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1-6笔记

创建日期:2022-06-25

  行为学-教言宝藏1-6笔记

  行为学-教言宝藏1课1-10笔记

  1、(八)祈祷句

  这次我们传讲的《教言宝藏》,是由一段段的独立偈颂组成的,无论讲解多少,都是完整的传承。我们不必以讲解多少页作为标准,认为没讲完之前传承就不圆满,因为其中任何一段都是相对独立的。当然,能圆满得到所有传承,最为善妙,因为这些都是上师如意宝留给我们的如金子般珍贵的教言。

  2、【心间不坏明点界,原始普贤王如来】

  根据方便教授,心乃诸佛菩萨居住的宫殿,宫殿内居住的是我们时时都在追求的心之本性。心之本性有很多异名——一身、二身、三身、四身、五身等。一身指法身;二身是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也叫法身和色身;三身指法报化三身;四身则是三身加上自性身;五身是五种智慧;六身是六度波罗蜜等。虽然说法众多,但一切都是心的本体,也就是原始普贤王如来。

  3、【无别殊胜化身知】

  千江有水千江月,月映千江各不同。空中只有一轮明月,相应大地水器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形象。所以,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与法身普贤王如来没有丝毫之差异。

  4、【愿获法身之本地。】

  这是一种愿望,也是一种祈祷——得到上师圆满加持而获得究竟佛果。

  前面四句是祈祷文。

  5、(九)自谦语

  【我乃疏于闻思修,无有觉受与证悟,不应宣说诸窍诀,为酬汝请作此文。】

  此四句为上师的谦虚语。

  6、( 十 )守持戒律但没有出离心 能获得善趣果报吗

  【无有出离之戒律,观察能否获善趣?】

  行为学-教言宝藏1课11-16笔记

  7、(十二)时时处处修炼愿行菩提心

  【无有利众菩提心,观察能否利他众?】

  8、(十五)如何理解信心

  【无有理由之净信,观察信心坚固否?】

  不需要任何理由而生起的信心,叫做净信。仅凭自己的感觉而生起的信心,这种信心非常容易变化,也经不起一点点考验。

  与信心相近的是爱。从某种角度而言,两者非常相近,实际却有着很大的差距,因为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心所。历代传承祖师将爱与信心分为四种情况:是信心不是爱、是爱不是信心、两个都是、两个都不是。

  第一种,是信心不是爱。比如我们坚信因果,知道行持善法会感得善果,作恶会得到恶果等。这是一种对因果的信心,但我们不会说自己非常爱因果。

  第二种,是爱不是信心。比如我们知道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因此对父母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爱。这是一种世间情感,与信心所针对的出世间因果、功德不同,它是另一种心所法。因此这种感情可以称之为爱,而不能叫信心。

  第三种,既不是信心也不是爱。这是针对怨敌而言。

  第四种,既是爱又是信心。这是针对自己的上师。从出世间角度而言,具德上师具有度化自他一切众生的能力,所以我们会对导师生起信心。从情感角度来说,导师对自己的恩德最大。而世间没有比父母更亲近的人,所以历代传承祖师都称自己的上师为如父般的上师,这是一种爱的表现。所以从恩德的角度来说,是一份爱;从上师本具有的功德而言,是一门信心。因此,既是信心又是爱,通常是针对自己的上师。

  我们的上师喇嘛仁波切,虽然从世俗角度来说,他的色身已示现涅槃,但我们对上师的信心有生灭吗?信心是导师本具有的功德,能度化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的导师永远没有生灭。所以从信心角度而言,不会为导师示现无常而伤心流泪,但因为对导师有份很深的感情,所以会悲伤流泪。如果没有这一份很深的感情,可能仅仅是一种信心,而不是爱。

  行为学-教言宝藏2课1-10笔记

  第二课:无有发心之闻思

  9、(一) 共同前行是次第根机者的殊胜方便

  远道法相乘=小乘教法+大乘教法

  近道金刚乘=外三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生起次第+圆满次第

  捷径之道=无上窍诀大圆满

  只要是次第根机,都应该把共同前行作为调伏一切烦恼的对治力,绝不能轻视。

  行为学-教言宝藏2课11-20笔记

  10、( 十一 )无有发心之闻思 观察自利成办否

  【无有发心之闻思,观察自利成办否?】

  11、(十二)不作观察之行为 观察是否能得果

  【不作观察之行为,观察是否能得果?】

  时时反观自心,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这就叫提起正念。正念总分为两种:改造意念之正念和无造法性之正念。所谓改造意念之正念,就是以上所讲解的提起精神,时时在意识造作中提起正念与正法相融。而无造法性之正念,是当圆满证悟心的本性时,正念如同太阳自带暖相或水自带湿相般,时时存在。

  12、(十三)种种所作之行为 观察暇满空耗否

  【种种所作之行为,观察暇满空耗否?】

  13、(十五)无有道验之教言 观察相续圆满否

  【无有道验之教言,观察相续圆满否?】

  所谓没有道验之教言是指修学过程中,无论是听闻、思考、还是修行,都对自己的内心没有起到任何调伏作用。

  比如小乘讲解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学道和无学道,大乘讲解十地,密宗讲解四相,这些讲解整个见解的过程就是道验。也就是说,如果教言不能消尽自己的烦恼,增上三大功德,不能改变自己的性格,就不具有调伏内心之道验。依靠这样无有道验之教言,无法圆满自相续。

  14、(十六)清净传承的重要性

  成办解脱要具备三个条件:传承法脉清净、导师功德圆满、弟子信心圆满。其中传承法脉清净就是具备有道验之教言,历代传承祖师都依此修行而成办解脱。现前我们依教奉行,也一样会呈现如是之道验而成办解脱。

  亚青寺具有宁提派的传承:我们的上师喇嘛仁波切的上师是昌根阿瑞,昌根阿瑞的上师是堪布昂琼,堪布昂琼的上师是喇嘛龙多,喇嘛龙多的上师是华智仁波切,继续往上依次是晋美嘉益涅格、智悲光尊者、无垢光尊者直到普贤王如来。这就是亚青寺的完整传承。

  其中无垢光尊者与智悲光尊者相隔几百年,并非面对面地传法,而是在智悲光尊者修行境界中,无垢光尊者的智慧身以表示传承赐予智悲光尊者教言。

  15、(十七)所得诸成熟解脱 观察誓言具足否

  【所得诸成熟解脱,观察誓言具足否?】

  “成熟”是指灌顶,“解脱”是指窍诀法。

  如有一位导师已经为你传讲过续部、窍诀法,即将八万四千法归纳为一点为你传讲,你就已经有了需要守持的誓言。请问,现前你是否在守持这些誓言?

  16、(二十)心口不一之奉承 观察言行一致否

  【心口不一之奉承,观察言行一致否?】

  行为学-教言宝藏3课1-13笔记

  第三课:获得暇满之人身

  17、(八)断除烦恼与压制烦恼的区别

  断除和压制是两个概念。比如我们觉得前面这些东西很烦,不想让它呈现在面前,就拿一块很大的布把它盖上,那它在我们的面前就已经消失了,我们就看不见这些东西,但这只能叫做掩盖,不能叫做消除,因为它仍旧在布的下面。当有另一个缘,比如风把布吹起来的时候,下面的东西仍旧还存在。所以这个行为叫压制。

  压制和断除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何处呢?见解本身当然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主要表现在三大功德当中。当掩盖一切的时候,生不起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这三大功德。当去断除的时候,随着烦恼的逐渐消减,三大功德逐渐增长,在圆满断除的时候,三大功德就圆满呈现。所以,以功德作为标准永远不会有错。

  18、(十一)获得甚深窍诀时 观察是否具懈怠

  【获得甚深窍诀时,观察是否具懈怠?】

  什么是窍诀?万法摄一之法即为窍诀法。从果法殊胜的立场之中,超越因缘之法,就称之为殊胜之窍诀。站在次第根机当中,以果位作为背景而行持的一切善法,称之为殊胜窍诀法。

  19、(十二)如是甚深之窍诀 观察是否融相续

  【如是甚深之窍诀,观察是否融相续?】

  20、(十三)舍弃家乡若干年观察贪执轮回否

  【舍弃家乡若干年,观察贪执轮回否?】

  行为学-教言宝藏3课14-21笔记

  21、(十四)三门奉献于上师观察有无自私心

  【三门奉献于上师,观察有无自私心?】

  22、(十五)侍奉上师之行作观察发心清净否

  【侍奉上师之行作,观察发心清净否?】

  23、(十六)修行道验生起时观察感恩上师否

  【修行道验生起时,观察感恩上师否?】

  24、(十七)即生获得佛果位观察是否具出离

  【即生获得佛果位,观察是否具出离?】

  25、(十八)欲想趋入解脱道观察需要导师否

  【欲想趋入解脱道,观察需要导师否?】

  26、(十九)欲求一生证佛果观察有无妙窍诀

  【欲求一生证佛果,观察有无妙窍诀?】

  27、(二十)传承上师之窍诀观察有无胜加持

  【传承上师之窍诀,观察有无胜加持?】

  传承上师的窍诀有没有加持力,靠的是什么?清净的传承法脉。

  28、(二十一)往圣成就甚深法观察于己有缘否

  【往圣成就甚深法,观察于己有缘否?】

  “往圣”指的是昔日的成就者。往昔历代传承祖师所修行的甚深之法,与自己有没有缘分,凭借的是自己的信心。

  行为学-教言宝藏4课1-10笔记

  第四课:欲想趋入解脱道

  29、(二)欲想趋入解脱道 观察需要导师否

  【欲想趋入解脱道,观察需要导师否?】

  30(九)欲求一生证佛果 观察有无妙窍诀

  【欲求一生证佛果,观察有无妙窍诀?】

  密宗四个殊胜要点: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之根机。

  四精要法:传承法脉清净而具普遍之信心、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

  行为学-教言宝藏4课11-17笔记

  31、(十三)传承上师之窍诀 观察有无胜加持(一)

  【传承上师之窍诀,观察有无胜加持?】

  觉受有贤觉受和劣觉受,通常我们分为邪魔加持之显现、业风飘动之显现以及真正圆满功德之显现等三个类别。

  要突破这一系列关卡,唯有依靠“不执著”。面对各种感觉,“不执著”才是悉地,“执著”就是魔障,一旦执著,显现就成为邪魔加持之显现。反之,若不执著,即便显现是天魔所造之障碍,也不可怕。

  32、(十五)往圣成就甚深法 观察于己有缘否(一)

  【往圣成就甚深法,观察于己有缘否?】

  行为学-教言宝藏5课1-10

  第五课:了知六趣是幻相

  33、(九)了知六趣是幻相 观察境识别别否(一)

  【了知六趣是幻相】

  梦和中阴非常相似,若在中阴时知道一切来自于自心的显现,皆为虚幻,任何显现便都不会再束缚你。就像晚上做梦时,一旦在梦中知道梦境源于自心所显,梦就无法束缚自己,面对纷扰的现实生活,内心的起伏也不会很大。要记住,修行是就是修自在,快乐也来自于自在。当自己不自在时,内心无法体会真正的快乐,因此获得快乐的前提必须是自在。这就是“了知六趣是幻相”。

  34、(十)了知六趣是幻相 观察境识别别否(二)

  【观察境识别别否?】

  我们观察境识,要以自己的见解回答:境和自心是分别存在的还是两者一如?

  我们在修上师瑜伽导修期间,先从有相定开始入手。有相定讲解“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所缘一个对境”是指在不紧不松的状态中所缘一个对境安住,其中有空性的成分。即便还有相,但与我们意识中对相的执著,有着天地悬隔之区别,平常修行要去细致体会。当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所缘着上师皈依境之时,只要能做到不紧不松的状态,由于已经有了空性和明了的成分,境和心就会逐渐趋入一体。

  比如我手里拿着一串念珠,这时的境心无别如何树立?在看着念珠的当下,念珠与自心以何为界?稍做观察与分析就会发现,当产生“念珠是境,我的心是念”时,已经是第二个念,但在想着念珠的当下,没有一个具体的位置可以区隔念珠与心。在想念珠的当下,“想”和“念珠”已经融为一体。这就是有相定期间境心无别的一种境界,我们就先从这里开始做起。

  还有一种较此略粗些的修法,如我们在修前行上师瑜伽与金刚萨埵时,观想上师或金刚萨埵化光融入自己,心中想着“两者已经成为一体”而安住。这样的修法比刚刚讲解的禅定略粗一些,因为需要起心动念去想“我们已经成为一体了”。现前我们已经逐渐进入更为细致地境心无别之中,但与后期胜观中的境心无别相比,还是很粗糙,因为仍旧含有意识成分,所以我们把这种状态叫做不了义之境心无别。但即便不了义,相对来说,意义也已非常广大。

  我们从无分微尘、无时分刹那和缘起性空的角度当中已经认识到,上师的皈依境或外境不清净的山河大地皆为虚幻。“虚幻”就充分地说明它不是一个实体,是由空分和明分两方面组成。空性不是什么都不存在,它还有相,有色法,也就是有明的一面,而相是由明和空两方面组成。所以观上师的皈依境,也要做到境心分不开。我们先从有相定的角度中树立境心分不开,并在这样的状态中修学一段时间后,禅定会逐渐开始趋入无相的状态,前面没有所缘的对境,似乎无从安心一般。

  我们的惯性思维会认为,所有的心念都需要一个所缘的对境。比如起贪心要能生贪心的对境,起嗔恨心要有一个如怨敌般的对境等等,而我们初次修学禅定时若没有对境,就好像在空中放置一块石头,由于没有支撑点,必定会掉落一般,总觉得有点不知所措。所以我们首先从所缘一个对境开始做起,这就是一切禅定之出发点——有相定。当你在修境心分不开的状态时,如果先树立一个如常所见之实实在在的境,然后再树立空性,并试着将两者合为一体,这样的修法充分地说明,你对法的认识和所具有的禅定并不深奥。所以我们初次修学期间,首先要认知到什么是“境心分不开的状态”。

  当有相定修行到一定的时间,就会逐渐进入到无相的状态。但若仅凭有相定的力量转变成无相定,也许需要几千几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我们现在需要在短短几个月或是几天时间中将有相转为无相,就要依靠善巧运用以及通达方便的协助。天天为安住而安住,想让禅定迅速增上是不可得的,必须配同通达方便以及善巧运用。

  无相分为迷惑和清明两种境界,我们现前所提倡的是清明,因为迷惑仅是在第八识和前五根识中。当进入清明之无相境界的时候,“有个所缘对境”的念已经逐渐消失,逐渐进入没有所缘的对境。但“无相”并不是什么都看不见,而是心里执著外境的念已经消失,如同空中的彩虹一般,显而无自性。这时的“境心分不开”就不需要意识造作,本来就是这样的状态。

  要记住,无相不是想出来的,而是修出来的一种境界。很多弟子在修境心无别时,可能还会掺杂着实实在在和不变的世俗境相。如果不配合着“六趣是幻相”而修境心无别,禅定就无法达到很高的境界。如果内心想着一个实实在在的境,无论如何安住,都算不上虚幻,而这在于自己禅修过程中对如梦如幻的感受有多么强烈。所以不仅座上,座下也应时时提起正念,观一切如梦如幻。虽然有相定还不是很了义的境心无别,仍旧含杂意识思维的成分,但因明了幻相来自于空性,也已含有空性的成分,故而明了相非为实体。

  【了知六趣是幻相,观察境识别别否?】就是审视自己的禅定状态。这句教言文字虽然稀少,但意义非常广大。

  行为学-教言宝藏5课11-17笔记

  35、(十一)证得万有本解脱 观察所行安乐否

  【证得万有本解脱,观察所行安乐否?】

  万有是指万物,而万物本来解脱。这是很高的境界。

  当我们讲到“本解脱”时,“本”并不是指受时间局限,而是指完全超越时间与空间。没有时空的局限叫做本来,只要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局限,就不是我们的自性,也不是“本来”的含义。因此“本来”完全不受时间的局限,它已超越因缘。

  “解脱”也不是指前面有一个结,然后有一个解开这个结的人。只要有能所对立,“解脱”就不是心的本性,只是一种方便过程。比如蓝色的天空本来具有,无论是否有乌云遮障,蓝色的天空都不会减损分毫。乌云并没有污染湛蓝的天空,更成为蓝色天空的庄严。两者本来就是两个概念,但为何有时认为是两个,有时又说两者一如?因此从我们的角度而言,因为乌云笼罩而看不见蓝色的天空,但对蓝色天空本身而言,乌云并没有对它造成障碍。

  因此,“本来解脱”就是指我们本具有的自性,不需要谁去解除污点才能呈现,而是本来如是。我们在认识过程中会有次第阶段,但在证悟佛果以后,就永远不会再有痛苦,因为它已超越时空,不在世间思维的范围之中。“永远”只是一个名称,实际上就是这样的。这就叫做本来解脱。

  “证得万有本来解脱”就是讲解万有万物为妙用,解脱为空性,两者本来一如。不需要在显现之外树立空性,或在空性之外树立显现,两者本来一如。如同蓝色的天空中无论呈现乌云还是太阳,均变成天空的庄严。妙力起现任何之相,均变成本体之庄严,这是我们本来面目的境界。在达到这样的大自在境界时,无论现实生活如何呈现,都不会束缚自己的内心,所做任何事情皆为妙用。晚上睡觉时一样可以做梦,但无论何种梦境都永远不会束缚自己的内心,一切都是妙力呈现。

  一旦内心自在,就能做到醒梦无别。梦光明境界正是如此,即便看上去是在睡觉,但也可以随时清醒来。睡觉时对周围发生的事情一清二楚,与清醒时没有丝毫之差异。这是一种非常轻松的境界,既能起到修行的作用,又具有休息乃至养生的作用,第二天早上起来会感觉非常轻松。这些都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教言。

  36、(十二)不知轮涅乃妙力 观察能否得解脱

  【不知轮涅乃妙力,观察能否得解脱?】

  “妙力”指虚幻,若不知道一切都是虚幻,又如何能证得解脱?

  解脱要具备两个条件:明和空一如。若只是随着明而飘动,就不会有解脱。如同我们现实生活中能看得见一切,但由于没有认识到空性,无法执受空性的缘故,内心会随境漂泊,而轮回就是对明了执著太强的缘故所致。不知轮回和涅槃乃自性的妙力显现,快乐和自在永远不会在自己面前呈现,这也是告诫我们修学空性的重要性。

  外相上师相应法着重讲解禅定,在大概修至清明无相定时,就可以进入第二步内相上师瑜伽,这时无论是对治烦恼甚至禅定,都会讲得更高一些。但无论现在禅定见解有多高,平常修学禅定仍旧必不可缺少,因为修禅定是成办解脱最直接、最快速的捷径。但在修学禅定过程中,铭记前面所述之一系列条件非常重要,会对我们以后修行禅定起到切实之作用。

  修学禅定若不具备如梦如幻之境界,就称不上禅定。当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没有像纯粹意识般执著于外境的显现,而是配合着空性,不需要以“一切都是虚幻”的意识掩盖,其感受在禅定中是确实存在的。但座下由于无法执受空性的缘故,还需要起心动念靠意识去改造,添加一个“空性”的概念而观一切虚幻。这就是座上与座下的区别。

  37、(十三)见解离边本解脱 观察是否束自心(一)

  【见解离边本解脱,观察是否束自心?】

  接下去讲解见解、修行、行为和果实。

  见解离边的“边”指一切戏论。凡是意识造作的一切,都称之为边。虽然有四边等诸多说法,但主要还是讲解意识造作的一切戏论。

  我们在传讲无上窍诀大圆满过程中,初次树立自宗派见解和回遮他人见解时,要站在真实教授的立场上,讲解“离边本解脱”为无上窍诀大圆满之见解。站在真实教授的立场之中就不需要讲解方便教授,见解本来就是“离边本解脱”,但对次第根机者而言,修行路途上不要用“离边本解脱”这样的词句约束自己。在修行过程中,就不能把妄念当做过失和烦恼。

  38、(十五)修习远离于呆滞 观察有无境执相

  【修习远离于呆滞】

  修行必须远离这种处于前五根识及第八识阿赖耶识的无念状态。

  第八识阿赖耶识是遮止五根,在一种无分别的状态中。无论当时睁眼还是闭眼,意识已经进入酣睡和闷厥状态:眼不见境、耳不闻声、五根完全遮止不起作用,内心完全是一种闷厥和酣睡状态,一点都没有感觉。所以平常打坐期间,一旦进入这样的状态,就称之为第八识阿赖耶识。前五根识与第八识阿赖耶识并不是禅定,也不能用“止息一切妄念”、“无分别之状态”等词句来掩盖这种呆滞的无念状态。防止落入这样状态的最好方法是时时提起正念。

  止观交修之中的安住修当然重要,但当散乱和昏沉太重时无法提起正念,必须强行提起明分,进行观察修。观察修的方法有很多,运用剖析调伏妄念之时,观想皈依境、念诵莲花生大士心咒、观四共前行等,修学内相上师瑜伽的时候,运用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等等意识造作之修法进行观察修。观察修可以防止自己进入无念的呆滞状态,如此善巧应用,无念和有念都会成为修行之辅助。

  39、【观察有无境执相?】

  当已超越第八识和前五根识,真实教授之中印证的圆满境界当然在境心分不开的状态中,与我们平常执著外境不同,没有执著相。但是按照次第修学,必须要知道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应用非常重要。

  40、(十六)行为一切皆清净 观察有无苦与乐

  【行为一切皆清净,观察有无苦与乐?】

  苦乐都是不清净状态中的果,当自己的见解已修至圆满的时候,完全没有苦和乐。

  当我们以无分微尘和无时分刹那或是从缘起性空的角度中知道一切万法的本性为空性,平时的所思、所想、所行就应有“一切如梦境般”的概念。如是行持,对痛苦和快乐的执著就会越来越淡薄,因它而飘动内心的显现也就越来越少,内心便越来越自在。

  41、(十七)果位大觉本解脱 观察是否具希愿

  【果位大觉本解脱,观察是否具希愿?】

  按以上见解、修行和行为,最终得到的果位称之为大觉本解脱,是佛的境界。若在果位之中还有一个希望达到的境界,就不是圆满的佛果,内心一切戏论消尽才是佛的境界。获得断证一切功德,证得本体清净和自性清净,断除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为佛的境界。

  行为学-教言宝藏6课1-6笔

  第六课:弟子道验增上相

  42、(三)弟子道验增上相 观察传承加持否(一)

  【弟子道验增上相,观察传承加持否?】

  既然外缘已具备,弟子道验增上相又是什么?就是要时时要观待自己内心的烦恼是否有所减轻,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等三大功德是否有所增上,以此作为判断自己道验是否增上之标准。

  一切道验不能树立在感觉中,而应时时观待它的逆缘和顺缘功德。五道十地的真正界限就在于三大功德是否增上,要时时铭记这一点。

  行为学-教言宝藏6课7-14笔记

  43、(七)谏自过失之道友 依之是汝之善友(一)

  【谏自过失之道友,依之是汝之善友】

  44、(九)言他过失之道友 依之烦恼五毒增

  【言他过失之道友,依之烦恼五毒增。】

  45、(十)时时应依正知念

  【时时应依正知念】

  46、(十一)上师窍诀自续三 融合一如作修持

  【上师窍诀自续三,融合一如作修持】。

  自己的身口意三门与上师身语意三金刚融为一体而作修持。

  47、(十二)此乃老父之遗嘱 尽此一生融自心(一)

  【此乃老父之遗嘱,尽此一生融自心】

  我们讲解的无相定并不是遮止五根的状态,因为遮止五根是一种迷惑状态而非清明状态。我们所讲解的清明无相定不遮止五根,内心非常清明,此了了分明者,称之为智慧。它当然没有能所对立法,因此能达到无相的状态。

  我们讲解的境心分不开的状态,是一种心里想着上师皈依境的状态,但这和我们平常意识中心里想着上师的皈依境,有何区别?

  在稍微有点境心不二的前提下缘着上师之相,此时所缘上师的相是在第六识的感觉之中。当对上师之相产生执著时,虽然没有起第二念,认为“上师之相是实有、恒常、唯一、自生”的,但实际上已经具备这一系列认知。比如我们在说“母亲”的同时,具备这样的认知:这个人是生我养我的人,是个女的,是母亲。即便不做其他念想,但在说起“母亲”时,自然就会知道母亲具备这一系列条件。

  同理,我们在第六识状态中,会认为一切是实有、唯一、恒常不变的,是自己能做主的。也就是说,在对外境产生执著的当下,就已经具备“这是一种时时不变、实实在在的”认知。但在有相定时,却不一定会这么实执。因为在修学有相定时,会尽可能将心安住于平静状态,完全没有非常强行用意的方式,这时的禅定就含摂很多空性的成分,所以它是明空不二之境界。这与第六识不能混杂在一起。

  我们最近讲解了很多有相定的内容,但大部分信众还是会把有相定树立在第六识意识状态之中。第六识意识在有些教言中称之为分别,有些称之为耽著,但都树立在耽著之上。如果仅仅是第六识意识,就不能真正称之为禅定。因为禅定本身的特点,必须要有明空不二的成分。也就是说,必须由明、空两个方面组成,至于明和空是否纯净,则根据自己的见地来树立,但这两个条件必须具备。这样一来,在前面了知的前提之下,于自然之中,逐渐从第六识耽著中脱落。此时已经不是纯粹的第六识,就叫有相定、境心无二。因为此时的境心无二同时具备明空不二,不仅仅是有明空的成分。当然,它还是不了义明空不二。

  以这种禅定见解修行到一定的时候,就会进入无相状态之中。我们说过,并不是遮止五根、什么都看不见才叫做无相。这种看不见的状态称之为第八识阿赖耶识,不属于我们所讲解的禅定范畴,纯粹是一个无念状态,和禅定一点关系都没有。

  我们前面所讲解的“有相”,是指心中还有一个所缘的对境,让心安住下来,就好像眼前置于空中的物品因为下面有支撑而不掉落。“无相”则如将支撑去掉,物品仍旧不会坠落。也就是说,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由所缘上师皈依境,逐渐进入不需要所缘外境,但仍旧可以安住在清明的状态中,并非是指眼前之相已经消失。这就叫做清明无相定。

  迷惑无相定有两种:一种是第八识,另一种是前五根识。前五根识的状态中,虽然没有遮止五根,但相对来说,内心是一种迷惑状态。眼前看得见一切相,但完全不知道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是一种傻呆呆的状态,属于迷惑无相定的状态。

  我们现前所追求的是清明无相定。清明无相定的明空不二虽然还是在寂止状态中,明空不二也不是很纯正,但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达到这个阶段时,我们就可以开始讲解内相上师瑜伽,也可以由此开始印证禅定见解。比如在讲解调顺烦恼之方便上,先讲解粗直视调伏妄念——觅心法和细直视调伏妄念缘起性空——大乘教法最高的境界。但这两步尚不能称之为密法。接下去智慧转为道用即安住调伏妄念才属于密法部分。

  48、(十四)结语

  【如今吾已趋老迈,此外无力广宣说】

  49、【无智老乞所著述】

  50、【有缘弟子愿圆满。】

  51、【赐予阿松活佛,愿吉祥!】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7-9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