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般若摄颂5品广说加行36-55笔记(3-8)
421、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宣说戒律度)分二:
422、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一、具足殊胜戒律之功德;(第53课)
戒令求寂者超胜,十力行境戒无失,
戒行随行于一切,回向菩提为利生。
423、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二(宣说戒律胜劣之分类)分三:
424、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二壬一、以回向而分;(第53课)
欲得独觉罗汉果,破戒无知失行为,
回向寂灭胜菩提,勤欲妙亦住戒度。
425、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二壬二(以发心而分)分二:
426、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二壬二癸一、略说;(第53课)
若法菩提功德生,具功德法戒律义,
法失利者之菩提,此谓破戒导师语。
427、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二壬二癸二(广说)分二:
428、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二壬二癸二子一、所行殊胜;(第53课)
菩萨纵享五欲妙,然皈依佛法圣僧,
思维成佛念遍知,当知智者住戒度。
429、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二壬二癸二子二、所止下劣。(第53课)
俱胝劫行十善业,然求独觉罗汉果,
时戒有过是失戒,彼发心罪重他胜。
430、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二壬三(以有无慢心而分)分二:
431、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二壬三癸一、应取;(第54课)
守戒回向大菩提,无骄慢心不赞自,
尽除我想众生想,菩萨住戒波罗蜜。
432、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二壬三癸二(应舍)分二:
433、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二壬三癸二子一、真实应舍;(第54课)
若行佛道菩萨思,此等具戒此破戒,
起种种想是破戒,失戒不具清净戒。
434、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二壬三癸二子二、宣说彼之对治。(第54课)
谁无我想众生想,离想贪岂有恶戒?
谁无执戒非戒心,导师说此是戒律。
435、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五(宣说布施度)分二:
436、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五辛一(了知发放布施之功德与未发放布施之过患后当欢喜布施)分三:
437、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五辛一壬一、菩萨发放布施之方式;(第54课)
清净有情具戒律,不见可爱不可爱,
施头手足无怯心,布施所有恒无执。
知法无性我不实,纵舍自体无怯心,
尔时况施身外物?无有悭吝之是处。
438、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五辛一壬二、平凡者没有如此发放之过患;(第54课)
我想执物为我所,贪愚焉有施舍心?
吝啬转生饿鬼处,投生为人亦贫穷。
439、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五辛一壬三、如是了知后当乐于布施之理。(第54课)
菩萨知众贫乏已,渴求舍施恒博施,
四洲庄严如唾沫,施喜得洲非如是。
440、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五辛二(如何发放布施之理)分二:
441、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五辛二壬一(真实宣说)分三:
442、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五辛二壬一癸一、以悲心为利他而施舍;(第55课)
明智菩萨如此思,但愿依此而布施,
三有众生发放施。
443、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五辛二壬一癸二、以善巧方便而回向;(第55课)
利生回向大菩提。
444、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五辛二壬一癸三、不图异熟和事物而布施。(第55课)
施已于事无能住,彼永不求异熟果。
445、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五辛二壬二(彼之功德)分二:
446、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五辛二壬二癸一、总功德;(第55课)
如是知舍施一切,施少成多无有量。
447、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五辛二壬二癸二(别功德)分二:
448、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五辛二壬二癸二子一、具足悲心等善巧方便之布施功德;(第55课)
三有无余诸众生,假设彼等无量劫,
供世间解佛罗汉,独觉而求声闻果。
善巧方便智菩萨,随喜彼等做福事,
利生回向大菩提,回向胜过诸群生。
如碔砆宝纵成堆,一琉璃宝能胜彼,
众生广大诸布施,随喜菩萨胜过彼。
449、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五辛二壬二癸二子二、无贪而施舍之功德。(第55课)
若菩萨于众生施,不执我所不惜事,
彼生善根增大力,犹如无云上弦月。
哲学-般若摄颂5品55笔记
1、癸一、以悲心为利他而施舍:明智菩萨如此思,但愿依此而布施,三有众生发放施。
前面已经讲了一些大乘菩萨布施的不共特点,这里说:具有善巧方便、利益众生的明智菩萨,在修持佛道的过程中,哪怕布施一口食物、一元钱、一枚硬币等非常微小的物品,也会以拔苦的大悲摄持,不会以炫耀的心态,也不会以好奇心和无所事事的态度,完全是以帮助、利益他人的心态布施的。在布施时他会想,即心里会这样默默思维:但愿以此布施(或财布施,或法布施,或无畏布施)而施予三有所有众生,(也就是说,明智菩萨在布施时不分种族、年龄、贵贱等。)愿所有三界轮回中的可怜众生暂时获得无罪的财富和二乘之果,究竟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菩提;进而发放布施。菩萨跟凡夫人布施的目的完全不相同,从因发心方面讲,他们唯一想帮助众生;从果发心方面讲,不仅要解除众生的暂时痛苦,还要让他们获得最究竟的佛果。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哪怕给别人布施一元钱、一口饭,甚至讲一句佛法,作一点放生等,所有布施的目的就要愿众生获得真正的菩提果位,并如此作回向,因为唯一获得菩提果才能解决众生的大事。否则,我们只让没有衣服穿的人有衣服穿,没有食物的人有饭吃……他们仍会在轮回中不断感受痛苦,根本解决不了生死问题。如果我们能以这种发心帮助他们,让众生慢慢获得佛果,那就永远脱离了轮回苦海,这样一切大事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2、癸二、以善巧方便而回向:利生回向大菩提。
发放布施的福德,也要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界——我与一切众生皆现前大菩提而作回向。
3、癸三、不图异熟和事物而布施:施已于事无能住,彼永不求异熟果。
如此菩萨在发放布施后,内心对布施物不会有耽著,对自己获得什么样的暂时回报也不会有执著相。对他们来讲,布施完了就完了,不可能在口头上这样说,或在心里面这样想:我在十年前给你了十元钱……并没这样的执著心。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已经通达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境界。既然是在梦中布施,或一切全是梦幻泡影,那还有什么可提可想的呢?绝对没有。
其次,也不会求异熟果报。比如,今天布施能不能即生现前果报;即生实在不行,来世能不能让我获得快乐、财富……这样希求异熟果报的心也没有。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无条件地利益众生。对真正的大乘菩萨来讲,他们的行为绝对不像世间人一样:我给你半斤,你必须给我八两。实际上,这样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的布施,而是一种交换。
4、癸一、总功德:如是知舍施一切,施少成多无有量。
菩萨的布施具有善巧方便——利益众生、如理回向,而且对布施物和回报之事也无贪执,对异熟果报也没有贪著。若如是了知后如法舍施一切,即使作少量布施,比如对一个众生给一点点食物,也成了发放众多不可估量的布施,而且它的异熟果报也无有限量、不可思议。
正因为这是必然的规律,我们要想获得大的功德和果报,所作的善根就要以特别强大的发心摄持,或以特别殊胜的对境为缘。所有善心中菩提心为最,如果我们以菩提心摄持,即使做一个特别渺小的善事,所获得的功德也无法衡量。
5、子一、具足悲心等善巧方便之布施功德:三有无余诸众生,假设彼等无量劫,供世间解佛罗汉,独觉而求声闻果。善巧方便智菩萨,随喜彼等做福事,利生回向大菩提,回向胜过诸群生。如碔砆宝纵成堆,一琉璃宝能胜彼,众生广大诸布施,随喜菩萨胜过彼。
三有中的所有众生一个都不剩下,假设他们在无量劫中供养世间解(指解脱世间,或了解世间)佛陀、声闻阿罗汉和独觉,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小乘声闻菩提的果位:这是第一个颂词的解释。
第二个颂词:如果某位精通大乘佛法,具有善巧方便的菩萨,在一刹那间随喜刚刚所讲那些众生所作的福德事,并且把这个善根(在一刹那间,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做下了这样的善事)回向给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圆满无上的大菩提佛果,那么仅仅依靠这样一种回向的心念,其善根也远远超过前者——一切群生所作的善根。
这个事情大家都应该知道。我们通俗一些说,比如所有地球上的人们,假设他们发心在很多万年中,以各种各样的供品供养世间上所有佛陀、声闻缘觉等圣者,目的都是为了自己从轮回中得到解脱。这个功德肯定非常大。但还有一个人在一刹那间,或一分钟内,为了利益众生作随喜,或作布施等善法,并将这个善根回向给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其功德也远远超过前面多生累劫积累的福德。这说明大乘和小乘之间的差别确实很大。
第三颂以比喻说明:比如说,纵然有许许多多碔砆(表面上看起来是玉,其实是石)宝(假宝)堆在一起,可是一个琉璃(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玉石)宝(真宝)就远远胜过那堆碔砆宝。也就是说,假宝再多也值不了很多钱,如果是真宝,哪怕只有一个,它也胜过一切假宝。同样的道理,真正的大乘菩萨为众生所作的随喜、回向等功德,也远远超过前面所有众生行持的一切广大布施。
所以我们在布施、发心的时候,都要想到众生。因为所有佛法窍诀性地归纳,就是断除自私自利的心而利益众生。对每一位佛教徒来讲,不管你是否愿意接受,如果要真正趋入大乘妙道,就必须以这个原则来衡量自己。若真正做到,行持善法就不会有困难。
6、子二、无贪而施舍之功德:若菩萨于众生施,不执我所不惜事,彼生善根增大力,犹如无云上弦月。
如果菩萨对一切众生作布施后,对布施的福德不执为我所,对所布施的事物也不吝惜,当然这必须远离我和我所,假设他这样一无所执、不惜一切地慷慨布施,而不分别众生可爱与不可爱,以及怨之与亲,而对所有众生平等布施的话,那这种布施所生的善根就具足断除障碍的大威力,而且其功德和智慧力与日俱增,就像万里无云、具足白光的上弦月一样,住于高空遣除一切众生的黑暗。
正因为大乘教法一再强调要断除自私自利的心,所以我们在有条件、有能力时,就要作财、法、无畏三种布施。而且在布施的过程中,也不要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自己有如何如何的功德,以及希望将来获得快乐等,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利益众生。在利益众生方面,我也再三提醒过大家——一定要愿众生获得佛果。比如放生,不仅要让它们解除屠刀下的痛苦,还要愿它们将来都获得佛菩提。为什么我们要在这些众生耳边念诸佛菩萨的名号,还要为它们发愿、回向呢?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它们结上善缘,真正在相续中播下解脱的种子。这样的话,自他众生将来都会获得无上菩提。
哲学-般若摄颂5品54笔记
1、壬三(以有无慢心而分)癸一、应取:守戒回向大菩提,无骄慢心不赞自,尽除我想众生想,菩萨住戒波罗蜜。
如果守持清净的戒律,并将所护戒律的善根回向给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圆满菩提的果位,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守戒者菩萨也没有丝毫的慢心,比如:我能如此地守持戒律、证悟空性、行持般若等,同时也不会以守戒为借口赞叹自己。因为在他的一切心态、行为中,都断除了我想、众生想。那这样的菩萨,就可称为住于戒波罗蜜多者。实际上,这种戒就是无上的戒。
其实,若证悟空性,无上六波罗蜜多皆可圆满。比如说,我真正通达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境界,如果对我的证悟从不同反体来分,六波罗蜜多都是圆满的。当然,这样的境界就是三轮体空。因为它是出世间境界,所以所有功德都圆满;如果是世间的境界,布施不能代表持戒,持戒不能代表忍辱……在没有证得无上空性之前,每一个波罗蜜多都是各自分开的。
所以,一旦真正通达了最高的无我,在此境界中戒度就圆满了,因为一切相状都泯没了。
阿底峡尊者也说,他在入别解脱戒时一尘不染,一点违犯都没有;到了菩萨戒时,少许有一些违犯戒律的现象;到了密乘戒时,却有许许多多犯戒之处。但他从来没让破戒的相续过夜,都是马上忏悔。从这种情况可以看出,小乘的戒律虽然很清净,但按大乘来讲,就不一定了。因为大乘的戒,尤其是《般若摄颂》所讲的戒波罗蜜多,就是不要有执著,也就是说要通达空性。所以,若谁通达空性的境界,他就是真正持戒圆满者。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有我守持清净戒律的慢心,更不能经常自高自大地自我赞叹。这种行为不要说大乘当中,就是平时日常生活,有傲慢心者也是人们经常轻毁的对境。
2、癸二(应舍)子一、真实应舍:若行佛道菩萨思,此等具戒此破戒,起种种想是破戒,失戒不具清净戒。
假设行持大乘佛道的菩萨如此思维:这些人是具有清净戒律者,他们相续中没有被烦恼垢染覆盖,像我一样,很清净!这些人已经犯了小乘戒或大乘戒,他们是违犯戒律的破戒者。或者想:这个人是清净持戒者,他将来可以趋向善趣;那个人是破戒者,将来会堕入恶趣。如果缘众生起了这样的种种想,这位菩萨就是破戒者。为什么这么讲呢?第一,他有严重的执著相,即产生了我想和众生想;第二,他轻毁了别人的破戒行为。也就是说,因执著和轻毁他人而失戒。那这位菩萨就不具足清净戒律,因为他有所缘、有戏论;或者说,这些在空性法界中本来都不成立,但他却偏偏执著。
所以严格来讲,在大乘里面,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有清净戒律,或分别某人是守持净戒者、某人是毁坏戒律者,生起这样的妄想分别的话,那他并没有真正守持戒律。
3、子二、宣说彼之对治:谁无我想众生想,离想贪岂有恶戒?谁无执戒非戒心,导师说此是戒律。
任何一位行者,如果已经具备了我们在空性中讲的无我想、无众生想——实际上这就是证悟人无我的境界,如此远离了耽著我之想和由它引起来的各种贪执——因为首先有我执,然后才产生我所执,之后就会贪执、嗔恨,其他烦恼也自然而然产生,那破戒——恶戒的现象怎么会出现呢?因为所有烦恼、恶业全部是由我执和我所执引生的。如果一个人完全领悟了我和我所为空性,或我想和我所想全都没有,那依靠它们产生恶戒或犯戒的现象,也绝不可能有。就像大地没有,大地上的万物就不可能存在,石女的儿子没有,石女儿所作的一切犯戒现象绝不可能有一样。
佛陀也说:我们真正要清净戒律,就要通过观察了知一切万法皆不存在,比如无有戒和非戒、无有我和我所、无有恶业和善业等。当然,整个万法在真实性中本来就无所可得。
4、壬一、菩萨发放布施之方式:清净有情具戒律,不见可爱不可爱,施头手足无怯心,布施所有恒无执。知法无性我不实,纵舍自体无怯心,尔时况施身外物?无有悭吝之是处。
对相续中真正具有清净戒律的有情来讲,他没有我和我所等执著,所以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他人,都没有一直死执不放的东西,即没有特别可爱的对境,也没有不愿意接近的可恨、可恶的东西,也就是说没有不可爱的对境。在这种情况下,他将自己的头颅、手足布施给众生也没有任何困难,不会像凡夫人一样有怯懦心——这样布施好痛苦啊!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为了利益众生全部可以施舍,而且恒时不会有耽著。
紧接着讲颂词:如此了知了一切诸法无有自性、无有我和我所,即空性、不实后,菩萨纵然舍弃自己的身体也不会有任何怯懦之心,那更何况说布施身外之物的大象、骏马、财富等呢?何时何地也不会有任何悭吝,因为对什么东西都没有贪著。总而言之,菩萨因为没有执著相,所以能舍弃一切。
5、就像《入行论》里所讲的一样:“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
我刚出家时,在德巴堪布前听《大圆满前行》,当时前面的念诵就要念这个偈颂,现在我们寺院的念诵也是这样。想起这个偈颂,当时维那师的形象也自然而然浮现在眼前:他声音特别好,法会时特别注重威仪。
我还没有出家时,他就经常给我讲他的故事:“在学维那时,我一直在河边训练,最后喉咙里都结成脓,等脓血慢慢破开后,就能念得非常好。”他还说:“刚开始我在有很大声音的河边练习,首先是河水的声音大,到一定的时候,自己的声音已经超过河水声了。”以前很多人都说:他在经堂用最好的声音念诵时,整个经堂都会震动。也许有些夸张,但不管怎么样,他声音确实特别好。他在开法会时特别喜欢穿好看的衣服,他经常背一个《君规教言论》里的偈颂:“是故诸胜大菩萨,虽无刻意打扮心,然为引导世间人,故意身著妙装束。”所以每次开法会他都会穿特别好的黄色衣服。这是以我们小寺院的小故事来中间增加一点气氛。
6、壬二、平凡者没有如此发放之过患:我想执物为我所,贪愚焉有施舍心?吝啬转生饿鬼处,投生为人亦贫穷。
通过很多方面观察,我相本来就不存在;我相不存在,执物为我所的相也没有。如果贪执我和我所,即生起我想和我所想,这完全是一种愚痴的行为,那怎么能有如此舍心呢?如果即生中不愿意施舍,将来的前途就会是黑暗的。
7、壬三、如是了知后当乐于布施之理:菩萨知众贫乏已,渴求舍施恒博施,四洲庄严如唾沫,施喜得洲非如是。
一般平凡人,或自私自利比较强烈的人,他们不知道布施的功德和利益;而菩萨,他一方面知道财产没有实在的意义,同时也了知:如果有了财富没有布施,将来后果就极其严重,也就是说,菩萨从根本上知道众生如今感受贫苦的原因,就是前世吝啬导致的。所以他首先从根本上断绝吝啬心,同时在意乐上希求布施,行为上也在众生前慷慨布施,不愿意当一个吝啬鬼,什么都不愿意舍弃。
那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菩萨从根本上知道一切万法没有实义。的确,哪怕将南赡部洲、北俱卢洲等四大部洲所有财产等庄严全部集聚在一起,一个人也用不了什么,而且如果没有用上,到一定的时候全部会跟唾沫没有什么差别,或像水泡、阳焰一样。正因为菩萨完全知道这样的道理,所以他愿意布施。
虽然菩萨在获得四大部洲一切财富等庄严时,也会有一些欢喜心,但当他将之回馈社会、布施给众生后,那时的欢喜心就远远超过前者。所以大家在这里都应知道,作为菩萨或有善根的人,他们特别特别喜欢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