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量理宝藏1品观境9笔记
1、提纲
量理宝藏=甲一、入论分支+甲二、真实论义+甲三、造论究竟之事宜。
甲二、真实论义=乙一、从总反体抉择所知+乙二、决定能知量之自性。
乙一、从总反体抉择所知=丙一、所知境+丙二、能知识+丙三、彼识知境之方式。
丙一、所知境=丁一、法相(11)+丁二、分类。
丁二、分类=戊一、破他宗+戊二、立自宗(19)+戊三、遣诤。
戊三、遣诤=己一、遣除于错乱识无境之诤+己二、遣除于所取境自相之诤。
己二、遣除于所取境自相之诤=庚一、辩论(27)+庚二、答辩。
庚二、答辩=辛一、总分析宗派之观点(29)+辛二、阿阇黎所抉择之观点。
辛二、阿阇黎所抉择之观点=壬一、抉择经部观点+壬二、抉择唯识观点。
壬二、抉择唯识观点=癸一、破他宗+癸二、立自宗(40)+癸三、遣诤。
癸三、遣诤=丑一、遣除与微尘相同之诤(42)+丑二、观察有无相而遣除非理(43)+总结偈(44)
42、甲二乙一丙一丁二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三丑一、遣除与微尘相同之诤;
谓心相续同有支,刹那犹如微尘分,由是三刹那性故,远离一体及多体。
由是三刹那性故,一刹那成不容有,若一刹那不容有,显然已失三本性。
粗尘同时环绕故,居中微尘成有分,三时顿时不生故,现在刹那乃无分。
43、甲二乙一丙一丁二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三丑二、观察有无相而遣除非理。
现外境乃识本身,此者显现外无有,习气坚固不坚固,能立真实与虚妄。
44、总结偈
乃至承认有外境,期间因称所取境。如若所知纳入内,境及有境别不成。
2、通过明知因和俱缘定因两种推理来证成唯识宗万法唯心的观点。这是最有说服力的两种推理,在此二推理下,没有理由不承认万法唯心的观点。
在《十地经》、《楞严经》等大乘经典中,经常见到“万法唯心”的词句,但万法为什么是心,外境为什么不存在等这些道理,这次就通过理证的方式来抉择万法的确就是心。
3、大多数众生认为外境实有存在。而如果懂得了万法唯心,外境唯是迷乱习气所现,那么对外境的强烈执著之心就会平息,即使自己遇到一些违缘,内心也不会那么痛苦;如是,对学佛者而言,既然可以放下执著,那么应从内心深处生起极大的安乐。
4、丑一、遣除与微尘相同之诤:谓心相续同有支,刹那犹如微尘分,由是三刹那性故,远离一体及多体。
前面已经建立了唯识宗的观点,此时中观宗对唯识进行驳斥:你们唯识宗承认粗大的心相续存在,远离能取所取的明清心识即细微的无分刹那心识也存在,但这种立宗不合理。为什么呢?通过两种观察可以推翻你们唯识宗的观点。
4、1第一种观察:唯识宗承认有情前世从旁生转为今世的人身,来世又转生天界等,其心相续是存在的,或者明清的心识以远离二取的方式而延续不断。唯识宗这种说法并不合理,因为《智慧品》、《四百论》等很多论典中,都以下面的方式对此进行了破斥。
外道认为有一种叫有支的法存在,比如说人是有支,人遍于所有的男人、女人,其中每个差别法都叫做分支,每一个分支上面都有实有的有支存在。这种说法,我们通过有支和分支一体、他体的方式进行观察,完全能驳斥。
有支与分支是一体:树木是有支,柏树、松树等是分支,如果遍于所有分支的有支实有存在,那么砍断了一棵树木,总的有支也应被砍断了;或者东方的树木毁灭时,总的有支也会毁灭,这些过失会出现。再从时间、形相、方向等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就会发现外道所承许的有支根本不存在,只不过是分别念的一种总相而已。其实,这种观点在《释量论》或其他相关论典中都阐述过。
有支与分支是他体:则此二者无有任何关系,如是外道所许自宗失坏。
中观派认为,以上述推理对心相续(有支)与无分刹那(分支)的观点进行观察,完全可以否定唯识宗所承认的心相续(有支)的存在。
4、2第二种观察,中观宗认为唯识宗所承许的无分刹那,以对外境无分微尘的观察方法,可以进行驳斥。因为微尘组成粗大法时,以有没有粘连来观察,即可打破无分微尘的存在;同理,唯识宗所承认观察微尘的方式,用来观察心识无分刹那,即观察未来、过去、现在三时,也可以推翻所谓的心识无分刹那。为什么呢?所谓的无分刹那是指现在的心识无分刹那,而它一定有靠近未来、过去心识刹那的部分;这样一来,它就变成了三个刹那(三部分),即靠近过去、未来的两个部分和现在的部分;如果这样,它就不是无分刹那,而是三分刹那;既然是三分刹那,它就不是“一”了,而是“三”;这样一来,三分之故,一分不能成立,从而推出远离一体和多体。中观宗通过此离一多因的推理,完全能推翻唯识宗所承认的心识无分刹那,这是中观宗对唯识宗的辩驳。
5、唯识宗对中观宗回辩:由是三刹那性故,一刹那成不容有,若一刹那不容有,显然已失三本性。
唯识宗回答:刚才你们中观宗说心识无分刹那不合理,因为它有靠近未来、过去的部分故有三个刹那;但如果我们唯识宗的一刹那不成立,那么你们中观宗的三刹那也不会成立,因为“一”不成立,“三”也不可能成立的缘故。
此处,唯识宗完全是从文字上进行辩论的。因为中观宗认为无分刹那可以分过去、未来、现在三刹那,是三刹那性则一刹那不成立;唯识宗则抓住这一点说,如果一刹那不成立,那你们中观宗所说的三刹那怎么能成立呢?不能成立!也就是说,中观宗说唯识宗的心识一刹那不成立,因它是三刹那故;唯识宗则反过来说,既然是三,一就不成立,一不成立,那你的三从哪里来的?从反方面这样责问。
从词句上看,唯识宗对中观宗的回答非常巧妙,但真实上要破除中观宗有一定困难。我们知道中观宗通过离一多因观察时,就像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里面所讲的绒草接触火一样,离一多因是事势理的推理,可以把一切万法自性抉择为空性,没有一个法它不能摧毁。
唯识宗破除了中观宗的问难,有人会想其是否已超越了中观宗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没有这个机会!但在名言当中,可以暂时安立。刚才中观宗所说“一”不存在,因为是“三”的本性之故;唯识宗反过来说“三”肯定是不存在的,“一”不存在的缘故,因为我们的“一”被你们已经破了,“一”不存在,哪里有“三”呢?从字面上看确实如此,但如果仔细分析,并不是这样。
比如有人说,一斤不能成立,它是十两之故,即“一”不成立,因为它是“十”个部分之故;反过来驳斥,你的“十”也不成立,因为“一”不存在之故。如果我们仔细去分析,发现我的“一”的对境是斤,并不是以“十”中“一”的两为对境;同样,时间“一”的无分刹那与过去、未来、现在三刹那中的“一”并不是一体。如果中间加以分析,在因明辩论时,也是可以的。
在此,我们应该知道一个问题,观察胜义谛之时,一切万法,无论心还是境都不存在,因为中观应成派、自续派,胜义中诸法都抉择为空性;在用名言量观察世俗谛时有两种途径,即以经部宗和唯识宗的观点安立名言。按照经部宗的观点,在名言现相中外境的隐蔽分是真实存在的,承认无方微尘;在抉择唯识宗观点时,在名言实相中外境不存在,暂时承认心识无分刹那存在。经部宗承认无方微尘之理,前面也给大家介绍过,而我们现在的心识无分刹那怎么成立的呢?应该这样回答,如果于名言中详细观察,最后的无分刹那应该存在,即最短的时间应该成立为无分刹那,它如果再分下去就变成空性,跟外面的微尘抉择为空性没有什么差别。以前也讲了,所谓的微尘就是最后一个无分的微尘,再分就变成虚空了,我们心识的无分刹那也是同样的道理。
大家应该清楚,心识是与时间联系在一起的;否则,它根本无法单独存在,心识不像微尘,没有颜色、形状,所以它必须通过时间的长短来度量。为什么唯识宗要承认最细微的无分刹那呢?因为在佛经论典,如小乘《俱舍论》、《大乘阿毗达摩》、《瑜伽师地论》等中都讲到,人一眨眼共有65个无分刹那,或有些论典中说一弹指间有64个无分刹那,唯识宗以此为根据安立无分刹那的存在。当然,相对而言,这也是比较粗大的时间概念,如果我们用理证进行观察肯定还可以分。为什么呢?比如说我们一眨眼时,上下眼皮接触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此距离决定不止65个微尘并排的长度,肯定有肉眼看不见的千百万个微尘,当你一眨眼的时候,眼皮应该次第经过这些微尘,而不是同时经过;如果是同时经过,那么一个微尘同时经过,两个微尘同时经过……最后所有的微尘都是同时经过,就会出现时间没有长短的过失。佛经论典中为什么把最短的时间安立为一弹指的1/65呢?其实,这是观待当时世俗观念较强的众生而安立的;对他们而言,这是时间最短的单位。
众生执著外境的时候,一个微尘是根本看不见的,只有很多微尘积聚在一起,才是凡夫人现量的对境;同理,最短的时间单位无分刹那根本无法现量感受到,而当刹那时间以一定数量积累起来的时候,才能产生心识,比如作为凡夫眼识现量的界限,是有一定时间要求的。当然,这种界限也是暂时安立的,因为世俗的事物,真正来讲全部是虚假的,所以凡夫众生现量的界限,最短的时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里并没有详细说明。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懂得实际上所谓的时间,暂时可以分,比较粗大的时间就是有未来、过去、现在的部分;这样分下去,到无分刹那的时候,再分就灭尽不存在了,最后成为空性而消于法界。所以,这种分析时间的方法跟微尘没有什么差别。
当然,唯识宗认为自己的理由很充足,可以通过六尘绕中尘的观察方法来破外境的无方微尘,然而认为心识并不能这样破。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第十二品中,首先宣讲了经部宗和有部宗的观点,然后用唯识宗的道理来驳斥他们的无方微尘;唯识宗所承认的无分刹那,则用中观宗的道理来驳斥。实际上用中观推理来观察,比如说前刹那和后刹那之间接不接触?如果不接触,前刹那的心识已灭尽,与后刹那还没有接触之际,当下的身体因没有心识就变成了尸体,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进行观察;另外,全知无垢光尊者还用光影、射箭等很多方式来进行观察。
比如一个人射箭的时候,我们假设箭经过60个粗大微尘的距离,也假设说是经过60个刹那时间,即每一个刹那经过一个粗大微尘。而每个粗大微尘还有更多细微的微尘组成,箭经过一个粗大微尘时,用刚才的推理,箭是次第,还是同时而经过的?如果是次第经过,因为微尘的这边肯定不是微尘的另一边,中间还间隔有很多细微的微尘;这样一来,说明每一个刹那还可以再继续分。当然分别念的分析与物质的分割不能等同。就像以前学的无限循环小数,10除以3,结果是3的循环;同样,在分别念上,微尘是可以无限分下去的。但实际上,真正的一个物质,能不能这样无限地分割下去呢?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对于外境,分别念的分析和实际本体的分割应该是分开的。时间一直分到最细微无分刹那,没办法分了,再分就成了空性,应该要承认这种观察方法下,所安立的无分刹那。
还有,由于对方承认最细微的时间,对此中观宗反问,这样最细微的时间有没有一种长短的量?如果没有长短的量,则无分刹那没有长短,那么无数的无分刹那加在一起,也不能累积成大的时间单位,因为没有量之故;如果说有一种量,时间并不像色法那样有颜色、形状,而是以长短来安立的,时间有量则一定是始与终非为一体,如此一来,说明无分刹那还可以再分,那么这个无分刹那和无数刹那聚集的大劫应该长短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大劫由无量的时间组成,而无分刹那因有分的缘故也由无量的时间组成,所以它们的长短应没有什么差别。此如同全知麦彭仁波切遮破无方微尘时,讲到会有吉祥草和须弥山所含微尘的数量、体积、重量全部等同的过失一样。所以,实有的无分刹那是不能成立的。但在名言中,应该承认有最细微的刹那存在,如果再分就化为乌有。我们知道,唯识宗的这种观点,在中观胜义理论离一多因的观察下不堪一击;但是在名言实相的角度,最适合的安立就是外境不存在、万法唯心。这一点在《中观庄严论释》中,也给大家讲得比较清楚。
在这里,大家一定要记住几个关键的问题:在何种情况下承认无分刹那和万法唯心,在何种情况下要承认无分微尘。如果一切都不承认,则名言无法建立。比如说最短的一个时间标准没有,包括密续《时轮金刚》中所讲的年、月、日的概念根本无法建立。我们按现在的算法: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30天,一天有24小时,一个小时有60分钟,一分钟有60秒。按现在的时间概念,秒是最细微的时间单位,如果要再分,以刚才的观察方式照样可以分。比如说有60张特别薄的纸,用针快速地穿过去,以一秒钟的时间穿透,如是一秒则可以分为60份;而每张纸的两边肯定是不一样的,否则第一张纸与第二张纸没有上下的差别,第二张纸与第三张纸没有上下的差别……这样一来,60张纸在名言中就成为一体,变成了一个微尘的厚度,有这个过失,但谁也不敢承当。在凡夫人的分别心面前,可以这样分下去,在以前学数学时,要计算一秒钟的1/10、1/100、1/1000等等,这样计算是可以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用,有没有必要呢?根本用不上,因为我们并不是寿命非常短暂的众生。如现代科学观察发现,寿命特别短的一种众生,只有万分之一秒,我们的生命如果是这样,就需要比一秒更细微的时间单位;但是作为人类,秒作为最小的时间单位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够用了。因此,名言中一定要承认最小的时间单位。但是它能否再分呢?可以分,最后灭的时候,它是无分而灭,不是有分而灭,这一点大家应该清楚;如果最后灭的时候有分而灭,那它永远有靠未来过去的两部分,这样也永远也灭不了,就像我们前面所讲的微尘一样,应该这样了解。
6、唯识宗这样认为:粗尘同时环绕故,居中微尘成有分,三时顿时不生故,现在刹那乃无分。
微尘与心识刹那并不相同。外境当中的微尘可以同时并存,即东南西北上下的微尘可以同时环绕中间的微尘,则其一定有方分,若有方分,则无分微尘根本不成立,由此外境也不成立;但是时间与微尘完全不同,过去、现在、未来三时并不是同时而是次第性的。因此,微尘同时存在的缘故,可以观察在围绕时有没有方分;而时间并不是这样的,三时是次第分开产生的,过去已灭,未来未生,现在唯是当下一念,所以无法进行同理的观察。
有些修行窍诀,比如禅宗里讲的当下觉悟等也是如此。从世间的角度来讲,刚产生最细微的时间,认为无法分,因为过去已灭、未来未生,所以这样的时间,按照唯识宗的观点应该是成立的,这就是它成立的原因。
唯识宗认为,龙猛阿阇黎以观察三时的方式对于时间进行观察,破斥有部宗三时实有的观点,对于他们的观点,这种观察方式是合理的;但对自宗所承认的无分刹那,不能以龙猛菩萨观察三时的方式来推翻。前面已经讲过,这种说法在名言中不观察的情况下可以暂时安立。刹那与微尘比较起来,似乎有些不同,微尘可用六尘环绕的方式加以破析,而时间则有别,过去已灭,未来未生,只有当下的无分刹那实有存在,他们是这样认为的。当然,暂时在比较粗大的概念面前,安立现在有一种实有的刹那起作用,并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真正以中观最究竟的观察方式进行分析时,根本没有任何道理证成现在实有存在,大家应该这样了解。
7、丑二、观察有无相而遣除非理:
对方给萨迦班智达发了这样的太过:如果真相唯识宗和假相唯识宗,都根本不承认存在外境,那么量与非量之间就无有任何差别了。意思就是说,你们唯识宗的观点,无论假相、真相唯识宗,都是万法唯心,不存在外境,那外境法就没有正不正确的概念了。为什么呢?比如说,不但外境的第二个月亮是假相,而且第一个月亮也是假相,因为外境都不存在,全是心而已,所以这两个月亮无有差别;黄海螺与白海螺也没有不同之处,因为外境都是假的。如是一也罢,二也罢,正确不正确等概念,对唯识宗来讲,都是一样的,这样名言中的万法永远也找不到任何差别。
我们有时会这样想:如果万法唯心,那实际上第二个月亮和第一个月亮都是一样的,反正外境都是假的,既然都是假的,那假中还有什么真的、假的?没有必要去分析,凡是外境都不存在。对粗大的概念来讲,这样说也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所有外境都是假的,花色的绳子与迷乱所现的毒蛇,除了识的显现之外,外境都不存在,那还分什么真和假,全都是假的就可以了。按照你们唯识宗的观点,假人和真人也无法区分,白海螺和黄海螺也无差别,眼病者前显现的毛发和真正的毛发,也无有差别等等,有这些过失。
8、对方给唯识宗提出这样的问难,萨迦班智达站在唯识宗的观点,对其进行回辩:现外境乃识本身,此者显现外无有,
实际上,正在显现的外境,根本不存在丝毫实质,全是众生心识的本体。不管是山河大地,还是黄海螺、白海螺,凡是显现的外境,除了自己的心之外,无有丝毫实质存在。
当然,站在经部宗的立场,柱子等外境肯定存在;但按照唯识宗的观点,柱子等外境肯定不存在,只不过是自心显现而已,而对能证成这种观点的俱缘定因和明知因,大家一定要搞明白。
以前法王如意宝传授因明时,也这样说过:明知因的内涵非常深,通过它逐渐能了达自心的本来光明,接近大圆满的一些直指心性的法要;而俱缘定因主要是通过推理的方法,来抉择外境不存在。前者建立外境是心的本体,而心的本体就是自性光明,其推理接近大圆满的抉择方式;后者则以推理的方式,抉择外境不存在。因此,我们一定要了知,俱缘定因和明知因如何推证外境无有,一切显现如梦境般唯是自心。这一点,一方面要在理论上进行抉择,另一方面要实际地修持,即要将理论和修行结合起来。名言中应该了知,一切万法在外境中并不存在,以密宗的观点宣说,这是自心光明智慧的妙用;用显宗的观点诠释,外境根本不存在,它唯是心识幻化的妙色而已。
9、这个问题下面进行回答:习气坚固不坚固,能立真实与虚妄。
我们在《中观庄严论释》中已经学过,在实际生活中,第一个月亮真实,第二个月亮虚妄;白海螺正确,黄海螺错误。其原因何在呢?是因为习气坚固不坚固造成的,真、妄皆为阿赖耶识上的习气所显现,但有习气坚不坚固之别。例如白海螺,世间成千上万之人此种习气坚固,都认为共同看见这个白海螺,且时间也特别长;黄胆病患者以不坚固的习气,暂时见其为黄色。又如我们现在是人类,见到的水可以解渴,这是人类的习气比较坚固而已;如果做人的习气尽了,饿鬼习气成熟时,江河马上就变成肮脏的脓血。
如果外境中,除了习气以外,真的存在实有的东西,那么一切众生见它都应该一样无有差别,但并非如此。所以,显现的外境与各自阿赖耶上的习气有一定的联系。对大多众生而言,习气坚固且时间较长的,则安立它是正确的;反之,则共许是错误的。我们在座的诸位都觉得新鲜蔬菜好吃,此乃共同的习气成熟;菜有虫或已腐烂,就觉得不好吃,这个不能买。为什么呢?我们的习气认为它是非量。如果我们像瑜伽士一样二取融入智慧,则一切都是智慧的显现;或者变成其他动物时,也不会有做人时好坏的观念差别。所以万法唯心,并不只是唯识宗的说法,也不因为我们信仰佛教,不管正确与否都不得不承认,并非如此;应该要符合逻辑推理,也要符合众生的业感,这样才可以。
暂时来讲,我们站在人类的立场,无患根识所见虚空中的月亮,认为它是正量,这是因习气坚固,时间较长而这样确定的;眼识迷乱时所见的二月是不正确的非量,这是因暂时习气不稳固,时间也不长而这样判断的。对于修行来讲,这些道理应该要注意。有些人说:“假如万法唯心,那什么都没有了;作善作恶也没有差别,都是自己心的本体。”其实,这些人只是一知半解,听到一点表面上的词句,并没有真正地深入。
10、萨迦班智达以摄义偈的方式对第一品作总结,摄义的总结偈:乃至承认有外境,期间因称所取境。如若所知纳入内,境及有境别不成。
本颂总结了这一品的所有内容。
总而言之,只要是持承认外境的观点,那么在此期间,能指点出行相的因———所取境就是存在的。
11、按照经部的观点,外境微尘、自己的根、作意三者存在,依靠这三种因产生眼识,那时外境与自心不能同时;按照唯识宗俱缘定因来观察,外境与自心是同时的,那有没有前面我们破雪域派或其他宗派的过失呢?
根本没有!站在唯识宗的立场,一切所知可以纳入自己的内识之中,即将万法抉择为自心;在这种情况下,外境根本不存在,只不过是自己心识的一种迷乱显现。除此之外,产生眼识的外境、根、作意三者,虽然表面上是产生眼识的因缘,但是它并非真实存在,应该这样了解。
12、依靠经部宗的观点抉择应该存在外境,而站在唯识宗的立场,一切所知抉择为自心,那这二者谁更接近于万法真相呢?
应该是后者。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有些经典中说外境存在,也有些说外境不存在,那到底如何抉择呢?最不了义的是外境存在,暂时了义的是外境不存在而心识存在,最了义的是外境、心识皆融入法界,远离一切戏论。
量理宝藏科判整理
41、甲二乙一丙一丁二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三(遣诤)分二:
42、甲二乙一丙一丁二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三丑一、遣除与微尘相同之诤;(第9课)
谓心相续同有支,刹那犹如微尘分,
由是三刹那性故,远离一体及多体。
由是三刹那性故,一刹那成不容有,
若一刹那不容有,显然已失三本性。
粗尘同时环绕故,居中微尘成有分,
三时顿时不生故,现在刹那乃无分。
43、甲二乙一丙一丁二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三丑二、观察有无相而遣除非理。(第9课)
现外境乃识本身,此者显现外无有,
习气坚固不坚固,能立真实与虚妄。
44、总结偈(第9课)
乃至承认有外境,期间因称所取境。
如若所知纳入内,境及有境别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