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般若摄颂

哲学-般若摄颂1品略说遍智1-7笔记(1-2)

创建日期:2022-07-17

  哲学-般若摄颂1品略说遍智1-7笔记(1-2)

  甲一、依照直叙空性之理而解释=乙一、经名句义(2)+乙二、译礼(3)+乙三、论义+乙四、末义

  乙三、论义=丙一、承接缘起句(5)+丙二、真正论义

  丙二、真正论义=丁一、劝勉听法+丁二、所说法之自性+丁三、以如是宣说之必要结尾。

  丁一、劝勉听法=戊一、真实劝听(8)+戊二、附注说明说法者佛陀之事业(9)。

  丁二、所说法之自性=戊一、所修之道+戊二、宣说道之果。

  戊一、所修之道=己一、解说主要道般若+己二、解说五种其余助缘(解说其余五度)。

  己一、解说主要道般若=庚一、略说+庚二、中说+庚三、广说。

  第一品

  庚一、略说=辛一、详解所依法果+辛二、此品摄义(55)

  辛一、详解所依法果=壬一、行者身份+壬二、所修之法+壬三、宣说彼果(54)

  壬一、行者身份=癸一、证悟之差别+癸二、善知识之差别+癸三、菩萨之词义。

  癸一、证悟之差别=子一、基无得之理+子二、道无行之理(27)+子三、果不住二边之理

  子一、基无得之理=丑一、略说(18)+丑二、广说。

  丑二、广说=寅一、所知对境不可得+寅二、有境智慧不可得。

  寅一、所知对境不可得=卯一、意义(21)+卯二、比喻(22)

  寅二、有境智慧不可得=卯一、从建立侧面说明(23)+卯二、从遮破侧面说明(24)+卯三、摄义(25)

  子三、果不住二边之理=丑一、意义(29)+丑二、比喻(30)

  癸二、善知识之差别=子一、所立(32)+子二、所破(33)

  癸三、菩萨之词义=子一、一般菩萨之词义(35)+子二、大菩萨之词义。

  子二、大菩萨之词义=丑一、堪为众生之最(37)+丑二、披大盔甲

  丑二、披大盔甲=寅一、真实宣说(39)+寅二、宣说披甲之理

  寅二、宣说披甲之理=卯一、比喻(41)+卯二、意义(42)

  壬二、所修之法=癸一、略说大乘之本体+癸二、广说彼之自性

  癸一、略说大乘之本体=子一、名言中以词义本体作用而解说(45)+子二、宣说胜义中彼等不可得(46)

  癸二、广说彼之自性=子一、宣说行者与道无自性+子二、彼之摄义(53)

  子一、宣说行者与道无自性=丑一、宣说修道者补特伽罗不可得(49)+丑二、宣说道般若不可得。

  丑二、宣说道般若不可得=寅一、所行(51)+寅二、所止(52)

  1、甲一(依照直叙空性之理而解释)分四:

  2、甲一乙一、经名句义;(第1课)

  梵语:阿雅占嘉巴绕莫达萨匝雅嘎塔

  藏语:帕巴西绕戒啪如德辛巴都巴策色嘉巴

  汉语:圣般若摄颂

  3、甲一乙二、译礼;(第1课)

  顶礼圣者文殊师利!

  4、甲一乙三(论义)分二:

  5、甲一乙三丙一、承接缘起句;(第1课)

  尔后世尊为彼等四众眷属皆大欢喜,复说此般若波罗蜜多。尔时,世尊说此等偈曰……

  6、甲一乙三丙二(真正论义)分三:

  7、甲一乙三丙二丁一(劝勉听法)分二:

  8、甲一乙三丙二丁一戊一、真实劝听;(第1课)

  心怀喜敬最胜信,除盖烦恼而离垢,

  行众生利寂静者,请听般若勇士行。

  9、甲一乙三丙二丁一戊二、附注说明说法者佛陀之事业。(第1+2课)

  此赡部洲诸河流,具花果药林得生,(第1课)

  悉源住无热恼海,龙王龙主威神力。

  如是佛之诸声闻,说法讲法依理诠,(第2课)

  获无上乐得彼果,皆依如来威德力。

  何故如来宣法理,佛陀弟子修学彼,

  现前所学如实说,佛威力致非自力。

  10、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所说法之自性)分二:

  11、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所修之道)分二:

  12、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解说主要道般若)分三:

第一品

  13、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略说)分二:

  14、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详解所依法果)分三:

  15、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一(行者身份)分三:

  16、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一癸一(证悟之差别)分三:

  17、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一癸一子一(基无得之理)分二:

  18、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一癸一子一丑一、略说;(第2课)

  最胜般若不可得,菩萨觉心皆不得,

  闻此无痴不恐惧,彼菩萨行善逝智。

  19、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一癸一子一丑二(广说)分二:

  20、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一癸一子一丑二寅一(所知对境不可得)分二:

  21、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一癸一子一丑二寅一卯一、意义;(第2课)

  色无受无想行无,识处纤尘亦非有,

  不住万法无住行,无取获诸佛菩提。

  22、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一癸一子一丑二寅一卯二、比喻。(第3课)

  如遍行派之具鬘,慧观无缘灭蕴得,

  菩萨通晓如此法,不证涅槃彼住智。

  23、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一癸一子一丑二寅二(有境智慧不可得)分三:

  24、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一癸一子一丑二寅二卯一、从建立侧面说明;(第3课)

  此慧为何属何者?何来思择法皆空,

  详察无沉无畏惧,彼菩萨即近菩提。

  25、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一癸一子一丑二寅二卯二、从遮破侧面说明;(第3课)

  设若不知有色想,受行识蕴而行持,

  思此蕴空而菩萨,持相非信无生理。

  26、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一癸一子一丑二寅二卯三、摄义。(第3课)

  非色非受非想行,于识不行无住行,

  彼不缘行智慧坚,具无生智胜寂定。

  27、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一癸一子二、道无行之理;(第4课)

  菩萨于此自寂静,彼是前佛所授记,

  彼无我入起定想,因彻知法自性故。

  若如是行行佛智,彼知无行真行故,

  行持何法皆不缘,此即行持胜般若。

  28、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一癸一子三(果不住二边之理)分二:

  29、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一癸一子三丑一、意义:(第4课)

  何法非有彼称无,凡愚观其为有无,

  有无此二是无法,菩萨知此则定离。

  30、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一癸一子三丑二、比喻。(第4课)

  此知五蕴如幻术,不执幻蕴各相异,

  离种种想寂灭行,此即行持胜般若。

  31、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一癸二(善知识之差别)分二:

  32、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一癸二子一、所立;(第5课)

  具善知识具胜观,闻诸佛母全无惧。

  33、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一癸二子二、所破。(第5课)

  谁依恶友仰仗他,彼如新罐触水毁。

  34、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一癸三(菩萨之词义)分二:

  35、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一癸三子一、一般菩萨之词义;(第5课)

  何故此者名菩萨?能断贪求尽诸贪,

  无贪获证佛菩提,是故此得菩萨名。

  36、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一癸三子二(大菩萨之词义)分二:

  37、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一癸三子二丑一、堪为众生之最;(第5课)

  何故彼名大菩萨?堪为有情众之最,

  断众生界诸重见,是故得名大菩萨。

  38、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一癸三子二丑二(披大盔甲)分二:

  39、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一癸三子二丑二寅一、真实宣说;(第5课)

  大施大慧及大力,趋入诸佛胜大乘,

  披大铠甲降魔幻,是故得名大菩萨。

  40、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一癸三子二丑二寅二(宣说披甲之理)分二:

  41、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一癸三子二丑二寅二卯一、比喻;(第5课)

  幻师十字街幻变,多士众首斩千万,

  所杀如是菩萨知,众生如化无畏惧。

  42、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一癸三子二丑二寅二卯二、意义。(第6课)

  色想受行以及识,未缚未解本非有,

  行持菩提无怯心,此是正士胜铠甲。

  43、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二(所修之法)分二:

  44、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二癸一(略说大乘之本体)分二:

  45、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二癸一子一、名言中以词义本体作用而解说;(第6课)

  何名菩提之大乘?乘之令众趋涅槃,

  此乘如空无量殿,得喜乐安最胜乘。

  46、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二癸一子二、宣说胜义中彼等不可得。(第6课)

  谁乘去所不可得,谓趋涅槃实不得,

  譬如火灭无去处,因是称说彼涅槃。

  47、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二癸二(广说彼之自性)分二:

  48、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二癸二子一(宣说行者与道无自性)分二:

  49、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二癸二子一丑一、宣说修道者补特伽罗不可得;(第6课)

  菩萨前际与后际,现在不得三时净,

  彼是无为无戏论,此即行持胜般若。

  50、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二癸二子一丑二(宣说道般若不可得)分二:

  51、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二癸二子一丑二寅一、所行;(第6课)

  菩萨通晓证知时,思维无生如此行,

  起大悲无众生想,此即行持胜般若。

  52、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二癸二子一丑二寅二、所止。(第7课)

  若起众生痛苦想,思利众生除痛苦,

  执我众生之菩萨,此非行持胜般若。

  53、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二癸二子二、彼之摄义。(第7课)

  知诸有情与我同,知一切法如众生,

  无生与生不分别,此即行持胜般若。

  54、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三、宣说彼果。(第7课)

  世说尽其有名法,普皆离生真实灭,

  唯得无死妙本智,故名般若波罗蜜。

  55、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一辛二、此品摄义。(第7课)

  菩萨无虑如此行,知具妙慧住等性,

  彻了诸法无自性,此即行持胜般若。

  哲学-般若摄颂1品7笔记

  1、寅二、所止:若起众生痛苦想,思利众生除痛苦,执我众生之菩萨,此非行持胜般若。

  作为菩萨,若能了知胜义中一切都了不可得,且能如是而行,这就是真正行持般若。反之,若对众生起实有之想:这是天人、这是人、这是旁生,并认为众生都有不同的痛苦,如:天人有放逸之苦、人类有生老病死之苦、地狱有寒热之苦等,且思量我要发无上菩提心利益天下无边的众生,从而解除他们的痛苦。当然,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讲,这非常好。因为作为大乘行者,首先必须了知各种各样的众生都在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然后自己还要发心救度他们,也即遣除他们身心中的种种痛苦。但是,胜义中一切都了不可得的缘故,这样执著我和众生的菩萨并没有真正行持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还没有超越分别念。所以,只要有这方面的执著,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关于悲心,在《往生论注》中讲了三类:第一是缘众生的悲心,此乃小悲心;第二是缘法的悲心,这是中悲心;第三是无缘的悲心,这是大悲心。要成为大慈大悲,就必须以真正无缘的空性来摄持,否则也不可能达到我们所需要的境界。

  2、子二、彼之摄义:知诸有情与我同,知一切法如众生,无生与生不分别,此即行持胜般若。

  作为修学般若法门的菩萨来讲,首先要知道自己——我不存在,这非常重要;因为佛经里面也说我执乃为大魔。

  既然我不存在,那天下无边的有情也不存在。有情与我相同,一切众生皆了不可得。

  同样,一切诸法皆与众生相同。若人们在诸佛菩萨面前作供养、发无上菩提心度化众生,当然这是行持善法;若生嗔恨心、嫉妒心等恶念,还做许多不如法的行为,那这就是行持恶法。但善恶所摄的万法皆与众生相同,它们皆不存在。

  为什么他们皆不存在呢?因为从本体上观察时,他们的产生都不可能有。既然产生没有,那不生也不会存在。为什么呢?因为生和不生皆是分别念的观待假立,除了分别念之外,根本就不成立。而什么时候我们真正懂得这样的道理,就能了知一切万法在世俗中是梦幻泡影,在胜义中是微妙的空性。若谁能通达生与不生皆不分别的境界,或谁有这样的修行功夫,他就在行持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

  3、壬三、宣说彼果:世说尽其有名法,普皆离生真实灭,唯得无死妙本智,故名般若波罗蜜。

  无分别智慧所得到的是什么?真正的无分别智慧就是佛陀的智慧,而这样的智慧我们每个人都能获得。

  颂词则说:世间上所有通过语言文字,或名称来表达的轮涅所摄的万法,也即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的所有法,它们在胜义中皆远离产生,也远离所谓的灭亡。这一点以中观理证观察、分析时就会明白。在名言中存在的柱子、瓶子等法,它们是自生、他生、共生,还是无因生?这样观察之后,就能发现它们的本体根本就不存在,也即无生。如果没有生,那灭也不可能有。若长期安住这样的境界,就决定能获得永不退失的佛的无分别智慧,也即能现前如甘露般无生无死的微妙本智。这样的境界至高无上,谁证悟它就是所谓的般若波罗蜜多。

  真正的万法实相,在这个世间上所有以名称可以宣说的法,其最终结论就是无生无灭,并没有任何一个法真实存在,而这就是最深、最微妙之法。《大般若经》云:“若学般若波罗蜜多,于诸学中最胜第一,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无等无等等!”

  4、辛二、此品摄义:菩萨无虑如此行,知具妙慧住等性,彻了诸法无自性,此即行持胜般若。

  作为菩萨,他若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有着坚定的信心,没有任何怀疑和顾虑,在此基础上还不断行持佛陀在有关大乘经典中所宣讲的甚深空性法门,而且他的信心、智慧长期都不退转,一直很稳固;那我们就可以了知,这样的人就是具有殊胜智慧者。他能安住轮涅平等的境界,也能彻知一切万法无有自性。其实,这就是在行持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

  哲学-般若摄颂1品6笔记

  1、卯二、意义:色想受行以及识,未缚未解本非有,行持菩提无怯心,此是正士胜铠甲。

  所谓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在本质上从来都没有束缚过;既然如此,那也没有从中获得的解脱。为什么呢?因为五蕴全是假立的,并非实有,也即它们全都远离一切戏论,或者说它们的本体根本就不存在。由此可见,在名言中五蕴皆以如梦如幻的方式存在,而胜义中确实无缚无解。所以,所谓的束缚与解脱只能在分别念前安立,也即它们只是一种假名,而真实中根本就不存在。

  若我们通达了刚才所讲的五蕴皆空的道理,就会明白五蕴跟虚空没有任何差别,就像虚空没有束缚和解脱一样,识等五蕴的本体也没有束缚和解脱。虽然胜义中一切都远离执著和戏论,但世俗中我们也不应怯懦,而应精进行持菩提、努力修行,不要因为小小的因缘,就把行持善法全部放下来。若能如此,这种正士就披上了行持菩萨道的殊胜铠甲。

  所以,在平时闻思修行的过程中,我们先要对空性有所认识,之后还应了知在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众生都不懂得这样的道理,从而尽心尽力地度化他们。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种种违缘、障碍、困难,但此时心始终不要怯懦;若心怯懦,则会对修行造成很大的障碍。

  2、子一、名言中以词义本体作用而解说:何名菩提之大乘?乘之令众趋涅槃,此乘如空无量殿,得喜乐安最胜乘。

  本颂从词义、本体、作用三个方面对“大乘”进行解释。若有人问:为什么要取名为菩萨之大乘或菩提之大乘呢?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第一个是词义——“乘之令众趋涅槃”。其中“乘”是乘骑的意思,意即依靠这样的大乘教法能让无量众生到达究竟涅槃的彼岸。依靠大小乘的教法,众生皆能到达解脱的彼岸,只不过它们有究不究竟的区别。

  第二个是本体——“此乘如空无量殿”。这以两个比喻来说明:首先是虚空,这是从甚深的角度来讲的,意即大乘教法宣说了二十空性等犹如虚空般甚深的法性,它可以让无数众生趋入解脱的“天堂”。学大乘的人很容易接受小乘教法或其他教理,其原因就在于大乘教法相当广阔。佛经也讲:佛法如同虚空,它能涵盖一切。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切众生都有缘分学习佛法。其次是无量殿:无量殿中有各种各样众生所需的宝藏;同样,大乘教法中,也有很多非常珍贵的广大法门,诸如等持、总持、六波罗蜜多等。所以,众生依靠广大与甚深两者,就完全能得到满足。

  第三个是作用——“得喜乐安”。意思是说,依靠这样的大乘能让无量无边的众生暂时获得心里的欢喜和身体的快乐,究竟到达最大安乐的佛地。所以大乘也叫“最胜乘”。

  《妙法莲华经》亦云:“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

  如果我们的所作所为,或平时的起心动念,皆为了让无量众生暂时获得种种人天的快乐,究竟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那我们就可以说是大乘修行人。

  《经庄严论》云:“缘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依此七大义,建立于大乘。”意思是说,具足七种大义则为大乘:

  第一是缘大,即大乘的所缘非常广大,它以无量修多罗等广大法为缘;

  第二是行大,大乘的行为圆满包括自利与他利,也即自己和他人都要度化;

  第三是智大,即圆满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

  第四是勤大,即在三大阿僧祇劫当中无间而修;

  第五是巧大,即既不堕于轮回的边,也不堕于寂灭的边;

  第六是果大,即让无量众生获得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佛陀的功德;

  第七是事大(事业大),即在轮回未空之间数数示现大菩提与大涅槃,以让未入道者入道,下下道者趋入上上道,最终获得佛陀的果位。

  本颂之所以讲让无量众生获得安乐,其原因也在于:大乘菩萨是以利他为宗旨,而小乘行人或一般的世间人皆以自我为中心。那利他到底有什么好处呢?它能让我们消除执著自我的紧张、恐慌与痛苦,而让所作的事情顺利圆满。

  本颂也讲,依靠大乘佛法能让无量众生获得暂时的心喜身乐与究竟果位的涅槃之乐。

  3、子二、宣说胜义中彼等不可得:谁乘去所不可得,谓趋涅槃实不得,譬如火灭无去处,因是称说彼涅槃

  在胜义中能行持的乘者、所乘骑的乘以及去往果位的方所皆不可得。所谓的乘者,不管是菩萨,还是凡夫,或者是佛,在胜义中皆得不到;而菩萨所行持的法,或凡夫所追求的法,以及佛陀所得到的无漏智慧,在胜义中也一无所得;既然这些都没有,那去往果位的方所也不可得。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胜义中一切万法皆不可得。《大智度论》亦云:“如是一切诸法性不可得故,名为性空。”

  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这些都不存在,那你们为什么还要说依靠这样的乘来趋入涅槃呢?我们可以这样回答:虽然他们在名言中都存在,但在胜义中,所谓的“趋入涅槃”确实一无所得。譬如,当木柴用尽而火灭尽之时,虽然世间人们会认为火已趋入灭尽地了,但它并没有一个真实的去处。同样的道理,作为修行人,什么时候灭尽迷乱的分别念,那时就获得了真正的涅槃。而除此之外的所谓如来并不存在。

  4、丑一、宣说修道者补特伽罗不可得:菩萨前际与后际,现在不得三时净,彼是无为无戏论,此即行持胜般若。

  不可得=法不可得+人不可得。首先讲行者菩萨不可得。虽然在名言中很多人都说:这个菩萨以前如何修持、现在如何修持,以后还会通过不断修持而获得佛果;但在胜义中,行者菩萨根本就得不到。首先菩萨的前际——以前的整个过程不可得。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全都已经灭完了,所以也不可能存在。而现在的行者也不可得:若行者指的是心,那从颜色、形状等方面一一观察时就能了知,它的本体根本就不存在;若行者指的是身,也可将它抉择为微尘,最后也不可得。至于后际的菩萨,他也不可得。为什么呢?因为未来是未生法,跟石女的儿子和空中的鲜花没有任何差别,所以也不可得。而这就是所谓的三时清净。

  对三时不可得或身心如虚空般无为的菩萨来讲,无论他在众生面前显现什么样的身相,其本体都与虚空没有任何差别。对虚空来讲,无论有乌云遮蔽,还是没有乌云遮蔽,它的本体始终都是无为法,不可能有任何改变。同样的道理,任何一位发菩提心的行者,不管他是自己修行,还是度化众生,在真实中都没有修道者或得果者等名言戏论,因为本体如虚空般无为的缘故。

  若菩萨通达了这样的道理,他就在行持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不仅如此,三时所摄的一切万法也不可能存在,因为根本找不到它们存在的比喻和理证。若谁通达了这样的道理,就可以说他在行持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那我们能不能说真正在行持呢?不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还觉得一切万法都存在。但是,当我们用智慧来观察时,也觉得万法确实是大空性,这是稍微靠近般若,并不是完全能行持。

  5、丑二(宣说道般若不可得)寅一、所行:菩萨通晓证知时,思维无生如此行,起大悲无众生想,此即行持胜般若。

  前面讲了行持般若的补特伽罗不存在,下面讲般若不存在。

  任何一位菩萨,他在通晓缘起显现的万法如幻如梦存在的世俗法相,与证知一切体相不可得的胜义法相时,就会从因、果、本体三方面观察一切万法,并再再思维无生之理,最后也能安住在这种最殊胜的境界当中。为什么呢?因为,只要通过长期闻思修行,最后自己真正有所领悟时,就会行持这一点。

  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因为很多众生都不懂世俗和胜义的法相,所以他会对他们生起无缘的大悲心,但并没有众生之想。其实,这就是真正的智悲双运或现空双运,谁能做到这样,那他就在真正行持般若波罗蜜多。所以,在名言中一定要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而胜义中连众生的想也不能有。《金刚经》亦云:“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虽然得到菩萨果位的圣者会在幻化中度化可怜的众生,但他们却远远超越所化众生的境界,即没有众生之想、度与不度之想,等等。但这样的境界对凡夫人来讲确实很难接受,而一旦获得圣果则能了如指掌。

下一篇:哲学-般若摄颂1品略说遍智1-7笔记(2-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