:这是一个现场问题,他问:说是智慧可以去掉烦劳,但有人说,有智慧的人烦劳越多、思虑越多,如何平衡两者?

  上师答:这两种智慧的意思是不一样。

  我们讲的智慧呢,或者禅宗里面讲的智慧呢,是证悟空性的智慧;

  而说有智慧的人烦恼重呢,这是世俗的智慧。也就是,如果懂得多了、知道得多了,容易产生更多的烦恼;而如果懂得不多,那就是无知者无畏(众笑),所以就会幸福一点,应该是这样子。

  提问者:感恩上师开示。

  上师答:好,最后大家来回向:

  索南德义坛加惹巴涅

  托内尼波札南潘学匠

  结嘎纳其瓦龙彻巴叶

  哲波措类卓瓦卓瓦效

  嗡啊吽 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

  嗡啊吽 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

  嗡啊吽 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

  后记:

  1、《敦煌坛经校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李申校译,方广锠简注,中华书局,2018年7月第一版。(以下简称李本)

  敦煌版之间的差异忽略不计,以师板书经文和李本经文作为敦煌版《坛经》标准经文。

  “宗宝本《坛经》” PK 敦煌版《坛经》

  2、1------9五祖传法

  “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

  PK

  五祖夜至三更,唤惠能堂内,说《金刚经》。惠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

  2、2------18无相为体,无念为宗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PK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是以无相为体。

  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念生。莫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南]。学道者用心,若不识法意,自错尚可,更劝他人迷;不自见迷,又谤经法。是以立无念为宗。

  2、3------28论般若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

  PK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中出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般若常在,不离自性。

  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莫起诳妄,即自是真如性。用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

  2、4------29论入般若三昧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大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PK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波罗蜜行。但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当知此人功德无量,经中分明赞叹,不能具说。

  此是最上乘法,为大智上根人说。小根智人若闻法,心不生信。何以故?譬如大龙,若下大雨,雨于阎浮提,如漂草叶;若下大雨,雨于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者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

  譬如其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王于江海中,将身引此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蒙润。诸水众流却入大海,海纳众水,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2、5------30少根与大智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

  PK

  小根之人,闻说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自小者,若被大雨一沃,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之人亦无差别,因何闻法即不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无能现。

  2、6------32论大善知识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PK

  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

  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莫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

  2、7------碓坊机锋

  “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

  PK 一时没找到相似内容。

  3、模仿已看过的道友们制作的禅堂开示记录、课堂传法讲记,听写、整理了此稿。我根本没有得《坛经》和师之“皮+肉+骨+髓”,若有违经义+师义,直心忏悔,勇担因果,愿任何果报都成为我明心见性之助缘。

  音像来源:慧灯之光网站 ; 文字来源:自主研发

上一篇:民俗学-坛经(慈)智慧品3[2-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