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入行论

行为学-入行论1品菩心利益7-14笔记(1-3)

创建日期:2022-08-14

  行为学-入行论1品菩心利益7-14笔记(1-3)

  入菩萨行论=甲一、论名+甲二、论义。

  甲一、论名=乙一、真实论名(2)+乙二、译礼(3)

  甲二、论义=乙一、入造论之理+乙二、所入之自性+乙三、圆满结尾。

  乙一、入造论之理=丙一、真实宣说+丙二、讲述宣说之必要关联。

  丙一、真实宣说=丁一、礼赞句(7)+丁二、立誓句(8)+丁三、示现谦虚(9)

  丙二、讲述宣说之必要关联=丁一、各自之本体(11)+丁二、宣说之必要(12)+丁三、如何宣说(13)

  乙二、所入之自性=丙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丙二、入者之意乐+丙三、趋入之方法。

  丙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丁一、宣说身所依暇满难得(16)+丁二、意乐所依福德之心稀罕(17)

  丙二、入者之意乐=丁一、发心之功德(1品)+丁二、受持之方法。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丁一、发心之功德=戊一、真实功德+戊二、具功德之合理性+戊三、赞叹具发心之补特伽罗+结文(52)

  戊一、真实功德=己一、共同功德+己二、特殊功德。

  己一、共同功德=庚一、断除罪业(22)+庚二、成办利乐(23)+庚三、满足愿望(24)+庚四、名义转移(25)+庚五、以喻赞德。

  庚五、以喻赞德=辛一、以点金剂之喻说明由劣变胜(27)+辛二、以如意宝之喻说明难得与珍贵(28)+辛三、以妙树之喻说明果不穷尽而增上(29)+辛四、以护送者之喻说明救脱罪业之果(30)+辛五、以火之喻说明彻底摧毁罪业(31)+辛六、经中所说其他功德之理(32)

  己二、特殊功德=庚一、分类(34)+庚二、本体之差别(35)+庚三、功德之差别(36)

  戊二、具功德之合理性=己一、教证之合理性(38)+己二、理证之合理性

  己二、理证之合理性=庚一、意乐殊胜+庚二、加行殊胜

  庚一、意乐殊胜=辛一、意乐之所缘广大(41)+辛二、宣说意乐超胜世间(42)

  庚二、加行殊胜=辛一、加行所缘广大(44)+辛二、其他无有如此加行(45)

  戊三、赞叹具发心之补特伽罗=己一、自行利益(47)+己二、是殊胜施主(48)+己三、是殊胜福田(49)+己四、不为痛苦所害(50)+己五、称为应礼处与皈依处(51)

  14、甲二乙二(所入之自性)分三:

  15、甲二乙二丙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分二:

  16、甲二乙二丙一丁一、宣说身所依暇满难得;(第7课)

  暇满人生极难得,既得能办人生利,

  倘若今生利未办,后世怎得此圆满。

  17、甲二乙二丙一丁二、意乐所依福德之心稀罕。(第7课)

  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

  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

  18、甲二乙二丙二(入者之意乐)分二:

  19、甲二乙二丙二丁一(发心之功德)分三:

  20、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一(真实功德)分二:

  21、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一(共同功德)分五:

  22、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一庚一、断除罪业;(第8课)

  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

  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

  23、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一庚二、成办利乐;(第8课)

  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

  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24、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一庚三、满足愿望;(第8课)

  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

  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25、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一庚四、名义转移;(第8课)

  生死狱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

  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26、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一庚五(以喻赞德)分六:

  27、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一庚五辛一、以点金剂之喻说明由劣变胜;(第9课)

  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

  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28、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一庚五辛二、以如意宝之喻说明难得与珍贵;(第9课)

  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

  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

  29、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一庚五辛三、以妙树之喻说明果不穷尽而增上;(第9课)

  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

  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30、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一庚五辛四、以护送者之喻说明救脱罪业之果;(第9课)

  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

  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31、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一庚五辛五、以火之喻说明彻底摧毁罪业;(第10课)

  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32、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一庚五辛六、经中所说其他功德之理。(第10课)

  智者弥勒谕善财,彼心利益无限量。

  33、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特殊功德)分三:

  34、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一、分类;(第10课)

  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

  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35、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二、本体之差别;(第11课)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36、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三、功德之差别。(第11课)

  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

  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

  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

  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

  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

  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37、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具功德之合理性)分二:

  38、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一、教证之合理性;(第11课)

  为信小乘者,妙臂问经中,

  如来自宣说,其益极应理。

  39、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理证之合理性)分二:

  40、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意乐殊胜)分二:

  41、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一、意乐之所缘广大;(第12课)

  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

  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

  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

  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

  42、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二、宣说意乐超胜世间。(第12课)

  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

  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

  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

  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

  他人为自利,尚且未能发,

  珍贵此愿心,能生诚稀有!

  43、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二(加行殊胜)分二:

  44、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二辛一、加行所缘广大;(第13课)

  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

  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

  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

  45、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其他无有如此加行。(第13课)

  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

  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于诸乏乐者,多苦诸众生,

  足以众安乐,断彼一切苦,

  更复尽其痴,宁有等此善!

  安得似此友!岂有如此福!

  46、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三(赞叹具发心之补特伽罗)分五:

  47、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自行利益;(第13课)

  若人酬恩施,尚且应称赞,

  何况未受托,菩萨自乐为。

  48、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二、是殊胜施主;(第14课)

  偶备微劣食,嗟施少众生,

  令得半日饱,人敬为善士,

  何况恒施予,无边有情众,

  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

  49、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三、是殊胜福田;(第14课)

  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

  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

  若人生净信,得果较前胜。

  50、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四、不为痛苦所害;(第14课)

  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

  51、甲二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五、称为应礼处与皈依处。(第14课)

  何人生此心,我礼彼人身,

  加害结乐缘,皈依乐源尊。

  52、结文:(第14课)

  不见尽遣二障暗,菩提心宝之日轮,

  坠于愚痴黑暗中,睁常断眼诚可悲!

  行为学-入行论1品菩心利益14笔记

  1、己二、是殊胜施主:偶备微劣食,嗟施少众生,令得半日饱,人敬为善士,何况恒施予,无边有情众,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

  三界当中的所有施主,没有一个比得上发了菩提心的这种人,发了菩提心的大士是所有众生的依靠处。首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偶尔准备一些微劣的食物,以轻蔑的态度布施给少数众生,解决他们大概半日的温饱问题,这样的话,人们都认为此人非常了不起,交口称赞他在多年中一直布施,说这是很了不起的善举。那么,作为大乘佛教发了菩提心的人,恒时对无量无边的众生赐予无上安乐,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这种精神和行为更珍贵难得,更加值得赞叹。

  因为从时间上讲,菩萨的利他是恒常的,只要能满足众生的意愿,什么样的方式都可以。从所施对境上讲,对境是无量无边的众生。从所施物上讲,菩萨布施的并不是有漏的财物,而是暂时的人天安乐以及永久的具有无量胜法功德的佛果。

  大乘菩萨了,从对境上讲,他们的〖对境是无量无数的有情〗。从〖时间〗上讲,〖是漫漫无期连续不断,〗从现在乃至到佛果之间。从〖所施的事物〗上讲, 〖也是善逝的无上安乐〗,发了菩提心的人能给众生带来什么呢?无上佛果――世界上任何一个众生都希求的、脱离轮回苦海的无上圆满佛果!

  然而,大乘佛教并不是这样,只要是有生命的众生,对我好的,我应该很好地对他,对我不好的,我也要好好地对他,不可能以牙还牙,而应该以慈悲心来对待。这样的精神,可以说世间和任何宗教都是没有的。

  从〖行为上〗讲,〖也是以毕恭毕敬的方式施予。〗〖所谓的“恒”字,有的注释中解释为“纵然虚空、众生到了尽头也不终止”;〗颂词中“恒”字,意思是:假如无边无际的虚空、众生界都到了尽头,菩萨恒时赐予众生的安乐也没有止尽。若与布施的行为结合起来,就是说,纵然虚空找到了边际,菩萨对众生恭敬布施的行为,永远没有止境。

  以上通过对境、时间、行为、所施安乐等方面的对比,区分了世间好人与发菩提心的人的差别。

  2、己三、是殊胜福田: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若人生净信,得果较前胜。

  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是真正的殊胜福田。为什么呢?如果我们对他供养、恭敬、起信,功德是相当大的;反过来说,如果对他生嗔恨心、毁谤,或是骂他、打他,过失也是非常大的。所以说,他是一个殊胜的对境,也是特别严厉的对境。这是科判的解释。

  对一切众生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完全成了一切众生的大施主。因为他的发心能给天边无际的众生赐予无上安乐,由于心里有这种布施的力量,所以他的愿逐渐逐渐会实现的。

  比如,有个人已经发了菩提心,但我心怀恶念,有时候想“我狠狠地打他一顿”,或者故意无因毁谤他,或者用自己的身口意三门害他,或者口里没说什么,身体也没做什么,只不过心里想害他、杀他,如果生起这些恶念,即使只有短短的一刹那,也会堕入地狱长达一个大劫。如果对他生起一个弹指间的恶念,一弹指有六十四个刹那,那么,我就要堕入地狱六十四大劫。当然,根据这种罪恶的层次不同,堕入的地狱也各不相同。

  有人心里嘀咕:“会不会这样啊?”决定是会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是非常严厉的对境!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是非常严厉的对境,如果对他生起恶念,确实会在那么长的时间中呆在地狱里面。

  什么叫“生净信”呢?就是觉得他很好、是个好人,或者对他的所作所为、一举一动生起信心:“虽然他有时候很坏,但坏的时间不长,大多数的时间我对他还是有信心、有欢喜心,觉得这个人真的很了不起!”若能这样想,这个功德已经超越了恶心的果报。

  〖假设任何众生对这样慷慨博施的施主菩萨生起恶心,那么他生起了多少刹那的恶念,就要在这么多劫中沉陷地狱。〗平时若对别人生嗔恨心、嫉妒心,尤其是害他的心非常不好,应当尽量忏悔,制止自己的这种恶念,此处的对境主要指发了世俗菩提心的菩萨。

  〖《寂静定幻经》云:“文殊,菩萨对菩萨生嗔轻侮,则等同此心之劫中住于地狱而披盔甲。〗一个发了世俗菩提心的人,如果对另一个发了世俗菩提心的人生起嗔恨心,那么在多少个刹那生嗔心,就会于那么多个刹那住在地狱当中,然后这个人又重新发心,披上精进的盔甲。

  〖相反,如果任何众生对具有菩提心的菩萨生起清净的信心,那么它的果报已经远远胜过恶心的果报。〗

  〖《趋入定不定手印经》中云:“文殊,设若十方所有世间界诸众生之眼被挖出,〗这是一个假设句,不可能世间所有众生的眼睛被人挖出来。〖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慈心令彼等众生之目复明。〗〖文殊,若有其他善男子善女人以信心目视信解大乘之菩萨,则所生福德已胜前者无量倍。”〗一个人发了菩提心,我们若以信心或清净心的目光来看他,这个功德已经远远超过了令众生眼目复明的功德。

  大乘的菩萨戒,只要发了菩提心,如果没有遇到失坏的因,下辈子即使成了一个不信佛教的人,相续中的菩萨戒体还是存在的;下辈子即使变成一头牦牛,相续中的菩萨戒体仍然不变。所以,我们对旁生、对任何一个众生,都应该作菩萨想。

  3、己四、不为痛苦所害: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

  发了菩提心的人,虽然在修行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灾难、疾病、痛苦、挫折,但他并不像凡夫人那样一遇到违缘善心就退了,反而自己的善心与日俱增、蒸蒸日上,一直都不会退失。究其原因,由于他的大悲心、对善法的意乐极为强烈,即使再大的困难和违缘出现,他也不会“知难而退”。

  〖一切佛子即便遭受再大的痛苦与磨难,也绝不会生起嗔恨等恶心,反而会依靠这种外缘力使善法自然增上。〗具有真实智慧的人,即使自己再衰败,行为也不会堕入非法,始终信奉一些高尚的行为。

  所谓的信解,《现观庄严论》讲“有漏修道”时专门提过,意思是指对善法有兴趣、有意乐的欢喜心。有漏修道包括信解、回向、随喜,具体而言,相续中的善法没有生起的令其生起,这需要信解;已生起的令不失坏,一定需要回向;不失坏的善根越来越增长,就需要随喜。这是《现观庄严论》最根本的三个问题。

  4、前段时间,我们学院请了一位青海的医生――嘉扬师父,今年大概78岁,在他30岁的那年,因为“文革”被关进了监狱,一关就是十多年。在狱中,他求法非常困难,因为对大圆满有很大的信心,于是便向同狱的门色堪布(现已圆寂)求法,想得到阿琼堪布耳传的大圆满教言。在一次单独交谈的时候,他把自己的愿望告诉了门色堪布,祈请堪布慈悲传授,以致眼泪都流下来了。门色堪布见他心诚,就说:“你真想求这个法的话,现在暂时念一些百字明,以后方便的时候我给你传。”当时监狱里面没有念珠,他就问:“我记数恐怕有点困难,您看怎么办?”堪布说:“你一直好好地念,念完了以后再说。”于是他就在白天劳动、做事情的时候默默地念,一直念了两个多月。

  两个多月以后,门色堪布就准备给他传法。他到堪布那里(堪布当时脚不方便,不用每天参加劳动,而他当时30岁,比较年青,每天都要去劳动),堪布说:“你如果真心想要求法,每天吃饭可能有点困难,你要装病。”他说:“这个没有问题。”有一天早上,大家都要去劳动的时候,他就一直躺着,说:“我今天病得很厉害,根本没办法起床。”监狱里的人专门请了一个医生。量体温的时候,趁那个医生走开了,他就把体温计放在开水里,然后搁在自己的腋窝下面。过一会儿医生来了,一看体温计,说:“啊,你烧得很厉害,必须要马上打针。”他说:“我打针可能不行,你可不可以就给我一些药?”医生给了他药以后,他就把药全部扔在炉子里烧了,然后趁没有其他人的时候,马上到上师那里去。

  当时门色堪布没有书,完全是口传(他年青的时候学得特别好,能够背下全部的教言)。在听的时候,他觉得每一个字都讲得特别精彩,但可惜的是,没有笔纸记下来,他记性也不是很好,全部记住有点困难,他想:“唉,有个笔、有张纸该多好啊!”但在监狱里面什么条件都没有。他就这样连续听了十五天,只有晚上能吃一点点饭。本来监狱里吃得就不好,在这半个月当中,他白天几乎吃不到饭。这是他第一次的听法经历。

  第二次,有几个上师跟他一起在门色堪布面前听,当时有个上师好不容易找到了一点笔和纸,他写得特别快,最后把堪布讲的教言基本上记下来了。后来他(嘉扬师父)也找到一小片纸,就把这个教言在纸上抄下来。他认为当时在监狱里得的这个教言特别珍贵,于是就把它放在嘎乌盒里面,一直贴身珍藏。

  我当时觉得特别稀有,因为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法本:在一张小小的纸片上,大概有四十二行字,写得特别特别细,用电脑缩小也不一定有这样的效果。嘉扬师父一方面可能是环境所迫,另一方面写得特别好,一个字也没有掉。他把这个法本一直放在自己身边,虽然经历了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在那个年代经常要受批斗、改造,但这个法本始终都没有被损坏。

  我后来悄悄数了一下,从30岁那年到现在78岁,这个法本藏在身上都48年了!他说一刹那都是不会离开的,这是上师给他的教言!

  5、己五、称为应礼处与皈依处:何人生此心,我礼彼人身,加害结乐缘,皈依乐源尊。

  不管什么样的人,如果相续中具足了珍贵的菩提心,不管他是什么种姓、什么层次,上至皇宫里的总统、国王、国家主席,下至身无分文、流浪街头的一些乞丐,只要有了这一颗善良菩提心,作者寂天论师认为:对他的身体值得恭敬、值得顶礼!

  三界众生也把自己解脱轮回、获得究竟安乐的希望寄托在发了菩提心的菩萨身上,因此,如果我们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寂天尊者顶礼、其他任何人顶礼都是值得的!

  对一个菩萨生嗔恨心、毁谤,与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个菩萨,两者比较起来,还是前者的功德大。为什么呢?如果没有遇到这个菩萨,我可能永远深陷轮回,不一定有机会获得解脱,正因为我见到他、害了他,虽然暂时受了一些报应,但由于他的悲心和愿力,我在很快的时间内一定会获得成就。

  6、〖如果有人问:此处的说法不是与“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相违了吗?〗前面说对菩萨生一念恶心的过失非常大,这里又说与他结恶缘也成了解脱之因,这两个难道不相违吗?

  〖答:并不相违。上句颂词是说明恶心的果报,〗不相违。前面是从异熟果报方面来讲的,说明了若对菩萨生起恶心,果报是相当的严重。但如果你忏悔了,或者对他生起净信,这个果报就已经消失了,不会存留那么长的时间。〖而此处的意思是说菩萨暂时与究竟摄受作害者,〗菩萨以大慈悲心摄受他,所以令这种恶缘变成了善缘。〖就像慈力王暂时、究竟使五位罗刹 拥有安乐一样。〗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当慈力王时,有五个夜叉向他要鲜血,因为对菩萨造成了伤害,所以它们后来堕入了恶趣。但由于慈力王的发愿――“愿我暂时以鲜血让他们满足,最终以佛法的甘露来让他们获得快乐”,在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五个夜叉转生为五比丘,佛给他们初转F轮后,他们都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试想,假如这五个夜叉从来没见过慈力王,那释迦牟尼佛转F轮的时候,它们根本没有解脱的机会。因此,对菩萨加害实际上也是结上安乐之缘。

  7、结文:不见尽遣二障暗,菩提心宝之日轮,坠于愚痴黑暗中,睁常断眼诚可悲!

  犹如没有眼睛就见不到太阳一样,世间上的人因为没有智慧的明目,所以根本见不到能净除二障(烦恼障和所知障)的菩提心日轮。

  这些众生时时处于愚痴的黑暗当中,该睁开的菩提心明目不睁开,不该睁的常见断见的眼睛一直睁得大大的,整天都是搞世间法,该学的不学,不该学的偏要学,这些众生真是非常可怜!

上一篇:行为学-入行论引文1-6笔记(2-2)

下一篇:行为学-入行论1品菩心利益7-14笔记(2-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