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16课1-10

创建日期:2022-07-08

  行为学-教言宝藏16课1-10

  第十六课:大恩根本上师尊

  (一)信仰佛教的目的

  我们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由于个人因缘不同,接触了不同的导师,也在依照不同的传承修学佛法。无论是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我相信在座每一位修行者,都在依据自己的传承修法。

  但很多人可能有一个幼稚的想法,认为只要自己修行,就决定有功德。当然,这样的想法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份信心,没什么不对,但从最圆满的角度而言,这样的想法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因为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信仰佛教和行持一切善法的真正用意在于何处。

  往昔我到南方某个城市时,有人问我,他身边有很多居士对佛法非常着迷,即便付出多么大的代价也会把修法作为任务,但他听说信仰佛教的目的是为了死后去到某处,那么为此付出今生的代价究竟是否值得?

  今天我说这句话并不是仅仅复述往昔解答的一个问题,而是问问在座弟子们心目中是否也是这么想的?如果当前信仰佛教的目的仅仅就是为了未来去往某个地处,这样的想法还是有很多不圆满之处,这也可能是平常行为中做得不圆满的最大因素。

  当时我的回答是:“我们今生行持善法的目的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点都不假,甚至是非常正确,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样的认知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因为我们信仰佛教的目的是为了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是多方面而非一种单调性。对一个完全没有信仰的人而言,从小直到死亡,不停地忙碌于世间琐事,仅仅为了世间快乐,他都可以付出一生的代价,我们当今信仰佛教的目的是为了成办三世快乐,为此而付出代价你说值不值得?”

  我想这也是消除我们自己内心的一个疑问。正如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教诫般:初入佛门直接修行不是很重要,先要通达为何要进入佛门以及如何进入佛门等一系列道理。当时我也是如是回答了这位信众的疑问。

  (二) 调伏内心令生活快乐

  信仰佛教者与世间人不同的区别在于何处?没有信仰的人,不会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切佛教的宗旨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这也是我们信仰佛教的全部。无论是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用意都是同一个,即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调伏自己的内心。当然,念经打坐等一系列善行也是佛教的一部分,但佛教最主要还是在讲解调伏自己的内心。

  世人由于没有这方面的信仰,无意识状态中会形成一种特权意识,认为一切都要顺着自己的想法发展。无论家庭成员有多少人,两人、三人或者更多,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种特权意识:别人必须要按照我的想法做。如果我让你这样,但你偏要那样,彼此就会产生矛盾。这样的事情,日常生活中层出不穷,相信即便我不做解释,大家只要细致反观自心,都能知道。但修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何处?在于修行者能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

  我们说过,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极乐世界在于何处?若是在于西方某个具体的地处,从我们进入佛门开始,就应该一直往西行走才对,而不是天天坐在家中,行持调伏内心等一系列善行。但我们都知道,西方极乐世界并不在某个据点,而在清净心之中。惠能大师曰:“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就是在讲解唯心净土,心若没有清净,永远无法呈现清净西方极乐世界之相。

  现前由于自己内心烦恼沉重,所见一切都是不清净之相。家庭成员彼此产生矛盾的主要因素,也是由于内心烦恼沉重,没有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都觉得自己是最好的,自己是最正确的。而修行者时时都在观待自己的内心。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平常在教诫弟子时讲得最多的一句就是:“作为修行者,不能时时带着眼镜去看他人,一旦带着眼镜去看待他人,永远看不见他人的功德,看见的一切都是他人的过失。”因此,一个真正的修行者由于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即便彼此产生矛盾,也能在第一时间认识到自己不足之处,知道不应该这样去做。

  从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直到今天,我们已经知道要遵守许多三昧耶戒,而这些都是我们自愿守持的,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因果,知道播什么种子,就会长出什么果实。今天对这些道理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就应该努力播下善因,后面才会长出善的果实,感受快乐。因此,遇到彼此矛盾,令自己心生烦恼的事,修行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应该是调伏自己的内心。一旦能调伏好自己的内心,生活也会时时充满快乐。

  (三) 调伏内心的功德

  从初次进入佛门乃至今天,无论是上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下施三界六趣一切众生,还是身做礼拜、口诵不同的咒语、经文、调伏内心等一系列善行,我们做得一点都不少。但行持这些善法有多少功德,就要观待现实生活中自己性格有多少改善,贪嗔痴烦恼有多么减少。

  要记住,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调伏逆缘,因此修行的功德就应体现在三门之中。观察自己的三毒及五毒烦恼有多么减少,性格有多少改善,就可以知道自己的修行功德是否增长。如果张口闭口说自己的见解有多高,但性格却没有丝毫之改善,只能说你还是与庸俗同道。因为我们没有两颗心,一颗是平常行持善法所调伏之心,已经清净;另一颗轮回之心依旧烦恼沉重。若有两颗心,行不行持善法都一样,因为当清净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时,烦恼心仍旧在轮回中漂泊,这样一来,修行没有丝毫之利益。但我们只有一颗心,即通常所讲解的起心动念的这个心。因此,平常行持善法能令自心有多少改善,不需要借问他人,观察日常生活中性格有多改善就能知道。

  当然,即便平常行持很多善法,生活也不一定从此就充满和谐,不再有任何烦恼,这一点谁都做不到。但相对而言,烦恼应该越来越少。比如往昔一个月会产生十次家庭矛盾,自从进入佛门,由于时时观待内心之故,现前彼此产生烦恼的次数已经少了一半甚至大半。如果以前有十次,现在就只有五次、四次、甚至只有二次、一次左右。即便有一些烦恼,时间也不会很长。

  我们在讲解密宗三昧耶戒时说过,从隔座忏悔直到隔三年之间,分为隔座、隔日、隔一年、隔二年和隔三年等五个不同的阶段。三年以后即便做了忏悔,金刚萨埵也已经不再摄受你了。也就是说,堕入金刚地狱一次是特定的事。至于在金刚地狱待多久,就看能忏悔清净多少,总之,到金刚地狱一次是特定的事。对一个真正的修行者而言,由于现前有三昧耶戒约束自己,即便彼此产生烦恼,也会在第一瞬间做忏悔,因为他已经知道时间隔得越长,罪障就会越重。由此可知,对一个真正信仰佛教的人而言,一旦彼此产生矛盾,会第一瞬间放下自己的颜面。他顾及最多的是阎王爷的颜面,而不是自己的面子,因为他知道其中的因果关系。

  但以上都是在讲解理论,现实生活中,在座弟子们平常做得如何?尤其是自认为见解很高的人更要扪心自问:性格有了多少改善。如果你的脾气还是和往昔一样,你所谓的“开悟”恐怕只是自己给自己的见解起了一个名称,实际还是与庸俗同道,与凡夫无有丝毫差异。

  由于往昔没有进入佛门,对佛教并不了解,因此觉得佛教很神秘,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佛教非常客观,就是在讲解做人的道理,而这正是我们当前所需要的。从现实生活的角度而言,想知道自己的佛教见解有多高,不需要请哪一位导师为你做印证,是登地,还是二地、三地、甚至八地、十地、十一地,先问问自己的内心,就能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有地,有多少地。希望在座弟子,平常能从这方面开始着手。

  要记住,仅仅口中会念诵,只能说明你小时候上过学,认识字而已,除此之外还能说明什么?有些人说他平常修行过程中很有感觉,但感觉并不代表什么。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感觉也不少。比如你去天津吃一些天津特产,会感觉好吃;到了其他地方,口味比较麻辣,这也是一种感觉;冬天很冷,到了户外就天寒地冻,同样也是一种感觉……但这些并不代表是修行功德。因此所谓感觉,其实什么都不是。

  真正的功德,就是从身边开始做起,观察自己的性格有多少改善。仅仅说自己会念诵很多经文咒语,并不能说明什么。《功德藏》中曰:“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相大小。”就是说,我们所谓的功德以贪嗔痴烦恼是否减少,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三大功德是否增上作为标准,而不在于标榜自己平常做了多少件善事。因此,以后修行过程中应该记住这些道理。

  (四) 依教奉行乃解脱之道

  有些对佛法不了解的人以及一些刚入佛门者问我,他现前所依止的导师非常殊胜,是某某高僧大德所印证的佛菩萨的化身,并且导师也正在为自己传讲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窍诀——无上窍诀大圆满,他今生是否有可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办解脱呢?我想,仅凭这一点还是不够。难道这些不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缘吗?是缘,但是否能够获得解脱还是要依靠你自己。原因在于何处?

  往昔阿底峡尊者初次进藏时的一天早上,他的侍者洛钦仁青荣波给尊者送早餐时看到尊者非常不高兴,不停叹气。洛钦仁青荣波很疑惑,今天还没有人打扰过尊者,为什么会示现出很不高兴之相?尊者说,他在光明境界中观察到他在印度一位修无上瑜伽部的弟子,今天早上一切修法均变成小乘教法。洛钦仁青荣波非常不理解:这位弟子所依止的导师是阿底峡尊者,乃印度八十大成就者之一,是印度数一数二的高僧大德;所修的法是无上瑜伽部,密宗最高的法,为什么一切见修行果均成小乘教法?阿底峡尊者回答说:“一切取决于他自己调伏内心的修法之上。若修得再不好一点,法及导师反而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因此尊者说:“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

  我相信在座弟子已经依止了很多导师,甚至内心也会洋洋得意于自己的导师有多么殊胜,不仅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化身,并且导师所赐予的法是一切乘法之顶点——无上窍诀大圆满,或者是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密法,因此认为自己就是密宗弟子。但仅凭这点就能自称为密宗吗?恐怕仍旧有点欠缺,还是需要反观自己的内心。

  往昔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的《如意宝藏论》中讲解过密宗的特点在于四个要点中: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之根机。由于具备这四个要点,从时间上来说,密宗可以一生成办解脱,而显宗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方可成就。但请问在当前修行过程中,你是否把这四个要点都运用得非常圆满?若还是有点不懂,认为“应该是这样吗”、“可能是这样”时,就说明你还是需要多观察自己的修法,不要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已经把身心托付给导师,因此临终时,导师决定会将自己引导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想法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

  往昔释迦牟尼佛去地狱救度众生时,善星比丘由于无法忍受地狱之苦而抓住佛的双足祈请:“以往由于自己无知的缘故,对佛陀及教法没有生起信心,但如今无法忍受地狱痛苦,是否可以令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陀告诉他:“我为汝说解脱法,当知解脱随自转。”要记住,无论导师有多么殊胜,导师为我们传法就是导师最大的加持,能否将加持纳入心相续,完全取决于自己能否依教奉行,精进修法。这也解开了我们以往的疑惑,让我们可以摆正自己幼稚的心态。有信心当然很好,但从另一个角度当中,可能也有些不足的地方,因此修行还是应该尽可能做得圆满一些。

  (五) 以身作则是度化众生的最佳方便

  我们前面说过,修学佛法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成办今生快乐,因此想要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和睦,就要从今天开始做起。

  汉传佛教历史悠久,当汉地“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时,藏地还是没有佛教的边地,但随着历史上出现的曲折,汉地的佛教日渐式微。相信很多在座信众对佛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觉得佛法非常伟大,不仅自己要继续修学,更希望亲人也都能进入佛门。但有时现实可能恰恰相反,他们不仅不进入佛门,甚至还会指责自己,给自己带来很多违缘。

  当然,单纯从佛法的立场而言,我们有一大堆话可以为自己辩解,但从世间角度来说,阻挠我们的父母或儿女,却不是因为心存歹意而故意为之,反而是一种好心。因为他们并不懂得佛教,平常又看见各种好或不好的现象,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种防备心,担心自己的儿女或父母会走错路,出现一些不好的事情,而这并不是为人父母或做人儿女想看见的。因此他们会在我们身边一再祈请:“不要去信什么佛,还是在家里好好过日子。”

  很多佛教徒都有这样的经验,仅凭言语去表达自己现前对佛教的理解,别人很难相信。比如在你说了很多赞叹佛法的言语之后,可能很多不信佛的人会说,既然佛教有这么大的功德,能不能让他先尝试一下。这当然是无理取闹的说法。如果能这么容易尝到佛教的功德,修法还有什么意义?如同患者对医生说:“虽然你医术高超,但你要先把我的病治好,让我体会到你的精湛医术,我才能按照你的要求去吃药打针。”细致观待,病都已经治好了,还需要吃药打针吗?这当然是无稽之谈。因此,想要改变旁人的想法,仅凭言语可能不是最佳的方法,关键还在于行为。如果你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有谁不愿意效仿?我相信他们会争先恐后地进入佛门。因此,行为可以改变一切,也是最佳的方便。所以我反复告诫在座弟子,平常要时时观待自己,调伏自己,让自己成为他人羡慕和学习的楷模。

  (六) 观想前行是精进修行的动力

  说起要时时调伏内心,有些人可能心中会想,这太累了,还是按照自己的方式修算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就是因为他没有真正想到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一旦真正修好共同前行,无论修行过程有多艰难,都会咬紧牙,努力成办。比如今天我们身体健康,有人说要在我们肚子上动一刀,肯定打死都不干。但如果现在生病需要手术了,我们就会心甘情愿地祈请医生给自己开一刀,因为知道当时动刀的好处。因此,当我们真正知道修法的功德,就可以超越一切艰难险阻。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及历代传承祖师,独自一人在幽静山林中清苦生活,却能长时间精进修法,凭的就是共同外前行——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

  我相信在座很多弟子都已经开始茹素,可能你身边的亲朋好友都不理解,为什么眼前的山珍海味不愿意享用,却喜欢吃菜吃草?我们自己在食用过程中,一点都不觉得难吃,反而吃得津津有味。因为我们已经知道这样做的真正意义,内心充满快乐,也正是这样的精神动力在驱动着我们。修行同样一个道理,若要是没有前行的推动力量,后面的修行就会觉得非常困难。

  我们说过,每当两人产生矛盾,为什么放下自己的颜面,时时选择站在最低处的是自己呢?虽然别人会认为你好像低人一等,但我相信你当时决定不会这么想,原因就在于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

  如今我们已经获得难值难遇的暇满人身,若不加以精进修法,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到我们的身旁。相信在座的弟子平常都阅读过《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圣者言教》等共同法有关无常方面的一些教言。对于无常从文字上已经有所了解,甚至谁也不敢否定说不是这样。因为无常是客观的定律,无论你相不相信,信不信任,它一样会在你面前生效。但为什么我们心中还会固执地认为自己离死亡很遥远,难道自己真的不怕死?扪心自问就能知道,绝非如此。当无常真正降临到身边时,我们是非常脆弱的。

  以前有个人去医院检查身体,从知道自己身患晚期癌症,到死亡只有八天。可能很多人都认为,虽然癌症是绝症,但也不至于八天就会夺走性命,可能是太怕死被吓倒的原因。但细致想想,如果我们自己碰上这件事,敢保证有八天的时间吗?面对死亡,人人都很脆弱,并且脆弱到极顶,连自己都不知道会如何表现。现在认为自己很强势的人,面对死亡时就是世界上最脆弱的人,因此要学会面对现实。

  我们所讲解的一系列无常教言,迟早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是特定的事。今天我们在世上,明天在不在世上,下个月在不在世上,谁都不知道。唯一知道的是,再过五十年,在座所有人都会变成骨灰。即便你有多么不愿意,多么留恋这个世界,对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有多么执著,都必须放手离开,而彼时唯一能拯救自己灵魂的,就是生前所行的善法。因此,要多修修法,多想想无常。一旦想到无常的道理,无论以后做什么事,都会觉得是一种快乐。

  道理说得再浅白一点,修行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心态。心态一旦有所改变,无论现在处于人生什么阶段,生存于怎样的环境,内心永远充满快乐。这不仅是人生哲理,更是佛教的道理。

  西方极乐世界并不在遥远的地方,而在于清净心之中,现前不能享受西方极乐世界的原因就是由于内心被贪嗔痴烦恼所遮止。当烦恼消尽,内心清净时,西方极乐世界不需要谁去规划、打造,自然呈现在你的面前。因此,我们要时时观修共同外前行。这一点非常重要。

  (七) 勿过分耽著世间生活 应精进修法

  作为修行者,清晨在别人还在熟睡时就要起来修法;夜晚别人已经休息放松时,还要坐着修法;别人享受时享用山珍海味,而我们清淡茹素;别人身着华服,我们敬畏因果而不执著于奢侈品……即便与别人的生活如此不同,我们内心依然充满快乐,甚至比以前享受华服美食更快乐,原因就在于内心有了前行的动力。

  我们通过修学佛法调伏内心,就是在成办今生快乐。先不说自己念诵了多少遍《金刚经》、《阿弥陀经》、《地藏经》或持诵过多少数量的佛号心咒,修过多少遍加行、正行、上师瑜伽等等,这些都只是一种方便道,先问问自己现实生活中做得有多好。要记住,我们修行的真正目的在于改变自己的内心。如果与初入佛门相比,没有丝毫之差异,你以上所做的一切都只能叫做非法。

  正法与非法如同手心和手背,只有一线之隔。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何处?就是观待自己的性格有多少改变。如果现实生活中情绪已经较往昔有所改善,即便没有做很多善事,也已经有很大的功德了。如果没有体现出性格改善的功德,说明你的修行可能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我在成都看病期间,有很多居士过来见我,看见他们的家庭越来越和睦,心中也很有成就感。因为作为导师,度化众生是我的使命,当呈现一些效果时,我当然非常欢喜。从弟子自身修行的角度而言,也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是否具有这方面的成绩。因此希望以后弟子对导师说得最多的就是内心越来越快乐,烦恼的事情越来越少,而这正充分地说明了功德在逐渐增长。不用急着说自己做过多少件善事,在哪里建寺造塔,雕刻佛像等等,这只能说明你有这方面的一技之长,并且做得不错,但从功德本身角度而言,有多大功德真不知道。

  以上是从家庭的角度当中讲解修行功德应该体现在这方面。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作为在家居士,意味着还担负着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平常有很多做不完的事情等待着自己。从某种角度来说,适当的追求不可或缺,因为我们毕竟不是乌龟,不吃不喝也能生存。我们还是要依靠人间烟火才能生存,光喝西北风是无法饱腹的,所以适当的追求还是需要的。但如果把所有的时间都运用到这个上面过分追求的话,就要先好好观察一番。

  即便你现前的生活有多么优越,但真有时间能静下心享受吗?我也听很多人说,临终时要把所享用的一切都捐出去。但临终时捐与不捐,你已经做不了主,因为那时一切都不属于你了。无论是大家一起分享你留下来的财产还是独自享受,都已经与你无关,因为你一分一毫都带不走。你口中所谓的捐赠财产也是没办法中的一种办法。所以现前活着的时候就要懂得这一系列道理。适当的追求当然可以,但是过分的追求,就要好好观察一下自己的发心了。

  藏族是全民族信仰佛教,如果家中有人去世,会第一时间邀请活佛做超度。我在高原地方也遇到过类似的事,其中有一次印象最为深刻。某户人家的男子去世时还不到五十岁,他们邀请我去为他做超度。我独自坐在空房子中的法座上,看到覆着白布的尸体横陈在我面前时心想:这个人从小直到现在,为了家庭而一直忙碌于他所谓的事业,成为了家中的顶梁柱,这个家看上去装潢考究,说明他努力一生,家人都已经有所收获,但今天的他离开这个世界,又得到了多少?难道临终盖在身上的几米长的白布,就是他一生追求的最终结果吗?如果仅仅为了这个,真太不值得了!

  我们这么讲解,并不意味着要求大家从此以后什么都不做,适当的追求当然要有,因为我们必须要依靠人间烟火才能生存。但过分去追求就要问问自己,这对自己能有多大利益?如果我们为此付出很多心力后,可以静下心享受它的结果,尚且值得。但现实恐怕并非如此,当我们把家庭成办得非常好时,我们已经到了弥留之际,不得不离开这个世界。难道真的是为了这个家吗?不,我想还是为了自己,但自己却未能如愿,尚未享受分毫便离开了世界。真正想清楚这些道理后,就要尽可能抽出更多的时间修法。

  (八) 精进修法积累福报

  我们该如何理解所谓“适当追求也需要一定的福报才能心想事成”?

  世上谁不希望自己能做到最好、最圆满?但即便你的心愿有多大,心力有多强,实现愿望好像还是遥不可及。确实如此,仅凭自己的努力就想实现心中所想,恐怕并不现实。试想下至乞丐,上至显贵,谁不想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一个,但能实现自己愿望者又有多少?乞丐也在为了改变自己的人生而不停地努力,但他又得到多少?这就是在充分地告诫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福报。没有福报,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

  比如去应聘某个岗位,即便应聘时的一切条件都很成熟,但人们还要看看运气好坏。运气好,就会应聘成功。如果运气不好,即便准备充分,可能还是会在应聘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圆满的地方。所谓运气,就是福报。没有福报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难以成功。

  福报要如何成办积累?靠行善来积累。我们当前信仰佛教,一方面认真从事世间工作,另一方面精进修法,这都是在积累福报。由此可知,从现实生活而言,想要生活越来越好,信仰佛教也不可缺少。

  (九) 忆念无常 精进修法一

  难值难遇的暇满人身,我们今天已经得到了,但余下的时间还有多少,谁都不知道。虽然我们都希望自己能长命百岁,孝顺的儿女也希望自己的父母能福寿绵绵,是心愿和现实之间的距离还很遥远,虽然心里有这样美好的愿望,现实中却未必能够如愿。如何才能圆满这样的心愿?当然是要行善、修法。因为我们能否获得成功之关键在于共同基础,对于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应该多多观修,这样才能在临终达到自在。

  如同以上所讲,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到我们的身旁,在临终这一瞬间,作为父母,无论你的子女有多孝顺,也无法挽救你的生命,令你永远活在世上,这一点谁也做不到的。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人,都经历过亲朋好友的离世,当时作为他最亲近的人,即便你的心愿有多么恳切,也无法令他们的生命有一丝延续,该走的时候还是走了。因此作为父母,无论你有多少孝顺的儿女,也无法改变这样的命运;而作为儿女,即便你的父母有多么慈祥,也无法留住你的生命,该走的时候你也必须得走。

  无常是随时都会降临到我们身边的一种实实在在之事,我们从今天开始就应该要多想想无常,并且从今天就开始精进修法,因为一旦无常降临到身边,一切真的都结束了。人的内心非常复杂,如果他还没有遭遇不幸,所作所为可能没有任何顾忌,可是一旦灾难降临,就开始四处询问消灾之法,无论让他做什么,都愿意去做。

  往昔有一位居士过来见我,说他前两天的体检结果很不好,可能已经罹患癌症,因此想让我打个卦,看结果是否如此。如果确实如此,当天就想出家。我答应给他打卦,也安排为他念经,他自己也配合医生看病。后来再次检查时发现,虽然有肿瘤,但并不是恶性的。后来他每次来到我身边,对于前面说起的出家一事一次比一次淡化,最后基本就只字不提了。有次我问他:“前段时间我们约好你要出家,你看你什么时候可以?”他支支吾吾回答我说,能否等两天再说。

  我想,灾难降临在自己身边,也是诸佛菩萨的一种加持。如果没有灾难,恐怕我们的心相续也无从改变,永远都会认为自己可以不管不顾,按自已的方式去任意妄为。所以如果能想明白其中的道理,灾难也是一种加持。

  要记住,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到我们的身旁,在座的弟子们应该尽可能多修修法。当然将自己的身心完全投入修法,如历代传承祖师,独自进入幽静山林中清净苦修,恐怕并不现实。即便我有这样的要求,你们也做不到。就算你们心中有这样的愿望,现实中也无法达成,愿望与现实二者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因此,我还是要求大家尽可能去多修修法。有些工作实在太过忙碌的人,即便一天能抽出十分钟的时间修行也很不错!虽然一天十分钟的时间不多,但日积月累,功德不可思议。所以,还是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发展。

  我们真应该多可怜可怜自己!直到弥留之际才真正知道导师的讲解所言非虚,已经太迟了,阎王爷绝不会给我们多余的时间,或给我们开个后门说:“由于你现前已经领悟这个道理,所以允许你先回到世上多修修法。”不会的,绝对不会,阎王爷不是那么慈悲的人。所以,真要多修修法、多可怜可怜自己。要时时记住这一句话:“我们永远不会像今天一样。”而临终时能否获得自在,完全取决于自己生前所修之法。这些道理必须牢牢记住。

  (十) 忆念无常 精进修法二

  有时在听闻共同前行的道理时,会觉得导师就是在讲解一种理论。是的,在为大众讲法时,只能站在教证和理证中讲解修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久而久之,有些弟子就会认为这只是一种理论。

  虽然在座的弟子都已经知道人人会死,但如果无常今天真正降临到你的身边,你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是否还惦记自己有很多事情没做完,很多话还没说完,该交待的还没有交待等等。至于要交待些什么,细致问问自己,可能也没什么是要交待的,就是放不下世间的一切,放不下亲朋好友,放不下自己现前所拥有的一切。我想,如果今天真的呈现无常,你真是一个失败者。因为难值难遇的珍宝人身你已经得到了,但由于不懂得珍惜的缘故,最终还是像凡夫一般离开世界,真的太不值得了。

  如果往昔没有往这方面想过,今晚把头放在枕头上面可以细致想想。平常我们的心非常散乱,总觉得这个地球甚至整个宇宙都很宽阔,所以当自己的思想顺着它飘动时,总觉得一切都无所谓。但晚上独自一人睡觉时,体会就会慢慢收摄集中到一个小小的空间里,这时再观修无常,感觉就会非常强烈。

  因此当你睡觉前把头放在枕头上时,可以认真想想:明天自己能否起来,真是个未知数。往昔也有很多人睡觉之前还很好,但早上的时候已经去世了,谁也不知道他在一个晚上遭受了怎样的剧痛。这样的显现比比皆是!现在你也可以问问自己,现在躺下睡觉,明天早上是否能醒过来,即便明天早上能够起来,终有一天你把头放在枕头上就会永远醒不过来,这是特定的事。

  当你弥留的时候,亲朋好友可能会围在你的身旁问你身体感觉怎样?但你已经知道自己马上就要走了,那一刻的内心是否感到孤独、恐惧,牵挂世间未竟之事,未说完的话?如果此时你还有那么多的执著,只能说你真的是一个失败者。今生获得如此殊胜的人身,真没有体现出多大的价值。

  密勒日巴尊者曾经说过:“我是因怕死而进入佛门,因怕死而独自一人进入幽静山林中精进修法,最终怕死之念融入法界而不再怕死。”因为他已经成就了。但我们现前还是初步阶段,相信没有一个人不怕死。即便现前觉得自己非常强大的人,面对死亡时还是非常脆弱。很多人都说他不怕死,但他生日时送他一口钟做生日礼物,他还是会觉得这个礼物的缘起太不好。这样的介怀就说明他还是怕死。而这些都是非常客观的道理。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5课20-27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6课11-19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