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前行备忘

前行备忘录8课2暇满难得

创建日期:2021-12-31

  前行备忘录8课2暇满难得

  《前行备忘录》【第八课/第二节】

  本日讲法要点

  1.暇满难得

  (1)闻法方式

  昨天我们讲解的时候,把行为分为两种——如毒所断之行为和如药所取之行为。如毒所断之行为——器之三过、六垢和五不持,上面这些内容昨天已经讲完,今天所要讲解的是,如药应取之行为。

  2)应取之行为

  ①四想

  【应取之行为,依靠四想,把自己作为病人想,必须认清自相续患上了因三毒、果三苦疾病的过失。其余三想容易理解。

  今天所传讲的是如药一般的所取之行为,也就是应取之行为依靠四想,把自己作为病人想。我们平常行持一切善法的时候,时时要观待自己的内心,把自己当作病人想。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从无始时来至今,已造了不少的烦恼及习气,现前被一切烦恼习气束缚着,所以我们是一个很严重的病人。下面所讲解的是必须认清心相续患上了“因”——贪、嗔、痴三毒,“果”——坏苦、苦苦和行苦三种,三苦疾病之过失,因此我们先把自己当作一个病人想。把导师作为医王想,因为要治好我们这个病,必须要依止一个很有临床经验的医生。现前我们医治贪嗔痴这样的烦恼及习气,必须要依止一位已经从贪嗔痴烦恼之中超越的具德上师,我们把上师净想为一位医王。那要证悟上师之密意,必须要从事一切妙法,要治好我们这个病必须要吃药,所以把妙法净观为良药。但是即便具备前面三个缘分,但当时依止这个导师乃至治病的时间若只是短短几天的话,可能也治不好自己的病,所以必须要遵照导师的教言而长时间依止,乃至把自己的一切病魔消尽为止,所以要依止导师,这样的话就可以把自己的病魔消尽。现前我们被贪嗔痴一切烦恼束缚,因此要依止一位具德上师,并且听从导师的教言妙法,若不长时间依止导师的话,很难消尽自己的烦恼而成办解脱。所以必须遵照历代传承祖师乃至导师的教言,而长时间亲近导师、依止上师至关重要。这就是应取行为之四想,以后在行持一切善法当中要这么想。

  现前在汉地乃至有些不懂的人总认为,自己现前虽然依止着一位导师,但对导师的信心并不是很大,那自己现前能否可以依法不依人?在《普贤上师言教》当中有颠倒性的四想。什么叫颠倒四想呢?把自己观作猎人想;把导师观作一个獐子想(就是一个动物);把麝香当作妙法想;不顾这个獐子,把獐子打死取得到这个麝香的方便想,如是行持称之为颠倒四想。当今我们所依止的导师是一位具德上师,口中所传讲的一切教法为妙法的话,那么导师与这个妙法本来就是一如的,因此舍弃上师而依止法者永远不会成办解脱。

  所以我们初次在依止导师的时候,先要观察好这位导师,看这位导师所做、所行、乃至口中所言能不能令自己生起信心,若要是生不起信心的话,即便这位导师功德有多么殊胜,那只能说明和自己无缘。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在释迦牟尼佛身边,释迦牟尼佛乃佛教之教主,是一位殊胜化身,但是在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面前,永久觉得释迦牟尼佛是一个骗子,平常行为乃至口说都是在欺骗一切信众,即便依止二十五年最终仍旧堕入三恶趣之中,这就说明无缘。当今我们行持善法的过程当中,也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绝不能走一个形象、一个形式,形式化的修法对我们起不了切实之作用。所以,心中都要铭记这一点。刚刚已经说过,既要依止导师还要得到上师的教言,因为藏传佛教五大门派,在各个传承的书籍当中有很多殊胜的法本,但是还需要借助上师的窍诀,原因在于历代传承祖师没有一个依止书而成办解脱的,汉传佛教历代传承祖师也同样一个道理。即便是像禅宗第六祖慧能大师这样上等根机的弟子,在从事善法的过程当中,也是依止导师而成办解脱的。可能我们会推测当时的慧能大师,即便没有五祖,当时他可能一看到《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即能开悟,但没有,还是要依止导师,在导师传讲《金刚经》的时候开悟。这就说明依止导师不仅仅是历代传承祖师的一个传统修法,而是必不可缺少的一种方便。所以说,能否今生成办解脱,必须要借助上师的窍诀方能成就。这一点绝不能迷失。

  这以上称之为应取之行为四想。

  ②六度

  【六度,包括闻法者的六种和讲法者的六种。

  六度,包括闻法者的六度和讲法者的六度两种。

  【关于闻法者的六度内容,在《大圆满前行》中有直接说明。

  关于闻法者的六度内容,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有直接说明,里面讲得很细致。里面是怎么传讲的呢?闻法者的六度,在听闻佛法之前,第一、布施。根据个人当时的条件,在闻法的场所之中,摆上各式各样的花乃至供上各式各样的香,称之为布施。第二、持戒。把听闻佛法所处的地方都要打扫得干净,在行持这些善法的过程当中,不伤害一个小小的昆虫,称之为持戒。第三、忍辱。即便在听闻佛法的过程中日晒雨淋,乃至有多么大的疲乏也应该要忍辱。第四、精进。在闻法的过程当中,时时带有一种喜悦心情去听闻,称之为精进。在听法过程当中,专一听受导师的教言,称之为禅定。在不懂的地方,时时请教导师来解除自己所有的疑问,称之为智慧。即便我们平常在供一朵花的时候,也要具备六度。比如我们现前所有的居士,乃至很多出家人家里都设有佛堂,平常你们在佛堂里也供花、供水等,那么在行持这些善法时都必须具备六度波罗蜜。第一、我们在佛堂里供一朵很鲜艳的花,称之为布施。第二、持戒。所供的花并不是那种残缺,而是很好、很完整,甚至很鲜艳的花,不能把一些扔在外面,连自己都不希求的花供在佛面前。当然,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之下也有很多开许的地方,但现前讲解的是以我们现前这等福报之中要怎么去行持。第三、忍辱。在供花的过程当中,即便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因为在供花的过程当中也是一门小小的苦行,应该要忍辱。第四、精进。在供花的过程当中,以喜悦的心情,而不要带着烦恼去供,称之为精进。在供花的过程当中,不能胡思乱想,专一祈祷诸佛菩萨而供花,称之为禅定。若要知道以上五度的本性即为空性而做供养的话,称之为智慧。之上这些,称之为六度波罗蜜。我们平常在行持一切善法时,都必须具备六度波罗蜜。刚刚所传讲的,是闻法者要怎么具备六度。那么讲法者要怎么具备六度呢?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善知识,要具备什么样的标志,才称得上是具德善知识的标准。

  【讲法者的六度,不怀有求得名闻利养的奢望而讲经说法,即是布施;

  讲法者的六度。第一、布施,是指不怀有求得名闻利养的奢望而讲经说法。这位导师在讲法过程当中,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名、利,不去奢望这些而讲经说法,即为布施。所以,以后我们在寻找导师的过程当中,时时要观待这位导师是否为具德上师,乃至能否称之为善知识,就先看看他是否具备六度波罗蜜中的布施度。

  【对他众没有冷嘲热讽、不屑一顾等行为,即是持戒;

  第二、持戒。是指对他众没有冷嘲热讽、不屑一顾的行为,称持之为持戒。在为他人传法的时候,看到有的人智慧不够,然后讲话时就带有一些讽刺的语气,像这个就没做到持戒。一位导师在为弟子们传法的过程当中,言语应该温雅,要遵照弟子的心情而传讲。因为弟子在初次行持善法过程当中,内心中充满烦恼,那作为导师在他烦恼之中再加上烦恼,若不能起到以毒攻毒的效果,弟子可能就会有放弃修法的缘分,所以上师应该用不同的方法护持着他的内心。所以,持戒度非常重要。

  【闻法者屡屡询问,也不嗔不怒,即是安忍;

  第三、安忍。在闻法的时候,面对弟子的屡屡询问,不管弟子有多少个问题,不管是站在世间的立场之上还是出世间的立场之上,也不嗔不怒即为安忍。现前很多人都在说,平常有很多疑问,但是不敢去问导师。要记住,我们依止导师的目的不是走一个形式,只有一个导师的形象,如同我们摆在佛堂里的佛像一般。在你前面没有摆着一尊佛像,你难道就不能解脱吗?没有一个教言当中如是传讲,也没有传讲过你面前必须要有摆设的导师,这个导师如同一个雕塑般,起不了为你讲经说法的功能,只是在那摆设,这个摆设的导师,可能也就是那么一回事。我们依止导师的目的,是为了遣除自己内心中的一切疑问,所以不管在何时何地,有疑问的时候必须要多问问导师。我想一位具德上师的使命也即在此上,光凭他本具有的智慧告诉他人,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因为导师具有的功德,可能针对一种圆满根机,另一种根机不大圆满的,他必然会有各式各样的疑问,这是很正常的。所以,弟子向导师即便询问多少之疑问,导师也不起嗔心、不发怒即为安忍。

  【日日夜夜讲经说法,也不厌其烦,即是精进;

  日日夜夜讲经说法也不厌其烦,即为精进。但这也太厉害了,日日还可以,夜夜可就受不了了。平常我早上一起来,只要不在上师的面前求法,那可能从早上乃至到晚上天黑,就要不断地传讲各式各样的法。这倒还能受得了,但晚上也这样的话那受不住了。日日夜夜讲经说法也不厌其烦,即是精进,但也应该要这样。我已经有十多年的病史,所以平常只能在白天讲法,晚上讲不了法,这都很正常。以后你们当导师的时候,身体都非常健康,应该日日夜夜都讲经说法,即为精进,要不就圆满不了六度波罗蜜,成了五度波罗蜜,就不具备精进度了。

  【心专注句义,即是静虑;

  心专注句义,即是静虑。就是说,导师在讲法过程当中,一句一字细致解释,称之为静虑。这两天在讲法过程当中,我时时都依循这个标准而行持的。但你们也知道,往昔我给你们说过,我小时候只在学校读到了小学五年级,而且还没有毕业,十二岁就当和尚了。在家里也只是学习了几年藏文的一些经本,也就是平常念诵的仪轨。所以在放弃小学这些课本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就没有再和汉族人打过交道。后面十六岁时到了亚青寺,真正在亚青寺住可能是从十七岁开始,十九岁就开始住进禅院,在禅院里头住了三年。后面又回到家乡一年,此时上师到我们家乡闭关,又把我带回来。带回来以后,可能在亚青寺上师身边不到一两年,我就开始给汉族人讲法。那想想,从十二岁开始直到二十五岁中间,有十多年的时间没有和汉族人打过交道,也就是说没有说过一句汉语。后面才开始捡起来,也没有在哪一个导师面前学过。平常你们过来的时候,不懂的地方我就问问,这一句话你们平常说的很多,是什么意思等等。就在你们面前,一方面你们当把我当成导师,另一方面我也把你们当做我的老师,就这样慢慢地这学过来的。所以有时候虽然我自己站在这么一个立场之中,专注一切句义而传讲,但是仍旧有一些漏洞,这是很正常的。以后你们在当导师的时候可不能这样,现前就得学好,即是静虑。

  【三轮清净,令弟子闻思有所长进,即是智慧。其余内容简单易懂。

  三轮清净,即所传授的对境为弟子们,传讲者是自己乃至所传讲的法三轮清净,令弟子闻思有所长进即是智慧。其余内容简单易懂。

  其外的这些,也就没有什么可不懂的地方。那讲解这个闻法者和讲法者六度波罗蜜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平常行持一切善法时,都必须具备六度波罗蜜,因为六度波罗蜜乃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多了不要,少是不圆满。我们每当在行持一件善法时,不管是听法还是为他人讲法,乃至供一朵花、供一杯水,甚至放生等行为,时时观待是否具备六度波罗蜜。若要是具备,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若不具备,那只是走个形象,他可能只得到人天福报,但非成为解脱之因。所以,这方面都得细致一些。

  这两天我们都在传讲,常在亚青寺居留的弟子们不用说,到这边学习这个教法乃至行持而证悟正法,是我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有些刚来的居士说:因为家里条件实在不成熟,所以不得不回去。但若还可以延长一两天的话,我们每天都能听到一些新鲜的法,就像刚刚所传讲,即便以上所传讲六度波罗蜜,我想往昔你在行持善法当中,也并没有想过具不具足六度波罗蜜,也不知道行持善法时要具备六度波罗蜜。可能从文字乃至词句之上,知道什么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好像知道,但是若要是树立在每一件善事之上,可就不懂了。并不知道行持每一件善事,至少要具备六度波罗蜜,这一点,因法相乘乃至无上窍诀大圆满完全相似。当然行持六度波罗蜜,细致观待我们把这六种可分为——到达此岸和到达彼岸两种方式来行持,一个是靠意念造作,一个是超越意念造作。我们在讲解《呼唤上师本论》当中的六度波罗蜜,可不是靠这种意念造作的方式,这样的起心动念,就叫做持戒、布施等等。不是这样树立的,而是站在一个见解不同的六个立场之中印证见解,虽然树立六个名字,实际当中传讲的就是一个道理。但现前我们行持这六种的时候,不得不依靠起心动念的方式,来成办一切善法。但是即便他称之为不了义之禅定,对成办了义之禅定,是不可缺少之方便。所以,时时要铭记心中。以上为行持六度波罗蜜。

  (2)暇满难得引导

  【所说之法的次第,包括暇满难得等六个引导。所谓的法,正如前文所说,我们一定要依靠此法来调伏自心,

  所说之法的次第,包括暇满难得等六个引导。所谓的法,正如前文所说,我们一定要依靠此法来调伏自己的内心。以上所传讲的这些道理,一句一字都要铭记心中,下午乃至早上没有很多事情的弟子们,回去的时候多阅读一下《前行备忘录》。我想我们阅读《前行备忘录》,可能也就是这一次机会,不是说我们手中没有书,我们有这个资料,但是由于平常懈怠的缘故,很多时间我们可能就会把它放在书架之上,行持自己所谓的禅定,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上。说以后天天阅读这本书,是不现实的,为了现前在传讲这部法时,能更加理解一些密宗的见、修、行、果,要懂得这些道理。

  这两天说过,显密不同的区别取决于四个方面之上——见解不愚昧,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基是上等根基。我们现前主要传讲的是修行方便多和行为无辛劳,若要是能精通这两点,即能起到成办见解之切实作用,绝不能轻视这两天所传讲的内容。

  或许有人会说:不就是几个名词和一些境界的吗?但要知道,上面所传讲的这些,在讲解教法的时候,他可能就是一种概念性、文字性,但是对我们来说必须要形成一种境界。那前面的概念以及文字,要怎么转变成境界呢?像禅宗所讲解的文字智慧,怎么会转变成观照呢?那必须要实修。所以一方面修,一方面如是行持,对我们以后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非以发髻非以棍”。为此,自相续中要反反复复思维暇满难得等这些内容。

  “非以发髻非以棍”,不要像外道教的行为一般,头上留着长长的头发,乃至手上拿着一个棍,说是瑜伽士乃至苦修者的行为,光凭这一点形象是远远不够的。无垢光尊者曰:“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这是我们历代传承祖师为后一代弟子的遗教,现前我们作为本传承的一位弟子,在行持历代传承祖师足迹之时,时时要观待自己的内心为妙。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以及华智仁波切曰:“心乃诸法源,调心佛善说。”所以,时时在调伏内心的基础当中,成办解脱为妙。不要仅仅树立一种外相,头上捆一个法轮,乃至手上拿一个拐杖,并不能代表他就是瑜伽士。因此要记住,表面的形象对我们起不了切实作用,时时要调伏自己的内心为妙。为此,自相续中要反反复复思维暇满难得等这些内容。

  1)观修四厌离法的目的

  【首先讲四种厌世法,或者四种除贪法,或者四种出离法,都是一个意思,只是名称不同。我们要依靠暇满难得、寿命无常两个引导对现世产生反感。

  首先讲四种厌世法,或者四种除贪法,也叫做四种出离法,都是一个意思,只是名词不同而已。我们要依靠暇满难得、寿命无常两个引导,对现世产生反感。靠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来对现世产生厌离。比如你要是知道人身是很难得到的,尤其是很难遇得到善知识,很难闻到正法,很难把身心投入修法之中,三个缘起如实具备则更为难得。第二、难得之身已经获得,但无常随时会降临在我们的身旁,今天在世上,谁也不知道下个月还在不在世上,因此,为了成办解脱而精进修法。前面的这两种,是为了远离对今生的贪执,比如说人身很难得,要行持善法才能成办最究竟的果位,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在我们的身旁,即便追求世间的法也没有多大的意义,最终还是得抛弃。所以,想到这两点,自然会对今生生起厌离心。

  刚刚已经说过,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两个引导法,就是对治今生的贪执而产生这种厌离心。

  【《离四贪》中说:“若贪今生非行人。”又如云:“暇满人身难获得,难以复得如昙花,得大利如摩尼珠。”

  《离四耽著之教言》当中曰:“若贪今生非行人。”因为由于不具备出离心的缘故,前两天在上面已经说过,贪执今生乃至贪执未来,都是没有具备很好出离心的一种过失。又如云:“暇满人身难获得,难以复得如昙花”,这里头所讲解的这个花并不是汉地所有的,这个好像是说,在印度佛陀出世的时候才能开这样的一种花,这种花很难得的意思。获得一次暇满人身,可不是人人都能具备,因为他是几千、几万劫修善而得到的果报,因此得到一次,都是非常难的,“得大利如摩尼珠”。

  【我们务必要清楚地认识到,上去下去的关键犹如马被辔头所转一样,就在如今的这个身体上。其实,这个身体也是无常的,有生就有死,这是必然规律。因此,我们必定走向无常的死亡。

  我们务必要清楚地认识到,现前正是上去下去的关键,犹如马被辔头所转一般。现前我们就在这个三岔口之中,往上、往下、往左还是往右,完全在我们的手心之中,若要是从事善法,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而行持,解脱就是最终的归宿;若要是像世俗般,时时在烦恼乃至恶业当中行持,那三恶趣就是我们最终的归宿,因此,一切都取决于自己的手中,如同一个铁匠般,铁匠的手中的这个铁,把它打成一个好的或坏的完全取决于这个铁匠。所以,当前我们就在这个三岔口之中,应该时时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知道行持佛法的重要性,如今就在这个身体之上,他是最关键的时刻。其实这个身体也是无常的,有生就有死这是必然的规律。我们天天都在传讲,今天在世上明天在不在世上我们都不知道,再过一百年的时候,包括今天刚生的婴儿,到一百年的时候一切人都会消失。都到哪里去呢?都会死亡,如我们在座的弟子,除了里面的几个小孩子之外,再过五十年的时候,大部分都已经不在世上了。都到哪里去了呢?都会死亡。五十年离我们有多远?如同今天回忆从小直到现在的整个经历,就如同昨天是小孩子今天突然变成大人般,余下的时间也会走得这么快。因此,为什么诸佛菩萨一直教诫我们,让我们要精进修法,原因就在此上。我们现前再不能拖延时间了,因为没时间了,要是再如同往昔一般这样混下去的话,在不久的将来就要从人间消失。即便那时对佛法生起多么大的兴趣,也没有时间修学,因为那时候阎王爷绝不会再给我们多余的时间。现前是不早不迟的时候,现前就应该要咬紧牙,行持如历代传承祖师足迹一般的教法,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必定要走向无常的死亡,这是客观的定律,谁也改变不了他。我们前两天也在传讲,无常他是客观的定律,即便我们现前对他有多么不认识,即便认识也不从事这样的善法而行走,乃至不相信他,他一样会在我们面前生效。如同往昔我们身边有多少个不信仰者,不也是从人间消失了吗?没有说他由于不信仰无常,而现前还停顿在世上,没有这样的一个人。若要有这样一个人的话,那我们现前信仰佛教是多余的一门事。当然不是这样,不管你信仰、还是不信仰,他一样会在我们面前生效,最终我们必定会走向死亡,这是谁也逃脱不了的。如同昨晚上我们把头放在枕头上,幸运的是今天早上还可以起来,能享受世间的福报。但是未来之中的有一天,我们再也起不来,就要在那时离开这个世间。现前很多人看见一些土葬、天葬、水葬等行为的时候,心里有种恐惧感,等两天我们就会变成像他一模一样的后果,所以现前就得行持善法,再不能拖延时间了。

  若真正要想在世上去寻找长生不老的药,乃至长时间想居住在世上,长时间去享受永恒不变的快乐,必须从事善法方能成就。我等导师莲花生大师,称之为无死莲花生大师,世上真正有一个长生不老的药,那莲花生大师已经获得,因为他没有呈现过死亡。若世上真有一个没有痛苦、时时能获得快乐的一个良药,那必定是佛教这个教法。若行持这样的教法,既能让自己长生不老,又可以消尽一切痛苦,永远在幸福之中。所以,这种行持善法可不能拖延时间,因为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在我们的身旁。当前我们所看得见的、听得着的这些,都是诸佛菩萨在告诫我们让我们也早点做好准备,我们可能再过几天、几十天、几年、几十年之后,我们也如同他们一样就要进入棺材之中,可怕的这种现象迟早在我们面前呈现。因此,莲花生大师曰:“今生的时间越长,也是少许个月,未来的时间是无量的。”想来生当中不受任何痛苦,现前就要取舍因果、精进修学为妙。所以,我们必须要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再不能懈怠了。

  【谋求现世没有意义或实质,明白了这一点后就要寻求后世。想到轮回因果,必然对来世以后的轮回心生厌离。

  谋求现世没有意义和实质,明白了这一点后,就要寻求后世。因为我们已经讲过轮回过患这一点,即便谋求现世的一些快乐,但是最终仍旧成为痛苦,甚至在享受快乐的时候也在造痛苦之因,已经知道谋求现世一点点的快乐,也没有丝毫之利益。那该怎么办呢?应该要寻找后世,要获得永恒不变之快乐。当然从一个角度来说,当前我们能穿得上衣、吃得上好吃的,都是无始以来修善而得到的果报,我们可以去享受,但在享受的同时也应该要精进修学佛法,方能成办更高的快乐,所以要记住这些道理。想到轮回因果必然对后世的轮回心生厌离,若要是时时观想轮回因果过患,就会知道不仅仅对现实乃至未来也会生起厌离心。

  2)出离的分类

  【厌离的方式,小士道行人厌恶三恶趣而追求善趣,中士道行人厌恶轮回六道而追求解脱,在其他引导中只有这两种,

  厌离的方式,小士道行人厌离三恶趣——地狱、饿鬼道和旁生道,而追求善道人天福;中士道行人厌恶轮回六道——三恶趣及三善道,而独自追求涅槃果位而追求解脱。在其他引导中,只有这两种。

  【然而按照全知无垢光师徒的观点,必须要对作意自私自利的心态深恶痛绝。

  然而按照全知无垢光尊者乃至他的徒弟智悲光尊者的观点,必须要对作意自私自利的心态深恶痛绝,因为前两者——小士道和中士道,仍旧还有自私自利。像中士道,已经从六道轮回当中获得涅槃之果位,如同得了一次天花般再也不会堕入轮回之中,但是由于当时发心完全为了独自获得涅槃之果位的缘故,因此对当今我等一切有情父母起不了切实之利益,乃独自在涅槃果位当中,像诸佛菩萨所有的功德不会呈现。因此,追求这样的境界仍旧站在自私自利之上,所以必须要按照上士道的方式去发心。

  【在思维轮回过患之时,要切切萌生厌离心,由此生起了想解脱的出离心时,再进一步思维:单单我独自一人解脱有什么利益,如果把无始以来恩养我的深情母亲抛在脑后,只是独自解脱,那再没有比这更可耻的了。因此,必须要让一切有情获得佛果,那才是超越二边的大出离心。

  在思维轮回过患之时,要切切萌生厌离心,时时都要想生起对轮回的厌离心。由此生起了想解脱的出离心时,再进一步思维:单单我独自一人解脱有什么利益呢?如同前两天所传讲的,如果把无始以来恩养我的深情母亲抛在脑后,只是独自解脱,那再没有比这更可耻的行为了。前两天在传讲发心尤其是在善念发心的时候,在讲解上士道之时,就按照智悲光尊者的教言,以因果五法的方式来成办菩提心,前两天已经讲得非常细致。因此,现前在发心的时候也要如是观想,单单自己获得解脱没有多大的意思,把恩重如山的父母都搁置一旁,那即便自己能得到,也是一个最可耻的行为。因此,必须要让一切有情获得佛果,那才是超越两边。这两边指的是哪两边呢?一个是世间乘边,一个是出世间当中的声闻和缘觉乘边,超越这两边之大出离心。

  【如果安立四种出离,那就是小士道的发心——相似的出离,声闻缘觉的两种出离,加上大出离。就三种出离而言,即声闻、缘觉和菩萨的三种出离。出离一切轮回之后就要寻找一个逃避的地方,所以必须追求解脱和遍知的果位。

  如果安立四种出离,那就是小士道的发心——相似的出离,声闻缘觉的两种出离,加上大出离。就三种出离而言,即声闻缘觉和菩萨的三种出离。出离一切轮回之后就要寻找一个逃避的地方,所以必须要追求解脱和遍知的果位。这两天一直都在传讲,生起出离心的方法,就是要厌离轮回的痛苦,对轮回生起厌离心而追求涅槃之果位。但生起的出离心,还要分为相似出离心、大出离心和极大出离心几种。因为前面的出离心,虽然对三恶趣生起出离心,但追求的目标仍旧是三善道,这样的出离心并不圆满,所以我们必须要遵照上士道出离心的方式,来追求解脱和遍知果位。

  【解脱道并不是自己平平常常就能了知的,父母、亲属等不会宣讲,就算是给他们讲,他们也不理解,因此必须找寻善知识。

  解脱道并不是自己平平常常就能了知的,因为父母和亲属等不会宣讲。所谓的解脱之道,也就是我们通常行持从因地成办果位的一切理趣,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通达得了的,也并不是那么随随便便念个仪轨、供个护法、做个会供就通达了一切理趣,不可能是这样的。尤其是父母和眷属也不会宣讲,就算是给他们讲的话,他们也不理解,因此必须要寻找一位具德的善知识。

  ①具德善知识的法相

  这两天说过,所谓的具德之善知识在《七宝藏》乃至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当中,都讲得非常细致。我们前两年讲解的《白莲花论》当中,也讲得非常细致。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凭我们现前的智慧,能完全认识到这位导师本具有的功德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怎么去抉择这位导师是具德上师呢?前两天说过,从功德呈现慈悲心和信心两方面,去抉择这位导师是否为具德上师。若这位导师虽然具备信心和慈悲心,但是仍旧站在偏袒之中,对某些弟子可以生起慈悲心,对某些弟子生不起慈悲心,则这个慈悲心也是为了自私自利。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个要求而度化这些众生,在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之前不度化这些众生等等,若慈悲心具有偏袒的时候,这位导师并不是具德上师。

  第二、信心。也是同样一个道理,不光是自己所依止过的导师,乃至所有的一切陌生导师,甚至对一般的俗人也要生起与诸佛菩萨无二的信心。如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往昔我跟随在上师身边到各处行走的时候,只要到一个圣地,上师会让我们捡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头,他就带在他的嘎乌盒里头。从外面转一圈回来的时候,上师身上带的石头可能就有几斤重了。在那边捡的也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石头,为什么会这样呢?由于信心圆满的缘故。这时候,在上师的面前不在于这个是古董、新造的佛像还是圣地当中的一块石头,没有丝毫之区别。往昔吉珍扎华江措也说过:他所居住的地方,乃至所看见的一切人都是他的本尊。因此,我们要从信心和慈悲心两方面,去抉择这位导师是否是具德上师。当然,有时候有些导师呈现一些密意来度化着众生,比如像往昔五明佛学院的一些导师,就不让弟子们到各个导师面前跑来跑去。目的就是负责任,怕这些弟子走了以后可能会懈怠,若要是在他们的身旁起码也会学一些理论,即便不能从事很多很多善法,但也不会这么懈怠。为了护持这样一种信心,所以时时告诫下面的弟子,不要跑来跑去。但这些都是为了弟子们好。

  当然,当今也有一些不负责任的导师,时时用天堂和地狱来控制一切信众,说你现前不遵照我的这个教言而行持,那地狱就是你的归宿。但他所谓的这个教言,可能就是自私自利,完全遵照他自私的一些做法,有时候会和佛法背道而驰。若要是行持他的这些善法,你可以到善趣乃至可以解脱等等。但要记住的是,我们现前所遵照的是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与历代传承祖师教言不符合的地方,那即便是谁所传讲,也说明不是什么导师。往昔五明佛学院的这些堪布平常在印证资粮道、加行道、见道、学道和无学道时,决定不以你个人的感受来印证这个见解的对与不对。往昔我在五明佛学院一些堪布讲法的磁带当中也听说一两句,因为我在那边没有听过什么法,平常只是一些弟子们从那边带一些磁带过来。其中有一些堪布也说过:“说当前在各地地方一些人都在传讲,以为自己开悟了,但是我五明佛学院的法规乃至法王如意宝的足迹,必须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而行持。与历代传承祖师教言不符合的一切,我们必须要远离之抛弃之,绝不能立为这就是登地菩萨。这样一来不光是他本人,乃至对整个佛教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从这些教言当中就能得知,我们现前在行持一切善法当中,乃至依止导师之时,时时要反观自己内心为妙。这位导师是否为具德上师?时时要以历代传承祖师所传讲的教言,以信心和慈悲心的标准而立这位善知识,必须要以教证为依据,这是非常重要的。

  刚刚已经说过,若要是不依止一位善知识,那无法引导你趋向解脱之道,所以必须要有一位具德的善知识来引导你。

  【寻找善知识也绝不能随随便便遇到一个人就草草率率地依止,

  寻找善知识,也绝不是随随便便遇到一个人就草草率率地依止。就像很多高僧大德的教言当中说:绝不能像野狗寻食般去依止导师。野狗寻食,野狗平常在路上因为平常没人养它,所以肚子可能是非常饿,因此在路上看到什么都会往口中放一下,能吃的吞下去,不能吃的就吐出来。我们现前在依止导师的时候,绝不能这么草率去依止导师,当对这位导师有点新鲜感,乃至觉得这位导师还不错的时候,先去依止,过两天又开始诽谤等等。这个过失可就大得不得了,造五无间罪的众生也不会堕入到金刚地狱之中,唯独诽谤导师的弟子才会堕入金刚地狱。这个过失非常大,所以我们依止导师之时,必须要细致一点。不能为了走个过程,乃至为了顾他人的颜面,说自己也在依止很多导师等等。依靠这种方式去依止导师,起不了切实之作用。我们现前要让一个人看,那就让阎王爷来看我们的行为正不正确,不是让现今的一些熟人来看看我们的做法对与不对,光顾他人可能就会抛弃自己的大义,所以要记住这些道理。

  【一定要以三喜承侍的方式依止一位具足法相的上师善知识,

  在依止导师的时候,一定要以三喜承侍的方式。平常依止导师以后,身承侍平常为导师做一些事业。当然,我们这里头也有很多很多。平常看起来好像“天哪!”跑到高原地方,天天都在做一些导师的事情,他若能把发心稍许改变一些,当从事上师一切行为他都称之为善法。我们住在家里,平常说是修持所谓的禅定,那禅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也是为了消尽烦恼。像有些弟子在承侍导师的一些事情当中,若能把发心纠正,当然不能想“哎呀!我很累的,本来是不想这样的,但为了顾导师的面”,也不要这么想。完全要想到,历代高僧大德都是如是依止导师而成办解脱的,那若巴尊者依止帝洛巴的时候,并没有修过什么所谓的禅定,也没有行持过什么样的善法,就是遵照导师的教言而用三门承侍上师的一切,所以在经历二十四个苦行之后,如实证悟到上师的密意。他并不是一种过失啊!像有时候我也告诫下面的弟子们,你们能做得到的时候做一些,实在做不到的时候,当然我也不会那么勉强。但是能做得到的时候做一点,尤其你把这个发心稍许改变一些的话,决定不与世间人成办事情一般,绝不相同的。

  金刚持绝不会欺骗我们,由于金刚持他是一位导师的缘故,为了欺骗后面的信众说这样会好,绝不会这样的。因为即便是一位导师,也不会落到弟子不给导师办事,导师就会饿死或冻死,也不会落到这样的地步。但这些承侍,都是为了消尽自己的烦恼,以后能办得到的事情办一些也非常好。像比如说,我们有时候承侍上师的一些事情,像喇嘛仁波切、阿松活佛等等这些,都具有很大的功德。即便我们这个地方看起来是一个院子,但这也是讲法的一个课堂,我想你们在从事这样事业当中,金刚持说的法要是对的话,你们决定有一定的功德,这没得说的。从语中谁要是诽谤上师的时候,要回遮他人的行为,乃至对他人讲解导师的功德等等,这些也是依止导师之时要承侍的一种善法。内心当中时时要祈祷上师,应该要以三门承侍上师一切的方式。

  【学修他的意行。

  依止一位具足法相的上师善知识,学修他的意行。这位导师平常行持善法当中是怎么做的,我们就要遵照这位导师的足迹而行持。天天都在说依教奉行,乃至依止历代传承祖师的足迹而行持,就要学历代传承祖师的这种菩萨行。现前你们也在看很多书,乃至很多导师也在传讲这方面的一些教言,知道的时候就必须要遵照行持。因为历代传承祖师,也是如是行持菩萨的行为而成办解脱的,那作为后一代弟子,我们在依止导师的过程当中,也时时要学导师的一切意行。

  来源:微信公号囊加花海

上一篇:前行备忘录8课1暇满难得

下一篇:前行备忘录8课3暇满难得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