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教证(251-300)
251、R、若人爱敬佛,亦当爱敬僧,不当有分别,同皆为宝故。------《大智度论》
若对佛有敬仰,那对僧也不应分别对待,因为二者都是三宝之一。
252、S、虽无诸珍宝,及以资生具,能信三宝者,是名第一富。------《大庄严论经》
虽然没有金银财宝以及殊胜的资具,但只要能信仰三宝者,就可以称得上是世间最富贵的人。
253、Y、于如来圣教,敬心而听法,于法恭敬已,速悟大菩提。------《大宝积经》
如果以恭敬心来听闻如来的圣教,自己必定会有很大的觉悟。
254、W、唯一心性诸种子,从中显现轮涅法,能赐一切所欲果,顶礼如摩尼宝心。------《多哈道歌》
心是唯一的种子,从中可以显现轮回和涅槃的万法,可以赐予我们一切悉地,因此顶礼如摩尼宝一般的自心。
255、D、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首楞严经》
顶礼无漏的、不可思议的如来藏,愿加持自己将来在菩提道中不要受迷惑。我们祈祷如来藏,也就是祈祷与佛无二无别的自己的心性。通过祈祷和祈求,加持自己将来不堕于邪道,修行不会半途而废,以及不对如来藏的甚深法义有退却之心。
256、Y、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欲识佛去处,祇这语声是。------傅大士
我们时时都与佛陀同在,也就是心的本体——佛性在一起。
257、W、我于诸众生,无有差别心。以器不同故,所说有分别。------《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
从佛陀的角度来讲,他的大悲同源,对众生没有丝毫差别,总是一视同仁对待。但众生的信心和根机却千差万别,有的人对佛陀充满信心,那就会得到佛陀的饶益;而有的人对佛陀缺乏信心,甚至在佛陀面前呆过数年,也无法产生信心,比如善星比丘依止了佛陀二十四年,自以为比佛陀还精通佛法,对于这种缺乏信心的人,佛陀也很难饶益。因此,尽管佛陀一视同仁地讲法,但因为众生的信心和根机不同,也未必全部都能获得利益。
258、Y、一切众生,有如来藏。何等为三?一者如来法身,遍于一切众生心识;二者真如之本体,与一切众生无二无别;三者一切众生,皆悉等有真如佛性。------《宗镜录》+延寿大师
一切众生有如来藏,推理有三:第一,如来的法身遍于一切众生的心;第二,真如的本体跟一切众生无二无别;第三,一切众生都具有等同的如来藏。
259、Y、有性若有功,则见于真金,无性若有功,困而无所获。------《法身赞》=《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不空翻译
如果我们具有界性,通过勤作可以见到真金;如果不具有界性,那我们再怎么下功夫,都是徒劳无益的。
260、Z、众生本来佛,然以客尘遮,除彼乃真佛。------《喜金刚续》
众生本来就是佛,然而佛性被客尘所遮蔽,将其去除后佛性便可显现。
261、P、譬如初月,虽不可见,不得言无,佛性亦尔。一切凡夫,虽不得见,亦不得言,无佛性也。------《大般涅槃经》
初月虽不能见,但不能说它是没有的。佛性也是一样,一切凡夫虽不能见,但不能说无有佛性,自性清净的真如(或如来、佛性)一定是具足的。
262、P、譬如劫尽火,不能烧虚空,如是老病死,不能烧法界。------《大乘法界无差别论》
这里的法界指如来藏,如末劫火无法燃烧无为法的虚空,同样在生死轮回中,即使众生感受到生、老、病、死的各种各样的痛苦,但这些痛苦之火根本无法烧毁如来藏(法界)的本体。
263、Y、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入行论》
嗔恨心是摧毁一切善根的根本。
264、R、若信诸法空,是则顺于理,若不信法空,一切皆违失。------《大智度论》
如果我们证悟了万法空性的智慧,其行为将随顺真理,但如果没有证悟或不相信这种真理,他们的所作所为也有过失。
265、F、佛法如海,唯信能入。信则道原功德母,一切善法由之生。------《宗镜录》
大乘佛法一定要具足信心,如果不具足信心,就没办法趋入大乘佛道。
266、X、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华严经》
对于佛教徒,信心特别重要。
267、S、所作重恶业,能深自悔责,敬信大乘法,拔除诸罪根。------《入大乘论》
如果我们造了非常严重的罪业,也能通过忏悔清净,而这个因是什么呢?就是信仰大乘佛法。如果虔信大乘佛法,那么就要下决心从根上把罪业彻底拔除。虽然以前有心无心地造了很多罪业,但是这些深重的罪业皆可通过信心遣除。
268、L、了知诸群生,愚痴颠倒惑,种种身方便,度脱众生类。------《华严经》
佛陀看到众生处于愚痴颠倒的状态中,恒时在常乐我净中打转,于是根据每个众生不同的习气爱好,示现各种各样的身相来度化。
269、H、或有众生信佛语故,起常想、乐想、我想、净想,非颠倒见,是名正见。------《胜鬘经》
如果众生对佛语有信心,就能得到常、乐、我、净这四种果,这是非颠倒见,也就是正见。
270、Z、诸菩萨摩诃萨。若观生死而起厌怖。欣乐涅盘则堕非道。不能利乐一切有情,通达如来甚深境界。------《大般若经》
如果菩萨看到轮回之苦心生恐怖、厌烦,而喜欢趋入涅槃,那这位菩萨并没有真正入道。这样既不能利乐一切有情,也不能通达如来的甚深境界。相反,作为菩萨摩诃萨,应该既对轮回无有厌足,又对涅槃不生向往。如此,才能一方面利益有情,另一方面能够通达如来的甚深内容。
271、F、法性如大海,不记有是非,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证如反掌。------《广普经》
法性如同大海,像无记法一样并没有是非,凡夫、圣者、佛陀三者在如来藏本体上没有高下之分,唯一以心的垢染是否泯灭而有差别,依此可了知其证悟与否,判断是凡夫异生,或是圣者,或是佛陀,可谓易如反掌。
272、Y、一切众生虽不能见,十住菩萨见少分故,如来全见。------《大般涅槃经》
一切众生不能见到如来藏,十住菩萨可以见到少分的如来藏,如见夜晚的色法,而如来如见白昼的色法一样,见到全部的如来藏。
273、B、不净众生界,染中净菩萨,最极清净者,是说为如来。------《大乘法界无差别论》+安慧论师=坚慧论师
不清净的是众生界,半清净半不清净的是菩萨界,最清净就是如来。
274、Y、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三世因果经》
现在所受的苦乐是由前世业因所感,而当下的所作所为,又可以感召来世的果,因此,前生后世,以现在的感受和行为来推断,也能一清二楚。
275、F、法界无差别,种姓不应异。由能依法异,故说彼差别。------《现观庄严论》
首先对方辩论说:“法性无有他体的差别,所以种姓亦不应有异体的差别。”答辩则是说:“因为所依之法不同,所以种姓亦有差别。”因此我们也可分为众生、菩萨和如来这三个不同阶段。
276、X、虚空恒遍行,许佛亦如是,虚空遍行色,佛遍行众生。------《大乘经庄严论》
虚空是周遍的,佛性亦如是周遍,如同虚空周遍于所有色法,佛性亦如是周遍于所有众生。
277、W、无垢如来藏,远离边无边,本识在蕴中,如金银在矿。------《入楞伽经》
无垢的如来藏虽已远离了有边和无边,但它仍然隐藏于凡夫或菩萨的识蕴之中,就如同金银珍宝隐没于矿石当中,当对矿石不断锤炼,真正的金银珍宝就会逐渐显露出本色。同理,我们通过不断地修行,也终将显现如来藏的本来面目。相反,如果众生不具足如来藏,则无论如何也不会令其显现。
278、R、如衣得离垢,亦如金出矿,衣金俱不坏,心离过亦然。------《入楞伽经》
衣服可以离开垢染,金子可以从矿中提炼。从本体来讲,衣服的本体不具有垢染,垢染可以被洗掉,而衣服再怎么洗,也只是稍微有点旧而已。金子被提炼后也不会被损坏,心也是如此,如来藏的功德是本自具有的,永远都不会被毁坏。
279、R、如是光明心,为贪等垢染,智火烧其垢,非彼光明性。------《赞法界颂》+龙猛菩萨+法护翻译
虽然光明心暂时被贪心、嗔心、痴心等各种烦恼垢染所遮蔽,但是依靠修行不断提升后,智慧火可以烧毁垢染,但烧掉的垢染只是客尘,并不是真正的本心。
280、F、法界亦不生,亦不曾坏灭,一切时不染,初中常无垢。------《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唐不空翻译
法界如来藏从来都是不生不灭的,在一切时从未被染污过,无论是最初的众生位、中间的菩萨位,乃至最终的佛位,始终清净无垢。
281、R、如一切世间,依虚空起尽,诸根亦如是,依无为生灭。------《大乘法界无差别论》+坚慧菩萨
世间依靠虚空而起尽,一切诸根也依靠无为如来藏而有生灭。
282、S、虽复寿百岁,不知生灭事,不如一日中,晓了生灭事。------《出曜经》
有人虽然寿命百岁,但如果不懂得生死的道理,那还不如在懂得生灭之事中只活一天。从获得人身的价值上来讲,能得到这些甚深的道理确实是很有必要的。
283、Z、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如果早上能听闻到真理,哪怕当晚离开人间也是值得的。
284、S、设一切众生,一时成正觉,若成若未成,菩提无增减。------《华严经》
众生倘若一时获得成就,无论此时成就还是未成就,如来藏的本体都毫无增减。所以,从众生自性的本体而言,无有增减。
285、R、如空常住,无有败坏,诸法亦尔,常住法界。------《大集经》
法性如虚空般常住,无有败坏,诸法也是如此,常住于法界中。以虚空作比喻时,如同虚空的本体无有任何生灭,我们心的本体也无有任何的生灭。
286、E、尔时如视前虚空,自心正在动念时,亦为空性之定解,必须深深而生起。------《定解宝灯论》
我们正在起心动念的时候,心性就像前面的虚空,从未有任何的增减,是空性的,我们必须深深地生起这样的定解。
287、X、心自性光明,诸垢是客尘。------《释量论·成量品》
所有的“尘”都不是常有的,而我们的心性是光明的,任何时候都无有任何变化,和无为法虚空是一个道理。
288、G、贵贱男女差别异,端正丑陋及老少,世间种种可笑事。------《诸法无诤三昧法门》
幻化师变化成世间各种各样的形象,或男或女,或老或幼,或贵或贱,或美或丑,如同我们电视上显现的真人秀等等,能暂时将我们的心吸引、耽著,实际上,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而有智慧的人了知这一切都是假相,不会心生贪执。
289、Z、知此诸法空,而依业果者,甚奇此甚奇,稀有此稀有。------《释+菩+提+心论》+龙猛菩萨+法尊法师翻译
如果了知诸法空性,就会发现业和果的因缘关系非常稀奇、稀有,如果懂得诸法为空性,就一定对业因果的无欺因缘关系产生很稀有的感觉。
290、N、老病死法极猛恶,娆乱世间诸众生,不老不死安乐门,我出家为勤求故。------《大乘菩萨藏正法经》
老、病、死令人生畏,会扰乱世间每一位众生,通过出家精进修行,最后则可达到不老不死的快乐道。
291、H、或示老病死,成就诸群生,了知如幻化,通达无有碍。------《学集论》
菩萨已完全通达万法如梦如幻,无有实质的阻碍。但为了利益众生,在世间也会示现有生老死病,有父母家眷……一切都以与众生别无二致的方式存在于世。
292、W、为度愚苦众,菩萨离贪惧,悲智住轮回,此即悟空果。------《入行论·智慧品》
菩萨本来已经离开了贪惧,但为了度化众生,还需要依靠智慧和慈悲住在轮回当中。
293、P、菩萨种种方便门,随顺世法度众生。譬如莲花不着水,如是在世令深信。------《华严经》
菩萨以种种方便随顺度化众生,就如同莲花不着水一样,菩萨在世令很多人产生信心。
294、R、若问上师之法相,为引世间与众同,超世间故与众殊,三门诸行较众胜。------《大圆满心性休息广释》
菩萨与凡夫,既有共同,亦有不共之处。共同之处在于,菩萨也如众生一样示现生老病死、饮食起居、玩笑游戏等行为,很多举止与凡夫无异。但不同之处在于,菩萨的行为高尚、纯洁、利他、智慧等与世间人截然不同。
295、P、菩萨如是!虽生不净佛土,为化众生故,不与愚闇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闇耳!------《维摩诘经》
菩萨虽然生在不清净之地,但为了救度众生的缘故,不会闇合,不会产生烦恼,并不像凡夫众生,稍微遇到点违缘痛苦,就偃旗息鼓,退失勇气。
296、S、胜义诸众生,皈处唯一佛,能仁法身故,僧究竟亦彼。------《宝性论》
在胜义或者究竟意义上,诸众生唯一的皈依处是什么呢?就是佛陀。法宝和僧宝不是究竟的皈依处,因为它有无常、欺惑、毁灭等等很多其他原因。
297、C、从今于如来,莫念非常想,当知如来性,长存不变易。------《大般泥洹经》
从现在开始,不要想到如来是一种无常,我们应该知道如来的本性是长存不变异的。
298、F、法身无有生,若有生乃有灭,法身者不生故,知佛而不灭。------《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
法身是无有产生的,若有产生,则必有灭,但法身确实从一开始就未曾产生,最后自然不会有灭。
299、Y、于佛法律中,获得于正信,增长根坚固,邪教不能转。------《本事经》
如果在佛法毗奈耶中获得了正信,则慧根、念根、定根等会自然而然地增长,且不会被世间的邪知识、邪念、邪见所摧毁,所以长期听闻大乘佛法非常有必要。
300、S、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不增不减经》
所谓的“胜义谛”就是众生界的如来藏。那如来藏是什么呢?就是“众生界”,众生界的如来藏也是法身。简单地说,众生相续中的佛性即如来藏,也叫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