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45-51笔记

创建日期:2022-08-15

  行为学-教言宝藏45-51笔记

  行为学-教言宝藏45课11-20笔记

  第四十五课:三世诸佛大悲之总集

  409、(十九)三世诸佛大悲之总集

  【三世诸佛大悲之总集】

  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大悲的总集就是上师。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示现涅槃前为阿难及一切信众授记,“我于未来世,幻化善知识,利益汝等众。”因此,上师就是真正的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

  410、(二十)超胜一切诸佛大恩师 宣说现未中有之善道 无比大恩上师足下顶礼

  【超胜一切诸佛大恩师,宣说现未中有之善道,无比大恩上师足下顶礼。】

  前一句“三世诸佛大悲之总集”是讲解导师本具有的功德,第二句从自己的立场中讲解导师功德。获得断证一切功德者,才是真正的佛。

  “超胜一切诸佛大恩师”是指从我们的立场之中观待,上师的恩德比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恩德还大,所以说上师超胜一切诸佛菩萨。时时要记住这点:这是从我们的角度当中讲解,而不是站在佛菩萨的立场上与上师比较,认为上师更高一层,而佛菩萨矮一层。不是这个意思,上师与诸佛菩萨从功德的角度而言,是完全平等的。

  行为学-教言宝藏46课11-22笔记

  第四十六课:我因愚痴懒惰所驱使

  411、(十五) 三世诸佛大悲之总集超胜一切诸佛大恩师

  【三世诸佛大悲之总集超胜一切诸佛大恩师导师】

  412、(十六)宣说现未中有之善道无比大恩上师足下顶礼一

  【宣说现在未来中有之善道,无比大恩上师足下顶礼】

  我等导师喇嘛仁波切曾经说过,即便你已经了知百部归一名,但在修行的过程中,无论是本尊,供护法、祈祷、忏悔等一系列法也仍旧需要去修,因为我们毕竟还是修道路上的修行者,内心烦恼依旧而不够清净,因此还是需要依靠各式各样的方式来清净自己的内心。

  413、(十九)我因愚痴懒惰所驱使今生来世二者皆无成

  【我因愚痴懒惰所驱使,今生来世二者皆无成。】

  414、(二十)如今即将趋入未来道赐予善士教诲实非宜

  【如今即将趋入未来道,赐予善士教诲实非宜】

  415、(二十一)或许自己宿业之习气不知惭耻稍许作宣

  【或许自己宿业之习气,不知惭耻稍许做宣说】

  行为学-教言宝藏47课1-9笔记

  第四十七课:虽如盲者言说之教诲

  416、(五)要对自己所修的法圆满通达

  我在亚青寺讲过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也提到的《显密差异》的教言。

  从总的角度来说,密宗较显宗有四个殊胜之处: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之根机。即便是方便教授,只是依修而见,但同样具有这四个特点。

  417、(八)或许自己宿业之习气 不知惭耻稍许作宣说(一)

  【或许自己宿业之习气,不知惭耻稍许作宣说】

  行为学-教言宝藏47课10-19笔记

  418、(十)虽如盲者言说之教诲 散漫无义汝等了知否(一)

  【虽如盲者言说之教诲,散漫无义汝等了知否?】

  何谓盲者?不通达理论也没有实修经验,闻思与实修皆无者称为盲者。上师这里谦虚地说,如他这般盲者,口中也能说出“不能懈怠,不能散漫”等教言。

  就是从盲者的角度当中讲解,既没有闻思的智慧,也没有实修方面的经验,即便说出一些教言,由于内心是散漫的缘故,也没有什么意义。这样的做法对还是不对,你是否知道?

  419、(十三)舍弃琐事依止寂静处 即为往昔祖师之懿行(一)

  【舍弃琐事依止寂静处,即为往昔祖师之懿行】

  420、(十八)初若未得善知识摄受 犹如山中之兽有何益

  【初若未得善知识摄受,犹如山中之兽有何益。】

  初次进入佛门后没有得到善知识的摄受,就盲目闭关修行,与山中的野兽一般,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行为学-教言宝藏48课1-10笔记

  第四十八课:殊胜导师吉祥上师尊

  421、(六)殊胜导师吉祥上师尊 佛陀经藏之中如何教(一)

  【殊胜导师吉祥上师尊,佛陀经藏之中如何教】

  有些人将这些想法纳入到自己的修法之中,认为现前自己的想法应该是最好的。当你有这样的想法,不妨先问问自己:现前所修的是什么?修的是法。但什么是法,你所谓的“法”是本具有的还是新生的?如果是本具有的,此前你是否有所体会?没有体会过却仅凭自己的想象说可能是正法?况且其中还掺杂了很多是与非的成分,一旦与正法相违,你就沦为了修行的试验品,与解脱渐行渐远。因此,遵循导师教言的重要性也正在于此。

  世间法当然需要创新,因为我们的思想具有生灭性,随时随地都在变化。今天最先进的想法,可能明天就是最陈旧的,因为思想的创新没有尽头。越能创新,就越有生存空间。从思维的角度而言,这个结论人人都不能否认,思想本身没有尽头。

  我们当前所修的是心的本性,心的本性是怎样一种境界?它超越一切时空概念,没有过去也没有现在与未来。正如《般若心经》中云“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它就同蓝色的天空一般,无论是乌云翻腾还是晴空万里,蓝色天空都不会有丝毫增减。这些心性本具有的功德,历代传承祖师不仅依靠理论而有所体会,更是依靠自己的实修已经真正完全体悟到了。因此传承祖师将所有的修行经验完整地赐予后一代弟子,与如今世间所讲解的创新完全是两个概念。它们一个是思想,另一个是智慧,两者完全不可同日耳语,绝不能搅杂在一起,否则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因此,我们的修行必须要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

  422、(八)殊胜导师吉祥上师尊 佛陀经藏之中如何教(三)

  以前我在亚青寺时,有一位香港居士拿上来一本汉文版《六中阴教授》。这是一位藏传佛教大伏藏师的著述,当时五明佛学院的索达吉堪布还没有翻译这本书。虽然我曾在亚青寺翻译了一些比如禅定中阴、法性中阴等内容,但并不全面。

  行为学-教言宝藏48课11-21笔记

  423、(十一)戒律清净自心善护持(一)

  【戒律清净自心善护持】

  424、(十二)戒律清净自心善护持(二)

  有些居士问我,亚青寺较早的一段时间里,居士们也可以参加大圆胜慧中前行的修法等等,只是衣服稍微改变一下即可,但为何后期就不再被允许了?原因就是为了护持别解脱戒。如果这样甚深的法人人都能参加,就会有很多人误以为身份、行为都不重要,只要有见解即可。实际上,越是深奥的法,前面的基础就越重要,护持别解脱戒也更为重要。

  在亚青寺,非出家人基本不能上山,除非你的见解真的特别高,并且持戒非常清净。高原的男众有比丘戒,女众没有比丘尼戒,但无论你守持的戒律是哪一个程度,都必须有清净的三昧耶戒。唯有如此,才能批上出家人的法衣,上山修学甚深法要。这样要求的目的就是为了护持别解脱戒。

  因此,亚青寺的上师不允许在家居士参加大圆胜慧等深奥修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护持别解脱戒,这也是本传承的特点。

  425、(十八)大悲摄受有情作利益(一)

  【大悲摄受有情作利益】

  行为学-教言宝藏49课1-12笔记

  第四十九课:利众事业教法速成办

  426、(十一)利众事业教法速成办(一)

  【利众事业教法速成办】

  行为学-教言宝藏49课13-24笔记

  427、(十四)故应净信恭敬善知识(一)

  【故应净信恭敬善知识】

  428、(十七)圆满行持所受一切教(一)

  【圆满行持所受一切教】

  429、(十九)听闻传承持明教(一)

  【听闻传承持明教】

  430、(二十二)后以闻思修行调自心(一)

  【后以闻思修行调自心】

  行为学-教言宝藏50课1-10笔记

  第五十课:未来自受异熟果报时

  431、(九)享用诸多信施及亡财 未来自受异熟果报时

  【享用诸多信施及亡财 未来自受异熟果报时】

  432、(十)祈请汝以大悲垂救护

  【祈请汝以大悲垂救护】

  行为学-教言宝藏50课11-21笔记

  433、(十一)大恩离言根本上师尊 无论安住何方之刹土

  【大恩离言根本上师尊,无论安住何方之刹土】

  434、(十二)你我二人相携共同行 断证功德愿能至究竟(一)

  【你我二人相携共同行,断证功德愿能至究竟。】

  435、(十三)你我二人相携共同行 断证功德愿能至究竟(二)

  想要成办解脱,就需要同时具有本体清净(即空分)以及自性清净(即明分)的禅定。也就是说,解脱的见解是要在明空不二的见解本身中具备。

  单纯讲解第八识阿赖耶识、前五根识、第六识、第七识时,前面的无念状态也不是能长时间能做得到的。也就是说,短时间进入这种状态是有可能的,但要长期保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这种状态出现时,很容易将它与真正的见解与混杂在一起,认为自己具备有空分的同时也具备有明分,尤其是由于当时没有形成意识的缘故,更不会有什么分别,认为这种一如的见解就是“明空不二”。不,这只是你给它起的一个名称而已,实际上你并没有这样自知之明的见解。

  圣者的明分叫遍知,也叫全知,可当时虽然你五根起作用了,实际却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也许你觉得自己的眼前所见非常广阔,但这种广阔的感觉,只是因为当时没有专注在某个点之上,没有形成二元对立而已,它并不是一种智慧,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见解。

  真正的出世间禅定,不仅感觉宽阔,而且还是一种全知,因为真正的智慧是一种遍知。但现前你的见解只有宽阔而没有知,只能称之为前五根识。意识的特征就是专注在某一个点之上,而五根识状态时还没有形成粗大的意识,所以是一种无念状态。这就是我们通常讲解第八识和前五根识是一个无念状态的道理,这些道理应该要懂得一些。

  436、(十八)以此清净意乐之善力 愿诸众生获得佛果位

  【以此清净意乐之善力,愿诸众生获得佛果位,敦请者之心续得成熟,一切结缘悉皆如佛子。】

  437、(十九)结语

  【此为贤正善良之辽西所嘎敦请,老僧龙多加参刹那著述也。】

  438、(二十)课后嘱咐(一)

  无论修学的是成熟口诀法还是上师瑜伽,都称之为正行法。一切正行法都能归纳于几个要点之中:前行破除心房、正行直指觉性、后行护持修行之方便,这也是整个直断的过程。这样的正行直断过程是针对次第根机而立,倘若是利根者,则当下可以印证见解。

  无上窍诀大圆满的特点是:印证见解、断定自决和解脱自性,即我们所讲解的《椎击三要》(以前译成《三句精要》)。往昔密法初祖仁增嘎绕多吉(胜喜金刚)赐予蒋华西宁(文殊友)时,传讲的就是这三个法,因此这就是密法的特点,是真正的密法。对上等根机来说,印证见解当下就可以断定自决和解脱自性;但对于次第根机来说,即便印证见解,他也无法赤裸见解,无法认识到见解,这时就不得不依修而得到见解。在印证见解之前还要再讲解一个修行,就是对次第根机而立的次第道。

  行为学-教言宝藏51课1-10笔记

  第五十一课:梵顶日月之垫上

  439、(六)南无格日贝(一)

  【南无格日贝】

  顶礼上师!

  440、(八)祈祷句(一)

  【梵顶日月之垫上,殊胜引导根本师,法身阿弥陀佛住,无有分别愿成佛。】

  行为学-教言宝藏51课11-21笔记

  441、(十二)吾乃二世皆无成 岂能付嘱诸教诲 汝请难却稍著述

  【吾乃二世皆无成 岂能付嘱诸教诲,汝请难却稍著述】

  442、(十三)汝乃殊胜成就者 且为活佛之转世

  以下是上师是对阿松活佛授记的教言,也是对所有导师的一个授记。

  【汝乃殊胜成就者,且为活佛之转世,俱生智慧无伦比,唯一怙主金刚持,临终所作遗教为,您乃莲师之绍圣,此无稍许疑惑矣】

  443、(十四)然今假冒伏藏盛极难利教及众生(一)

  【然今假冒伏藏盛,极难利教及众生】

  444、(十七)是故别别解脱戒 住持教法具大恩(一)

  【是故别别解脱戒,住持教法具大恩】

  445、(十九)此为未来作授记 胜士于您具大悲 勿忘谨记于心中

  【此为未来作授记,胜士于您具大悲,勿忘谨记于心中】

  胜士是指昌根阿瑞。虽然上师这里说是针对阿松活佛而做的传讲,实际上也是在为后代所有继承上师事业者而宣讲。

  446、(二十)亦为老乞所期望 赐予桑昂丹增活佛矣

  【亦为老乞所期望,赐予桑昂丹增活佛矣】

  上师期望所有弟子都能重视别解脱戒,清净护持戒律。有时我们也会探讨一些见解、修行,但最重要的行为还是持戒,一旦忘失持戒,见解很难赤裸!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41-44笔记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52-53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