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经庄严

哲学-经庄严论14修法品54-56笔记

创建日期:2022-12-07

  哲学-经庄严论14修法品54-56笔记

  第十四 修法品

  经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3-6品)+丙三、所思维(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丁二、宣说正行

  丁一、宣说前行=戊一、信解品(11品)+戊二、求法品(12品)+戊三、说法品(13品)+戊四、修法品+戊五、教授随教品;

  戊四、修法品=己一、总说(225)+己二、别说+己三、摄义(235)

  己二、别说=庚一、修行顺缘(227)+庚二、修行本体+庚三、以比喻说明修行方式(235)

  庚二、修行本体=辛一、略说+辛二、广说

  辛一、略说=壬一、宣说不视轮回为过患刻意断除烦恼之无缘智慧(230)+壬二、宣说舍弃众生独自趋入寂灭与大乘修行相违(231)

  辛二、广说=壬一、宣说无缘智慧(233)+壬二、宣说大悲(234)
 

  224、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四(修法品)分三:

  225、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四己一、总说;(54课)

  具慧于二者,断除邪与真,

  以三遍了知,人法二无我。

  知义即了悟,诸法如航船,

  断以闻满足,故名遍知法。

  异生之智慧,如是证悟二,

  为圆彼智慧,随法尽修行。

  菩萨于一地,与得彼本性,

  一切皆平等,出世无上智。

  真实尽见断,一切诸烦恼,

  为断所知障,修行妙加行。

  安住无分别,智慧俱同行,

  如是诸余地,行持随同法。

  226、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四己二(别说)分三:

  227、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四己二庚一、修行顺缘;(54课)

  具慧修行境,善得与善处,

  善地善友伴,瑜伽具乐德。

  菩萨具多闻,见谛善讲说,

  无厌慈悯者,当知是大士。

  缘善所依善,方便定生善,

  加行善妙性,名为真专注。

  欢喜生闲暇,无病及等持,

  辨别能作因,即昔行福德。

  228、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四己二庚二(修行本体)分二:

  229、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四己二庚二辛一(略说)分二:

  230、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四己二庚二辛一壬一、宣说不视轮回为过患刻意断除烦恼之无缘智慧:(55课)

  是除法界外,无有他法故,

  诸佛之密意,以贪离贪等。

  是除法界外,无有他法故,

  宣说染污法,具慧密意许。

  是故于贪等,如理而趋入,

  从彼得解脱,依彼离彼等。

  231、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四己二庚二辛一壬二、宣说舍弃众生独自趋入寂灭与大乘修行相违(宣说不舍众生之方便是获得大菩提之方便)(55课)

  为众住地狱,苦剧非害彼,

  有寂视过功,入下乘念害。

  具慧住地狱,不障大菩提,

  余乘凉利己,极乐亦障彼。

  232、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四己二庚二辛二(广说)分二:

  233、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四己二庚二辛二壬一、宣说无缘智慧;(55课)

  当知无有法,可得无染净,

  犹如幻术等,如是如虚空。

  犹如如理画,本无现高低,

  非真分别前,恒无二现二。

  如水混浊清,澄清非彼生,

  彼离彼垢已,如是心同理。

  心性恒光明,是以客尘染,

  法性心外心,非光明自性。

  234、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四己二庚二辛二壬二、宣说大悲(菩萨不舍众生之慈悲)(56课)

  菩萨于众生,如母待独子,

  彻骨大慈爱,恒常欲能利。

  为利诸有情,生贪不成堕,

  此与嗔恨众,诸时皆相违。

  如鸽爱自子,怀抱自之子,

  如是与嗔违,慈尊亦同彼。

  因慈与嗔违,寂与害心违,

  利与诳心违,令安违令畏。

  235、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四己二庚三、以比喻说明修行方式。(56课)

  如患依良药,能入于轮回,

  如医于病患,能行众生利。

  如调不成仆,能行于自身,

  如商贾经商,能行诸所求。

  亦如染衣人,能行诸善业,

  如父于幼子,能行不害众。

  如求火燧木,能行于恒常,

  如托可信人,能行未圆定。

  犹如幻术师,以慧修所知,

  彼许菩萨尊,依上而修行。

  235、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四己三、摄义。(56课)

  恒具大精进,勤于二成熟,

  渐以无别慧,修行趋无上。

(235号重复,以后的号码应该加1号)
 

  第54课笔记

  1、戊四(修法品)分三:一、总说;二、别说;三、摄义。

  己一、总说:具慧于二者,断除邪与真,以三遍了知,人法二无我。

  按照经中所说修行分类,以“遍知义、遍知法、随法修法、顺入法、行同法”五句宣说。

  1、遍知义:信解行的具慧菩萨,于二谛或遍计不存在、依他起圆成实存在两者,断除颠倒与真实,即信解行者证悟二无我随同真如,因此观待世间的其他心识是无倒,所以也不是颠倒,因为是世间者,观待出世间的智慧也不是真实,是断除这两者的自性。如此以信解行的空性、无愿、无相三等持,遍知人、法二无我。以空性等持通达人、法仅是以名、相、表示、名言假立的,从而了知遍计本体不存在是空性,人我也无所取本体与能取本体,色声等法我也无有所取本体与能取本体,因此遍知二我如同兔角般实际本来未曾有。

  显现所取能取之基依他起心心所不真实的分别在名言中有,因为染污法与轮回种种痛苦不可否认、无欺成立,谁也不该说没有,如果它没有,那么也本来不可能安立染污与清净,但实际轮涅存在谁也无可争议,了悟通达依他起虽然存在,但它是非真实的分别,是痛苦之处与贪等烦恼染污法,并非希愿之处。以无愿等持,如实了知它的自性。

  圆成实是以所取能取而空的自性,它对于一切法来说如同火的热性与水的湿性般本来存在于法性中。如果它不存在,那么二我与所取能取就成了存在。如此法性圆成实虽然有,但无有任何所取能取的戏论相,因此寂灭言思分别,以无相等持能了知。所以说,遍知有无之义或遍知遍计、依他起世俗谛与圆成实胜义谛如是无与有之义。

  2、知义即了悟,诸法如航船,断以闻满足,故名遍知法。

  2、遍知法:知法是指什么呢?了知经等教义:经等名称、词句、文字聚合相的一切能诠法,比如过河者不可没有船,但度过河以后船的作用已经完成,不需要一直依靠它。同样,为了理解、了知所诠义,安立的名称、词句、文字相的一切法也如同航船一样,了悟这一点而断除仅以听闻词句为满足,主要生起思维名义的思所生慧,就称为遍知法。

  3、异生之智慧,如是证悟二,为圆彼智慧,随法尽修行。

  3、随法修法:依靠信解行异生位的闻慧与思慧,了知义与法,如前所说那样断除真实与颠倒,以影像或共相的方式证悟二无我,为了圆满、清净那种智慧,使之成为出世间智慧的法相,从暖位至胜法位之间越来越向上修行,即是随法修法。

  4、菩萨于一地,与得彼本性,一切皆平等,出世无上智。

  4、随入修行:之后菩萨于一地极喜地,与获得见道本性的一切菩萨平等,获得超胜声闻、缘觉出世间最无上的无分别智慧,即是现证法性义,因此与无过完全趋入菩萨地随同,故称为随入修行。

  5、真实尽见断,一切诸烦恼,为断所知障,修行妙加行。

  5、随行法:指修道的修行,先前获得见道而真实灭尽见所断的一切烦恼,之后为了断除所知障,从二地至十地间修行,即是妙加行。

  6、能断除障碍的智慧是怎样的呢?安住无分别,智慧俱同行,如是诸余地,行持随同法

  后得以安住清净世间智慧能了知尽所有的所知法,入定无分别智慧如实了知如虚空般的如所有法性,这两种智慧是以一个接一个的方式一起轮番而行,次第相续产生。如是二地等所有剩余的地,行持已见随同之法。

  以上顺应经中所说五种修行而以信解行至修道十地间总说了修行方式。

  7、己二(别说)分三:一、修行顺缘;二、修行本体;三、以比喻说明修行方式。

  庚一、修行顺缘:具慧修行境,善得与善处,善地善友伴,瑜伽具乐德。

  修行顺缘是指四大轮,安住顺境、依止正士、自我善愿、有前积福的缘分,如果具足这四种,则修行将圆满,因此宣说。

  1、处境:具慧者修行的地点,轻易善得维生资具;无有野蛮人与猛兽等,善妙处境;水土相符,不生疾病,无有脓疖、麻风等的善妙合意土地;有戒律见解相同的善良道友;无有障碍禅定瑜伽白天人的来往夜晚喧嚣噪声等禅定的扰乱,具足悦意的功德。处于如此之境会增上瑜伽,而相反的一切违品阻碍修行,因此首先要慎重观察处境,不应草率修行。

  8、菩萨具多闻,见谛善讲说,无厌慈悯者,当知是大士。

  2、依止助伴正士,是一切功德的殊胜缘。正士的法相是怎样的呢?入大乘的菩萨具备多闻教法;通达证法真谛而见谛实义;精通为他讲法或说法;慈悲利他;利益他众无有厌倦。应当了知这样的正士就是所当依止的大善知识。

  9、若问:那自我善愿是指什么呢?缘善所依善,方便定生善,加行善妙性,名为真专注。

  3、能修行的行者自己追求大乘法以三慧缘取,即是能缘善妙;不以微薄善根为满足而尽量积累福慧资粮,为所依善妙;心掉举散乱时以思维其过失作意寂止而断除,当心怯懦昏聩时思维佛菩萨的功德、等持的利益及诸法的自相、共相,提升心力,修行胜观相能断除怯懦,当无有怯懦、掉举时于其状态中修等舍相,如如不动安住那种境界,这般修寂止、胜观、等舍三相瑜伽,是方便善妙;不以具此及自地阶段功德为满足,越来越向上,为定生或入地、道善妙;以止观道恒常趋入即是加行善妙之自性。

  具足以上五种善妙的本性义,真实使心一缘专注中具足愿力铠甲,即是自我善愿。

  10、欢喜生闲暇,无病及等持,辨别能作因,即昔行福德。

  4、以往昔造福德感得住于顺境,值遇善知识与正法等,心得欢喜;转生为远离八无暇的闲暇者;身体无病而堪能行法;具足心堪能的等持;具备辨别二谛义的智慧。这五种的能作因即是前世造福,现今显现它的果报,如同由烟推知火一样决定是以前的福德。

  第55课笔记

  1、庚二(修行本体)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辛一(略说)分二:一、宣说不视轮回为过患刻意断除烦恼之无缘智慧:二、宣说舍弃众生独自趋入寂灭与大乘修行相违。

  2、壬一、宣说不视轮回为过患刻意断除烦恼之无缘智慧:是除法界外,无有他法故,诸佛之密意,以贪离贪等。

  劣道者认为烦恼有自性,依靠道断尽烦恼后获得涅槃,以耽著轮回与涅槃为过患与功德的强烈心态断除轮回、趋入寂灭,菩萨善巧烦恼无自性而以烦恼赐解脱的方便,具足无分别智慧,虽然不舍轮回但也不为轮回过患所染而行菩萨行,最终获得不住有寂之涅槃,由此宣说了以无分别的无缘智慧证悟轮涅等性之理。

  如《般若十万颂》中云:“除贪外出离贪我未宣说”同样也宣说了嗔、痴,密意是说以贪出离贪,并非以他法出离,除了法界以外无有其余法,一切法的实相或体性或自性决定是法界真如,除它以外的法尘许也不存在,为此佛陀考虑到是以贪等出离贪等才如此宣说。

  3、是除法界外,无有他法故,宣说染污法,具慧密意许。是故于贪等,如理而趋入,从彼得解脱,依彼离彼等。

  这般了知烦恼自性本来清净,如果了知烦恼以烦恼自解脱,则不需要寻找其他对治。假设自本性未解脱的一个烦恼存在,那么谁也无法解开,也无可断除。因此,因相乘的了义经中说诸法本来无缚无解。

  果密乘也是如此,《喜金刚续第二瑜伽清净品》中说:“决定一切法,清净真如性”等,又云:“自证性清净,非以他净解”等,这些是同一密意要点而无有差别。

  同样所说无明与菩提相同,也是指除法界外其余的法不存在,因此说烦恼自性是菩提的本体,具慧菩萨了知佛陀的密意是如此后这般承许。如经中说“烦恼即菩提金刚基”等。

  若有人想:如果以烦恼本身出离烦恼,那感受烦恼的一切众生为何没有出离呢?

  那是没有如理了知密意,他们不知贪等是真如性,耽著某某相状而受束缚,菩萨证悟贪等是真如法界自性而如理趋入,因此从平庸自相的贪等中解脱。所以,以贪等解脱贪等,不缘贪等有实性与相状也不生任何贪、嗔。证悟了贪等自性,将现前原本灭尽或原本无生之义,获得尽智、无生智的大菩提。

  理解为贪等存在同时有朝一日灭尽它而在自相续中不再生起的声闻菩提对真如愚昧,如《现观庄严论》云:“若有余实法,而于所知上,说师尽诸障,吾以彼为奇。”圣者无著在《摄大乘论》的甚深法身偈中说:“具足大方便,烦恼菩提支,轮回寂法性,如来不可思。”宣说了轮回即涅槃,烦恼成为菩提支或道。因相乘中也明显宣说了,没有以智慧证悟此理无法获得不住有寂边的大菩提。果乘中直言不讳指出随同证悟的殊胜方便之道,因此成立是成佛之捷径。

  4、壬二、宣说不舍众生之方便是获得大菩提之方便:为众住地狱,苦剧非害彼,有寂视过功,入下乘念害。具慧住地狱,不障大菩提,余乘凉利己,极乐亦障彼。

  为了众生纵使住于地狱界,烧煮等痛苦再如何剧烈,但对佛子们来说并不是有害身心及障碍大乘道的加害,因为依靠此因,会对如幻的众生披上极其悲悯的铠甲。而以执著寂灭涅槃为功德、世间轮回为过患而趋入下乘道的分别念种种相似善法,才是障碍菩萨道的作害者,为什么呢?

  因为具慧菩萨住于地狱只是当时受苦,不是一切时或永久对无有二障垢的力等广大功德的大菩提作障,如匝哦之女与迦布西达的传记一样。声闻、缘觉其余乘的道果,分别为自利而完全解除烦恼痛苦获得清凉,唯一追求利益自己,纵使当时住于极其安乐中也障碍大菩提,如趋入大乘道者依靠他人邪行而舍弃发无上菩提心现前声闻的涅槃那样。

  5、辛二(广说)分二:一、宣说无缘智慧;二、宣说大悲。

  壬一、宣说无缘智慧:当知无有法,可得无染净,犹如幻术等,如是如虚空。

  将诸法于胜义中无有与显现许可得执为相违的凡愚没有通达其义而畏惧,认为自性染污法不存在也与客尘清净相违而畏惧,不信解大乘,也是由不知甚深密意导致,如果了知,则无有那些相违。为什么呢?

  虽然显现许这些法存在,但并非如显现般真实成立,而是如梦幻等,所以应当了知名言中有可得,胜义中相不可得如虚空般,为此可得与不可得并不相违。

  6、犹如如理画,本无现高低,非真分别前,恒无二现二。

  如同精通唐卡的画家,以串习工巧的方便或依仪轨而以种种染料如理绘画的种种色相,画中本无真实高低不平,但眼前却显现手、足、面部等高低不平。同样,在没有如理证悟法义非真实的分别念前,尽管所取能取无有二相别体,但现似有二法,实相与现相不同而现为有,实际无有,如是显现有也不相违。

  7、如水混浊清,澄清非彼生,彼离彼垢已,如是心同理。

  虽然自性清净,但后来离开垢染时才显现清净也不相违,就像水自性是不杂尘埃的澄清物,但混杂泥土而混浊时,水的自性并非因杂有土尘不可分开,虽然是水却也显现为有混浊,后来变得澄清,就是现前原先水的自性,它的澄清并不是先前没有而由混浊中重新产生,澄清只不过是离开了暂时泥土所染的垢秽而已。

  虚空自性清净有云与离云,金子脱离了淤泥,虽然先前无有垢染,但显现有垢的阶段与离垢的阶段,如是自心显现清净不清净也与此同理。

  8、心性恒光明,是以客尘染,法性心外心,非光明自性

  也就是承许,心的本性或实相恒时自性无垢光明,贪等罪恶在那颗心自本性中并不成立不可离开,而是以非理作意的客尘烦恼造作成有垢染的,垢染无可染污的法性光明心以外其他分别心或非真实的分别念不是光明,无垢的法性心或光明本智称为心的自性或明空双运的本性。

  第56课笔记

  1、壬二、菩萨不舍众生之慈悲:菩萨于众生,如母待独子,彻骨大慈爱,恒常欲能利。

  菩萨对一切众生,如同母亲对待自己心爱的独生子一样不是虚伪而是透心彻骨的大慈爱,以这种意乐恒常想能利益众生,何时也不会舍弃众生。

  2、为利诸有情,生贪不成堕,此与嗔恨众,诸时皆相违。

  菩萨因为利益众生而对对境有情生起贪爱不会成为堕罪或成为罪恶,以那种贪爱将众生执为我所而并非舍弃,但住于这样的慈心中发菩提心与嗔恨众生一切时处都相违,原因是:如果生起嗔心,则会舍弃他们并加害。为此经中也说菩萨于多劫中起贪心罪比不上一刹那生嗔心罪大。以慈心摄受众生,说爱众生,并不是烦恼性,比如在家菩萨爱自己的妻儿等也与慈心不相违,因此以那种爱不会产生菩萨堕罪。

  3、如鸽爱自子,怀抱自之子,如是与嗔违,慈尊亦同彼。因慈与嗔违,寂与害心违,利与诳心违,令安违令畏。

  就像鸽子比其他鸟贪心大,对自己的幼子最慈爱,因此从孵蛋时开始到它羽翼没有丰满之前一直抱在怀里,用身体与翅膀覆盖,不会生嗔恨。同样,慈悲尊者菩萨对其他有情如子般也与之相同,因为是欲求他众安乐的慈悲者,为此与生害心之因的嗔恨相违;因为希求寂灭众生的烦恼与痛苦的缘故,与给众生造成痛苦的害心相违;因为希望以自己的身体、受用利益众生,为此与想欺骗众生的谄诳心相违;因为菩萨是以喜乐令众生安宁,以见闻菩萨也能救离怖畏的缘故与以殴打等令怖畏害怕相违。因此,以诚心不是谄诳虚伪心的大慈悲心不舍众生,以无分别智慧断除耽著有寂他体就是菩萨的殊胜修行。

  4、庚三、以比喻说明修行方式:如患依良药,能入于轮回,如医于病患,能行众生利。

  1、菩萨为无上菩提故意受生轮回,不贪轮回而消除众生的痛苦并成办利乐,如同病人策励依靠治病的良药一样,明知轮回的痛苦也甘愿取受。就像明知药苦但为了除病而勤于依药一样,以取受轮回而获得消除二障之疾任运自成二利的大菩提,能趋入轮回而不会舍弃轮回。

  2、就像慈悲的医生对于可怜痛苦的病人,以善心指出病因并予以配药。同样,菩萨为了消除众生的烦恼疾病,施予他们正法的妙药,行持众生种种利益。

  5、如调不成仆,能行于自身,如商贾经商,能行诸所求。

  3、如同对于不听派遣行事等不成办意愿之事的野蛮仆人,通过殴打等能够役使他,同样,菩萨对于利益众生生起厌倦等而通过如理作意能做到策励制服惩治自己的恶心,如《宝积经》中以驯伏马的比喻所宣说。

  4、如同为了养活子孙眷属以少量财物转成大利润的商人经商一样,菩萨能做到以自己拥有的欲妙受用之财成办众生所欲求的五欲妙与圆满受用,布施一切有情利乐而修行。

  6、亦如染衣人,能行诸善业,如父于幼子,能行不害众。

  5、如同染色工人努力洗衣并再三用染料着色一样,菩萨自己能做到清净身语意的十不善业并行持十善业,即是持戒。

  6、如同父亲对于发育未成熟的幼儿造作种种不严禁的细微恶行,不会嗔恨反而生慈心。同样,菩萨具足安忍,对于众生因愚昧所转而作种种罪行,能够做到不仅不报复损害他们而且悲心更为增上。

  7、如求火燧木,能行于恒常,如托可信人,能行未圆定

  7、如同为了求火而摩擦燧木,没有生火之前励力不间断而精进,同样,菩萨没有究竟善法之前能够做到一直不舍弃而以最大精进恒常修行。

  8、如同将仓库及一切资具托付给可信赖的人,虽然他可以自由取受,但丝毫不会为自利以贪爱取受,同样,菩萨能做到使没有圆满的增上定学等持圆满而不会享受禅味。

  8、犹如幻术师,以慧修所知,彼许菩萨尊,依上而修行。

  9、如同幻术师了知依靠幻术的咒语与实物聚合幻化显现马象等种种事物,但这仅是虚幻的显现,不成立真实。同样,菩萨虽然修行波罗蜜多但以遍知一切所知自性的智慧修行二谛双运。如此对应比喻所讲的这些,承许是菩萨依上面比喻所说意义而修行。

  9、己三、摄义:恒具大精进,勤于二成熟,渐以无别慧,修行趋无上。

  如上所述,恒常具足广大精进行持无量波罗蜜多,加行极其精勤于二资粮或自他二成熟,即是从资粮道起渐次以无有烦恼障所知障之垢三轮无分别智慧至十地末际间修行,那就是趋向获得无上菩提。

上一篇:哲学-经庄严论13说法品51-53笔记

下一篇:哲学-经庄严论15教授随教品57-61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