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7课1-10

创建日期:2022-06-25

  行为学-教言宝藏7课1-10

  第七课:因缘破立本解脱

  (一)任何修法都应以自净其意为要旨

  我们这次传讲的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所有的教言。虽然显现上每部教言都是喇嘛仁波切针对某位弟子的缘分而著述,但实际上就是对我们所有后代弟子而做的宣讲。

  喇嘛仁波切在第一部教言中,从初入佛门乃至正行见修行果都做了很详细的印证。我们平常修学过程当中也要将这些教言时时铭记心中。初次开始进入佛门乃至今天,由于个人的因缘,我们一直都依止着不同的导师,并且听闻着不同的教言。但无论依止什么样的导师,听闻什么样的教言,一切都只有一个要义,就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而成办解脱。

  比如汉传佛教主要以大乘教法为主。往昔唐朝期间虽有唐密,但如今最兴盛的还是大乘教法。传承有很多种,如唯识宗、中观等,即便是中观,也分为很多教派,如今最兴盛的是净土和禅宗等。传承虽然多种,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而成办解脱。

  藏传佛教也有各式各样的传承,仅红教就有一千多个传承。虽然修学方式有些差异,但目的也只有一个——调伏自己的内心而成办解脱。所以我们时时要铭记佛教教主释迦牟尼的教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无论哪个教派,只要在佛教的范围当中,一切都是为调伏内心而宣讲。我们进入佛门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这是当前我们信仰的全部。不能让我们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的最大障碍,就是自己内心沉重的烦恼以及没有摆正的心态。当前所传讲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改变心态和消尽烦恼而成办我们本具有的功德。

  而修行方法就根据个人的缘分来定夺,并不存在某种传承才是最正确的。在调伏内心的过程中,时时要铭记,若没有做到调伏内心的作用,做一些修法的形象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曾曰:“自心与法若未融契”,就是指我们当前所修行的一切法,都是为了对治自己的内心。若所修之法没有对治自心,即便平常做出很多修法的形象,也没有丝毫之利益。这充分地告诫我们,修行必须要站在正法的立场之中去做。

  正法和非法如同手心和手背,手心翻过来就是手背,从未离开过我们的手掌。所以无论是正法还是非法,都没有离开过法的相,但正法与非法在调伏内心之上,有着很大的差距。正法是针对内心而树立的一切对治法,非法在形象上虽然和正法相似,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到调伏内心的作用。

  初次进入佛门乃至今天,我们所付出的代价真是一点都不小。就从今天这么短短几个小时来说,无论是家里还是外面,都有很多做不完的事情等待着我们去做,但如今我们把这些事情搁置一旁,来成办我们今生必办的事业,虽已知道修学佛法的重要性,但也算是在付出代价。若在付出代价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收获,付出就失去了意义。因此要时时铭记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教言:“初次进入佛门乃至修学过程当中,直接修法并不重要,先要知道该怎么去修,这个法该怎么去行”等一系列教言,这才是最关键的。一旦要是不知道该怎么修法,修行的路途上付出多么大的代价,都无法得到丝毫之善果。

  (二)衡量功德增长之标准

  功德,完全不会因我们所行善恶的大小而变。成办善事时,做的事情越大,功德不一定越大,做的事情很小,功德也不一定就小;口中念诵时,不一定念诵越多功德越大;平常在外四处云游朝拜圣地,朝拜的神山多也并不能说明功德就一定大,没走过几个地方的人,功德也未必很小……如《普贤上师言教》中《功德藏》曰:“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相大小。”其含义为:一切功德以调伏内心和功德增上而立。一切善行是否有功德,以贪嗔痴烦恼的减少与信心、出离心和慈悲心的增上作为功德增长的衡量标准。

  如果自认为做过很多很大的善事,也念诵过很多心咒及经文,如今反观内心,若烦恼未减,和以前没多大区别,信心、出离心以及菩提心这三大功德也增长得不明显,那么自认为从事过的很多善行,其实并没有很大的功德。

  有些人认为自己并没有做过很多善事,独自一人在某一个地方闭关多年,因为没有条件,也没有去各地行走朝圣。在反观内心的时候,感觉自己烦恼明显减轻,不仅是在情绪好的时候,在任何前提下,都觉得自己烦恼少了很多,出离心、慈悲心和信心也越来越增长。这就说明你的修行已经产生了功德。

  所以,功德并不在于做过多少善事。这一点时时都要铭记心中,时时要观待自己的内心。这两天所传讲的一系列教言,无论是站在哪一个立场之上,都在讲解要时时调伏好自己的内心。

  有些人认为,在从事善行的过程中,只要等待就会出现果位,今天所做的一切只是准备而已,与果位没有一点点关系。这种想法难免有些不成熟,我们现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对治贪嗔痴烦恼,为什么现前不能直接观待自己的贪嗔痴烦恼是否已经减少?如同削苹果皮,虽然现在你手中的刀子小了一点,但削皮的过程中,苹果皮应该明显在慢慢减少。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前所从事的善行,都是为了对治自己的贪嗔痴烦恼,虽不能明显感觉贪嗔痴已经完全消尽,但相对之下,还是能感到烦恼正在逐渐减少。这种感知别人不一定知道,但自己完全清楚。所以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应该时时观待内心为妙。

  (三)明师指明路 行路靠自身

  有些人认为自己在修很深奥的法,导师也非常殊胜,自己成办解脱应该近在眼前。然而什么是解脱呢?解脱若是一个地处,那你不应该坐在一处,而是应该去往那个地方。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虽然说西方有极乐世界,但是没听说一个人是往西方行走而到达西方极乐世界的。往昔历代高僧大德都是对治自己的烦恼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西方极乐只是一个密意,实际上还是讲解唯心净土。它并不在遥远的地方,而在清净心之中。当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时时观察自己的内心才是最重要的。

  释迦牟尼佛曾曰:“我为汝说解脱法,当知解脱随自转。”如今我们依止导师,接受灌顶,在导师前闻思修,得受成熟解脱法,在导师的引导之下从事各种善行,这一系列都称之为缘,真正让我们获得功德的,还是后者——需要我们自己去做。佛陀所说“我为汝说解脱法”就是诸佛菩萨的加持,但得靠自己把加持纳入心中。倘若你时时把自己的心门关上,一条缝都不留,导师把这些东西拿到你的面前,也无法放入你的心中。所以还是要靠自己打开信心之门,接纳加持之力。因此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你是你自己的主宰,你是你自己最好的老师。

  历代传承祖师的恩德,就是将成办解脱之一系列方便道告诉我们,我们沿此光明之道就可以到达要去的地方。但走与不走,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路指得多么准确,若自己不走,那永远到达不了解脱之境,所以现在就得靠我们自己去走。

  在走的过程中,有时候会随着自己的想法而走错路。并不是一味向前走就一定是正确的,还需要辨准方向。行持善法也不一定都是正法,需要观待自己的内心。

  我们现在每周抽出三天的时间讲法,目的就是为了我们在修法过程中,时时都检查和观察自己的修法是否处于正道之中,是否会有些许偏差。当发现所行之道已略有偏斜,就要及时回归正道之中。

  听法时,觉得导师所传讲的一切,都是在指明自己的过错,就说明我们已经真正遇到正法,一切法正在对症下药,我们遇到了和自己最有缘的法。若听法好像听故事一般,虽优美动听,却对改变自己的心相续没多大作用,那么听法也就那么回事。所以平常所传讲的法,要时时对照自己的内心而行持。

  (四)正视无常 法入于心而改变人生

  我们永远不会像今天般,眼前喜悦美满的生活不会一直延续,很有可能下一秒就瞬息万变,一切都那么无常,直到最终将发生的死亡。从生至死的过程中,可怕的无常随时都有可能降临,虽然人们都知道有生必有死之常理,但因从未观想何时死亡以及何地死亡,不曾发觉死亡近在眼前。如今我们需要将“死亡遥遥无期”之观念破除,不再跟随凡夫之习气,直面死亡,正视死亡。当我们接受无常之时,便是痛苦减轻之际。

  我们从小直到现在,看过许多小说,也许印象深刻的故事会改变我们的人生,但多数只将阅读作为打发时间之事。初入佛门,绝不能将学佛作为一门学术研究,以完成某种任务的心态来学习理论知识。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为我们后代弟子著述的此部教言,乃上师毕生修行之精髓,我们不能将此教言当做故事般阅读,也不应仅限于学术研究,而应将心态摆正,清晰目标,心生敬信,将所述之一切法要,纳入自己的心相续中,改变此后的人生。

  (五)因缘破立本解脱 法身导师普贤王(一)

  今天传讲的这部教言,从祈祷法身普贤王如来、祈祷报身金刚持、祈祷化身海生佛和祈祷根本上师的立场之中宣讲从因地到果位之间,对依止之对境——佛的认识。修学密宗的弟子尤其要理解这一系列道理。

  初入佛门之时,我们心中的佛为释迦牟尼佛,他诞生于二千五百年前的印度,是净饭王之子乔达摩·悉达多。他经历各种苦行,最终证悟,成为释迦牟尼佛。

  随着我们修行的进展,仅以形象立为佛陀已略显不足。我们要在形象为佛的基础上,对佛有更全面乃至更有层次性的认识,要针对个人现前的状态来认识什么是佛。

  《普贤上师言教》和《前行备忘录》之中已描述了什么为真正的佛。初次依止导师之时,若不能把上师当成法身佛,便无法融入心性之中。所以,必须将为我们传授成熟灌顶和解脱窍诀法的导师,认定为法身佛,在这样的立场之中才能达到最大的加持,仅认为上师是报身佛和化身佛都是不足的。这个内容以下会详细传讲,要好好听闻,深入理解,并纳入自心。

  初入佛门的弟子,接触到的普贤王如来通常是唐卡或雕塑上的形象:蓝色的皮肤,双足跏趺坐,两手结定印等。如今我们对普贤王如来的认识,当然是心的本性,是我们当前修行的真正目的以及最终见解。若不能站在圆满清净之见解上认识普贤王如来的功德,你的认识就不够成熟。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普贤王如来应该是怎样的境界。

  【因缘破立本解脱法身导师普贤王

  在思维的范畴之中,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形成的。所以,站在我们现前思维的立场之中,因缘和合必有其规律。如同渴了需要喝水,饿了得吃饭,冷了要多穿衣服,困了要睡觉,是人间正常的规律。我们站在世俗的意识范围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不能颠倒。但要记住,这个规律对于六道众生来说,不一定是特定的。而“因缘本解脱”讲解的是心的本性,一旦超越意识,便已超越一切因缘,超越因果之法,此时不一定瓜的种子才能长出瓜。

  上师说,以前他在承侍昌根阿瑞仁波切的时候,阿瑞仁波切每天中午都喜欢喝一碗酸奶。上师每到中午,就把酸奶倒在阿瑞仁波切的木碗中,然后自己回家吃饭做事。有一天,上师离开后,忽然想起给阿瑞仁波切舀酸奶的勺子忘在仁波切的房间里了,就折返回去取勺子。当他一进门的时候,看见昌根阿瑞仁波切把盛有酸奶的木质碗,放在取暖用的火盆里加热。火盆里红红的火苗把木碗里的酸奶烧得滚烫冒泡。当时上师告诉阿瑞仁波切,木碗放在火上会把碗烧着。昌根阿瑞仁波切非常不解,说他平时都是这样直接将木碗放在火上热酸奶,木碗一直都完好无损。

  这就叫超越因果,当这种状态呈现时,一切都可以不再按照我们平常的规律发展。上师以前经常说,昌根阿瑞仁波切从不会在众人面前呈现神通神变,但总在不知不觉中,示现很多类似的显现。

  还没有证悟到这种境界的人,由于个人的私心和主观太强的缘故,也许不容易理解这些超越因果的行为。人们不能以“人即使装上翅膀也不能飞”的标准,来否定有翅膀的鸟类可以飞翔。世俗谛中,因和果是一种生灭与变化的法,而心的本性——普贤王如来,是超越因缘之法的。达摩祖师当年在少林寺后山山洞中不呼吸也不吃饭,面壁九年后依然身体健康,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当圆满实证心的本性后,超越因果,已与我们不在同一层次。

  我们刚刚所印证的是法身普贤王如来,当圆满实证心的本性时,一切显现也完全改变,心的本性已不在思维的范畴之中。以上的公案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现今时代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些是一种传说,而一旦圆满实证见解之时,就会呈现诸多神通神变,这就叫做“因缘本解脱”。

  (六)因缘破立本解脱 法身导师普贤王(二)

  内心清净者,与我们现前的层次不同,内心业障更加沉重者,也不会处于我们当前的层次之中。

  据说往昔有一位修行人在黄河边修扎龙。由于黄河水不太干净,他每天下午都从黄河中取来水,盛满几个水缸,待水中的泥沙沉淀一夜之后再使用。他还有个习惯,在每晚睡觉之前,在床边放一杯水,晚上口渴的时候可以喝。

  我们密乘讲解,人的头顶到脚底涌泉之间,有六道轮回的种子。当气识融入到哪一道种子之上,就会呈现哪一道的形象。通常我们的气识融入在人道的种子之上,所以我们人类可以看见相同的山河大地。而饿鬼道的众生,因遭受饥渴之苦,几十年没喝过一滴水者比比皆是。

  那晚半夜,当这位修行人的气识融入饿鬼道的种子之中时,他异常口渴,似乎几十年都没有喝过水般。他急忙起身想要喝水,发现床边准备好的杯子里一滴水都没有。他心想,每晚临睡前自己都会倒满一杯水,也许这次忘了。于是他起身,想去水缸里盛水。当他走到水缸前时,发现几个水缸里也滴水不剩。修行人觉得很奇怪,水杯里的水也许忘了加满,可水缸里的水怎么也都空了,就算昨天下午忘记打水,水缸底下也应该有前些天的剩余啊,但眼前的水缸干得好像几十年都没有盛过水般。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梦,但无论怎么验证,他都觉得不像是在梦中。于是他穿上自己的法衣,跑去黄河边喝水。当他走到黄河边的时候,他诧异地发现整个黄河都干涸了。搬开河床上的一块块石头,也没能找到一小块潮湿的地方,似乎整个黄河已经干涸了几百年。修行人发现今夜喝水已经无望,便从干涸的河床直接穿到黄河对岸,脱下法衣,挂在岸边的树上,以证明今晚所见之相不是自己在做梦。然后回到自己的房间继续休息。

  逐渐,他的气识又回到人道的种子之上,早上醒来的时候,不再觉得口渴难忍,眼前的呈现也都回到之前的状态。此时他回想起昨晚异常口渴的情形,转头看到床边的杯子里有满满一杯水,跑去水缸边,也看到几大缸水满满盈盈。他觉得昨晚的自己非常可笑,渴得那么厉害却没能喝到一滴水。他又跑去黄河边,黄河水如同往昔一般咆哮而过,而他看见自己的法衣,远远地挂在河对岸的树枝上,随风飘扬……

  当自己内心烦恼炽盛时,气识融入到三恶趣的种子上,我们的形象乃至感觉,就会发生变化,这是业障沉重的表现。

  (七)因缘破立本解脱 法身导师普贤王(三)

  我们通常的修行,有一个破除烦恼,树立清净见解的过程。贪嗔痴烦恼需要立还是破?当然是破。清净之见解,当然需要建立。因此在我们修行过程当中还有一个破立,这是一个过程。

  心的本性超越破立,没有一个破除烦恼而树立清净见解的过程,本来就是平等的,我们称之为体用一如。“用”就是我们现前所谓的破的“烦恼”,“立”的见解,就是“体”。在心性当中,体用本来就是一如的。尤其在执受本体的前提之下,即便妙力起现多大之相,一切均变成本体之庄严,本来就是一如的,这时候不需要再破除烦恼。

  一旦一位成就者已圆满这种见解,平常虽然还是随顺世间法,吃饭、睡觉,甚至有时候还会有情绪的起伏,但所呈现的一切之相,都已变成他的妙用。

  “妙用”指的是什么?天空不动摇的前提之下,乌云的有无与黑白,对蓝色天空来说永远不会有好处和坏处,本来就是平等的,甚至会成为天空的装饰。蓝天之中有白云或是彩虹,就会成为一道非常美妙的风景,执受天空之下,出现的黑色乌云,也会变成天空的庄严。心的本性就是这样,它没有什么破立。

  因此上师告诫我们,一位真正圆满的成就者,他看似随顺世间,甚至着重世间八法,修路、建塔、建寺院、聚集信众,尤其开法会之时,以鲜花等各种装饰物严饰道场等。但对于这位成就者而言,他永远不会被这些相所束缚,就像蓝色的天空一旦执受,乌云如何呈现,永远不会染污天空。相是世间八法,一切却都在无贪解脱之中,这就是一个成就者的功德。

  而很多不懂的人,单纯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来判断成就者,就会有所偏颇。但这时还需懂得如何观察导师,此处不再赘述。

  在公元八世纪的吐蕃王朝,吐蕃王赤松德赞逐渐开始对佛法生起信心,菩提萨埵等高僧大德已经降临于世。呈现寂静相的尊者们开始加持桑耶这个地区,赤松德赞于此开始建造桑耶寺。可是当时魔鬼捣乱,将白天工人们建造好的部分拆散,每到第二天工人们开工的时候,一切就像从来没有开工一般,寺院怎么都无法建成。吐蕃王听说,印度有一位尊者,人称莲花生大师,他不需依靠父母,诞生于莲花海中。以建立桑耶寺之因缘,吐蕃王将莲花生大师迎请入藏。

  其实吐蕃王本身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是一位根机很高的大智慧者,他对莲花生大师的信心就更不用说了。后期在成办事业的过程中,他逐渐开始产生疑惑:莲花生大师是虹光身,是无需依靠父母,自然呈现的化身,与我们凡夫的身体完全不同,可他为什么还要吃饭?甚至有时还要颇为丰盛的餐食?到了夜晚还要睡觉,有时还会呈现高兴、不高兴等情绪,他到底是不是佛呢?

  此时莲花生大师知道吐蕃王心中的疑惑,就对他说:“今天你可以把手放在我的头顶上。”吐蕃王虽内心有所疑惑,但还是非常恭敬、谦虚,不敢将自己的手放在莲花生大师的头顶。莲师说:“今天这样做得到我的允许,没有一点点罪过。”于是吐蕃王将自己的手放在莲花生大师的头顶上,可是他并没有触碰到莲花生大师的身体,连续试了三次,每次手都穿透了莲花生大师的身体直接碰到了地面。此时吐蕃王生起了坚定之信心,终于明白,仅凭自己眼前呈现的,并不一定就是真实。

  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以自己的眼光来衡量一切,尤其是自己在无意识状态下形成的特权意识,是自私心强大的表现——一切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而行,对方符合自己的意愿,就赞叹他;不按照自己的思路做,或不按照自己的要求做,就指责对方。这是我们凡夫的惯性思维。如今已经知道,这些都是个人业障沉重、眼根不净所致,事实并非如此。

  今天讲解的这个公案就是告诉我们,时时要生起清净心,心的本体本来就是远离一切破立的,要懂得这样的道理。

  (八)因缘破立本解脱 法身导师普贤王(四)

  刚开始修学禅定的人,不会第一时间就给他印证这样的见解,因为很容易变成伺察意之禅定。什么是伺察意之见解呢?就是自己本来没有这样的见解,但是心里去创造一个“没有破立”的见解。通常所做的“不破”,就是什么都不想,即便有什么,也不去管它;“不立”,就是不需要再去添加一个空性和清净,就这么坐着。甚至很多人在贪嗔痴烦恼生起来的时候,不管它,等着它自然消失,认为这就是解脱。如果这就是解脱,我们进入佛门真没有什么利益。

  通常我们的妄念是永远不变的吗?不是的。妄念是生灭性的,每一瞬间都在变化。前念消尽就叫解脱的话,我们早已解脱了。

  从今天早上到下午,早上一起来的时候想要吃早饭,但当到了中午,还有这个“想吃早饭”的念吗?不,已经改变了,变成“我要吃午饭”了。是“吃午饭”这个念的功德消尽了“吃早饭”的念吗?当然不是,这是妄念的规律,妄念本来就是这样生灭的。

  我们再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我突然想到“我要回家”,不到几秒钟的时间,又想到“不行,我今天要工作”,后念产生之时,前面想家的念自然消失。难道是第二念消尽了前念?若是,那还需要进入佛门吗?

  我们依止导师的真正目的就在此上,不要把妄念的规律和解脱混为一谈,不要认为前者的不存在,是来自于后者的力量,当然不是!若是这样,贪心可以对治嗔恨心,嗔恨心可以对治贪心,甚至还可以用嗔恨心对治善念,就变成颠倒的行为了。我们说“善可以对治恶”,但现在变成恶也可以对治善。当然一切都是一个心所。《屠夫真言》之中华智仁波切曰:“善乃分别心,恶亦复如是。”善是分别心,恶也是分别心。妄念的规律就是念头一个接着一个生灭,并不是解脱。

  因此,我们要这么印证的主要目的在于何处呢?不懂什么叫破立,也没有证悟到这个见解之上,仅凭自己的思维去创造的禅定,最多做到妄念之规律。普通人的妄念都是这样的,那还用得着去修吗?这当然不能叫做远离破立。远离破立是很高的境界,不是我们仅凭思维就能创造得了的。在座的弟子们要记住,我们都在修很高的法,若你仅凭妄念消失而立为解脱,只能说明你对法的了解还不够。但如今很多人都爱这么用,修方便法相对来说还需要起心动念,还要做很多很多的方法,觉得挺辛劳的,还不如在妄念生起之时,知道是妄念,又自然安住,前念消失,这就叫解脱,觉得这样的方式更方便些。要记住,妄念的规律通常与解脱很容易混为一谈,我们绝不能以这样的方式修行下去,这不是我们解脱所走的路。

  站在方便教授的立场之上,无论是禅定还是对治烦恼等一系列方便,都有一个次第道。禅定讲解寂止与胜观。寂止分为有相和无相,胜观还要讲解九乘次第;对治烦恼,从成熟口决法而言,分为意识转为道用和智慧转为道用;以上师瑜伽导师而言,分为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若这一系列没有圆满通达,恐怕我们在对治烦恼的过程中就不会做到圆满。

  以上即为“因缘破立本解脱,法身导师普贤王。”

  (九)自显无遮内明脉

  【自显无遮内明脉

  远离破立本解脱是心的本性,这种显现不需要依靠因缘。起慈悲心时,我们通常都需要一个正在受苦的对境,从而对他生起慈悲心,这种慈悲心的生起还有能所对立,境和心的对立,没有这个缘,就很难生起这样的念。

  比如我们所缘的对境是糖,只要没有特殊原因,你绝不会想到它是苦的。因为想到糖,心里起的念就是甜。因此,通常我们起什么样的念,都需要一个相对的境。但是在执受见解当中,起现一切之相,都已超越因缘,不需要再以某个因,才能产生它的果,此时已经超越一切,所以称为自显。

  “无遮”指什么呢?起现的一切贪嗔痴或与贪嗔痴有关的烦恼,都如蓝色天空中起现的乌云。对于蓝色的天空来说,云无论是黑还是白,或是彩虹,都是蓝色天空的严饰,是庄严和游舞。无所谓美丽的五彩光可取,也不会想要舍弃滚滚乌云,一切都是平等的,此时就不需要起了恶念,遮止它后,再树立一个善念。在执受本体当中,起现一切之相,本来就是体用一如的。

  “内明脉”指的是心的本性,用脉来做一个比喻。内明,本来就是明空不二之见解。在缘起性空、四空双运当中有一句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在空性当中,本来就是一如的,空就是明,明就是空,所以就叫做内明,不需要依靠谁,去寻找一个光明。也不像我们平常一般,有无念的时候,也有有念的时候,他时时都是内明的。无论是阴天还是晴天,蓝色的天空永远都是清净的,就这样理解。

  刚开始入门的弟子,因为还没有证悟到这样的见解,就无法真正感受到心的本性,无论讲解什么,都只能猜测“可能是这样,大概应该是这样”。所以用这些比喻来诠释。如同讲述一个地方的风景,去过的人,一描述就知道是怎样的,没去过的人只能靠推理来树立这样的一个境界。

  (十)三身眷属密意传

  【三身眷属密意传

  这个叫密意传承。

  “三身眷属”为法、报、化三身眷属。

  我们通常把传承分为口耳传承、表示传承和心印传承。

  口耳传承:以口传的形式,用词句描述教言,就叫口耳传承。

  表示传承:讲经不用口,只做一些表示,表示也没有特定形式。像禅宗历代高僧大德,有些只做一些表示。

  有这样一个公案:有一个小和尚(也有记载是禅宗往昔一位高僧大德),有一年冬天的时候,他觉得很冷,就把寺院里木头雕的一些佛像拿下来,砍成一块一块的木头,生火取暖。一位修行者看见了,心里非常不高兴,就责问他,为什么要烧佛。小和尚说:“我非常期盼能得到舍利子,我在烧佛,很想烧一些舍利子出来。”修行者说:“这是木头雕的佛像,怎能烧出舍利子?”“是的,是木头雕的,为什么木头不能烧?”小和尚说。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修行人当下开悟,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佛。随后也进去拿了两尊佛像,砍掉开始烧……

  表示传承就是这样,仅以一个表示,或是一种手势,或是平常行走过程当中的一种姿态,就开悟了。类似这种显现很多,讲经不用口,仅用一个表示就能成佛,叫表示传承。

  现前我们讲解法身导师普贤王如来传讲的方式,叫心印传承:讲经不用口,也不做表示,以心对心的方式印证见解。

  达摩祖师初次到汉地的时候,梁武帝召集全国的僧众来听这位来自佛国天竺导师的教言。达摩祖师上座后,以心印传承印证禅宗明心见性。因为心的本性是超越因缘乃至言语之见解,用口表达出来的和用比喻描述出来的一切,并不是真正的见解。因此禅宗有一句话:言者不知,知者不言,指的是心印传承不是来自于口诵,也不仅是来自于表示,而是内心当中的这个境界。心印传承是心对心的一种印证方式,既不做口传,也不做表示。但接受这种见解的弟子,应该是上等之利根者,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记得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讲解,接受三种传承的弟子分为三种根机:接受密意传承(心印传承)的根机,必须要有佛般的根机;接受表示传承即能开悟者,要有菩萨般的根机。想想这个根机有多高啊,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

  如今在汉地很多人,不能说是愚痴愚昧,但有些无知。他们认为自己的导师非常殊胜,导师平常传法的时候,讲经不用口,也不做表示,以心对心的方式传法。即便导师高尚,传授之法深奥,但你有接受这样法的根机吗?若要是没有的话,就只是个名词,什么都没有得到。

  所以,法与根机必须要相应。无垢光尊者曾曰:“自心与法不相融合,则无法调顺烦恼怨敌。”这是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

  心印传承就是这样的,心对心的方式印证见解,密意传。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6课7-14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7课11-18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