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极乐愿文

民俗学-极乐愿文41-45笔记

创建日期:2022-11-07

  民俗学-极乐愿文41-45笔记

  民俗学-极乐愿文45笔记

  1、要祈祷莲花生大士,最好是念《金刚七句祈祷文》

  《金刚七句祈祷文》:吽!欧坚耶洁呢向灿,巴玛给萨东波拉,雅灿却格哦哲尼,巴玛炯内义色扎,括德卡拙芒布果,切洁吉色达哲杰,新吉落谢夏色所,格热巴玛色德吽。

  意为:吽!邬金刹土西北隅,莲茎花胚之座上,稀有殊胜成就者,世称名号莲花生,空行眷属众围绕,我随汝尊而修持,为赐加持祈降临,格热巴玛色德吽。

  莲师亲自承诺过:“七句祈祷深情之妙音,相随手鼓伴乐猛祈请,邬金我从妙拂吉祥山,如爱子泣慈母心不忍,予以加持立此坚誓言。”

  莲花生大士也承诺过:我恒时处于有信心者面前。如果在祈祷的过程中,自己的信心、智慧大增,或者身体颤抖、汗毛竖立,这说明已经得到了莲花生大士的加持。

  2、最近我翻译了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的《金刚七句祈祷文释·白莲花》,这里面详细地宣说了祈祷莲花生大士的利益,以及观修、祈祷莲花生大士的方法。它的内容非常殊胜,通过外、内、密三个层次来诠释,内和密的修法是以密宗的不共窍诀来解说的,要听闻或者实修内、密的修法,首先要接受灌顶,但是外的修法要求不高,只要有信心就可以修持。

  3、1987年,法王如意宝去五台山时曾说:“如果我们能在菩萨顶塑一尊庄严的莲花生大士像,同时在其他寺院也塑许多莲花生大士像,以后无上密法就会在汉地得到广弘,汉地的无量众生将得到解脱。”在塑像的过程中,最初由于一些宗派的排斥,稍微遇到了一些违缘,但在上师三宝的加持下,我们遣除了一切违缘,最终在五台山的五十多所寺院塑了莲花生大士像,尤其在菩萨顶塑造了一尊法王特别加持过的莲花生大士像。

  前一段时间我问五台山的一些道友:这尊莲花生大士像还在不在?他们说还完好无损地存在。正如法王授记的那样,自从在五台山塑莲花生大士像以后,依靠莲花生大士的加持,以宁玛巴为主的藏传佛法在汉地得到了广泛弘扬,如今汉地许多人对无上密法有强烈的信心。

  4、推动杀生的意乐有三种,即贪心、嗔心和痴心。

  5、密宗续部中所说的“密宗吟为苯教时”指的也是这一点,意思是若以密法为借口作血肉供养,这实际上是苯波教的行为,因为苯波教有杀生作血肉供养的传统。

  苯波教与佛教是完全不同的,无论在见解还是行为上,两者都有极大的差别。苯波教是藏地的民间宗教,早在佛教传入藏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些地方的苯波教吸收了佛教的内容,与佛教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我们绝不能简单地将二者划等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区别佛教和外道的标准就是看是否皈依三宝,皈依三宝的就是佛教,不皈依三宝的就是外道。

  有些苯波教徒说,释迦牟尼佛是苯波教教主的化身,所以佛教也属于苯波教。这种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许多外道都声称释迦牟尼佛是他们教主的化身,如印度的伺察派外道也声称,他们的主尊遍入天变成释迦牟尼佛来度化众生。所以这只是外道徒一厢情愿的说法,并没有真实的依据。

  以苯波教而言,它也有《大藏经》[注5:内容几乎与佛教《大藏经》完全相同,这是苯波教徒篡改佛教经典,把佛教的经典改头换面,作为苯波教的经典。],从历史上看,苯波教也有许多人修持佛法获得了成就。

  民俗学-极乐愿文44笔记

  1、所谓的因果法则,从广义上讲,就是凡有因则必定有果,也就是说诸法都是因缘所生的;从狭义上讲,就是众生所感受的苦乐果报,都是以往昔的善恶业导致的——造善业会感受快乐,造恶业会感受痛苦,就像播下甜种会收获甜果,播下苦种会收获苦果一样。因果法则既不是造物主的创造,也不是佛陀的发明,它是一切万法本有的规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就像没人能否认水往低处流一样,再有智慧的人也无法否认因果法则。

  2、传记中记载,无垢光尊者前世是赤松德赞国王的女儿莲明公主[注3:据《空行心滴》的历史记载:莲花生大士、菩提萨埵堪布和赤松德赞国王前世曾经转生为低劣种姓的三个人,当他们在修建夏绒卡绣大塔时,莲明公主那时是一只毒蜂,它叮入前世的国王的血管,他用手擦拭时无意中碾死了那只毒蜂,由于当时的命债,那只毒蜂转生为赤松德赞国王的女儿。],她刚到十七岁就突然去世了。国王问莲花生大士:“为什么莲明公主的寿命那么短呢?”莲师解释说:“以前印度有一个国王,他有两个王妃,大王妃没有生孩子,而小王妃生有孩子,大王妃以妒忌心暗杀了小王妃的孩子,以此因缘,大王妃成为莲明公主时夭折而死。”无垢光尊者的身世传记中还记载:在很久以前,他是一个婆罗门的儿子,后来出家受戒成为比丘,平时专门念诵佛经。一次他相续中生起贪心,跟一个女人做不净行,毁坏了戒律学处,事后他非常后悔,一气之下吃了供灯的酥油,还恶口辱骂其他出家人,后来他又有点后悔,便以鲜花供养佛殿。因为毁犯戒律,他在许多世中转生为旁生;因为吃了供灯的酥油,在许多世中转生为饿鬼;因为恶口辱骂出家人,多次堕入恶趣感受痛苦;因为供养佛殿鲜花,一百次转生到天界。

  3、在因果面前,确实是人人平等,名声、势力、地位、财富都派不上用场,不管什么人造了业,都必定会在自己的五蕴身心上成熟果报。

  所谓的业因果,展开来讲广大无边,概括而言就是,众生所造的一切善恶业,无论多久都不会失坏,只要因缘聚合时,必定会成熟相应的果报。律藏中说:“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注5:此教证不仅在律藏中常出现,在《宝积经》等经典中也出现过。]。”这里所谓的因缘有两种:一种是导致果报出现的近因,这是比较粗大、明显的,我们的肉眼可以看得到;另一种是往昔所造的业,这是比较细微、隐蔽的远因,我们的肉眼看不到。

  比如一个人生病感受痛苦,也许就存在两种因缘[注6:是“也许”存在两种因缘,并没有说“一定”存在两种因缘,因为有些病的产生,既有前世的业力,也有暂时的四大不调等因素,而有些病仅仅是以暂时的四大不调所导致的。],一个是近的因缘,如吹风着凉、食物变质等等;另一个是远的因缘,如前世曾杀害、殴打过众生,造了种种恶业。

  4、在世俗中,有因必有果,这是不可否认的,但在胜义中,因和果都是空性的,只不过这样的空性并不妨碍如幻如梦的显现。这个道理很深,如果对中观、般若有所闻思,就会比较容易理解。

  在五蕴尚未达到无余之前,也就是没有趋入无余涅槃之前,业力不会成熟于任何外境上,只会成熟在心识所执受的这个身体上。也就是说,一切众生都被业力牢牢地捆缚,不被业力左右的众生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的。《佛说业报差别经》中说:“一切众生,系属于业,依止于业,随自业转。”《涅槃经》中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近代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说:“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律藏中也说:“无论是虚空,大海或山洞,住于任何处,无不受业果。”因此,只要造了业,就要感受果报,再怎么逃避也无济于事。

  5、在圆寂时,龙树菩萨说:“今日前往极乐刹,将来还入此身体。”太子害怕龙树菩萨的头和身体重新愈合,便把尊者的头拖到很远的地方,途中尊者的头被一位罗刹女抢走,后来由罗刹女作施主,在尊者法体和头所在之地分别造了两座殿堂。据说这两座殿堂之间的距离正在逐渐缩短,一旦这两座殿堂聚到一起,龙树菩萨的头和身体就会愈合,龙树菩萨也会重新进入此身体,弘扬般若空性,而且时轮金刚的军队也会降临人间,降伏一切外道,佛法将再次大兴于世间。

  6、大成就者贝若扎纳前世曾转生为鹞鹰,当时吞食了许多青蛙、毒蛇,后来在转为一个比丘时,也曾掐死过很多虱子,以这两种余业感召,他被擦瓦绒地区[注8:今四川省马尔康地区。]的国王关在遍满青蛙和虱子的洞里感受痛苦。《莲花生大师本生传》中记载:贝若扎纳首先被关在青蛙洞里,三天以后大师没有受到任何伤害,后来国王又将大师关在虱子洞里,这个洞里到处是密密麻麻的人虱、狗虱、羊虱,七天以后大师依然没有受到任何伤害。这时人们才知道大师是具功德者,纷纷在他面前忏悔,大师说:“这不是你们的错,这是我自己的业力现前,我前世当鹞鹰时吃过许多青蛙和毒蛇,当比丘时曾杀过许多虱子,所以现在遭受这样的果报。”

  民俗学-极乐愿文43笔记

  1、作为比丘、沙弥,除了可享用三清净肉或者自己死亡的动物肉以外,绝对不能享用亲眼见到、亲耳听到、怀疑是为自己或者完全为自己而杀的肉。对于施主或屠夫宰杀的肉,如果自己事先看到或听说,则必须制止,倘若没有制止而享用,则所有人都犯了十分严重的自性罪,并且出家人还犯佛制罪,而且这是为三宝而造的罪,其他罪的十万倍也无法与之相比。

  2、按照小乘的观点,三清净肉是可以食用的,《毗奈耶经》等经论中说:比丘、沙弥、优婆塞、优婆夷可以享用三清净肉。那什么是三清净肉呢?一是没有见到为自己而杀的肉;二是没有从可信赖的人处听到为自己而杀的肉;三是没有怀疑为自己而杀的肉。此外,自然死亡的动物肉以及经过三个市场的肉[注1:有些动物被宰杀后,在第一个市场没有卖出去,换到另一个市场卖,还是没有卖出去,最后到第三个市场被卖掉。按照小乘的观点,在第三个市场买来的肉可以食用,因为这肯定不是为自己享用而杀的。]也可以享用。除了这些以外的肉绝对不能享用,如果明知是不清净的肉却享用,会有严重的过失。

  3、当然,佛教徒可以享用三清净肉,这只是小乘经论的观点,按照大乘的观点,任何肉食都不能食用,也就是说,对于大乘佛教徒来讲,连三清净肉也不开许食用。

  佛陀在《楞伽经》中说:“大慧,我未开许任何人食众生肉,过去如是,现在如是,将来亦如是。大慧,出家众不得食肉。”从这个教证可以看出,以前在小乘里开许享用三净肉只是方便而已,因为既然“我未开许任何人食众生肉,过去如是”(即过去未开许任何人食众生肉),这就说明佛陀过去开许食肉只是方便开许,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开许弟子们食肉。

  《大般涅槃经》中说:“善男子,自此之后,我不开许声闻乘行者食肉。”这个教证说得更明白,佛陀实际上对声闻乘行者并没开许过食肉,所以从前开许食肉完全是方便说。《大般涅槃经》中还说:“所谓三净肉乃为方便众生次第入道而言,自此之后,一切血肉均不得食。”

  4、我觉得在大力提倡吃素方面,我们学院在佛教界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多年以来,有许多汉族四众弟子到学院求学,我们一直要求这些入藏的汉族修行人吃素,禁止他们食用任何肉食,在学院的影响和带动下,许多地方的修行人都纷纷戒荤吃素,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

  5、下面我们具体宣说杀生的果报。无论是以强、中、弱的贪、嗔、痴意乐杀生,哪怕杀害一条生命,也是使那一众生遭受剧烈痛苦,因此自己必定会遭受果报,这些果报大致可分为六个方面。

  一、异熟果:即转生于三恶趣。以强烈的贪心、嗔心等意乐杀生会转生到地狱中,以中等意乐杀生会转生到饿鬼中,以下等意乐杀生会转生到旁生中。无论转生到三恶趣中的哪一处,都将在长达一中劫或者人寿二百亿年的漫长时间内感受剧烈的痛苦。这样的果报想起来非常恐怖。

  二、感受等流果:假如从三恶趣中解脱,则不管投生在何处,都会因为往昔杀害众生,而使自己偿还五百次生命,并感受短命多病等厄运。

  三、同行等流果:投生为鹞鹰、豺狼等杀生的旁生,即使获得人身,也将转生为如往昔一样喜欢杀生的屠夫、猎人。

  所谓同行等流果,是以前世习气的等流,今生也喜欢做与前世相同的行为。

  四、增上果成熟于自身方面:因往昔使众生丧失威力、威严,今生自己也转生为无有威力、威严,极其衰弱、卑下之人。

  五、增上果成熟于外境:无论生于任何地方,那里都是十分贫瘠荒凉,并且经常遭受病魔、怨敌、强盗等的严重威胁,全部是活不到头的境域。

  六、士用果:犹如辛勤耕种必定会成熟果实一样,以杀生之因必定会圆满成熟痛苦的果报。

  民俗学-极乐愿文42笔记

  1、初学佛者首先要通过闻思认识罪业的体性,进而修习忏悔罪业之法,在清净罪业的基础上再渐次进修,这样才有修行成功的希望。

  2、戊三(对治愚痴之忏悔支)分四:一、以现行对治力忏罪;二、以厌患对治力忏罪;三、以返回对治力忏罪;四、以所依对治力忏罪。

  从根本上讲,罪业来源于愚痴,不知道忏悔罪业也是一种愚痴,因此愚痴的对治法——忏悔罪业极为重要。

  在忏悔法方面,藏地的许多高僧大德都一致强调四力忏悔,即通过现行对治力、厌患对治力、返回对治力、所依对治力来忏悔。四力忏悔法是一种非常殊胜的忏悔法,如果具足这四种对治力,则作已积集的一切罪障会无余得以清净,如《宣说四法经》中云:“若具足四法,作已积集障,无余得清净。”可见四力是忏悔的关键,能从根本上净除罪障,所以大家一定要通达这四法,在忏悔时必须具足四种对治力。

  3、白云禅师曾宣说过三种忏悔法和七种发心忏悔法。三种忏悔法是作法、取相、无生,作法是观想诸佛菩萨,并在他们面前诚心发露忏悔罪业,这和所依对治力是相同的;取相是认识到自己所犯的罪业,并对罪业产生后悔心,这和厌患对治力是相同的;无生是发誓今后再也不造罪业,这和返回对治力是相同的。

  七种发心是惭愧心、恐怖心、厌离心、菩提心、报恩心、平等心、罪性心,要以这些心来进行忏悔。在三法和七心中,间接包含了现行对治力[注1:按藏传佛教的观点,现行对治力具体包括修菩提心、观修空性、念诵佛号和密咒、读诵大乘经典等。]。因此,四种对治力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的窍诀,它并不是藏传佛教独有的忏悔法,只不过在汉地没有着重弘扬罢了。

  4、己一(以现行对治力忏罪)分四:一、忏悔自性罪;二、忏悔佛制罪;三、忏悔未认识之自性罪;四、忏悔未知就犯之佛制罪。

  庚一分二:一、忏悔一般身语意之恶业;二、忏悔身语意严重之恶业。

  辛一分三:一、忏悔三种身恶业;二、忏悔四种语恶业;三、忏悔三种意恶业。

  5、壬一、忏悔三种身恶业:父母为主吾等众,从无始时至今生,杀生偷盗非梵行,发露忏悔身三罪。

  以现世父母为主的我等三界一切众生,不只是今生今世,而是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于轮回中,在流转的过程中造了形形色色的罪业。在怙主阿弥陀佛面前发露忏悔杀生、偷盗、非梵行这三种身体的罪业。

  下面依次介绍身体所造的三种罪业。

  什么是杀生呢?以兵器、毒药、恶咒等手段故意断绝有情的命根,之后也没有丝毫后悔之心。

  《毗奈耶经》和一些论典中说,所谓的杀生,必须具足基、意乐、加行和究竟四种圆满,只有这四个条件都圆满,才会造下圆满的杀业。“基”是其他具有生命的众生。“意乐”分为两点:一是无误认定所杀的众生,如果本来想杀人,而错杀了牦牛,这样不犯圆满的杀罪;二是故意发起不间断的杀心(如果在对方命根断绝之前生起后悔心,则不会犯下圆满的杀罪)。“加行”是自己做或教他人做,使用器杖、毒药或者恶咒等任何方法杀害有情。“究竟”是断绝对方的命根。

  在造下杀生罪业后,如果有后悔之心,罪业也有清净的机会。按照严重的程度,杀生罪业分为极重、中等、下等三种。

  杀害父母、上师、阿罗汉等为极重杀罪,这在杀生当中是最严重的,这属于五无间罪[注2:五无间罪:杀亲生父亲、杀亲生母亲、杀阿罗汉、破和合僧以及出佛身血。],它的果报非常可怕。

  杀害入道者、破戒者以及其他的人为中等杀罪。入道者是指除了阿罗汉以外的圣者,杀这些圣者虽然没有杀上师和阿罗汉的罪业严重,但它的过失也是相当大的。破戒者毕竟是佛陀的随学者,他的身份与一般众生不同,杀他们的过失也很大。此外,杀人的罪业也相当重。

  屠杀旁生为下等杀罪。

  以上是从对境的角度安立杀业的轻重,如果从有境的角度而言,根据所依身份(即相续中受持的戒律)的不同,杀生的罪业也有轻重之别。堪布阿琼说,对于杀死一只虱子,一般的在家人只犯一个杀生的罪业;菩萨犯下的不仅是杀生罪,也会犯下杀母亲的罪业[注3:如果有人想:既然有杀母之过,那岂不成了无间罪吗?回答是,这并不会成为无间罪,因为所杀的对境并不是今生的生身母亲。];而密宗行者在杀生和杀母的基础上,还有杀本尊的罪业。可见,与前前相比,后后的罪业越来越重。

  6、因果是非常深奥的,唯有如来的智慧才能彻底照见,凡夫人以肉眼或者分别念再怎么观察,也无法完全揭开其中的奥秘。要依照佛经和堪为量士夫的高僧大德的教言来宣讲因果,这才是稳妥的做法。

  7、总的来说,一切罪业都是在三毒烦恼的推动下造作的,如《普贤行愿品》中云:“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杀生也是这样。

  为了获取肉、皮、麝香等而杀生是以贪心杀生。诸如杀死敌人是以嗔心杀生。诸如为了作血肉供养,或者为了塑佛像、建佛塔、供养上师而杀生,以及声称“杀猛兽无罪”等,这些都是以痴心杀生。

  有些人觉得:供养上师有很大的功德,所以杀害一些旁生没什么过失,而且我的上师很了不起,这些被杀的旁生是很有福报的。其实这是非常愚痴的想法,这会导致许多众生丧失宝贵的生命,并且上师和弟子都会染上严重的过患。

  8、按照《俱舍论》的观点,从作、积的角度,可以将业分为四种:作已积集业、作已不积业、积而未作业、未积未作业。杀生也有这四种情况。下面我们次第分析。

  一、作已积集罪。这是指亲自动手故意杀生。

  二、积而未作罪。即策划、协商、唆使别人杀生以及随喜他人杀生。与前面的作已积集罪相比,这种情况非常不值得——明明自己没有去杀,结果相续中却积累了杀业,犯下了与亲自杀生同等的罪过。

  总而言之,只要众人发心共同造业,最终每个人都会得到全部的业,这就是无欺的因果规律,所有的佛经、论典和传承上师都是这样讲的。

  三、作已不积罪。即本来无有杀生之心,但无意中误杀众生。当然,这并不是没有任何过失,还是有一些微小的过失,正因为这个缘故,佛陀在戒律中要求比丘在夏天必须安居,不能随便出游。

  《正法念处经》中说,有五种因缘,虽然杀死了众生,但是没有杀生的罪业:一、在走路时,无意当中踩死一些蠕虫、蚂蚁等;二、无意当中扔石头、铁器等,结果砸死了其他众生;三、医生在治病的过程中,为了利益病人给病人开药,病人因为这个药而断命;四、父母出于好心,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小心打到孩子的要害之处,结果孩子因此而断命;五、自己没有杀虫的心,但在生火的时候,有些虫飞到火中而死去。在这五种情况下,因为自己没有杀生的心,所以虽然断了众生的命,但是不会得杀罪。虽说在无有杀心的情况下不得杀罪,但从有些佛教的公案来看,即使无心杀生也有罪报。

  四、未积未作。如在梦中杀生。这种情况也没有大的罪过[注4:并不是完全没有罪,因为这会在阿赖耶中熏入杀生的习气;但因为没有真实杀害众生,所以没有大的罪业。]。

  民俗学-极乐愿文41笔记

  1、我们不管是想遣除痛苦违缘,还是想获得幸福安乐,都必须从根本上下手,也就是说,必须精进积资净障,方能离祸得福。

  2、首先,从远离痛苦违缘方面来说,必须从积资净障下手。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今时代,许多人为了暂时的消灾免难,而作厌胜、降伏、驱魔、火施等各种佛事,可是因为这些人往昔没有积累福德,唯一造恶业,以此感召了讨债的损耗鬼等恶魔跟随自己,这种业果以厌胜、焚烧等怎么能遣除呢?尤其是往昔与众生结下恶缘,欠了众生的命债,这些恶业一旦成熟时,必须以自己亲身感受痛苦来偿还,作再多的厌胜、焚烧等佛事也不一定见效。

  人们经常说“业河难挡”,佛经中也说:“业力犹如河主流,瞬间岂能挡业瀑?”确实是这样的,业力成熟时,就像大河的主流一样,它的力量非常强大,企图以暂时的方法阻挡果报的成熟是很困难的。

  人们遇到的违缘是各种因缘导致的。如果是偶尔的因缘,像四大不调或者鬼神不高兴而罹患疾病,这些可以通过作佛事遣除;如果是往昔的罪业成熟,这些违缘即使作佛事也很难遣除。

  3、在极乐法会中如何实地修持供养支。首先在前方的虚空中观想福田(与前面顶礼支的观想方式相同),接着观想供养三十七堆曼茶罗[注3:关于三十七堆曼茶罗的具体内容以及观修方式,可以参见《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将曼茶罗仪轨中的“供养大恩具德诸根本以及传承殊胜上师……”略加改变,变为“供养怙主阿弥陀佛及十方诸佛菩萨众,愿自他一切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祈请为利有情,悲愍接纳、赐予加持。”接着念三身曼茶罗——化身曼茶罗:“嗡啊吽,百数俱胝三千世界刹,充满人天七宝等财富,以及我身受用悉供养,愿获转法轮王之国政。”报身曼茶罗:“报身佛处大乐密严刹,具五决定五部供堆者,供养无量欲妙赞供云,愿获圆满报身之果位。”法身曼茶罗:“现有清净童子瓶佛身,大悲不灭法性游舞饰,供养持身明点清净刹,愿获殊胜法身之果位。”

  接着念七堆曼茶罗:“涂香鲜花遍大地,须弥四洲日月饰,观想佛刹作供养,愿诸众生行佛刹。”接着念:“嗡那曼扎拉波匝美嘎萨玛扎萨帕那萨玛耶阿吽。”然后念:“供养能喜善曼茶,祈愿菩提道无障,证悟三世佛密意,不迷世间不住寂,度化无边诸众生。”然后念三遍:“吾身受用及善根,一切真实之供品,意幻七宝瑞相物,本成三千世界中,十亿日月洲须弥,天人龙之诸受用,意幻供养无量光,为利我故悲纳受。”

  最后念诵三遍供养咒:“纳摩纳札雅雅、纳摩巴嘎瓦得、班匝尔萨抓玛达呢、达塔嘎达雅、阿哈得三雅桑波达雅、达雅塔、嗡班杂尔班杂尔玛哈班杂尔、玛哈得匝班杂尔、玛哈波雅班杂尔、玛哈波德泽达班杂尔、玛哈波德曼卓巴桑札玛纳班杂尔、萨瓦嘎玛阿瓦纳波效达纳班杂尔所哈[注4:云供咒注音:“得”读作Dei。]。”在念供养咒语时,要伴奏乐器或者播放音乐,同时内心观想以普贤供云来供养福田。

  以上我们讲完了七支供中的第二支——对治吝啬或贪心之供养支。

  4、最后是暂停偈:“我以无有烦恼清净心,正法财物供养善逝尊,依此供养以及二资道,愿诸众生获得正觉果。

  这是对供养支的一个总结,平时大家在作完供养后,可以念这个偈颂来回向发愿。

上一篇:民俗学-极乐愿文36-40笔记

下一篇:民俗学-极乐愿文46-50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