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万禅香 > 胜观彻却脱噶

第20章 立断跟顿超双运《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

创建日期:2023-02-11

  第20章 立断跟顿超双运《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

  微信公号愿您永具菩提心

  【立断】第20章    立断跟顿超双运    祖古乌金仁波切    (直读版)

  一、认出“三身”是“你的自性”

  1、“认出自性身”就是“明心见性”

  在大圆满,“本净”是体性,“任运”是自性,“双运”是大悲力用。

  “认出你的体性”是“本净”,称为“立断”。

  “认出你的自性”是“任运”,称为“顿超”。

  “本觉体性”跟“任运自性”是无别的,这一无别,称为“大悲力用”。

  “本空本净的体性”是“法身”,“任运自性”是“报身”,“本净体性”跟“任运自性”的无别是“大悲力用”,是“化身”。

  “体性”跟“自性”的双运,是“三身”能无碍生起的基础。

  “三身”是“你的自性”,而“认出三身是你的自性”是“自性身”。

  上师直指“自性身”,当“自性身”被指出而且被你认出时,就是“明心见性”。

  2、“大圆满”是“本净跟任运的双运”

  我们的体性是“本净的本智”,是通过“立断”而实证。

  我们的自性是“任运”,是通过“顿超”而实证。

  当你认出“你的自性”是“本净”跟“任运”的无别双运(这个双运是大悲力用),而且“体性”“自性”“大悲力用”是无别的,这是“自性身”。

  认出“你的体性”是“本净的”,认出“本净”的“本然妙力”是“任运的”。

  最后,认出“任运”是“空无自性的”,它被感知,但是却没有“自性”,它是一个不具实体的“显相”,称为“立断跟顿超双运”。

  “任运”是“本净的妙力”。“任运”是虹光,是大大小小的“明点”,也是本尊的身相。

  “本尊”是“身”的戏变,“字母”是“语”的戏变,“相”是“意”的戏变,所有这一切都“空无自性”。

  1)不论是什么显现为“本尊”,即使他们是可见的,你不能抓住他们,他们不是有形的,不是可触摸的。

  2)不论什么显现为“语”,你抓不住“字母”,“字母”是无形的,非物质的,这就是“非实有”。

  3)“金刚部”“佛部”“宝部”“莲花部”“羯磨部”等五部的相,是“意”的戏变,“金刚杵”就是一例。

  不论哪一个相显现,你都无法抓住。

  4)“宫殿”“法座”“珠宝”等,都是“功德”的戏变。

  不论你体验到哪一个功德的戏变,它都不具有任何“实有的自性”。

  5)比如“剑”“钩”“十字金刚杵”“火焰”的“事业”的戏变,也是可见的,但是也是无形的,不可触摸的。

  “大圆满”是“本净跟任运的双运”。

  其他法教,也有“本净跟任运的双运”,但是,那些“任运的显相”需要通过“观想”造作出来,如同你创造“自己的本尊”。

  但是,“本尊”其实已经显现为“显空双运”。

  因为我们的“本净体性”是“立断”,“任运自性”是“顿超”,所以,“本净跟任运的双运”是“能依跟所依的双运”。

  二、“五身”跟“五智”是无别的

  1、“本尊”是自己,“自己”是本尊

  “事部”“行部”“瑜伽部”“玛哈瑜伽”“阿努瑜伽”等,都是以“外在的本尊”为基础。

  在“阿底瑜伽”,“本尊”是“我们本具的自性”,完全无须“任何的造作”。

  这是一条迅捷之道,我们首先认出“本尊是我们本具的自性”,接着“这样的修持”,然后“证得稳固”。

  简而言之,它是“本净跟任运的双运”。

  “我们自己”是本尊,“本尊”是我们自己。

  [大伏藏师噶玛林巴]取出的《深法寂忿密意自解脱》是一部“修持文武百尊”的法本,其中一颂是:“本尊”是自己,“自己”是本尊。

  “本尊”不是其他人,“本尊”不在他处。

  “五身”跟“五智”,能依(立断)跟所依(顿超)是无别的,这至关重要!

  “身”是唯一的能依,“身”本身就是“显空双运”。

  “圆满次第”是“空性”,“生起次第”是“显相”。

  “本净”跟“任运”是无别的,“空性”跟“明性”是无别的。

  在“大圆满”,你认出“五身”跟“五智”是无别的,“本净”跟“任运”是无别的,而且,它不是来自别的地方。

  这样认出,进而“修持”它,并且证得稳固,这基本上就是“大圆满”。

  就“立断”而言,仅仅认出那离于三时之念,离于分别的刹那,就已经足够。

  当你处在“立断”的状态,你应用“顿超的窍诀”,于是“你看见本尊”。

  这不同于“玛哈瑜伽”“阿努瑜伽”,在“玛哈瑜伽”“阿努瑜伽”,你必须成就一个“还没有显现”“反而在他处”的“本尊”。

  “大圆满”跟“玛哈瑜伽”“阿努瑜伽”是不同的。

  2、万法并不是,空无“五身”“五智”

  “大圆满”不同于“经典的体系”,经典说,就色蕴而言,从这块木头,上至遍知正觉状态在内的万法,都是空的,并且没有“自性”。

  在经典的体系中,你必须这样的思维,这称为“实证的无我的瑜伽”。

  但是,在“大圆满”,你是在“本觉”,“本净体性跟任运自性的双运”,“立断跟顿超的双运”之内,从事修持。

  所有九乘都说“万法都是空”,“万法都是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是现在才有的说法,打一开始就是这样。

  大家都说“一切诸法都是空”,但是事实上,万法并不是空无“五身”跟“五智”,这才是佛陀的法系。

  如果一切诸法是“彻底全然的空虚”,就不会有“五身”跟“五智”,而“五身”跟“五智”是最珍贵的功德。

  “五身”跟“五智”不是空的,“不是空无功德”意味着“显相跟空性的双运”。

  如果“显相”是实有的,就不会有空分,而“显相”不是实有的。

  “报身”如同你能看见的一道彩虹,但是你抓不到彩虹。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可见而且有形的,我们能看见它们,抓住它们。

  但是,“心性”却是“无形的”“不可触摸的”,“我们的心性”是“明性跟空性的双运”。

  “我们的心性”不会被火焚烧,“五身”跟“五智”不能被摧毁。

  这就是“不造作却任运”,“不造作”指“空性”,“任运”指“明性”。

  这是“立断”跟“顿超”的道途,无须任何其他的事物。

  3、“立断”通过“四分离三”而实证

  “立断”通过“四分离三”而成就,也就是,离于有漏的且不断变化的三时。

  “第四时”是“不变法性之时”。

  如果把它们分为四时,“过去”,“现在”“未来”三时都会改变,但是,“无时之时”不会改变,这称为“无时的大平等性”,

  “见地的不息状态”的“无时之时”,就是“大平等的第四时”,这就是“立断的究竟见地”。

  不要“追随过去”,不要“邀请未来”,不要“分析当下的赤裸平常心”。

  如云:

  不要“追随过去”,不要“邀请未来”,于是有“当下的平常心”,它是赤裸的,开放的,通透无碍的。除此之外没有别的。

  它离于三时,而“无时”称为“大平等性”,这“无时之时”是不息的。

  有“大平等性”的时候,这“大平等”首先被认出,接着被“实证”。

  如果有这样一位瑜伽士,他就不会“散乱”,不会“迷惑”。

  当人们被卷入“三时”,他们就散乱了。

  但是,有“大平等性”的时候,不会有“任何的散乱”。

  大家都宣称“一切都空”,每一个人都说“心性是空的”,但是,不是空无“五身”跟“五智”。

  4、“四灌顶”的含义

  “五身”跟“五智”是“显空”“明空”“乐空”“觉空”,这是“四灌顶”的含义。

  “法身”是“虚空的身”。

  “报身”是“光身”“虹光身”。

  “化身”是“地”“水”“火”“风”“空”“识”六大的身,那是“金刚身”。

  “法身”的“意”称为“自生智”。

  “报身”的“意”称为“五智”(五相),“五智”分别是:妙观察智,大圆镜智,法界体性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

  这些相指“白色”“红色”“绿色”等。

  “法身”是“自生智”,“报身”是“五智”,“化身”是“如所有性智”。

  “法身”如同“虚空”一样周遍。

  “报身”如同日月一样,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显现。

  “化身”如彩虹一样,利益众生。

  就功德而言,有“法身”“报身”“化身”三身。但是就“实相”而言,就只有“自性身”。

  如何把它应用到“修持”?

  “立断”是“体性”,你必须认出“本觉”。

  “顿超”是“自性”。

  当“五身”“五语”“五智”“五功德”“五事业”全然显现时,就是“明智如量相”。

  证得“明智如量相”后,有“法遍不可思议相”。

  三、“念头”从“本觉”之中现起

  如果没有“本智”,我们就跟死尸一样。

  不要缘取,不要励力,不要收摄,不要散放,只要离于“念头”就可以了,并且任其如是。

  在认出的“第一个刹那”跟“第二个刹那”,不会有任何念头。

  但是,由于“我们的恶习”,“念头”会再度生起,这时,只要温柔的注视“那思维者”就可以了。

  “念头”就会自行消失,“念头”消失,瓦解,并且自动变成空的。

  你不需要对“念头”做任何事情,只要“认出念头”就可以了。

  “念头”已经完全的消失在“念头”中,不留痕迹。

  我们的“心性”不会被“念头”所伤,“心性”只不过是“陷入念头”当中罢了。

  当凡夫没有“认出心性”时,“心性”被卷入“念头”中,在三界六道,被拖来拖去。

  但是,修行者“认出心性”的刹那,“念头”如同被放入火焰的头发,没有任何残余的力量。

  “认出本觉”时,“所有念头”失去了力量。

  在你“认出念头”的刹那,任何念头,不论它是什么样子,都会立刻失去力量。

  “本觉”能够克服“所有的念头”,这是“本觉的平等性”。

  就凡夫而言,念头(念头是本觉的妙力)镇伏了“本觉”,“本觉”被“它自己的妙力”所镇伏。

  此时此刻,我们无法说,“自己对本觉的认出”能够长时间维持下去。

  尽管可以说服自己说“这是本觉”“这是本觉”,但是这只是“想象的”“造作出来的本觉”,我们需要去看见的是“不造作的本觉”。

  “法界”不是我们想出来的某件事物,[毘卢遮那尊者]云:

  在不可思议的“本然法界”之内,无散乱的安落在“不可言说的本觉”。

  如果一个“念头”生起,它从你之内生起,并且消融入你之内。

  没有更胜于此的“见地”“禅修”“口诀”。

  这首偈颂,道尽了一切,如果想要一个简短的教导,这就是。

  “念头”从“你的本觉中”现起,但是,在你认出“那思维者”的刹那,“念头”消融入“你的本觉中”。

  这是所有“见”“修”“行”的核心!

  四、离于固着,不执取诸法

  1、“自性”明灿灿的现前

  一旦你“认出自性”,在那个刹那,“过去念”“现在念”“未来念”都不能停驻。

  当然没有任何“业的造作”,也不会有“恶业”以及“粘附其上的障蔽”。

  如同房间内空间,由于“现在”天色未暗,所以,这个空间是光亮的,有阳光。

  可以说,这里的光亮是“明空双运”,这是个外在的例子。

  “业”跟“烦恼”不能留在半空,总之,我们无法确切指出“什么是空分”“什么是明分”,但是却应该认出“明空双运”。

  “认出本觉”时,你会发现,自己词穷了,找不到任何可以“形容本觉”的词汇。

  它是“本觉”不可言说的“本然面目”,难以言喻,无可行述,但是,你却必须看见它。

  “空分”跟“明分”不是两件不同的事物,“空分”跟“明分”是无别的,这是为什么能够在那个刹那“认出自性”的原因。

  并不是意味着,“明分”需要去注视某件事物,并且说“现在我看见你了”“你就在这里”。

  “明分”不必去看这里,或看那里。

  在这同时,“显相”是既明晰又通透无碍的,没什么被阻挡,你并没有“昏厥过去”而是“失去知觉”。

  由于“认出本觉”是这么的容易,我们发现自己难以置信。

  但是,“认出本觉”完全无须“确切的找出任何事物”,这是“心性”。

  “众生”没有拥有“好心”跟“坏心”两颗心,但是我们的心,却因为迷惑而“执取诸法”,并且给“诸法”贴上标签,这就是“固着”。

  你必须直接的“认出自性”,这“自性”明灿灿的现前,而且没有被“贴上标签”,没有被“固着”。

  2、“瑜伽士”如同稚童,没有固着

  此时此刻,你清晰的看见眼前一切,但是,你可能“执取”“固着”他们。

  瑜伽士应该如同稚童,稚童看见寺院一切,不会生起“这个是这个”“那个是那个”的念头。

  瑜伽士应该是:离于固着,不执取诸法。

  正是我们的“执取”“固着”,迫使自己“置身轮回”。

  “明分”是本觉本具的一部分,“明分”是无碍的。

  如果“明分”被阻碍,如同被打昏,我们一无所知。

  但是,“明分”不是这样,“明分”是无碍的。

  让我们环顾四周,每一件事物都是“明灿灿的现前”。

  “每一件事物”都像,一个置身寺院的稚童,但是,稚童不会认出“自性”,稚童只是“说明没有固着”的例子。

  稚童有所感受,但是稚童“没有分别”。

  稚童知道“火是火水是水”,但是,稚童的“分别”“计度”还没有发展完善。

  稚童有感觉,如果是乐受就笑,如果是苦受就哭。

  稚童能感受,瑜伽士也能感受,但是,“瑜伽士的感受”变成“空的感受”。

  “瑜伽士的心”是无碍的,能了知一切。

  但是,事实上,“五蕴”必须消融,“固着”跟“色”“受”“想”“行”“识”五蕴,都必须瓦解,这意味着没有“固着”。

  这不表示“五蕴”消失了,而是,对“五蕴”没有“固着”,就已经足够。

  3、“立断”是究竟的修持

  只有“心”执取对境,“对境”不会执取心,这就是“显相不会带来伤害”。

  一旦人们追逐“对境”,才会有伤害。

  五种外境不会追逐心,沉浸在“对境”的只有心,“对境”不会沉迷在心。

  [帝洛巴尊者]云:

  捆缚你的不是“显相”,而是“你对显相的执取”,因此,那洛巴,斩断“你的执取”!

  “本觉”不会陷入“显相”之中,但是,“二元心”会陷入“显相”之中。

  “二元心”含有“被束缚”的意味,如同黏液一样,“二元心”黏住“显相”。

  但是,“本觉”不会把你推向“显相”,“显相”如同“镜中映影”一样,显现在本觉中。

  不论是什么显现在镜子当中,白色或红色,都不会影响镜子。“本觉”就是这样。

  “黑色的色相”不会把镜子染黑,但是,“黑色的色相”确实会显现。

  任何事物都能显现在镜子,“如同一面镜子”是形容“不执取诸法”的比喻。

  当“本觉”执取“显相”时,“本觉”就失去了它的稳固。

  在大圆满,“立断”是究竟的修持。

  不要“追随过去”,不要“追随未来”,不要“取舍当下的刹那”,这就是“立断”。

  不去取舍,不去对“当下的本智”(当下刹那的心)做任何分析。

  此时此刻,“过去的念头”都已经消失,“未来的念头”还没有到来。

  我们通过“分析”“猜测”“分别计度”,并且,把“当下的念头”跟“下一个念头”重新连结。

  但是,“立断的用意”在于“不执取诸法”。

  “立断”斩断“那圈念珠的绳子”,使得没有什么可以重新连结。

  “过去的念头”已经消失,“未来的念头”没有生起,“当下的念头”没有被“分别”“计度”,就是“立断”。

  五、问答

  1、“修立断”最应该避免的危险

  “想象空性”“造作空性”是最严重的隐患,“空性”本来是“不造作的”“本然赤裸”的“法界”。

  你无法想象“空性”,无法形容“空性”。

  事实上,“空性见”不存在某件能够“被想象”“被形容”的事物中,因为“我们拥有的空性”是“本自如是的”。

  “本自”意味着,火本来是暖热的,水本来是湿润的。

  “心的本性”是空,“本性是空”不是我们必须去“造作”的事物。

  一旦“去假设”“去造作”,就变成一个陷阱。

  “我们的自性”是“不造作的”,是“本然赤裸的法界”,“自性”本来就是这样。

  所有法教都说,你不必“对它有所取舍”,不必“心怀希望”,不必“心怀恐惧”,不必“做任何事情”。

  由于“不造作”而且“本然赤裸”的法界,是“你的自性”,因此不必对它有所取舍,不必怀抱希望或恐惧,不必去避免或怀疑。

  这是因为,它本来就是这样。

  “空性”是“虚空的自性”,“虚空”不具有具体的“色”“声”“香”“味”。

  “虚空”不是“某人造作成那个样子”,“虚空”本来就是这样。这就是“自性”的意义。

  “空”是“众生的心”的“本性”,“空”是“虚空的本性”,但是,“虚空”仅仅是空而已,“虚空”没有“明性”。

  “空的虚空”不能感受欢喜痛苦,“明”跟“空”是“心的本性”。

  当我们去想象“它是这个样子”时,就是根本的错误。

  你无须对“当下的本智”做任何事,你不必去提升它,改变它,修整它。

  只要让“当下的本智”保持如是,保持它本来的面貌,就已经足够。

  去修“最简单的法”,不然,你必须先修上中下三品专一瑜伽,接着修上中下三品离戏瑜伽,然后修上中下三品一味瑜伽,最后修上中下三品无修瑜伽。

  当然,这些瑜伽非常珍贵,这些瑜伽是为了“渐修的修行者”设计。

  在“大圆满”,是“立即指出本觉”,意味着,“所有的心的造作”都在“直指本觉”时被遣除。

  上中下三品的“大手印四瑜伽”(共十二品)是不同层次的“心的造作”。

  在“大圆满”,从一开始,就跟“四分离三”连结在一起。

  你舍断“过去”“现在”“未来”三时,舍断“心的造作”,只剩下“无时的大平等”。

  “无时的大平等”不属于“三时”之一,“时间”只是“我们对时间生起的念头”。

  “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的念头不存在时,就没有了时间。

  “时间”仅仅是“我们的念头”。

  在这里,谈论的是“离于分别”“离于分别念”。它是“法身的赤裸状态”。

  在“大手印”,首先修持专一瑜伽,意味着,在一开始,必须“让心专一”。

  为了“让心专一”,先修“止”,接着修上中下三品的“观”,称为“离戏瑜伽”。

  接着修上中下三品的“一味瑜伽”,一旦登上“无修”的法身宝座,就抵达“法界的赤裸状态”。

  究竟而言,“大圆满”跟“大手印”是相同的。这是为什么大圆满比较迅捷的原因。

  由于“专一瑜伽”“离戏瑜伽”“一味瑜伽”都是“心的造作”,在“大圆满”,先修“无修瑜伽”。

  在“无修”当中,在“法界的赤裸状态”,你终于跟“心性”连结在一起。

  它被称“非造作的赤裸的法界”,这跟“无修”相同。

  2、“修顿超”最大的危险

  “修顿超”最大的危险,是去希望某件事会发生,并且恐惧它不发生。

  “修顿超”的关键是,让“任何显现”显现,同时心中没有希望恐惧。

  如果心里想着“它不是那么让人惊欢,现在我该怎么办”或者“我确实看见了什么,但是可能不是它应该的样子”。

  于是你会感到不快乐,并且有怀疑。

  如云:

  如果祖古没有把事情搞砸,它自然而然的会有所实证。

  如果祖古不参与这个,涉入那个,它的了证会自然而然的盛放。

  只要安落在“立断的见”,而且不论从中显现什么,都任其显现,这样一来,就会自然而然的圆满。

  如云:

  如果祖古不做这个,不涉入那个,他自然而然能示现神通。

  如果拥有正确的“立断见”,完全不必对“顿超”做任何事。

  事实上,在“立断”跟“顿超”,没有阐述“禅修”这个行为。

  你甚至连一丝一毫都不要去造作,它是“全自动的”。

  在“大圆满”,“立断”是“见”,“顿超”是“修”,两者都是“自成的”“自动的”。

  “见”是“立断”,是“本净”。

  “修”是“顿超”,是“任运”。

  “顿超”称为“修”,但是,却没有“禅修的行为”,甚至连一丁点都没有。

  “顿超”只是采取“三种坐姿”跟“三种注视法”,应用“窍诀”,并且让心留在“本觉”。

  让你的注意力“安落在本觉”。这时没有任何需要去“造作”的。

  尽管“没有造作”,但是,仍然应该“不忘失”。因为在你“忘失”时,“魔罗”就会突袭。

  “安落”而且“没有造作”,意味着,没有“禅修”,也没有“散乱”。

  刚开始,为了保持“没有散乱”,你需要全力以赴,但是之后,会变得“任运”而且“毫不费力”。

  在初始,“无散乱”不是“自动的”“自成的”,你反而必须竭尽所能,全心投入。

  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变成一件你经过熟习而能掌握的事情。

  如果需要“刻意的去想着无散乱”,那么,正是这个念头,造作出“轮回的一切”。我们的“念头”,造作出“轮回”。

  “自动的”这个西方词语,是相当重要,非常甚深的词语。

  如果它是自动的,我们就不必去想任何事情。

  “法界的本然赤裸状态”无须我们去想象或造作。

  3、能够穿山穿石,不是因为实证诸法都是“虹光”“明点”

  外法(外在的现象)是“地”“水”“火”“风”四大,这四大是法。

  在这之间,我们有“肌肉”“血肉”“骨骼”“体热”“气息”“诸蕴”“诸处”。

  从初始一来,一切诸法都欠缺实有。

  昨夜的梦中,我们体验到“悲”“喜”,去往“不同地方”。

  我们能梦见所有这些,但是一旦清醒,不论我们梦见什么,都不再存在。

  此时此刻,由于“迷惑力量”,一切诸法肯定是存在的。

  但是,当我们“不再迷惑”,当我们“证得稳固的佛智”(这是佛法原本就不是实有的征相),我们能穿梭自如。

  如果一切诸法“原本就是实有的”,“诸佛”必须“先灭除诸法”才能自如穿梭,情况不是这样!

  诸法不具有实有,甚至不具丝毫实有。

  但是,由于“不善心”的缘故,我们觉得诸法具有实有。

  比如,对“地狱道众生”而言,“地狱”似乎具有实有。

  对具有分别念的人而言,“地狱”真的存在。

  当一个人离于“分别念”,就没有“真实的地狱”。

  之所以能证得“虹光身”,是因为我们拥有“本净体性”跟“任运自性”两者。

  “空分”是无碍的。

  “显分”是虹光,大大小小的明点,越量宫,佛土,本尊。这些都是“本净体性”的功德。

  由于“本尊”是“本净体性”的功德,所以,我们不能说“没有本尊”,而且本尊肯定会在中阴显现。

  当“基显现”显现时,“八任运门”因而生起。

  “八任运门”是:悲心,光明,佛身,智慧,不二,离诸边,轮回不净门,智慧净门。

  “八任运门”中,有七种净门,一种不净门。不净指“六道轮回众生”。

  “八任运门”同时而且清晰的显现。

  当“基显相”显现时,我们变得“迷惑”,因而“流转轮回”。

  之后,当“本觉”抵达“基”,当我们证得“稳固的本净”,掌握“自己的领地”,并且“重获本净”的时候,我们就能显现为“虹光”等等。

  这称为“证得掌控生死的能力”。

  我们因而能显现为“大迁识身”,如果不是这样,据说“本觉”会在内界(内虚空)之内“成就”“实证”。

  “本觉”在“童瓶身”之内“解脱”,心消融在其中,这就是无碍的,这是“解脱的状态”。

  如云:

  “非有”(无)先被解释,接着“有”被解释,最后,“有跟非有的双运”被解释。

  这跟“谈论心性”有关。

  当我们解释“非有”的时候,谈论的是“本净体性”。

  当我们解释“有跟非有的双运”的时候,谈论的是“本净体性跟任运自成的双运”,它们不是“分别的”“分离的”。这是“本觉的功德”。

  当我们说“界”(虚空)跟“本觉”时,意味着,在这个脉络中,“本觉智”是在内界之中成就实证,“本觉智”已经抵达内界。

  首先,“本觉智”在众生偏离而进入轮回的顺序进程之中丧失。

  接着,在逆序的过程中,它必须返回“本净”。

  “显”跟“有”,“执取”跟“固着”等诸法,丝毫不具实有。

  “本净”不具有任何实有,“轮回涅槃诸法”都是从“本净之界”(本净虚空)当中显现。

  一场梦在显现的同时,它也不存在,“醒觉状态的一切诸法”都是在“能取心”的构架之内。

  当你离于“能取的心”,并且“实证本觉”时,情况就如同一卷坏掉的影片。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影片制造影像,从录音机听见声音,通过影像跟声音,可以制造出“三战”,但是如果影片坏了,就没有“三战”。这就是“断惑”的意义。

  [密勒日巴尊者]能够自如的穿石穿山,是因为他已经证得“稳固的本净跟自生智”。

  他不必使用蛮力,就能穿过坚硬的物质。

  “断惑”是一件相当不可思议的事情。

  “轮回”是由“分别心”造作出来的,一旦“念头”被摧毁,“轮回”也被摧毁了。

  如果“轮回”一开始具有某种实有,“轮回”就不可能被摧毁。

  4、 没有“轮回诸法是虹光”的说法

  “轮回诸法”不是“虹光”跟“明点”,反而是诸如“大地”“岩石”等粗重的物质。

  “虹光”跟“明点”,尤其是“声音相”“光明相”“光芒相”,是净法。

  不净的声音相,比如狗叫声,或敲桌子的声音。

  当“声音相”“光明相”“光芒相”等净法显现时,“语的自性”被“我们的世俗语”障蔽,“具有光芒相的心”被“我们的分别念”障蔽。

  在“声音相”“光明相”“光芒相”三法中,“声音相”是“语”,“光明相”是“身”,“光芒相”是“意”。

  这三法是“符号”“意义”“征相”三者之中的“征相”。

  “征相”首先显现,接着是“实义”。

  在目前不净状态,“我们的身”障蔽了“证悟的身”。

  “我们的身”一直障蔽着“离于戏论的法身”,“我们的语”一直障蔽着“不灭的报身”,“我们的意”一直障蔽着“离于生住灭的化身”。

  我们的身语意是有漏的,它们障蔽“无漏的三身”。

  “金刚”是无漏的,无生的,不会被火焚烧,不会被水冲走。

  我们的身体,会被火焚烧,被水冲走。

  使用“金刚”一词,是因为“金刚”意味着“不变”“不坏”“不灭”。

  5、轮回诸法是不净的

  就轮回而言,首先“非有”被教导,意味着“空性”被阐释。

  其次,“有”被教导,意味着,“明性”被解释。

  最后,“有跟非有的双运”被教导,意味着,“体性”跟“自性”,“本净”跟“任运”是“本觉内的双运”。

  因此,才有“轮回诸法显现不是实有”的说法。

  就“体性”而言,“轮回诸法”不存在,就“自性”而言,“轮回诸法”是显现的,在“显相”的同时又不存在。

  它们是原本就“离于聚散”的“显空双运”。

  “空分”跟“显分”是无法被分开的。

  “净法”是“本净跟任运的双运”,这“净法”,没有“固着”跟“贪执”,如同显现在空中的

  彩虹,可以看见,但是没有“自性”。

  你抓不住“彩虹”,因此彩虹用来形容“净法”。

  彩虹无法“被捕捉”“被抓住”,但是,“我们的显现”却变得“越来越粗重”。

  首先,它始于一个称为“非有非非有”的世界,接着我们迷妄的进入“三界”。

  我们通过显分“流转进入轮回”。

  首先,“四无色界”的“四无边想”显现,接着是“色界的十七天”,然后是“欲界的六欲天”,以及“其余的六道众生”。

  如云:

  “俱生心性”是“法身”,“俱生显相”是“法身的光明”,指的是“净法”。

  “不净法”变得越来越粗重。

  “四无色界”没有色相。

  提及“色界十七天”,意味着,这十七天的“天道众生”,具有色相,但不是“血肉组成的色相”。

  色界十七天身相,是由“光”构成。

  “变得越来越重”意味着,在“六欲天”,身相是由血肉构成。

上一篇:第19章 归根结底就是见地《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