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幻化网彻却与脱噶修法《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藏密大圆满法选集》邱陵
微信公号:音流瑜伽研究
5 大幻化网彻却与脱噶修法《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本篇整理自宁玛派敦珠金刚上师传授、刘锐之翻译的《大幻化网导引法》一书中大圆满心髓的正行部分,为宁玛派不共传承,亦是宁玛派的教传派与岩传派精华的融合教授。所谓“大幻化网”者,指心轮、顶轮所幻化出之数百忿怒、寂静本尊(佛像)。修本法有成,可得显现。
一 彻却修持法
(一)见
见者,指本来清净的审虑,为彻却的基本。倘能于此认识明体,不必专注某物而安住及任持,所谓本来是佛,不假修成,彻却之所以译为“立断”皆出于此。如若不能如此修持,则有如下的方便。
1 止
止者,先选择无喧闹烦扰的寂静处所,在柔软舒适的座位上,坐处略高,面对空明显露之处,以除自障。
按毗卢七支坐法,跏趺坐,语住随气出入,不作杂语,而为静默。心住于过去境,不思已作,于未来境,不思将作,于现在境,不作分别,心不专注某物而安住。如能如此本来清净见上,继续下去,就可以名之为“止”了。
倘若不能净念相继时,可于面前供一佛像,或画或塑均可,大小随意,以五六寸高者为佳,或放置(藏文短阿)字及(藏文吽)字,大小随意,不论何种颜色,但置一字便可,不必两字并置;或置一珠一石,甚至一米亦可。所置高低及距离远近,均以适宜自己的视线为合。任运注视,不可用力,但须专一心意,勿散乱分别。若又不能静止,而杂念纷起,即须注视前面所放之物,使妄念不再起。如能如此相续,固然甚佳,是名为“止”,即可不必再注视于物。
专一心意,注视于物,名为“有依止”。若不注视于物,而观自性,自然而住,名为“无依止”。如此二者,均为修止观的基础,与大手印的专一瑜伽,略有不同。
无论是有依或无依,如昏沉时,即将身体挺直,腰勿向后,两眼向前,或向上观,提起精神,用力使思想明显。
如掉举时,妄想纷纭,遮止不了,无论如何方便,均不能使妄念停止,是时即应将身体放松,眼向下视,腰向后收,作休息状,而使身心自然。平时不能知昏沉、掉举是何境界,今已分别一一如实了知。而此二者,均为修止之病,可以不必理会,更不必怖畏,只用上述二法对治便可,并无过患。
如遇昏沉、掉举二者,如法对治,心略安住,可得轻安,而止的力用亦渐增强。如能如此继续下去,不必用力,自然轻安舒适,是精进相状。
于是语言减少,吐词悦耳,使人乐闻。而一切态度,均向良好方面转变,是为“止”的境界。
如此静止下去,心不散乱而明显,不昏沉而妄念自少,时时提起正念,加以注意,则妄想自然减少,经常如此,是为“止”的成熟相。
上师口诀:心气是同时而无二的,气如无眼之马,乱跳乱跑,心如跛足之人,骑在瞎马之上。故修气之要点,须知气乱则心乱,为了不使气引致心乱,故初修宝瓶气,使气自然住。所以如此者,譬如设置圆场(圆场喻止观),使马不乱跳乱跑,而跛足之人亦得安定,此气调则心调之理。如修止多年,已经得力,能得有漏神通。但此并非究竟,故须修观,以求上进。然而不修止,则无法修观,因止是观的基础。
2 观
(1)外境抉择
外境抉择者,即修观时,眼尽见一切量,能见若干,便算若干,由此想见一切轮回所见的色相。复从心意识,观想涅槃一切胜境,了了如见。
耳尽闻所有世间一切轮回声音,如鸟声、车声及其他喧杂之声,尽一切量,能闻若干,便算若干。复从心意识,观想出来的出世间讲经说法等胜义之声,了了如闻。
由此可知,轮涅所有诸法,其可见可闻,乃至可嗅、可味、可触者,都是唯心所施设的假名字。若从真实量说来,则无一法可建立。
于是从虚空性中,由于错觉,显现一切诸法。以其非实有,故于真实理所有之理不极成,知为如梦如幻。及至后来,知如梦如幻,而其如梦如幻亦是假名,亦不可得。于是决定诸法,皆非实有,有如所看之电影一样。
由于一切诸法皆非实有之见,抉择定了之后,对一切诸法,就会不起任何胜劣等分别。此心如镜,物来则现,不起任何分别及执着心。
如是心如无云晴空,不执有无,任运坦然而住。对于一切的有无、常断、胜劣等,均知为戏论。
(2)内心抉择
内心抉择者,即外境已抉择了,转而抉择内心。内心者,是一不可思议之物。自己所欲造者,内心偏不造;自己不欲造者,内心偏要造。合理者不造,而不合理者,又偏要造。
因此,观察此心是从何处来?现在住于何处?以后又去往何处?应作如是详细观察。
又应观察,心的形式为何?即长短方面,是何形状?心的显色为何?即青、黄、赤、白,显何颜色?如是观察,皆了不可得。由此可知,求心了不可得。
忽起妄念,于是知此妄念,即为自己的心。跟着追寻此妄念,如何生起?因此遂知生起妄念的心是心,而追寻此妄念的心亦是心,是为以心寻心。如是可分为三者:
①能追寻妄念的心。
②所追寻的妄念心。
③了知如此能追寻妄念心的心。
如此三心,皆了不可得,由是应知心之自性,本来是空。
如是循序抉择,最后仍无办法抉择得来,致感疲倦,就此令心休息片刻(此时的呵欠状表示疲倦,应予休息),即于如此境界,入平等住。
上师口决:何以名止?为着自心,有如大海波浪,没有刹那停息,如欲波浪平静,必须具有方便,故有修止之法。何以名观?是从外抉择境,内抉择心,知心境均了不可得,于是赤棵裸,光脱脱,如包裹解开,了知心的本性自然空,是名为观。
3 止观双运
(1)本来面目在自相上认识本来面目,在自相上认识者,即对外境所现的色相,明而空,空而明,明空不二,而明空双融。对内心所了别者,显而空,空而显,显空不二,而显空双融。
由此中间,既无断除之心,亦无存留之心,若舍若取,两俱无有。于是了别之心,是赤裸裸,光脱脱,明了之见,自性空而明显以观照。
是时之心,于过去、未来、现在,不起分别。于是此心,由本来的清净见,生起智慧,而从未发现的本来面目,因之而赤裸裸复现,如是就是本来面目了。
(2)在一法上抉择
在一法上抉择者,即从“前念”所起的妄念,以修止方便,遮止而使之灭。“后念”尚未生起,亦遮止而令勿生。
即于此前念已灭、后念未生的中间,显露赤裸之心。惟此一法,就是佛的意趣,亦可说为佛的秘密。若尽了别此情况,则对妄念分别,都已从抉择上得切断了。
(3)究竟在解脱上决定
究竟在解脱上决定者,即由于妄念分别,即抉择了,若如此继续支持下去,仍是分别,固然不是。若知其仍为分别,遂不予支持,弃而舍之,亦复不是。盖以好好而修,是为支持,不修是为弃舍,两俱不是。
因妄念的无间生起,故应对于妄念性相(甚至如长、短、方、圆、青、黄、赤、白之形状显色等)详细观察。观察已毕,遂思对治。
由是应知妄念的生起与对治,均是妄念,不必断之,喻如水上写字,写与消失同时发生,妄念亦然,其生起与解脱同时。盖妄念一起,即观察之,妄念无根,转瞬即灭,故起灭同时。
(二)修
1 空性如虚空修法
空性如虚空修法者,即自身三业及根所对尘境,均了别其空性如虚空。
自身不动摇,如尸陀林尸;口离言语,如琵琶弦断;心不动,如无云晴空。
五根不遮,所对外境,任运自然而住。心于尘境无分别,一切如虚空。
2 明空如镜修法
明空如镜修法者,即于五根所对外境,虽然宛在,都是明显非常,但以毫无执着之故,于所对尘境如镜所显示一样。
3 显空如浪修法
显空如浪修法者,即行者虽静坐不动,而心常妄动不静,若因妄念一起,而即修之,此反为修之垢,正不必如此修。所当观察妄念,如是而能观与所起,虽明显而体性空,以同时灭故,为如浪修法。
上师口诀:在上述三种修法中,有些行者将内心、身及外境三者,完全作一味之大空相;有些行者将日中一切行、住、坐、卧,完全作一味之大明显境;有些行者于空固不现不执,于明显亦不现不执,而是非空非明,作似闷闷不乐之境。
前二者的显空与显明,虽觉得欢喜,但是执着觉受,自是不对,以其不能得清净见的缘故。而第三者的闷闷不乐,也是不对,致使其修持不能上进。
大圆满得见以后,其修持的要点,为除障与增益,此亦即大圆满的特点。除障者何?即除妄念。盖以执着而生欢喜心,或虽不执着而闷闷不乐时,都是妄念。应马上将此欢喜心或不乐心,加以舍弃切断。如不能舍断时,可厉声呼“呸”!此是除障之善法,障除则功德自然生起,是为增益。
(三)行
行者,指日常的行、住、坐、卧、语默动静而言。在抉择见上,既已了知一切法均非实有而空,如执为空,则又落边见,无论如何,都是不对的。
人们从开始晓得分别以来,就内而思我,外而思人;此是好,彼是坏;此间为净,彼处为浊。如是人我是非等等,都是错觉与执着,完全着于二取及两边。此是在于内修未达到除障阶段以前,难免有如此之行者。
二取既不能灭(在此时必尚有二取,而未至完全消灭),因此在二取未断时,因果就不能空,而如影随形。所以在未证究竟见以前,只有顺因果律而如法修持。
上师口诀:修与行的差别:修是抉择定见后,依法修持,即由空性(本来清净见)而修三摩地,行是属于身语所作方便,而不偏重于心,是内证功德,并与外行配合。
二 脱噶修持法
(一)殊胜差别
1 显现五种光明差别
显现五种光差别者,即修彻却时,所见一切,如山河大地等,原作何状,便是何状,是各住各相,不能澄净,故须待观幻化空性等印持意度,不能速疾解脱。
修脱噶时,外境显现,不须印持意度,随其形色,长短方圆,加以虹光圈,五色炫耀。
修彻却者,只能使外境化为微尘量,而不能化为光明。若不化为光明,则不能证究竟地。有此差别。
2 净除业气差别
净除业气差别者,即修彻却时,须将气脉用力收住,气只能由鼻孔出入,似此对于粗气粗脉强制镇压,固能定心,但身中气脉不调,不免生病、生障碍等。
修脱噶时,气不必收,可任运出入,随气自然,且可用口呼吸,故能清除业气,使粗气等自然化尽,变为光明之体。有此差别。
3 现见法性差别
现见法性差别者,所说法性,是与智慧一样。修彻却时,知内六根与外六尘,不生贪着而入定。由大圆满正见,现证法性,故惟有法性常寂光。
修脱噶时,则就此身内六根而修,以智慧气,开光明之门。此门开后,内外一致,内法尔智慧与外光明,无二无别,是将身内六根的光彩放出,现量见外面的光明,为享受上的差别。
4 地道顿超差别
地道顿超差别者,即修彻却时,对于地道,虽非依着次第而进,但仍不如修脱噶时,可以顿超。此即差别。
5 慧眼能见差别
慧眼能见差别者,即修彻却时,所有功德过失,都是隐密,不能看见。修脱噶时,则所有一切功德过失,均是眼的现量,能够明了看到。
盖在修彻却时,智慧现量,非眼所能见,而在修脱噶时,则由内光明,放出智慧眼,现见外境,故有此差别。
6 空色金刚链差别
空色金刚链差别者,空色,是空性中所现的色彩,金刚链,是空色所现,如链不断。
修彻却时,对于了别光彩(即心之光,亦即为普贤王如来心种子所放之光),现量看不出。
修脱噶时,看见光圈,两个圈或三个圈,成为一组,是明点的光彩。五彩线纹,是法界的光彩。而曲曲弯弯,弯处有微小光点者,是了别(即了别之心)的光彩,此即差别。
复次应知,上述所显现,如显现五色光,现见法性,慧眼能见之者,是指法界光彩与明点光彩而言,此处所显,则见了别的光彩。
7 虹身差别
虹身差别者,即修彻却时,是修空性,将身观想成空,有如将瓶打破,使瓶内的空气与瓶外之空气合一,故修彻却之分假肉身死时,但能化光入法身。以其不能化成光明,即不能成金刚身,亦不能证大迁转身,成无边利生事业。
修脱噶时,亦是将身观想成空,而变成光彩,用光彩的虹光,而成就虹身。故其分段肉身,能化成虹光身,而不示现死相,或隐或现,亦如虹然。此即差别。
(二)修法
1 三业扼要
(1)身要
修脱噶坐式有法身坐式、报身坐式、化身坐式(详见《大圆满心髓讲解》、《大圆满心髓引导释要》)。
(2)语要
语要者,即最初应短时禁语,后渐延长。渐次除修法念诵外,不与他人谈话。最后将一切念诵断除,犹如哑巴。盖念诵则气动,气动则心动,心动则外境不现。
呼吸平匀,气由牙缝出入,使智气往来。出气时在前面虚空外稍住,然后吸入,吸不使尽,可使空中显现境象。
(3)心要
心要者,即心不散乱,离开三时(现在、过去、未来)妄念,于外界虚空空寂之上,以眼及无散乱的心而观,则内之清净法界光得见明空。
2 自相介绍
(1)抉择三要
① 门要
门要者,指眼视而言,分为法、报、化身坐式。
法身狮子坐法者,头应略仰,眼向上看,可看到自已眉毛。
报身象坐法者,眼左右平视,眼睛微合。
化身仙人坐法者,眼向下视,由鼻尖看虚空。
② 境要
境指虚空而言。所谓境要者,即选无云、无烟雾、虚空晴明之时。
此时,如太阳初出,应观太阳左右上下方二肘间。若观月亮,则直接观之。观灯光,则观灯焰上方。以上三法皆初学者的练习法。
若修此法已数月,太阳初出时,向西方虚空观之。太阳西下时,向东方虚空观之。观月则对观或背观均可,由瑜伽行者自定。灯的观法如上述。如能如此精进,用功一年,则夜间不须灯火,可于黑暗中,显现光明。
③ 明要
明要者,指以意明,而到达光明处。由口自然出气,按上述境要修观光法,后按门要,分别用眼视方便,并用意明,随气自然,而到达光明之处(即以气随意,亦即以气随眼,而至于光明之处),由此而定于无分别中。以得无分别,所以稳定于平等住。
(2)现量自相介绍
现量自相介绍者,是说从上述三要,在虚空中看见显现法界、明点及了别三种光彩,而眼所能看见外现光彩的情况,从无始以来,此等外面的光彩本来具足,不是现在才显现出来。不过,在未见得时,自己不知,以为没有。
由于修脱噶,得亲见此光彩,其实从外所能看见的,就是自己身内之物向外的显现而已。所以,现量自相介绍,即现量见到本来面目。
本来自性,与普贤王如来地位平等。如此见得自相,应生欢喜,如法修行。
3 认识道次面目
(1)法性现量显现
法性现量显现者,即经现量自相介绍以后,眼能亲见光彩。所见光彩,依次进展,此为自己本来清净光明本体。在此阶段,称为法性现量显现。初现光圈时,径约二尺有余,有时现圆形,有时现长方形。
初现明点光时,大如鱼眼,于是不断用功,经3~6个月可增大至拇指与食指环合圈之量,五色光明,以红色为主。有时现三角形,有时现连环形,常常三个或数个成为一组。由此应知,光圈与明点,均自己法性所显现者。
光彩分为三种,即线纹、明点与弯曲的金刚链,其中以明点、金刚链为重要,此二者中,又以金刚链为最重要。所谓金刚链,如金线弯曲,其弯曲处,均有细微明点一二粒以连系之。
(2)证境增长
证境增长者,即在法性现量显现阶段中,明点已由鱼眼大小而扩大至指圈:直径二尺有余的光圈已扩大至如盾之大。
在明点扩大至指圈及光圈扩大如盾之后,为证境增长阶段。在此过程中,现出金刚杵、铃、字粒、莲花、宝塔、海螺等形状。金刚杵、铃、字粒、莲花等是明点光的显现。宝塔、海螺等是法界光的显现。
光中复现的金刚萨埵、释迦牟尼佛像,或平时所修的其他本尊等均是或现顶髻,或现半身,甚至只现一臂、一足、半边身、上身、下身等,不一而足。如是久之,可现全身。当其现全身时,初见赤体,后见庄严。
此时所现之佛像,只现父佛,而不现母佛。其所以只现父佛,乃因“方便分”的光明先现,其所以不现母佛,乃因“智慧分”的空明后现,总之是功德尚未圆满之故。
金刚链初现动相,后渐缓慢而定。证境增长阶段的境界,至此为止。
如在此时寿尽,可得法性中有,不经中阴身,而得报身刹土成就。
倘寿未尽,则反而有障碍发生,如身、语生各种疾病,或心境不安等。有时凭空而生大贪烦恼、大瞋恨或大恐怖,甚至魔类现本尊身,作种种扰乱。以上扰乱有时在现量中显现,或在定中、梦中示现,总之这些扰乱或使你中断修持,或阻碍你成就。若在此时,对身、语、意的不适及所现怪相,不加理会,任运而住正见,则病及不适、怪相等逐渐消灭。如认病为真病,求医治理而休息,则为魔所胜,得中断障。行者应密切注意为要!
(3)了别量增长
了别量增长者,即是说金刚链本为明点、法界、了别光三种光彩混合颤动而成,证境增长阶段中,只明点与法界二者增长而已,到此阶段,才是了别量的增长。
此时所见,均是虹光与光明。明点光为五个明点成一光圈,复成为普贤王如来、五方佛(成五方佛时,中间为普贤王如来或金刚萨埵等)及寂静、忿怒坛城,金刚链则如网或如珠鬘,于中围绕,法界光明如虹光增大。
总括言之,此时所现所成者,均如金刚链,为自身了别光所放的光明。
此时能见诸法实相,全无错觉显现,即自己的质碍身亦没有了。此为了别量增长阶段的境界。
(4)法尔尽显现
法尔尽显现者,即此时所显现坛城光圈,逐渐收入自身,而成为虹光身。
于此境界,身是智慧光明,语是离言法界,意是无生法身。由变质碍身转成无质碍清净身,如水中月。
修脱噶,上等精进者须三年七个月,便得成就;中等精进者须七年,下等精进者须十二年方得成就。
4 后依口诀
(1)三种不动
三种不动者,指身依三要的坐势而不动摇。身不动则脉不动,脉不动则眼不动,眼不动则气不动,气不动则心不动,心不动则断除能断分别相续,明体自得安住。
眼依门要三种方向而视,不应动摇。
须知明体之要为脉,脉之要为根,根之要为光。故脉不动则眼不动,眼不动则光不动,光不动则心不动,由此而不起妄念,则能现证法界与明体无分。
(2)三种坐持量
三种坐持量者,即常观法性明体,生三种坚固坐持之量。这三种坐持量是:
外,所显现动摇之气尽,则持法性明体,无有去来。
内,五蕴能动之气尽,则持于身不动。
密,能分别之气尽,则持于无有分别之心。
于此觉受,有梦中亦能摄持与三门显现二者,有梦得量与三业现相量之分。分述如下:
① 梦得量
梦得量者,指梦中的境界,此分为三:
上等精进者,指梦归于法性(无梦)中。
中等精进者,显现光明。
下等精进者,梦中知梦。
② 三业现相量
A 法性现量显现时
法性现量显现时,所现之相,共分三者:
身如乌龟置于盆中,无有动作。
语如哑人无言。
意如飞鸟,罹于罟(gǔ)网,则安住不动(任何妄念不起)。
B 证境增长时
证境增长时,所现之相,共分三者:
身如重病之士,离一切庄严修饰。
语如疯子,于无意义之语,任意肆言。
意如中毒之人,不复起念。
C 了别量增长时
了别量增长时,所现之相,共分三者:
身如象入泥中,一刹那间挣出,五大无碍而去。
语如鸠槃荼子,专说吉祥话,令人欢喜乐闻。
意如痘病已愈之人,寂然而住。
D 法尔尽显现时
法尔尽显现时,所现之相,共分三种:
身如尸陀林尸,虽有百名屠手围绕,亦不惊恐。
语如谷响,随声而应。
意如虚空,烟雾散尽,所依习气,自即寂然。
③ 三入量
三入量者,指从外、内、密三者,表示转变之意。
外,于所显现得自在,故一切器世界所现,均转成清净刹土。
内,于五蕴得自在,故自身迁移,转成虹光幻化身。
密,于心气得自在,故三千大千世界有情甚至有罪众生,以明体观之,便能同时解脱。
④ 解脱量
解脱量者,有译作四无畏解脱量分为上、下二种:
上者,即对成佛的功德,并无必得的希冀,亦无不得的疑虑,盖已了知明体以外,无佛可成。
下者,即对众生之苦,没有不堕轮回的希冀,亦无下堕的疑虑,盖已知明体本无迷乱,故无轮回可堕。
5 果解脱法
(1)共解脱法
① 碎舍利
碎舍利者,是说于解脱时,有质碍之身,与其了别(了别者,本称为了别之识,但以是时识已转成智,故不称识),须要分离,而其了别,已得解脱其质碍的身体,逐渐缩小,缩至如八岁童子大小。用火化时有五种智慧明点,火烧不化。而其心、舌眼亦烧不坏,此称为碎舍利。
② 完整舍利
完整舍利者,指已将普遍明点,尽量变成智慧明点。其圆寂时的身体,有如上述的缩小,亦有不缩小的。如陇清耀江喇嘛,将智慧明点充满脑中,击之不碎,倘被击碎,瞬即完整如初,此谓之完整舍利。
(2)不共解脱法
不共解脱法为身化虹光,即于圆寂时,如共解脱法中身体逐渐缩小,以后只余发及指甲,身体悉化为虹光。
6 上师口诀
上师口诀,是上师将修持所得的经验及对行者外、内、密各种差别的适应,予以明显开示。
(1)道场地势差别
指修脱噶时,身要分为法身、报身、化身坐式三种,因道场地势的不同,而有适应的差别。
道场地势低下,不易看到日月,则应坐法身式,则太阳虽高,亦可看之,晚上看电灯亦可。
道场地势不高不低,可以观天者,则应坐报身坐式。
道场地势颇高,如住山顶等,则应坐化身坐式。
(2)身体差别
身体差别者,指三种坐式,因喻伽行者身体不而有适应的差别。
身体上的火大种(火元素)多者,则应坐法身坐式。
身体上的火大平均者,则应坐报身坐式。
身体弱而多病者,则应坐化身坐式。
(3)心的了别差别
心的了别差别,是说三种坐式,因行者心了别的不一,而有适应的差别。
精神衰弱者,则应坐法身坐式。
掉举、昏沉平均者,则应坐报身坐式。
掉举多而心乱者,则应坐化身坐式。
所谓三种坐式,由于以上的三种差别,所以只坐一种便可,不须三种全坐。
三 附修持口诀
(一)白天明显印契
白天明显印契,是说白天所修彻却、脱噶,具如上述。
(二)晚上智慧扼要
1 睡际了知内持
睡际了知内持,是说在临睡前,身作毗卢七支坐,或作化身仙人坐,观想中脉,即修柔和气入宝瓶,使拙火燃起,拙火上升,经脐、心、喉至顶,(藏文杭)字融化下降,此时能了知的内心,清净明显。
拙火从下上升是暖,明点由上下降是乐,红、白明点在心间会合坚固。由此观想,拙火、明点与心三者坚固安乐,成为无二;即在此空乐不二的明显境界中而安睡。
2 中夜如瓶收摄
中夜如瓶收摄,是说睡前对所有一切境逐渐向心收摄;使所了知的外境如入瓶中。
观想自心(即肉团心)成为四瓣红莲,其上略收缩如心状,了知明了,中有(藏文短阿)字白色,明亮如电灯。修柔和的宝瓶气,上降下升,右胁着席,作狮子卧。
平常睡觉是黑暗者,现在的睡境界为光明与明亮。
3 黎明明了自显
黎明明了自显,是说黎明时起床,即作法身狮子坐,气出作长“哈”三声,观心间白(藏文短阿)字,从中脉出,至顶上一弓量。所谓一弓量者,即两手张开之量。
是时了别之心,观头顶上的(藏文短阿)字,其大小如大拇指头的一节,即与在心内时之大小相同。
气勿内收。只微微从口向外出。
心即安住于明了显现空明无分别的智慧中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