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般若摄颂5品广说加行36-55笔记(4-8)
哲学-般若摄颂5品53笔记
1、麦彭仁波切在《摄功德宝经释》的前面讲过:如果学习、闻思此经,则能得到学习、闻思一切般若的功德。
法王如意宝讲《般若摄颂》时曾说:一生中能讲一遍此经已心满意足。当时上师妹妹阿里美珠还在世,这在法王相关教言集中有记载。
2、辛一、具足殊胜戒律之功德:戒令求寂者超胜,十力行境戒无失,戒行随行于一切,回向菩提为利生。
这个颂词的意思是说:依靠戒律能使我们真正得到寂灭涅槃的果位,即让求寂者超胜于三界轮回。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不管是小乘戒、菩萨戒、密乘戒,它们就像通往解脱妙洲的双足一样。如果我们没有双足,那想达到希望的目标也不可能,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戒是一切的根本。
小乘和密乘戒暂时不谈,于大乘戒而言,其条目也有很多。《华严经》里讲了菩萨的十种戒律:不舍菩提心戒、远离二乘地戒、观察利益一切众生戒、令一切众生住佛法戒、修学菩萨一切学处戒等。归纳起来,所有菩萨戒可以包括在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三条当中。
第一条:菩萨的戒律实际上是真正的十力者——大慈大悲佛陀的行境,也就是说唯一佛陀才知道它的作用、能力、功德等,或者说菩萨戒律就是随学佛陀的戒律。那我们要随学佛陀,就要守持菩萨戒。而这样的戒律根本不是凡夫人或声闻乘等劣道者的行境,即与作意劣道等不相关联,并且这种戒律断除了一切与大乘道相违的自私自利染污,所以这样的菩萨戒根本没有过失、垢染。总而言之,严禁恶行戒的本体就是断除一切自私自利的心,同时这种戒律唯是佛的行境。
第二条:戒律的所为随行于一切善法,也就是说,布施、安忍、行持十善、具足正知正念、发起无上菩提心等具足大乘功德的所有善法全部可以包括在里面,并且能防止一切违品,一直对治,这就是摄集善法戒。
第三条:为了利益一切有情,将自己在行持过程中所得来的一切善根回向给一切有情获得大菩提,这就是饶益有情戒。
当然,这三条戒也是从一个本体的不同反体安立的。比如水晶球,它既能对众生带来清凉,还能遣除众生的炽热等,有不同作用。以此我们就能了解菩萨戒的不同功德。总而言之,菩萨戒就是制止一切恶行、摄集一切善法而利益众生。
3、辛二(宣说戒律胜劣之分类)壬一、以回向而分:欲得独觉罗汉果,破戒无知失行为,回向寂灭胜菩提,勤欲妙亦住戒度。
假设以希求证得独觉菩提、声闻阿罗汉果位的发心护持戒律,即想获得自我解脱或寂灭,根本不考虑众生,如果这样发心,观待大乘而言,这种菩萨就已经破戒了,而且他们的意乐极其愚昧无知,行为也完全失去了利益众生的意义,即从大乘义中已经退转或退失。也就是说,既失毁了发心意乐,又失毁了利益众生的行为,这在大乘教法中过失非常大。
如果受持戒律等善根全部为了利益众生而回向——遣除一切众生的烦恼障和所知障,让自他获得无上寂灭菩提果位,那这个人即使经常精勤享受色声香味触五欲,也可称为安住戒律波罗蜜多者,也就是说此人拥有清净戒律。
4、壬二(以发心而分)癸一、略说:若法菩提功德生,具功德法戒律义,法失利者之菩提,此谓破戒导师语。
如果通过殊胜发心摄持,而对学处进行修学,产生了菩萨需要得到的殊胜功德,也就是说,不管是任何一个法,如果在这个法中产生了大乘菩萨需要得到的利益众生、希求菩提、断除恶业、行持善法等功德,那这就是大乘菩萨戒律的意义所在,(刚才讲了,大乘菩萨的戒律有三种。)或者说具功德法菩萨们戒律的意义。
总而言之,大乘菩萨所作的意义就是利他,以自私自利的心就会毁坏大乘菩萨的戒律。
其他经论里面讲:为什么大乘跟小乘的发心有如是大的差别呢?原因是,让无数众生获得阿罗汉果位,并非成佛的直接因,如果让人发菩提心,则成为真正菩提之因。为什么这样呢?大家都知道,阿罗汉果位虽然也是一种寂灭解脱,但这种寂灭解脱含有自私自利的毒药,故非成佛之因。如果是利益众生的心,即使是凡夫菩萨,他的心态也是佛果之因。
5、子一、所行殊胜:菩萨纵享五欲妙,然皈依佛法圣僧,思维成佛念遍知,当知智者住戒度。
某位初学菩萨纵然沉迷于五欲妙乐当中,但如果他诚心诚意皈依佛法僧三宝,并且心想我要成就佛果而不离开作意遍知,那么应当知道:这位通达意义的智者已经真正住于戒律波罗蜜多当中。
这里还可以这样理解:如果菩萨真正有利他心,虽然他以在家身份经常受一些五欲的染污,但心里若对三宝有至诚心,也不一定需要出家,而且同样有解脱之道。
6、子二、所止下劣:俱胝劫行十善业,然求独觉罗汉果,时戒有过是失戒,彼发心罪重他胜。
假设有人在俱胝等劫数中行持不杀、不盗等十善业,然而如果他发自私自利的心——希求独觉或声闻阿罗汉的果位,当时他的大乘戒就出现了过患,已经失毁了真正的戒律。对大乘行者来讲,如果发声闻缘觉的心——不愿意度化众生、想自己得到解脱,他的罪业就比小乘比丘犯四根本戒的罪业还要严重。为什么呢?因为他已舍弃菩提心,也断绝了大乘的佛缘。
为了让大家不退失菩提心,下面我引用《涅槃经》的教证,从反面讲五条退失菩提心的因,以让大家引起注意。
第一乐在外道出家,指经常喜欢跟不信佛教的人一起生活,自己的言行举止全部随顺他们。
第二不修大慈之心:一直不修大乘佛法,尤其是大慈大悲心,经常自私自利,天天想着自己。
第三好求法师过恶:该寻找的自己的过失从来不寻找,不应该寻找的法师的过失却经常寻找。
第四长乐处在生死:不愿对轮回生起出离心,愿意流转生死,比如:现在有吃有穿,多快乐啊!也就是说,不愿获得解脱,时常高唱“轮回快乐之歌”。
第五不喜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
总而言之,如果我们真正想维护自己的菩提心,就要努力使各种因缘具足。当然,我也希望大家都不要退失菩提心,因为其罪过远远超过小乘四种他胜罪,即远非杀一两个众生之类的破小乘根本戒所能比拟。
哲学-般若摄颂5品52笔记
1、辛一(谛察法忍)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彼之功德。
一般谛察法忍讲的是:在修行过程中,遇到一些高深莫测的法时,许多根机浅薄的人无法接受;而大乘行者,因为他懂得了空性的甚深意义,也懂得了广大的地道功德,这样之后,无论再怎么样深不可测,他也能够接受并如理行持。
2、壬一、真实宣说:若闻他说粗恶语,我乐善巧菩萨喜,孰说孰闻以何说,具胜忍度是智者。
对一般常人来讲,在生活中最难忍受的,就是别人对你说恶语,以及攻击、殴打、摧毁等;但作为发大乘心的菩萨,这些全是修行的顺缘,他们根本不会以牙还牙、以嗔还嗔。
本颂讲:假如听到别人诋毁,或以各种粗恶语来进行谩骂,这个时候菩萨就会想:因为有对境对我侮辱、伤害,我才有机会修安忍。
别人对你的侮辱、伤害,其实是修菩提之因。帕单巴尊者这样说过:在别人伤害时,如果想他人在伤害我,这是一种错觉,因为若没有别人的伤害,怎么能修成菩提呢?所以,在别人以恶语毁谤、诋毁我们时,心里一定要生起无比的欢喜心。作为真正发心的菩萨来讲,他心里会无比喜悦,因为依靠别人的损害,自己才有修行的机会;有些则当作耳边风,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过这件事一样。
当然,要达到这种境界,最好具有胜义理证观察的智慧。比如说,当你遇到别人毁谤时就要想:无论从哪方面观察,他说者和我听者就像虚空一样,根本不成立。或者想:他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嗔恨心的驱使下对我进行谩骂,这种现象在世俗中如梦如幻,在胜义中就像虚空一样不成立。对具有一定境界的菩萨来讲,以这种方式,所有嗔恨根本不会产生,甚至会变成一种功德。的确,若我们能运用世俗和胜义安忍的殊胜修法进行观修,就能了知谁都没有害过我们。
3、壬二、彼之功德:菩萨若具忍善法,三千世界满宝供,罗汉缘觉世间解,施蕴不及彼福德。
这样修安忍不仅对今生的身心有利,在生生世世中功德都非常大。
任何一位菩萨,如果具足上面所讲到的——当别人用语言来攻击,或用各种兵器来损害时,自己不但不对他们反抗,而且还用智慧来修安忍,那这样的菩萨就具有安忍的善法,其功德也非常大。
功德怎么大呢?比如说,有一个人将遍满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银财宝供养给一切世间解——无上导师如来正等觉佛陀,以及所有声缘阿罗汉等圣者。按理来讲,在佛陀等圣者前,哪怕供养一朵花、一根香、一滴水,其功德也不可思议,那以这么丰富的供品作如此广大的供养就更不可思议了。但是,如果与前面修安忍者的功德相比较,根本不能比上其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4、住安忍者身洁净,三十二相力无穷,于诸有情宣空法,众喜具忍成智者。
住于此安忍境界的修行人果报非常多:在生生世世中,自己的身体变得如纯金一样,就像释迦牟尼佛的身相那样清净;在世间,有人从小到老长得非常好看,相貌极其端严,身上根本找不出任何毛病,这也是修安忍的感应。
还有,修安忍者对是理、非理之事辨别得非常清楚。很多人糊里糊涂,到底事情做好、不做好,都不明白、不清楚。若是以前修过安忍的,生生世世当中无论遇到什么事情,辨别事理都很容易,不会变成愚昧。还有,修安忍者死后会转生善趣,还能净除最大的恶业,所造恶业也能全部得以净除,等等,有各种不同的果。
本颂讲:有了修安忍,身体会显得庄严,佛陀的三十二相会逐渐具足;还有威力无穷,即生中给别人宣说空性法门一点困难都没有。有些人为什么一听到空性法门能在很快的时间中有所了悟,并能将自己的觉受和感应为他人讲述,甚至他人也能马上得到利益,这就是修安忍的果报。
5、辛二(耐怨害忍)壬一、如何安忍:有众生取檀香包,恭敬涂敷菩萨身,或有火烬撒其头,于二者起平等心。
当然这种境界很高,一般凡夫人暂时也做不到,但实际上,到证得一地或获得佛果时,确实会有这种境界。什么样的境界呢?假设有人拿着檀香包,以欢喜心和恭敬心在你身上进行涂抹,另外有人在旁边拿着火烬撒在你头上,对真正具有菩提心的菩萨来讲,他对这两者完全是平等心。就像释迦牟尼佛的故事里面所讲的一样,一边是罗睺罗供养旃檀香,一边是提婆达多用兵器来伤害,但佛陀对提婆达多和罗睺罗两者根本没有任何偏向,心完全是平等的。
6、壬二、如是安忍之果:智者菩萨安忍已,发心回向大菩提,勇士为世安忍胜,罗汉独觉众有情。
如是智者菩萨修持这样的安忍之后,其发心修持安忍的功德,会回向给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也就是说,他并不是以自私自利的心修持安忍,而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修安忍:刚开始他的发心也是这样,在修行过程中也是为众生而修,最后得到的善根和果报也回向给一切众生。
其实,这样的安忍远远胜过所有声闻缘觉以及世间智者的安忍。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这些人表面上看来也在修安忍,实际上并没那么殊胜。佛陀在经典中说:舍利子,声闻的安忍唯一断除自之烦恼,故是相似安忍;而菩萨之安忍为一切有情而修,故功德不可估量。在其他经典里面,也以大海水和蹄迹水、须弥山和芥子等比喻,对菩萨的安忍与小乘的安忍或凡夫的安忍,在安忍的量、功用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别作了说明。因此大家一定要学菩萨的安忍,否则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7、辛三、安受苦忍:能忍者当生此心:狱畜阎罗界多苦,欲因受害不自主,我为菩提何不忍?鞭棍兵刃打杀缚,砍头断耳鼻手足,世间诸苦我能忍,菩萨安住忍辱度。
平时生活中的许多痛苦应该值得忍受。为什么呢?世间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尚且感受无量痛苦,那我们为了利益众生为什么不忍受痛苦呢?很明显应该忍受。
此科判讲,发大心修安忍的人应这样观想或思维:在六道轮回里面,地狱、旁生、饿鬼以及阎罗界,纷纷感受寒热、饥渴、殴打等各种各样的痛苦,它们所有痛苦的来源,就是为自己、为贪欲、为生活等而没有任何自由地造了种种恶业。但这样感受痛苦一点意义和利益都没有。而我们现在为了菩提苦行,比如在修行过程中特别劳累,在发心过程中特别辛苦,在听法、念经的过程中身心很疲惫等,这些痛苦都是为了无上菩提,那为什么不能忍受呢?因为忍受这样的痛苦,轮回就不再漫长。
心中还要想:在世间,鞭子抽、棍棒击、兵刃刺,以及用石头等殴打、灭绝生命的杀戮、用镣铐等束缚、用兵器砍断头颅耳鼻手足,诸如此类的世间痛苦都会感受,但这并没有任何实在的意义;若为了众生和无上菩提而感受这些痛苦,就非常有意义。
所以在修法过程中大家都需要坚强,这有三个方面:第一,在修行中遇到寒冷、生病等生活中的苦时要安忍。第二,遇到一些难以接受的甚深法、甚深行为、甚深见解时也要安忍。第三,当别人以语言、行为等方式对你进行攻击、伤害时也要安忍,要想:佛陀在因地也受到各种攻击、毁谤,那我在弘法利生和修行过程中遇到这一点也是正常现象,并观想从自己身上正徐徐降下天人撒下的善妙花雨,若把这些看作天人的鲜花,那一切都会消失于法界中。
哲学-般若摄颂5品51笔记
1、不怯懦而精进,壬二(广解)癸一、所断:不巧菩萨俱胝劫,久想苦想修菩提,修行正法成长苦,失精进度懒惰者。
在学习或行持大乘菩萨道时有两种菩萨:一种菩萨既有智慧又有悲心,即不但能通过不同途径认识法性、证悟无我,还能发心行持六度万行、利益无量无边众生,这种具有善巧方便的菩萨就不会退转;另一种菩萨因为没有善巧方便,在修行菩提道的过程中往往产生长久想,他们经常认为:要在俱胝等劫数这么长的时间里发心精进行持六度、度化众生才能获得无上佛果,这太长久了,在行持的过程中,自己的家人、受用、头目脑髓、一切善根,全部要布施给包括怨敌在内的一切众生,这非常难以行持,也就是说产生痛苦想或难行想。
在修行无上菩提正法时,如果菩萨产生这两种想,那就变成了长久与痛苦,由此就会从精进度中退失而成为懈怠懒惰者。为什么呢?精进的体相或定义就是欢喜善法。如果真正欢喜善法,行持这样的菩萨道就不会有困难,但因他们的心力不够,对如此时间的长久苦行就会生起畏惧之心,这样他们所修的道就不会成功。
对具有善巧方便的菩萨来讲,他有通达一切万法无有实质的无我智慧,和将所缘对境——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当作父母并心怀饶益的大悲菩提心,在大悲空性的摄持下,他披上精进的盔甲乃至行持六度一点困难都没有。所以大家在行持般若道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精进心,要有精进,就要对度化众生有欢喜心。
在《大宝积经》里,宣讲了退失大乘菩提心的四种因:第一种因是依止恶知识,并被恶知识或恶友的颠倒行为、低恶见解所染污。第二种因是不修学大乘法:如果平时接受小乘、外道以及其他各种乱七八糟的世间学说,信心就很容易退转。第三种因是贪著自我、生起邪见:若始终贪执自己,相续中生起外道的邪见,就会从大乘道中退失。第四种因是喜欢独修、不能教化他人。
2、子一、从时间角度说明:初发殊胜菩提心,至获无上菩提间,作意仅一昼夜时,当知明智行精进。
那以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断除上面所讲的长久想和难行想两种违缘呢?如果从初发菩提心到获得无上佛果之间,心里把它作意成好像仅仅是容易流逝的一昼夜时间——二十四小时,那应当了知这就是明智菩萨行持精进的方式。
因为从成事刹那的角度来讲,从发菩提心到最后成佛之间的整个过程,不管它时间多长,实际上就是一刹那,包括从发心到最后成佛在内的任何一件事情,如果真正要想这是非常短暂的一个时间,也是可以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应好好思维:我们从无始生死以来到现在,一直没完没了地沉溺在轮回中,无边无数的时日已经过去,但是我们都没有感觉特别长久;如果现在还不发心,将来仍会在无量劫中受苦,对此我们也没觉得长远。如果这些都不觉得漫长,那从发心到成佛的时间毕竟有限,相比之下就会有特别短暂的感觉。
即使按照显宗的讲法,三大乃至三十三大阿僧祇劫也有头有尾,与漫漫轮回相比,这也很短暂。既然如此,那就不应该生起厌倦之心,也不应该有长远和痛苦想。
3、子二、从根基角度说明:若有说毁须弥山,随继将得大菩提,生厌倦心思其量,尔时菩萨成懈怠。仅此限度有何难?发刹那粉山王心,智者菩萨行精进,不久获佛胜菩提。
如果有人说:毁坏须弥山才能获得大菩提。可能有些行者自然而然会想:啊,这太可怕了!须弥山那么巨大、如是坚固,要摧毁它,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说产生厌倦心。并且他想:须弥山那么大,这要多少年、多少劫的时日才能毁坏啊!就思维它的限量。带着这样的怯懦心,当时菩萨就成为懈怠者,因为他没有心量和勇气亲自做这件事情,即失去了欢喜心和兴趣。
有些菩萨在听到“把须弥山全部毁坏后,才能获得无上正等觉的菩提果位”时,因为他们的心量很不错,就认为:只要能获得殊胜的无上菩提果位,毁坏须弥山迟早都有办法,这并不是很困难。他觉得毁坏须弥山并不需要很多时间,摧毁它没有什么困难。认识到这一点后,他就生起了毁坏须弥山似乎仅是一刹那之事的欢喜心,根本没有任何困难之想。
这里也讲了,如果真正想帮助别人,摧毁须弥山只是一刹那的事情,也就是说觉得很容易,根本不会退转。
4、辛三(以三轮清净方式精进)壬一、应止:成熟众生行利益,若身语意精勤行,存有我想成懈怠,远一切智如天地。
前面讲,行持精进波罗蜜多时,要无有懈怠、如法而行。这里讲,若按胜义谛的见解观察,有执著、有相的精进就是懈怠,因为这是世间法,并不究竟。具体而言:如果一个人执著我要成熟一切众生、我要行持利益众生的事业,而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心精进行持,想让众生获得佛果,这样的精进就有我执的相。只要有我执的相,从究竟胜义境界来讲,这就是懈怠,因为并没达到一切万法皆空的境界,已经堕于远离一切执著的违品,自然也就与获得佛果有天地之遥了。
讲到般若空性时,最后还是要达到三轮体空的境界。当然,从世俗来讲,即使有体相的执著,也可算是精进。比如,我天天晚上不睡觉、白天不懈怠,连吃饭的时候都在看书,那算不算是精进呢?肯定是精进。但从胜义来讲,这就是懈怠。
5、壬二、应行:时无身心众生想,灭想行持不二法,佛说是求寂不失,大菩提者精进度。
在行持精进时,行者没有身、心、众生想,灭除一切想而行持不二法的话,唯一利他的大慈大悲佛陀说:这就是真正希求寂灭、不退转大菩提的菩萨的精进波罗蜜多。
在大圆满《实相宝藏论》里,讲了一个比喻:比如我现在已认识了心的本性,虽然还是凡夫俗子,但当我的心识离开身体时,就会像大鹏鸟(它能胜伏所有龙王)啄开蛋壳马上就飞向天空,那时子光明和母光明就会融为一体,从而完全认识心的本性,直接获得普贤如来的果位。的确,密宗有很多特别殊胜的窍诀。在凡夫地时,在修好《前行》等次第法门的基础上也可行持,那时就可直接体会显空无二的境界。这种境界,在中观或般若中讲空性,在《宝性论》、《宝积经》等三转F轮的经论中讲光明,在密宗这两者是融合在一起讲的,而且还能通过窍诀让你认识。若依靠密宗的窍诀认识了空性光明无二无别的心性,并在这种境界中继续修持,不久的将来当你的心识离开假合的身体后,就可以在无有任何执著的法界中,自由自在地翱翔(即已真正获得解脱),就像刚才所讲的大鹏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