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坛经

民俗学-坛经(慈)定慧品8[1-3]

创建日期:2022-12-01

  民俗学-坛经(慈)定慧品8[1-3]

  慧灯之光《六祖坛经》释义8,定慧品3,20190924

  各位道友,大家晚上好,我们现在准备讲课了。

  首先大家发菩提心,我们每一次上课都要发菩提心。

  我们要发心,为了让天下所有众生离苦得乐、为了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下定决心要成佛。

  为了成佛,我们来学习佛法,然后好好地修行,这就叫作发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以后,我们就开始讲今天的课了。

  今天的课,我们继续讲《六祖坛经》中《定慧品》的最后一部分。在这最后一部分当中,讲的内容是非常非常深奥的。

  前面已经讲了三个要点,第一个是“无念”,第二是“无相”,第三是“无住”。“无念”、“无相”、“无住”这三种境界,只要我们做到其中的一个,实际上,其他的两个,也就已经包含在这个当中了。

  比如说,我们如果做到了“无住”,那么“无相”和“无念”,在这个“无住”当中也就已经包含了;

  或者,我们如果能够做到“无念”,那么这样的话,这个“无念”当中也已经包含了“无相”和“无住”;

  对于“无相”也是一样,如果我们做到了“无相”,证悟了“无相”,那么这个“无相”当中,也已经包含了“无念”和“无住”。

  实际上,“无念”、“无相”、“无住”这三种境界,只是讲的角度不同,讲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只要证悟了、明心见性了,在当下一瞬间的证悟当中,就已经有了“无念”,也有了“无相”和“无住”,这三种境界都已经有了。

  六祖为了全方位地讲解证悟的状态,所以就分“无念”、“无相”、“无住”三个方面来讲,我们这样子理解是可以的。

  另外一个,我们昨天第七堂课也讲过了,从因、体、果三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也应该是可以的。

  我们现在开始讲“无念”: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

  “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什么叫作“无念”呢?

  这里的“”就是外境的意思,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它们能够接触到外境,我们的意识也能够接触到外境,因为它可以去想、去思考万事万物。

  “无念”就是说,对每一个外境,无论是眼睛看到的,或者是耳朵听到的,或者是意识所想象的,对所有的外境,不产生念头,或者执著。

  我们昨天第七堂课讲过了,下面还会再讲的。

  在深度睡眠的时候,我们对外境是没有念头的;还有,在昏迷的时候,对外境也是没有念头的;再有,在禅修的时候,比如寂止的禅修、四禅八定,尤其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的无色界的禅定,都是非常非常平静的状态,根本没有意识的波动,自然也就不会有任何的念头,念头是不会有的。这些状态都是“于一切境上”没有念头,它与“于一切境上不染”不一样的地方是什么呢?

  “”是什么呢?就是执著,主要是执著。

  我们昏迷的时候,有没有执著呢?有执著的。

  那么昏迷的时候,所有的意识都停止了,执著什么呢?对什么东西有执著呢?昏迷时候的执著,就是“我执”,是有“我执”的。

  “我执”不会往外执著,而是往里执著,执著的对境是什么呢?就是阿赖耶识。也就是说,我们的“我执”就是针对阿赖耶识产生的对自我的执著。

  在深度睡眠的时候、昏迷的时候、禅定的时候,都是有执著的,执著一直都是存在的。所以这些时候,虽然没有念头,但是有执著。

  这个地方讲的“”,不仅仅是指我们意识的念头,这个“”还指什么呢?就是执著。

  “无念”的意思就是说,要达到没有执著的地步。

  很多时候很多人都会说,只要“没有执著”就可以了,那么什么是“没有执著”呢?

  我们的心里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念头,包括好的念头和不好的念头,很多人对“没有执著”的理解是什么呢?就是认为:有这些念头没关系,不要去执著这些念头就可以了。

  比如说,心里产生了愤怒或者欲望、嫉妒等等念头,或者是一些不善不恶的念头。有了这些念头以后,很多人说:“这些念头是没关系的,不要执著它们就好了”。

  “没有执著”不是这样子理解的,产生这个“念头是没关系的,不要执著它们就好了”的念头的本身就是执著。

  大家一定要明白,不要以为,先产生了愤怒,然后对愤怒不执著就可以了。大家认为的所谓的“不执著”是,比如说,第一个念头是愤怒,第二个念头对第一个念头产生执著,认为愤怒是好或者是不好等等。只要没有第二个念头这样的执著,就可以了,就没问题了。

  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因为第二念本身就是执著。

  前几天我们讲过好几次了,大家必须要记住,这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证悟的人,所有的念头都是执著的。比如说,“这张桌子”就是一个念头,虽然没有明显的“桌子是实际存在,不是如幻如梦”的执著,但是这个念头的本身就执著地认为“桌子是真实的”,不需要再特意执著产生“桌子是真实的”后继念头。

  只要我们心里产生了“一张桌子”念头的时候,这个念头本身就是执著的。念头为什么是执著呢?因为这个念头出现的时候,就已经默认了,这张桌子就是真实不虚的桌子,在日常生活中,它是真实存在的。

  同样的,我们心里有“一尊佛像”念头出来的时候,不需要在这念头后面再加另外一个念头,来说明“这个佛像是真实的,不是如幻如梦的”,不需要这样子,这个念头本身就是“这个佛像是真实不虚的”。

  如果把产生第二念“这个佛像是真实的,不是如幻如梦的”,才叫作执著的话,那么我们二十四小时无数的念头当中,几乎没有一个是执著的。为什么呢?

  因为世俗人,尤其是没有学过“空性”的人,根本就没有“如幻如梦”、“真实”的概念,自然也就不会有“这个是如幻如梦的”、“这个不是如幻如梦”、“这个是真实的”、“这个不是真实的”的念头,所以世俗人绝大多数、百分之九十九的念头,都是没有执著的了。

  这样理解是不对的,我们平时说:“你不要执著,不执著就没问题”。对于这种说法一定要搞清楚,什么叫作“不执著”?什么叫作“不执著就没问题了”?

  没有证悟的人的所有念头,都是执著。

  对于证悟的人“不执著”、“不执著就没问题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证悟空性的人、开悟的人,他们所有的念头都是没有问题的。

  为什么没有问题呢?因为他们的念头都是没有执著的,是不会有执著的。他们会有念头,但是念头中不带执著的部分,所以他们的念头是没有问题的。

  什么叫“没有问题”呢?就是不造业,证悟的人的念头是不会造业的,尤其是一地以上的菩萨。

  一地菩萨也会有念头的,念头什么时候才能彻底地消失呢?到了八地的时候。八地菩萨没有任何的思维,在走路、吃饭、日常生活、还有修行、打坐、学习的时候,都没有念头,那么这些活动怎么进行呢?怎么完成呢?八地菩萨虽然没有念头,但是有智慧,念头已经转换为智慧了。所以八地菩萨是通过智慧,来完成这些事情的。

  证悟的人,在到八地之前,哪怕是一地菩萨,也是不可能没有念头的。他们会有念头,但是他们的念头是“不染”的。

  “”,就是当眼睛看到一张桌子的时候,没有证悟的人的心里就想着“一张桌子”,这个当下已经被“”上了。被什么东西“”上了呢?就是执著。因为有执著了,所以被污染了,已经默认这是真实的一张桌子,这就叫作“”。

  “不染”,就是说,眼睛能够同样看到一张桌子,但是意识中不会当作一张真实的桌子。证悟了以后,虽然有一个“一张桌子”这样的念头,但是这个念头是没有执著的、不执著的,这就是“不染”。

  “于一切境上不染”,就是不产生执著。

  “名为无念”,这就叫作“无念”了。“无念”,刚才讲了,我们可以理解为两个意思,一个是什么呢?

  虽然有念头,但全部都是不执著的念头,没有执著的念头,这叫作“无念”。这种“无念”绝大多数都是出现在,修行人从禅定当中、从打坐无我的境界当中出来了以后,处于日常生活状态的时候,他们也会产生念头,但是这些念头是没有执著的,所以这可以叫作“无念”,这是“无念”的一种理解。

  另外一个,第二个意思,就是入定的时候,没有任何念头。达到菩萨一地以后,就是非常非常标准的“无念”了。如果普通人还没有达到菩萨一地的境界,但是证悟了,那么进入证悟的状态、停在这种状态当中的时候,确实是没有任何念头的,不仅仅没有执著的念头,连不执著的念头都是不存在的。这种状态没有任何的念头,就是“无念”。

  所以对于“无念”,我们要理解有两种不同的“无念”。一种是有念头,但是没有执著,所以叫作“无念”。

  另外一种是,根本没有念头,没有任何的念头,只有禅定、只有智慧。就是前面讲过的“”就是“”,“”就是“”,没有任何的念头,这是最最最标准的“无念”。我们昨天第七堂课也讲过了,在大圆满里面,这个就叫作“赤祼的觉性”,意思就是说,没有任何念头,连不执著、没有执著的念头也存不在,那么只有什么呢?只有非常纯正的、纯洁的佛性。佛性在大圆满或者密法里面,很多时候也叫作“觉性”。只有“觉性”,没有任何的念头,所以这是最标准的“无念”。

  这两种状态都叫作“无念”,都是“于一切境上不染”,都没有“”。这里的“”就是执著,没有“”就没有执著,所以叫作“无念”。

  我们刚才前面讲过了,如果我们能够进入这样“无念”的状态,那么实际上就是进入了“无住”的状态。为什么呢?“无住”是什么呢?

  “无住”在我们前面第七堂课讲过,“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这里的“念念不住”,就是对任何东西没有执著,这叫作“无住”。

  而“无念”也是这样子的,对任何的东西、对任何的外境,没有产生执著,叫作“无念”。所以“无念”自然也就是“无住”了。

  如果有“”,那就有“”;若念头有“”,“”于任何东西、某一个法,那就是被“”了。

  如果“无住”,那就“不染”。前面第七堂课讲过了,“于一切法上无住”,就是说,对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执著,那么这种“无住”,实际上也就是“无念”,即“于一切境上不染”,两者是一个意思。

  这种“无住”和这种“无念”,自然是离相,没有外境、没有任何外境的相,所以也是“无相”。

  “无念”、“无相”、“无住”这三种境界可以这样子理解,本体是一个。为什么要分三种讲呢?这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讲的,实际上,都讲了一个意思。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

  “于自念上离境”,这里的“”,就是自性本性的意思。

  “念上离境”,就是说,每一个念头都是没有外境的、没有对境的,这自然也叫作“无相”、也就是“无相”了。

  “念上离境”,我们也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个就是说,每一个念头都是自性、都是本性,所以念头是没有对境的。念头对外境没有执著,与任何一个外境没有产生任何联系,所以念头是离境的,可以这样子讲。

  另外一种理解,“念上离境”,是什么呢?没有证悟的时候,我们产生一个念头的当下,就会对这个念头有执著。因为念头是万事万物当中的一个,既然对万事万物都有执著,那么对念头也是有执著的。但是证悟了以后,对念头就没有执著了。

  我们在前面、昨天第七堂课也讲过,“于相而离相”、“于念而不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同样在这里,“念上离境”,就是说,产生了念头,而对这个念头没有执著。意思是,每一个念头出来的时候,当下就看到了它的本性。第一个念头出来,看到它的本性;第二个念头出来,又看到它的本性。念念,即前念、当下的念头、后念,每一个念头出来的时候,都看到了它的本性,每一个念头都不放过,每一个念头都离不开智慧,这也就叫作“念上离境”,可以这样子理解。

  如果这样子理解的话,就跟前面讲过的“于相而离相”、“于念而不念”的意思是一样的了。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念生。莫百物不思,念尽除却。

  “不于法上念生”,这里的“”与“”,一般是这样子理解:“”主要讲的是眼、耳、鼻、舌、身的对境;“”是意识的对境,可以这样子理解。

  也可以这样子讲,“”和“”是一样的,万事万物既叫作“”,又叫作“”。两者不分。

  如果分开理解,“”就是感知、感官的觉知、感观的对境,叫作“”;“”就是意识的对境、抽象的东西就叫作“”,也可以这样子理解。

  “不于法上念生”,就是对任何一个法不产生念头。

  惠能大师紧接着就讲,这里有一个非常非常危险的误区,特别重要。我们前几天也讲过,惠能大师深深地体会到,这是修行人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

  我们前句讲,于任何法不要生念头,有一个什么样的误区呢?之前讲过很多次了,刚刚也不就讲过了吗?寂止的禅定、四禅八定,都是没有执著的、没有念头的。尤其是三界中越往后面,到了无色界,禅定中的心,非常非常的细、非常的平静,根本就不会有念头。把这样的没有念头,当成禅宗讲的“无念”,就是一个误区。

  很多时候都会产生这样的误解,陷进这样的误区。所以紧接着,又讲这个问题了,我们已经讲了很多很多遍了。

  “莫百物不思”,这已经讲过很多次了。“百物不思”,就是什么都不想;“莫百物不思”,就是我们不要什么都不想。

  “念尽除却”,把所有的念头、所有所有的念头,全部停止、断除。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念生。莫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南]。

  “一念断即死”,其中“”这个字,在各版本的《坛经》中,文字上有一些不同了。

  我们现在用的是敦煌版本中的一版,文字是“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用的是“”这个字,并且“”字后面有个逗号。

  而在敦煌的原本和敦煌的新本里面,用的都不是“”字,是什么呢?两种版本里面说:“一念断即无别处受生”,用的是“无”这个字,并且“无”字后面的逗号也不要了,就是一句话,“一念断即无别处受生”。两种敦煌的版本里面,都是这样子表述的。

  我看的是敦煌手抄本的原本,里面是这样子表述的。这是手抄本,后来印刷的时候,我怀疑是不是刻错字了。原本的手稿上面是“无”字,不是“”字。

  这个“”字从哪里来的呢?是敦煌版之前就有,还是敦煌版之后改的,我们搞不清楚了。在曹溪原本里面就已经是“”字了,后来的宗宝本里面也用的是“”字。我们现在用的这种敦煌版本,也改成了“”字,而其它两个敦煌版本都不是这样子的,它们用的是“无”字。

  { 注:根据《敦煌坛经校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李申校译,方广锠简注,中华书局,2018年7月第一版。(简称李本)

  在李本中,是:莫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无别处受生。学道者用心,}

  我们怎么理解呢?我觉得,用“”字或用“无”字,两方面都可以理解。有些人把敦煌版改成“”字,可能认为不这么改的话,就没办法解释、说不通,所以根据后来的曹溪原本,把敦煌本也由“无”字改成了“”字。我觉得、我个人理解,敦煌版不需要改的。为什么呢?“无”字也可以解释,怎么解释呢?

  “一念断即无别处受生”,是什么意思呢?“一念断”,如果念头都断了、没有任何的念头了,那就“无别处受生”了。

  这里的“受生”,佛教里面,一般是指人死了以后的投生,叫作“受生”。绝大多数都是这种用法,但是也不一定都是这个意思,比如说,前面的念头消失了以后,后面的念头,依因果关系,就会诞生,这也可以叫“受生”。

  在佛教用的时候,“受生”是指投生,也可以指下一个念头的诞生,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前面已经提到一次,六祖惠能大师说,断绝念头,是什么呢?是边见,也就是断见,是相对于常见的断见,我们平时怎么理解呢?

  “常”就是永恒存在的意思,比如说,造物主是永恒的、灵魂是永恒的等等这种观点。“断”是什么呢?“断”是之前有、后来断掉、并再也不会出现了,这就叫作“断”,要这样子理解。

  佛教里的因果,既不是“常”,也不是“断”,为什么呢?因果都在生灭、无常的变化之中,所以不是永恒的;因果也不是“断”,为什么呢?因消失了以后,果一定会出现的,所以也不是“断”。

  前面讲过了,惠能大师已经确定:如果把断绝念头当成是无念、是证悟,就是断见。这不是在前面第三堂课讲过吗?断见是什么意思呢?断见就是后续再也不会出现了。

  这个地方说,“一念断即无别处受生”,意思是一念断除了以后,在别处不可能再出现了,在其他地方不可能再出现了。

  “无别处受生”的意思是什么?实际上,跟前面讲的意思是一样的,这就是断见、断边。大家应该记住了,在前面第三堂课已经讲过了。

  如果认为念头断绝了以后,就叫做禅定、就叫作智慧的话,这种见解就是断边。四边当中的第二个边就是断边,持断边的这种见解、这种观点就叫作断见。断边是四个边当中的一个,就是说,之前连续的出现,然后突然断掉、再也不出现了,这叫作断边。

  把无念理解为“一念断”、断绝念头,这样子的话,有什么问题呢?断绝念头是什么呢?是断边、断见。意思是说,念头已经断掉、再也不会出现了,所以“无别处受生”,念头再也不可能诞生了,我觉得可以这样子理解。

  但是禅宗的古代禅师们,和对《坛经》作学术研究的人,他们都没有这样子讲,他们都把“无”字改掉了,都改成“”字了。曹溪版本跟宗宝本,以及其他所有本都是这样子,甚至把我们用的这版敦煌版也改了。

  我觉得,敦煌版不需要改,保留敦煌原本和敦煌新本里的原文“无”字,是可以解释通的。

  当然,曹溪原本和宗宝本,把“无”字改成“”字,也是有道理的。“一念断即死”是什么意思呢?

  这里的“”,我们可以理解为两种不同的意思,一个是什么呢?断绝的意思,不是指人的死亡,而是指断绝了念头。

  念头死掉了,然后下句说“别处受生”,这就有点不好解释了。把“无别处受生”中的“无”字去掉了以后,就成了“别处受生”了,意思是在别处又开始诞生了,内容上不太好解释。

  “死”的另一个意思可以理解为死亡,这样子的话,把“无”字去掉了以后,仍然可以解释,怎么解释呢?如果“一念断”,不就跟人死了一样吗?前几天在前面也讲过了,认为无念是“百物不思”、断绝念头,这样子的话,就成了像砖头、石头一样没有情感的东西了,成了无情之物。

  在这个地方,把“”理解为死亡、人的死亡,这样子的话,就可以说,念头断绝了,对解脱是没有用的,为什么呢?人死了以后,会“别处受生”,还要转世、还要轮回,有什么用呢!

  这种禅定不能解脱,六祖的意思就是说,“一念断”就跟死亡是一样的、跟死亡差不多的,即使达到了断绝念头的程度也是没有用的,为什么呢?因为死亡以后,人还不是要投生吗?会“别处受生”,下一世还要投生的,还不能解脱,所以这种禅定、这种无念,是没有用的、没有意义的。

  曹溪原本、宗宝本等,绝大多数的《坛经》版本都是这样子解释的,我们现在用的这版敦煌本,是被校对过了,校对的人把敦煌原本和敦煌新本里的“无”字,改成了“死”字。这样的校对,我觉得可能有一点点过了,大家可以作参考。

  这里“一念断即死”,是说,断绝念头,即死亡。大家注意了没有,前面第七堂课讲,“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是离色身”,大家会不会产生疑问?

  前面不是说,断绝念头就是证悟了、看到了佛的法身,这是昨天第七堂课讲的;今天这里说,断绝念头,就是死亡了;前面第六堂课还讲过了,断绝念头,就同无情之物、没有情感的石头、砖头一样。

  这些都在讲同样一个东西,就是断绝念头的状态。为什么有些时候断绝了念头,就是证悟了法身?有些时候说断绝念头,就是死亡了?有些时候说断绝念头,就是同砖头、石头一样的无情?为什么这么讲呢?

  大家一定要注意,第六堂课讲的“除妄不起心”是“同无情”,这个断绝念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念头停止下来、没有念头、不产生念头,所有的念头都停止了,是这意思。

  然后前面第七堂课讲的“一念断绝”,就看到法身,这个断绝念头是什么意思呢?不是念头停止了,念头还在,但是每一个念头出来的时候,就看到了它的本质,就把念头中执著的部分,断掉了、断绝了。也就是,念头没有断绝,念头的执著断绝了。所以这种断绝不是“百物不思”,这种断绝,其实就是见到了法身。

  我们今天这个地方讲的“一念断即死”,这个断绝念头是什么呢?不是看到了念头的本性,而是意识中就没有念头了,讲的是像昏迷和深度睡眠时候的断绝念头。

  这三种状态,都叫作断绝念头,在《坛经》里面用了同样的词。有些时候断绝念头是见法身、开悟、证悟,有些时候断绝念头是不好的、是误区。我们要分清楚,这是非常重要的。在理论上很重要,在理解程度上也非常重要,在修行、实修的时候就更重要。

  音像来源:慧灯之光网站 ; 文字来源:自主研发

上一篇:民俗学-坛经(慈)定慧品7[3-3]

下一篇:民俗学-坛经(慈)定慧品8[2-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