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正念《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
微信公号愿您永具菩提心
【立断】第17章 正念 祖古乌金仁波切 (直读版)
一、“正念”是“成就无散乱”的法门
“正念”是达成“不散乱”的法。
在初始,“正念”被称为“造作的正念”,但是经过修持后,你不需要再努力的“保持正念”,“不造作的正念”反而自然而然生起。
在这之后,“法性正念”随之生起。总之,有六种“正念”。
“正念”是成就“不散乱”的法门。
牧牛时,要看顾“牛群是不是遭受野兽”“牛是不是在吃草”,这称为“作为一个看守者”,你留意照看某件事情。
为了留意照看“本觉是不是散乱”,你首先需要“造作的正念”。
当你慢慢习惯“造作的正念”,它就变成“不造作的”。
最后,你成就“法性正念”跟“智慧正念”。
当抵达“法遍不可思议相”的次第时,“正念”就生起为“智慧”。
意味着“正念”已经转变成“本觉”,但是,这种情况发生时,你不需要再刻意“保持正念”,因为你日夜都“没有散乱”“没有迷惑”。
如云:
“正念”已经变成“智慧”。
如云:
当“本觉”抵达“本然虚空”,“观察修”就会自然而然止息。
“正念”这个看守者消散进入“空性”。
在“不二本觉”的“虚空”中,是多么轻安松坦,让人愉悦。
在大圆满,它就是这个样子。
如果问“在这同时,还需要做些什么?”答案是:除了保持“正念”之外无它。
这里的要点在于“不造作的正念”。
当“造作的正念”变得“自然任运”时,就会有“明晰”“直透”“本然”的正念,它不需要任何的奋力,也没有任何的紧张,只有松坦。
当你习惯在这,就会有“没有散乱的本觉”。
二、“念觉”跟“念知”
目前,“我们的本觉”完全没有力量,彻底的狂野不羁,这是“心”目前的样子。
即使“法身”遍满“轮回”“涅槃”,遍满一切显相。
但是,如果我们没有认出“法身”,就会继续陷入“从无始以来至今一直坠入的狂野习气”。
不论根据“中观派”“大手印”“大圆满”,这都是“必须应用正念”的原因。
根据“大圆满”,被称为“念觉”,也就是“正念”跟“本觉”的结合。
根据“中观派”,被称为“念知”,是“正念”“正知”“不放逸”的结合。
“新嫁娘”刚到夫家时,她处处小心翼翼,心中没有怒气,温言软语,行止温柔,小心妥善照料每一件事情。这是“不放逸”的例子。
如云:
在这条道路上,你需要“正念”“正知”“不放逸”。你肯定不要失去“正念”“正知”“不放逸”。
你要保持“正念”“正知”“不放逸”。
三、“本觉”没有“二元执取”
1、“造作的正念”跟“没有散乱”
在“大圆满”,“色”具有“身的自性”,“声”具有“语的自性”,“念头”具有“意的自性”。
三者被称为“要去从事去承载的三件事”,“承载”意指“带上法道”或“不舍弃”。
这些是你要带上法道的三件事情。
在这个状态,你是“正念的看守者”。
在初始,你必须拥有“造作的正念”跟“造作的清亮亮”。
尽管你需要“稍微的造作”,但是,它慢慢的会变得“自然任运”,如同一条不断流动的河。
“河川”确实会时而缓慢,时而湍急。
一条河川平缓的流动,意味着,它是持续不断的,缓慢的,平静的,而且不断的流动。
你这样安落在“没有散乱的状态”。这种状态中,有所谓的“无修”。
有人说,他们能“心没有散乱的禅修”。
如果他们真的这样“禅修”,同时心里没有想着“自己正在心没有散乱的禅修”,那就没问题。
这就是,在没有散乱的同时,也“无修”。
你可以说它是“修习”,你不会说,自己边“禅修”边“散乱”。
它没有“散乱”,没有“流散”,没有“修习”,没有“禅修”。
有一种“被修习”“被造作”的“没有散乱”,在这种情况中,你只不过是,坐在那里,紧紧抓着“保持不散乱”的想法而已。
有一种专治胃病的藏药,如果在胃中没有被消化,就会变成毒药。
这如同,坐在那里心想着“我没有散乱”“我没有散乱”,这只是一个“念头”罢了。
2、“本智”原本就已经明了
当你说“自生智”时,意味着,它不是“被造作出来的”。
它是“智慧”,既不“迷妄”,也不“散乱”。
“自生的本智”本就明了,但是,我没有觉察到,也不知道我们从一开始就拥有它。
从一开始就明了,那是“本智”。
“天生本具”指,不是被努力造作出来的。
它既不被接纳,也不被排斥,它具有“本智”。
我们没有说“本就不明了”,它是原本就已经明了的。
如果“自生智”混杂了丝毫的“禅修者”跟“被禅修者”,如果“自生智”被当作是“被禅修者”,而“禅修者”心里想着“我完完全全的没有散乱”,那么,这其中就有“二元执取”,你就会被“二元执取”束缚。
四、“自生智”离于束缚,离于解脱
1、一切众生都拥有佛心
如果没有过患,所有众生都已经是佛了。
所有“众生”都拥有“佛心”,从“普贤王如来”下至“最微小昆虫”,原本遍满了“自生智”。
而且这“遍满”,不是“暂时的遍满”,而是“原本的遍满”。
如果“自生智”只是“暂时的遍满”,我们就不会知道“自生智”。
我们可能会因此而认为“它可能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它或许只是暂时的。”
如果它只是“暂时的遍满”,那么就难以知道,情况不是这样,
如云:
它原本就是“遍满的”,从初始以来,它一直遍满在“众生”之内。
2、因为分别念而迷妄
如果问“是什么引起灾祸?是什么击垮我们?”
答案是,击垮你的是,你持有一个“禅修者”跟“被禅修者”的“分别念概念”。
这如同,把“自生智”当作“禅修的对境”,“你的分别心”就是“禅修者”。
你对这个“既空又明的状态”,生起“智识上的认识”,并且把它牢记在心,心想:
上师曾经说,有某件“既空又明”的事物,一定就是它了。耶!我现在“不能散乱”“不能丢失它”。
这个情况下,整个事情是“造作的”。
如云:
如果没有这份“造作”,它就会是“无拘无束的”“解脱自在的”。从一开始,就没有什么绑缚“自生智”。
如果某些事物,再度被捆绑起来,就必须把它松绑。
但是,“自生智”是解放的,没有束缚的。
某件没有被束缚的事物,不需要解开松绑,它是“解脱的”,全然的“解脱”。
“解脱”“自在”“赤裸”“本然”不是某件我们要去“造作”的事物,这是所有人必须抵达的境地。
多数人认为,“自生”是暂时的,并且试图把“本智”变成某件,必须被重新认出,必须被重新理解的事物。
他们把某些“不需要被造作的事物”变成“造作的”。
并且,试图去捕捉那“不需要被执持的事物”,这就是“因为分别念而迷妄”。
生生世世中,这种情况,一再发生。
如云:
它离于“束缚”,也离于“解脱”。这句话非常重要!
如果某件事物“被束缚”,就必须解开它,就有工作要做。
但是,由于它原本“没有被束缚”,所以不需要“再解脱它”。
如果它起先是“被束缚的”或“被捆绑的”,我们必须给它松绑,这是真相。
但是,身为“众生”,我们现在是“受束缚的”,我们被“二元执取”束缚,因此,要把“二元执取”解开。
尽管这样,在这里,“被解脱者”跟“解脱者”是相同的。
五、“造作的正念”跟“心想我正看见心性”的差异
“造作的正念”是这样的念头:“喔!我散乱了,我必须再注视,然后观照。”
“心想我正看见心性”只是智识上的理解,它是想着“我正在观照,我没有散乱”。那是“念头”。
心里想着“我没有散乱”,这就是“固着”。
不必去想这个,在那时,你反而必须断除“散乱”跟“没有散乱”的念头。
仅仅是“想着自己没有散乱”,帮助不大。
修持是,处在“注视,看见心性”的当下刹那,而不要持有“它是这样”“它像那样”的想法。
老是想着“我没有散乱”,如同一个人,没有被铁链束缚,反而被一条金链束缚。
不论是被“铁链”或“金链”捆绑,两者都是“束缚”。
“金链”绑缚他,如同“我没有散乱这个念头”束缚他。
“这个念头”如同一条“黄金打造的漂亮链子”。
但是,如果你甚至连“我没有散乱”这个念头都没有,那么,就只是“一般的,不受控制的念头”,如同一条铁链束缚。
如果心想“现在没有散乱”“我没有散乱”,你就有所持取。
你必须舍弃“我散乱”跟“我没有散乱”这两个念头。
在大圆满,“修行者”要离于“取”(接纳)跟“舍”(拒斥)两者。
首先,“认出”是首要。
刚开始,你通过“造作的正念”,注意到“我现在散乱了”“我曾经散乱了”“我流散了”“我散乱了”,这些念头是“造作的正念”。
提醒自己“我散乱了”的那一刻,要让自己,自然的“安落在本然”。
如果你开始想着“我没有散乱”,那仅仅只是“分别概念”而已。
在那时,你要舍弃“我正在流散”跟“我没有流散”的念头,只要“全放”就可以了。
“全放”有三种:“身如山全放”“眼如海全放”“觉性任运全放”。
第一个“身如山全放”,一座山不会移动,“全放”意味着“当下刹那”。
如果开始想着“我没有散乱”,就不是在“全放”。
断舍“散乱”跟“没有散乱”两个念头,你于是离于“观看者”跟“被观看者”。
这是“见”的最关键要点,是“诸佛”跟“众生”的界线。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没有散乱的”,那么,你仍然是一个“众生”。
它是“诸佛”跟“众生”之间的界线线。
你可能一开始就已经“认出本觉”,但是重点在于,你对这份“认出”必须决断,必须坚定。
如果已经认出,但是无法决断,无法坚定,那么,你仍然“受束缚”而无法“解脱”。
在注意到“自己散乱”的第一刹那,你心想“喔!我散乱了”这是“造作正念”的生起。
“我散乱了”这个念头是“造作的正念”。
如果心想着“我散乱了,我不要散乱”。这里有两个“念头”。
但是,在想着“我散乱了”的刹那,如果没有取舍,就直接到达了“本觉”!
这个情况,如同打开手电筒,光芒乍现的刹那,这是最重要的要点!
要舍弃“我没有散乱”这个念头,你不需要去想它。
如云:
在“显相的云”的背后,就是“胜义的虚空”。
舍弃“它是”“它不是”“我散乱”“我没有散乱”等念头。
在这之后,有一份清亮亮,这就是“甚深光明法身”,你达到“本觉本身”。
不需要去想自己“没有散乱”甚至连想都不用想,你就已经到达“本觉”。
反之,想着“我没有散乱”,这如同缝上一块补丁,其中有缺患。
我们说“本智离于取舍”,但是没有说“本智有取有舍”,说“本智有取有舍”是不恰当的。
如果心想着“我没有散乱”,你就是在“持守”“安立”“造作”没有散乱这个念头。
如果安立“没有散乱”,舍弃“散乱”,这就是取舍。
[吉美林巴尊者]云:
第一个刹那,如同千两黄金。
在没有“没有散乱”这个念头时,它就如同身上没有穿任何衣服一样,它是赤裸的,暴露的。
另一方面,“我没有散乱”这个念头,如同穿上衣服。
如云:
“正见”离于固着,而且,“正见”从来不固着。
心里想着“我没有散乱”,这是“固着”,是“分别心”内的一个显相。
但是,“自明的本智”离于“分别心”。
“自明的本智”离于“分别”,只要想着“自己没有散乱”,你就受到“分别”的束缚。
不要对本觉做任何事情,只要运用“如同电光一样的凝视”就可以。
在认出的第一个刹那,不要去想“我散乱了”或“我没有散乱”。
如果这样“修持”,就是“第一流的修持”,就是“千两黄金”,非常的珍贵!
舍断取舍,绝对不要做这样的事情,比如心想“现在是正确的”“现在是不对的”。
第一个认出的刹那,就是“本觉”,在这个刹那,你甚至没有丝毫的“确认”“否认”“取舍”,你不纠正任何事情。
虽然“第一个刹那”不会持久,但是,如果试图去维持它,你就是在以“分别”“概念”在维系它。
这么一来,就不再有“立断”,反而变成了“慢断”。
“立断”是非常重要的用语,是“直断”或者“彻底斩断”。
虽然还没有“舍断”“舍弃”任何事物,但是,如果认为,仍有某件事物要去持守,那就没有“立断”。
如果认为,仍有某件事物要去安立,你也仍然没有“立断”。
如云:
在舍弃“能思”跟“所思”之后,如同一个“没有分别念的稚童”一样的歇息。
“过去念”跟“未来念”,都必须舍弃。
“能思”跟“所思”也意味着“主体”跟“客体”,这两者,必须被舍断。
彻底舍断“能思”“所思”之后,你要像一个“没有分别念的稚童”一样观看。
“稚童的想蕴”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他还没有任何比如“我要去做这个”“我要去做那个”“我要去吃这个”等想法,他只是处在当下。
他看见母亲的乳房,心想“我想要吸奶”,并且开始吸。
如果你坐在那里,心想着“我没有散乱”,那么,你不像一个稚童,因为稚童从来不会去想“我没有散乱”。
但是,稚童还没有“认识心性”。
另一方面,我们已经被指出“赤裸的当下本智”。
如果开始想“我没有散乱”,这表示我们有分别。
事实上,我们必须舍弃“所有的五蕴”。
如果“五蕴”没有被舍弃,就不会证得“五佛”。
只要牵涉并陷入“五蕴”,“五智”就遥不可及。
“想蕴”应当被舍断,如果涉入并且全神贯注在“分别”,心想“我没有散乱”,那么,你就是在“起分别”。
事实上,你不需要去想“自己是没有散乱的”,你只要像这样的坐着就可以了。
它本身就是直透透的,它是包含“本觉的明空双运”。
只要它没有退堕或丧失,你就不要去想“自己要避免散乱”。
但是,当那相续已经丧失的时候,“本智”就丢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