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教证(351-400)
351、G、垢尽无生智,说为大菩提。------《现观庄严论》
清净所有的垢染和生起大智慧,断功德和证功德,因为这个原因,称为大菩提。
352、X、修道之此中,修行二种智,是故能尽净。------《大乘经庄严论》
以无分别智和其它有分别的智慧来断除两种障碍——烦恼障和所知障。
353、Z、众生身、口、意行恶,彼若命终,忆如来功德,离三恶趣,得生天上。------《增壹阿含经》
恶业极其严重的众生,若能忆念如来,也能得生天上。在人世间中,没有恶业不可能,很多人都造过恶业,但哪怕造了很严重的恶业,如果能经常忆念佛陀,尤其临命终时,如果想到佛陀,至少不会堕三恶趣。
354、R、如来月光甚清凉,能除众暗亦如是。------《心地观经》
如来的月光为众生带来清凉,也能遣除世间所有的黑暗。
355、Z、众生烦恼暗,智慧能销除,如来所以出,为世光明者。------《方广大庄严经》
佛陀是真正的大光明者,众生的烦恼黑暗全部依靠智慧遣除。因为佛陀出现在世间,众生才有希望打开智慧的眼目,如果佛陀没有传讲正法,没有给我们开启解脱之门,那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始终沉溺在黑暗当中,非常可怜。所以,我们要真正弘扬正法,就像佛陀给众生开启的智慧门一样,我们也要建立这样的法幢。
356、X、虚空无有边,佛功德亦尔。------《大智度论》
就像虚空无有边际一样,佛陀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
357、Y、一切有情类,唯佛最为尊,尚无有等者,况复当有胜。------《大般若经》
在所有有情类当中,佛陀确实是最尊贵、最殊胜的,世间中没有与他相等的人,更何况超过他的。
358、R、如来无上王,无生亦无灭,为诸众生故,示现于生灭。------《大方等无想经》
佛陀在我们凡夫众生面前示现降生,最后圆寂,但实际上功德无生无灭,这叫自利圆满。
359、M、木蜜及栴檀,青莲诸雨香,一切此众香,戒香最无上。------《佛说戒德香经》
蜂蜜的香、旃檀的香、青莲花的香,大家都能闻得到,唯一戒律清净的人的香,跟其它的香完全不相同,那叫戒香。
360、W、为济贫困者,愿成无尽藏,愿诸资生物,悉现彼等前。------《入行论》
但愿变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具,显现在贫困者面前,众生需要什么就显现什么。众生需要金钱就显现金钱,需要饮食就显现饮食,需要其他财物,也发愿能在他们面前显现。
361、B、不察有益和无益,不求智慧不闻法,惟有寻求充腹者,真实一头无毛猪。------萨迦班智达
倘若仅仅追求饮食,白天吃饭、晚上睡觉,那就与畜生无异了,有些畜生甚至比我们还善于生存。
362、Z、诸法无有二,亦复无有三,此中道具足,名为真实道。------《文殊师利问经》
诸法没有二,也没有三,了知此中道,则为真正的佛道。
363、Z、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中论》
世上诸法的产生,要么自生、要么他生、要么共生、要么无因生,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名言中的万法根本经不起任何观察,最终我们会发现,其实诸法从来就如虚空般无有产生。
364、Z、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著法。如水车转无自在,缘生兴悲我敬礼。众生犹如动水月,见其摇动与性空。------《入中论》
月称论师造《入中论》时阐述正文之前,首先说明了我执和我所执的危害。众生首先有了我的执著,其次有了我所的执著,有了我和我所之后,就有了法的执著,以此为缘在三界中像水车一样不停地流转。
我们这些凡夫众生,根本不存在我而执著有我,依靠我的妄想就执著我所法,这样就得不到自在,一直流转在轮回中。众生若有我执和我所执,就会像水车一样,永远漂泊在轮回中,毫无自在。先有我执,然后有了我所执,众生如水月般,身不由己地沉溺于轮回大海,漫无止境地漂泊。
365、Y、一切内外法,我已知空幻,愚夫颠倒执,分别我我所。------《大宝积经》
一切内外之法,胜义中如虚空般不生不灭,世俗中则如梦如幻,显而无自性。世间愚者凡夫,因迷乱颠倒,执著“我”和“我所”,认为二者是真实存在的。虽然这都是在愚者的分别念中虚妄颠倒而显现的,但因众生习气刚强难化,实在是无可奈何。一旦打破这种刚强习气,并证悟其实相,“我”和“我所”就会完全消于法界。
366、S、所谓有无为二边,净与不净亦是边,是故尽断二边后,智者亦不住中间。------《三摩地王经》
有与无、净与不净,都是凡夫经常堕入的两边,真正的智者不会堕于任何一边,也不会住于观待边而安立的“中间”。
367、Y、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应至心,忏悔六情根。------《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一切罪业都是由妄想产生的,倘若真心想要忏悔,则应端身正坐,而后忆念实相。如此一来,则一切罪业都会像冰霜或晨露,在慧日光芒的照耀下,全部销声匿迹。这也是一种实相忏悔法门。
368、W、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证道歌》+永嘉大师
没有罪和福,没有损与益,在真正的寂灭实相中,罪福本体无从寻觅,一切都了不可得。
369、Y、一散心名覆器,无闻慧故;二忘心名漏器,虽得而失,无思慧故;三倒心名秽器,非而谓是,无修慧故。------《金光明经文句》+智者大师
闻思修行的时候,有三种过患的心:第一种过患是散心,即心散乱,相当于覆盖的器皿,如倒扣的碗一样,不论怎么向碗内倾注,也装不下一点内容,这样无法获得闻慧。
第二种过患是忘心,上师的教言一转身就忘得一干二净,如同有漏的法器。如果碗或器具的底部有漏洞,则无论倾倒多少东西,都不会有任何存留,这样就无法获得思慧。
第三种过患是倒心,即颠倒之心,如同污秽的器皿,这意味着没有修慧。
370、S、世及出世法,此二亦平等。------《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
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实际上也是平等的,如果通达其本性,“二法”也会湮灭消失。
371、S、生住灭不成,故无有有为。有为法无故,何得有无为?------《中论》
从显现上看,有为法和世间法都有生住灭,但从究竟实相层面观察,生住灭都是了不可得的。如此一来,有为法就无迹可寻了。若有为法不存在,观待它的无为法自然就无从谈起;若世间本空,那观待它的出世间也是子虚乌有,世间和出世间彼此观待而成立,不曾有什么独自的本体。
372、S、生死及涅槃,二皆不可得,虚诳妄说者,生死涅槃异。------《华严经》
在真正的菩萨或智者面前,生死和涅槃是了不可得的。但在虚妄诳说者面前,生死涅槃还是以异体的方式存在着。在凡夫的境界中,生死轮回一直存在,只有超凡入圣之后,才能得到真实的涅槃,这是声闻乘秉持的观点。其实,在究竟上,两者是“不二”的。
373、W、我无我二义,如实捡不得,是故如来遮,我无我二边。------《宝行王正论》=《中观宝鬘论》
通过观察、抉择可以了知,“我”和“无我”二法其实一无所得,所以诸佛菩萨都遮止了对“我”和“无我”二边的分别。
374、S、色与空无异,无生亦复然,不应执为异,成诸见过失。------《入楞伽经》
实相上,色与空没有分别,无生与生亦复如是,如果将二者执著为异体,则是很大的过失。但凡夫每天都在犯这个过失,本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我们却坚持认为“色不是空,空不是色”,这是非常大的错误。
375、R、人身极难得,佛法极难闻,善心极难生,正法极难证。------《业果成熟经》
每一个“难”,确实都是万分难得的。首先,人身很难得。世界上的芸芸众生,其中获得暇满人身的有多少?;其次,得到人身之后,有多少人能听闻正法?再者,虽然得到人身、听到佛法,但真正有闻思兴趣、对佛法有信心、内心堪能的人又有多少?最后,能真正了知佛法,并在不同程度上通达法义,乃至获得证悟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376、R、若能计三宝,常住同真谛。------《大般涅槃经》
若我们能从恒常、实相的层面来观佛、法、僧三宝,则与现见真谛无有差别。因此,真正的三宝并非形象上的显现。
377、R、如是身若无,岂有男女相?------《入菩萨行论》
从身体的实相角度来讲的,如果没有身体,怎么还会去分别男相或是女相呢?
378、Y、一切人身,皆悉本空。以解身空,意无所著。------《大宝积经》
如果懂得人的身体是空性的,就不会对它产生强烈的执著。
379、 Z、众缘聚合时,见石状似人;如是于手等,亦见实有身。------《入行论》
种种因缘聚足时,见到形状奇特的石头,也会以为是真人;田边竖立的稻草人,会让偷食庄稼的麻雀心有忌惮;同样,当头、脚、手、头发等组合在一起时,我们就认为这是“我的”真实身体。对真正见到身体实相者而言,身体不是真实的,因为它们并不具足真正的相。
380、Y、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入行论》
世人的信心与善心,犹如暗夜中的闪电般短暂。倘若摧毁了人们如此来之不易的信心,过失是不言而喻的。
381、W、为正法故,不畏王难、饥渴、寒热、虎狼、恶兽、盗贼等事。先自调伏烦恼诸根,然后听法。云何菩萨至心听法?听法有四:一者至心。二者一心。三者一切心。四者善心。------《大方便佛报恩经》
为了佛法,应当不畏权势所迫,无论饥寒交迫、猛兽相逼、盗贼危害,菩萨们都勇猛向前、绝不退缩。菩萨首先调伏相续中的诸根烦恼,然后以坚稳的毅力不断听法。那么,该以怎样的心态听闻佛法呢?有四种心:第一“至心”,即是专心致志,心不散乱;第二“一心”,即一心一意,遣除一切怀疑;第三“一切心”,即放下所有分别念和胡思乱想,唯一专注闻法;第四“善心”,不夹杂烦恼,以信心、恭敬心、欢喜心和清净心听受。真正的闻法者在听法中,需要如此行持。
382、W、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有。------《佛祖历代通载》
不能轻视、诋毁未开悟的初学者,因其一念之中便有转机,而能通达本位实相,获得不同境界。
383、S、神龙虽现小,降雨随时宜。学者年幼稚,度人无有量。------《增一阿含经》
有些龙王虽然显现得很小,但却能降下大雨,有些人看起来年龄不大,个子也矮小,似乎稚气未脱,但也不容轻视,说不定他未来会成为高僧大德。
384、R、若法无所得,彼即无分别,佛及诸佛法,一切法皆然。------《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
如果某法没有“得”,则“分别”也无从谈起。佛和佛法也是一样,首先是没有所得,分别也随之消散。既然无有所得,又何来缘取分别?诸佛菩萨、佛法以及世间一切万法亦复如是,从本体上观察“得”无所从来,“取”亦无所去。
385、S、生死非杂乱,云何而厌?涅槃非寂静,云何而乐?------《华严经》
生死并不是杂乱的,为什么要厌离?涅槃也并非寂静,又有何快乐呢?
386、 F、缚者无有解,不缚亦无解,缚时有解者,缚解则一时。------龙猛菩萨
在名言上可以说“这个人曾被束缚,最后解脱了”,但通过义理来观察,束缚和解脱都是不成立的。处于束缚状态,就不可能是解脱状态,因为解脱和束缚二者相违;如果不曾被束缚,也不可能有解脱,因为既然没有被“束缚”,又何谈“解”呢?第三种情况,用绳子束缚的同时,又在解缚使其解脱,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解脱和束缚不会在同一时间发生。互绝相违之法同时产生,这在所知万法中是不存在的,就像光明和黑暗不可能同时存在一样。
387、L、涅槃无有生,轮回亦无灭。------《中论》+龙猛菩萨
涅槃并非新生,轮回也无需毁灭。因此,对轮回和涅槃不应作取舍。有人以为应该把轮回抛弃,得到一个新的涅槃,去到一个崭新的世界,这只是现象当中的说法而已,实际上两者的生灭并不成立。
388、X、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六祖坛经》
邪和正终究都要远离,自心清净到达什么都不留存的境界。也可以说邪即是正,正即是邪。从本体来讲,邪见并不存在。
389、X、修习清净道,增益无量乐,能趣甘露径,佛智自然知。-----《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
描述了佛的最高境界,其实这种境界菩萨也可行持。修持清净道能增上无量安乐(即无漏大乐),能趋入甘露般的解脱道,佛陀的自然本智也可自然了知。其实在那时,包括佛的授记在内的一切万法皆得不到。
390、Z、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中论》
诸法的实相,远离言语,思维无法判断。
391、K、开口便错,动念即乖。------禅宗
一开口便是错误的,一动念则违背了真理。
392、F、佛自利益,亦利益他故,于众生中最第一。------《大智度论》
佛陀断除所有障碍的缘故自利圆满,证得所有智慧的缘故他利圆满。所以,佛在众生当中是最第一的。
393、F、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大乘菩萨藏正法经》
佛身是无漏的,佛身是无为的,不会堕入哪一趣当中,如虚空身、无等身、无等等身。
394、S、示有生老病死苦,亦示住寿处于世,虽顺世间如是现,体性清净如虚空。------《华严经》
佛陀示现生老死病的苦,示现出世,示现住于世间,但一切的一切都只是随顺世间而显现,实际上他真正的本体完全是清净无垢的,跟虚空没有什么差别。
395、F、佛具无比白法故,亦是利乐之因故,安乐善妙无尽源。------《大乘经庄严论》
因为佛陀是一切白法的来源,一切利乐的因缘,一切安乐的源泉。
396、S、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入行论》
胜义不是凡夫人的心境,所以不是思维的对境。
397、W、我得甘露无为法,甚深寂静离尘垢,一切众生无能了,是故静处默然住。------《方广大庄严经》
=600、S、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已获得甘露之妙法,纵于谁说他亦不了知,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广大游舞经》
佛陀证悟时不想转法,天人请求后,才开始转第一次法,其原因是无为法细故、胜义、法性甚深故。
398、Z、众生不能知如来之境界。------《大宝积经》
一般的凡夫众生确实不能了知如来的境界,只能依靠教理大概知道:原来佛陀是这样的……除此之外没办法,一旦真正达到像文殊菩萨和弥勒菩萨那样的境界时,才能基本上了知如来的行境;当我们获得佛果的时候,能完全了知佛陀的行境。
399、F、佛非血肉身,云何有舍利?方便留身骨,为益诸众生。------《金光明最胜王经》
佛本身是法身,并不是血肉的身体,为什么有坚固舍利、五色舍利、金刚舍利?实际上,佛本身恒常不变,是为了众生留下了方便。
400、Y、有诸烦恼,心则驰散。不能得彼诸三摩地。如来无彼烦恼尘垢起无漏智。------《佛说宝雨经》
如果有烦恼,心在外面散乱或粗涩,如来没有这样禅定的障碍,在入定、出定的时候就根本没有这些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