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经庄严

哲学-经庄严论12求法品49-50笔记

创建日期:2022-12-06

  哲学-经庄严论12求法品49-50笔记

  第49课笔记

  1、未行造恶者,惭悔欢喜境,厌倦作敌想,安置及诠慧。

  20、羞惭作意:“未行造恶者,惭悔”是指,根本没有行持波罗蜜多及没有圆满等持,作意悭吝劣道而行,称为下劣者或造恶者,如此惭愧后悔。

  21、喜境作意:“欢喜境”是指,平时行持波罗蜜多时,一心不乱欢喜对境,这种欢喜作意也称稳固作意。

  22、厌作敌想作意:“厌倦作敌想”是指,在行布施等波罗蜜多时,生起不愿意的厌烦心,要想到这是获得无上菩提的障碍,是怨敌,安住敌想,这是不厌作意。

  23、安置作意:“安置”是指,想到应当以宣说六度相关之法而救护众生,将所化安置于与之相关的经论中,当以菩提分品中所说来了知。

  24、诠慧作意:“诠慧”是指,相应众生各自根器的差别而传讲的智慧,这是了知世间人的相续,下文菩提分品中是了知出世间的真谛,是了知胜义。

  2、施等圆觉依,非自在天等,以无碍解知,二者过与功,随念积累喜,及与见大义。

  25、所依作意:“施等圆觉依,非是自在等”是指,了知布施等六度是圆满菩提之所依,而自在天、梵天等并不是获得菩提的所依处,即是所依作意。这是以具四依的智慧所生。

  26、思择作意:所谓“以无碍解知,二者过与功”是指悭吝等违品有成为贫穷等过失,对治等有与之相反的功德,以义无碍解了知违品与对治这两者有过失与功而作意。

  27、随念欢喜积资作意:以“随念积累喜”宣说,如此随念积累布施、持戒、安忍——福德资粮和智慧、禅定——智慧资粮及与之相关的精进,称为随念欢喜积资作意。

  28、见大义作意:以“见大义”说明,无分别智慧是究竟大菩提,布施等波罗蜜多是大菩提之因,波罗蜜多圆满而获得大菩提。为此见到它们是具大义。

  3、瑜伽无分别,受持欲值遇,断七颠倒执,获得之威力。

  29、瑜伽作意:“瑜伽”是指为圆满六度而修行止观双运。

  30、无分别作意:“无分别”是指,无分别智慧是能圆满波罗蜜多的方便,因此具有无分别智慧而行,称为欲求无分别作意。或者,加行时发愿“愿以无分别趋入波罗蜜多”,由此成就,称为欲求无分别作意。

  二资粮至无分别作意之间按次第对应菩提分品。

  31、受持作意:“受持”是指不忘失能受持波罗蜜多能诠法与义,即是受持作意,这是由陀罗尼力所生。

  32、遇缘作意:“欲值遇”是指,无论生于何处都欲求并发愿遇到圆满波罗蜜多的助缘——善知识等,是遇缘作意,这是愿。

  33、断颠倒执作意:“断七颠倒执,获得之威力”是指,对修行波罗蜜多,有七种颠倒执著,断除它的威力即是获得作意,以三等持及四法印能断除七种颠倒。

  七种颠倒执著:1法无有而执为有;2轮回法有过患执为常有等功德;3有功德的涅槃凡愚担心我断灭而视为非功德如深渊般。这三种颠倒执著的对治依次是空性、无愿与无相三等持,依此能断除它们。4有为法执为常有、5有漏执为安乐、6诸法执为我、7涅槃执为不寂灭四种颠倒执著的对治依次是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空性无我、涅槃寂灭四法印,依此能断除它们。

  如此一切作意能增长波罗蜜多界,从净信作意至爱乐作意之间六种的广说是对应信解、求法、说法、修行品、教授、随教六者。“所为意”对应方便品,“布施等六种,得力”对应度摄品中的六度,成熟有情对应摄事。“供养与依止,慈”,依照供依无量品中所述。羞惭至断七颠倒执之间,依菩提分法品中次第出现。

  4、再者,宣说稀有无稀有两种作意:稀有无稀有,各为四种想,于有情平等,现见大本性。

  以“稀有无稀有,各为四种想”说明:稀有想作意有四种,无稀有想作意也有四种,这些作意也能增长六波罗蜜多界。如是一切作意能增长十波罗蜜多界,按照结尾“十度因所生”等一颂所说而了知,于此不需要一一说明。

  若问:何为四种稀有想?

  34、稀有作意:(1)如功德品中以“自身持戒故”等说明,波罗蜜多难舍能舍想也是稀有,为了自己的布施而施舍或舍弃身体,如是为了戒律而施舍身体亲人等圆满,至无分别智慧之间。

  (2)长久稀有:于三大阿僧祇劫间行广大波罗蜜多想也是稀有。

  (3)虽行六度但不求自利今生回报也是稀有。

  (4)不求后世异熟也是稀有。其余差别,按论中所说也有转生种姓等四种。

  35、无稀有作意:四种无稀有:(1)诸如:种稻生稻是因果缘起规律,并不稀有,同样,行持无量波罗蜜多之因而获得无量功德菩提果也并不稀有。

  (2)如是将自他执为不平等而像利己一样利他,则是稀有,然而长久修行断除我想,视自他平等性者如自己一样利他并不稀有。

  (3)菩萨利益超胜普通众生的梵天、帝释等而受到梵天等供养恭敬,尚且不接受而远离贪心,思维如唾液般,又怎会求普通利益回报?因为是以慈悲众生而饶益,所以只是不求回报并不稀有。

  (4)不求异熟果也不稀有,菩萨不求世间异熟果,因为必定获得出世间三身无漏大乐的缘故。

  36、修行作意:“于有情平等”,是指对众生无有远近以平等心将他们安置于波罗蜜多中,是修行作意,这(在本论功德品中)以“于求无偏堕”等宣说。

  37、缘大本性作意:“现见大本性”是指,行六度时,唯一是利乐众生而无有丝毫损害事,菩萨以六相见到唯以利乐饶益有情的大本性,即是缘大本性作意,按照功德品中以“堪当作法器”等饶益的颂词及饶益方式以父母亲友等七种比喻所说。

  第50课笔记

  1、求他功德报,愿三及相续,为修佛说故,菩萨不住此。

  38、求报作意:“求他功德报”是指,将他人安置于波罗蜜多后,如果他人具足六波罗蜜多的功德,则菩萨会想这些众生实现了我的意愿,这些众生利益了我。仅是希求他众功德利益的回报,不求其余回报,是以众生具足波罗蜜多功德该有多好的想法而成熟众生,如果众生得以成熟,那些众生就是满了菩萨的愿。这就称为求报作意。将众生安置于波罗蜜多,如果谁具足波罗蜜多的功德,那就是回报菩萨恩德,其余任何回报也报不了恩,因为菩萨没有其余所求回报。这是以“不贪诸受用”至“如是报饶益”宣说。

  39、希求作意:“愿三”是希求作意或欲求作意,欲求什么呢?希求欲求希求或欲求一切众生究竟菩萨地、希求究竟佛地、希求利益有情这三种。其一,欲求从一地布施度圆满的布施地究竟至十地智度圆满而究竟菩萨十地;其二,欲求经过十地而获得究竟佛果;其三,欲求于菩萨位与成佛利乐有情,在本论中以“恒常增”等一颂宣说。

  40、相续作意:“相续”是指,行波罗蜜多并不是有时行持、有时不行持,而是如河流般不间断行持,即称相续作意,这是不失毁教授随教之义而实修,以“断畏真发起”至“佛子恒不失”一颂宣说。

  41、加行作意:“为修佛说故,菩萨不住此”,依佛所说而修行清净波罗蜜多,首先从发心起进行闻思至没有最终得佛果之间不散不舍精进修行波罗蜜多,即是真实加行作意,本论中以“无求之布施”至“坚稳真实行”之间宣说。因此“菩萨不住此”,虽行持布施等,但不求其果轮回受用,不住此世间人行境,这一句在《注释》中没有,没有对应何者,但我认为需要向上对应,请作分析。

  2、彼于衰兴众,不喜极欢喜。于修伪与真,不信及起信,不纳受作意,授记喜决定。

  “彼于衰兴众,不喜极欢喜”是讲不喜作意与欢喜作意。

  42、不喜作意:如果见到以波罗蜜多退失的下劣众生失毁波罗蜜多行为,则不欢悦,即是不喜作意。

  43、欢喜作意:如果见到增上广兴布施等行为的众生,则对他欢悦,即是欢喜作意。这两种作意在本论中以“贪受用”等两颂宣说。

  44、不信解作意:“于修伪与真,不信及起信”是指,对于形象上或伪装修行六度者不信,即是不信解作意。伪是指布施不清净或表面假装布施等,至智慧不清净之间。

  45、信解作意:对于修行真实波罗蜜多者起信,是信解作意。

  这两者依“幻化”等两颂所说。

  46、不纳受作意:“不纳受作意”是指,自他相续中如果出现波罗蜜多的违品悭吝等,则以具智慧的对治进行调伏而不纳受,即是不纳受作意。对此,依本论“具慧于诸地”等一颂所说。

  47、欲授记作意:“授记”是指,欢喜或欲求获得如来授记说“善男子,你一旦圆满波罗蜜多后成就无上菩提佛果”,即是欲授记作意。或者,八地时获得授记,因此欲求获得八地。如何授记呢?依“以行人时别”等三颂所说。

  48、欲得决定作意:“喜决定”是指,欢喜或欲求获得安住决定地作意,它有欲求受用决定、欲求投生决定两种,其一,一地获得布施度圆满,具有一刹那间现见百尊佛陀、震动一百刹土等十二种百数功德,地地增上,至智度圆满十地时,获得不是语言、心识行境等同刹尘数之间的威力不可思议的自在与精通五明自在。欲求投生决定,是指得十地后希求证得一生菩萨。本论以“具慧一切时,生圆满”等一颂半宣说。

  3、现见后世故,入心观平等, 以入殊胜法,认定自胜故。

  49、趋入作意:“现见后世故,入心”是指,以现见未来后世的缘故而作意趋入,也就是指,现见如果发菩提心欲求无上菩提,则无论转生何世都要行持波罗蜜多后,今生以相续趋入六度的心态或作意行六度行,现见它的等流果后世也入波罗蜜多的缘故如此思维而趋入波罗蜜多。

  50、平等作意:“观平等”是指,思择我持续修行波罗蜜多与其他菩萨身语意平等即是思择平等作意。

  51、胜取作意:“以入殊胜法,认定自胜故”是指,行持殊胜道六波罗蜜多而获得菩萨地及佛地果位,以趋入殊胜道法果法而认定自己比包括声闻、缘觉在内的众生超胜。

  4、十度因所生,此等善作意,是为能恒常,增长菩萨界。

  如此缘于十度或以它们所摄的法之因所生的这些善妙作意,恒常能增长菩萨相续中十波罗蜜多界。

  后面这三种对应宣说无疑所应为、恒常所应为、度胜或为主的五颂。这以下没有宣说作意,在功德品法、谛、种姓、乘四种安立已经包括在求法等中。

  在它之后是菩萨赞,行为品之相至地之间仅仅是道的阶段,果法的颂词是菩萨的功德,因此作意不需要单独对应这些,因为上面涵盖的缘故。从“得因”至“欢喜作意”,直至“胜取作意”之间内部的一些类别没有分别计算,只是总的有五十一差别作意。

  这所有作意能增长波罗蜜多界,也视为如同本论上下品的纲要一般,“得因”等七种,也总摄了从皈依至菩提品之间的十品(藏文是十品,但实际皈依至菩提之间有八品)意义,“得因”讲种姓,“所依随念彼”,包括道的所依发心内所依与受发心的对境或外所依三宝后皈依,“依菩提”,归摄真如及菩提,剩余四者间接摄集威力与成熟,很显然,尽管没有按品的次第对应,但意义具全。

  它以下至信解等有相应次第,上面已经解说。

  5、己三、宣说寻求之分别:增胜意乐大,许坚稳求法,有断无所断,如是得自在。

  如何寻求所说教法与所悟证法,分别分析以十三种差别宣说,异生位,从闻思妙法开始至世第一法位之前求法,能增长解脱的种子,故谓“增”。

  信解行世第一法位,获得法门相续等持开始,一地至七地间,称为具殊胜意乐,因为证悟二无我并获得自他平等之心的缘故。

  八地至十地之间的证法,称为大,因为获得了无分别任运自成的智慧。如此由证悟分的三种差别,承许是坚稳菩萨的求法。

  再者,那些菩萨于世第一法之前信解行地,有所断违缘,意乐不稳固,以善恶伴改变,没有断除二障;一地至七地间,无有所断违缘法,无有违缘;八地至十地间的证法称为自在,因为无分别、神通、清净佛土任运自成获得自在的缘故。如此是从所断方面的三种分类。

  6、菩萨之寻求,无身有得身, 圆身多我慢,细慢无我慢。

  再者,菩萨的求法,从获得角度而分有四种,异生资粮道、加行道忍位之前,没有获得法身同类因无分别,因此无有法身;世第一法位断除所取能取而证得法身的部分,由此称为有身,这是《大疏》中宣说的。

  也有些人说,信解行中资粮道之前无身;大资粮道获得法相续等持,于四加行道次第证得随同法身之因无分别智慧,称为有身;一地至七地间获得现量见到谛实义的有勤无分别智,证得法身;八地至十地间无分别智慧无有功用任运自成,为圆满身。

  再者,有无我慢也分三:世第一法位以前异生位,我慢占多部分,一地至七地间称细微我慢,因为断除了遍计部分,从二地起也不同程度断除了俱生部分。八地至十地间无分别智慧完全成熟,因此承许无有我慢。

  7、己四(求法之果)分二:一、成就功德;二、断除所断。

  庚一、成就功德:坚稳法有色,无色相无疾,神通之财富,无尽法为因。

  坚稳者的求法之果,有色身体与非有色心依次成就色的功德三十二妙相及其分支八十随好,因为以闻思修法而成就相好;如是非色受想行识四蕴,无有贪嗔等烦恼疾病的因也是法,因为了知法后实修能永久寂灭见修所断一切烦恼;获得神通财富也依法而生;即使无余涅槃但是力等功德无尽也是由精勤正法所生,为此求法并实修而获得有色功德、非色功德寂灭烦恼之疾、富有、无尽四者的缘故。

  《梵天请问经》中云:“若具四法,则菩萨成就求法。四法者:稀有故作珍宝想;为无病之因故作药想;富有神通故作宝珠想;无尽之因故作涅槃想。”

  所谓的正法,除偶尔时间外难以值遇,如果遇到,则意义重大,所以就像珍宝一样能满足所求,此处,如美妙清净珍宝般的相好在世间也是稀有罕见,因此于法作珍宝想;如同依靠药能除病一样以正法甘露能止息其余药无法治愈的烦恼疾病,对它作妙药想;世间宝珠少之又少,有穷尽毁灭,而依靠正法能获得神通等圆满威力无尽的大财富,因此作宝珠想;正法是能永久灭尽生死等一切痛苦的对治,获得永久安乐,是无尽寂灭清凉安乐善妙的本性,当作涅槃想。

  8、庚二、断除所断:有无与增损,一多自差别,如名如义执,佛子真应断。

  求法所应断除的十种所断是什么呢?

  《般若经》中宣说的证悟真实的违品十种散动分别念:“佛子求法,有、无、增、损四分别,如是分别一、分别多或异、分别诸法自体性、分别彼之差别、如名分别为义、如义耽著为名,这十种分别,从了知法义角度真实应当断除。”

  《般若十万颂》中云:“菩萨,明明有同时,菩萨真实不随见。”

  所谓空性之义,执著诸法在名言中不存在,即是断空,因此是所遣,依他起缘起显现存在,胜义圆成实法性中存在,是对有真实分别为真实有,因此不是边,遣除无边,菩萨以所谓“依如有”而宣说名言缘起显现补特伽罗有。

  但是,异生凡夫遍计那样执为人我存在,则是有边,因此说能遣除它的对治,菩萨真实不随见。补特伽罗虽然显现,但所谓我的有实法不存在,因为我与蕴既不是一体也不可得异体,依此说明人无我。

  这以下是讲法无我:遣除增益与损减边的对治,色以本性而空,非以空性而空。色等诸法虽然显现,但其本体不成立,故称本性空,仅以宣说色遍计而遣除胜义有的增益。

  “非以空性而空”,遣除损减空性圆成实无有,没有善加鉴别有无而执为一切不存在,是损减之见。

  念及这两种情况而说“非有亦非无”遮破二者、无有任何承许,而随随便便破一切,则承许是此宗特别所破的前宗。分别一体的对治,所谓“色是空者彼非色,是色者彼非空”,是指色等有法与法性空性。

  遍计与圆成实也不是一体,前者是经不起观察迷乱心之境,后者是经得起观察未迷乱心之境。

  分别异体之对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显现有法或所取能取,安住真如空性中,而除它外另行无有所谓的空性,如火的热性,因为那些法的自性就是空性。

  如《解深密经》中也说:“行界胜义相,远离一异相,分别一异者,彼者入非理。”宣说了承许一体、异体各有四种过失。诸如分别瓶子自本性及分别瓶子无常的差别法这两者的对治,“色者唯名”等,仅是以名称表示安立,除此之外无有任何义自本体有变碍及领受等、地坚硬、水湿润等法相或体性或自性。分别差别之对治,按照所说的色亦无生,亦无灭,非染污亦非清净等一切法如此类推。

  胜义中法无有任何本体也无有其生等一切差别。当说瓶子的名称时,人们将名、义混合依名分别义,义为瓶子等事物,如是分别为名称的对治,所说“名称是虚妄”等,名义二者本体虽然无有关联,但人们为了知道那个事物而暂时表示,凡夫依名执义,当见到事物时,如事物一样执著说这是此名称,这是凡夫的分别心增益为名义,真实中不成立任何所诠义,由此能诠名称也不成立,诸法以名称不可诠说,远离名称,所以说虚名也不可得。

  9、己五、以宣说求法殊胜而摄义:慧善依勇勤,如实求二法,恒成众生师,如海满功德。

  具足缘于本品所说深广诸法的智慧及波罗蜜多方便的广大善根,求法依靠无有懈怠怯懦及迷乱的勇猛精进,通过无误如实决定或真实证悟而寻求世俗、胜义所摄二谛法。

  按照安慧论师的译文,“缘具二谛法”。如此求法,恒时成为众生的导师,因为无误为他众传讲善说之法,菩萨如大海中盈满水与珍宝般,相续中充满道法果法的功德。

上一篇:哲学-经庄严论12求法品45-48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