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坛经(慈)智慧品1[2-3]
【坛经的核心见解:
何名摩诃?摩诃者,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若空心坐,即落无记空】
这里面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大家一定要、一定要注意。“若空心坐”,看见了吧,这四个字。“若空心坐,即落无记空”,这是什么呢?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我们要从两个方面理解是什么意思。
第一个,“若空心坐”,就是说,我们打坐的时候,我们认为,万事万物是实有的、是实在的,这是错的;那么什么是对的呢?空就是对的。这样,我们心里就产生了一个二元对立的概念了,即空性是对的,不空是错的。
因为有了一个“错”和有了一个“对”,所以一个二元对立的概念产生了。而佛法和般若智慧,它们是要消灭所有这样二元对立的观念的。
比如说,没有学般若之前,我们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真实的,这是对的;而认为万事万物不存在,这是错的。我们没有学般若的时候,心里有一个这样的二元对立概念。
现在换了过来了,倒过来了,原来我认为万事万物是真实的,那时我错了;现在我认为万事万物是空,这回我对了。如果这样的话,认为不空、真实是错的,而认为空是对的,就又建立了另外一个二元对立的概念。因为,此时仍然还觉得这个是“真实”的,而那个是与此对立的“般若空性”。
那么这个状态是什么呢?是对“空”的执著,它同样是一种执著,在大般若之前,这个也是错的。比如说,你认为是“空”,这是错的;你认为是“真实”,这也是错的;这两个都是错的,一定要这样理解。
我们怎么知道呢?平时这句话在佛的《大般若经》和龙树菩萨的中观当中,提醒了无数次,并且我们从另外的《坛经》版本中,也看这个意思。
这个版本中,(师指手中书)这不是敦煌版本。敦煌版本是最原始的,应该是六祖的真实本意。后来的这些其他版本,在上面加了一些字,而这些字对我们的理解是有一定帮助的。敦煌这个版本的字太少了,有些时候我们看不太懂。
比如说,我们去看“若空心坐”的话,理解上基本没有太大问题。因为对像密宗的大圆满、大手印,还有大般若,我们是比较了解的,所以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基本佛教的表达方法。但是如果我们没有这些知识,而是直接去读《坛经》的话,尤其是敦煌版,它字不多,有些时候是不太容易理解的。
我刚才讲的“若空心坐”,应该这样去理解,为什么这么讲呢?(师指手中书)这个版本当中就说:“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什么意思呢?
你们不要“吾说空”,就是说,惠能大师我讲空性的时候,你们不要对空性有什么执著。
“闻吾说空”,就是说,你们听到了我讲空性的时候。
“便即著空”,就是说,就开始对空性有执著了。比如,认为空性是“对”的,然后认为真实是“错”的,你们不要有这样的执著。
“第一莫著空”,这里“著”是执著;“第一莫著空”,我们平时在佛经里面应该念“著”、“执著”。就是说,当你们听到我讲空性的时候,就因为我讲了空性,所以你对空性产生了一种执著,这样是不对的,这是六祖惠能大师讲的。
“若空心静坐,即落无记空”,就是说,如果你们认为空性是对的,而这样打坐的话,就叫作无记空。
这是一种理解,在《坛经》另外的版本当中,是非常清楚的,平时我们佛教本身也是这样理解。如果没有这版《坛经》的话,我也会这样解释,因为这是《大般若经》和中观很基本的说法,所以不会有错的。这是一个意思。
另外一个意思,我们再加一个。第二个意思,怎么理解呢?我们修空性的人,有些是修大圆满、大手印,有些是修禅定或禅宗的禅定。现在各种各样的禅定方法特别特别多,而禅宗的禅定与众不同,其级别非常非常的高。无论是修禅宗的禅定,或者是修大圆满、大手印,有一个问题特别特别的重要,是什么问题呢?
“若空心静坐”就是说,我们什么也不想,什么都不想;心里面没有任何执著,也没有智慧;就是大脑一片的空白,就是内心处于完全平静的状态;没有任何对、错等等的明显二元对立的观念和念头,一个念头都没有;并且在这当中,也没有去想:空是对,不空是错;对与错,善与恶等等这种观念都没有,所有的杂念全部消失了,就像虚空一样的感觉。
如果在这种感觉中,少了一个“东西”的话,那么这种感觉是没有意思的。少了什么“东西”呢?就是开悟或证悟的智慧。
当你的心非常平静,有时候在感觉上,就好像自己证悟了一样。有些人,因为对修行的经验不够,也不太了解,所以当他进入这种状态的时候,就认为自己开悟了。由于这种状态与平时我们在佛经里面讲的证悟状态,是很相似的,至少在表面上很像很像,因此这些人完全可以在佛经里,找到一个跟他自己的这种感觉相应的一些词,因此他以为自己证悟了,觉悟了。很多人都是这样,但这不是证悟,不叫证悟。
如果证悟的话,一定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够叫作证悟。如果没有智慧的话,虽然他的心非常非常平静,但是这个平静是没有用的。这种时候,我们一定要知道,叫作无记、无记空。
在佛教里,这个就叫作无记空。为什么叫无记呢?因为它既不是善,又不是恶,所以叫无记。如果有证悟的话,那么它就属于善,并且是无漏的善。
证悟的智慧是无漏的善,所以它不是无记。因为证悟的智慧,第一个,它不是罪,也不是不善,这两项是不可能,那么它是不是善呢?它属于善,而且是无漏的善。
这种无记的空性,实际上就是我们停留在阿赖耶识的状态中,并没有证悟,这样理解非常非常重要。
我们在《坛经》当中怎么印证呢?在这个版本里面,找到一句话(师指手中书),就是说:
“又有迷人”,“迷人”就是没有开悟的人。
“空心静坐,百无所思”,就是说没有任何的思考。
“自称为大”,他说,我这个就是大般若。
“此一辈人,不可与语”,就是跟这种人不要与他交谈,不要跟他说话,为什么呢?
“为邪见故”,这是邪见,怕你到时候也染上邪见病,所以不要与他谈论,不要跟他谈话。
其中“空心静坐,百无所思”中的“百无所思”,就是没有任何的思考,没有善和恶的执著,什么样的执著都没有。在《坛经》中,这是一句特别特别重要的话,另外还有一句与空性相关的话,就是说:“不思善,不思恶”。这两句话,在表面上,不是一样吗?
不去思考善,不去思考恶,什么都不思考了,那个当下,那个时刻,惠明就证悟了,这就叫作证悟。当时惠能大师就这么讲“不思善,不思恶”的,惠明就是证悟。
这个地方,“百无所思”,就是说,没有任何的思考,甚至,你连跟他谈话都不能,就严重到这种程度了,怎么理解呢?
这是特别重要的,尤其是在大圆满当中。用大圆满的话来讲,这叫什么呢?大圆满里面,为了让修行人不要走错路,是有几个区分的,那么这个属于什么区分呢?这叫作法身跟阿赖耶识的区分。
而在《坛经》里面,就是用这种方式的语言来表达的,虽然没有说这是法身跟阿赖耶识的区分,但实际上这就是法身跟阿赖耶识的区分,这样理解是特别有意义的。
按我个人的理解的话,我认为禅宗不仅仅是一个显宗的修法,而且是显加密的修法,因为对于达摩祖师、慧可法师,后来的惠能大师,以及后来很多很多、在禅宗历史上很出名的禅师们,从他们证悟的级别上看,完全是一样的人。
这些后来出现的禅师们,虽然没有像惠能大师那么出名,但是这些人的证悟方法,根本不是显宗的证悟方法----显宗的证悟方法不是这样子----而是跟大圆满的证悟方法一模一样。
如果对于一个用大圆满方法证悟的人,我们把他藏族化的名字,换成一个禅宗化的师父名字,比如慧什么呀、可什么呀,然后放在禅宗书里,你根本就分不出来这不是禅宗的故事,绝对认为他是禅宗的一个禅师。
同样,看禅宗某一个禅师的证悟故事,如果我们把这个禅师的名字换成什么龙钦呀、什么多吉呀、什么扎西呀,这类藏族人的名字,然后把他放在大圆满的传承上师里面,谁都分不出来,这人不是用大圆满的方式证悟的,大家都这样认为了。
所以,禅宗证悟的方法,全部跟大手印、大圆满是一模一样的,因此禅宗是一个非常非常了不起的法门。
我们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呢?我们现在有多少人能够把“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跟“不思善,不思恶”这两个境界分得清清楚楚的?我们只是嘴巴上说说而已。嘴巴上说得很容易,但是,仅仅嘴巴上说,那都是“如幻如化”没有意思的。实际上,如果在自己的感受体会上能够分得清清楚楚,那么这两个境界肯定是有差别的。但是由于我们在觉受上不知道存在多少差别,所以我们比较遗憾。
实际上禅宗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法门,这么了不起的一个法门,这样理解真的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对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来讲,用自己的性命去保护它也是值得的。这样的法门,特别是了不得的。
大家以后修行证悟空性的时候,一定要知道,有一个这样的误区:“若空心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这样的误区提示,好比很多时候我们在路上看到交通标志,提示“这里有一个急弯”,“这里有一个下坡”,如果说像高原上的话,“这里下面有暗冰”。平时我们看到这样的提示,我们一定会知道小心避免的。
以后修大圆满也可以,修大手印也可以,修禅宗也可以,一定要知道有一个这样的误区。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要不然的话,如果认为自己开悟了,那就惨了,就永远都在这个当中出不来了,还不如念念咒,或者念念《金刚经》,所以这是很重要的。
敦煌版本字不多,只有 “若空心坐,即落无记空”九个字。我刚才从两个层面解释了,结合了大圆满的法身和阿赖耶识的辨别方法,还在《坛经》另外的版本当中,找了两个它自己的话来证明这些意思。所以这九个字的内容,我们这样子去理解,我认为是没有错的。尤其是,以后我们真正去修行的时候,这特别的重要,一定一定一定要记住。
刚才我们讲了,在我们这一生当中,一定要想一切办法,达到四个阶段性的目标。那么阶段性的目标当中,最高难度的当然是证悟了。为了达到证悟,我们要不就是靠大圆满,走大圆满的路;要不就是走大手印的路,其实这两个在很多方面是一样的;要不就是走禅宗的这条路。如果这三条路我们都不走,就按照我们普通的显宗方法达到证悟,普通的显宗方法是什么呢?
普通的显宗方法就是让我们用逻辑去思考,中观就是这种推理方法。中观里面有太多太多的思考方式,用这些方式去分析、推理,最后它的作用是什么呢?它完全可以推翻我们所有的执著,这点完全没有问题。中观可以对我们所有的执著给予完全毁灭性地打击,就是能够把所有的执著全部都打掉。最后对全部的这些执著,中观都说不对。
那么我们反过来问一下,这些执著都不对,我知道了,现在我知道以前都错了,那什么是对的呢?
中观说不出来了,它说这个是语言没办法表达的。
最重要的地方你都没办法讲了,那我怎么去证悟呢?你这些的推理方法,把我的观点全部推翻了,我也知道错了,现在我就跟你学吧。那么接下来你就告诉我,对的是什么东西呢?
它就说,这个没办法表达。(众笑)
那这个没办法表达,我怎么证悟呢?这就是说,如果没有禅宗、没有大圆满、没有大手印这类的方法,证悟真的很难。刚才我们自己的原有观点全部被推翻了,现在我们就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了。什么是对的?
龙树菩萨一定告诉你:这个是语言没有办法表达的。
语言都没办法表达了,那我从哪里去学呀?佛经不都是文字构成的吗?文字没有办法表达的话,那我从哪里去学?怎么学呢?
它就告诉你,那没关系的,你可以修四念处。四念处当中,比如说无常还有痛苦,你就修这些,修了很长很长、很长很长时间以后,你就会成佛的。
我们再问问,那要修“很长很长”是什么概念呢?
它就会告诉我们,这个有最快的、中等的、最慢的三档速度。
后两个就不说了,最快是一个什么样的速度呢?
它就告诉我们,“三个”“无数”“大劫”,你就可以成佛了。(众笑)
需要“三个”“无数”“大劫”,那请问一个“大劫”是多长时间呢?
它就是说十二亿多年(众笑),差不多十三亿年。
一个“大劫”等于十三亿年,那你不是说“无数”个大劫,“无数”是多少呢?
它说,你问“无数”大劫?好,你先写一个一,然后在后面写五十九个零,共六十位数,那这个就是一个“无数”了。你现在拿六十位数,乘以十二亿年,等于多少?然后你再把它乘以三,不就是“三个”“无数”“大劫”吗?乘了三以后,等于多少?这就是你成佛的时候,并且你最快最快只能是这个时候成佛,再快就不要想了,因为释迦牟尼佛都是用这么长时间成佛的。
它告诉了我们,那我们真的失望了,绝望了,永远都没办法了。
但是禅宗、大圆满都说,没有那么那么难,我们从下面可以看到,没有那么难。
它就告诉我们,其实这些只是语言表达的方法,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很快的。
我们从这个当中看到了希望,否则的话,真的是这么长时间,谁受得了?(众笑)我们现在实修一个四加行、五加行,就需要两三年、三五年,大家都受不了了,那这个十二亿年是什么概念?太吓人了,非常非常吓人的。
【坛经的核心见解:
何名摩诃?摩诃者,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若空心坐,即落无记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
我们继续看, “摩诃”就是大,它现在开始用一个比喻来给我们讲这个大,它怎么个大法?
它说“犹如虚空”,像天空一样,那天空又怎么样呢?
它继续讲,解释这问题说,“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这些是大自然,就是说,我们的“日月星辰”,如太阳系、银河系、大宇宙,这些全部都在什么地方呢?都在空中。现在,通过天文望远镜拍下来的宇宙最深地方的照片,我们都看得到的,那些都在空中。就像我们抬头看星空一样,这些万事万物都在空中。
对于有情众生,“恶人善人”,这是指人、生命,以及其他的“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这些全部都在太空当中,太空能够容纳这些所有所有的东西,这是比喻。
【坛经的核心见解:
何名摩诃?摩诃者,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若空心坐,即落无记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继续讲我们的本性,“世人性空”,就是说,我们世俗人的本性、心的本性是空。
“亦复如是”,就是说,我们世俗人,以及所有众生的心的本性就是空性。那么这个心的本性是空性,是什么意思呢?它能容纳一切的东西,是什么意思?
我们要这样理解才对,就是说,万事万物,包括宇宙大自然、有情众生、六道轮回,以及善恶等等,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空性。
那么空性能够容纳,是什么意思呢?是它们都被装在空性里面吗?不是这个意思,因为空性它本身就是没有什么东西,那它怎么能够去装这些东西呢?
正确的理解是,万事万物都离不开空性,这就是虚空容纳了万事万物。同样的,我们心的本性,也容纳了万事万物。
正确的意思就是,比如宇宙,还有六道轮回等等,所有这些万事万物,都是我们心的投影,都是从我们的内心当中投影出来的画面。实际确实如此,仅仅是画面而已。
只是我们永远都不知道,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是我们自己内心当中投影出来的画面。甚至我们认为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但实际上不是。
如果我们不希望非常深入地去了解,那么我们就不要考虑外面的世界是不是什么内心的投影。世界就是世界,人就是人。我们在这个世界里面,好好地生活过日子。该走的时候,就走;该来的时候,就来。就这么简单,没有别的了。
但是如果我们要想了解清楚一点的话,那我们就可以再进一步地去了解。当我们真正深入去了解的时候,最终就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真的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而完全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这个虚拟的世界,是谁设计出来的呢?这么好的世界,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内心投影出来的画面,我们到那时才发现这个问题。我们最终会发现是这样的,后面还会简单地说。
现在这里有非常重要的两层意思,是什么意思呢?第一个,是唯识宗的观点,就是说,外面的这个世界,实际上不是外面真正存在的世界,而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投影,这就是唯识宗的观点。
第二个,是中观的观点,“尽在空中,世人性空”,这里面出来了一个“空”,前面的“性”就是本性,本性是“空”的,这个“空”中容纳了万事万物。就是说,万事万物都离不开这个“空”,包括如来藏、佛性。
我们说,在唯识宗,这是复杂的道理,有那么那么多的东西可以讲;在中观,有复杂的推理方式,又可以讲那么多东西,而《坛经》这一句话、两句话当中,就全部包含了,这叫作诀窍或者窍诀。
这个叫作窍诀,我们刚才讲过了,不需要学太多太多的东西,不需要有太多太多的佛教的知识。当然,如果有,是很好的;但是如果没有,也没关系。为什么这么讲呢?如果懂了这些意思,那么复杂的推理过程就不需要了,因为推理只是一个过程而已,你只要有这个结果就可以了,我们需要的是它的结果而不是过程。你走什么样的过程,都没问题,只要有这结果就可以了。所以这些都叫作窍诀,是非常有意义的。
【坛经的核心见解:
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
然后下面我们继续看。
“性含万法是大”,这个“性”就是本性,或者是佛性、如来藏。
在佛性、如来藏当中,包含了万事万物万法,这叫作“大”。为什么叫作“摩诃”呢?为什么叫作“大”呢?就是因为它容纳了那么多的东西,所以叫作“大”。
当然,我们不能有“大”和“小”这种二元对立的观念,如果有这个观念的话,就完全不对了,就完全错了。即不能有二元对立的“大”,又叫我们理解因为宇宙任何东西都可以装在佛性当中,所以说是“大”,那么这两个“大”怎么理解呢?
这就是难题了,就是说表面上,我们用语言表达的时候,可以说“大”,可以说“小”,可以说“清静”,可以说“不清静”,这些都可以说。但是真实的情况,根本就不是我们所想象的这些样子,根本就不是我们想出来的这些“大”呀、“小“呀的东西。
比如说,什么“智慧”呀、“愚昧”呀,全部都属于我们意识范畴的内容,但是佛性已经超越了我们的思考范围。幸亏有一类“直接感受”的方法可能解决难题,如果没有这类方法的话,那么确实很难理解了。
中观是很难给我们说清楚的,刚才讲了,到了关键的时候,它就告诉你,自己去尝试,我没有办法告诉你。靠自己尝试,这个是非常难的。我们学了这么这么多的中观书,希望全部学完了以后能够找到一个答案。但是到了最后的时候,答案必须自己去找。反正你的这些理解都是不对的,最后的答案你必须自己去找。这样是很失落的,这个时候我们到哪里去找答案呢?
我们有像禅宗、大圆满、大手印这类的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当我把自己的观点全部推翻以后,就会产生一个全新的东西,我自己可以去体会。这个时候,所有的答案就在这个体会里面了。如果没有这类方法的话,确实是很难理解了。
佛就是一层一层一层地把这些方法都安排好了,佛就知道什么样层次的人,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所以我们就有了禅宗、大圆满、大手印,这些样子的法。虽然龙树菩萨的中观没有告诉我们这个到底是什么,他叫我们自己去尝,自己去悟,但是没关系,我们自己可以去悟,然后就知道什么是“大”了。
“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万法”、万事万物都是“自性”,这个怎么理解?
在我们藏传佛教里面,有一句话是说:“一切现象都是上师的现象”。大家都听说过了,这很不好理解,上师不就一个人吗?山河、大地、宇宙怎么可能都是一个人的现象呢?
这里讲的这个“上师”不是指一个人,这里讲的这个“上师”或者善知识,分为内在的善知识和外在的善知识,而内在的善知识,实际上就是这个,佛性就叫善知识,佛性才是真正胜义谛的“上师”。
禅宗里面讲“万法尽是自性”,和大圆满上师瑜伽当中讲的“一切现象都是上师的现象”,这两句话文字不一样,但是内容都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刚才讲了万事万物就是我们内心的投影,那么我们的内心到底是什么呢?它的本质就是佛性。因此,万事万物就是佛性的反映、佛性的投射,这就叫作“万法尽是自性”,且“性含万法是大”,也是这意思。
【坛经的核心见解:
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见一切人及非人、恶之与善、恶法善法、尽皆不舍,不可染着,由如虚空,名之为大。此是摩诃。迷人口念,智者心行。】
“见一切人及非人、恶之与善、恶法善法、尽皆不舍”,善、恶等等一个都不例外,全部都是我们心本性的现象。
“不可染着”,心的本性上面没有任何的烦恼,没有任何的污染,没有任何的执著。
“由如虚空”,就像虚空一样的,我们心的本性同虚空一样。
“名之为大”,所以这个名字就叫“大”。
“此是摩诃”,这个就是印度梵文当中的“摩诃”,这就叫作“摩诃”。
“迷人口念”,这个“摩诃”是什么意思呢?没有证悟的人,天天都把这个“摩诃”挂在嘴巴上,当成口头禅,天天说空性、佛性,还有清净、本性、光明等等。
所以“迷人口念,智者心行”,“智者”,就是真正证悟的人,不会嘴巴上讲那么多,就像惠能大师一样,他内心当中已经证悟了。
【坛经的核心见解:
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见一切人及非人、恶之与善、恶法善法、尽皆不舍,不可染着,由如虚空,名之为大。此是摩诃。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不思,名之为大。此亦不是。】
“又有迷人,空心不思,名之为大”,又有一部分没有证悟的人,他“空心不思”,这个是我刚才讲的“百无所思”,就是说心里什么都不想,没有善、没有恶,什么念头都没有,又不去思考,没有任何的念头。
这个版本不一样,(师指手中书)这个版本里面是这么说的,“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自己说这是大般若,但是他心里什么都没有证悟,只是停留在阿赖耶识上面。
这点我们一定要知道,在藏传佛教里面,对于很多修大圆满的人,和修大手印的人,都有很多很多这方面的批评,批评什么呢?
就是有一部分人,实际上没有证悟,他只是修寂止、修禅定,使他的心非常平静,至少没有任何明显的执著。因为执著是意识的活动,当意识消失在阿赖耶识中后,就没有执著了。前面的意识消失了,后面的意识还没有出来,在这个状态当中,完全没有意识,只有阿赖耶识。他停留在这个当中的时候,就认为自己在修空性。
我们刚才讲过了,佛教讲的空性,比如大圆满讲的空性,还有禅宗讲的空性,是一模一样的,至少字面看上去是一模一样的。我刚才也讲了,这种修空性的人,完全可以找到佛经上相应的这类词句,使他更加地认为:“我已经证悟了,佛经已经证明我了,佛经已经肯定了我的境界”。其实佛经上讲的不是这个意思,是他自已没有理解好。这点特别的特别的重要。
“又有迷人,空心不思”,“空心不思”这四个字,我们从字面上看,能不能理解?很难很难,什么叫作“空心不思”呢?很难理解。
“名之为大”,这个大家都知道了什么叫“名之为大”;“又有迷人”,这个也知道,但这两个中间的“空心不思”四个字,是不太好理解的。我们如果没有大圆满、大手印的知识,没有其他的佛教知识,而直接去看这四个字的话,确实有点难。
当然,如果过去的禅师们有传承的话,就能够心心相传,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他们就会知道什么叫作“空心不思”了。如果这个传承断层了,那么后面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空心不思”了。
这个传承,在大圆满和密宗里特别特别的重视。为什么那么重视传承呢?因为很多用来表述东西的这些文字,必须要人去解释的。如果没有人去解释,从这些文字上是看不出来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所以如果禅宗断层的话,那么后面的人就根本不知道真正的意义。这个“空心不思”,我们把它落实到一个人具体的修行上面,就不知道怎么样去解释了,很难的。所以像禅宗、大圆满、大手印,这类非常深奥的修法,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名之为大,此亦不是”,他说什么呢?这个对吗?不对。这个就是不对的,“此亦不是”。
“又有迷人,空心不思,名之为大”,他说这是“大”,这叫作“摩诃”。“此亦不是”,你不要以为这就是“摩诃”,你不要以为这叫作“大”,这不叫“大”。
【坛经的核心见解:
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见一切人及非人、恶之与善、恶法善法、尽皆不舍,不可染着,由如虚空,名之为大。此是摩诃。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不思,名之为大。此亦不是。心量大,不行是少。若口空说,不修此行,非我弟子。】
“心量大”,就是说,真正的“心量大”、真正的“摩诃”。
“不行是少”,就是说,如果不修行,那是没有办法知道的;不可缺少实际的修行。
“若口空说,不修此行”,如果我们光是用嘴巴讲,不修行。
“非我弟子”,惠能大师说,这样不是我的弟子。他为什么说呢?如果你们不修行,就不是我的弟子,是不是威胁?不是这个意思,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不修的话,禅宗是没有办法给你传的。实际上这些文字什么都不是,真正要传的东西,是这些文字背后的一个东西,必须心心相传。他是用心传的,如果你不修行的话,那么他怎么用心传?这样是没有办法用心传的,所以他不是吓唬大家:你不修行,你就不是我的弟子。这样子不是为了吓唬,他真得是没办法传的。
如果你只是停留在这些文字上面,比如说,我们学个中观,学个佛教的五部大论,那么你不修,也可以是我的弟子,为什么呢?我把这些文字可以教授你。但是像禅宗、大圆满、大手印,这些是必须心心相传的。心心相传,不是用文字来心心相传,而是用修行来心心相传。所以,六祖惠能大师说:如果你不修行的话,那对不起,你不是我的弟子,我没办法给你传。他的这层意思,是特别特别的重要。
音像来源:慧灯之光网站 ; 文字来源:自主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