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教证(301-350)
301、R、如黄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银性;如是一切世间法中,皆有涅槃性。------《大智度论》
如同金和银存在于矿石中,众生的佛性是在界性中自然存在的。
302、R、若有一行不成就者。不名具足如来正法。是故要当具足诸行。名为成就无上菩提。------《大集经》
六波罗蜜多中如果有一个不具足就不叫正法,如果全部具足,就成了真正无上+菩+提+的因。
303、S、虽复懃精进,修行菩提道,若先无佛性,终不得成佛。------《法华游意》+吉藏大师
虽然精进黾勉地行持菩+提+道,但如果相续中没有佛性,则无论再怎样努力都是徒劳无益,最终还是无法成就佛果。
304、W、我已佛眼见,一切众生身,佛藏安隐住,说法令开现。------《如来藏经》
佛陀已经用佛眼见到众生具足如来藏,而他通过讲经说法的方式让众生的如来藏得到开显。
佛陀说,我用佛的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照见一切众生的身体,一切众生的如来藏本来已经安住了,通过我们说法才能让它显现,我的佛性是这样,你的佛性也是如此。
我以佛眼见到一切众生的如来藏本已安住,通过说法可以让它显发。就像世间中的宝藏,被探测者发现后,才可以解决贫困者生活上的问题一样。
305、Q、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华严经》
奇哉什么呢?每个众生都自认为聪明智能,却对自相续中本具的如来藏,不知不见。
306、W、我为诸众生,方便说正法,灭除烦恼蜂,开发如来藏。------《如来藏经》
如来度化众生的方法就是宣说正法,他说,我为众生宣说方便法门,使得烦恼蜂依此散开,显发出如来藏的蜂蜜。
307、W、我见众生类,烦恼隐佛藏,为说除灭法,令得一切智。------《如来藏经》
我看见众生的相续被烦恼逼迫,隐没了佛性如来藏。佛陀为了剔除如来藏上面如糠皮一样的烦恼,宣说了如来藏的正法,这样便可使众生获得解脱。
308、P、譬如真净金,堕于不净中,本性常清净,不净不能损。------《大宝积经》
真金即使堕于不净中,其本性仍然恒常清净,不会被不净物所染污、损害。纯金的本体无论在任何环境中经历再长时间,都始终如一,恒常永存。
309、S、善逝眼如是,观诸众生类,烦恼淤泥中,如来性不坏。------《如来藏经》
佛陀用慧眼观众生类,在烦恼的淤泥当中,佛陀发现每一个众生都具有本体一直不坏的如来藏。
310、R、若信我所说,一切有宝藏,信勤方便行,疾成无上道。------《如来藏经》
如果你相信我所说的——众生皆具如来藏,那么有了信心以后,再精勤地修行方便行,这样你将在很快的时间中成就无上道。
311、R、如日光等照,华熟则时开,若华未应敷,则亦不强开。------《大智度论》
若有日光照耀,花朵成熟时就可以开放;若因缘不成熟,也无法强迫它开花,因为开花需要阳光、时间、地水火风等各种因缘。反之,因缘具足时,就算你不想让它开花,它也依然会绚烂绽放。若因缘不具足,就会有一定困难。
312、F、佛亦复如是,等心而说法,善根熟则敷,未熟则不开。------《大智度论》
佛陀讲法也是如此,虽然佛陀是以“等心”为所有众生开演佛法,但善根因缘成熟者“则敷”,善根未熟者则“不开”。
313、R、人畜有殊,皆有佛性。但为恶业,故受此形。------《法苑珠林》
旁生也好、人也好,虽然在形象上有所差别,但是在佛性上面没有差别,只是旁生被一些特别的恶业所限制,感受了这样特殊的形象。以此类推,其它所有众生也是一样。
314、 S、所有蚊虻蜂,如是诸虫蛆,若发精进力,咸证无上觉。------《入行论》
所有的旁生,包括蚊子、虻虫、蜜蜂、不净粪当中的蛆虫,这些在人世间是很下劣的旁生,它们将来遇到各方面的因缘再精进修道,也能得到无上菩提,咸证无上觉,全部都会得到无上菩提。
315、R、若勤修精进,不久坐道场,成最正觉道,度脱无量众。------《如来藏经》
如果我们精进地修行,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坐道场,能得到佛陀所讲到的境界,成就无上道,获得菩萨的果位、佛陀的果位,那个时候我们有能力度化无量众生。
316、W、我以佛眼观,众生类如是,烦恼淤泥中,皆有如来性。------《如来藏经》
佛陀说,我用佛眼来观,众生的相续就是这样的,就像烦恼的淤泥当中有佛像一样,每个众生在烦恼的淤泥当中有如来藏。要使如来藏显露,就应该以他们相应各自缘分说法的方式。
317、X、心性为光明,诸垢客尘性。------《成量品》
心性是无有垢染的,客尘是暂时性的,它并不是跟佛性完全融入一体,始终没办法拨开、没办法离开,不是这样的,
318、K、客尘无自性,无明妄分别。。。。如来清净藏,永离诸分别,体具恒沙德,诸佛之法身。------《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真正的自性是什么呢?真正的如来藏是清净的,永远离开所有的分别,它具有恒河沙数佛的功德。
319、R、如蚕作茧,自生自死。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不见佛性故,自造结业,流转生死。------《大般涅槃经》
我们经常说作茧自缚,自己产生的东西把自己弄死了。一切众生和这个比喻有着相同的法,本来自己具足的佛性,自己应该能见到,但是不但没见到,反而造了各种业,在轮回当中始终没有完结的时候,不断流转。如果我们没有懂得如来藏的道理,永远没办法获得解脱。如果我们听到这样的道理,并且修学,功德也是非常大的。
320、Y、眼不系色、色不系眼,贪欲于中系。若缘是系,则无得解脱。------《成实论》
比如说眼睛看到莲花、美色,眼与色没关系,色与眼也没有关系,关键就是贪心在中间作梗,如果以此作为缘,就没有解脱的机会;如果贪心断了,色就是色,眼就是眼,此时不会因美色产生烦恼,这是一种规律。
321、S、虽爱念己身,瞋者亦自害。------《中阿含经》
虽然很多人爱自己的身体,但一个嗔恨心严重的人,害不了别人,真正害的是自己。
322、Z、瞋恚之法,现在大苦。于未来世,复获苦报。------《大庄严论经》
嗔恨心让心里非常痛苦,一般有嗔恨心的人非常痛苦,特别可怜。因为嗔恨心的缘故,不仅现世痛苦,未来生生世世也感受果报。严重的嗔恨心也有现世现报的可能性。
323、 S、身亦非是佛,佛亦非是身,但以法为身,通达一切法。------《华严经》
一般的身不是佛,一般认为的佛也不是真正的身,法身是什么呢?法的真相,如果通达一切法的真相可以称之为法身。真正的法身很难以比喻,就像《法界宝藏论》里所讲“心性如虚空”,不能认为看到空荡荡的地方就是心性,不能这样,只是远离一切阻碍、远离一切相状的部分可以用虚空来比喻。
324、S、说一法见者,即一切见者,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中观四百论》
一切法的空性,实际上是一味一体的,一法的空性是诸法之空性,只要通达一法空,所有法的空性也会明白的。
325、Y、又如大海,百川归之,皆为一味,所谓毕竟空味。------《大智度论》
就像蜂蜜一样,蜂蜜的味道没有中边、都是甜味,所有的百川都汇入大海,空性一味一体也是这个意思。
326、Y、犹若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四十二章经》
比如我们吃蜂蜜,边也好、中间也好,全部都是甜的,不会这里甜、那里苦,万法的空性也是如此,佛陀说,我所说的教法直接、间接都是解脱的因。
327、S、虽处五道,受别异身。而是佛性,常一无变。------《大般涅槃经》
虽然众生在五道或六道轮回中受各种不同的身相,有时候是饿鬼身,有时候是人身,有时候是旁生的身相,但实际上佛性从来没有任何变化,自性无有变异。
328、Z、众生与佛无殊。大智不异于愚。何须向外求宝。身田自有明珠。------《景德传灯录》
佛和众生没有差别,智与愚没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向外求宝呢?其实自身具足珍宝、具足明珠。
329、 S、世尊,如来藏者,于身见众生,非其境界。世尊,如来藏者,于取四颠倒众生,非其境界,世尊,如来藏者,于散乱心失空众生,非其境界故。------《胜鬘经》
凡夫人叫身见者,具有萨迦耶见;声闻和缘觉具有四种颠倒,因为还没有通达细微的常乐我净;初发心的菩萨是散乱心失空者,也就是对真正的空性还没有完全的把握,没有完全证悟法无我——这四种人不能完全见到如来藏的本性。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们被相续中的所知障等障碍所遮障。
330、 F、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大智度论》
佛法如同大海,如果没有信心则无法趋入,如果没有智慧则无法度越生死轮回。
331、X、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华严经》
信心非常重要,如果有信心的话,很多法的道理也是自然而然明白。如果没有信心,确实你再怎么样修行也很难通达。
332、R、人若不具信,白法不成就, 如种被火烧,不能生苗芽。------《圣十法经》
如果人没有信心,所有的白法功德不可能产生,就像种子被火烧焦以后不可能产生绿色的苗芽,所以信心特别重要。
333、S、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花相。------《圆觉经》
所有的法,生死、涅槃、凡夫、诸佛等全部都像空中的鲜花一样,没有任何实有存在。
334、S、三界心迷惑,是故种种见,梦及世间法,此二法平等。------《入楞伽经》
三界众生的心都是迷惑的,各种各样的现象,梦和世间到一定的时候,最后得到平等。
335、R、若我本不发,无上菩提心,今则不能得,一切佛智慧。------《华手经》
佛陀说,如果我最初没有发菩提心,今生不可能得到佛果。所以,如果我们没有听到这样的法,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具有如来藏。
336、B、般若无方便,溺无为之坑。方便无般若,陷幻化之网。------《万善同归集》
如果般若未以方便摄持,就会如声闻乘那般,入于单空的无为坑坎之中;如果方便未以般若智慧摄持,则会陷入幻化网中,而无法自拔。因此,在行持善法时,一定要以智慧来摄持,否则,秉持坚不可摧的实有执著,认为众生是实有的,善法是实有的,最终就难以从网罟般的实执中获得解脱。
337、N、念喜生忧,念喜生畏,无所念喜,何忧何畏?------《出曜经》
爱执会产生担忧与畏惧,若没有执著,则根本不可能有所谓的忧愁和畏惧。世间的家庭或所谓的爱,表面看来都是真实的,但人们观念中的快乐与美好,与现实相去甚远。世间的感情其实毫无快乐可言,全都是痛苦的因!
338、W、无愚所染之佛经,于心赐加持日光,听一句灭累劫罪。------《见大乘经功德论》
大乘佛法是由佛陀宣说,未被凡夫或愚者染垢的经典,就如为我们的心赐予了加持的日光,从而带来无限光明,驱散众生心中千生万劫积攒的种种罪业黑暗。
339、Y、欲修无漏智,出离欲淤泥,灭除诸业障,禅定最第一。------《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想得到无漏智慧、出离五欲淤泥、灭除诸业障,或遣除相续中的分别念与障碍,禅定是第一位的。
340、Q、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普贤行愿品》
在修行过程中,如果清净了善业,摧毁了烦恼,降服了魔众,最后圆满普贤菩萨所有的愿力,是极其重要的事情,所以要经常依靠这种发愿力来修行。
341、S、虽见诸法无来去,然唯精勤利众者,胜师怙主观音前,三门恒时敬顶礼。------《佛子行》
虽然观音菩萨了知诸法无有来去的实相,但为了众生还是会示现生灭法,如凡夫般生老病死,以此精勤地利益他们。
342、N、念念释迦出世,步步弥勒下生。以自业所遮,对面不见。------《宗镜录》
虽然释迦牟尼佛已涅槃了两千多年,只要我们忆念,他就会在众生面前显现;同样,虽然距弥勒菩萨示现贤劫第五佛出世转法轮尚且久远,只要我们忆念,他也会步步相继,频频降临世间。但因众生业力障蔽之故,菩萨虽在眼前也无法感知。
343、S、圣者已断除,死病与老苦,依业烦恼生,彼无故彼无。------《宝性论》
圣者已经断除了生老死病的痛苦,因为生老死病是依靠业和烦恼而产生的,而圣者没有业和烦恼,因此没有这些痛苦。
344、G、观察于三界,一切如幻梦,若能如是观,修行得解脱。------《入楞伽经》
如果了知三界一切万法,在世俗中是显而无自性地存在,或者说是如梦如幻,本质上是空性,那么解脱就胜券在握了。
345、D、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无常经》
世间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所有的一切最终都将化为乌有,没有任何一法能不被无常吞没。因此,在世间,没什么值得傲慢的,快乐也好,痛苦也罢,一切都是无常的。
346、P、菩萨以坚心,住于无上乘,亦能化众生,令住于此乘。经书章句义,文颂算数事,皆悉善通达,众生中最上。怜愍众生故,生在于世间。------《大宝积经》
菩萨自身应当具足广大、坚定的智慧,以此度化众生。并对各种经书、文章、语句、文颂,乃至天文地理等一切知识通达无碍。但却因怜悯众生,而驻于世间。菩萨因为怜悯众生的缘故,恒常流转于世间。
347、Y、愿作药树王,遍覆众生界,见闻及服药,除病消众毒。------《法苑珠林》
愿我成菩萨时,能变成药王,周遍整个世界,被世间众生见闻觉知到时,或服用此药后,能遣除一切痛苦。
348、P、盼天降食雨,解除饥渴难,于彼灾荒劫,愿成充饥食。------《入行论》
希望天上降下饮食雨,解除众生的痛苦;当出现饥荒的时候,愿自己变成食物来满足众生所需。
349、S、舍弃本有耽著无,世间愚相何其重!------《大乘经庄严论》
本来有的执著为没有,本来没有的执著为有,世间当中的愚痴非常严重。本来没有的,如所谓的“我”、烦恼障、所知障的客尘,我们实实在在、根深蒂固地认为有;本来存在的如来藏、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本具存在,但对这些毫无了知,确实很多人的愚痴特别可怕。
350、R、若能谛观察,我性有佛性,当知如是人,得入秘密藏。------《大般涅槃经》
如果我们用真实谛去观察的时候,其实每一个众生的相续中都有佛性,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在大乘佛教中是很珍贵的、很殊胜的境界,可以说已经得入了佛陀的秘密之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