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8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创建日期:2024-12-20

  NO.8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大法炬陀罗尼经》,隋天竺三藏法师阇那崛多等译,卷第九/法师行相品第二十:

  摩那婆。以是义故。如来应供正遍觉。于余经中作如是说。若人常说法。若人常来听。如是二种人咸得无量福。如来世尊复如是说。供养法师即为供养诸佛如来应供正遍觉。获无量福。何以故。若无法师则无人说。若无师说谁能解知深法藏者。是故摩那婆。汝于法师应起佛想莫作余念。

  [注2]《大方等大集经》,大正藏 No. 0397,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于姑臧译,卷第十/海慧菩萨品第五之三: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诸乘之中大乘最 犹如虚空无边际

  远离一切生死有 趣菩提树无障碍

  若能清净其心意 所有惠施于一切

  至心受持清净戒 趣菩提树无障碍

  于诸众生心平等 常观烦恼诸罪过

  能胜一切下劣乘 调伏众生于大乘

  若有至心受读经 具足寂静戒忍辱

  具足智慧坏魔众 怜愍众生趣道树

  庄严慈悲乘四禅 智慧利刀摧魔众

  道树下观十二缘 起已愍众说大乘

  十方众生乘大乘 乘无增减如虚空

  大乘神通叵思议 是故如来修集之

  安住念处严正勤 如意为足根势力

  游八正路采觉宝 是故如来趣道树

  其心寂静离烦恼 坏破诸闇获智光

  是故梵天及帝释 敬礼如来乘大乘

  具足六度六神通 具善方便修三脱

  能坏诸魔及邪见 是故如来乘大乘

  若有具足诸善根 及以成就不善根

  有信则得破烦恼 是故大乘难思议

  所有一切世间法 及以无上出世法

  若有学法无学法 一切摄在大乘中

  若有众生行恶道 亲近邪见恶知识

  怜愍是辈修方便 为调伏故说大乘

  下劣不乐于大乘 心迮不能坏人结

  常求自乐舍余人 闻说大乘生恐怖

  若有智者具力势 怜愍众生作利益

  闻说大乘心欢喜 坏众苦恼心不悔

  若欲了知众生行 一切众生诸界根

  菩萨一念能通达 是故大乘难思议

  得身寂静相庄严 得口寂静众乐闻

  得心寂静具神通 如是皆因趣大乘

  若有人能行大乘 是则不断三宝种

  能为众生作利益 破坏贫穷诸苦恼

  能到十方诸世界 现见无量佛世尊

  如是趣向大乘者 是人即得无量福

  一切世间无能胜 趣向无上大乘者

  具足大力坏魔众 是故大乘难思议

  得色得力大自在 梵释转轮圣王身

  若有乘此大乘者 是人受于三界乐

  施已终不生悔心 所重之物不吝著

  舍身自施修慈悲 是故大乘难思议

  持戒精进乐梵行 能以神力障日月

  不贪著身善果报 修如是乘调众生

  说法有受不受者 于是不生嗔爱心

  身心勤修大精进 为得难得之大乘

  能得无上大法王 亦得难忍之忍辱

  无量劫中受苦恼 为得大乘胜一切

  勤作利益多众生 身口意业悉柔软

  修集慈悲及神通 为住大乘大利益

  了知法界生住灭 无我无诤调诸根

  若能安住于大乘 即受安乐如先佛

  具足念心及精进 四如意足大神力

  依止正法及真义 皆由乐住于大乘

  具足无上无所畏 能师子吼无上尊

  微妙相好自庄严 皆由乐住于大乘

  具足三种之神通 调伏教化于众生

  其心寂静无憍慢 若行大乘具忍辱

  具足梵音声微妙 一切众生甚乐闻

  若乐修集大乘者 是人善解众生语

  所作诸业为净土 不久当得无边身

  若有至心听是法 当受无边无上乐

  能游虚空达边际 能知大海水几渧

  不能演说大乘德 是故是乘难思议

  [注3]42 《碎片时代的彷徨》演讲&问答(唤醒本初的宁静-禅修开示-第七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2017.08.03.,泰国清迈皇家大学,来源:微信公号善在2023:

  以纯正的信仰治愈

  让我们在碎片时代独善其身的最好方法,其实是拥有一个纯正的信仰——泰国人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很有福报的。如果有了信仰,生活中出现的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很多身体疾病都可以得到治愈。因为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能修行,能通达万法的甚深真相,能认识自己心的本来面目。一旦有了这样的境界,就再也不会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佛法的很多思想,都是教我们如何在虚幻世界保持清醒。我在这里把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观点结合起来,给大家讲一个非常甚深的四念处修法。对于这个修法,南传佛教的信众是比较精通的,在座很多研究佛教的大学生和老师,可能也比较了解,所以我只用简略或者说以窍诀的方式来宣讲。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次,阿难尊者问佛陀:“现在很多年轻人感受不到轮回的痛苦,有什么殊胜的法可以对治他们的痛苦和烦恼呢?”佛陀告诉阿难尊者:“有四念处的修行,能断除一切烦恼和痛苦。”

  按照南传佛教的观点,四念处可以修七年、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一年,甚至几个月或者七天。修行这个法,能证悟无我,获得圣果,断除我们所有的烦恼和痛苦。按照藏传佛教的教义,修四念处能断除法我执,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这在《入行论·智慧品》里讲得非常清楚。所以这是特别深奥的一个修法。

  第一个是观身不净。也就是观察我们的身体不清净的本质。表面上看来,我们的身体很漂亮,很好看,实际上,这个身体外面是皮肤,里面是肉,再里面是骨头,骨头里面是骨髓……我们的整个身体,里里外外都是由很多不干净的物质组成的。

  泰国很多地方都是专门修不净观的,所以我不用在这里多讲。这个修法确实很有意义,不过很多人可能只是在理论上知道一点,实际修持怎么样,不好说。

  总之,要尽量观察我们的身体,认清它从头到脚乃至整个全身都是不净的本质,并进一步认识到,对这样一个不净的身体,无论如何经营,都是徒劳的,不如放下对它的执著,随缘而安。

  第二,观受皆苦。也就是说,我们的各种感受,包括快乐、痛苦和不苦不乐,都是苦的自性。大家都知道,痛苦的感受,其本性肯定是苦,这叫做苦苦。而快乐——我们正在感受的快乐,由于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很快就会消失,其本性也是苦的,这叫做变苦。还有一种不苦不乐的感受,表面上好像没有什么痛苦,实际上就像身上长了脓疱,只是暂时没有发作而已,但只要这个脓疱存在,终有一天是要发作溃烂的,其本性依然是痛苦,这叫行苦。

  佛教常说,人生的一切都是苦。也就是说苦苦、变苦和行苦,这三大苦充斥着我们人生的整个过程。生命的本性只有一个字:苦。虽然每个人都在努力追求幸福,但却不知道幸福的本质其实是痛苦,根本不值得我们付出巨大的代价去争取。

  一旦明白了佛教宣讲的这个甚深道理,对幸福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更加理性,炽热的心会慢慢变得清凉。

  第三个,观心无常。我们的心总在跳跃、变化,不断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一会儿快乐,一会儿痛苦,一会儿生起贪心,一会儿生起嗔恨心,一会儿生起傲慢心,一会儿又生起大悲心、信心……所有这些好的情绪和不好的情绪,都是无常的,生了又灭,灭了又生,不可能永远跟着我们。

  我们藏地有一句俗话:“晚上睡觉的心,早上起来就没有了。”有时候,我们晚上因为失眠而痛苦,第二天早上起来时,心却一下子被外面鸟语花香的热闹感染了,顿时觉得充满了活力,失眠的痛苦当下也就消失了。

  可见,我们的每一个心念都是无常的,都不可能长久存留。既然如此,又何必深深耽著于一闪即逝的所谓快乐和痛苦呢?

  第四个,观法无我。不管是外面的万事万物,还是内心产生的无量情绪,这所有的法都是因缘而生的。既然所有的法都是因缘而生,那这个世界上,就不可能有一个恒常、独立、坚固、常有的法存在。

  因为凡是观待因缘的法,都不可能长久,不可能有自己的本体。虽然这个观点有很多的理论支撑,但因为时间关系,我今天不多说。最重要的是,大家一定要明白,所有法都是互相观待、互相依赖的,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实有的法。我们一直认为,“这是我的法,那是我所的法”,实际上,所有这些法的本体都是空性的,无我的。一切显现都是空性,根本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和我所。

  这就是四念处。“念”就是正念的意思,让我们的心一直系念于前面讲到的“四念”上,随时忆念这四个法所讲的甚深道理。关于四念处,在南传佛教的《阿含经》中讲得很清楚,在我们藏地的《正法念处经》里讲得也很清楚。

  如果一个人能经常观察自己的身体,观察自己的感受,观察自己的心念,观察跟自己有关的万事万物,那他总有一天会认识到这个世界虚幻的本相。不管是自己的小世界也好,外面的大世界也好,都是现而无有自性的,都是虚幻不实的。到时候,虚幻这个词,将不再是口头上的说辞,而会变成你实际行持中真真切切的体会。那时,你将发自内心地感叹:佛陀两千五百多年前给我们展示的这个宇宙万物的真相,是任何一个现代科学家和理论学家都难以触及的甚深真理。

  刚才我的这种讲法,跟南传佛教的讲法有没有不同的地方?没有,是吧?最究竟的意义上应该没有什么不同,因为都是佛陀的教言。佛教融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后,可能在一些方式方法上有所不同,但究竟的意义应该是相同的。

  [注4]1、《妙法莲华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卷四/法师品第十:(《妙法莲华经讲解》38+39-63)

  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乃至合掌恭敬。药王,当知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愍众生故,生此人间。’

  ‘药王,若有人问,何等众生,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应示、是诸人等,于未来世、必得作佛。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哀愍众生,愿生此间,广演分别妙法华经。何况尽能受持、种种供养者?’

  2、《妙法莲华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卷六/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妙法莲华经讲解》57-63)

  得大势,当知是法华经,大饶益诸菩萨摩诃萨,能令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诸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常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是经。

  3、《妙法莲华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卷六/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妙法莲华经讲解》58-63)

  尔时千世界微尘等菩萨摩诃萨、从地涌出者,皆于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于佛灭后,世尊分身所在国土、灭度之处,当广说此经,所以者何。我等亦自欲得是真净大法,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而供养之。

  。。。。。。

  尔时佛告上行等菩萨大众:‘诸佛神力,如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若我以是神力,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为嘱累故、说此经功德,犹不能尽。以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所秘要之藏,如来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经、宣示显说。是故汝等于如来灭后,应一心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行。所在国土,若有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行,若经卷所住之处,若于园中,若于林中,若于树下,若于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旷野,是中皆应起塔供养。所以者何。当知是处、即是道场,诸佛于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佛于此、转于法轮,诸佛于此、而般涅槃。’

上一篇:NO.8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