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60课1-8
第六十课:希有堪布之行为
一、觉受不是功德增上的判断标准
虽然我们在课上从文字上对教言做了一些解释,但在平常修行过程中,应该将所学的一切内容集中到自己当前所修的法之上,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也一直都在讲解,无论是闻、还是思或者修行,目的都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因此,在我们当前的修学过程中,应该把闻思修三种智慧纳入一法中,即用于对治自己的烦恼之上。
判断自己是否在对治烦恼,该以何作为标准?就以时时观待自己内心的贪嗔痴烦恼有多么减少,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有多么增上作为标准。当然,有时在修学过程中,难免会对各式各样的觉受有些执著。但要记住,觉受不一定是真正的见解,在见解增长过程中,可能会有觉受也可能没有觉受。也就是说,不是必须要觉受才是有见解。
记得往昔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曾经在讲法期间说过一个公案。他有两个不同的弟子,其中一位弟子在修行过程中,对于各式各样的感受非常强烈,甚至每天都能讲出很多觉受;但另一位弟子,在修的过程中基本上没呈现过什么觉受。最终,两人所证悟到的见解没有丝毫高低差异,并且临终时,两者都消融于法界而成办解脱。
这也充分地说明,有觉受不一定是真正的见解;没有觉受,也不一定没有见解。因此平时对于自己的觉受万不可过于执著。如果觉受不能作为功德是否增上的判断标准,该以何为标准?就以自己贪嗔痴烦恼是否减少,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是否增上作为标准。用世间话语来说,就看看自己的性格有多少改善。这才是最客观的判断。
二、信仰佛教令我们坦然面对今生与未来
我常常告诫刚入门的信众:“如今你们能进入佛门是一件非常正确的事。我们暂且先不讲解如是修学未来能往生到何处,仅仅就眼前来说,也是必不可缺少的。”
由于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如今这个时代的众生,无论是家庭还是事业乃至包括身体在内,往往会有很多不如意的显现。我相信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没有丝毫烦恼,这也是凡夫最大的心愿。当然,也有很多人说,只要是生活,有烦恼就是很正常的事。要记住,如果有烦恼不去调伏,是凡夫的正常;如果懂得如何调伏烦恼者却不去调伏烦恼,对修行者而言,就是最不正常的。因此,从今生的利益来看,进入佛门真是必不可缺的。一旦内心具有了佛法的背景,不仅现实生活中自己的事业会蒸蒸日上,家庭越来越和谐,甚至自己的身体也会越来越健康,这就是信仰佛教给自己带来的今生利益。
从另一角度来说,我们当今信仰佛教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今生的事业顺利,身心健康,家庭幸福,正如莲花生大师曾经说过:“今生的时间越长也是稍许个月,未来的时间才是无量的。想在来生不遭受任何痛苦,现前就要进入佛门精进修法”,因此对一个真正修行者来说,眼前所拥有的一切既重要也不重要。因为,我们的余生可能只有短短几天、几个月,最长也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一旦人生到达终点,眼前所享用的一切都结束了。因此,无论你现前的身份是什么,都必须把修行放在第一位。即便你当前的福报不够,日常可用于修行的时间并不是很多,但内心想要修法,想要与佛法相融的正念时时不能忘失。
我常常和身边的人说,虽然很多时候内心也会如是去想,但能否时时保持这种想法不动摇?不可能的。因为凡夫的内心会不断变化。可要记住的是:一旦死亡无常降临到自己的身边,当下所拥有的一切都已经没有丝毫之利益了。
记得当时在我的家乡,有一户经济条件不错的家庭,家中有两个兄弟。有一天,兄弟中的老二去世了,他们家就请我过去为他做超度。当我走进屋子,坐上法座看到眼前横躺着的尸体时,内心不禁在想:这个人从小到大都一直忙忙碌碌于眼前的利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今家中房舍广大,牛羊众多,家庭财务丰盈,可如今躺在那里,身上只有盖着的三尺白布而已,难道这就是他活在世上的最大价值,最终目标么?当然不是。可如果不是,他生前所成办的一切,对今天的他来说,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可能很多人不以为然:“人生不就如此么,活着的时候有所追求,去世时也如同千百年来的无数众生一样,双脚一蹬,撒手人寰即可,难道这不是人间的规律么?”也许可以称之为规律,但这种规律也只能称之为迷茫者的规律。如今我们作为明智的修行人,可不能再随顺这些业障沉重,内心迷茫的人所定下的规律而行走,认为人生就这样走到尽头即可。可能现在你会觉得这样过一生很轻松,但真正面对无常时,恐怕并非如此。因此,我们从今天起就必须面对现实。正如前面所讲解般,我们的内心时时都会变换,若不能一直保持正念,一旦无常降临,一切都来不及了。所以,从今天起就要有所改变,精进修法。
三、忆念无常精进修法
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在死亡与未来面前获得自在,而这也是我们最重要的目的。毕竟无论今天有多么大的烦恼,身边还是会有许多亲朋好友想方设法予以帮助,即便没人帮助,随着时间流逝,烦恼也会逐渐变淡,最终都会得到解决。但在死亡面前,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
许多人觉得:往昔也不是没有碰见过这样的人,但他们在死亡面前咬咬牙不都挺过去了么?请问你能感受到他临终时内心的那一份痛苦么。除了他自己默默地承受之外,谁都无法感受得了。过两天当我们面对死亡时也是同样,无论生前的物质条件有多么优越,社会地位有多么高,权位有多么大,死亡面前都一样脆弱。
想要改变这样的结果,从今天就要开始从事善行。平常不仅要听闻历代高僧大德的教言,还要在众多具德上师座下听闻各种教法,将所理解的一切教言纳入心相续中做思考,并且将自己所了解的教义纳入到修行之中,即闻思修三种智慧必不可缺少。上节课我们说过,闻思修三种智慧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平常也应该如是行持为妙。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自己已经听过很多讲法,如今也多多少少在从事一些善行,应该可以了吧。要记住,修行必须要懂得次第道,何时能够成办佛果,还需要观察自己的心力如何才能知道。每个人天生心力就不同,如果进入佛门后,随顺自己与生俱来的心,修到哪里算哪里,可能还是有些不够。想要成办解脱,就要尽量改变,提升自己的心力。当然,如果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心力实在无法改变,但平时都能顺着自己的心力保持修行,也非常不错。
现前自己的心力如何,就要反观自己对于即生成办解脱的愿望有多大。如果今天从事一些善行的发心是希望自己今生播下一些善因,等待未来的未来能够成熟果实,在这样的心力基础上,今天你所做的每一件善行都非常了不起。但如果你已经知道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乃至轮回过患和业之因果,因此想到的是今生必须要成办解脱。虽然自己现前所拥有的智慧及福报并不是很圆满,但相信历代传承祖师所赐予的一切教法能改变这一系列不足,而且今生已经遇到了殊胜无比的法门,这些都充分地说明自己具有相应的条件,因此即生成办解脱就是自己最大的心愿。如果是具有这种心力者,修行过程中也懂得相应的次第道,知道先怎么修,后续逐渐怎么修,最终可以实证什么样的见解,解脱就不再遥远。
四、法与根机必须相应
如今在汉地,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修行人比比皆是,但真正按照次第道修行者却很稀少。很多人都是根据自己对文字内容的理解,或者在某位导师座下听闻的一些指导教言就开始修行。当然,我们不否认这样的修法具有功德,但仅凭这些就想成办解脱还是有些不够,还要知道法与根机必须相应。
如果修的法比较低,而自己的根机较高,则修行过程中,总是会觉得见解无法增上;若法太高而根机太低,又会感觉自己怎么也无法做到,即便从文字上有所了解,最终一切见解也只能变成伺察意之见解,功德等多方面内容还是不够成熟。这些都是法与根机不相应的缘故所致。所以,我们现前必须要做到法与根机相应。
举个例子。父母都是先带孩子去上幼儿园,然后去读小学、读中学、读大学等,没有父母会直接把孩子送去读中学或者大学,因为那时小孩子连字都还不认识,怎么能阅读理解深奥的论文呢?不可能的。即便他去的是很好的学校,遇到的是很有名的教授,对于这个小孩子也没有一点点帮助。修行也同样一个道理,如果将修学次第颠倒,直接修学高深的法要,以为这样成办解脱就更迅速一些,可能么?不妨先问问自己,能做得了么?
比如我们在讲解上师瑜伽时,首先讲解的是外相上师相应法,然后逐渐讲解内相上师相应法和密相上师瑜伽,这是从总体而言的次第道。在讲解具体操作过程当中,我们会从调伏烦恼的角度先讲解剖析调伏妄念,再讲解直视调伏妄念,最终讲解安住调伏妄念。如是宣讲的真正目的,相信在座很多修成熟口诀法的弟子都有一定的了解。因为在前面意识转为道用基础没有扎实之前,后面智慧转为道用是很难做得到的。就好比在你见解没有赤裸的前提下,想完全超越思维,超越起心动念的范围,直接寻找一门见解是不可得的。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按照次第修学,对成办解脱有多么重要。
当然,各个导师宣讲的风格千差万别,这一点我们并不否认,但我们也要从总体角度当中理解其中的理趣。无垢光尊者曰:“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演说之词聚亦广大。”无论其他导师如何宣讲,我们都不能诽谤说这位导师的宣讲方法是错误的,因为这位导师的说法可能只是与你现前调顺烦恼的修学不相应,但不代表与其他人也不相应。
比如很多人都会听到有些导师说,修禅宗或者修密宗,就必须在直指心性的前提下修行方可见性。这种说法是否正确?针对末法时代业及烦恼沉重的你我来说可能不符合,但对于根机条件优越殊胜,比如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六祖惠能大师以及榜麦彭贡波老人这样的上等根机者而言,这样的说法是非常合理的。从众多关于禅宗及密宗中历代高僧大德如何成就的文字记载上就能知道,他们并没有经过很多次第修行程序,也没有花费很长的时间,当下就能明心见性,因为他们根机很高,前提条件非常优越。但我们并不适合这样的修法,因为我们是次第根机者。
如今汉传佛教中也有很多法师们认为,藏传佛教密宗确实非常殊胜,但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修学密宗很难得力,因为与你的根机不相应。我相信,具有这样想法的法师可能不是很了解密宗,甚至可能从未接触过密宗,对密宗的理解可能也只是一种道听途说。密法虽然是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但针对次第根机者而言,还有一种教授称之为方便教授。但很多导师不懂得这些内容,所以才张口闭口地说:“密法很殊胜,但末法时代众生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做不到,所以平时念佛求往生是最安全也是最相应的法。”这种说法针对相应的根机者而言,当然是正确的。但我们不能说,这样的说法适用于所有的修行者。所以,对于这方面的道理要多去了解一些为妙。
五、解脱四个要点
我们这次讲解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这部教言,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宣讲佛法解脱的理趣,字字句句都要铭记心中。在学习教言过程中,可以从内外缘起两个角度理解:从内在缘起来说,上师的教言会为我们今后调顺烦恼起到很好的辅助;从外在缘起而言,当面对各式各样的显现乃至各式各样的谣言时,我们能够明辨是非,不会随顺别人的说法而走到偏袒的路上。这就是我们学习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殊胜教言的原因。
当然,解脱教言众多,无论哪部教言都很殊胜,但教言卷帙浩繁,而现前我们的智慧却不够广大,难以一下子接受那么多的道理;而且众生根机高低不同,如果教言过于简单,面对只是针对某个根机讲解的教言,我们也不知道是否适合自己,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得稍微复杂一点,能够满足自己根机要求的教言。而我们现前学习上师的这部教言就最符合要求,这也是我们一直提倡学习这部教言的原因。
从前面讲解法与根机相应的角度来说,学习这部教言也非常重要。我们的修行要点主要有两个:观察修和安住修,也称之为通达方便、认识智慧。但我们不仅需要了解这一系列的方便以及智慧,还要在实际做的过程中善巧一点。因为修行不能成为一种教条性,被限定在某个方框中,否则就会觉得即便今天的修法不错,但在对治烦恼等方面还有很多缺陷。这就是由于修行不够善巧的原因造成的。
我们说过,妄念起现程度本就不一样。比如上午妄念多,下午就不一定有很多妄念;早上觉得很清明,下午可能就不会觉得那么清明,甚至妄念非常炽盛。正是由于妄念起现的程度不一样,因此在调顺烦恼上何时需要方便,何时需要智慧,就需要善巧灵活一些。
因此,无论是修学成熟口诀法还是上师瑜伽导修,都要时时铭记三个要点: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当然,解脱四个要点的第一点就是传承法脉清净而具普遍之信心,主要讲解的是根机,但如今作为密宗弟子,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已经具备这些条件,而以上讲解的三个要点也是为了培养这一条,因此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三者非常重要,务必牢记。
六、极乐世界在清净心之中
可能有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其他导师一到某地就会聚集很多弟子一起供水供灯,或者开几天法会,甚至安排几次灌顶,至少也会带着大家一起去放生,做一些火供等活动,为什么自己要天天坐在这里听导师讲这么多的道理?
当然需要。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曾经说过,所谓初次进入佛门并不是仅仅指刚入门者,在没有完全实证心的本性之前都叫做初次。因此上师教诫:“初次进入佛门时,不要急于做很多事,而是先要知道该怎么去做。”俗话说“亏本的买卖不做”,如果付出很多代价最终却没有什么收获,这样的付出有什么意义?
修行也同样一个道理。我们今天进入佛门并不是为了凑个热闹。如今世上可以凑热闹的地方那么多,何必还要进入佛门去凑热闹?我们进入佛门也不是打发时间。时间本就走得很快,年轻时都希望自己快点长大,可是当年龄越来越大时,又希望时间可以慢慢走,不要太快。因此,我们都觉得时间已经走得很快了,本来就没有那么多时间需要打发,现在更不需要进入佛门去打发时间。
我们进入佛门最远大的目的就是成办解脱,而想要成办解脱,首先必须知道何谓解脱,解脱到底在哪里?在我们初次进入佛门时都知道佛教中有一处殊胜之地名曰西方极乐,那里非常繁华自在,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而且也没有烦恼,如今所有努力行善的目的就是为了未来能够往生到这样的地方。但现前由于懂得的道理越来越多,都已经逐渐开始认清西方极乐世界并不在某一个据点上,而是在清净心之中。
惠能大师曾经说过:“一心向善者,西方极乐世界即在眼前。”这也是告诫我们,西方极乐世界不在某个地处,而是在清净心之中。也正如华智仁波切曾经所言:“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心乃诸法源,调心佛善说。”当自己内心清净时,所呈现的境就是极乐世界;当内心不清净时,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三恶趣。释迦牟尼佛也说过:“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调伏自己的内心是佛教的宗旨。这些充分地说明,无论我们用“解脱”还是“西方极乐世界”乃至“成佛”等名词代替,实际上都是在调伏内心,因为西方极乐世界就在清净心之中。
既然西方极乐世界在清净心之中,今天的我们要如何寻找?清净心当然要从对治烦恼中寻找。如果想通过去往某一个地方寻找西方极乐世界,恐怕你永远找不到,即便你找到了繁华的地方,但由于自己内心没有清净的缘故,仍旧时时处在烦恼老巢之中。
举个例子。如今有很多家庭从郊区迁到城市。以前他们在郊区的家可能是个小院子,但搬到城市以后住的是高楼大厦。第一次住,内心会有一种新鲜感,毕竟和以前郊区的住宅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住进高楼大厦后难道就没有烦恼了么?可能不仅有烦恼,甚至比往昔还更沉重。这也意味着,显现不能改变我们的内心,不能令我们时时快乐,也就是说内心烦恼沉重,在内心没有清净前,无论去往任何地方都充斥着烦恼。
正如《二观察续部》中说过:“内心没有得到清净之前,西方极乐世界也和地狱一样;一旦内心清净,地狱也是真正的光明刹土。”以前藏传佛教有一位高僧大德曾经说过:“无论我住于什么地方都是西方极乐世界。”这不仅仅是他的一种净观,而是他的内心已经真正呈现出了西方极乐世界。因此净土就在调伏内心中。
七、修行从改变内心开始(一)
我常常告诫弟子,不要太过敏感。因为敏感本身就是一种执著,这种执著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痛苦。
比如我面前有一个杯子,如果你是一个过于敏感的人,一进房间就会与这个杯子较劲,这个普通的杯子会给你带来极大烦恼,只要我没有拿走这个杯子,整堂课你都在烦恼之中,但这个杯子没有任何过失,所有烦恼都是由于你太过敏感、太执著的缘故所致。如果我把这个杯子放在前面,你觉得非常轻松,尽管这个杯子一直都在,但由于你不敏感、不执著,它就无法对你产生任何影响。也就是说,当内心清净时,即便面前显现的是怨敌,你的内心也非常快乐;但是当内心烦恼沉重时,虽然前面是至亲,你还是会觉得非常烦恼,因为一切都取决于自己的内心。
常常有人说,最近一段时间非常烦恼,想去某个地方舒缓一下。我不知道你要去的这个地方能否让你缓解烦恼,但我相信,你终究还是要回来,而彼时烦恼仍旧存在。想要真正对治自己的烦恼,就要先去对治自己的内心。
也有一些居士说,从家庭的角度来说,有时觉得家庭很快乐,有时又觉得很烦恼。快乐与烦恼是同一个人,为什么有时有一种新鲜感,觉得很快乐,有时又会觉得很烦恼?因为人都喜欢一种新鲜感。我常常给居士们开玩笑说:“人间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能面对新的事情。”但这里所谓的新,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比如我们今天所在的这个佛堂,很多人第一次来,觉得这个佛堂非常宽敞明亮,坐的地方很柔软,感觉非常舒适。可是过一段时间,内心就会发生变化。就好像每次家里新添一样物品,最开始的几天感觉非常开心,因为外境发生改变,也临时影响改变自己的内心,但这种变化不会长久。只要你的习气还存在,随着时间的流逝,新鲜感就会逐渐失去。所以我们现前想令自己的内心永远快乐,就要去改变它,而不是去改变外境。
现前有很多人喜欢到外面去旅游,想要出去旅游的目的也各种各样。有些可能觉得生活太烦躁,社会节奏太快,竞争太强,内心难以忍受并产生很大的烦恼,因此只要有一点点闲暇的时间就想到外面去旅游散心。因为旅游过程中,可以通过外境改变自己的内心。外境真的能改变自己的内心么?暂时可能会的,但长期改变是不可能的。当你旅游回来回到从前的“我”时,内心还是会有类似的烦恼,因为你的内心根本还没有改变。
因此,如今我们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就要从根本上去做改变,若能做到改变根本,则时时刻刻都在和谐之中。无论是面对自己的家人还是面对怨敌,都会觉得非常亲切。但倘若内心不做改变,亲人也会像怨敌,而内心也会越来越觉得烦恼。所以,想要改变外境就要从改变自己的内心开始。
可能有些人觉得,这样的修学好像没有什么创新。要记住,有些地方需要创新,但有些所谓的创新不道德也不值得提出,所以在这上面,还是要懂得取舍。总的来说,改变自己的内心是必不可缺少的,也是我们修行的真正目的所在。
八、修行从改变内心开始(二)
既然改变自心是修法的目标,那么改变内心的特点以及标准是什么?内心是否清净的标准用世间的语言来说,就是性格越来越调柔。往昔烦恼沉重者,现前内心烦恼越来越少,身心越来越调柔,就充分地说明修行已经取得了进展。如果只是口中声称自己每天念诵了多少遍心咒,多少遍经文,从事过多少善法,而烦恼却依旧炽盛,只能说明你离西方极乐世界的距离越来越遥远。
难道持咒诵经不算行善么?要记住,如果修行不能调伏内心,即便看上去是一种善行,实际也只能称之为恶。阿底峡尊者曾经说过:“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指的就是不遵照法规去行持,只在表面上做出一个修法的形象,就不能称之为善。无垢光尊者也曾经说过:“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我们当前所行持的一切善法,无论是身行善、语行善还是心行善,如果没有起到调伏内心的作用,所做的一切善行都只能称之为非法而不能叫正法。正法与非法之间的差异在于自己内心改变了多少,而不在于做了多少。《普贤上师言教》中《功德藏》云:“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相大小”,指的就是这个道理。希望在座每一位弟子,都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
很多人问我,由于自己个人福报不具备的缘故,如同其他修行人一般,天天独自坐在家中念诵打坐的时间非常少,这时该怎么办?我想,只要能时时关注自己的心,你就是一个很好的修行者。很多人都会追求各种闭关,但要知道的是,所谓的闭关,闭的不是身关。即便将你的身体限制在某个地方,但是你的内心还是不断往外跑,只能说明你还是没有闭关。因为闭关的真正目的不是要把身体关在哪里而是要把心关在正法之中。也就是说,所谓的闭关,闭的不是身关而是心关。因此,平常要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
我相信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什么叫取、什么叫舍,因此观照内心就是该想的要想,不该想的就不要去想,这就叫闭关。有些人可能又会疑惑,自己没有念诵很多咒语也可以么?要记住“凡夫口诵,圣者心行”,凡夫通过口中念诵对治自己的内心是初步阶段;而时时观照自心,从根本上改变才是圣者的行为。两者相较而言,你觉得哪个更殊胜?当然是后者。比如你已经在读大学了,但是你以前没有读过幼儿园,还有必要重读幼儿园么?不需要了,因为大学教授的知识已经含摄了一切。同理,根本上已经调伏后还要着重于支分么?不需要了。时时观待自心的道理也正是如此。
所以真正的修行并不是观察自己在心情平和的时候,内心有多少清净,而是观察当烦恼生起时,能否第一时间令自己内心清净下来,这才是一个真正修行者该有的修为。我相信,当没有意外发生时,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但是发生了不如意的事情以后是否还能如此,就不得而知了。甚至有些修行人还会将金刚萨埵心咒作为自己行持恶事的一个助伴,比如做了恶事以后就会说一句“嗡班杂儿萨埵吽”,因为他觉得有了"嗡班杂儿萨埵吽”这句咒语就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了,最后都能清净业障成为善良的人。但要记住,我们现前要做到的是,当恶事发生的第一瞬间不随着它而行走,才能称之为真正的修行者。
这就是口诵与心行之间的差距。口诵只是一种外相上的方便工具,真正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因此,时时关注调伏自己的内心是非常客观的道理。无论从那一个角度,无论是谁都不会遮破谴责。尤其现实生活中,更是从未离开过这个道理。很多人由于不懂得其中的道理,不能在平常的修学中抓住根本,从而无法在根本上用功,总是看上去做了很多善法,最终却没有多少改变,所以,时时调伏自己的内心非常重要。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