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极乐愿文

民俗学-极乐愿文36-40笔记

创建日期:2022-11-07

  民俗学-极乐愿文36-40笔记

  民俗学-极乐愿文40笔记

  1、在作上供下施的过程中,关键是心要清净,不能掺杂傲慢、吝啬等烦恼,这才有功德。比如,你遇到一个乞丐,本来想给他五元钱,但如果觉得有点舍不得,为了避免在布施时夹杂吝啬心,布施他一元钱也可以。

  2、在释迦牟尼佛的声闻弟子中,舍利子尊者是智慧第一,他之所以拥有超胜的智慧,也是由于前世在殊胜的对境面前作供养所致。佛经中记载:以前有一个人和妹妹在山中修行,有一次兄妹俩下山化缘,他们来到了一个婆罗门家,婆罗门见到他俩,便向哥哥提出想娶妹妹为妻。妹妹由于受不了山中的清苦,对哥哥说:“我现在不想和你回去,山里什么吃的都没有,我愿意嫁给这个婆罗门,如果你获得圣者的果位,一定要回来看我。”哥哥听妹妹如此说,只好答应她的要求,之后就独自回山修行了。后来,哥哥通过精进修行获得了独觉果位,他想起以前与妹妹的约定,便到婆罗门家去看望妹妹。找到妹妹后,他在空中显示了各种神变,妹妹见后生起了极大的信心,供养哥哥三个月丰美的饮食,还供养他一根针和一把剪刀。独觉用那把剪刀割布,因为剪刀非常锋利,裁割布匹非常迅速,妹妹见后便发愿:愿我的根性像剪刀一样锐利,能成就锐利的智慧。独觉又用针来缝补法衣,妹妹见到针能无碍地缝刺,又发愿:愿我的智慧像这根针一样深远,能够无碍通达一切。以此因缘,后来她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成为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尊者[注1:此公案出自《摩诃僧祇律》,此公案的前半部分几乎与上一节课婆罗门的两位妻子供养独觉的公案完全相同,但后面的部分则不相同。]。

  3、关于舍利子尊者为什么拥有殊胜的智慧,在《释迦牟尼佛广传》中有不同的说法:久远之前,胜伏如来出现于世。有一天如来与两大弟子及菩萨、梵天众眷属去皇宫化缘,途中遇到三个童子,这三个童子一见到佛陀立刻生起信心。一个童子提议说:“值遇了殊胜福田,我们应当尽心供养。”另外两位则为难地说:“此处没有鲜花等供品,拿什么作供养呢?”倡议的孩童从颈上取下双股珍珠项链,准备以此供养佛陀,两位伙伴见后效仿他,也各自取下双股珍珠项链准备作供养。这时,倡议的童子问:“你们俩供养后欲发何愿?”一个童子说:“我愿成为如来右边智慧第一那样的人。”另一个童子说:“我愿成为如来左边神变第一那样的人。”这两个童子反过来问他:“你欲发何愿?”他则坚定地说:“我愿成就与佛陀无二无别之果。”当时的这三个孩童,就是后来的舍利子、目犍连和释迦牟尼佛。

  4、看到这些不同的说法,大家不要觉得矛盾,其实一个人的成就,常常是以前发过很多次愿的结果,也就是说,舍利子在往昔的不同生世中,在不同的环境下,多次发下要拥有殊胜智慧的愿。所以佛经中有不同的公案完全是合理的。

  5、在释迦牟尼佛的声闻弟子中,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他拥有不忘陀罗尼,通达三藏,佛经中曾赞叹道:“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阿难之所以有超常的记忆力,是因为前世曾供养一位阿罗汉一钵食物,并且发愿:犹如此钵盛满食物一样,愿我的相续充满正法;犹如此钵纹丝不动、稳固置于垫上一般,愿我的相续牢记不忘所闻之法。

  6、法王如意宝也经常强调:我们每天都要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同时观想将自己的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愿自他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没有念一遍《普贤行愿品》的时间,也可以念“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以这个偈颂来发愿。

  民俗学-极乐愿文39笔记

  1、在往生极乐世界的四个因中,现在我们正在讲第二个因——积资净障,而积资净障的最胜方便就是七支供。

  2、在殊胜的对境面前,如诸佛菩萨、僧众、父母,对其供养微小的物品也会获得广大的果报。

  3、诸如戒律不清净者、具邪见者都是颠倒的福田。供养这些对境不会出生功德,特别是供养破誓言者,不仅没有功德,自己反而会堕入恶趣。所以今后在作供养时,一定要供养真正的福田。为了避免虚耗自己的钱财,我觉得大家最好是供养僧众。而供养个人则要慎重,

  4、还要再次向大家强调:在做完供灯等善法后,要及时回向发愿!如果没有回向发愿,虽然自己做的善法是有功德的,但这些功德不会按自己的意愿成熟。

  民俗学-极乐愿文38笔记

  1、如来的智慧能够遣除世间的一切无明黑暗,所以将其比喻为明灯。《华严经》中说:“慧灯破诸暗,是彼之境界。”《大集经》中说:“为令众生燃慧灯故。”在无上大圆满中,有所谓的自然慧灯,这种自然慧灯其实就是如来的究竟智慧,它能遣除世间一切众生的无明痴暗。当然,如果要在即生现前自然慧灯,除了少数修持大圆满获得成就的人以外,一般的人还是很困难的,但我们可以发愿获得这种自然慧灯。

  2、藏地历来非常重视供灯。不管在寺院还是俗家,到处都有人供灯,有些藏族人还供长明灯,每隔一段时间添一点油、换一根灯芯,有些人的长明灯已经燃了三四十年了,从来都没有灭过。尤其是如果有人死了,即使他们家再穷,也要为亡人供四十九天灯。

  记得小时候,我们家对供灯非常有信心,也经常供酥油灯。酥油是藏族人的主要食物,夏季是产酥油的旺季,这时供灯的酥油都比较充裕,但到了冬季,夏天积累的酥油基本上都用完了,当时我家的经济条件比较差,可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我家夏天每天至少要供一盏酥油灯,冬天每天供酥油灯有一定的困难,但至少在每个月的初八、十五也要供灯。我记得那时供灯的灯器质地也很差,不是现在的金银铜铁的灯器,而是一些灰黑色的陶土做的灯器。

  3、以前法王如意宝要求学院每天集体供三千盏灯,不但是一般的出家人,许多活佛堪布都亲自去做这些事,现在我们学院依然每天不间断地供这么多盏灯。所以有些法师也不要认为:我是大法师,我不需要作供灯这样的小事!连目犍连那样的圣者都要亲自收灯器,所以法师也应该亲自去做。

  4、《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写给子女的家训,书中讲了四个问题: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可以看出。在这部书中,了凡先生讲了自己改造命运的经历:袁了凡年轻时遇到一位精通算命的孔先生,这位孔先生为他推算了一生的命运。按孔先生的推算,袁了凡的命并不是很好,没有子女,寿命也不长。随着时光的流逝,孔先生推算的事一一都应验了,于是袁了凡也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对人生再没有什么想法了。后来,袁了凡在南京遇到云谷禅师,在云谷禅师的开导下,他知道了改造命运的方法,从此以后便精进积德行善,经过多年的努力,最终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5、此外,《杂宝藏经》中记载:四个哥哥在山上想念弟弟,不知道他生活得如何,便一起来看望弟弟。结果见到弟弟的福报比国王还大,他们问弟弟:“以前你很贫穷,为什么忽然暴富了?”弟弟说:“我供养世尊一钵饭,便获得了如是的果报。”四个哥哥听后非常欢喜,他们也到佛前作供养,佛陀为他们每人传讲了一句佛法,给老大讲了“诸行无常”,给老二讲了“是生灭法”,给老三讲了“生灭灭已”,给老四讲了“寂灭为乐”,他们修行之后都获得了圣者果位。

  6、《杂宝藏经》中说,如果有人以清净心,向佛陀、僧众、父母、病人布施一掬水,以此功德,在数千万劫中都会感受无穷的福报。

  民俗学-极乐愿文37笔记

  1、只要能以信心和菩提心摄持,一个人的任何所作所为都是修行。

  2、佛经中讲了七种不花钱而能获大果报的布施:一、眼施,以和善的目光看别人;二、和颜悦色施,以和蔼悦意的表情对待别人;三、言辞施,对别人宣说柔和的语言;四、身施,起立、迎送、礼拜父母师长,并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别人;五、心施,以善良、恭敬之心对待别人;六、床座施,为父母师长铺设座位,或者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他人坐;七、房舍施,将自己的房子提供给别人住。所以只要有供养的意乐,就会有作供养的机会,即使你没有财产,也可以用身口意来善待别人,这一点任何人都能做到。

  3、收到供养后,不能像世间人那样说句“谢谢”就了事,最好当场作回向,如果当时不方便,过后应该及时作回向。

  民俗学-极乐愿文36笔记

  1、应当以三殊胜摄持来听闻佛法,最初要发菩提心、中间要专注听闻、最后要如理回向。

  2、自从法王如意宝建立喇荣五明佛学院以来,藏汉各教派的四众弟子纷纷到学院求学宁玛巴法要。我出家的寺庙(炉霍县多芒寺)属于宁玛巴的白玉派,因此我算是白玉派的弟子,但我并没有因为自己是白玉派,就不学习、修持其他教派的法。学习其他教派的法并不意味着舍弃自己的宗派和上师。

  3、千万不要以邪命养活,如果以邪命养活,暂时也许会比较富裕,但这不会长久,而且这种财富对自他都有害处,不仅自己死后会堕入恶趣,甚至与自己结缘的人死后也会堕入恶趣。妄图以造恶业来致富,这是不可能如愿以偿的,而且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痛苦。

  4、为什么从事打猎的人会如此可怜呢?因为野兽是非人的家畜,如果杀了这些动物,非人们会跟随猎人来到他们家,悄悄地夺去他们家的福寿。

  以前我翻译过《烟酒杀生过患》一书,里面有很多莲花生大士的教言,莲花生大士说:狮子、大象、龙是天人的牲畜,马熊、狼、豺是魔的牲畜,雪鹿、猞猁、岩羊是妖精的牲畜,鱼、毒蛇、蛇是龙的牲畜,虎、豹、鹿是星曜的牲畜,狐狸、猴子、獐子是独角罗刹的牲畜,羚羊、穴熊、山兔是鬼王的牲畜,如果猎杀这些旁生,就会激怒许多天龙鬼神,他们如果不高兴,就会给人带来许多灾难。

  法王如意宝曾经讲过,龙王跟其他的非人不相同,它不轻易害人,一旦它害人,也不会轻易放下。

  5、如果想真正拥有财富,唯一的办法就是精勤积累福德。积累福德并不在于钱,关键是自己的心。

  6、阿弥陀佛根本不会因为一个人供养的钱多,对他的态度就非常好,而另一个人供养的钱少,对他的态度就不好。我们能否得到阿弥陀佛的摄受,关键是看自己的心是什么状态,而不是看供养了多少钱,只要自己的心虔诚清净,就能与阿弥陀佛相应。

  7、在一切福田中,具有圆满断证功德的佛陀是最殊胜的福田。《过去现在因果经》中说:“于诸福田中,佛福田为最,若欲求大果,当供佛福田。”《长阿含经》中说:“天及世间人,唯佛为最上,欲求大福者,当供养三宝。”所以,佛陀是一切福田中的最胜福田,如果想获得大福报,就应当精勤供养佛陀。

  8、即使施主供养的物品不是很好,但为了让他们积累资粮,出家人也要以欢喜心享用。如果有些供品自己实在用不上,也要合理地用在其他方面,尽量不要浪费施主的财物。

上一篇:民俗学-极乐愿文31-35笔记

下一篇:民俗学-极乐愿文41-45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