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3卷28上笔记

创建日期:2023-02-10

  民俗学-楞严3卷28上笔记

  卷三

  14、2、1六根虚妄,眼根藏性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

  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

  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

  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28场上部

  1、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六入就是我们说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入实际上是如来藏的真如本性,为什么这样说呢?提出来这样一个问题。

  佛陀下面讲六入,每一个先举一个比喻,对这个比喻进行分析,最后得出来一个结论。

  2、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

  譬如有一个人,他目不转睛的看一个地方;因为看了很长时间以后,最后眼睛疲劳了;疲劳以后的话,出现一种疲劳的相,也可以说是一种错觉。

  我们有时候看前面的柱子、瓶子,一直这样看,一直这样看,最后因为眼睛累了,好像前面有时候是像毛发一样的,有时候出现人像、马像的乱相。这些各种各样的显相,是因为你的眼根出现一些问题,观待前面的对境也会出现一些显相,实际上这种显相是不真实的,是一种迷乱相,就是倒世俗。

  看到倒世俗是劳迷乱相。

  3、兼目与劳,

  你的眼睛没有问题,真正的看到了一些东西,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劳相。

  刚才我眼睛一直看看,最后出现的迷乱的显相。后来有一个人,他看到这个瓶子“哦,这是红色的瓶子”,这是正世俗。

  实际上这两个都不是正确的相,看到倒世俗+看到正世俗都是劳迷乱相,前者是眼根有害的乱相,后者是眼根无害的乱相。

  4、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刚才我眼睛一直目不转睛看一个东西(瓶子)的话,最后出现倒世俗的迷乱相(毛发);后来我看到的这个瓶子的正世俗的迷乱相(红瓶子),这两种相都是菩提清静的本性中菩提的妙用、游舞、显相。

  菩提就是菩提真性、菩提真如性、如来藏真如,它自己本来是清净的正确的,但是在我们众生面前显现的时候,根据众生业力的不同,菩提当中它能显现一些迷乱的幻觉的相。

  本来菩提是不可能有这种迷乱相,但是在菩提的妙用当中能显现一种迷乱相。菩提本来它是清净的,无有自性的,但在众生面前显现各种各样迷乱的、幻化的相、幻觉的相,比如说眼睛面前看到色法,耳朵面前听到的声音,这些都是“瞪发劳相”。

  5、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

  见到的东西实际上是菩提显现当中的一种迷乱相,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要见明色尘和暗色尘两种对境的话,一个是依靠外面的尘来引发你的见,还有一个是依靠你的根吸引外面的尘,有了这种因缘关系后,眼根就能看到外境了。

  眼睛的对境:色法。色法按照《智者入门论》当中讲,色法有显色和形色,显色指根本四色,白红蓝黄。还有支分:明、暗、光、影等等这些。明和暗里面应该可以包括很多的色法。如果要看对境的话,那么出现的要么是暗尘,要么是明尘。

  这里的见性,并不是明心见性里面见胜义谛的道理,而是在名言当中,你自己的眼根看到外境,这个叫做见性。依靠根和境的因缘,见到了这个对境。

  [经部宗的观点:外境作为所缘缘,眼根作为增上缘,作意作为等无间缘,三者和合,最后产生了眼识。

  尘发见+根吸尘,应该需要作意才能完成,归属于等无间缘。]

  6、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但是这种见实际上是离开它的明和暗二尘,是不能成立的。

  我正在看到的这个东西,只不过是迷乱现象当中的看到而已,实际上这样的见,对境是没有的,其实你所谓的见到是你从来没有见到过。

  7、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

  实际上这样的见,不是从对境明和暗来的;也不是从有境你的眼根出来的;又不是从两者中间的空当中来的。

  心不在外,心不在内,也不在中间,同样的,见不在外,也不在内,也不在中间。

  8、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

  如果你说见到的东西是从明当中来的,外境就像白天日光下一样的、明当中来的,那么随着这个明的存在,当下暗就已经随灭了,这样的话,见暗的情况是不应该有的。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比如说白天见明,晚上能见暗。

  9、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

  如果你说是从暗来的话,那对境的明当下也是灭亡。这样一来的话,这个见明永远都不应该有了。

  但事实也并不是这样的,也有明的对境。

  10、所以通过这两个方式,从对境当中来见是不合理的。如果我们真的有一个见的东西的话,那只有从对境来的。那对境的话,要么比较暗的东西,要么比较明的,以外也可以说是没有。这样的话到底是从哪个来的,没有一个实有的东西。

  11、若从根生,必无明暗,

  如果说你的见性是从根产生的话,那永远不能依靠这个对境的明和暗。

  但事实也并不是这样的,单独一个根怎么会能见性呢?没办法的。我见到柱子的话,如果柱子的明和暗的条件下的柱子都没有的话,那光有一个眼根的话,见什么?什么都见不到的。第二个也不承认的,这个是有境,从根方面的观察。

  12、如是见精,本无自性。

  通过上面这样的对境和有境,能取和所取两个方面来观察的话,这样的眼根见外境之见,本来就是无生的。

  这个见精并不是明心见性的见精,是名言当中眼根看到外境。

  13、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

  如果你说见是从中间的空当中来产生的话,虚空当中来一个见,见完了尘以后,回去的时候,应该可以再看一下眼睛,或者是见刚出来的时候先看一下眼睛,然后再见对境,这不可能的,所以这个见不是从空当中产生的。

  14、又空自观,何关汝入?

  还有,如果从空当中产生的话,另外还有一个过失:

  如果你说是空当中来看见,这样的话,空它自己可以看到这个色法。这样一来,你的眼根有什么必要呢?有什么关系呢?没什么关系了,所以这样的说法实在是不合理的。

  15、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那么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呢?你的这个眼入实际上是虚妄的,它并不是在本来存在的因缘当中产生的,也并不是本来不存在的因缘当中产生的,它并不是自然当中产生的,也并不是非自然当中产生的。

  当然名言假立的有一种依靠眼根而看见东西是有的,但是这个并不是实有的,一点实有的东西都是没有的,确实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

  16、相同的眼见虚空毛发比喻,

  在“14、1、1五蕴虚妄,色蕴藏性”中,喻义:见到倒世俗(毛发)是妄相,所以色蕴为空性;

  在“14、2、1六根虚妄,眼根藏性”中,喻义:不管见到倒世俗(毛发)和正世俗(杯子),都是妄相,所以眼根为空性。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2卷27下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