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量理宝藏7品观相违39-42科判颂词270-313
第七品 观相违
270、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观察相违)分二:
271、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一、相违之总法相;(第39课)
何法能害于某法,此即彼者之违品。
272、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事相之详细分类)分二:
273、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一、总说;(第39课)
违品有实不并存,无实互绝之相违,
观待对境之差异,而承许有此二种。
274、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别说)分二:
275、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一(不并存相违)分四:
276、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一(法相)分二:
277、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一子一、破他宗;(第39课)
许不并存能所害,若经分析非应理。
278、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一子二、立自宗。(第39课)
是故所害与能害,犹如因果为异体,
令其所害无能力,此因即称能害者。
279、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二(相违存在之境)分二:
280、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二子一、认识相违;(第39课)
诸不并存相违者,有实法涉能所害,
彼乃相续非刹那,即是所生能生故。
281、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二子二(遣于彼之诤)分二:
282、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二子二丑一、遣除观察对境则非理之诤;(第39课)
谓刹那若不相违,相续不成违非理。
由从前前刹那中,前所未有后后生,
于彼增益为相续,能遣除之无过咎。
283、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二子二丑二(遣除观察实体则非理之诤)分二:
284、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二子二丑二寅一、宣说对方观点;(第39课)
谓违微尘若并存,则已相违不并存,
不并存则毁一者,由此因果成同时。
285、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二子二丑二寅二(答辩)分二:
286、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二子二丑二寅二卯一、破他宗答复;(第40课)
有者承许已隐晦,有者则许遇而转,
个别承许无接触,此等常派皆错谬。
设若并存失相违,若转则违许常有。
287、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二子二丑二寅二卯二、说自宗答辩。(第40课)
是故微尘生微尘,令无力故不相违。
288、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三(灭除所害之时)分三:
289、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三子一、破他宗;(第40课)
有谓三成事刹那,有说长久相共存。
长期共处不并存,此一相违实稀有。
290、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三子二、立自宗;(第40课)
生起决定令增益,不复生即识相违。
接触令无能力生,三刹那境违品灭,
291、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三子三(除诤论)分二:
292、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三子三丑一(遣于外境相违之诤)分二:
293、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三子三丑一寅一、遣观察有分无分则非理之诤;(第40课)
谓一刹那若无分,则粗相续皆成无,
如若有分成无尽,故三刹那难消失。
刹那原本无部分,相续亦唯刹那生,
微尘刹那不同故,于三刹那灭违品。
294、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三子三丑一寅二、遣观察无碍功能则非理之诤。(第41课)
有者如是而声称,冷触无阻之功能,
生具功能无功能,如何冷触无需用。
冷触无阻之功能,乃二刹那近取因,
值遇相应俱有缘,方可出生彼之果。
295、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三子三丑二、遣于心识相违之诤。(第41课)
谓所断体或断种,无论如何亦非理。
亦有断种之对治,定无增益无二过。
296、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四(确定相违之量)分三:
297、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四子一、破外境相违;(第41课)
犹如相属此相违,亦于实境不成立,
唯以分别念增益,而安立此为相违。
298、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四子二、建立心前相违;(第41课)
除非可见不可见,无定相违之他量。
299、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四子三、遣除诤论。(第41课)
谓冷触灭火共相,不定具力则不成,
有者说用具力因。
自体唯依火共相。
300、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二(互绝相违)分二:
301、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一(宣说他宗非理)分二:
302、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一子一、宣说对方观点;(第41课)
若谓某法离他法,即是互绝之相违,
分类直接间接违,间接违亦许二类。
实体反体之相违,各有二种共六类。
303、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一子二(破彼观点)分三:
304、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一子二丑一、真实遮破;(第42课)
若离他法是相违,所有相属成相违。
若承许此相违破,相属则立皆失毁。
305、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一子二丑二、破遣过之答;(第42课)
谓异体属或无关,是自本体遮他体。
相违可得遮破故,可见不得成无需。
306、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一子二丑三、说明异体称相违之密意。(第42课)
说异体法是相违,实是假立如相属。
307、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二(安立合理之自宗)分三:
308、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二子一、一体异体之安立;(第42课)
依因与识之差异,安立一体与异体。
309、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二子二、异体安立相违相属之理;(第42课)
异互利害属与违,无利无害唯他体。
310、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二子三(宣说互绝相违)分二:
311、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二子三丑一、解释直接相违与间接相违;(第42课)
遮非自即直接违,间违自破非能遍。
312、甲二乙一丙三丁四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二子三丑二、遣除于彼之诤论。(第42课)
谓蓝等非违不破。
是互绝而非相违。
313、总结偈(第42课)
互绝相违遮一体,是彼以非彼者破,
互绝之二有实法,可见不可得遮破。
量理宝藏=甲一、入论分支+甲二、真实论义+甲三、造论究竟之事宜。
甲二、真实论义=乙一、从总反体抉择所知+乙二、决定能知量之自性。
乙一、从总反体抉择所知=丙一、所知境(1品)+丙二、能知识(2品)+丙三、彼识知境之方式。
丙三、彼识知境之方式=丁一、总及别之证知方式(3品)+丁二、显现及遣余之证知方式(4品)+丁三、所诠及能诠之证知方式(5品)+丁四、相属及相违之证知方式。
丁四、相属及相违之证知方式=戊一、总说(205)+戊二、别说。
戊二、别说=己一、观察相属(6品)+己二、观察相违(7品)
己二、观察相违=庚一、相违之总法相(271)+庚二、事相之详细分类。
庚二、事相之详细分类=辛一、总说(273)+辛二、别说。
辛二、别说=壬一、不并存相违+壬二、互绝相违。
壬一、不并存相违=癸一、法相+癸二、相违存在之境+癸三、灭除所害之时+癸四、确定相违之量。
癸一、法相=子一、破他宗(277)+子二、立自宗(278)
癸二、相违存在之境=子一、认识相违(280)+子二、遣于彼之诤。
子二、遣于彼之诤=丑一、遣除观察对境则非理之诤(282)+丑二、遣除观察实体则非理之诤。
丑二、遣除观察实体则非理之诤=寅一、宣说对方观点(284)+寅二、答辩。
寅二、答辩=卯一、破他宗答复(286)+卯二、说自宗答辩(287)
癸三、灭除所害之时=子一、破他宗(289)+子二、立自宗(290)+子三、除诤论。
子三、除诤论=丑一、遣于外境相违之诤+丑二、遣于心识相违之诤(295)
丑一、遣于外境相违之诤=寅一、遣观察有分无分则非理之诤(293)+寅二、遣观察无碍功能则非理之诤(294)
癸四、确定相违之量=子一、破外境相违(297)+子二、建立心前相违(298)+子三、遣除诤论(299)
壬二、互绝相违=癸一、宣说他宗非理+癸二、安立合理之自宗+总结偈(313)
癸一、宣说他宗非理=子一、宣说对方观点(302)+子二、破彼观点。
子二、破彼观点=丑一、真实遮破(304)+丑二、破遣过之答(305)+丑三、说明异体称相违之密意(306)
癸二、安立合理之自宗=子一、一体异体之安立(308)+子二、异体安立相违相属之理(309)+子三、宣说互绝相违。
子三、宣说互绝相违=丑一、解释直接相违与间接相违(311)+丑二、遣除于彼之诤论(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