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落万念迹 > 勤勤拂

囤教证(1301-1350)

创建日期:2024-10-17

  囤教证(1301-1350)

  1301、日日夜夜三时中,恒时守护自根门,发露自己之过失,不觅他人之过错。------《菩萨宝鬘论》+阿底峡尊者

  如果日日夜夜、白天晚上经常守护根门,发露自己的过失,不寻别人的过失,这才是名副其实的修行人。

  1302、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道德经》

  就好像天地,尽管承载一切、养育一切,却毫无怨言,从来也不居功,炫耀自己有多么伟大。

  130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道德经》

  善的最高境界,如同水一样。水滋润万物,动植物都离不开它,人要是不喝水,几天就会死。但水从来不争功、不计较,默默地奉献一切,始终流在最低处,甚至洗涤最肮脏的马桶等,水也没有任何怨言。

  1304、自己功德深隐匿,他人功德张幡旗,鲁莽傲慢决不作。------华智仁波切

  将自己的功德尽力隐藏起来,他人的功德就像挂经旗一样去宣扬,傲慢等不如法行为在众人面前千万不能出现。

  1305、愚者学问挂嘴上,智者学问藏心底,麦秸漂于水面上,宝石沉没于水底。------萨迦班智达

  愚者稍有一点学问,哪怕会讲一个故事,也到处问人家要不要听,就像麦秸总是漂在水面上,不可能沉下去;智者的学问不会挂在嘴上,而是全部隐藏在心底,就像蓝宝石、如意宝等珍宝,一放进大海,马上会沉入水底。因此,智者和愚者的行为有天壤之别。

  1306、世间人心动,爱执福果报,而不好福因,求有不求灭。------《大智度论》+龙猛菩萨

  世间人很愚痴,他们的起心动念只耽著世间福报,一味寻求财产、感情,而将寂灭涅槃的无漏大乐弃之不顾,终生奋斗也没享受过真正的快乐。

  1307、无乐小乐,小辩小慧,观求大者,乃获大乐。------《法句经》

  凡夫众生追求自利,即使得到芦苇上的水滴般的小利乐,实际上也毫无真实安乐可言,只是一些小聪明而已,而修持佛法利益一切众生,才能获得究竟大安乐。

  1308、诸法纵难知全,少知亦得大利,江河虽难全饮,少饮亦能解渴。------《水木格言》

  佛法虽然博大精深,但学一句话、一种道理,对你也是有利益的;佛教的戒律虽然多不胜数,但只要守持一分戒律,如皈依三宝或不杀生,也会有无量的功德;十方众生虽然无穷无尽,无法一一帮助,但哪怕对一个众生做一点饶益,即使做不到也很想帮助他,有了这一颗心,功德也是无边无际的。

  1309、谁能善观察,身语意诸业,知利自他已,恒行即智者。------龙猛菩萨

  一个人应当善加观察,看自己身口意所造的是善业、恶业还是无记业?如果是善业,就要继续做下去;如果是恶业或无记业,对今生来世都没有意义,就应该尽量舍弃,改成行持善法。

  1310、若不摧毁我执山,永无灭尽迷乱时。------无垢光尊者

  若没有摧毁山王般的自私自利,始终都会忐忑不安,只有摧毁了我执大山,痛苦、恐怖、灾难才会荡然无存。

  1311、不净自性身,脏满何不厌?------龙猛菩萨

  这个身体肮脏不堪,为何不对它生厌烦心,反而越来越爱执呢?

  1312、愚夫所贪之诸法,一切智者不贪执。------《君规教言论》

  凡夫人整天像老猪一样贪执美色、佳肴、轿车、地位,以及漂亮的衣服,但这些就像小孩子执著玩具一样,在大人眼里根本不值得贪著,贪了之后反而有痛苦。

  1313、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涅槃经》

  少欲就是对一切没有特别的要求,任何时候都很随缘;知足是即使得不到自己的所求,也不会有悔恨、痛苦。

  1314、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佛说大乘无量寿经》

  凡事不计较也是一种知足少欲。

  1315、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妙法莲华经》

  一个人若能少欲知足,行持普贤菩萨广大如海的六度万行轻而易举,无有任何困难。但是不懂知足少欲的话,纵然表面上给人讲经说法,每天做各种善事,痛苦还是会接连不断地出现。

  1316、身际如灰干际坠,终究不净无实质。------龙猛菩萨

  每个人的身体最终必将化为灰烬,或者终将干枯,身体支分也化为微尘,这样的不净物没有丝毫实质可言,故不应该特别贪执,而要依靠它做点有意义的事情,认真学习佛法。

  1317、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妙法莲华经》

  福报浅薄的人贪执身体,因而被各种痛苦所逼迫,福报大的人就不会这样。

  1318、六情身完具,智鉴亦明利,而不求道法,唐受身智慧。------《大智度论》+龙猛菩萨

  具足五欲六情的我们有明智的取舍智慧,不像牦牛和老猪一样,但如果没有求法修道,整天除了吃喝玩乐,什么都不做,那就唐捐了我们的身体和智慧,非常可惜!

  1319、获此人身宝,得摩尼难比,诸无厌离者,岂不见空耗?------《大圆满前行》

  人身宝比摩尼宝还难得,获得之后若没有厌离心、出离心,这个人身岂不是空耗了吗?

  1320、如我所说诸善法,谓戒闻舍与忍辱,以不放逸为根本,是名善逝最胜财。------《学集论》+龙猛菩萨

  持戒、广闻、布施、安忍等善法,全部是以不放逸为根本的,不放逸是佛陀最殊胜的圣财。

  1321、无逸不死道,放逸趣死路,无逸者不死,放逸者如尸。------《法句经》

  不放逸的人能够趣入解脱道,而放逸者虽然活着,由于没有取舍的智慧,如同行尸走肉,跟死了没有什么差别。

  1322、掉举后悔与害心,昏睡贪欲及怀疑,当知此等五种障,乃夺善财之盗匪。------《亲友书》+龙猛菩萨

  掉举和后悔都是心外散,算为一种障碍;害众生的心是第二种;昏沉和睡眠都是心内收,昏沉是内收,睡眠是极其内收,心已经收完了,最后什么都不知道就倒下去了,这两个也算为一种;对有漏欲妙的贪求;对基道果的怀疑,这五种障碍是掠夺禅定善财的盗匪。

  1323、无量盲人无引导,不能见道入城郭,阙慧五度无眼导,无力能证菩提果。------《般若经》

  无量盲人若没有人引导的话,根本不可能入于城镇,不要说是无量,即使让一百个盲人依靠自力去日本东京的路口,他们也无法找到方向。同样,缺乏智慧的五度,就如同无人引导的盲人一样,根本不能成为菩提之因。有些人经常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坐禅,但若没有智慧的摄持,对空性和中观法门一无所知,那所做的善法就像是盲人入道一样,不可能成就菩提妙果。

  1324、若许有实法,则生大贪嗔。------《六十正理论》+龙猛菩萨

  假如认为一切是真实存在,定会产生极大的贪嗔――觉得怨敌是实有的,就非要杀他不可;觉得人或财物是实有的,就千方百计要据为己有。所以,整个世界要获得安宁和平,自己的内心要得到寂静快乐,暂时、究竟最好的妙药就是空性法门。

  1325、胜义谛若成身语意之对境,则不成胜义,而成世俗谛。------《宣说二谛经》

  胜义谛不是凡夫人语言、身体、分别念的对境,如果是的话,那它就成世俗谛了。

  1326、如有翳眼所缘事,不能害于无翳识。如是诸离净智识,非能害于无垢慧。------月称论师

  有眼翳者的所见并不真实,对明目者根本不会有害。同样,凡夫的分别念会不会危害远离一切垢染的佛智,或者声闻、缘觉的智慧呢?绝对也是不可能的。

  1327、前是自性清净,今是离垢清净。------《弥陀疏钞》+莲池大师

  众生原本自性清净,本体上没有任何垢染,但由于暂时的客尘烦恼,现今流转轮回,不得自在。

  1328、般若经中佛俱遮,彼等对法俱说有。------《入中论》

  佛陀在《般若经》中遮破了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外境,又遮破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有境,但这些法在《俱舍论》等对法论中是成立的。倘若没有成立,名言中一切也得不到是不合理的。

  1329、真实自证处,能所分别离,此为佛子说,愚夫别开演。------《入楞伽经》

  真实的自证远离能所二取,这种境界极为甚深,只能给佛子宣说,不要对愚痴的凡夫开演。

  1330、何人不知空性义,彼人不可得解脱。------龙猛菩萨

  如果你没有懂得空性,解脱是很难以安立的。

  1331、为断诸分别,说空性甘露,何人执空性,彼亦汝当舍。------《出世赞》+龙猛菩萨

  为断除贪嗔痴为主的一切烦恼分别,大慈大悲的佛陀宣讲了甘露般的空性妙法,但若执著空性为实有,那也一定要断除。

  1332、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中观四百论》+圣天论师

  修习解脱道时,先应遮遣杀盗淫等非福德的不如法行为,这是人天乘的修行方法;中间应遣除对我和我所的实执;有了这个基础后,最终有、无、非有非无等一切相都会断除。

  “非福”指应当忏悔的恶业,主要是身语意的十种不善业。首先应遮遣非福德的罪业,通过忏悔令自相续得以清净,然后遣除对人我的执著,最后遣除一切边执戏论而达到最究竟的境界,了知这样的修道次第者方为智者。

  1333、如石女儿自性生,真实世间俱非有,如是诸法自性生,世间真实皆悉无。------《入中论》+月称论师

  就像说石女儿的自性生,无论在真实胜义还是世间名言都没有,同样,色等一切诸法的自性产生,在世间名言、真实胜义中也绝对不会有。

  1334、不可言思般若度,不生不灭虚空体,各别自证智行境,三世佛母我敬礼。------《般若经》

  这种境界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唯一是圣者各别智慧的行境,我们凡夫人只能用这个颂词来说明,但实际上,什么时候你体悟到了,才算是真正获得了解脱。

  1335、如来过戏论,而人生戏论。------《中论》

  如来超越了一切戏论,而凡夫人却把佛陀当作是有面有身,徒增戏论。

  1336、如是佛陀法性身,现前虽无功用力,由众生善与愿力,事业恒转不思议。------《入中论》

  佛陀的法性身现前时,虽然没有菩萨地或凡夫地时的发心,但众生的善缘与菩萨的大愿一旦结合,佛陀利生事业永不间断、恒转不息,不可思议地饶益有情。佛陀事业的三个特点――常有、周遍、任运自成。譬如陶师在做瓶子之前,首先要极力勤作地摇转机轮,力足之时,就不需摇动而机轮自然旋转。

  1337、若人清净心,供养住世佛,灭后之遗塔,功德无差别。------《绕塔功德经》

  今日供养我,未来供舍利,功德果报等。------《层花经》

  以清净心供养住世佛,或者以清净心供养佛涅槃后的舍利塔,这两个功德完全等同。

  1338、不论对佛塔或佛像,作顶礼以额头触碰,是人将成为宝器,受到诸天神与众人尊敬。------《波斯匿王请问经》

  对佛塔佛像接触、供养、顶礼的话,这个功德非常大,自己的身体也成了宝器。

  1339、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圆觉经》

  所有的幻都灭了,觉心才真正圆满,这种觉心不可动摇,即是如来正等觉果。

  1340、谁求声闻独觉果,乃至法王如来果,必依般若法忍得,离此恒时不可得。------《般若摄颂》

  不管你是求声闻果、缘觉果,还是法王如来的果位,都必须依靠般若空性,断除对相状的执著。

  1341、具为声缘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现观庄严论》+弥勒菩萨

  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四圣的真正来源,就是般若佛母,因此弥勒菩萨在造论之前,恭恭敬敬地顶礼空性智慧。

  1342、譬如见珍宝,不别则不爱,如是闻妙法,不觉亦不喜。------《经庄严论》+弥勒菩萨

  虽然见到珊瑚、如意宝等无价之宝,但不识宝者无动于衷,觉得只是一块石头,同样,虽然听闻到大乘妙法,但不了解佛法殊胜者,也生不起爱重之心。

  1343、广大及甚深,成熟无分别,说此二方便,即是无上乘。------弥勒菩萨

  大乘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广大,二是甚深,依靠广大福德资粮成熟自相续,证悟甚深空性产生无分别智慧,因此大乘所宣说的深见、广行二者,是修持无上菩提的方便。

  1344、故未得佛果,涅槃不可得,如离光光芒,日轮永不见。------《宝性论》+弥勒菩萨

  究竟的解脱涅槃唯有佛陀,无论菩萨还是声闻缘觉,如果没有获得佛果,就不会获得真正的涅槃;如同离开光明与光芒以外,不可能找到真正的日轮一样,离开佛陀以外,根本找不到另外一个究竟的菩提。

  没有得佛果就不可得涅槃,犹如日光与日轮无二无别,没有日光的日轮是不存在的,同样,佛果与涅槃也是无二无别,离开佛果不可能有究竟涅槃。

  1345、好如凡夫吵闹缠,其心不随顺逆转,仿佛空谷之谷声,此等行人定无居。------《功德藏》+智悲光尊者

  证悟空性的圣者,无论遇到什么环境,都把它当成空谷传出之声,不会随之而起贪嗔痴烦恼。

  1346、何人不识空,心无解脱时。------《菩提心释》+龙猛菩萨

  无我空性是万法的真理,不识空性则无缘解脱。

  1347、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中观根本慧论》+龙猛菩萨

  若把空性当成实有的东西,或者认为一切都没有了,包括名言中的善恶业报也不存在,这种见解十分可怕。

  1348、生死顺流法,愚夫常习行,未曾修逆流,是故生怖畏。------《中观四百论》

  我们整天在顺修生死,却一直没有逆修过,对世间的实有法,每个人都修得非常不错,而解脱的空性法,很多人一听到就害怕。其实你根本不用害怕,要想遣除痛苦的话,只有依靠空性才可以。

  1349、世间诸灾害,怖畏及众苦,悉由我执生,此魔我何用?------《入行论》

  世间上的一切天灾人祸,都是由我执而生,所有痛苦的祸根就是我执这个大魔,如果没有降伏它,快乐永远不会出现。

  1350、以法知有人,以人知有法,离法何有人?离人何有法?------《中论》+龙猛菩萨

  依靠法而了知人我存在,依靠人我而了知法存在,离开了法不能安立人我,离开了人我不能安立法。

上一篇:民俗学-金刚经文编号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