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103课1-10

创建日期:2022-10-27

  行为学-教言宝藏103课1-10

  第一百零三课:了知一切皆无常

  一、共同外前行陪伴修行始终

  前面我们主要从共同前行的角度讲解了喇嘛仁波切的这部教言。有些可能会有这样疑问:为什么作为修学无上窍诀大圆满的修行人,还要时时学习共同前行?

  通常我们将成办解脱的方式分为三种: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虽然三者都称之为般若,但实际上操作过程中有着很大的差异。比如单单从认识的角度来说,不管我们今天讲解什么样的法,我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会从文字上了解一些。但是有时如果站在较高的角度讲解,无论是讲解见解还是境界,即便讲解得很细致,恐怕对你的修行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仅仅凭借了知,无论是从整体中了解佛法还是从修行的角度来说,都很难入手。也就是说,当下能做得到,又能对整体修法起到最大作用者就是共同外前行。所以,前行的意义非常广大。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平常无论讲解什么法要,都会讲解一遍共同前行。不是说无上窍诀大圆满的宣讲方式必须如是宣讲,而是由于如今这个时代的众生烦恼沉重,如果不先从共同外前行的角度入手,即便你对见解有所了解,也很难相续,无法长时间行持在这样的见解之上。

  一个人对见解的了悟包括多方面的条件,如果条件不具足,即便这时候与你探讨见解,可能你也会觉得好像在说另一个世界的景象一般,完全做不到。所以,我们修行还是要现实一点,从现在能做得到的地方开始入手。尤其是刚开始入门者,如果没有共同前行的陪伴,修行将会寸步难行。

  二、共同前行非常重要(一)

  修行从某种角度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我相信,从我们刚开始进入佛门直到今天,修行已经到了一定的层次,对佛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心相续正在逐渐改变,但刚入门时,由于对佛法所知有限,也没有什么深刻体会,总觉得自己有很多地方都做不好。

  比如,有时候我们在阅读历代传承祖师传记时,对于传承祖师的行止会发自内心的敬佩,但继续问问自己能否做到如同他们一般精进?恐怕都觉得是望尘莫及,因为他们不是在幽静山林中只修行一天,十天,一个月,而是修行了一辈子,更别说书上讲解祖师的修行生活是多么简单朴素。他们饿了就到山上挖一点野菜充饥;每天睡觉的地方也不会很精致,无论是山洞还是茅棚,能遮风挡雨就行;至于穿着有多简单就更不用说了。一般人就会觉得这种食不果腹,衣不附体,居无定所,连基本条件都不具备的生活太辛苦了,自己可做不到。

  虽然我们直到今天也做不到像历代传承祖师般独自一人进入幽静山林中,过着极其简单却精进修行不辍的生活,但从总的角度来说,与以前相比,已经越来越接受历代传承祖师这样的示现。因为我们对佛法越来越了解,知道修行有多么重要,虽然我们现在没有这样去做,但是内心与往昔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在行为上,我们已经越来越能接受这样的方式,甚至自己也已经尽可能在往这方面发展,即便还没有做到百分百,但从总的角度来说,内心对于修行的恐惧感已经不存在了,更多的是一种喜悦感。以前哪怕一个小小的事情,都觉得做不好。

  举个例子。很多人听说进入佛门后就要吃素,不能吃荤,就觉得人活世上,如果没有以肉食为主的美食,余下的人生还能称之为幸福快乐的人生么?但是真正懂得其中道理的人,就知道并非如此,也会体会到吃素有多好。当然,如今这个时代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已经不需要像以前一样为食物而发愁,但是可能会有另一种需求来代替原来的需求。

  比如有些人并不觉得吃荤菜有过失,只是觉得自己对食物的贪欲并不是很强,而且为了保持自己的身材,可以将对美食的执著往后排一排。尤其到一些公共场合,或者进入一些高档场所,更加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因此他吃素不是为了其他原因,就是为了保持身材,为了别人能看到他的身材。如果只是为了吃饱肚子,吃顿饭还要搞得这么有排场么?不需要了。

  很多人吃饭要讲究排场,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羡慕,甚至有些人去年吃了一顿饭,今年还在到处和别人炫耀。恐怕你所吃的这一顿美食不是为自己而吃,而是为更多人而吃,因为你想让更多人知道你曾经吃过这样的美食。尤其现在很多人手机照相不离手,就算上了一碗馄饨,也要先照个相,目的就是让朋友们看看,自己吃了一碗怎样的馄饨。也就是说,他现在吃饭不是为了自己吃饱,而是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得到别人的赞叹。

  接着前面的讲解,很多人最现实的一点,就是执著自己的身材。只要身体有一点点胖,就会站到镜子前面说:“哇!我太胖了,太不好看了!”尤其这个时代对美的定义是瘦一点的好,所以很多人就觉得应该少吃一点,而吃点素是最好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用另一个需求代替原来的需求。因为当你出门时听到别人说:“你的身材很好!”可能你就瞬间感觉心花怒放了。

  从另个方面来说,对于真正的修行者而言,由于已经知道吃素的功德,无论别人觉得他有多辛苦,他的内心始终充满喜悦。但是对于刚进入佛门者而言,决定无法接纳这个观念。

  这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事情。又比如大家休息的时候,你开始早起修法,或者别人出门旅游,你独自在自己的房间里头修法。以前可能觉得这种生活太单调,内心感受不到一点快乐,但是由于对佛法越来越了解,也越来越清楚知道这些道理以后就会觉得这么做是非常开心的。原因就在于对事情的认知已经和以前不同的缘故。

  当然,这样的认识主要还是来自于共同前行,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有了一定的见解,否则可行持不了这样的善法。但是这种所谓的见解还是更偏重于共同前行。所以我们天天讲解共同前行的目的就在于此上。

  三、共同前行非常重要(二)

  修行并不能一蹴而就,从某种角度来说,修行甚至可以说是一门苦行。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必须要依照一定的规矩,受到一定的约束,这些规则就称之为“戒律”。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示现涅槃时为阿难及一切信众授记:“末法时代,以戒为师!”所谓的持戒,就是告诫我们不要去做坏事,而是要时时提起正念。佛陀制定了很多戒律,并且教导我们哪些事情不能做,做了有怎样的过失。尤其讲解前行之轮回过患和业之因果,就是在讲解行善的功德和造恶的过失。因此,佛陀教导后世弟子应“以戒为师”。这也是南传佛教、汉传佛教以及藏传佛教所共许,没有哪一个传承门派承许,按照贪嗔痴烦恼行持也能成办解脱。没有的,所有修行人都必须要清净守持佛制定的戒律。这些内容在业之因果中讲得尤其细致。

  我们也常常讲解,若能清净持戒,依教奉行,未来必然会有好的结果,因为前面行持了善因,未来也必定感得善果。因此,对修行人而言,更应该将戒律视为导师,平时要做到时时提起正念去守持一切戒律。我们依止导师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在导师座下听闻众多教言,其实这些教言就是在告诉你什么是“戒”,佛陀告诫后世弟子应“以戒为师”的原因也正在此上。因为戒本身就是导师,本身就是万法。如今很多导师都在教导弟子要清净持戒,是因为“戒”有佛制定的戒律,也有自然戒,总之三门不随着不善业而漂泊,就是持戒的意义。说白了,就是为了令修行成办解脱有很好的缘起。

  如今很多人对佛法缺乏总的了解,总觉得自己进入佛门后被束手束脚,无法伸展。但是当你真正知道持戒本身的功德就会体会到,这种约束是非常值得的。因为持戒就是一种心态,在你的心态还没有完全清净时,总觉得自己被束缚,可当你对这些事情有了很好的认识以后,就会知道持戒以后,你能获得的活动空间比前更大。

  举个例子。对于吸毒者而言,如果不让他吸毒,他就会觉得非常难受,觉得自己被法律法规所束缚,感到非常不自在,但是我们有这种感受么?并没有,甚至还会觉得更自在。因为我们知道吸毒的过患,尤其知道自己不吸毒就不会感受到各种病痛,内心也不会被毒品所束缚,始终能感受到自在,所以我们不会因此感到束缚。也正是由于真正认识到了毒品的过失,自然而然就不会去沾染,甚至对于一些与之相关的事情都会主动避而远之,不去接触。同时内心还会有一种没有被束缚,身体没有被伤害的快乐。

  我们现前守持这一系列戒律也同样一个道理。只要我们清净守持戒律,内心就会非常轻松喜悦。虽然我们初次进入佛门时,对于有些道理不是很理解,与凡夫人一般,看到一些修行人的行为会觉得非常不解。最初由于无知和烦恼沉重的缘故,有这种显现也是非常正常的。

  比如很多人到了雪域高原,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方面觉得高原海拔高,缺氧,身体不舒服,另一方面,看到很多条件极其简陋的地方却有不少修行人,也会发自内心的赞叹:“这些人真了不起。”可能你当时非常愿意帮助他们,但是要让你自己去做,去修行,很多人就开始打退堂鼓,觉得自己做不到,但是随着修行时间的增上,已经越来越多的人能做到,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你对修行已经有了很好的了解,知道现在的辛苦就是为了成办快乐,而这一系列认知,就是来自于共同前行的陪伴,所以共同前行非常重要。

  四、珍惜人身精进修行

  我们这两天一直都在讲解“人身难得”,因为获得今天这般暇满人身实在是太难了。如果只是忙于眼前的事情,为了一顿吃的,为了一件华丽的衣服而虚度一生是非常不值得的。仅仅为了吃饱,这与三恶趣中的旁生道有什么区别。

  世人都说人是高级动物,高级在哪里?就在于他有高级的智慧。既然如此,如果不把这一份智慧运用到正确的对境上,去创造更好的快乐,令自己今生快乐、临终快乐、未来更加快乐,而是为了短短几十年的吃喝忙碌一生,这样的人身有什么意义?因此,我们将这宝贵的人身用于精进修法去成办快乐,才是最有意义的。

  无论是从难得之因、难得之喻还是难得之数观察,都能知道,今天能获得这样的人身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可以说是需要几千年几万年,甚至需要更长的劫,才能获得一次这样的珍贵人身。若这次没有将人身运用好,才是真正的万劫不复!犹如你获得了一个稀世珍宝,但是却不懂得运用,如此珍贵难得的宝物在你手中就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常常说,人活在世上就必须要穿衣吃饭,不吃饭就会饿死,不穿衣就会冻死,如果你已经得到了摩尼宝,可以让你衣食无忧,但是由于不懂得如何运用的原因,最终还是饿死、冻死,对你来说,摩尼宝没有任何意义,与路边的石头没有任何不同。可是如果你懂得运用,就会能在饥饿的时候换成食物,口渴的时候换成水,冻得哆嗦的时候换成取暖的棉服,令自己吃饱穿暖,这才是令摩尼宝起到真正的作用。

  同样,我们今天能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有多幸运,从难得之因、难得之数、难得之喻中就能知道,因此我们也将这暇满人身称之为“如同摩尼宝般的人身”。现前就要观察自己,能否将它运用好,发挥出它最大的功效。如果不能运用好,还是如同普通人身一般,仅仅是用于满足自己的吃穿,那么这珍宝人身对你来说,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也辜负自己累生累世的行善。因此,从今天开始就要改变自己的认识,更加深刻地去认识暇满人身有多难得,将它运用到修法之中,发挥出它真正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五、忆念无常精进修行

  既然已经获得了极其难得的珍宝人身,就要珍惜人身,精进修法,不能再虚度年华。细致观察,我们时时都能听到周围有人去世的消息,尤其是年龄稍微偏上者,更是如此。我们一生中最敬爱的人就是自己的母亲,似乎昨天还在对我们呵护备至,但是今天醒来后发现,温暖就如同梦境一般已经消失不见,无论何处都再也找不到母亲的声影,这就是无常。

  我们最挚爱的人由于无常的缘故,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过两天我们也必然追随他们的脚步,从人间消失,这是特定的事情。没有任何人可以长留于世。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希望自己能长生不老,长命百岁,但实际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别说是长生不老,如今就算是长命百岁都已经是个大新闻了。

  我们天天都在讲解,无常随时都可能降临到身边,因此从今天开始,就要好好修法。一旦无常降临,无论你是位高权重还是富可敌国者,在无常面前,什么都不是。而这个可怕的事情,不久的将来就会降临到每个人的身边。尤其无常具有突然性,谁都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降临到自己的身边,因此多多观想无常是非常重要的。如是观照后,就会觉得后面的修行越来越轻松,因为你已经知道要如何去做,甚至在实际修持过程中,内心也会时时法喜充满,因此,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观想无常对我们来说都是必不可缺少的。

  举个例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无论世间还是出世间,我们都做了不少的事情,但是细致回忆一下,能令我们内心充满快乐的事情都是与佛法相关的,其他的都已经消失了。也许有些也能创造一些果实,但是当下能感受到仍旧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只有修法。一年之中,有过得顺心的,也有过得不顺心的,但是到头来又得到了多少呢?如果一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幸福,今天也只剩回忆而已;如果一年之中确实成办了一些结果,但是这些果实明年是否还如是存在,谁都不敢说。即便明年依然存在,一旦无常降临到身边,今天所执著的一切都将消失,这是特定的事情。

  我小时候,村子里有一对夫妻,他们没有小孩。这家的男主人年轻的时候作为生产队的售货员,工作还可以,而且家里不需要养育小孩,夫妻两人的生活都过得还算不错。后来他的妻子先去世了,就只剩老人孤独地生活在世上。老人家的身体也越老越差,他的亲人就把他接到身边去赡养。临走前他把他认为家里一辈子积攒下来最值钱的东西都放在一个小匣子里,上了锁一起带走,并且把钥匙牢牢地拿在手上。无论病情有多么严重,都抓着不放,一直都他临终时,也都是如此。

  去世后,亲人要为他做一些超度,首先还是要从他自己的财富来做这些善行才行。大家都知道他有个小匣子一直放在身边,但是谁都找不到钥匙在哪里。后来才发现钥匙一直在这个人的手里,于是他们把他的手打开,取出了钥匙。这个人无论生前有多么执著,最终都不得不放弃。即便你一直紧握到最后一口气,可是断气不久,别人还是会拿走。

  当然,他的亲人这么做是为了帮他行持善法,积累资粮,我们如是讲解是要告诫大家,无论你生前有多么执著,最终也不得不放弃,这是特定的事情。由此可知,唯一能时时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就是今天所修的法。因此希望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都不要轻视共同前行,时时观想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之因果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六、前行需要修多少时间

  我们认为自己以前阅读过《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圣者言教》或者是《初学悦耳宝藏库》以及《前行引导文》等文字内容,就表示对共同前行有了一些理解,有些还会到上师面前做一些背诵。但是我们现前要求的不是背诵,而是内心是否真正具有四厌离法。在没有具有之前,就要翻来覆去地去修。

  前段时间,有位弟子过来说,最近他跟在某位导师身边修共同外前行。非常好!因为我们也一再强调修共同前行的重要性。但是如果认为修共同前行只是指百日闭关修行,恐怕你并没有理解本传承的要点。我们所修行的共同外前行可不是百日修行,而是指千日、万日,乃至到菩提间为止,都是必不可缺少的一个修法。

  现在很多人修行,都只是停留在数量上。比如最近很多人在修白莲花四臂观世音菩萨,需要完成下品数量、中品数量或上品数量,其中不少人觉得只要自己圆满了这个数量,就算圆满了这个修法,甚至还有一种成就感。恐怕这样的认识还有很多的不圆满。

  刚开始入门期间,为了给你创造更好的条件、空间和时间而如是为你宣讲,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但是如果你认为这就是究竟的结果,从某种角度来说,你的心相续还很不成熟。就如同慈祥的母亲教育自己的子女时会要求他们先把地扫干净,扫完以后会奖赏一颗糖。今天为了得到这颗糖把地扫完了,并且也得到了这颗糖,但这是否表示此后你一辈子都不需要扫地了?并不是。第二天你还是要继续扫地。第一次期盼着做完事情有一颗糖,我们可以称之为有一种成就感,对于得到奖励很开心,但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就是内心不成熟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说,如果你在修行过程中始终与这种情绪相伴,即便表面上看起来你是一个几十岁的人,甚至是年岁很高者,但是你的心相续从佛法的角度来说,与几岁的孩童没有什么差异,仍旧非常幼稚,不成熟。

  我们从没有承许过,只要圆满了数量就是圆满了修法。可能对于刚开始入门者会做类似的宣讲,但是随着你对佛法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就要知道,从今天直到菩提间,都是需要不间断地去修行。尤其我们对每一个修法都讲解要做到善巧运用,懂得根据妄念起伏大小来树立不同的对治法。需要思维共同前行的时候就要着重去修共同前行,甚至每一座如是修行的时间都不在少数。这也充分地说明,共同前行在我们面前,可不是修行百日就够的,还需要修行千日、万日,直到菩提间都要如是修行,由此可知共同前行有多么重要。

  以前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说过,按照《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的要点,共同前行需要百日修行,但是上师根据时代的变化,尤其是从昌根阿瑞时代开始,很多时候导师有时间,弟子没有时间或者是弟子有时间的,但是导师没有时间,亦或者两者都有时间,但是地处条件不允许,所以会把共同外前行和不共同内加行合为一体宣讲,这是由于时代的缘故。

  我们也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待,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过于沉重,往昔历代高僧大德百日修行以后,基础都能打得很圆满,在这样的基础上修行其他法门,不需要再做很多就能修行得非常好,因为他们业及烦恼都已经非常清净了。可是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共同前行仅仅修行百日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千万日去修,乃至直至菩提间为止。所以我们对于修行前行的时间,在这个时代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是要观察自己距离解脱还要多久来定夺,而不是简单根据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就能算得出来的。共同前行如是宣讲的真正目的就在于此上。

  七、走马观花地求法无助于成办解脱

  最近有不少弟子已经开始进入正行的修行。正行的修行,总分为意识转为道用和智慧转为道用。其中意识转为道用,是目前很多弟子正在修学的阶段。意识转为道用说得更直白,更透明一点,就称之为因法相乘。虽然我们都说自己是密法修行人,但实际上恐怕还没有真正步入密宗的平台,因为密宗的见解称之为智慧转为道用。

  “依见而修”是密宗的特点,但是我们现前都是依修行而成办见解。尤其修行期间,必然还会有很多观照,即需要用起心动念的方法对治很多烦恼,这种方便就称之为“意识转为道用”。但即便如此,很多弟子都还是在这个这个阶段努力修行,原因就在于如果前面的基础不够扎实,即便导师为你宣讲后面的甚深法,恐怕对你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想要真正有作用,就必须在导师身边待很长的时间。以前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说过过,想要在亚青寺求学,就必须在高原待满三年的时间。如是宣讲的目的不是亚青寺需要人才把时间拉那么长,况且亚青寺也不需要这么多人,而是由于导师将完整的法要赐予给你,令你的心相续中能真正领会这样的法,能做到独自一人也能修行,需要那么长的时间去磨练,如果没有一定的时间,即便导师赐予你甚深法要,你也不知道该如何去修。

  我们常常讲解一些居士的公案,几个月就从形式上走马观花般地求完了成熟口诀法,但最终却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去修。这种短时间中求到了所有的法,但只是走个过程的求法,对于成办解脱没有丝毫意义。我们求法的目的是为了成办解脱,如果当你开始修行成办见解时,完全不知道从何入手,就充分地说明这个法得到与否,对你并没有什么区别,也没有什么意义。

  好比现前你要想要从事一份事业而去某地学习一门手艺。但是回家后仔细想想,发现自己还是不会做,也就是说,你仍旧不能依靠这个手艺开展事业,也无法靠这个事业挣钱。这门手艺学与不学,对你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我们修行成熟口诀法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但是走马观花般地修行,最终的结果就是还是什么都不会,这样的求法与修法,对于解脱来说有什么作用么?没有任何作用。

  八、法入心才是修行的目的

  最近我会要求弟子在修行时,尤其是在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方面,多做一些磨练。我相信经过长时间磨练以后,大家的修行智慧会越来越增上。

  往昔很多人对于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有很多迷惑,但是现在已经越来越感觉到,修行只是口中说说是不够的,还是要真正去修,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滋味。无论是重于观察修还是安住修,都有必须要到达的见解。刚开始入门修学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时,由于前面多多少少也学习过一些理论,因此对它的一些分析和最后得到的见解来看,从文字般若的角度猜个八九不离十并不困难,甚至也能说得出其中的一些意义。

  就好像我现在让你去做一件事,你可以反过来和我说,曾经你们家乡也有这样的人,取得了诸如此般的种种成就等等。但是请问,这和你有什么关系呢?老师给一个学生讲一门手艺,并且告诉学生,可以凭借这门手艺改善你的生活。但是你对老师说,你的家乡也曾经有人学过这样的手艺,并且凭借这门手艺赚了不少的钱,改善了自己的生活。如果你把这件事情当成自己以后努力方向与动力当然可以,但是如果以为口中说说就就是自己的成绩大可不必,因为别人的成绩和你没有任何关系。

  如果我们将书上看到的历代传承祖师的成绩以及修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在导师身边再朗读一遍,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这并不是你的见解,我们现在要做到的是懂得依靠这样的方式去修学,令这些文字成为自己的见解,才算是真正将法纳入了心相续。在这个上面真需要多去琢磨琢磨,意义非常广大。

  九、要修行就要懂得修行的道理

  很多人在修行之初都会觉得很不适应,尤其是一些年龄较长者,往昔也没有接触过很深的法,刚开始进入密宗就要做观察修,安住修等等,由于多方面条件不成熟的缘故,难免会有一些糊里糊涂的感觉,修行就好像是行尸走肉般,只是走个过场而已,至于这么修到底是什么道理,具有怎样的意义,完全不知道。可是当你在修行的某个阶段中,翻来覆去修一段时间后,就会开始清楚自己这么做的真正意义在于何处,并且能逐渐懂得如何将这些修法真正运用到自己的修行之上。

  我以前在上师身边求有相定时也求过很多次。当然,我们都知道,根据自己的定力,有相定可以讲解很多种禅定,可能有一种、三种、十种、二十种、三十种甚至更多,虽然所缘境有所不同,实际上都在创造同一种禅定——有相定。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定力不足的缘故,一切禅定之起点与基础就是有相定,至于禅定的数量、时间,与修行方便可以有很多种。

  当时我在求成熟口诀法“有相定”时也求了不少次,并且修了很长的时间,但一直处于有相定的状态。前面导师叫我观什么,我就观什么,至于能不能真的坐得住也不好说,反正就每天这么去观,至于导师要求自己这么做的真正目的在于何处,我并不知道。导师让我这么做,我就这么做。但是修到一定的时候,我的内心也开始产生疑问:“这么做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什么呢?”

  比如我们刚进入佛门时每天都会念诵一些经文功课,但实际上每天噼里啪啦念一通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了,功德也到手了,并不会真正去想为什么这么做会有功德,以及这样的念诵,真正的用意在于何处等等。可是随着修行的时间越来越久,对佛法也越来越了解,智慧越来越增上,内心的“为什么”就会越来越多,会常常问自己,为什么这样每天念诵就会有功德?

  当时,我也是这么问自己。当我在修有相定并且修到一定的时候,虽然前面也一直遵照导师的教言在做,导师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当然,后面也是一直如此),但是内心开始思考,导师为什么要这么讲解?比如导师让我内心观一朵花,一开始我就会开始直接观想花,但是后来我开始想,为什么要观想花,这样观想的真正用意在于何处?一开始什么都想不通。

  有一天我到亚青寺东边的一座山去挖煤,我爬到半山腰挖了一包煤以后,内心就生起很多疑问:“为什么我要这么去修?这样修的真正用意在何处?”当时想直接从书本上得出很多结论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本身对于书面文字内容的认识还是很有限的,而且当时得到一本书也很不容易,所以还是更加看重从自己的修行去体会。后来修着修着就突然感受到了这么修行的目的,知道自己如是修行就是为了成办解脱,并且导师也告诉我们,如今修学有相定的目的也正在此上。由于我们的内心太过散乱的缘故,直接开始修学很高深的法是不现实的,也是做不到的,因此为了能让自己的心安定下来,就需要依照这样的次第道去修。这样从多方面去思维,好像一个一个的疑问都逐渐能解得开,于是那天可高兴得不得了,好像真正已经顿悟的感觉,总觉得有这个感觉非常不得了。

  可是当我想通以后,我还是要背着将近一百公斤重的煤回家。回去的路上路过一个小商店,我就想,今天自己能悟出这么深刻的道理,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修这个法可真不容易,应该可以犒劳犒劳自己。于是我就跑到店里,花了五毛钱买了一包糖,还把煤放在了一边,跑到小溪边上开心地吃起来,觉得今天真实喜洋洋的一天,过得非常值得!当然,这也是由于那段时间对修行过于执著的缘故所致,但总的来说,我们对于修行的道理必须要清楚明白。

  十、修法精进欢喜的公案

  有一天早上,上师和我说,秋天的时候禅院会出关一批弟子,换一批新的弟子进去闭关三年,而我就在这一期新弟子的名单里。当时我的父亲也在我身边,虽然我自己很想去,但我还是要听父亲的意见,听到父亲也答应了上师时,我觉得非常开心。

  当时上师说秋天可以住进禅院,于是我就在秋天之前回了一趟家,想准备一些资具准备进禅院,但是回到家后,父亲就变卦了。他说:“三年的时间太长了,你看看我现在已经老了,三年后都不知道还在不在世上了,你还是不要答应上师去闭关三年了吧。”父亲春天答应了上师让我闭关,现在又说不要去了,我觉得非常惊讶。尤其当时禅院里的和尚一年还有三百元的工资,我在春天就领了这个工资了,临时变卦有点说不过去了。我就和父亲说,一年的工资都吃完了,现在说不去,好像不太合适吧?

  于是我就和父亲说,前面已经答应住进禅院,现在又变卦不去,好像也说不过去。但是父亲还是坚持他的想法,于是我就和父亲说,今年冬天我必须要到山上去,就算不进禅院我也要回去和上师说一下,让他安排另一个人进禅院,如果就这样食言不回去的话,好像不太好。于是我离开家回亚青的时候,也没带走很多东西。

  当然,到了山上以后,父亲又不在身边,我就直接住进了禅院。第一年是条件最差的时候,衣服等很多资具都需要其他道友借给我。因为父亲不让我带多余的衣服,食物上山。所以,当时我吃穿和住宿条件是十五个和尚里,最糟糕的一个。

  当时我前面住的和尚要走的时候,要把墙上的很多画像都拿走,我就过去和他说,能否给我留两张。高原的住宿条件不是很好,房屋外面就是厨房,煮饭的烟火已经把画像都吹黑了,但这前面的和尚留给我的画像是我唯一的画像。没办法,因为我什么都没带。最后墙上除了裸露出来的木板之外,就是这些发黑的画像。

  那一年冬天,有一位非常好的修行人,现在已经圆寂了,每次上师讲课的时候,都会表扬这个人,说他修得有多好。他们家可能是牧区的,他穿的衣服都是羊皮做的藏袍,藏语称之为“噶日”,这个和尚的个子有点矮,但是衣服有点长,所以有一段就会拖到地上。有一次我们打完坐,他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看到他的新衣服拖在地上就想:“一般人穿这个新衣服,可能有点不值得,但是对这个和尚来说,可太值得了。如果我有他这样的智慧与见解,我把整件衣服拖在地上走,都会觉得非常值得。”那时候对于修行解脱的信心是非常非常充足的。这也是我修行过程中的一些事情。

  从总的角度来说,我们也一再强调共同前行的重要性,所以平常真需要在这些方面多下下功夫。前两天,我们从人身难得的角度当中已经讲了很多,重点就在于,反观自己是否已经把身口意三门时时都行于善法之中,善用暇满人身。若能做到这一点,就充分地说明了你依止了导师,并得到上师的摄受,正在修行当中,暇满也已经很圆满,而这也是我们平常依止导师真正的目的。所以,得到了法要以后,要多下一些功夫,要精进修着法走。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02课9-17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03课11-2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