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入于四时佛平等《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
微信公号愿您永具菩提心
【立断】第16章 入于四时佛平等 祖古乌金仁波切 (直读版)
一、四时修持“不息法性的续流”
“大圆满修行者”应该通过“入于四时佛平等”,努力精进的修持“不息法性的续流”。
1、在白天,封印“诸显相”
修行者要在座上跟座下,不失“本觉的本然稳固”。
并且决断“所生起的任何显相”,都是“胜妙”而且“无碍的实证状态”,这个状态,是“不二”而且“本自解脱”。
当你无法这样修持时,就训练自己,把一切诸法,感知为“幻相”,不要让自心失去控制而放肆狂放,反而要带领“自心”进入“本净的虚空”。
2、在黄昏,自然的“集摄诸根”
采取“化身坐姿”,把注意力集中在“脐轮的四瓣红莲花”,“脐轮”位于体内“呈淡红色散放光芒而且笔直的中脉上”。
在“肚脐”位置,有个{阿通}(短阿),代表“暖热的自性”。
在头顶,有白色的{杭}字,代表“大乐的自性”。
“排出滞气”并且“持宝瓶气”,无法“持宝瓶气”,可做“中等长度的持气”。
把注意力,集中在由“燃滴”所生起的“大乐暖热”(拙火)。
3、在午夜,让“识”入宝瓶
保持“化身坐姿”,如前观想,位于中脉的“心轮”上,有一朵“四瓣红莲花”。
把注意力集中在莲花中央,散发光芒的白色{阿}字。
之后,观想头顶上,有另外一个白色{阿}字。
接着,观想在这两个{阿}之间,有21个非常细小的{阿}字,如同一条细绳,形成宝瓶的形状,或轻柔的持气。
在快要睡着之际,观想所有的{阿}字,渐渐的消融入心间的{阿}字。
想象这个{阿}字,位于闭合的莲花苞内,散发光芒,如同一只宝瓶内的灯焰。
训练自己入睡时,决意要“认出梦境”。
4、在黎明,自然的“明现本觉”
一旦从睡眠中醒觉,立即采取“法身坐姿”,把目光导向半空,并且发出{哈}声的方式呼气三次。
之后,观想心间的莲花绽放,白色的{阿}字,从头顶梵穴射出,清晰的留在距离头顶一弓尺的空中。
把注意力集中在{阿}字,并且微微的呼气。
如果心变得“掉举”,让{阿}字,降下到心间,目光下移,并且把注意力集中在心间{阿}字。
如果感到“昏沉”,观想{阿}字位于距离头顶一弓长的空中。
二、等同于一切佛的状态
1、在四时阶段内从事修持
“入于四时佛平等”的用意是,不要浪费任何时间,要不间断从事修持。
这是个特别的“大圆满法”,把日夜24小时,分成四个阶段,类似“每天修持四座法”。
修持“入于四时佛平等”,一整天分为“白天”“黄昏”“夜晚”“清晨”四个阶段。
在这四个阶段,从事修持,这样一来,修持变得连续不断。
然后,你结合“一切佛的状态”,进而变得等同于“一切佛的状态”,没有浪费任何时间。
第一个时段“在白天封印一切显相”,意味着,不要向外固着“色”“声”等六尘,不要向内“专注在心”。
反而要“放下一切”,没有固着的处在“立断的状态”。
2、实证一切诸佛的“大平等性”
不固着“所执”跟“能执”的刹那,“显相”跟“心”自然而然“被本觉封印”。
“所执”指“显相”“对境”,“能执”指“心”“感知显相者”。
这时,只要“安落在立断的状态”就可以。
一旦对“所执”跟“能执”,没有固着,就没有“主体”跟“客体”,“显相”跟“心”的“二元分别”,这被称为“大平等性”。
通过安落在“没有固着”,“显相”跟“心”的体性就是“本觉”。
只管这样安落,被称为“跟诸佛的境界结合”或“佛平等”。
也就是“永远不离成佛的状态”,并且把“成佛的状态”融入日常生活。
一般人的作为恰恰相反,更不要说“大平等性”了。
“显相”跟“心”,被分成“主体”“客体”二元。
因此,心总是怀着“贪”“嗔”“无记”,追逐着“被感知的对境”。
这相反于“一切诸佛”的“大平等舍”。
在这里,“禅修”指“平等舍”“平等摄持”。
“本觉的状态”是:不向外“固着显相”,不向内“专注在心”。
只管让“感知者”跟“被感知的对境”任其自然,就是“大平等性”,这被称为“实证一切诸佛的大平等性”。
“大平等性”是“没有固着”“没有执取”,意味着,既不“向外追随”,也不“向内固着被感知的对境”。
我们因为“贪”“嗔”,永无止境“流转轮回”。
有“固着”跟“执取”,心就远离了“平等”。
“五尘”是“显相”,“心”是“主体”,这两者让我们绕着“念头的活动”团团转。
这跟佛相反,佛不会“追随显相”,不会“执取那感知显相者”。
当佛住在“平等舍”时,“显相”跟“感知显相者”融合为一,一旦“固着”瓦解了,就有“大平等性”,这是“诸佛的平等舍”。
[龙钦巴尊者]云:
任心留在“平等性”之中。这既离于“住心在平等舍之中”,也离于“不住心在平等舍之中”。休息在这“离于住心跟不住心”的状态中。
如果想要让心“住在平等舍的状态”,就是一种“分别的概念”,“不住心”也是“分别的”。
但是,离于“住”跟“不住”,就是“立断的状态”。
三、入于四时佛平等
1、在白天,封印“一切显相”
2、在黄昏,自然的“集摄诸根”
“太阳”西下,天色变暗时,一直到就寝前,在这段时间“修持拙火”。
3、在午夜,让“识”入宝瓶
在午夜,结合“光明瑜伽”一起修持。
4、在黎明,自然的“明现本觉”
这个修持,是为了“提振”和“焕发”本觉。
四、在黄昏,自然的“集摄诸根”
其实是“拙火的修持”,身体是修拙火的基础。
1、智慧脉,智慧气,智慧明点,都以身体为基础
此时此刻,“佛性”被封装在“诸蕴”“诸大种”“诸根”构成的身体内。
所有这些“蕴”“诸大种”“诸根”的精华,存在“气”“脉”“明点”中。
“气”“脉”“明点”有“一般的”跟“智慧的”两种。
一般的“气”“脉”“明点”,是我们知道的“诸脉”,在“诸脉”中流动的“气”,以及“红明点”“白明点”等。
这些“明点”,赋予其他众生“新生命”的基础。
此外,一般的“气”“脉”“明点”,是“智慧气”“智慧脉”“智慧明点”的所依。
把这些运用到修持中,被称为“圆满次第”。
“圆满次第”有两个面向,“分别的圆满次第”跟“无分别的圆满次第”。
也称“有相圆满次第”跟“无相圆满次第”,“有所缘圆满次第”跟“无所缘圆满次第”。
在“大圆满”,也修持“拙火”,在“大手印”,“那洛六法”之一就是“拙火”。
如云:
“拙火”是“大手印法道”的主要支柱,也被看作“那洛六瑜伽”中最重要的瑜伽。
在这里,“拙火”当做“圆满次第”来修持,需要稍微励力。
因为,“智慧脉”“智慧气”“智慧明点”都是以身体为基础,然后,你运用这个修持。
2、“燃滴”的观想
“身体”由来自父母的“红明点”“白明点”构成。
位于肚脐下方的{阿通}是来自母亲的“红明点”的精华。
位于“中脉顶端”的{杭}字,是来自父亲的“白明点”的精华。
就“体性”而言,“红明点”是“暖热”,“白明点”是“大乐”。
观想“中脉”,以及观想“肚脐四指下方”有一个红色的{阿通}或“小小的火焰”。
在“中脉”顶端,有一个上下颠倒的白色{杭}字。
通过呼吸,煽动{阿通}的火焰,直到一路沿着“中脉”燃烧起来。
这火焰,触及位于“中脉”顶端的{杭}字,使得{杭}字开始融化下滴。
这是这个修持的主要部分,称为“燃滴”。
如同把油,一滴滴的滴在火上,滴的油越多,火焰就越炽热。
火焰越炽热,被融化的东西就越多。
因此,{杭}字被{阿通}融化了。
这是“暖热”跟“大乐”相融合,首先开始充满整个“中脉”,接着充满“所有脉”。
随着身体充满了“大乐”跟“暖热”,也燃尽所有的“串习”跟“障蔽”。
“暖热的体性”是“空性”,“大乐的体性”也是“空性”。
“空性”是“大手印的状态”,这个状态,被形容为:
显相跟空性无别的“空性”,无别于“殊胜不变的大乐”。
在“这个修持”结束的时候,你应该只管“无所缘的安落在本觉”。
这是“离于所有分别”的“圆满次第”。
“龙钦心髓前行”云:
“风”“脉”“明点”自性菩提心,乃至菩提果间永皈依。
我皈依“风”“脉”“明点”(菩提心的体性)。
“菩提心”不是“风”“脉”“明点”的身体面向或世俗面向,而是指“风”“脉”“明点”的智慧面向。
3、“有相拙火”跟“无相拙火”
我们拥有的身体,是具有六大种的金刚身,有时被称为“金刚瑜伽母”,这是基础身。
就体性而言,从母亲处获得的“红明点”是“金刚瑜伽母”,从父亲处获得的“白明点”是“胜乐金刚”。
“修持拙火”有两种方式,“有相拙火”跟“无相拙火”。
“有相拙火”指观想自己具有“金刚瑜伽母”的身相。
“无相拙火”指不去观想你具有何种特定的身相。
修行者通过一幅描绘“中脉”,的绘画,就能了解“在黄昏,自然的集摄诸根”这句根本颂的意义。
与其说是“感官”,不如说是“根”,把“诸根”集摄在关键点上。
“诸根”通常被理解为“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
但是,在这里,“红明点”“白明点”才是“诸根”的精华。
“集摄诸根”的关键要点在于,运用“红明点”“白明点”,修行者可以观察自己是“金刚瑜伽母”的身相,或也不必从事观想。
但是,“观想”自己是“金刚瑜伽母”时,这“金刚瑜伽母”身相的内部,应该如同一个巨大的光帐,“清亮”“透明”“中空”,而“中脉”如同“光帐”的支柱。
“中脉”也是“清亮”“透明”“中空”的,并且有点像水晶。
这是“观想中脉”的简单方式,如果可行,也可以做复杂的观想。
“左脉”“中脉”“右脉”汇集在肚脐下方四指处。
“中脉”止于“头顶”,“左脉”“右脉”绕过耳朵上方,在鼻孔内交会。
此外,也可以观想“五个脉轮”:
1)位于头顶中央的“顶轮”,有32个“脉辐”。
2)“喉轮”位于“喉部”,有16个“脉辐”。
3)“心轮”有8个“脉辐”。
4)“脐轮”有42个“脉辐”。
5)位于私处的“秘密轮”有64个“脉辐”。
当“充满大乐的暖热”开始扩散,想象在“诸脉”内扩散。
首先,散布到“中脉”,接着散布到“左脉”“右脉”,然后散布到“五脉轮”以及“所有脉轮的脉辐”。
4、种子字,燃尽一切“障蔽”“串习”
即使我们说,“拙火的暖热”是“红明点”,是{阿通},“大乐”是{杭}。
但是,两者都具有“大乐”跟“暖热”,都具有“大乐”跟“空性”。
在“性”过程,不仅有“大乐”也有“暖热”,两者一直都存在。
观想“诸脉”{杭}{阿通}时,其实不是在想象某件崭新的事物,而是提醒自己,彰显已经在那里的事物。
因此,“拙火”居于“那洛六法”之首。
如果没有“拙火修持”,“那洛六法”其他五法,就没了驱动力。
“左脉”“中脉”“右脉”是三身的基础,是三身的所依,也是“大乐”“明晰”“无分别”三种觉受的所依。
“无分别念的觉受”属于“中脉”,“大乐”“明晰”的觉受跟“左脉”“右脉”有关。
{阿通}被称为“内火”“拙火”,意指“愤怒的女性”。{杭}意指“愤怒的男性”。
“图”意指凶猛,愤怒,狰狞,被用来形容“忿怒尊”。
因为,“忿怒尊”燃烧着火焰,无懈可击。
“忿怒尊”无法被制服,“忿怒尊”忏灭所有的仇恨。
{杭}字跟{阿通}燃尽所有的“障蔽”“串习”。
5、广中略“三种拙火修持法”
金刚乘有许多“修持心性”的法门,而且少有困难。
“拙火修持”是“有相生起次地”,“拙火修持”有广中略三种程度的复杂性。
1)“广”(详细周密)的方式,是经过许多不同的程序,观想所有的“脉轮”“脉”“脉辐”。
2)“中”(中间)的方式,是观想“左脉”“中脉”“右脉”。
3)“略”(极简)的方式,是观想,身体如同一个“光帐”,内部是“中空的”,“中脉”如同“一根水晶管”。
“中脉”如同“帐棚的水晶支柱”,“支柱的底部”像一团火焰一样的{阿通},顶部是{杭}。
“大乐”的“暖热”弥漫,充满全身,燃尽所有障蔽。
这三种层次,大致相对应“玛哈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三内密续。
“玛哈瑜伽”通常非常详尽,非常复杂。“阿努瑜伽”比较简单,“阿底瑜伽”更简单。
这三者中,哪一个让你感觉比较合适,就修哪一个。
同时也要知道,它们是“圆满次第”。
“圆满次第”离于“分别”,本身就是“立断的见”,如同驱动所有机械装置的电力,没有了电力,什么也起不了作用。
如果依照“阿底瑜伽”的方式来修持,所有的观想,都是在“立断的状态”进行。
这个观想,总是充满了“立断的见”。
即使在“玛哈瑜伽”,“所有观想”都是在“真如三摩地”展开。
如果没有“真如三摩地”就不是正确的观想。
“拙火法”跟“各种观想法”如同机械装置,立断的“见地”,离于分别的“圆满次第”,是驱动机械装置的电力。
机械要运转,零件跟电力,不可或缺。
在“大圆满”,一切都从“本觉”开展。
由六大构成的身体,确实会感到“快乐”“悲伤”,这身体充满了“苦”“乐”。
尽管“本觉”是关键要点,但是,不同的“业”跟“烦恼”,无始以来就一直潜伏着。
这些“业”跟“烦恼”是有漏的。
但是,“这身体”却是“智慧的基础”,如云:
“大智慧”住在“体内”。
修持时,要繁要简都无妨,但是,无论如何,心中要有一个“念头”:我是“金刚瑜伽母”,如同一个光帐一样清亮透明。这样就可以了。
然后,在光帐的内部,有一根水晶柱。不必僵硬的坐着,也不必把所有细节记在心里。
{阿通}跟{杭},是“暖热”跟“大乐”。
“暖热”燃尽所有“障蔽”“串习”“恶习”。
我们确实有许多燃料可以生起这火,燃尽所有的“障蔽”“串习”“恶习”。
通过这个修持,“障蔽”“串习”“恶习”全都被燃尽。
我们确实拥有一个具备这些大种的身体,为了善用这个身体,请修持“拙火”!
五、在午夜,让“识”入宝瓶
这是修持“梦瑜伽”跟“光明瑜伽”。
当你渐渐入睡时,试着留在“本觉”中,不要“昏睡过去”。
“识”指“心”(了知的面向),“瓶”指“身体”。
1、把“梦境”转化成“光明”
观想在心间,有一朵四瓣的红色莲花,不是由血肉构成的心脏。
四瓣红莲的中央,站着一个细小的,白色的{阿}字,光灿灿的,照耀出白色的光芒。
{阿}字照亮整个体内,并且,从毛细孔照耀出去,散放各方。
周围一切,都被照亮了,光芒遍布房间,整座房屋,屋外,直到一箭射出的距离。
光灿灿的{阿}字,如一只明亮的电灯泡,照亮各处。
这是“显光明”的面向,仍然是一种观想。
(“显光明”指“五色光”“影像”等)
但是,“观想者”(也就是心)认出了“心性”,这就是“本觉”本身。
在从事这观想的同时,只要“安落在本觉”“歇息在本觉”就可以。这就是“空光明”。
(“空光明”是“心性的明分”,如同“清朗开阔的天空”)
“光明”有“显光明”跟“空光明”两个面向。
当你躺下睡觉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光明的这两个面向”,并且,从事观想的同时,歇息在“本觉”。
这么做,就能把“梦境”转化成“光明”。
在梦的状态,“心的真实自性”(基光明)被证实。
2、三种光明
1)如同深眠的“深光明”
从睡着那一刻开始,“本觉”彻底斩断了“念头之流”。
“深光明的状态”可以从睡着的那一刻持续下去。在这个状态,没有梦境。
留在“相续不断的本觉”中,直到早晨醒来为止。
这种状态,是可能发生的,因为,“本觉”胜过“所有的分别念”,或把“所有的分别念”送回“遍基”。
这时,“所有的念头”都平息了。
2)如同浅眠的“浅光明”
修行者闭眼躺着处在睡眠状态时,通过“明觉”能够看见,房屋跟整个周遭环境的所有动静,清晰得如同白天一样。
3)觉受光明
“觉受光明”是指“大乐”“明晰”“无分别念”三种觉受。
那是一种睡眠的状态,所有不同的事情,都能在其中发生。比如旅行到其他世界等等。
事实上,那算不上一种“禅修觉受”,它仍然是短暂的。
再次的,{阿}字的光明灿亮,从心间照耀而出,照亮整个周遭环境,这是“显光明”,是一种观想的行为。
“心”是“从事观想者”,当你注视“这个心”时,你会发现,心是“空的”,不是实有的。
心显现,但是,心没有“自性”。
但是,这却不会防止或阻挡“观想的进行”。
在“观想”的同时,认出“心”,就是“显空双运”,也是“生起次第”跟“圆满次第”双运。
比如,成办“息”“增”“怀”“诛”四种事业的“共的成就法”,肯定是在“不离本觉”的状态下进行。
圆满实现这“四种事业”的,正是“本觉的妙力”。
否则,仅是从概念上思维“必须镇伏这个”“必须成就那个”,不会成办。
仅是想象“在光明的状态”“白色光芒从心间射出来”,也只是“概念上的造作”。
相反,要注视“是谁在从事这个观想”,并且“认出心性”。
这样,肯定会成为“真实的光明状态”。
六、在黎明,自然的“明现本觉”
黎明清醒之际,清醒的那一刻,立刻坐起,并且猛力的发出{哈}字。
这时,位于心间的{阿}字,从中脉向上冲射,并且从头顶射出。
(蒋贡康楚仁波切的版本是:发出{哈}字之后,观想在天空的中央,有一个自生的,极秘密的,光灿灿的{阿}字。)
{哈}字在面前的“虚空”显现,漂浮在半空,而你安落在“真实而且不造作的本觉”。
“本觉”维持多久,就留在其中多久。
在这里,“本智”或“本觉”的意义是相同的,而且,“本觉”本来就具有“自己的明性”。
当说“明现”时,我们不必去“造作明性”,反而只要通过观想{阿}字射出,安落在“本觉”,让“本然的明性”呈现就可以。
只要带着“无散乱的本觉”自然的注视半空中的{哈}字。
这段时间内,可以看看“无散乱”保持多久时间(修行者可以自行测量)。
只要“无散乱”持续下去,你的注意力就会在{哈}字上,同时也会有“本觉”。
当你忘失时,“本觉”也会忘失。
这是个非常甚深的法门,能够清除“所有的昏沉”。
重点驱除“无念的昏沉”,除去“无念的昏沉”是当务之急!
七、在白天,封印一切显相
当然,最重要的是“白天的修持”,也就是“用本觉封印一切显现”。
“保任本觉”的重点在于,保任那份“明白灿亮”,这份“明白灿亮”具有某种本自的稳固。
“用本觉封印一切显现”意味着,“本觉”没有因为“生起的妄相”而“散乱”,“本觉”不会落入“显相的掌控”。
这意味着,白天期间,安落在“无散乱”。
八、日日夜夜“保持无散乱”
这四个修持中,有三个修持,似乎是“念头的造作”,这是指“心的造作”或“生起次第”。
事实上,由于它们在“无散乱的本觉”当中进行,它们因而是由“本觉的妙力”创造出来的。
它们不是“一般的思维”或“想象”,“一般的思维”或“想象”都是“一般的没有受控制的念头”。
对于“没有认出本觉的人”而言,毫无疑问,一定会有“心的造作”“心的活动”。
“心的造作”“心的活动”只不过是“分别念”罢了,别无其他。
如果有“太阳”,自然而然有“阳光”。
如果处在“本觉状态”,就会有“本觉的妙力”,“本觉的妙力”会如这些修持法门所描述的那样显现。
“本觉的妙力”不一定会像“一般的念头”。
在“本觉的状态”,任何生起者,一定是“本觉的妙力”。
在“二元心”之中,只会生起“分别念”。
在“大圆满”云:
对于那些希望即生证得正等正觉的修行者,不要在白天期间“散乱”,不要在夜晚期间“睡眠”。
“不要在夜晚期间睡眠”意味着,修行者修持这里的法门,这样一来,即使表面上看起来如同睡觉,但是没有白白浪费时间。这是“不间断的修持”。
日日夜夜“保持不散乱”,这样就一定会“即身证得正觉”,甚至不一定花上一辈子时间。
大圆满密续云:
如果修行者这样的修持“入于四时佛平等”,那么,他不必花上超过13年的时间,就能证得正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