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坛经

民俗学-坛经(慈)定慧品7[3-3]

创建日期:2022-11-30

  民俗学-坛经(慈)定慧品7[3-3]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是无相。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是无相”,从这个地方开始讲“无相”了,什么叫作“无相”呢?

  “外离一切相”,就是“无相”。

  我们刚才讲过了,只要感官存在,那么相一定会存在的。除非像人死的时候一样,或者是像昏迷的状态一样,什么都看不到,相是不存在的,至少不会有明显的相,否则相永远都是存在的。

  “无相”,就是“外离一切相”。“”,这个字我们怎么理解?

  不要以为,外面的所有相,一个都不存在了、全部远离了,这叫作无相。不是的,错了。

  我们刚才前面讲过了,“于相而离相”,并不是,于“无相”而离相。万事万物的相,都存在,一个都不少。证悟了以后,就通达了所有的相,没有一个是真实的。通达了轮回的相、涅槃的相、善的相、恶的相,所有所有所有的相,都是虚幻的、如幻如梦的。

  通达了如幻如梦,心就能畅通无碍。昨天第六堂课讲过的,“心不住即通流”,就是这意思。“通流”,是通达无碍、没有任何阻碍的意思。

  虽然所有的东西都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但是没有一个东西是真实的。就像我们看水幕电影,有很多很多的画面。但是走到跟前看的时候,根本没有什么画面,都是水流。除了无数的水以外,里面没有人、没有建筑物,但是远看有人、有建筑物。

  证悟的时候,相还在,看得到、听得见;但是对相的执著,已经不存在了。深深地体会到,所有的相都是虚幻,这就叫作“外离一切相”。

  这个“”,我们要这样子理解。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是以无相为体。

  “但能离相”,就是内在的心不执著,通达所有的相都是不真实的,就叫作“能离相”。

  “性体清净,是以无相为体”,这就叫作“无相为体”。

  什么叫“无相为体”呢?“能离相,性体清净”就叫作“无相为体”。

  证悟了所有相都是虚幻的、都是空性的,这种境界应该还不是最顶层的证悟境界。

  最顶层的证悟是什么呢?大圆满里面经常会讲一些高层次的境界,会讲什么呢?大圆满会讲“赤裸的觉性”。

  “赤裸”,为什么叫作“赤裸”呢?就像一个人没有穿任何衣服一样。相都不存在了,唯一存在的是什么呢?就是内在的佛性的光明。

  除了佛性的光明以外,所有眼、耳、鼻、舌、身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东西都不存在,这种证悟其实是最高级别的证悟。大圆满讲的最顶层的证悟,其实就是这种证悟。

  如果在证悟的境界中,还有一点点感官感觉到的东西,那么这种证悟还不是高级别的证悟。在密宗的大手印中,这方面讲得比较多;禅宗在这方面也讲得比较多;大圆满里面也有一部分这方面的内容,这种证悟在大圆满当中属于低层次的一种境界。

  如果我们能够证悟到这种境界的话,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在这个基础上继续修,就能够进入“赤裸的觉性”,进入纯正的光明。

  在低层次的证悟境界中,看到的所有东西,知道它们都是如幻如梦的,但是这些东西也是内心的幻觉,是虚幻、不真实的东西。随着证悟境界的提升,最后这些东西、所有法尘都消失的时候,就进入了真实的佛性的光明、纯正的光明,到达了最高的境界。

  我们今天在《坛经》这里讲的“无相”境界,也是非常实用的。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我们会特别不开心,有时会非常悲伤。原因有种种了,比如说,父母去世了、事业破产了、夫妻离婚了、情侣失恋了,反正各种各样世俗的不顺利,都会导致我们不开心。

  在不开心的时候,大家静下来去看一看这个不开心的念头,说不定在念头的本身当中,就看到了念头真正的本质,能这样子的话,就很有意义了。在伤感或者愤怒的时候,也是一样,去看一看这些念头。

  有些时候我们特别愤怒,一般来说,我们是不愿意去看“愤怒”的,只是想生气、想继续生气,不愿意停下来去看“愤怒”。实际上,“愤怒”就是一种念头,如果这个时候能够去看它,我们有可能看到念头的本质。

  “若一念断绝”,“断绝”就是说,不是念头的现象“断绝”了,念头还是存在的,但是念头的生命力“断绝”了。念头没有了生命,只是一个外壳、一种形象,根本就没有实质性的东西了,这叫作“断绝”。

  念头实质性的东西“断绝”了,念头的形象还没有“断绝”,我们还在愤怒、生气,但是看到它的生命力不存在了,看到它的真实性不存在了,这就叫作“一念断绝”。知道了这些又怎么样呢?知道了念头的本质,“法身即是离色身”,就看到“法身”了。

  所以有些时候,伤感、愤怒、焦虑,对一个修行人来说未必是坏事,不要用世俗的方法处理,可以转为道用。

  因为每一个人的世俗习气都很重,所以我们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用世俗的方法对治。比如说愤怒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呢?想骂人、打人,想不到其他的。然后稍微冷静一下,可能想到第二个,作为一个修行人应该是用佛法处理。

  第一个想到的,是世俗的方法,这是因为我们的习气太根深蒂固了,所以第一时间想不到佛法,只能是世俗的方法,

  这个时候要尽量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然后稍微冷静的时候,第二个所想到的,应该是用佛法处理的方法。

  这种时候,用佛法的处理,不需要修慈悲心、不净观等等,都不需要,只是去看念头本身。在看念头本身的当下,就有可能看到念头的本性,这是非常有可能的。

  尤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非常有可能的呢?

  修四加行、五加行,在质量上真的要认真地去做,而不是只凑个数量。如果想证悟的话,这些条件是必须具备的,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去做。还有一个条件,要对佛法有足够的信心,对上师三宝有足够的信心。

  如果这些条件都具备的话,再去看愤怒、悲伤的念头,真的是有可能看到念头的本质,一看到的当下,念头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念头就不会再给我们带来烦恼、无明,而让我们再造业了。

  看到的念头的本质是什么呢?本质就是法身,“法身即是离色身”,法身就是心的本性。法身没有像报身、像金刚萨埵、阿弥陀佛这样子的形象,也没有像释迦牟尼佛住世时的肉体。法身就是每一个念头的本性。

  能够看到念头的法身本体,是特别有意义的。所以我们有痛苦、烦恼,如果能转为道用,真的不一定是坏事。

  看到了烦恼的本性,叫什么名字呢?叫作:烦恼即是菩提。

  能看到法身的时候,就真正地感觉到了:烦恼就是菩提。

  之前在书上看到过:烦恼就是菩提,但是根本不知道,怎么样才叫作:烦恼是菩提。

  证悟的时候,就会感觉到了:烦恼即是菩提。

  这个过程,特别的有意思。在这个烦恼即是菩提的层面上,显宗跟密宗,尤其是禅宗跟密宗,实际上就是一体了,是无二无别的。密宗讲的就是这个,禅宗讲的也是这个,这个时候,它们就是无二无别了。这很有意思,特别有意思。

  大家要努力,方法特别的简单,没有更多的方法了。

  以上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以无相为体”,这以上讲的内容,就叫作“以无相为体”。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了。这堂课讲了“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三种见解,最后一个“无念为宗”还没有讲完,“无住为本”和“无相为体”就讲完了。

  今天就讲到这里了,还有十分钟的时间,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

  提问者:顶礼上师,请问证悟和开悟是一个意思吗?

  上师答:一个意思,证悟和开悟是一个意思。

  提问者:阿罗汉证悟以后可以脱离轮回,为什么六祖前一世已经开悟了,这一世还要再入轮回,重新开悟?六祖这一世开悟的境界,和上一世是同一个境界吗?

  上师答:这个没办法知道的,因为没有一个标准。

  我们只能知道六祖是开悟了,但是他开悟到什么程度呢?他会不会再回来?回来以后,又是一个什么证悟程度呢?

  这些都是个人的修行程度,我们没有办法知道。

  提问者:请问上师,佛经论典里有许多关于授记的案例,究竟什么才是授记的真实义?既然三心不可得,为何还有弥勒菩萨被授记呢?

  上师答:授记就是对未来的预言。比如说未来的几百年,或者几千年、几万年之后的某一个时期、某一个地方,会出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佛,他会有多少的弟子,他有多长的寿命,他的事业有多广,佛提前预言了这些,就叫作授记。

  授记都是从世俗谛的层面讲的,如果从空性的角度讲,佛不会授记的。所以这是不矛盾的,从世俗谛的角度,就会有佛提前预言而作授记的现象。

  提问者:这是现场问题,请问上师,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中说过,末法时代,我的大圆满只有闻思究竟的人才能够通达,否则的话,绝对不可能,请问上师,这句话如何理解?

  上师答:这句话这样子理解就可以了,《坛经》里面也讲过,想证悟的话,需要广学多闻才能够证悟。

  《坛经》里面也有这样案例的记载,这与《七宝藏》说的都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不需要学太多的与证悟和修法不相关的佛经,但是跟证悟和修法相关的经论,比如说,像中观、般若经等等,在这些方面多了解、多学习,对证悟是有帮助的。

  提问者:网络问题,昨天您讲到,寂止是凡夫用意识来观察阿赖耶,而用智慧来看阿赖耶就是如来藏光明,这里意识和智慧的区别,是否就是去除了末那识我执之后的无分别智呢?

  上师答:意识和智慧的区别,简单地说,就是没有证悟的时候,叫作意识;证悟了以后,意识就叫作智慧;也就是证悟和没有证悟的区别。

  提问者:网络问题,上师您好,我修了两遍加行,念头少了,却落在阿赖耶识里面。现在只好念阿弥陀佛,请您指教,念佛时观想阿弥陀佛,或看着佛像,这样执著地修下去,对不对?

  上师答:如果修净土法门的话,对阿弥陀佛有执著、对西方极乐世界有执著,是没有问题的,可以这样子念佛,是可以的,不会有问题的。

  如果要修空性的话,那么在暂时、还没有证悟之时,可以有这样的执著,但是最后这个执著也是要放下的。

  提问者:上师您好,科技进步很快,有公司开发了人造肉,发愿食素的人可以吃吗?

  提问者:他说的“人造肉”,可能是用组织培育的那种“人造肉”。

  上师答:知道那种“人造肉”,应该可以吧,这个现在目前还不是很清楚,应该是可以的。

  提问者:请问上师,观修《稻秆经》里面所说的缘起性空,和观修因果不虚,有顺序和次第吗?

  上师答:没有顺序和次第。

  实际上,因果不虚就是缘起的一部分。缘起的范围,比善恶因果还要广一点,因为万事万物都在缘起当中,因果不虚只是缘起的一部分。

  提问者:网络问题,请问上师,利根机的人,如果修渐门有什么过患吗?如何辨别自己的根机?人的根机在一世当中能改变吗?

  上师答:人的根机当然可以改变,正是因为人的根机可以改变,所以我们才要修四加行、五加行。如果人的根机不能改变的话,那么就是修四加行、五加行也没有用的。

  怎么样知道自己的根机呢?比如说,只听了一两次《金刚经》、般若经,就能够证悟的话,那么这种根机是很成熟的;如果听了很多次、念了很多遍,但是一直都没有什么证悟,那么这就是说明,这根机是不怎么样了。(众笑)

  提问者:请问上师,如果每时每刻都把所看、所想的一切,和如梦如幻都联系在一起,这算不算是一个修法呢?

  上师答:这样子修的话,可以播下空性的种子,可以串习空性的修法,但是对证悟不一定有好处。

  这不是证悟,证悟不是要这样子去想,证悟是真实地体会到了才算证悟。

  没有证悟之时,把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观想成如幻如梦的,这不是证悟,但是也是有用的。

  提问者:请问上师,大圆满、大中观以及大手印,有什么不同?

  上师答:中观是通过理论,推理出结果。

  至于大手印,刚才讲的禅宗的“无念”、“无住”,实际上也是大手印的见解。

  刚才不是讲过吗?这也是大圆满的一部分。大圆满除了这些内容以外,还会讲一些纯光明。

  当然,大手印也讲纯光明,不是不讲。大圆满有一些比较实用的方法,有一些不共的方法,但是内容上,两者都是差不多的。

  提问者:这是网络问题,请求上师开示,为什么阿难尊者是听闻第一,而且在跟随了佛陀多年一直修行,却在佛陀示现圆寂以后,才证得的果位呢?

  上师答:这些佛身边的大弟子,实际上都是佛的化身,在佛经里面有记载,所以他们不可能真正地不证悟。

  示现没有证悟,都是佛度化众生的一种方法,所以不要太执著佛经里面的这些故事。

  提问者:网络问题,顶礼上师,日常生活中碰到难过的情况时,就对自己说,这一切都不是真实的,是在做梦,这样对吗,是不是有点阿Q精神呢?

  上师答:这个要看自己证悟了没有。

  如果证悟了,也不需要跟自己说了,自己就会体会到的;如果没有证悟、一点都没有证悟的话,那么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如幻如梦,当然是阿Q精神了。

  这种方法,没有太大的用。可以作为对空性的训练,但是跟真正的空性修法,没有什么关系。

  现在最后一个问题。

  提问者:网络问题,刚刚上师说到,烦恼心起、愤怒心起、想骂人等等,这是习气;然后第二念去看看。我去看了,看不到愤怒的源头,感觉就像是虚无,特别感动,这是看到了一点点空性吗?

  上师答:这个现在还说不清楚,继续修。(众笑)

  提问者:感恩上师开示。

  好,我们现在大家一起来回向:

  索南德义坛加惹巴涅

  托内尼波札南潘学匠

  结嘎纳其瓦龙彻巴叶

  哲波措类卓瓦卓瓦效

  嗡啊吽 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

  嗡啊吽 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

  嗡啊吽 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

  后记:

  1、《敦煌坛经校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李申校译,方广锠简注,中华书局,2018年7月第一版。(以下简称李本)

  敦煌版之间的差异忽略不计,以师板书经文和李本经文作为敦煌版《坛经》标准经文。

  “宗宝本《坛经》” PK 敦煌版《坛经》

  2、1------14一行三昧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PK

  善知识,又见有人教人坐,看心看净,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悟,便执成颠。即有数百般以如此教道者,故知大错。

  2、2------15定慧体一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PK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如灯光,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即有二,体无两般。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2、3------16法无顿渐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PK

  善知识!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劝,悟人顿修。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

  2、4------17无住为本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PK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为无相?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是离色身[南]。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是以无住为本。

  2、5------18无相为体,无念为宗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PK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是以无相为体。

  3、模仿已看过的师兄们制作的禅堂开示记录、课堂传法讲记,听写、整理了此稿。我根本没有得《坛经》和师之“皮+肉+骨+髓”,若有违经义+师义,直心忏悔,勇担因果,愿任何果报都成为我明心见性之助缘。

  音像来源:慧灯之光网站 ; 文字来源:自主研发

上一篇:民俗学-坛经(慈)定慧品7[2-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