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入行论

行为学-入行论5品正知正念47-69笔记(3-6)

创建日期:2022-09-02

  行为学-入行论5品正知正念47-69笔记(3-6)

  行为学-入行论5品正知正念65笔记

  1、巳二、施身之方式:修行正法身,莫为小故伤,行此众生愿,迅速得圆满

  我们绝不能为了给他人微不足道的小恩小惠,故意伤害修行正法的所依――身体。倘若爱护奉行正法的这个身体,渐渐地,能很快满足众生的意愿,自己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作为修行者来讲,没有暇满人身的话,不管是发菩提心利益众生,还是自己修持正法,都是无法实现的,若没有很大必要,绝不能随意损伤身体。

  假如有人说:“我今天特别饿,你能不能割一块肉,我想顺便吃一顿。”你就不要马上从屁股上割块肉给他吃。因为对他来讲,吃已经死的动物肉或者一些野菜,都可以填饱肚子,不一定非吃你的肉。对一个凡夫人来说,随便切割自己的身体,让别人炖、给别人吃,很可能产生后悔心。所以说,假如没有特别重大的利益,千万不能伤害自己的身体。燃指供佛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但另一方面,作为凡夫人首先要观察自己的相续,如果产生极大后悔,必定摧毁自己的善根。

  当然,在藏传佛教中,燃指供佛的传统也有。以前乔美仁波切到红帽噶玛巴――秋吉旺修(法自在)面前发心燃指,噶玛巴就问他:“你的禅定好不好?如果修得不好,正在燃指的时候,恐怕受不了。”乔美仁波切说:“我有非常清净的禅定,哪怕身体割成一块一块,我也不会产生分别念。”噶玛巴要求他安住在禅定境界中,然后接受了他的燃指供养。藏传佛教中也有这样的历史。但不管怎么样,自己应该详细观察,如果对今生来世没有特别大的利益,就尽量不要故意伤害身体,否则,很容易退失信心、产生后悔。

  虽然身体往昔造作了许多恶业,但不要轻易舍弃,因为要靠它来积累资粮,完成利益众生的菩提心愿,所以应以善巧方便加以调伏,使之归于修习善法的正道。我们这辈子得了这么好的暇满人身,一定要依靠它去度越生死大海,完成取证菩提的大业。为了这个目的,每个人都应该发愿长久住世,愿自己的身体健健康康。

  只有依靠身体,才能逐渐成就佛果,满足众生的一切愿。众生的愿望是什么?就是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快乐。我们依靠身体,可以给众生传授佛法,让他们发菩提心,种下菩提的种子,究竟获得三乘的果位。假如离开了这个身体,有没有这种机会也很难说。

  当然,对身体也不能过于贪执,身体由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再怎么样贪执、再怎么样保养,也无法改变它的本性。因此,对待身体方面,我们不能走极端。

  2、悲愿未清净,不应施此身,今生或他生,利大乃可舍。

  身体何时才可以布施给众生呢?悲心尚未得以清净之前,不应该随便施舍自己的身体。无论在今生或来世,若对众生确实有重大利益,才可考虑舍弃身体,对此佛陀在经典中也有开许。

  “悲愿清净”的界线是什么?印度的布布达论师说:“未证得自他等性――亲怨平等之前,大悲心还没有清净。乃至证得了初地以上,大悲心方算清净。”有关论典注疏中也说,从一地菩萨以后,已现见一切诸法实相,大悲心才得以清净。如果自己还没有证得一地,看到一个可怜人,就随随便便把身体布施给他,这是不合理的。

  《释迦牟尼佛广传》中有很多公案讲道:佛陀因地时布施身体,别人不相信他没有后悔心,他就说:“若我布施身体时未生后悔,一瞬间让我的身体恢复如前。”话音刚落,身体果然恢复如初。这就是一地以上菩萨的境界。那时候布施身体,一方面对众生有利益,另一方面,自己也不会有痛苦。因此,悲愿清净的界线,是从一地菩萨开始,那时候不可能产生后悔心,施身不仅对众生有利,自己身体也会有恢复的机会。

  以前上师讲过一个公案说,如果产生后悔心,自己的身体便不能恢复,如同圣天论师一样。遵照师嘱,圣天论师立刻启程。行至中途,在一棵大树下歇息。一木天女到他面前,索要眼睛,圣天论师遂自剜一目,布施予她。没想到,木天女马上把眼睛砸掉。见此情景,圣天论师觉得有点可惜:“既然眼睛对她没有用,她又何必向我求施呢?”于是产生后悔心,以此后悔之故,他的眼睛当时没有恢复。后来到外道马鸣面前时,也仍是一只眼睛。时外道讥讽说:“你只有一只眼,如何能与我争辩?”圣天论师慨然答言:“三眼忿怒神,不能见真实,帝释具千眼,亦不见真谛,伽那提婆我一目,能见三界之真实!”随以正法义跟外道展开辩论,最终大获全胜。

  法王在讲这个故事时说:“可见,如果有了后悔心,身体是不能恢复的。”《释迦牟尼佛广传》中的大多数公案,所施身体都能够恢复,这说明悲愿完全清净了。因此,我们在未得这种境界之前,最好不要轻易布施身体。

  本论一会儿说要舍弃身体,一会儿又说不能舍弃身体,这二者是否相违呢?并不相违。如果对今生来世有重大利益,且不会成为解脱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施身。假如悲愿意乐已经得以清净,布施身体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3、辰二、以法饶益:无病而覆头,缠头或撑伞,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说法。

  怎么如理如法呢?首先,若没有严重的病,听法时不要戴帽子,也不要用衣服等蒙着头,这是一种不恭敬的姿态。听受佛法时,应身体端正、满心恭敬,以喜悦的目光注视着上师。

  同时,不能与传法者平起平坐,这也体现了佛法的尊贵。印度的一些佛学院,不管是听辅导还是听讲经,都要先到传法者前顶礼。此举并不是说法师高高在上,需要众人的恭敬顶戴,而是为了摧毁自己的傲慢心,树立对佛法的恭敬心。

  听法时也不能打伞。如果露天传授佛法,太阳晒得比较厉害,如果上师开许,打伞、戴帽子、覆头是可以的。但若上师不开许,就像以前上师如意宝传法时,不管是下雨下雪,有时候上师都不开许:“下雨没有什么,下雪没有什么,大家不要打伞。”这也是为了尊重佛法。雪若下得很大,我们就用披单把前面的书蒙着,书上不要下雪就可以,头上怎么样下雪也是一直忍着。

  听法时还不能穿鞋。以前我们在经堂里听上师讲法,尤其是冬天最冷的时候,坐在水泥地板上,有时候非常想穿鞋,但鉴于对佛法的恭敬,根本不能穿。

  有些人若病得特别重,行走不便,则可使用手杖,否则,将手杖带在身边也不允许。

  总而言之,听法者的威仪一定要恭敬,如果遇到不具威仪者,法师最好不要给他传法。要知道,佛法依靠恭敬而得,如果一点恭敬心都没有,佛法是不可能得到的。

  我非常佩服《西藏生死书》的作者索甲仁波切,他对上师的恭敬心,给我的印象最深。当时上师如意宝去法国,在那里呆了十天左右。之前我们先去了美国、加拿大好几个国家,有些西方人把佛法当作交易,对下面收了多少钱,就要求你不管晚上也好、白天也好,一定要讲满这个时间,后来上师觉得有点累。最后一站到了法国,索甲仁波切什么要求都没有:“上师好好地休息一下,不辛苦就可以。在我们这里,讲也可以、不讲也可以,反正他们都是我的眷属,怎么样都可以。只要上师开心就好!”没有时间的约束,上师如意宝好像很开心,反而给他们讲了最甚深的《上师心滴》,并作了极大的灌顶和传法。

  很多人也许都看过《西藏生死书》,现在西方人和东南亚人认为这些教言很殊胜,但就我的感觉而言,这些在莲花生大师的《中阴窍诀》及藏传佛教的《闻解脱》和《系解脱》中都有,所以并不是特别稀有。而索甲仁波切每次提到他的上师――敦珠仁波切、顶果钦哲仁波切、蒋扬钦哲仁波切等时,句里词间所流露出的对上师的那份恭敬心和清净心,这才是最最稀有。

  佛法不管从谁的口里说出,都应该值得恭敬。恭敬讲法者,并不是对他个人崇拜,而是恭敬佛法。

  4、莫示无伴女,慧浅莫言深,于诸浅深法,等敬渐修习

  作为出家比丘,在寂静处不应为单独的女人传讲佛法;对智慧浅薄之人不能宣讲特别甚深的法门;小乘法也好、大乘法也好,对甚深浅显的法要一视同仁,不能觉得一个好、一个不好,如此取舍很容易造谤法罪。

  “莫示无伴女”,戒律中要求:比丘对女人宣说佛法,尤其对方是比丘尼,要依靠僧众作一些羯磨仪式后,才可以允许。为什么要这样呢?原因有两个,一是避免遭受他人的诽谤讥嫌,二是自己若对女人单独传法,很容易产生染污心,从而毁犯根本戒。

  “慧浅莫言深”,对智慧浅薄的人,不能宣讲甚深法义。比如给小乘根基的人传法,本来他们的根基意乐不全,就不能讲大乘空性法门、布施身体等六度万行,以及密乘的殊胜教言。如果讲了这些,他们不但不会信奉,反容易生邪见而造恶业。

  “于诸浅深法,等敬渐修习”,对所有佛法,无论深浅,都应以平等心恭敬对待。大慈大悲的佛陀所宣说的佛法,不论小乘大乘,皆是直接或间接让我们解脱之因。

  行为学-入行论5品正知正念64笔记

  1、卯一、宣说所修有力善法:恒依强欲乐,或依对治引,以恩悲福田,成就大福善。

  修持善法若具足以下四种条件――时间、意乐、对治、对境,功德是相当大的。对此,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也说,无论行善还是造恶,若具足五种条件,果报更为严厉。应恒常观察自相续,看自己做善业时是否具足这些因缘。

  颂词的意思是,我们在修持善法时,如果时间持之以恒,以强烈的欲乐来发心,凭借能摧毁其违品的对治,再加上依靠恩悲福三种殊胜之田,则能成办广大的福德善事。

  首先分析第一个条件:“恒”。不管做任何善事,时间一定要长久。

  第二个条件是“强欲乐”,即意乐强烈。不论修什么样的善法,必须要有信心。内心数数生起欢喜,有着强烈的信心,在信心力的牵引下,善根也是非常大的。反之,如果自己没什么信心,用平常的心态随随便便修持,这个功德就会差很多。

  第三个条件是“对治”。要发起强烈对治心,比如布施可以对治吝啬,大悲心可以对治嗔恨,有了强有力的对治心后,依靠正知正念能将违品全部摧毁。

  第四个条件是“恩悲福田”。我们行持善法的时候,对境也许具足两种田,也许具足一种田。具体而言:

  (1)恩田:指世间中对自己有养育教授之恩的人,如父母长辈、传法灌顶的上师、传戒阿阇黎等等。或者在世间,或者出世间,这些人对自己的恩德相当大,故叫做恩田。若以恩田为对境积累善业,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2)悲田:指被痛苦所迫,令人心生悲悯的对境,如地狱等三恶趣众生、沦落街头的乞丐、卧病在床的病人等。依靠这样的对境造善业,功德也是非常大。

  (3)福田:指功德圆满的上师三宝。以此为对境,哪怕做一些极微小的善法,功德也是无法估量。

  福田和恩田也叫做功德田,若将这三种田归纳起来,则可包括在功德田和悲田当中(即上供下施的对境)。功德田的功德越大,依靠它所积累的福报也越多,从一般的僧人、资粮道、加行道、小乘声闻缘觉,然后一地到十地菩萨,这样一直上去,证悟的境界越高,对其供养的功德越大。同样,悲田的众生越可怜,帮助他们的功德也越大。比如用钱财布施众生,如果是一般的众生,就有一般的功德,如果对境特别可怜、无吃无穿,那给他布施的话,这个功德是相当大的。

  总而言之,将上面所说的三种条件,再加上这三种田合为一体,总共就有四种条件,即时间、意乐、对治、对境。行持任何一个善法、修持任何一个法门、做任何一个善事,若能具足这四种条件,那么就会事半功倍。

  2、卯二、修行方法:善巧具信已,即当常修善,众善己应为,谁亦不仰仗。

  首先,不管修什么法一定要善巧,也就是说,善于精通其中法要。比如你要修本尊,就应懂得本尊到底怎么修,发什么样的心,中间怎么观想,最后怎么回向,对所有的道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做善巧,也叫做精通修法。如果没有精通修法,则很容易变成颠倒修。

  修法务必要以正确见解来摄持。乔美仁波切也说了:“若以菩提心和空性见来摄持,修任何法都不会误入歧途。”空性见犹如宝剑,能将所有的实执砍断;菩提心可使自私自利全部消于法界,一切修法都是为了众生而修。倘若为了众生而修,且没有实执,那修行肯定百分之百正确。所以乔美仁波切再三要求,我们修持的时候,一定要具足菩提心和空性见,这就是“善巧”。

  其次,对所修法门应该有信心,否则修行也不一定成功。具足这善巧、信心条件后,还应当恒常地修持。

  “众善己应为,谁亦不仰仗。”有了这三种条件之后(善巧、信心、恒常),自己应尽心尽力修持对自他有利的善法,一切事情独立而为,不要依赖其他任何人。

  3、卯三、宣说胜劣取舍:施等波罗蜜,层层渐升进,勿因小失大,大处思利他。

  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一定要区分胜劣的差别,搞明白哪些功德大、哪些功德小。怎么区分胜劣呢?佛陀慈悲观照众生的根基,将一切修法全部归摄于六波罗蜜多――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而六波罗蜜多之间犹如阶梯般层层递进,从布施一直到智慧,后后功德更为殊胜。所以,应按照这种顺序进行抉择,再循序渐进地身体力行,在真实行持时,不要拘泥于小德行而舍去大善法。

  譬如,布施与持戒比起来,持戒的功德更大,世亲论师说:“如大海水与牛迹水,其量相差悬殊。持戒功德与布施功德亦如是,百年布施不如一日持戒。”《宝积经》中亦云:“何者以喜心,百年作布施,不如一日中,守持净戒胜。”因此,为了一些小小的功德,不能失去大的利益。布施与持戒比起来,持戒的功德大;持戒与安忍比起来,安忍的功德大……以此类推,我们应根据自己根基选择大的功德。

  虽说上下顺序原本如此,但就像前文所说“经说行施时,可舍微细戒”,我们决不能为了一些细微的戒律而放弃广大的布施。那这与前面说法是否矛盾呢?不矛盾。如果布施的功德非常大,失去一些小小的律仪,并没有特别大的过失,这一点佛也是开许的。既然如此,大小是以什么来安立的呢?“大处思利他”,《释论》中说,大处主要思维他众的利益,着眼点也要放在这一大处上。

  4、寅二(饶益他众之理)卯一、略说:前理既已明,应勤饶益他,慧远具悲者,佛亦开诸遮。

  前面所讲的道理,尤其是利益众生的功德非常大,完全明确以后,作为发大乘菩提心的人,应兢兢业业时时刻刻帮助众生、利益众生。只要对众生有利,即使小乘中所遮止的有些身语罪业,具有大慈大悲、高瞻远瞩、通达一切万法奥义的佛陀也对一些学处作了开许。

  本来佛陀在小乘有关经论中,为愚昧无知、智慧浅薄的众生,制定了一些不能违越的戒条。但在对众生有极大利益的情况下,佛陀也有一些开许。只有获得一地菩萨以上,没有自私自利、完全是利他心态时,才开许行持这些行为。

  其实,诸佛菩萨的化现,不一定会这样说。五世达赖在传记中曾讲:“我是普通人家里出生的孩子,只不过政治制度把我推到这个位置上,我并没有超胜于人的智慧,也没有超凡入圣的功德。”真正的大成就者和大修行人,在自我介绍时非常谦虚,这种语言,谁听起来都不会相信的。

  总之,所谓的开遮,一定要分清界限。假如密宗和显宗分不清,密宗真正的智慧和贪心也分不清,这样对佛教、对自己修行会带来无数的障碍。

  5、巳一、施衣食之方式:食当与堕者,无怙住戒者,己食唯适量,三衣余尽施。

  平日里,我们要在自己的斋食中拿出一部分施给堕入邪道的旁生、饿鬼,以及无依无怙的乞丐、老弱病残等可怜众生,还有一部分,供养给比丘、婆罗门、守戒者及诸佛菩萨等。最后剩下的,留给自己享用。

  此处将自己的食物分成四份,而在《毗奈耶经》等律藏中,要求将食物分成三份:第一份供养三宝,第二份为暂时可能到来的沙门、婆罗门或王族准备,第三份自己享用。

  另外,在吃饭时尽量不要贪著美味,《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进餐时应当以四想而享用:于食物作不净想;心中生起厌烦想;为利益腹内虫类而食想;身体作驶向菩提果之大船想。不应以增长贪爱之心来享用饮食。”《月灯经》中亦云:“彼等化缘得美食,不修瑜伽而享用,彼等彼食变成毒,如牛犊食肮莲根。”故饮食应该如理如法。

  在其他财物方面,出家人除了自己的三衣、法本、法器以外,剩余的资具全部都应布施。三衣不能布施,戒律中也是这样要求的,除此之外,自己的大象、房屋等一切皆应舍施。当然,这要视自己的情况而定,在布施的过程中,千万不要产生吝啬心,如果有了吝啬心,干脆不布施可能好一点!

  行为学-入行论5品正知正念63笔记

  1、一切行为喜,此喜价难估,故当依他德,安享随喜乐。

  前面讲了应随喜他人的功德、演说赞叹别人的妙语,如是而行持者,他人的一切善行也成为自己欢喜之因,这种欢喜实在难能可贵,用金钱也难以买到,因此我们理当依靠他人所做的功德,自己安然地享受随喜的快乐。

  此颂有几种解释方法,一般来讲,这里是说在大乘修学的过程中,我们的所作所为应成为自他欢喜之因。世间人做任何事情,都想成为自己欢喜的因,而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凡有所为,皆当成为众生欢喜之因。如果众生因福报现前而享受快乐,或者通过我们的行为让他快乐,对大乘修行人来讲,这是极为快乐、极为欢喜的事情。这种快乐,是世间上一切金银财宝也买不到的。

  或者说,我们应经常处于欢喜快乐中,不要心存嫉妒嗔恨等不良心态。住在世间中的人,如果心里有一分欢喜,这是任何物质也无法代替的。萨迦班智达在有关教言中说:知足少欲,是最殊胜的一种快乐。

  2、如是今无损,来世乐亦多,反之因嗔苦,后世苦更增

  若能真心随喜别人的功德,看到人家有智慧、有财产、有地位,数数生起欢喜之心,很高兴他拥有如是功德,那对自己来讲,即生中一丝一毫的损害都没有,并且来世还会获得更大的快乐,暂时不堕恶趣、转生人天善趣,究竟获得圆满正觉果,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其实,如果没有嫉妒心,没有嗔恨心,由衷地随喜他人功德,对今生根本没有任何损害,自己也可以享受这种快乐。我们是发了菩提心的人,众生的快乐就是我们的快乐,别人怎么样对我都无所谓,反正我已供养给众生了,他们怎么做都理所当然。若没有这种正知正念,可能会经常处于痛苦与忧愁中。反过来说,假如对他人的功德生起嗔心嫉妒,依此过患所致,即生中会极度苦恼、痛苦万分,来世更是苦不堪言。有了嫉妒心的话,就不会看到别人的功德;有了傲慢心的话,自己的相续不会产生功德。

  以上这一科判,主要讲了我们必须要随顺他众。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应尽量地随顺他人,不要别人说一句,你顶三句。这样的话,不管我们讲什么教言,对你也没有任何利益。因此,大家还是要和合随顺,这一点非常重要!

  3、寅三、善行自己之事:语言方面: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

  我们在和别人交谈时,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否则,很容易的事情也会变得特别麻烦。众生的思绪千姿百态,根基和意乐也千差万别,如果没有通达说话的窍诀,虽然心里想了个很好的方法,但在表达的过程中往往适得其反,没有办法因机施教。所以,认真学习语言的方法、作用、范围、内容等,还是有一定的必要。

  “出言当称意”,不论与任何人交往,说话要相合对方的心意,值得信任。假如自己说了半天,对方一点兴趣都没有,那也是白费口舌。因此,了解对方的根基意乐非常重要。

  “义明”,说话要主题鲜明、中心突出,不然的话,你东一句、西一句,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什么,别人也听得云里雾里,这种交谈没有什么意义。比如要讲有关布施的问题,你要将布施的体相、作用、功德等讲得清清楚楚,别人一听也了然于胸、极为明白,这样才能达到交流的效果。

  “语相关”,不管从意义上、词句上、语调上,语言必须要关联。否则,本来你要讲佛法的内容,却扯了一大堆世间道理,讲世间道理的时候,又去讲一些没有任何关系的佛法,这样别人不一定能明白。所以在说话的过程中,前后应该围绕主题,不能太离谱、太脱节。

  “悦意”,说话的语气要温和委婉,犹如母亲对爱子一样亲切,听起来很舒服,让人也起欢喜心。

  “离贪嗔”,修行人应断除不实语、粗语、妄语等六十四种语垢,要远离贪心、嗔心所引起的语言。

  “柔和”,在说话的过程中,应使用柔和文雅的语言。真正有辩才的人,心里所想的完全能通过完美的语言表达出来,根本不用伤别人的心。他从来不说粗言恶语,用旁敲侧击或很婉转的语言,完全能够说服别人。蜂蜜般的美语、鲜花般的实语、不净粪般的虚妄语。我们应选择第一种,既不伤害众生的心,也能将自己的意思完全道出来,这样的语言最有说服力。

  “调适中”,说话的声音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4、眼见有情时,诚慈而视之,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

  当看见众生时,不能观过患,而应以毫不虚伪、诚挚慈爱的表情而目视。都应以慈爱的目光来对待,不要怒目相视,或以嫌恶的神情来看别人。

  为什么这样讲呢?作为修大乘佛法者,从最初发无上菩提心,中间修持六度万行,到最后证悟圆满正觉果位,都要依靠众生方能成就。具体而言,最初的发心是“为度化众生愿成佛”,所依离不开众生。中间行持六度万行时,法、财、无畏三种布施都要以众生为对境;持戒也是依靠众生而守持清净戒律;没有众生的损害,一个人对谁修安忍;精进是为了要度化众生,而不是为自己;大乘禅定是远离外面一切愦闹,安住于利益众生的境界中;智慧度则是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世俗中辨别利益众生最究竟的方便方法。因此,六度全部需要众生,没有众生的话,一度也不能够圆满。同样,四摄、四无量心也需要众生,大乘的三十七道品,都离不开众生。最后获得佛果时,是以二十七种事业将众生安置于道和果上,所以任运自成的二十七种事业也不能离开众生。

  因此,在助己生起菩提心、圆满佛道方面,众生与佛没有任何差别。当然,从实相来讲,众生就是佛,《六祖坛经》也说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但从现相上讲,从凡夫地到佛地之间还有一定的过程,这个过程也离不开众生。鉴于此,佛陀在《摄集经》中说:“趣入佛道者,应于诸众生,平等父母视。”阿底峡尊者在《菩萨宝鬘论》中也说:“若见一切众生时,当发父母兄弟想。”

上一篇:行为学-入行论5品正知正念47-69笔记(2-6)

下一篇:行为学-入行论5品正知正念47-69笔记(4-6)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