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量理宝藏

逻辑学-量理宝藏9品观现量57笔记

创建日期:2022-04-14

  逻辑学-量理宝藏9品观现量57笔记

  1、提纲

  量理宝藏=甲一、入论分支+甲二、真实论义+甲三、造论究竟之事宜。

  甲二、真实论义=乙一、从总反体抉择所知(1-7品)+乙二、决定能知量之自性。

  乙二、决定能知量之自性=丙一、法相之安立(8品)+丙二、抉择各自事相之义

  丙二、抉择各自事相之义=丁一、现量+丁二、比量。

  丁一、现量=戊一、真现量+戊二、似现量+戊三、现量之果。

  戊一、真现量=己一、法相+己二、名相之分类(394)+己三、事相各自之义

  己三、事相各自之义=庚一、根现量+庚二、意现量+庚三、自证现量+庚四、瑜伽现量

  庚四、瑜伽现量=辛一、认识自性+辛二、成量之理+辛三、能立之量

  辛一、认识自性=壬一、法相(413)+壬二、分类(414)+壬三、内容

  壬三、内容=癸一、智慧之因(416)+癸二、彼究竟之时(417)+癸三、观待方便果之特点(418)

  辛二、成量之理=壬一、建立现量(420)+壬二、依此量进行取舍之理(421)

  辛三、能立之量=壬一、建立本体+壬二、建立法相+壬三、遣于成立义之诤。

  壬一、建立本体=癸一、建立过去未来(424)+癸二、建立所依能依。

  416、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三庚四辛一壬三癸一、智慧之因;

  善修方便及智慧,互为因缘将成就,如所尽所有本智。

  417、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三庚四辛一壬三癸二、彼究竟之时;

  三世以及一百劫,三大劫中彼究竟。

  418、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三庚四辛一壬三癸三、观待方便果之特点。

  方便薄弱二解脱,具习气故非本师,修习方便明万法,断习气故即遍知。

  420、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三庚四辛二壬一、建立现量;

  已决识及决定识,乃分别故非现量,所有瑜伽之现量,皆现量故成立量。

  421、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三庚四辛二壬二、依此量进行取舍之理。

  异生凡夫之正量,由决定性行取舍,离分别念诸圣者,由等持行经论说。

  424、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三庚四辛三壬一癸一、建立过去未来;

  不可思议智慧者,彼之智慧无法测,言词特征若决定,亦能推知前生也。

  串习圆满明了彼,遮他边定而证实。

  2、虽然瑜伽现量当中也有高低的差别,但一般来讲瑜伽现量的对境就是无我空性。那怎么照见无我空性呢?

  比如说,我们以根现量的角度来讲,对境要有自相才可以照见它的本体,而无我空性本来都没有本体,那怎么现量见呢?如果是以总相的方式来见,就不是现量了,那怎么能照见呢?

  我们可以这样回答:五蕴当中没有我和我所,就像照见没有瓶子的地方一样,实际上没有瓶子的名言可以建立,也可以说现量见到没有瓶子。因为,有瓶子的话,在这个地方就完全能照见;

  同样的道理,如果有我和我所,那么在五蕴中应该完全能照见。照见无有我和我所的五蕴的原因,在名言中可以安立我不存在的真相。虽然无的东西、空的东西没有自相,但是我们在建立名言的时候可以这样安立。所以瑜伽现量的对境也即所缘缘就是无我空性,可以这样说。

  3、瑜伽现量的增上缘:

  应该是一种殊胜的等持,或者说是依靠等持而产生的修行的力量。

  4、同类因:是指对果的本体的产生起直接作用,这样的一种因就叫做同类因,也叫做近取因。

  5、瑜伽现量的等无间缘:

  见道时瑜伽现量的等无间缘就是前面的无分别念;也就是说,得一地菩萨的等无间缘是什么样呢?就是前面的有漏法。

  《俱舍论》中也讲到了:一般来讲无漏法产生无漏法,有漏法产生有漏法;但是也有特殊情况,比如说凡夫最后心的刹那的有漏法,它可以产生圣者的第一个无漏法,这是可以产生的。

  所以,所谓同类因并不一定是,它(因)的颜色、形状或者说它的形体全部跟果一模一样,不是这个意思。如果真的是这样,种子是棕褐色的,而苗芽是绿色的,那这两者从颜色来讲就不是同类因了,有这种过失。

  6、根现量

  有时候认为根现量从阿赖耶中产生,有时候认为根现量的习气在阿赖耶中不存在。但实际上,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宗派宝藏论》中说,眼识、鼻识等上面不能积习气,它们不能作为习气的所依;按照唯识宗的观点,这八种识完全是分开的,也有这样的说法。

  而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中,阿赖耶指的是无分别的部分,阿赖耶识指的是明现部分。这样的话,我们的眼识也有明现的部分,也有无分别的部分;那是不是眼识也有阿赖耶,鼻识也有阿赖耶?从明现和它的本体的部分安立的话,我们可以这样承认。

  那眼识上能不能积习气呢?我们造的业在眼识上不保存,只是在心识的明清上面保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眼识容易失毁,容易断灭。如果真的在我们的眼识上面积习气,那么当眼识灭完了以后业也断了,业就有耗尽的过失。所以说,应该在阿赖耶上面存在。

  比喻,金子可以作成耳环、项链等很多很多装饰品,这些各自分开的装饰品,实际上它们的反体都离不开金子的本体,但是它们并不是原来的金子。同样的道理,阿赖耶可以分六种根识,它们是不同反体;但是积累的善业也好,恶业也好,它们全部存在阿赖耶上面。

  还有一些比喻,比如说下雪的时候,我们在雪上面倒一点墨,而墨在雪上面不可能永远存在,在阳光的照射下它一会儿就没有了,实际上这种墨已落在了地上;同样的道理,在眼识上面,众生的习气可以说已经经过,但实际上真正保留在阿赖耶上面。

  阿赖耶,它是每一个众生在获得佛果之前一直不会断灭的一种心识,当众生转生到无色界的时候它也存在,当众生入于灭尽定的时候它也存在,是从这个层面来讲的。

  关于无色定和灭尽定,各种宗派的说法都不相同,按照自宗的观点来讲它们也有一个非常细微的意识。如果没有细微的意识,那就不太合理。比如说瑜伽士已经入定好几天了,经过几天之后,为什么他的身体不腐烂?这说明细微的意识并没有离开。

  7、瑜伽现量=声闻瑜伽现量+缘觉瑜伽现量+菩萨瑜伽现量+佛瑜伽现量

  佛瑜伽现量=尽所有智+如所有智,这种智慧在《释量论·成量品》中,有专门的宣讲。

  8、《释量论·成量品》

  《释量论·成量品》专门讲了陈那论师《集量论》的顶礼句。这个顶礼句的前两句,就是《成量品》的所有内容。

  《集量论》中的前两句=《释量论·成量品》的所有内容,

  《释量论·成量品》的内容=《释量论》的所有内容,《释量论·成量品》所探讨的正是《成量品》最主要的论题,而其他三品是支分。

  学习因明的时候必须要懂得《释量论·成量品》。在《成量品》中,前面着重建立量,然后抉择前世后世,过了以后宣说释迦牟尼佛是世间中唯一的量士夫。

  9、因明的重点抓哪些呢?

  第一个,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成为量士夫,这是我们因明中最重要的内容。要通达释迦牟尼佛是量士夫,基本的条件必须承认前世后世存在。

  释迦牟尼佛成为量士夫是通过什么样的理由来抉择的呢?他能了知一切万法,而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就是他无误了知并抉择了四谛———苦集灭道,这唯一是释迦牟尼佛的特点。

  10、癸一、智慧之因:善修方便及智慧,互为因缘将成就,如所尽所有本智

  通过认认真真修学大悲布施波罗蜜多、持戒波罗蜜多等五度的方便方法和智慧波罗蜜多,这样的六波罗蜜多我们通过精进修持之后,就会互相成为因缘。

  怎么样成为因缘呢?这两者,也就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或者说方便和智慧,它们是建立佛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的相辅相成的不共因缘。

  怎么成为不共因缘呢?智慧资粮成为佛的如所有智的近取因,福德资粮或者方便作为它的俱有缘;福德资粮作为近取因产生尽所有智,智慧资粮对它就成了助缘。

  尽所有智←←福德资粮近取因+智慧资粮俱有缘

  如所有智←←智慧资粮近取因+福德资粮俱有缘

  佛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是依靠智慧和方便而产生的,这两者互为因缘,应该这样来理解。成佛时候的智慧,在世间当中是最殊胜、最完美的,它能照见一切万法,能断除一切所知障和烦恼障,是无比圆满的一种智慧。

  11、癸二、彼究竟之时:三世以及一百劫,三大劫中彼究竟。

  这些智慧大概在多少时日中得以究竟呢?也就是说,我们前面所讲的三种圣者,他们的智慧需多少时间才能获得?

  三种圣者中的第一个是声闻,非常非常精进的人在三世中可以获得声闻果位,这也是指利根者。利根者的话,经过前一世、这一世,在下一世的时候他就能获得阿罗汉果位。这是极利根、极精进者。如果是钝根者,或者是不太精进者,那也不一定,拖得也比较长。比如说,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候的有些声闻,到弥勒佛出世的时候才获得圣果,这种情况也比较多。所以说,钝根者则不一定。

  然后是缘觉。当然缘觉分两种,一种是麟角喻缘觉(指利根),还有一种是部行缘觉和住法缘觉(指钝根),有些论典是这样说的。一般来讲,大多数论典里面说麟角喻缘觉根性比较猛利,这样的利根者在一百个大劫中能获得缘觉果位。

  而菩萨,需要三个阿僧祗劫才能获得佛果,当然三个阿僧祗劫也是指最利根;如果是中根者,七个阿僧祗劫;钝根者的话,三十三个阿僧祗劫,也有这样的说法。

  12、癸三、观待方便果之特点:方便薄弱二解脱,具习气故非本师,修习方便明万法,断习气故即遍知。

  12、1方便薄弱二解脱,具习气故非本师,

  “方便薄弱”是指布施、持戒以及大悲心、菩提心等非常薄弱。

  “二种解脱”指的是声闻和缘觉的解脱。这两种解脱并不是很圆满,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具有习气。

  具有什么样的习气呢?就是四种不知因。小乘自宗里面虽然没有说是所知障,但实际上这就是所知障,我们大乘的观点来讲他们具有所知障。四种不知因存在的缘故,声闻和缘觉两者并不具有最圆满的智慧,也并非最圆满断除一切罪业,所以他们不是真正的导师。

  真正的导师,他自己相续中已经圆满具足一切智慧和方便,并可以无误地开示给其他众生。

  小乘自宗不仅方便薄弱,而且智慧也浅薄。因为声闻缘觉二者智慧也还没有圆满,只通达了一个人无我的智慧,根本没有通达法无我的智慧,所以他们的智慧也很欠缺,有这种说法。

  但小乘自宗认为,只有一个圆满的无我———人无我,并且声闻缘觉都已经圆满了。他们自认为智慧已经圆满了,但是方便的菩提心还不足够,所以具有四种不知因,这一点可以成立。意思就是说,我们世间所有的解脱当中,前面的两种解脱还不圆满,所以他们不能直接摄受有缘的众生。

  12、2修习方便明万法,断习气故即遍知。

  经过漫长时间精进修行,大乘菩萨的智慧已经圆满了,该了知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全部都已经通达了;智慧通达的同时,相续中所有的无明烦恼障和习气所知障全部都彻底断除了,所以能究竟了知一切万法,并已圆满一切断证功德。

  断证功德圆满的就是佛陀,佛陀就是世间唯一的遍知,这一点可以成立。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在整个世间中佛陀是唯一遍知一切万法的一切智智,任何学者、智者都无法与他的智慧相比,这是佛和其他果位的差别。

  13、辛二(成量之理)壬一、建立现量:已决识及决定识,乃分别故非现量,所有瑜伽之现量,皆现量故成立量。

  以前已经了知而再了知的已决识,与相续当中通过不同的途径而引生出来的决定性定解,因为这两者都有分别的缘故,所以它们并不是这里的瑜伽现量,瑜伽现量肯定不是已决识与决定识。

  那么,瑜伽现量可不可以作为正量呢?可以。为什么是正量呢?因为它是现量的缘故。不管是声闻缘觉的照见或者是佛菩萨的照见,外境真相如何存在,他们的有境就会如理如实地照见。这样的照见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现量。虽然它不属于根现量和意现量当中,但是他这里有一个特殊的现量———瑜伽现量,因此我们称为量。为什么是量呢?因为是现量之故,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14、壬二、依此量进行取舍之理:异生凡夫之正量,由决定性行取舍,离分别念诸圣者,由等持行经论说。

  世间中是依靠量来取舍的,既然是依靠量来取舍,那么圣者是怎么取舍的,凡夫人是怎么取舍的?我们凡夫人,先用自己的现量产生决定性,然后再进行取舍;而圣者是以瑜伽现量的等持———能照见一切诸法的力量来进行操作的,这方面有一定的差别。

  14、1异生凡夫之正量,由决定性行取舍,

  首先我们说,世间中这些还没有得圣果的,相续中还具有业障的凡夫人,他们的正量是依靠自己的见闻觉知、忆念等来决定,决定之后再进行取舍。比如说我们先通过现量见到,见到以后在相续中产生决定性,有了决定性以后才可以取舍。

  仅仅是现量能不能取舍呢?绝对不行。比如说有些婴儿,他对红红的火完全能看得到,可是因为他的决定性还没有成熟的缘故,他的手在火里面燃烧,他也不知道取舍。把火扔出去或者不能接触火,这样取舍的概念对婴儿来说是没有的。

  对我们大人来讲,既能现量见到火的自相,又能产生决定性。我们通过决定就可以知道,这里有火,我不能接触,接触的话可能会把我的手烧烂。有取的概念,也有舍的概念。

  我们凡夫人的取舍,全部是依靠现量来产生决定,然后再依决定性进行取舍,这是我们凡夫人依靠量来进行取舍的一种方法。

  14、2离分别念诸圣者,由等持行经论说。

  而圣者完全是不相同的,圣者全部是依靠等持。比如第八地菩萨以上全部是依靠等持力,不管是布施也好、持戒也好,什么都是依靠等持力来进行取舍的。佛陀在《三摩地王经》等经典里面已经讲了十万个等持。菩萨积累资粮、增长智慧,全部是依靠等持来进行取舍的。所以圣者完全是依靠等持来取舍的,这种量也是瑜伽现量。

  15、癸一、建立过去未来:不可思议智慧者,彼之智慧无法测

  世间唯一的遍知佛陀,他是依靠什么样的量来成立的?尤其是,佛陀既要知道现在的一切法,又要知道未来和过去的一切法,那么他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照见的呢?是不是能照见自相?如果能照见自相,过去的法已经灭完了,现在的法虽然存在,但是未来的法还没有产生,过去和未来法的自相现在绝对不存在,不存在的东西,佛陀以什么样的现量来照见?

  佛陀具有不可思议的智慧,他的智慧行境以我们凡夫人的观现世量来进行衡量,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得不出一个非常完美的结论。

  在《释量论》和《量理宝藏论》里面,对佛照见过去和未来的事实是通过比量来说明的。同时也说了,佛陀如何照见万法的境相,以凡夫的分别念来进行衡量非常困难。

  我们凡夫人就像孩童一样,大人所有的想法、心里面的各种目的,让愚痴的孩童来进行预测恐怕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对我们凡夫人来说,佛陀到底对一切万法是怎么样了知的?是以有为法的方式而知道的,还是以无为法的方式而知道的?我们像盲人摸大象一样去观察佛陀不可思议的智慧了知一切万法的境相,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16、但是,我们在外道面前也千万不能说:“佛陀是不可思议的。”

  如此,他们可能会问:“不可思议的话,那么你们怎么知道或怎么成立佛能照见一切万法?”

  “这一点也是不可思议的。”

  “那所有的一切回答全部在不可思议中能包括吗?”

  这样一来,我们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所以我们在这里面也应该进行分析。但是分析的时候,并不是说“佛陀就是遍知”,不能三言两语就解决一切事情,应该很细致地去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一方面能使自己对佛陀的智慧产生无伪的定解;另一方面在对方面前成立时,也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充分的理由来进行说明。

  可以这样说:比如佛陀怎样了知一切万法,《释量论》及其解释里面都已经讲了,一般入于睡眠的人不知道醒觉者的心;同样的道理,我们这些可怜的众生———被能取所取蒙蔽的凡夫人,怎么能如理如实了知一切智智照见、衡量万法的境界呢?根本不可能知道。所以说,佛陀的一切智智是不可思议的。首先,我们可以这样确定。而且,这一点也非常需要。

  那佛陀到底怎么成为遍知呢?有些人说,佛陀肯定是遍知,因为我们身上有84000虫,他已经知道了,所以佛陀是遍知者。这也是一个层面。有些说佛陀肯定是遍知,因为2500多年前或者2900多年前出世的佛陀,已经对后来的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等授记得非常清楚,所以他是遍知者。这也是一部分。但是在《释量论》中讲了,佛陀了知昆虫的数目并不是特别需要,因为并不是以这个来建立遍知的。有些说佛陀有神通,他能照见弟子的相续,所以他是遍知。这也是不圆满的,因为不仅是佛陀,世间上的仙人也能做到。有神通的话,世间的鹫鹰,也就是老鹰,它们也有神通,可以这样说吧,它们有眼通,很远地方的东西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释量论》中也说了,如果你特别喜欢神通,那你不用依止佛陀了,依止老鹰就可以了。而我们唯一的理由,刚才也给大家讲了。“不可思议智慧者,彼之智慧无法测,”就是说佛陀的智慧是不可思议、难以测度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虽然佛智无法测,但也可通过以下两个推理来推知。第一个,以佛陀的教言来推知,他是一切智智者。

  17、言词特征若决定,亦能推知前生也。

  佛陀具有一切智智的智慧,那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推理能了知呢?

  对佛陀言词的特点,如果我们如理如实通达、决定,已经确定无疑,那么就能推知语言的来源肯定有不可思议的智慧。

  也就是说,佛陀的智慧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推知的呢?就是佛陀的教言,也即我们现在可以通过阅读佛教的《大藏经》而推知。阅读《大藏经》之后,我们就会明白,这样深奥的意义,唯有具足一切智智的智者才可以通晓,一般的凡夫人绝对不可能通达。

  对于其他人而言,也是如此。虽然没有见过这个人,也不认识这个人,但是翻阅了他的书以后,就可了知:“噢,这个人的学问肯定很不错,你看他把古今中外所有论典的相关内容全部都引用在这里面,这个人的智慧肯定很了不起。”通过他的语言,对他会有一定的认识。同样的道理,佛陀的《大藏经》已经摆在很多寺院的藏经楼里面,后代的智者通过翻阅《大藏经》,就会认识到佛陀的智慧无与伦比。而一般的仙人、老鹰,或者说世间的智者等等,他们根本不能通达这样的智慧。所以说,通过语言来了知佛陀,应该是最好的一种论证方法。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这样确信,佛陀的确是遍知。因为,历史上这么多智者的论著一一都被推翻完了,但是佛陀的教理,尤其是他所宣讲的四谛真理,任何人也没办法推翻,因此说词句是非常重要的。言词的特征如果决定,也能了知前生。所谓前生,是指这种言词的来源肯定有一个瑜伽现量。它前面肯定有获得无我智慧的瑜伽现量,否则,这么深奥的道理怎么能说得出来呢?以前的佛陀怎么是遍知者呢?我们通过现在的这种道理可以了知。

  这是对前世的推断,然后是建立未来我们也能获得这样的瑜伽现量:

  18、串习圆满明了彼,遮他边定而证实。

  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断定我们未来会成就瑜伽现量呢?我们可以通过推理了知。

  前面的佛陀是怎么样修道的呢?他是依靠自己心的力量,经过漫长时间地修学,在圆满福德和智慧资粮以后才成就这样的果位;那么,我们现在这些人也通过积累资粮,不断地修学、串习,漫长的时间过后,也可以获得与释迦牟尼佛无二无别的瑜伽现量。

  为什么呢?因为遮除了其他的边而成立了自己的真相。为什么遮除了其他的边呢?所谓遮除其他边,如果我们的所依不稳固,很有可能现在学的在以后全部都报废了,最后一点都不剩下;但修行并不是这样,心性光明的所依非常稳固。会不会在这样的心性上面,如果没有增加力量,就有可能失毁呢?并不是这样的。在我们心的力量上,依靠前世、今世乃至后世所学的真理,逐渐逐渐会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是成立的。

  所以我们只有两种推理:第一种推理,用佛陀的语言来了知佛陀是遍知者;第二种推理,我们任何一个人通过现在的修行,未来都可以成佛。将来成佛的原因是它的所依稳固,遮除了其他边的缘故。总之,通过这两种推理可以建立我们自己将来会现前瑜伽现量。

  量理宝藏科判整理

  415、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三庚四辛一壬三(内容)分三:

  416、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三庚四辛一壬三癸一、智慧之因;(第57课)

  善修方便及智慧,互为因缘将成就,

  如所尽所有本智。

  417、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三庚四辛一壬三癸二、彼究竟之时;(第57课)

  三世以及一百劫,三大劫中彼究竟。

  418、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三庚四辛一壬三癸三、观待方便果之特点。(第57课)

  方便薄弱二解脱,具习气故非本师,

  修习方便明万法,断习气故即遍知。

  419、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三庚四辛二(成量之理)分二:

  420、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三庚四辛二壬一、建立现量;(第57课)

  已决识及决定识,乃分别故非现量,

  所有瑜伽之现量,皆现量故成立量。

  421、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三庚四辛二壬二、依此量进行取舍之理。(第57课)

  异生凡夫之正量,由决定性行取舍,

  离分别念诸圣者,由等持行经论说。

  422、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三庚四辛三(能立之量)分三:

  423、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三庚四辛三壬一(建立本体)分二:

  424、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三庚四辛三壬一癸一、建立过去未来;(第57课)

  不可思议智慧者,彼之智慧无法测,

  言词特征若决定,亦能推知前生也。

  串习圆满明了彼,遮他边定而证实。

上一篇:逻辑学-量理宝藏9品观现量56笔记

下一篇:逻辑学-量理宝藏9品观现量58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