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29-34笔记

创建日期:2022-07-21

  行为学-教言宝藏29-34笔记

  行为学-教言宝藏29课1-10笔记

  第二十九课:自性法界不动无迁变

  285、(九)自性法界不动无迁变一

  【自性法界不动无迁变】

  所谓自性法界,是指心的本性。心的本性乃超越言语、超越时空之见解,完全不在我们当前的思维范围之中。

  第六识是粗大的耽著,在粗大的能所二取之中,这时别说是无相定,就连有相定也无法感受。

  有相定确实掺杂思维,但它并不是纯粹的思维,不是纯粹的第六识与第七识了。

  286、(十)自性法界不动无迁变二

  在执受本体时,妙力起现一切之相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本体,体用一如,就称之为自性。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从华智仁波切印证见解的公案理解何谓自性。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既能看得见天空中的星星,也能听得见外面的狗叫声,处于这种完全不会随顺外境而飘动的清明状态的同时,又有一种两者分不开的感受,也可以称之为已经接近于自性。当然,其中也要分了义和不了义,但现在不是在印证你的禅定见解,从这个角度能大概理解就可以了。

  自性法界不动摇的原因在于何处?自性的特点是本来具有,但所谓“本来”,是什么时候成为“本来”?难道“本来”还有时间的局限吗?当然不是,我们所谓的“本来”是指超越三时,于第四时大平等中称之为本来。也就是说,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尾,已经超越过去、现在、未来的三时变化,处于第四时平等、永恒不变的状态,称之为本来。

  因此,所谓的自性法界不动摇,不是指一动不动。比如在执受见解中是否有妙力?当然有妙力。但这是动还是不动?当你在执受本体时,看到眼前有一堵墙,是否知道是墙?这时突然从墙边上窜出一条狗,你是否知道它是狗?如果都能知道,是否前一念知道是墙,后一念知道是狗就说明在动?当然不是这么判断。我们讲解《三句精要》时说:“若能执受本体,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因此,这不叫迁变,是由于执受本体的缘故而称之为不动,也可以用时时都“境心一如”、“体用一如”等词语描述如如不动的状态。

  我们以空室入盗比喻本来解脱之见解,说明自性法界不动摇。但从时间的角度来说,这就叫本来,因为它已经超越时空,没有时间的局限。我们在讲解不共观察心之自性而抉择为实相大圆满五种辨别中的第三种辨别——世俗与胜义的辨别时,说过这句话。因此,这里所谓的“不动”是指它已经超越一切时间的限制,所以称之为不动。

  何谓“无迁变”?由于没有执受本体的缘故,随顺业风飘动的变化称之为迁变。但在执受本体时,无论妙力起现变化有多大,一切都没有离开过本体。如同在执受大海时,虽然风会让大海产生汹涌的波涛,但由于大海如如不动,两者本来一如,一切波涛都不曾离开过大海,也不会对大海产生影响,反而成为大海的庄严;在执受天空时,无论呈现的白云有多白,乌云有多黑,都不会影响到本来湛蓝的天空。这就叫做不迁变。

  很多人认为,将心执受于本体中时,妙力起现一切之相,此时没有修与不修的区别。当然,理论上可以这么理解,但现实当中是否能做到这一点,还要从多方面细致观待。比如,不仅要了解见解本身的境界,还要观待出定时的功德,出定时的正念和执受禅定的功德,以及不变密意相梦境等。因为真正的见解必然伴随着一切功德同时圆满,并不是单纯的一种感觉而已。

  除此之外,还要了解有一种状态叫做浮想意识。从总体的状态而言,感觉是在执受本体,但同时仍旧有细微的妄念在飘动。如我们前面所讲解般,若能执受本体,妙力起现一切之相都称之为妙力的迁变,因此对本体没有起到丝毫之损害,也叫做体用一如。而浮想意识和妙力起现一切之相这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前者还是掺杂意识,有能所对立;而后者已经达到双运。两者非常相像,但这需要依靠自己的实修见解去做细致辨别。

  行为学-教言宝藏29课11-22笔记

  287、(十一)为利种种有情之事业 殊胜引导大恩根本师 三门无别恭敬作祈祷

  【为利种种有情之事业】

  在执受本体时,妙力起现之相称之为大悲。这种大悲心与我们平常需要看见具体的受苦众生才能生起慈悲心不同,它不需要依靠起心动念就能生起慈悲心,具有普遍性,也就是悲空无二中的悲。从自显见解的角度而言,于悲空双运中安住,就是行持种种利益有情之事业。从他显的角度来说,见解本身体用一如,根据个人的力量去度化一切众生。我们可以从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这句颂词。

  【殊胜引导大恩根本师】

  上师本来即为法身,在法身不动摇的前提下显现为上师的相,而相和本体本来一如,因此上师就是真正的佛。前行中讲解把上师观想成法身,而法身不是一种相,是一种境界。现前我们已经懂得什么叫法身,在执受这样见解时所呈现的相即为根本上师,说明上师就是佛。我们要从这个角度去认识,因为显现和本体本来一如。

  有时候我们从二身的角度中讲解法身和色身,从三身的角度中讲法报化三身,但它还是要分为自显和他显,即本体和游舞两种。我们印证三身见解时,印证为本体三身和游舞三身。从显现的角度中,可以称之为游舞三身;而从本体的角度,必须要站在见解本身的角度中理解:境心一如为本体,而二身即三身。只有这样的理解才能体现出一个真正密宗弟子的见解。

  【三门无别恭敬作祈祷。】

  所谓身口意三门无别,是指在执受见解时显现一体,此时不需要再将上师的三金刚与我们的三门合为一体,因为它本来就是一如。若能做到这一点,当然很了不起,因为执受见解时自己和上师本来一如。

  若要是做不到,我们将上师作为智慧尊(在执受法界时起现上师之相,而上师本身就是法身,呈现在我们面前为智慧尊),我们作为誓言者,祈祷上师加持我的三门与上师的三金刚成为无别。这是次第修学者平常祈祷上师时的一种接受灌顶和祈祷的方法。

  288、(十二)现在直至未来一切时 殊胜善法恒时不背离

  【现在直至未来一切时,殊胜善法恒时不背离】

  289、(十三)生于轮回贤劣何地处 未能超越三苦之范畴一

  【生于轮回贤劣何地处,未能超越三苦之范畴】

  290、(十五)犹如火坑应生出离心一

  【犹如火坑应生出离心。】

  291、(十六)佛陀教法如日耀光芒 宿世修诸善法习气力

  【佛陀教法如日耀光芒,宿世修诸善法习气力】

  292、(十八)精进修行忆念死无常一

  【精进修行忆念死无常。】

  行为学-教言宝藏30课1-12笔记

  第三十课:教法之主释迦牟尼佛

  293、(二) 教法之主释迦牟尼佛 所化界根意乐之差别一

  【教法之主释迦牟尼佛,所化界根意乐之差别】

  无上窍诀大圆满的见解是依见而修,并不讲解次第过程,而是直指心的本性。相信在座的大部分老弟子往昔都听过《直断要诀》这部教言,里面印证见修行果时并不讲解过程,而是直指心的本性,这就叫依见而修。在印证见解当下而如是修行就叫做大圆满,但并非人人都能行持。

  密法的教授方式针对不同根机可以分为两种教授:方便教授与真实教授。方便教授并不是真正的密宗。无上窍诀大圆满不叫方便教授,方便教授只是针对已经对密法心生敬信,但又当下不能开悟的人而树立的一种善巧方便。也就是说,先从自己能做得到的法入手,逐渐成办更高的见解,直到真实教授为止,这就是针对次第根机者的圆满修学次第道。比如在我们的修行过程中,总体上是先修前行,再修正行,最终修行顿超。虽然这一切修法都是为了迅速成办解脱,但却是次第根机者在修行过程中应当遵循的次第道。

  294、(三) 教法之主释迦牟尼佛 所化界根意乐之差别二

  仅就直断而言,从见解的角度,可以分为寂止与胜观;从调顺烦恼的角度,可以分为意识转为道用和智慧转为道用。这些都是针对次第根机者宣讲的,称之为方便教授。方便教授不叫大圆满,它只是为了给当下不能开悟,只能依修而见的弟子树立的一种方便法。

  295、(四) 教法之主释迦牟尼佛 所化界根意乐之差别三

  平常修行过程中,无论是以方便为主还是以禅定为主,在对一切万法的本性没有一定认识之前,仅仅为了禅定而禅定,那么你的禅定就已经变成你所缘的对境,就如同你现在心中想着一面墙一样,两者没有丝毫差异。我们平常看着墙面而修禅定目的是什么?是通过看着墙面而止息其他一切妄念,令自己的内心清净下来。

  所谓清净,就是通常显宗所讲解的一心不乱,令心专注于墙面而不起其他念。但这一点即便是临时依靠正念也能做得到,还是很难认识到一切万法的本性,因为墙就是墙,它在你的感觉中还是实实在在。虽然你认为当时内心没有产生其他的念,心里想着这堵墙而安住,但细致观察内心就能知道,安住过程中,墙的感觉还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因此在修行过程中,看似可以在一心不乱的状态中安住,但最终无法呈现功德的原因就在此上。

  由此可知,当你在修禅定时,禅定如同你所缘一面墙般,成为了你所缘的对境,即便一切妄念临时可以止息,但禅定的真实感觉还没有完全消尽,所以平常晚上做梦时,还是无法在梦中认识到梦是虚幻的。

  我相信在座很多弟子平时都在阅读《定解宝藏论》,所谓定解,就是指对一切万法的认识和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但对于次弟根机者来说,定解要靠什么而得?要靠观察修而得。因此,我也时时告诫所有弟子,不要把方便搁置一旁,仅仅为了追求智慧而智慧,这样的修法永远达不到真正的智慧。

  我们相信在座很多弟子,有些修得非常好,但也不妨再细致观察一下。虽然口中说着明空不二,但在实际安住过程中,空的感受有多么强烈?如果对空的感受不是很强烈,就充分说明,内心对外境真实性的感觉决定还存在。这样一来,虽然在禅修过程中暂时没有其他起心动念束缚你的心,因为你可以仅仅通过某一个缘令内心静下来,但由于对万法唯空的理解还不够深奥的缘故,由于无始以来的惯性,内心深处还是会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也就是说,口中虽然说一切万法的本性是空性,是明空不二,禅定中自己的明分有多么深奥,但你将心安住在平静状态时,眼前所呈现的一切之相都能明明了了,知道是什么吗?恐怕还是挺困难的。

  我们初次修禅定安住时,由于智慧还没有赤裸,得到的明分大部分都在前五根识中。我们不能说自己完全没有明,因为五根已经起作用,所以明分相对来说是存在的,但至于明分有多明,就很难说了。比如你说眼前可以看得到一切境相,但到底是什么,恐怕几乎无法认识。因此你会产生一种疑惑:如果要认识到境相,好像需要起心动念;若不起心动念,这种相对的明,就不是自己平常所认为一般的了了分明。所以,这些道理都要理解得细致一些。

  亚青寺是以实修为主的圣地,但实修并不仅仅是为了止息一切妄念,仅仅缘某一个境而安住。我相信不需要密宗的特别教授,这一点谁都能做得到。比如小乘教法先从四念住开始做起,当时所护持的对境是呼吸,也就是说,呼吸就是所缘境,从它开始入手成办禅定;大乘教法时时都在讲解念佛是谁,这也是禅宗初次进入禅定的一个方便法;净土法门的修行方法,无论是持名念佛、有像念佛和有想念佛,都在提倡一心不乱,我相信这些每个人都能或多或少地做到一些,但为什么都能做得到,最终却无法呈现功德?原因就是以上我们所讲解的道理。所以修行还是要细致一些。

  296、(五) 教法之主释迦牟尼佛 所化界根意乐之差别四

  我们可以将成熟口诀法的修法分为几个部分,其中前行破除心房分为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当然,这几个部分还可以继续细分,但无论如何分解,如果在修行过程中,仅仅为了安住而安住,将观察修搁置一旁,你的理解可能并不圆满。

  如果你往昔学过一些小乘教法,知道一些小乘教法破人我的道理,就会觉得寻觅心之过患所讲解的与小乘教法相同;如果你往昔学过中观,就会觉得中观所讲解的就是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但仅仅是从文字上对这些道理有所了解,认为自己已经知道“我是没有的,所观的心没有来住去,能观的心也没有什么可承许的”等等,这种修行只是走一个程序,最终得到对空性的定解,是非常非常浅薄的。虽然你可以暂时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没有起心动念,并自认为具有明空不二的见解,但此时“心境的本体为空”是你自己添加进去的内容,实际上对空性并没有很深的定解。正是由于对空性定解不够深奥的缘故,由修行呈现的功德也就不过尔尔,修行的时候好像对见解有所认识,不修的时候还是与庸俗同道。

  我一直在观察某些弟子的修行,虽然无论是从文字描述还是经验的角度来说,修行见解应该都还不错,但为何一切功德至今无法体现?我想可能就是由于轻视观察修的原因所致。

  我相信在修学禅定的过程中,懂得配合一些方便法,内心就会产生强烈的定解,这时你所具有的明空不二的见解并不是一种伺察意见解,而是真正具有空性见,并且座上座下都会具有,这样一来,功德也会随之增上,所以修法真的要细致一点。

  有时可能是对自己太过执著的缘故,无论自己的心清不清净,只要有一点点见解,就会第一时间给自己的状态起个名称,比如法性、自性、觉性、三身、二身、六度等等。但我还是建议先把这些名词搁置一旁,观察一下自己真正的见解如何。所以,我还是希望在座的弟子们在平常修学过程中尽量做得细致一些。

  297、(九) 声闻有部至密咒心髓 暂时教授各自所欲乘一

  【声闻有部至密咒心髓,暂时教授各自所欲乘。】

  我们现前修行佛法的目的是为了成办心的自性——解脱,而从声闻有部直至密咒心髓之间的一切教授,都是成办这个目的暂时方便。

  298、(十一) 所有教法皆具其利益 浊世衰败人寿极短故

  【所有教法皆具其利益,浊世衰败人寿极短故】

  299、(十二)即生证得佛果捷径道 即是诸乘之顶无上法一

  【即生证得佛果捷径道,即是诸乘之顶无上法】

  行为学-教言宝藏30课13-23笔记

  300、(十四) 勤依宣说彼法善知识一

  【勤依宣说彼法善知识。】

  301、(十八)汝乃年轻力壮身强健 形象端严心思亦敏锐 精进智慧犹如火炽燃 善于辨别种种法非法

  【汝乃年轻力壮身强健,形象端严心思亦敏锐,精进智慧犹如火炽燃,善于辨别种种法非法。】

  302、(十九)依止我与如我之上师 观察是否空耗暇满身一

  【依止我与如我之上师,观察是否空耗暇满身。】

  303、(二十三)关于金刚舞法会

  明天初九,亚青寺要开始金刚舞法会。金刚舞法会不仅仅是在外面游乐,而是真正的一场法会。往昔我跟随喇嘛仁波切一起到五明佛学院,法王如意宝授记上师:“若亚青寺条件允许,从今年开始组织三年金刚舞法会。”法王如意宝当时讲了很多金刚舞法会的功德,因此亚青寺就组织了三年的金刚舞法会。当时亚青寺的发展还没有如今这么大的规模,物质条件也不是很好,跳金刚舞的大臣头上戴的头冠,都是找到一些手巧的人用纸箱做的,上面再加几朵花,或用有颜色的布包起来。净观的时候觉得像个大臣,不净观的时候就像个乞丐一样。那时候因为没条件,只能这样。

  就这么跳了三年,之后我又跟随上师一起到了法王如意宝身边。上师说:“你以上授记的三年,我已经圆满做到了。但由于当地条件不成熟,今后不再组织这个法会可不可以?”法王如意宝说:“若要是能组织,以后不要间断,因为这不仅仅是一场娱乐,更有很大的功德。组织这样的法会对整个世界、人类,以及亚青寺和当时参加法会的所有人都有利益。有病者可以遣除一切病魔,寿命短暂者可以长寿,违缘太重者可以遣除一切违缘。我们今生修法的目的是为了遣除一切罪业,去谒见导师、参加法会都可以清净自己的业障。我们天天都在家里修金刚萨陲,目的是为了清净自己的业障,参加金刚舞法会也可以清净自己的业障,真的有很大很大的功德。”

  喇嘛仁波切听完之后就在法王如意宝面前立誓:无论以后遇到什么难题,都会不间断地每年组织金刚舞法会。所以从那时候开始,亚青寺把金刚舞法会作为每年最重要的一次法会。

  上师在组织法会的整个过程中,前有皈依发心,祈请十方三世诸佛菩萨降临与大臣融为一体,然后开始降魔,最后会有回向等等,功德是非常非常大的。

  行为学-教言宝藏31课1-9笔记

  第三十一课:倘若值遇宿缘之上师

  304、(一)倘若值遇宿缘之上师 一生定证佛果祖师曰一

  【倘若值遇宿缘之上师,一生定证佛果祖师曰。】

  行为学-教言宝藏32课1-11笔记

  第三十二课:我乃依止众多胜上师

  305、(一)龙萨派与宁提派的差异

  龙萨派和宁提派,从总体角度当中都在讲寂止与胜观,但龙萨派对寂止的讲解会更全面一些。导师给弟子传法之时,会根据弟子的条件来定夺,比如对寂止条件稍成熟的人,才会讲解宁提派。因为若要是没有很好的寂止条件,即便直接讲解胜观,对他可能也起不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往昔我们在传授成熟口诀法的时候,讲解龙萨派的会多一些。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针对修行者的根机以及当时修行者的需求,把龙萨派和宁提派在胜观之下的见解全都融为一体,也就没有丝毫之差异了。

  以原来的宣讲方式,龙萨派讲解缘起性空之时,当你知道缘起性空是完全超越生住灭之时就会印证见解。至于后期智慧转为道用,就不是这么提问了。也就是说,龙萨派宣讲方式仅仅是印证,他不需要提问阿赖耶识与法身的辨别、意识与觉性的辨别等,因为当在印证缘起性空的见解之时,已经生起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一种境界,这时候就开始做印证。

  后来喇嘛仁波切觉得,这样的印证对上等根机的弟子来说没有什么问题,但对次第根机的弟子来说,由于当时还没做辨别的缘故,直接印证见解会与思维掺杂在一起,无法赤裸真正的见解,所以遵循宁提派的教言,会更符合于当前修行者的需求。这样一来,龙萨派和宁提派都是先讲解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再讲解四空双运,此上称为意识转为道用。之后是不共观察心之自性而抉择为实相大圆满,讲解五种辨别,都是以提问的方式去参悟。所以按现在的传讲方式,宁提派与龙萨派没有很大的差异。

  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四空双运,此上称为意识转为道用→→不共观察心之自性而抉择为实相大圆满,讲解五种辨别,都是以提问的方式去参悟

  306、(二) 寂止的目的

  龙萨派的传讲方式,会对次第根机先讲解寂止。讲解寂止的时候总分为三个阶段:为了安住自心,先讲解寂止修法;安住得以坚固,讲解菩萨修法;坚固得到解脱,讲解忿怒修法。

  寂止修法(有相定和无相定)→→菩萨修法(宝瓶气和三字金刚宝瓶气修法)→→忿怒修法

  307、(三) 以菩萨修法将安住的心得以坚固

  对寂止有所了解以后,我们就开始讲解菩萨修法,也就是安住得以坚固。

  虽然心可以安住一些,但时时都是飘动的,时好时坏。今天安住的时间长一些,下午安住的时间又变短了,感觉安住的心不够稳定。这时候就要靠菩萨修法。

  龙萨派中,我们通常讲解宝瓶气,前面讲解宝瓶气修法,后面有三字宝瓶气修法,之后还有几步菩萨修法。往昔我们在亚青寺讲《初学悦耳宝藏库》的时候,前面讲解前行引导文,中途讲解直断部分的时候,在寂止当中有菩萨修法。要把安住的心得以坚固,就要依菩萨修法。

  宝瓶气与后面安住的过程中讲解的持风有什么差异呢?持风来自于大圆胜慧顿超修法,是非常殊胜的一部教言。但为何将其树立在直断当中?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讲解过,从宝瓶气的角度当中来讲解,它是一种不共同的修学方式。所以前面宝瓶气称为生圆次第道,后期持风为无上窍诀大圆满的一种特殊修法。因此我们无论在修学什么样的禅定都在讲解持风。但这个和菩萨修法还有着很大差异,前者叫做戏论,后者叫做无戏论。

  很多人会问,持风的时候,前面不是还需要起心动念吗?是的,但即便有一些起心动念,还称之为无戏论修法的原因,是针对前面的戏论而讲解无戏论。

  所以持风的时候虽然也配同着一些思维,但是相对于宝瓶气,它是更无戏论之法,所以我们称之为不共同修法,来自于密法无上窍诀大圆满的修行方式。宝瓶气称之为生圆次第,相对更戏论一些。

  这样修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前面在修学寂止过程当中,将未能安住的这个心得以安住,但是安住还不够稳定时,就依菩萨修法。

  308、(四) 密宗的殊胜之处

  从智慧的角度中,我们把整个修行分为寂止与胜观。胜观中将调顺烦恼的方便分为不了义胜观和了义胜观。我们通常把不了义胜观树立在意识转为道用之中,此时虽然有一些胜观的见解,但相对之间并不是很赤裸和纯净。

  智慧转为道用的时候,由于有了五种不同的辨别,已经认清到意识与智慧之间的差异,所以纯粹在智慧当中安住,这个胜观更纯净,所以我们把这种胜观称之为了义胜观。

  309、(六)菩萨修法之宝瓶气

  安住得以坚固是菩萨的修法,我们通常称之为宝瓶气,就是让自己前面得到的安住之心更加坚固,主要还是在寂止范围中。

  导师传讲宝瓶气时都要求每座不要少于十轮。也就是排九节风后,再根据宝瓶气的修学方式修行,为一轮,每座不少于十轮。这样做的目的是强行依靠宝瓶气的方式让自己的内心稍微清净,安住更坚固一些。持风的时间越长,安住的心会更加坚固。

  在此还有一个年龄的区别。由于生圆次第修法相对比较戏论,所以年幼者修学,成就的机会来得更快。而年长者由于四大衰弱,即便修学宝瓶气,成就的难度也会稍大。因为年龄偏大的人呼吸已经变粗,没有年轻时那么有活力。比如修宝瓶气,一个年轻人如果每天都不懈怠,闭关十年能达到气自在,那么年龄偏大的人,可能需要二十年或三十年才能达到这个见解。这就是生圆次第与密宗大圆满的区别。

  虽然我们讲解坚固,但理论和实际还是有差距的。相信很多弟子都修过宝瓶气,第一个月可能可以持风达到一分钟,后面可能三十秒都无法持住。没有经历过的人也许会觉得宝瓶气比较轻松,但实际上一点都不轻松。

  菩萨修法修完以后,我们就讲解忿怒金刚力的修法,让前面得到坚固的心得以解脱。这是将寂止转变为胜观的一个修学方式。

  安住之心得以安住、安住得以坚固和坚固得以解脱这三个阶段称之为寂止修法。寂止达到一定标准之后,我们开始进入胜观。

  胜观从前行破除心房开始,前面三步修法包括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这些修法并不是见解,而是调整烦恼之方便。由于前面寂止修法已经得以安住,紧接着稳固,稳固后得以解脱,所以忿怒金刚力的修法相对之间有一点胜观的见解,此时我们就开始讲解胜观。

  寂止=安住之心得以安住→→安住得以坚固→→坚固得以解脱

  胜观=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

  310、(七) 观察修时不能以文字掩盖走过程

  前面修行寂止的过程中,对治烦恼的方法也讲解安住修和观察修,此时的观察修相比之下没有胜观之后那么深刻,主要是以共同外前行中的内容来修持,如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之因果或是修菩提心等等,修到自己的内心感觉到轻松甚至有些疲劳时,就开始安住。

  行为学-教言宝藏32课12-20笔记

  311、(十二) 我乃依止众多胜上师

  【我乃依止众多胜上师】

  312、(十三) 尤于殊胜化身之近前

  【尤于殊胜化身之近前】

  “尤其”是指导师中最根本、最突出的一位,是最重要的这位根本上师。在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心目当中,一切导师从功德角度当中没有丝毫差异,一切都是佛。“尤其殊胜化身”指的是昌根阿瑞仁波切。昌根阿瑞仁波切为什么称为导师当中的“尤其”呢?这要从内心得到密意的角度来宣讲。

  313、(十四) 四十四载常随作侍奉一

  【四十四载常随作侍奉】

  314、(十六)得受诸多甘露窍诀要

  【得受诸多甘露窍诀要】

  315、(十七) 且后授为教法之法主 尚有众多胜士齐赞扬一

  【且后授为教法之法主,尚有众多胜士齐赞扬】

  316、(十九)结缘有情皆往莲师刹

  【结缘有情皆往莲师刹】

  317、(二十)生生世世莲师慈摄受

  【生生世世莲师慈摄受。】

  凡与上师结缘的一切信众,生生世世都能得到莲师的授记及摄受。

  行为学-教言宝藏33课9-19笔记

  第三十三课:吾与提婆达多及善星

  318、(十二) 吾与提婆达多及善星 无始所积之业无边际 敬信慈悲智慧极微小 轮回之中解脱甚艰难一

  【吾与提婆达多及善星,无始所积之业无边际,敬信慈悲智慧极微小,轮回之中解脱甚艰难。】

  行为学-教言宝藏34课1-9

  第三十四课:如今即将趋入命终时

  319、(三)密宗弟子应具有的特点

  虽然亚青寺每年都在讲解关于顿超的教言——《大圆胜慧》,但《大圆胜慧》对于基的印证较为稀少,而行道和果实的相关内容讲得多一些。

  往昔我们也翻译过一本教言,即《普贤智慧界续》。它分为五品:第一品和第二品讲解原始基位之状态;第三品讲解众生形成之过程(原本具有中,如何形成我们通常所谓的众生);第四品讲解普贤王如来成就的过程(我相信作为密宗弟子,绝不会把普贤王如来当做一个人,因为他是讲解大悲周遍之妙力,所以妙力如何认识本基而成办解脱的过程就是第四品);第五品从不同的立场中讲解果位,即站在自现的角度中讲解本体三身和从度化众生的过程中印证游舞三身。

  比如《法界宝藏论》中也讲解过关于“基”的一些内容,而从顿超的角度而言,《胜乘宝藏论》第一卷讲得可能更圆满一些,《句义宝藏论》也讲解一些原始基位的内容。总的来说,平常对基位若有所了解,对于我们以后修学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我们讲解的《直断要诀》,华智仁波切的《呼唤上师本论》等一系列教言,它并不讲解过程,而是直指见修行果。总的来说,作为密宗弟子应该懂得密宗的特点,即便见解还没有到达很高的地步,但从理论上应该有一定的认识。

  行为学-教言宝藏34课10-16笔记

  320、(十一) 如今即将趋入命终时一

  【如今即将趋入命终时】

  321、(十三) 此生放逸懒惰中耗尽 未来道上资粮未筹备一

  【此生放逸懒惰中耗尽,未来道上资粮未筹备。】

  322、(十五) 你我二人恒时具善缘 发心回向发愿莫忘失

  【你我二人恒时具善缘,发心回向发愿莫忘失】

  323、(十六)结语

  【心中珍视吾之殊胜子,为酬汝请如是略宣述。此生乃至生生世世代,吾等永不分离享法乐,愿成大恩上师之眷属。】

  【老乞无有戒行堪布名,如若能有少许之善法,如大佛子圣士何发心,愿能如是速疾得成办,赐予娘拉尼可之教言矣!】

  所谓“堪布”,就是指戒律非常清净并且精通三藏者。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24-28笔记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35-40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