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经庄严

哲学-经庄严论19菩提分品82-94科判

创建日期:2022-12-13

  哲学-经庄严论19菩提分品82-94科判

  第十九 菩提分品

  经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3-6品)+丙三、所思维(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11-15品)+丁二、宣说正行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戊一、能摄方便品(16品)+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17品)+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18品)+戊四、菩提分品+戊五、功德品+戊六、行地究竟地品

  戊四、菩提分品=己一、因+己二、修行或道之本体+己三、修行差别支+总结(367)

  己一、因=庚一、知惭+庚二、坚稳+庚三、不厌(332)+庚四、知论典(333)+庚五、知世间(334)+庚六、知四依(335)+庚七、四无碍解(336)+庚八、二资粮(337)

  庚一、知惭=辛一、知惭之法相(318)+辛二、所惭之处(319)+辛三、知惭之分类(320)+辛四、无惭之过患(321)+辛五、惭愧之功德(322)+辛六、赞叹有惭(323)+辛七、有惭有愧之验相(324)+辛八、殊胜有惭有愧(325)

  庚二、坚稳=辛一、略说(327)+辛二、广说

  辛二、广说=壬一、坚稳之法相(329)+壬二、坚稳之分类(330)+壬三、不变(331)

  己二、修行或道之本体=庚一、广说三十七道品+庚二、略说止观(351)

  庚一、广说三十七道品=辛一、四念住(340)+辛二、四正断(341)+辛三、四神足(342)+辛四、五根(343)+辛五、五力(344)+辛六、七觉支+辛七、八圣道(350)

  辛六、七觉支=壬一、何时安立(346)+壬二、以何安立(347)+壬三、为何安立为七(348)+壬四、七支归为五支(349)

  己三、修行差别支=庚一、轻易无欺能成办大利之善巧方便(353)+庚二、不忘先前所受持法之总持(354)+庚三、能获得未来功德之发愿(355)+庚四、能清净道之等持及四法印

  庚四、能清净道之等持及四法印=辛一、宣说有境三等持(357)+辛二、宣说其对境四法印

  辛二、宣说其对境四法印=壬一、总说四法印(359)+壬二、别说依理证成无常与无我

  壬二、别说依理证成无常与无我=癸一、证成无常+癸二、证成无我(366)

  癸一、证成无常=子一、总说证成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362)+子二、别说

  子二、别说=丑一、证成内诸行无常(364)+丑二、证成外诸行无常(365)
 

  315、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菩提分品)分三:

  316、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因)分八:

  317、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一(知惭)分八:

  318、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一辛一、知惭之法相;(82课)

  知惭断违品,具无分别智,

  无罪下劣境,熟众坚稳相。

  319、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一辛二、所惭之处;(82课)

  菩萨于六度,违增对治减,

  生起大惭愧,坚稳依六度,

  懈怠随惑法,享用更惭愧。

  320、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一辛三、知惭之分类;(82课)

  非入定本性,小中及下地,

  意劣有我惭,皆下余为胜。

  321、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一辛四、无惭之过患;(82课)

  具慧无惭愧,非理纳烦恼,

  嗔舍及我慢,摧毁众生戒。

  后悔及丧失,恭敬利养微,

  具信非人众,本师亦置之。

  同行佛子责,于世间人中,

  现法得恶名,他世生无暇。

  是故失已得,未得诸白法,

  由此处痛苦,心亦不正住。

  322、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一辛五、惭愧之功德;(83课)

  有惭诸佛子,不生此诸过,

  智者常真实,受生人天界。

  具慧以有惭,速圆正觉资,

  佛子不厌倦,成熟众有情。

  彼恒离违品,不离对治法,

  有惭之佛子,得彼等功德。

  323、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一辛六、赞叹有惭;(83课)

  凡愚著妙衣,离愧有罪垢,

  佛子知惭衣,无遮离罪垢。

  佛子具惭愧,如空法不染,

  佛子内集聚,知惭妙庄严。

  菩萨以惭愧,如母慈所化,

  惭愧于轮回,能防一切罪。

  324、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一辛七、有惭有愧之验相;(83课)

  能受于一切,亦不受一切,

  不行行一切,愧者愧成相。

  325、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一辛八、殊胜有惭有愧。(83课)

  自心修惭愧,信解法思维,

  自在无分别,合一堪首位。

  326、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二(坚稳)分二:

  327、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二辛一、略说;(83课)

  菩萨之坚稳,较彼其余众,

  以法相分类,不变而超胜。

  328、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二辛二(广说)分三:

  329、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二辛二壬一、坚稳之法相;(83课)

  精进定与慧,许为勇耐稳,

  菩萨以此三,无惧尽趋入。

  怯懦动摇痴,诸事生畏惧,

  故知三本性,是为坚稳名。

  330、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二辛二壬二、坚稳之分类;(84课)

  自性及宏愿,无所顾惜性,

  众生颠倒行,听闻深广法,

  所化难调化,佛身不可思。

  种种诸难行,轮回皆不舍,

  无有烦恼性,坚稳生坚稳,

  其余无伦比,许具坚稳最。

  331、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二辛二壬三、不变。(84课)

  飞蛾飞禽海,不能动须弥,

  恶友苦闻深,不能动坚稳。

  332、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三、不厌;(84课)

  菩萨不厌最,三事闻不足,

  精勤耐受苦,依于惭坚稳。

  欲求大菩提,具慧之不厌,

  诸地未圆满,圆满极圆满。

  333、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四、知论典;(84课)

  坚稳知论典,基所为业相,

  无尽成果胜,等持总持摄,

  能成熟有情,亦能持妙法。

  334、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五、知世间;(85课)

  坚稳知世间,是以身语意,

  知谛无伦比,超胜彼其余。

  坚稳常含笑,诚实而言语,

  为众堪法器,为令修妙法。

  因许以二谛,令世间恒生,

  以二令隐没,了此知世间。

  为寂为获得,具慧修真谛,

  具慧知谛故,定称知世间。

  335、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六、知四依;(85课)

  依于经典法,彼义具密意,

  了义具正量,获得彼无诠。

  是为遮舍法,依文倒执真,

  获得有言诠,于此说四依。

  于信解分析,他前如实闻,

  无诠智慧中,坚稳不退失。

  336、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七、四无碍解;(86课)

  异门及法相、词智了知故,

  菩萨无碍解,四种无伦比。

  极其精进说,说何以何说,

  所说法与义,唯以词智说。

  法即略广说,诸时得二者,

  答复辩方故,无碍解为四。

  等性各自证,复次尽了知,

  能断一切疑,名为无碍解。

  337、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一庚八、二资粮。(86课)

  菩萨之资粮,福慧无伦比,

  福得增上生,依慧无惑转。

  施戒为福资,智慧乃慧资,

  余三属二资,五度皆慧资。

  平时得修行,反复行持善,

  坚稳之资粮,能成一切利。

  是为趋入地,无相任运成,

  灌项及究竟,坚稳修资粮。

  338、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二(修行或道之本体)分二:

  339、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二庚一(广说三十七道品)分七:

  340、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二庚一辛一、四念住;(87课)

  具慧修念住,是以十四相,

  无等故胜余,所依对治入,

  所缘与作意,获得观修胜。

  随应及随行,遍知与受生,

  广大殊妙性,修行真成就。

  341、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二庚一辛二、四正断;(87课)

  坚稳之正断,有情无伦与,

  是为修念住,过失之对治。

  轮回享受用,为除诸盖障,

  为舍劣作意,为入一地等。

  为住于无相,为获佛授记,

  为成熟有情,是为得灌顶。

  为净佛刹土,是为究竟性,

  具慧诸菩萨,修违品对治。

  依于欲乐已,瑜伽有相修,

  一切诸正断,决定称对治。

  342、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二庚一辛三、四神足;(87+88课)

  坚稳四神足,法相具超胜,(87课)

  是为成自他,一切利益生。

  所依与分类,方便及修行,

  安立具慧者,神足一切相。

  依于禅定度,是说四类别,(88课)

  以及四方便,六种真成就。

  一是能精勤,第二饶益性,

  第三能专注,第四为对治。

  能见及教言,安住行游戏,

  宏愿与自在,得法成就故。

  343、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二庚一辛四、五根;(88课)

  菩提及行为,闻胜与止观,

  当知信等基,能成利益时。

  344、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二庚一辛五、五力;(88课)

  信等趋入地,许为有染污,

  违品薄弱故,彼等称为力。

  345、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二庚一辛六(七觉支)分四:

  346、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二庚一辛六壬一、何时安立;(88课)

  承许入地者,安立为觉支。

  347、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二庚一辛六壬二、以何安立;(88课)

  证悟一切法,众生等性故。

  348、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二庚一辛六壬三、为何安立为七;(88课)

  了知克胜故,正念即普行,

  此之择法慧,能摧分别相。

  此之精进支,为速证悟入,

  正法光明增,欢喜恒长养。

  脱离一切障,轻安获得乐,

  由定自在得,心中所想事。

  等舍于一切,随意而安住,

  后得无分别,安住恒住胜。

  此德之菩萨,安立如轮王,

  常以如七宝,觉支所围绕。

  349、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二庚一辛六壬四、七支归为五支。(89课)

  自性安住支,第三出离支,

  第四功德支,三种无惑支。

  350、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二庚一辛七、八圣道。(89课)

  其后则随行,如实所证悟,

  如实证安立,趋入所安立。

  三业皆清净,修行诸所知,

  正道胜功德,障碍之对治。

  351、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二庚二、略说止观。(89课)

  依于正安住,住心为寂止,

  尽辨一切法,是故为胜观。

  止观即遍行,一分非一分,

  许因证出离,无相及无行。

  清净极清净,止观之瑜伽,

  遍行一切地,能成一切利。

  352、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三(修行差别支)分四:

  353、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三庚一、轻易无欺能成办大利之善巧方便;(89课)

  圆满佛陀法,成熟诸有情,

  速得成所为,精通道不断。

  菩萨一切地,方便无伦比,

  依彼巧方便,能成一切利。

  354、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三庚二、不忘先前所受持法之总持;(89课)

  异熟闻串习,等持之总持,

  小品及大品,大品亦有三。

  具慧未入小,入地不清净,

  诸地为中品,净地总持大。

  如是诸菩萨,反复真依彼,

  常宣及受持,微妙之正法。

  355、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三庚三、能获得未来功德之发愿;(90课)

  坚稳之宏愿,具思维欲乐,

  彼依智劝勉,诸地无伦比。

  当知彼为因,唯心成就故,

  由心即具果,彼成未来利。

  种种大菩提,诸地愈向上,

  彼愿愈清净,菩萨成二利。

  356、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三庚四(能清净道之等持及四法印)分二:

  357、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三庚四辛一、宣说有境三等持:(90课)

  三等持行境,乃为二无我,

  执我之所依,恒常善寂灭。

  所取能取体,当知有三种,

  无分别背离,具足极欢喜。

  是为遍了知,断除及现前,

  普宣空性等,三种等持义。

  358、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三庚四辛二、宣说其对境四法印(分二:

  359、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三庚四辛二壬一、总说四法印;(90课)

  欲利诸有情,三种等持因,

  四种法印义,说于诸菩萨。

  坚稳四法印,无义分别义,

  唯是遍计义,寂灭分别义。

  360、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三庚四辛二壬二、别说依理证成无常与无我分二:

  361、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三庚四辛二壬二癸一、证成无常分二:

  362、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三庚四辛二壬二癸一子一、总说证成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90课)

  不容因生故,相违自不住,

  无故相定故,随行泯灭故,

  变异可得故,彼因与果故,

  执受主宰故,清净随众故。

  363、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三庚四辛二壬二癸一子二(别说)分二:

  364、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三庚四辛二壬二癸一子二丑一、证成内诸行无常;(91+92课)

  初生渐大生,随增所依事,(91课)

  变异及成熟,如是劣与胜。

  光明不光明,行余境具种,

  无种之本体,以及影像生。

  于此十四生,以因及量别,(92课)

  增无义非理,所依不容有。

  安住不容有,初存终不变,

  如是劣与胜,光明不光明。

  无行住非理,末者不容故,

  随行于心故,有为皆刹那。

  365、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三庚四辛二壬二癸一子二丑二、证成外诸行无常。(92课)

  大种与六境,说为刹那性,

  干涸与增长,性动增减故,

  相系彼大故,四种变化故,

  色香味及触,同故与彼同。

  依柴运行故,渐大可得故,

  随心问难故,外亦刹那性。

  366、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四己三庚四辛二壬二癸二、证成无我。)(93+94课)

  说人假立有,而非实体有,(93课)

  不得及颠倒,染法烦恼因。

  因有二过故,不说一与异,

  诸蕴应成我,彼应成实体。

  若说我实有,亦需说必要,

  不可说一异,无需非应理。

  相世见论言,犹如薪与火,

  不可说一异,非理是二故。

  有二生识故,彼非缘无义,

  故不成见者,直至解脱者。

  是主则不令,无常不欲求,

  彼需立法相,妨害三菩提。

  三过故见等,能作非自生,(94课)

  亦非彼之缘,无有能见等。

  非作无常故,同时恒行故,

  见等之能作,自生非应理。

  如是住与灭,前无无常故,

  亦无三品故,是缘非应理。

  诸法无有我,胜义为空性,

  缘于我实有,唯一说过失。

  染污清净位,断定之分别,

  趋入相续别,是以人我说。

  我见无需生,串习无始时,

  人有则一切,无勤解无解。

  367、此品总结:(94课)

  如是恒时具,彼德菩萨众,

  不舍自利益,亦能成他利。

上一篇:哲学-经庄严论18供养依师无量心品77-81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