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54-58笔记

创建日期:2022-08-16

  行为学-教言宝藏54-58笔记

  行为学-教言宝藏54课1-10笔记

  第五十四课:汝俱生慧无伦比

  471、八、有相定的功德

  如今很多修有相定的人认为,只要时时专注于某一个境之上,就称之为有相定。要记住,暂时可以从它开始做起,但逐渐还要懂得自然。什么叫自然,无论身体还是内心,都要处于一种不过紧也不过松的自然状态。如果偏紧,就容易和前面所讲解的状态一样,时时专注着某一个点才能把心定下来。第一次也许只能通过这么做得到专注,但逐渐要学会自然。当到达一定的时候,无论是观照还是专注的心,无需刻意就会在一种非常自然的状态中专注于某一个境。当到达这个状态就说明已经开始逐渐进入真正的有相,在此之前都只是一个形式而已。有相定不是一种起心动念,也不是一种将心专注于某个点上的专注力量大就能称之为有相定的,其中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差异。

  记得以前我在亚青寺,上师第一次给我讲解有相定时,我也是和很多人一样的修法:在前面整个修有相定的过程中,内心死死盯着某一个境。但这个死死盯着某一个境的观照力度虽然很强,但时间长了就感觉非常累,所以后面一放松就开始睡觉。但当时我想,只要这么坐着,等到了时间就可以修接下去的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也就是说,我并没有真正掌握到它的精要。当时有相定的时间约一个多月,直到修到第二十多天,我才真正觉悟到什么是有相定。虽然前后都称之为有相定,但从自身感觉而言,两种有相定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

  后来我的观照能很轻松地进入到一种有相定状态之中。那时候虽然我在房间里,但无论谁进到我的院子,他的手里拿着什么东西,他想说什么话,我坐在房间里都清清楚楚地知道。第一次有这样的感受时,当然很高兴,但后面听上师一直都在宣讲,前面所有禅定的功夫都是生灭性的,因为禅定本身含杂于思维,而思维本来就是生灭性,所以一切都不可靠。一切也正如上师所授记般,这种感受过了一段时间就消失了。

  所以,我们平常在修有相定时,不要仅仅想到“我需要延长时间”,然后死死地盯着某一个境之上。如果这种专注过于太强,恐怕专注的时间并不会很长,所以我们还是要学会自然。但是这样的“自然”需要很多方便去创造,如果方便运用得不够善巧,想要达到自然也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472、九、禅修中善巧运用非常重要

  以前我见到过一位修心中心法的老人,他说他已经修了七年的时间。这个老人已经修了几千座,最终从观照的角度而言,虽然观照有所提高,但可能只是来自于熟练。比如我们今天要观想眼前的杯子,感觉很困难,因为刚开始很不熟悉,所以观想时就会死死地强行去观一个杯子。长时间如是观杯的缘故,后面就会成为一种熟练的观想,因为对这个杯子已经非常熟悉了,就会在非常自然的状态中观想出这个杯。

  当然,在这个很轻松地能观出杯子的自然状态中确实有一些自然的成分,但由于善巧方面还不够的原因,最终仅仅能达到一种熟练,很难提高前面所讲解的观照之外的见解。也就是说,见解仍旧停留在观照的范围当中。虽然禅宗也讲解前面观照达到极致时,就会进入一种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的清明状态,这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状态。但仅仅凭借禅定观照,善巧运用却不够细致的话,想要达到这样的境界还是挺困难的。

  根据自己修学过程中的定力见解以及妄念起现的程度不同来树立不同的善巧方便,是需要剖析调伏妄念、粗直视调伏妄念还是细直视调伏妄念或者安住调伏妄念,乃至配同着持风等等。由于我们配同着很多方便法的原因,就能逐渐达到一种自然。相反,仅凭内心当中带着想要自然的心态就能令自己的禅定进入到自然状态,还是挺困难的。

  正如前面所言,一个修行者修了几千几万个小时,如果最终仅仅是一种熟练,则前面的观照就是一种非常粗大,非常强制性的观照,虽然可以逐渐过度到一种熟练又稍微自然一点观照范围中,但最终还是没有离开这样的观照范围,这就是由于善巧方便不够圆满的原因所致。所以,在以后的修学过程中,这一系列道理都需要懂啊。

  行为学-教言宝藏54课11-23笔记

  473、十一、汝俱生慧无伦比(一)

  【汝俱生慧无伦比】

  这里上师不仅是针对某位弟子而言,同时也是告诫所有信众,由于宿世因缘,你们的俱生慧无与伦比。所谓“俱生慧”指的就是自性根机。

  474、在《智慧界续》中,将这部分内容分为五品讲解,其中第一品和第二品讲解原始基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解的原本如来藏具有的功德,但密法还要讲解原本是如何变成了二道:轮回道和涅槃道。好比原本同样一件东西,两个人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最终就会展现出不同的结果。比如,两人同时拥有这样的金子,其中一个人把金子打成了一个烟灰缸,虽然是一个金的烟灰缸,但是它成了一个存放垃圾的地方;另一个人用金子打造了一尊佛像,成为众人时时恭敬顶礼的一种高高在上的对境。金的本身并没有任何改变,但却打造出来两种不同的显现,一个是堆积垃圾的地方;一个是时时恭敬的对境,这就叫一基现二道。第一品和第二品讲解原始本具有的状态,在讲解六别法时还要讲解基跃和自现。

  第三个刹那叫差异分别,此时开始形成一基现二道。就像我们前面所说,运用得好就变成佛;运用不好就成为收集垃圾的垃圾桶。从这个时候开始直到现在的时间越长,造作习气时间越长,烦恼也越沉重,根机就越钝。若这段时间越短,根机就越高。

  475、上师以前说过,在雪域高地,往昔噶举派和格鲁派有很多深密的见解可讲。比如格鲁派时轮金刚第十灌顶和密宗直断没有丝毫之差异,都是在讲解心性,但由于相关密法过于广传的原因,加持力已经越来越弱;噶举派中历代高僧大德所传讲的大手印之见解,也和直断没有丝毫差异,同样由于过于太广的原因,加持也日渐式微。

  历代传承祖师所传讲的一切都是在智慧中裸露出来的誓言,你觉得可能可以这样,实际上是在意识范围中的一种造作,是永远达不到智慧境界的。因此为什么说我们是不了义见解,而历代传承祖师的智慧是了义的见解,原因就在此上。

  476、十二、汝俱生慧无伦比(二)

  以前上师曾经讲解过什么叫习气,习气时间长会变成什么样?比如原本一张纸是平整的,内心产生一次烦恼就好像将纸卷起来再把它放平整一样,虽然总体还是平整,但已经开始有点卷曲了;第二次再产生习气,就如同将纸张再弯曲一遍,这次将它展平,它会比前一次卷曲得更加厉害。这样多次卷曲以后,最后即便你不去卷曲,这张纸自己就卷起来了。也就是说,习气越重,烦恼也好像俱生一般,不需要再靠什么因缘,自己就会变成这样。同样一个道理,平时我们不需要去亲自创造贪嗔痴烦恼,无意当中它就会自然形成,因为往昔造业的次数太多,习气已经非常沉重了。

  自性根机很高的人,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平常我们说一个人根机高,会说他业障清净、福报很大,但总的来说会赞叹他信心很坚定。

  477、十三、刹那之间生道验(一)

  【刹那之间生道验】

  在信心圆满的一瞬间,修行的很多道验就会一瞬间中生起。

  道验指的是:从顺缘讲解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功德增上;逆缘贪嗔痴烦恼消尽;从见解的角度讲解,从一切禅定起发点开始逐渐达到入定有相定和入定无相定,而这一系列功德也都是圆满的,这就是道验。我们复次讲解,有显现和感觉不一定是见解,有见解就必定有感受。因为我们现前着重的是见解而不是一种感觉。

  在讲到顿超时,我们讲过各式各样的显现和感受可以分为三种相:第一种叫邪魔加持相。比如很多着魔的人甚至真的有附体的人,眼前会看见各式各样的一些幻相,诸如头上有鬼,前面有佛等等。这种显现不是来自于功德而是着魔。对于有些魔障很沉重的人而言,他们能看见一些我们看不见的东西,这是魔的一种加持,通常称之为叫附体,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只有同类才能看见同类。”也就是说,当你看到异相、不同像的时候,说明你和它们的习气已经非常相同,才能看见这样的相。

  另一种叫业风飘动之相。飘动一切识的力量分为业风和智慧风两种。也就是说,由于业障沉重飘动一切识聚的力量,当负面力量太强时,就会创造出很多不同的相与感觉,这些并不是见解的功德。我们要重视的是见解而不是重视相和感觉。

  所以这里讲解的是,由于俱生智慧很高的原因,一刹那间生起正见的同时也会具有一系列功德,这就叫道验。

  要记住,无论从哪一方面有哪一些明显的显现,这些显现是正确还是错误,要以何作为准则?以三种功德是否增上为准则,即出离心、菩提心、慈悲心、信心有没有增上,以这个作为准则。这三者没有增上的前提之下,无论当时的感觉有多么好,都叫做过失,都叫做魔障,所以不要太执著于这方面。

  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成办解脱,而执著是遮止本来面目的最大污点。

  478、十五、未染八乘之分别此即阿底大圆满

  【未染八乘之分别,此即阿底大圆满】

  九乘大圆满之外的一切见解称之为八乘之分别,因为密宗乃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见解最纯净也最圆满。所以相对密法的见解而言,下乘派见解掺杂于意识成分,就叫做八乘之分别。但此处不是树立很粗大的分别,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法了,这就是我们现前所修学的法即大圆满。

  479、十六、值遇引导上师与授记殊胜之化身二者实时现一味(一)

  【值遇引导上师与,授记殊胜之化身,二者实时现一味。】

  不仅遇到大圆满法,遇到既具德又具缘的导师做真正的引导,而且还在这一瞬间得到了殊胜化身的授记。这部教言是针对阿松活佛这样的高僧大德所宣讲,也是在对我们做讲解。

  480、十九、宣说解脱窍诀法证得本来之自性二者实时现一味

  【宣说解脱窍诀法,证得本来之自性,二者实时现一味】

  为你宣讲解脱窍诀法与当下证得本来之自性,就叫内外缘起法。外在缘起有时要用言语表达,有时会用表示传递,总之外缘和内缘一旦达成一如,就叫成佛。

  481、二十、宣说极密之窍诀呈现妙力本尊像二者实时现一味

  【宣说极密之窍诀,呈现妙力本尊像,二者实时现一味】

  在宣讲真正窍诀法的同时,眼前呈现各式各样的本尊像,就称之为妙力。也就是说,将导师所传讲的称之为执受本体,那么本尊等一系列显现就称之为妙力,体用一如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中圆满。

  平常修学过程中若能执受本体,妙力起现一切之相,即便只是一面墙也是本尊。因为我们依止本尊的目的是为了赐予共与不共同之悉地,而真正不共同悉地叫无为法。当体用一如的当下,不叫本尊,不叫不共同悉地,还能叫什么,难道还有其他的悉地可得么?所以,一堵墙与本尊相比,只是形象有所不同。若能真正执受这样的见解,墙与外界一草一木都是本尊。

  作为密宗弟子,功课本中必须有三根本即上师瑜珈、本尊和护法。依止上师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加持,依止本尊的目的是为了祈请赐予共与不共同之悉地,而依止护法为了遣除一切违缘,这是修学密宗弟子必修的法。正所谓“外三宝,内三根本,密三身之见解。”

  482、二十一、能所二取自清净万物呈现为刹土二者实时现一味

  【能所二取自清净,万物呈现为刹土,二者实时现一味】

  能所二取何时清净,何时就能呈现极乐世界。

  总的来说,呈现清净刹土不是必须等待死亡以后,当能所二取清净之时,西方极乐世界无需谁去打造,它自然就会呈现在你的面前。

  为什么说死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说法会这么普遍呢?因为人在临终时,神识会增加七倍,这一瞬间成就的机会较以前更多一些,说临终以后成就的原因可能在于此上。但这样成办解脱的前提是必须要有一定的因缘,否则在临终时是很难护持正念的。

  483、二十二、修行实证至究竟广大摄受诸弟子二者实时现一味

  【修行实证至究竟,广大摄受诸弟子,二者实时现一味】

  当我们的修行达到圆满时,广大摄受众多弟子,两者就会呈现一体。如往昔历代高僧大德都是在自己成就以后才开始度众生,因为在没有自度的前提之下,度化他人的意义并不是很广大。

  484、二十三、有寂智慧得增上护持诸佛之教法二者实时现一味此乃爱子之功德

  【有寂智慧得增上,护持诸佛之教法,二者实时现一味,此乃爱子之功德】

  世间和出世间智慧越来越增上时,就应护持佛教教法。我相信,如今有很多弟子都在根据个人的条件,时时护持教法。

  行为学-教言宝藏55课1-9笔记

  第五十五课:清净戒律之大地

  485、七、止观交修与修行次第道(二)

  止观交修中的观察修和安住修,没有功德大小的区别,不存在安住修功德大、观察修功德小的说法,两者都是平等的,都是对治烦恼的方便。

  从总的角度来说,观察修目的是为了断除实执,而安住修的目的是为了断除境执。实执和境执之间的差异在于何处?在我们感觉中,所有一切实实在在的存在就叫做实执;当依无分微尘、无分刹那的理论而知道一切都是虚幻时,虽然此时淡淡的显现依然存在,但显现已经没有如同前面实执般坚固,就称之为境执。境执需要依靠安住修来断除。

  可能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前面是粗大的对境,后面是细微的对境,如果安住修断除境执时,前面粗大的实执不是跟着同时会消失么?”理论上确实如此,但实际上能做得到么?很难做得到。所以有时候尽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语,没有任何意义。

  虽然从理论上理解,似乎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现实却截然相反,这就是我们常常提到实修和理论之间有着有很长的一段距离的原因。

  行为学-教言宝藏55课10-18笔记

  486、十四、清净戒律之大地长养菩提心花朵

  【清净戒律之大地,长养菩提心花朵】

  487、十五、成熟如海解脱果

  【成熟如海解脱果】

  若能依照以上所讲解的教言修学,则能成熟如海般广大的解脱果实。

  488、十六、即能灭息徒疾病(一)

  【即能灭息徒疾病】

  此处是指能消除贪嗔痴烦恼等疾病。从密法的角度来说,也称之为二种无明之疾病,即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

  何谓俱生无明?就是指原本具有的。也就是说,在没有形成众生也没有形成佛时,就称之为原始。在这种原始状态中,从功德方面而言称之为如来藏;从过失方面称之为阿赖耶。为什么阿赖耶称之为过失?因为此时如来藏所有功德已经具有,若当时能真正认识原本具有的功德就称之为是果实,而不是称之为基。因此,在原本具有的一系列功德还没有被认清前的无明状态,就称之为俱生无明。

  如同我们眼前放置一个物品,当你拿一块布盖住的时候,能看得见吗?看不见。但他存在么?当然存在。所以,从功德本具有的角度中称之为如来藏,而从过失方面而言就称之为俱生无明。但更深层的内容,不是我们今天的重点,暂时不再往下讲了。

  总的来说,此时还没有真正赤裸三身之境界,因此没有认清无明的时候,就叫做“基”,即为俱生无明。要记住:此时还没有认清本具有的三身,所以不能叫佛;没有行成二元对立、能所二执,因此也没有行成遍计无明,这就叫原本状态。

  接下去就会产生了一基现二道。基是本具有的,它会形成两个道,即轮回道与涅槃道。我们现前所讲解的是轮回道。它先从第八识阿赖耶识开始,而阿赖耶识通常可以用闷绝和酣睡状态做比喻。也就是说,从我们感觉的角度而言,就好像人晕过去一般,并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但即便是晕过去,也会很细微的能所二取,因为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储存一切习气的仓库。但在俱生无明期间而遍计无明还没有形成之前,却连习气都无处可存。所以此时既不能叫众生,也不能叫做佛。在一基现二道以后就是开始形成能所对立之时,是一种非常非常细微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但从那时候开始,就叫遍计无明。也就是说,从第八识、前五根识、第六识和第七识,是烦恼逐渐变得粗大的过程,所以无论有念还是无念,都称之为遍计无明。要记住,只要说到遍计无明,就必须是二元对立,是一种能所。这就叫遍计无明。

  489、十七、即能灭息徒疾病(二)

  所谓能消尽一切疾病,就是指能消除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何时消尽,何时就能呈现本具有的佛果。

  我们以前说过,普贤王如来六个刹那获得成就,而在原本状态中,我们和普贤王如来是一如的,但在一基现二道时我们沦落为轮回道众生,而普贤王如来成就佛果。我们现前要成佛,也必须经历同样的过程,这就叫差异分别。我们需要通过认识这些分别来消尽一切烦恼获得解脱,而将烦恼从粗到细地断除,只有密法才能讲得细致。其他法门讲得最多的就是有念和无念,说的是当习气一断除就是成佛,而密法在讲解过程当中,还会讲解俱生无明。当然,当见解达到最圆满时,俱生无明会在一瞬间中消尽。

  密法必须在执受空性的前提之下理解。华智仁波切在《三句精要》中说过“若能执受本体,则妄念越粗大越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这就是密法的一个特点。如果不能执受本体,将见解视为实有而去听闻,是无法体现出密法的特点的。所以,我们常常说针对传讲密法的弟子,必须是见解达到一定层次者。

  这样一来,就能知道,我们所说的“疾病”指的就是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但有时也可以安立为三种无明。三个无明是指遍计无明、同性无明和俱生无明。同性无明和俱生无明是原本角度中从显现和内心迷惑两个角度当中讲解。其中从显现角度中的迷惑不认识称之为俱生无名,而从自性角度中的不认识就称之为同性无明。但通常我们讲解两种:俱生无明(同性无明和俱生无明)、遍计无明。更深刻细致的讲解会在密法《大圆胜慧》、《句义宝藏论》、《胜乘宝藏论》中宣讲。但总的来说,以后听到有三种无名的称呼要知道,实际上就是在讲解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

  以上就是讲解,能否消除两种无明,完全取决于三乘教法的见解。虽然我们现前主要执守的是密宗,但前两者也必须同时存在。所以平常修行过程中,三乘教法要同时行持,即出离心为小乘教法、菩提心为大乘教法、见解为密宗。无论是座上修行上师瑜伽导修还是座下行持善法,都不能离开这三种功德。

  行为学-教言宝藏56课10-19笔记

  第五十六课:佛教巍峨之雪山

  490、十、佛教巍峨之雪山太阳光芒所照触慈悲方便甘露融炽热烦恼得清凉(一)

  【佛教巍峨之雪山,太阳光芒所照触,慈悲方便甘露融,炽热烦恼得清凉,】

  此处是一种比喻。佛教如同雄伟的雪山,而信心则如太阳的光芒,当信心的光芒融化了雪山的雪,慈悲方便的甘露就会逐渐融化流下,最终消尽众生饥渴之病而令获得清凉。

  491、十五、故成众生之福祉大宝三藏大法鼓愿妙法满足有情

  【故成众生之福祉,大宝三藏大法鼓,愿妙法满足有情】

  一切三藏教法之法鼓,都需依靠闻思修来敲响。因此,平时听闻、思考以及实修等闻思修三种智慧必须并肩而行,没有任何一方是可以被弃之不用的。

  492、十六、如今我已年老迈大恩无比上师尊为具福缘之弟子宣说无染八乘见

  【如今我已年老迈,大恩无比上师尊,为具福缘之弟子,宣说无染八乘见,】

  喇嘛仁波切的上师昌根阿瑞曾嘱咐上师:“若有具缘弟子,则必须将没有染杂八乘的见解即无上窍诀大圆满赐予弟子。”

  493、十七、且授诸佛绍圣记(一)

  【且授诸佛绍圣记】

  法王如意宝、色拉阳智及众多高僧大德都曾授记上师乃末法时代继承宏传佛教之教主,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之补处。由此可知,本传承教法非常清净。我们说过,初次进入佛门要懂得解脱的三个条件:传承法脉清净、导师功德要圆满、信心圆满,唯有具有此三个条件,方可达到圆满之见解,所以修法之初寻找清净的传承非常重要。

  行为学-教言宝藏57课9-19笔记

  第五十七课:如今我已年老迈

  494、十二、昼夜一如无空耗报答上师之大恩

  【昼夜一如无空耗,报答上师之大恩】

  495、十三、吾今四大幻躯衰诸根亦非甚清明将此教法托付汝

  【吾今四大幻躯衰,诸根亦非甚清明,将此教法托付汝。】

  所以我将所有的教法托付于你们。虽然这是赐予阿松活佛的教言,但也是为我们后一代弟子所讲解的教言。也就是说,上师也把所有的教法托付给了我们。

  记得我到禅院第三年时,基本就没有在外面看太阳,而是在家里修直断。从禅院出来后,上师就让我为其他人宣讲一些直断顿超方面的教言,同时上师也叮嘱我:“我现前年龄大了,不能像你们年轻人一般,天天都到太阳下去修顿超,因为我的身体吃不消。但你们现前为弟子们宣讲顿超的同时,还是需要有同行摄。也就是说,弟子们修什么法,你就修什么样的法,这样能对成熟弟子的内心起到很大的缘起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导师内心没有相应的见解,即便按照词句来传讲佛法的道理,弟子的心相续也很难会有成熟的时候。”

  496、十四、总说大宝之佛教别乃莲师自宗要汝应持守并传授

  【总说大宝之佛教,别乃莲师自宗要,汝应持守并传授】

  此处指的就是无上窍诀大圆满。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在亚青寺时天天都会告诫弟子,我们的行为要符合小乘教法,思想要符合大乘教法,见解要符合密宗。三乘教法,无论是哪一方面,都必须要执受,并且要在自己做到的基础上再为他人宣讲为宜。

  497、十五、传承上师此窍诀乃未染垢之金链(一)

  【传承上师此窍诀,乃未染垢之金链】

  本传承非常清净,自普贤王如来直到我等大恩上师喇嘛仁波切之间,如长长的金链一般,中间没有任何生锈污点,光亮纯净,从未间断。也就是说,普贤王如来赐予五方佛后又代代传承至无垢光尊者并且直到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间的诸位传承祖师,都依照教言如理如法修行并最终证悟到了所依止导师的密意,获得了与普贤王如来一般无二的成就。因此,本传承清净无染,从未间断。

  “传承清净”就意味传承很有加持力,在自己修行的同时还能得到传承祖师们的加持以及本传承法脉的加持,所以传承法脉清净非常重要。

  498、十六、传承上师此窍诀乃未染垢之金链(二)

  成熟口诀法分为:前行破除心房、正行直指觉性、后行护持修行之方便三个阶段。其中前行破除心房分为意识转为道用和智慧转为道用。正行直指觉性分为印证见解、印证修行、印证行为、印证暂时果位和印证究竟果实,后续还有三身印证,觉性力印证等。

  499、十八、尚有深奥窍诀要不作藏匿授于汝

  【尚有深奥窍诀要,不作藏匿授于汝】

  所谓深奥法就是指我们通常所讲解的正行成熟口诀法。无论是修行上师瑜伽导修的弟子还是长时间依止导师修行成熟口诀法的弟子都要知道,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讲解的法要。

  这些殊胜的法要,上师没有任何藏匿地赐予弟子。当你们自己见解成熟的这一时刻,也不要藏匿,去赐予他人,去成办更广大的解脱事业。

  500、十九、回报上师之大恩为利所化作事业彼乃殊胜正士行

  【回报上师之大恩,为利所化作事业,彼乃殊胜正士行。】

  在自己内心成熟的前提下为他人宣讲法要,不仅是回报上师的恩德也是在回报自己父母的恩德,是真正诸佛菩萨的行为。而这里所谓的父母,不仅仅是指今生父母,还包括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上师也常常告诫我们,作为修行人不仅要有菩提心还要有菩萨行。因此,如是行持才是最殊胜者该有的行为,即称之为菩萨道。

  行为学-教言宝藏58课1-8笔记

  第五十八课:愚痴懒惰所逼迫

  501、八、愚痴懒惰所逼迫无暇广大作著述(一)

  【愚痴懒惰所逼迫,无暇广大作著述。】

  昨天的讲课当中,上师从自己内心成熟的角度中讲解了诸多方便法以及菩提心乃成熟心性之根本,因此在一切条件具备的前提之下应尽量行持菩萨行,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去度化一切众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紧接着上师就在这里谦虚地说,由于他愚痴懒惰的缘故,没有很多时间去著述一部广大的教言。

  行为学-教言宝藏58课9-19

  502、十、摄要赐予吾心子此作若具善功德三宝三根本加持总之护持佛教者尤其珍视之心子祈愿如是速圆满宿缘今成汝伯父赐予珍爱诸侄子昏老者著述也!

  【摄要赐予吾心子】

  现在就将修行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系列纲要聚集在一起,赐予给你。

  【此作若具善功德,三宝三根本加持,总之护持佛教者,尤其珍视之心子,祈愿如是速圆满】

  三宝即为佛法僧三宝,上师、本尊、护法为三根本。无论从事什么善行,都应祈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上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下施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并且行持的每一件善事都应圆满具备发愿与回向。

  如果这样的讲法具有功德,是由于佛法僧三宝,上师、本尊、护法三根本的加持以及一切护持教法者的加持。祈愿对佛法有信心即身口意三门已经进入佛门者,对佛法有所了解者乃至对佛法仅生信念者,都能圆满如理获得一切教言。

  【宿缘今成汝伯父,赐予珍爱诸侄子】

  503、十一、嗡索德斯得三宝总集上师尊无有分别作皈依

  【嗡索得斯得!】

  赐予一切悉地!

  【三宝总集上师尊,无有分别作皈依】

  三宝即为上师、上师即为三宝,在没有分别中做皈依,就能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以及佛法僧三宝的一切加持。

  504、十二、因吾懒痴随他转无有教言赐予汝然于心中珍爱子慈悲欢喜稍著述

  【愚痴懒惰随他转,无有教言赐予汝然于心中珍爱子慈悲欢喜稍著述】

  虽然我由于愚痴懒惰的缘故,没有什么教言可以赐予给心爱的弟子,但我还是尽量稍微宣说一些。

  505、十三、汝等宿世善业力获得暇满之人身并遇殊胜之妙法此乃极其胜善缘

  【汝等宿世善业力,获得暇满之人身,并遇殊胜之妙法,此乃极其胜善缘。】

  正如经文所言:“预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人身难得之难得之因是行持六度波罗密、持戒、清净发愿,倘若不具备这三点,则无法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因此今天获得暇满人身应好好珍惜,以珍宝人身去创造更好的条件,精进修法,才不枉此一生。

  506、十四、诸佛稀有之三藏能作闻思极稀奇成就自在龙钦巴所知如空中繁星一切所学无止境

  【诸佛希有之三藏,能作闻思极稀奇,成就自在龙钦巴,所知如空中繁星,一切所学无止境】

  很多弟子平常都在学习各式各样的经典、教言。上师说,能如是去闻思,是极为希有难得之事、非常值得赞叹。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成就自在龙钦巴尊者说,千经万论如同空中浩瀚的繁星,永远不会有圆满学完的一天。因为凡夫的思想本就没有穷尽,所学之法永远不会有止境,所以无论怎么去学,都必然落在思维范畴之中。

  507、十五、此时法身精要义宜持不变之险地(一)

  【此时法身精要义,宜持不变之险地。】

  护持一切法的精华即心的本性,才是首要任务。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52-53笔记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59-62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