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定解宝灯

定解宝灯论(三问入定相128-134)

创建日期:2021-10-30

  定解宝灯论(三问入定相128-134)

  己二(真实抉择)分三:一、须断我执之理;二、以喻说明;三、了知后应实地修持。

  庚一、须断除我执之理:

  自他依靠此实执,周而复始入有海,

  遣除此等之对治,即是无我执著相。

  无始以来,自他等无量众生依靠这种实有的执著,周而复始不断地沉入三有轮回的大海之中,如果想从中获得真实解脱,必须依靠无我的对治,遣除一切实有执著。

  遣除实执的对治方法就是无我的执著相。通常于世俗中修持慈悲心的功德非常大,但相对无我而言却无法与之相提并论,《量理宝藏论》云:“慈等与我不相违,因非能断轮回根。”慈悲心等与无我可以说是间接相违,但若不是直接相违能否断除我执呢?不能。必须修持无我的智慧才能断除轮回的根本,因此,了知无我的重要性后,应首先以理抉择无我。

  宗喀巴大师《三主要道论》中说:“不具证悟实相慧,纵修出离菩提心,亦不能断三有根。”本论亦于下文中说:“此乃一切初学者,无有错谬之入门,口说最初即断此,乃是散布魔密语。”众生依此实执在轮回中不断流转,而其根本因即是无明,欲断除无明就必须修持无我的执著相,无我虽也属于一种执著,但针对初学者却不能首先断除,否则很难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而对于无我也需要依靠智慧观察抉择,并不是上师说“我不存在”,于是我就真的没有了,应该通过《中观六论》的观察方法进行抉择,以智慧剖析,了知“我”只是众生迷乱分别念前的执著相,所谓的“我”根本不存在。这样从理论上了知后继续修持,渐渐即会断除我执。

  未知无有之道理,仅信无有无利益,

  对于“无我”应从道理上通达,否则,仅仅依靠信解而如此言说无有丝毫利益。

  随法行者通过认真的闻思,依靠中观各种推理抉择之后,对“我不存在”这一结论生起相当稳固的定解,这种见解不会随他而转。而随信行者听到别人讲“我不存在”,出于对他的信仰,于是自己也认为“我并不存在”,但这样的见解很容易随境而转,对于无始以来漂泊轮回之因——实执的断除没有任何利益。

  庚二、以喻说明:

  如同对于花色绳,迷乱执著其为蛇,

  观想无蛇无有利,若知无理断蛇执。

  信心固然重要,但与智慧相比则稍逊一筹,因此应以智慧对无我进行详细抉择。现在社会上稍具聪明智慧者,如果对其稍作指点,即会使之从道理上明白,“我”确实不存在,此时他的见解也不会退转。

  比如黄昏时见到一条花绳,误以为是毒蛇,心中开始惶惑不安。这时即使别人说“根本没有毒蛇,不用害怕”,但对于自己亲眼所见仍无法遣除疑虑,内心的恐惧根本不能消除。后来依靠明灯等助缘,对此“毒蛇”反复观察后,发现其实只是一条花绳,于是长舒一口气,内心的恐惧感也涣然冰释。

  从密法角度而言,无始以来的实执从众生迷乱现象中起现,通过上师窍诀认知自心本性后,一切迷乱显现自然而然消于法界,这时不会再于轮回中辗转感受痛苦。这一点,若依大圆满等密法方式解释则有很多殊胜窍诀。

  因此,通过各种中观方法观察自心本性,对断除我执有很大利益。如此分析抉择时,会发觉世间的种种行为无有任何利益,根本不可靠,只有断除我执才能脱离轮回、获得寂灭解脱的安乐,这才是真实正道,由此必定会对佛教生起坚定不退的信心。

  庚三、了知后应实地修持:

  是故分析而了达,不应停留观察上,

  无始实执久串习,务必再三修无我。

  经过多年闻思、依中观推理反复思维观察之后,自然而然会认识到所谓的我根本不存在。但仅仅认识无我是不足够的,由于无始以来串习的恶劣习气非常严重,仅以理论了知根本不能断除我执。所以诸位修行人不应停留在表面观察或口头言说上,自己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应该继续修持无我空性。

  有些人仅于上师面前得到了微不足道、如芝麻般的少许法要,就开始手舞足蹈、欣喜若狂,认为自己已经通达无我了,但没有实地修持的话,遇到烦恼等外缘时根本无法做出对治,仍然是唉声叹气、苦不堪言。所谓的修行不要停留在观察认识这一层面上,宗喀巴大师《三主要道论》在讲完三个主要之道后劝勉诸位修行人说:“自己如实通达时,当依静处而精进,速修永久之佛果。”从教理上了知后,一定要到寂静处精进修持,否则所认识的稍许境界极容易退失。所以麦彭仁波切也于此处合掌劝请:无始以来的恶劣习气非常难以断除,希望诸有缘弟子务必精进修行无我,力求断除流转轮回之根本。

  对于修行过程中是否需要执著这一问题,应善加分析后才能抉择。修习显密任一教法时,初学者最初应闻思《现观庄严论》等教理,将世俗显现的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之后精进修持以断除对人法的实执。如果实执未能断除,不仅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无法根除,而且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亦成暗室求物、海底捞针,难乎其难。

  根登群佩大师说过:实执就如捆绑自己的绳索,其上虽有形色各异、五彩缤纷的装饰品,但若未将绳索解开而仅仅解下其上之装饰,则对解脱无有丝毫利益;同理,只有断除对万法的实执,依实执产生的种种迷乱现象方可逐渐灭尽。一切实执的根本即是我执,世间的一切烦恼痛苦皆因我执而起,也正是由于我执的强大力量才导致众生长期流转于三有苦海之中,因此,对于转生轮回三有的根本因——我执应首先认识继而加以断除,就好像认清伤害自己的敌人后将其关进监狱一样,否则必将出现心腹重创之疾、纵虎归山之患。

  己三、彼之必要:

  照见本义诸大德,极其郑重而宣说,

  必须通过修无我,方可根除我执见。

  无我的道理至关重要,尤其单空修法对初学者更是必不可少。印度清辨论师、莲花戒论师、静命论师等中观自续派的论师们,首先抉择相似胜义谛,对初学者宣说单空的修法;藏地以宗喀巴大师为主的高僧大德们,也首先抉择单空修法,以此引导众生次第进入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从古至今,藏传、汉传以及印度鼎鼎有名的高僧大德们,已经通过种种窍诀方法照见心之本义,如实彻见万法之实相,他们郑重其事、异口同声地强调说:“必须精进修持无我,才能断除自相续中无始以来我执邪见的高山。”

  《般若经》对单空以及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都有讲述。所谓的单空对初学者而言是必修之法,如果不能空掉一切实有之执,对世间形形色色的迷乱显现愈来愈执著,对世间八法也越来越希求,则说明我执的力量日渐强大,如此将于三有苦海中不断流转,无有出期。若能对空性有所认识,了知一切器情显现都乃迷乱之法,这样对世间的耽执会逐渐淡漠,于解脱也将触手可及。《般若经》中讲到一个比喻,如同一人于广袤无边的森林中迷了路,正当他彷徨无助地四处寻找出口之时,突然发现放牛的牧童在嬉戏玩耍,于是他如释重负,知道自己已经走到森林的边缘,再不会步入险途了。由于牧童不会在森林中心放牧,因此迷路者在见到牧童后便知道自己已经接近森林边缘,同样,诸位修行者若对空性无我之法有所认识,则很快就会从无边无际的轮回森林中获得解脱。

  我们现在已经被善知识摄受,并且值遇了殊胜的空性法门,从佛经所述之比喻进行推断,可以了知这就是从茂密轮回森林中解脱的象征。最关键的是自己对无我空性的认识程度如何,如果对空性境界已经有所认识,但仅停留在观察这一表相上而未能继续实修的话,则如同隐藏于云雾间的太阳,由浅显认知所得之境界很快就会被无休止的分别念乌云所掩盖,与普通世间人无有任何差异。因此,对于显宗抉择之空性或密宗所许之觉性,只要稍有认识时,就应如同盲人抓住大象尾巴一样,再也不放开。同样,在对空性无我有所认识这一基础上,于实际行为中亦应躬体力行、孜孜不懈地精进修持,否则,只是认识而未修持的话,不要说远离一切戏论的殊胜境界,第一个有边还未远离,何谈远离其他边?简直是痴心妄想。

  此乃一切初学者,无有错谬之入门,

  口说最初即断此,乃是散布魔密语。

  “无我”与“断一边”有相同含义,首先通过各种方法抉择一切万法为空性,此修法是趋入解脱唯一的途径,是无有任何错谬的入门法要。《入中论》云:“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首先了知轮回之根本即是我执,通过种种方法寻找“我是否存在”,若能通达“我”仅是空性假立,那你已经向解脱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对于初学者而言,首先断除我执,继而抉择一切万法为空性,于此空性境界中自然安住,对空性的执著依靠修行力也可渐渐断除,依照这样的次第进行修行,不会入于任何歧途,没有丝毫危险性,是非常殊胜的正道,对此绝对不应舍弃。

  可是末法时代的凡夫众生,自己没有依止过善知识,对显密经论教典也是一知半解,每天入定修行一切万法皆为空性,却于此时执著一个“我”在修行此法,在引导弟子们时也说:“不要执著,就在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中安住。”可是,他明明认为自己存在,万法也实有不虚,在教理及修行上都未对我及我所进行遮破,却令自己以及他人强行观空,这种愚痴可笑的行为实在令人忍俊不禁!麦彭仁波切于本论中说:“假设未知此法理,认为轮回不清净,同时观为净天尊,亦如吐物瓶涂香。”对于本来不清净的法观为清净、本来存在的法观为不存在,这既不符合实际道理也不符合世间规律。

  对初学者创立此种单空修法的利益非常大。麦彭仁波切于《中观庄严论释》中说:“至尊宗喀巴大师也正是为了用慈悲之手救护不具备以理观察的定解而一味迷失在离戏的字面上结果对实执无有任何损害导致误入歧途的那些初学者,才暂时强调说以观察所引发的无自性执著相极为重要。”虽然有些人口口声声说远离一切戏论,而实际连第一个有边仍未远离,又怎么能趋入远离一切戏论的中观之道呢?当然,对相应于中观应成派或大圆满特别利根的修行人,无需经过此种次第,可以直接进入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对此,无论哪位智者都会欣然承许,但于此处宣讲道次第时,则应以多数人之根基安立,这一点无疑是非常关键的。

  如果最初就舍弃修持无我,认为没有必要如此劳心费力地一步步抉择,只要直接安住无有任何执著、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即可,这决定是魔王波旬所散发之魔语。魔王波旬十分有可能显现为善知识形象,对个别修行人说:“不用修无我,直接进入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之后你也认为他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依随这种观点进行修持,其实你已经着魔,落入了深深的迷网之中难以自拔。

  因此最初入定时,对“我如何不存在、柱子如何不存在”的道理应深深生起定解,这种空性的执著非常有必要。那入定时是否需要执著呢?最初阶段需要有无我的执著。麦彭仁波切著有一部《观住轮番净心法》,是中观自续派的一种修法,首先抉择无我,之后抉择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这是引导众生非常方便稳妥的修行次第,大家可以参阅。

  己四(如何趋入)分三:一、真实修行之次第;二、分别宣说;三、闻思正见派之修法。

  庚一、真实修行之次第:

  无我执相所引发,实空胜解已生起,

  尔时无有执著相,非为究竟实相故,

  修离三十二增益,远离戏论大空性。

  由无我之执著引发,实空的殊胜定解会于相续中自然生起,《入菩萨行》说:“若久修空性,必断实有习。”若能不断修习无我空性,实有执著的习气会断除,实空的境界会无碍现前。但此无有的执著相并非究竟之实相,宗喀巴大师于《三主要道论》中云:“何时分别各执著,无欺缘起之显现,远离所许之空性,尔时未证佛密意。”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说:如同我不存在那样,彼之对治的无我同样不存在。因此,对于无我的执著相亦应灭尽,也即修持断除三十二增益,对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境界生起殊胜定解。

  彻底了悟实空后,空性显现缘起性,

  现空何者皆不执,如同火中炼纯金,

  首先对人无我进行修持,此后无我空性之执著也会自然灭尽,此时,虽是空性却可无碍显现,显现之时本体即是空性,空性与显现无离无合。在其他中观论典中讲到中观四步境界:先观空性;于此空性境界中依缘起可以显现,此显现与空性双运;将双运抉择为离戏;离戏也是一味等性。针对中观自续派根基而言,上述四种境界是以次第方式逐次显现的。如此殊胜的境界,就如同于火中提炼过十六次的纯金般清净无染,对显现与空性何者也不执著,正如宗喀巴大师所说:“一旦无有轮番时,现见无欺之缘起,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此时已经获得了最高的境界。

  于此必能起诚信,

  清辨论师在《中观宝灯论》中说:“诸法本来即无生,无生之名亦无有。”意即对一切诸法先观为无生,最后无生之名称也是无有的。我们首先观空性,逐渐空性执著也会灭掉,此时对于缘起显现何者也不执著,如同经过十六次提炼的纯金一般,无有丝毫杂质、清净无垢的境界会于自相续中自然生起,此时对缘起空性之理也会生起殊胜诚信,这是无有任何错谬、异常殊胜之道。

  现在很多修行人修法不成功的原因,即在于没有依照修行次第逐步起修,而是直接进入最高境界安住,但这样的修行就如冰上建筑,必将功亏一篑、一败涂地。一般来讲,若是中观应成派的根基,上师讲解远离一切戏论时,其我执就会无余灭尽,但现在这种根基的众生可以说是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虽已从道理上了知,但值遇外境时,我执就会不知不觉地出现。对于这种渐次根基,首先以无我进行遮破,之后于无我空性中缘起显现,此时即会对如水月般空而显、显而空的境界生起坚定不移的定解。否则,即使口头说得天花乱坠,却根本没有通过修行真实了悟的话,无论如何也无法品尝到缘起空性的甘露妙味。

  否则极为甚深要,印藏诸大成就者,

  长久精勤所证义,奇哉愚者于瞬间,

  说是证悟起怀疑。

  应依照道次第逐步起修,渐渐悟入万法的究竟实义,否则佛法奥义非常甚深,自古以来印藏的高僧大德、大成就者们,都是经过漫长时间精进不懈的苦修才得以真正证悟其甚深实相义,而末法时代的愚昧无知者,于瞬间即已完全证悟,麦彭仁波切说:如此证悟实在令人心生疑惑。

  作为凡夫人欲想证悟佛法的真正妙义并非轻而易举之事,而且,根据藏传佛教历史来看,帝洛巴、那若巴、布玛莫扎、嘉纳思扎等高僧大德,有些依止上师九年,有些依止二十一年,期间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无数苦行,如此之后,方能真正通达心之本性,达到师徒无二无别、无分无合的境界。比如全知龙钦绕降,他在依止上师革玛燃匝时遭受过无数苦行,有一次上师灌顶时他没有青稞等供品作为供养,尊者担心不让他接受灌顶,于是想在天未亮还没有人的时候过去,但这时上师派人告诉他,不必交纳灌顶的费用,可以对他特殊开许。因前一晚上师梦到飞来一只飞禽并将佛法广弘于十方,以此梦为缘起,上师说你与其他弟子不同,因此特别摄受了无垢光尊者。虽然尊者当时生活艰苦,经历了诸多苦行,但现在翻阅一下尊者的《上师心滴》、《七宝藏》等论著,其中的每个教言都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尤其《窍诀宝藏论》,对各位修行者来讲确确实实堪称为窍诀的如意宝库。

  历史上虽然有极其利根的,如国王恩札布德,佛陀在给他灌顶的同时马上证悟获得解脱,但如此多的高僧大德显现上确是经历无数苦行才如实了达万法实相之义的。可非常奇怪的是,现在末法时代中,有些修行人既没有依照上师传承教言圆满修持加行法要,也不曾经历任何苦行,却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当中,已经无碍通达了心之本性,摇身一变成为令人“肃然起敬”的金刚阿阇黎,这种荒唐可笑的现象实在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作为凡夫人,有时候欺骗他人尚且可以原谅,但自己欺骗自己的人可谓是愚笨至极!先不说密法中的殊胜境界,看一看自己遇到违缘、产生烦恼时的状态——完全不具备对治的能力,如此却说已经大彻大悟的话,别人对你这种滑稽行止也只能抱之一笑。现在这种现象非常多,已经成为佛教内部的一大弊病,以前上师如意宝曾经批评过某些高僧大德:对显密教法中显而易见的歧途都懵懵懂懂,那你是如何摄受、引导弟子的呢?此处,麦彭仁波切也对这种自欺欺人的可笑行为嗤之以鼻,用讥笑的口吻说:印藏两地的高僧大德们在如此漫长的时间内,经历难以计数的苦行之后才得以证悟,而末法时代的后学者们,进入佛门不过两三天,没有经历丝毫苦行,却一瞬间就已经开悟了,对此确实有些迷惑不解,让人产生诸多怀疑!

  大家应该了知,堪布根华是麦彭仁波切亲传弟子,故而《定解宝灯论》所蕴含的真正密意及要诀需从其《浅释》中细心挖掘。《浅释》的文字虽然较略,但却析精剖微地表述了非常甚深的内涵,若能潜心研究,就可以真正通达麦彭仁波切观点之个中妙趣。

  来源: 明光 mingguang.im

上一篇:定解宝灯论(三问入定相114-127)

下一篇:定解宝灯论(三问入定相135-148)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