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95课12-22
十二、诸佛总集唯一怙大恩根本上师尊三门恭敬而祈祷大悲加持吾相续(二)
圆满的见解我们本就具有,临时不能呈现是因为有污点遮止了本来面目,这也可以称之为俱生无明。用我们当前的话来说,最初并没有形成能所对立,但逐渐开始有实有的感觉,当我们开始感受到这种二元对立,前面的无明好像更加沉重一般,此时就称之为遍计无明。
我们原本具有的如来藏被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所遮止,就好像被天上的白云和乌云所遮止一般,令功德无法呈现。当然,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不是白云和乌云,我们只是以此比喻做诠释。即无论是什么云,它都会遮止原本湛蓝的天空,尤其乌云更是严重地遮止了蓝天,遮止了本来面目。
遮止本来面目的污点称之为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只有超越这两种无明才能让原本具有的功德如来藏呈现。也就是说,只有天上的白云和乌云都消尽以后才能呈现出湛蓝的天空。因此佛的功德之一就是断除了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
当然,有些学过密宗教理的人会问:不是还有一种无明称之为同性无明吗?是的,俱生无明还要分为俱生无明和同性无明两种,但今天我们在此处不做细致深入的探讨。通常就是讲解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两种,其中俱生无明当中已经包括了同性无明和俱生无明,两者都用俱生无明来代替。
佛的境界是从两种无明当中超越,而如来藏本具有的特点就是二清净之见解,即本体清净和自性清净。本体清净我们通常用空分来代替,自性清净用明分来代替。也就说,如来藏本具有的见解就是明空不二之见解,也称之为二清净之见即本体清净和自性清净。本体清净称之为法身本体清净,也可以称为法性本体清净,自性清净也称之为色身自性清净。由此可知,何谓真正的佛?已经从两种无明之中超越并获得两种清净见解者即为真正的佛。
十三、诸佛总集唯一怙大恩根本上师尊三门恭敬而祈祷大悲加持吾相续(三)
真正的佛,已经从两种无明之中超越,获得两种清净见解,并且由于众生根机不同,还会呈现不同的形象来度化众生。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佛已经具有明空不二或称之为乐空不二之境界,他的慈悲心永远不会有生灭,也称之为同体大慈,无缘大悲,因此佛度化众生的愿望,永远不会有停止的时候,还会针对众生不同的根机,呈现不同的形象。
比如我们对阿弥陀佛很有信心,佛就以阿弥陀佛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如今也有很多信众时时都在祈祷阿弥陀佛;有些信众对文殊菩萨很有兴趣,佛就以文殊菩萨的形象示现在他面前;莲师是所有密宗行人的根本上师,因此不少信众对莲花生大师非常有信心,佛就以莲师的形象来度化一切众生……无论哪一种显现,都是佛的化现。同样,如今的善知识也是佛在以不同的形象度化众生。比如在座很多弟子都在修学密法,而法王如意宝和喇嘛仁波切就是本传承的上师,也是我们最能亲近的导师。
佛就是这样以种种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度化众生。每个人的因缘不同,可能其他人接触的是另一种不同形象的导师,同样是佛在以另一个导师的形象在度化他。虽然佛所示现的形象有种种不同,但实际上一切导师与本尊,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区别,都是佛的化现。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天上只有一轮明月,但只要大地上有水分,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月亮形象。无需区分成都的月亮还是北京的月亮,是重庆的月亮还是南京的月亮等等,只要有水,就有月亮的影子。
因此我们平常在祈祷一切诸佛菩萨的时候,为何会观想为导师的形象,原因也正在此上。从功德的角度而言,导师与佛无别,都是功德圆满者,但是从感情的角度而言,导师以人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对我们的恩德非常大,因此观想导师的形象会更亲切,心情也更舒畅。也正是由这一份加持,在观想过程中可能无意中就会觉得能与导师融为一体。实际上,不同的导师之间,佛与导师之间没有丝毫的差异。不仅客观上一如,主观意识中也不能有分别。若是产生丝毫分别,都是自己的过错。
虽然我们说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但实际上永远不会有这么多的佛菩萨,就是由于我们烦恼称沉重的缘故,才会有彼此之间的分别心。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分别也还算幸运的,还没有把佛当成凡夫或者怨敌,或者是一个欺骗者等等。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佛就是来度化众生的,为何有些人的意识当中会觉得这是无法生起信心的一个很不好的对境?我想,这只能说明这是他自己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所致。
十四、诸佛总集唯一怙大恩根本上师尊三门恭敬而祈祷大悲加持吾相续(四)
我们祈祷的时候,如果只是以分别心祈祷导师,是无法得到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圆满加持的。一切佛都称之为一个圆满的佛,只要在祈祷时能具备一丝信心,就能得到加持。但如果佛的加持圆满为十,我们现前可能只是具备零点几左右,还无法得到更大的数字。
我们现在所依止的对境,从距离的角度来说,除了上师之外再也找不到更近的佛了。当然,我们的概念当中有很多很多的佛,比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等等,甚至古往今来还有不少诸佛菩萨示现种种化身度化众生的公案。但这些都是书本上的一些记载,是我们脑海中一种概念性的理解,该去何处寻找?只能说,当我们祈祷和观想过程中,可能可以观想出一种形象,但这些形象实际上还是来自于佛像的雕刻者。如果一个中国的匠人,他雕刻出来的佛,面相决定是中国黄种人的形象;如果是外国人,可能就会雕刻出大鼻子的形象。这样一来,我们应该把佛观想成哪一种形象呢?《金刚经》中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行,不能见如来。”指的就是心性的意思。所以最终还是凭借个人的信心与见地而定。
同样,为什么说我们对上师那么重视,要时时祈祷上师?从功德的角度而言,并不是说除了佛菩萨以外还有一个上师。当然不能这么理解。上师与诸佛菩萨一样,都是功德圆满者。往昔我们对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莲花生大师,金刚萨埵等等诸佛菩萨有信心,今天我们在祈祷上师时就要知道,从功德的角度来说,上师与诸佛菩萨没有丝毫差异。
我们现前如此重视上师,观想上师的形象而做祈祷,主要是从恩德情感的角度出发,深信上师的本体与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是一如的。无论是南传佛教的本尊导师、汉传佛教的一切本尊导师还是藏传佛教的一切导师及本尊,他们与我们当前所修的法,本体都是一如的。在我们祈祷时,内心必须深信这一点。此时不要再掺杂很多分别心,觉得理论是这样,实际上不一定是这样等等。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只能说明你业及烦恼沉重。
往昔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也是这么想的,他们觉得佛陀不仅不是圆满成就者,甚至连正常人都不是,天天都在欺骗众生。但最终的结果证明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错了。佛陀已经成佛了,而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则堕入三恶趣之中,遭受无尽的痛苦。这就充分地说明,他们的想法是错的。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人指责他们,也会有很多赞叹者,但看到最终的结果后往往才大梦初醒,知道孰对孰错。所以,我们今天也要深信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视师如佛,也应该要做到这一点。
十五、诸佛总集唯一怙大恩根本上师尊三门恭敬而祈祷大悲加持吾相续(五)
如今自认为修行人者比比皆是,但很多人内心的分别念却重得不得了。我们选择这份信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解脱,如果进入佛门后不但世间的分别心没有减少,再加上新的分别心,是非常不值得的。除非你觉得自己平常造业有点少,进入出世间的事业再去多造点恶业,但这与我们进入佛门的目的可是背道而驰了。
当然有些可能是由于无知不懂的缘故所致。我想,既然觉得自己对这方面道理还不太懂的话,就要先去寻找一位懂这些道理而且经验丰富的导师,好好学习一些相关的教言为妙。
我们在学习一切教言之前,必须要先寻找一位老师。纵观历代传承祖师,没有一个不是依止上师而成办解脱者,乃至贤劫千佛也都是依止导师而成办解脱的。如今我们作为后一代的继承人也不例外,都需要依止导师成办解脱。
我们在寻找这位导师时,不能以世间的标准去衡量寻找。比如以导师的名声大小为标准,或者看看这位导师所谓的福报如何,名下有多少座寺院,家产有多少,条件有多么优越,在佛教界的权位有多高等等。这些对我们修学佛法人来说,没有丝毫利益。我们所追求是解脱,而不是追求名利。
我也常常告诫弟子:我们做任何事,都必须要有准确的目标。我们曾经提到过一个公案。有个修行人每天都打坐,现在已经可以做到在两个小时内止息一切妄念,问我这样的修行如何?当然,我也是照例问了他一些关于禅定见解的问题,然后问他如是修行的目的是什么?是否是由于世间烦恼太多,为了止息这些烦恼才选择进入佛门修行禅定的?
如今这个时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以前有十个想法就能生活,现在没有一百个思想,就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如果不跟上这个速度,可能别人已经翻过了山,你还没开始爬坡,因此不知不觉,脚步就更快了。这样一来,内心难免会产生很多烦躁。我们看街上人来人往,没有多少人会面带笑容,几乎人人都步履匆匆,面色凝重,似乎周围的人都是仇人一般。这就是由于平常工作节奏太快,压力太大,内心开心不起来的缘故所致。每个人的脑海里想得最多的就是这个月的水费电费是不是高了,有没有缴清,缴清各项费用之后,自己还剩多少钱。除此之外,还有各种人情往来,婚丧嫁娶又要花掉不少钱……一想到这些,脸上没有笑容也是非常正常的。因为你即便在走路,实际上脑海里已经开始噼噼啪啪计算,越计算就觉得压力越大,感觉日子太难过了。这就是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的显现。想要在这样的状态下,内心时时生起出世间的信心,相对还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当时我就问这个修行人,他修行的目的是什么?是否是因为世间工作压力太大,因此希望通过修法令内心能稍微清净一些。两个小时内,即便不是非常开心,相对而言,脸上还是能展现出一点点的笑容,这是否就是修行的目的?
前段时间我和身边的弟子们开玩笑地说,我看到很多韩剧里的演员,表情都很僵硬,不知道是否是整容以后只能这一种表情的缘故。同样,我们内心可能不是很开心,但有时脸上能否稍微有一点点的表情?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寻求暂时的安乐,两个小时内没有烦恼的见地算是很可以了,但如果目标是为了解脱,那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说过,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目标,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相信在座所有弟子以及世上所有信仰佛教者,选择佛教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解脱。既然如此,做任何事都应该往解脱方面去发展,而不要在寻求解脱过程当中再造下很多恶业,增加很多不必要的分别念,这不但不如法,也是不值得的。
十六、诸佛总集唯一怙大恩根本上师尊三门恭敬而祈祷大悲加持吾相续(六)
我们应该依止怎样的导师?前面讲了,无论世间条件有多么优越,都不是我们判断导师的标准。因为我们今天所追求的是解脱而不是世间名利。
有时我也非常赞叹身边的很多弟子,因为他们在修行过程中,所想所做的都是与解脱相关的事,这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如今这个时代,由于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很多人虽然看上去是在做一些事情,但是并不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甚至所作所为与目标背道而驰者也比比皆是。
我们想要寻找导师,首先就要知道寻找导师的目的是什么?并不是为了得到世间的名闻利养,而是要寻找能引导我们走向解脱的导师,因此这位导师在成办解脱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在于这位导师名声大小如何。只有真正具有解脱经验的导师才能在我们的修行路上,为我们正确地辩证见解,印证见解,知道我们修到了哪一步,接下去要如何修行,金刚乘尤其看重上师的原因也正在此上。
从教证上而言,上师就是佛。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即将示现涅槃前,阿难及一切信众跪在佛陀身边祈请,末法时代的弟子应该依止谁去学法?释迦牟尼佛说:“末法时代,我会以不同的善知识之相来度化你等一切众生。”由此可知,如今一切善知识都是佛的化身,与我们平常心目当中的本尊,佛菩萨没有丝毫差异。
但要记住,如今自称为上师、法王的人太多了。我们要选择的并不是名声上的上师,而是要依止具备佛的特点者。我们说真正的具德上师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因为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总集归于三宝之中,三宝的总集也是上师,而真正的导师并不会执着于拿着很多名称来庄严自己,就好像要穿很多华丽的衣服来打扮自己一般。一个真正的具德上师并不会执着于一些表象,而是具备相应的功德。
如何理解导师是否具备三宝的总集呢?上师的身为僧宝。何谓僧宝:不离者为僧宝。不离的是什么?是时时不离释迦牟尼佛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并清规戒律者,才称之为僧宝。这是对僧宝的正确认识。藏文称之为“根登”,是梵语的一种音译,翻译成对应的藏文就称之为行善者,即僧人。我们通常将和尚称之为具善者或行善者即僧人。
由此可知,不离释迦牟尼佛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并清规戒律是僧宝的标志。从本性上而言,导师的身就代表着僧宝。既然称之为导师,导师就必须具备这一系列条件,如果只是口中拿着一些词句掩盖自己的见解,就不能将这位导师称之为三宝总集。据此观察,我们所要依止的这位导师,身是否如此。
再细致观察,这位导师要做到如理如法修行并清规戒律,不仅仅是指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以及密宗的誓言也必须一一清净守持。实际是否守持得很好?尤其共同外前行中的业之因果,守持得如何?所谓持戒,就是时时护持自己的内心,不令造恶。现前就要观察这位导师的身体是否具备这个条件。
十七、诸佛总集唯一怙大恩根本上师尊三门恭敬而祈祷大悲加持吾相续(七)
导师的语为法宝。佛陀宣讲的经、历代传承祖师造的论以及一切导师们所宣讲的教言,都称之为教法。也就是说,导师的语为法宝,导师口中所宣讲的一切都没有离开过教法,都与佛法相契合。平常我们说要多亲近导师,多听听导师讲解,原因也正在此上。因为一个真正的具德上师,他口中无论说什么,永远都没有离开过正法。
导师的心为佛。导师内心已经证得佛果。从见解的角度而言,佛的标准就是获得断证一切功德。从功德方面而言,导师的出离心和信心圆满。也就是说,我们观察一位导师的内心是否是佛宝,就看看这位导师的慈悲心如何?如果这位导师的慈悲心有所偏袒,就充分地说明这位导师还不具备佛宝,不是一个成就者。
如果导师张口闭口都在说一些不好的事情,说这个导师好,那个导师不好;这个法好,那个法不好等等,只能说明这位导师天天都处于分别念当中,并不是一个成就者,因为他功德并不圆满,见解也还没有赤裸。
真正的太阳必定光芒万丈,而绘画出来的太阳,无论画得有多像,在黑暗当中,它仍旧是黑暗的。即便你打着灯光去看这个太阳,也只能看得清形状,却看不到任何光明。因为自带光芒是太阳的功德,假的太阳永远不具备这个功德。同样,功德是见解自戴的,如果不具有圆满的见解,就说明他没有相应的功德,也不能称之为佛宝。
以上就是讲解一个真正的导师必须具备三宝之功德:不离者为僧宝、无欺者为法宝、不迷者为佛宝。所谓无欺,就是指永远不会欺骗众生。如今这个时代,很多人都会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但无论如何,欺骗众生的一切行为都不是好的。我们所谓的妙法,前面还要加个正字,因为法的标准就是永远不欺惑众生。所谓不迷者为佛,是指佛已经获得断证一切功德,完全超越一切迷惑。以上也已经从功德的角度中讲解何谓佛宝。
三宝的总集为上师,如今我们就是要寻求这样一位真正的导师,而不是见到谁都去依止。如果前面不做观察,后面出现不好的现象时才后悔就来不及了,一切都太迟了。如今由于这些原因而导致一些不好的结果,这种显现还是挺多的。因此,前面认真观察导师,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一直都在宣讲导师的重要性,但真正的导师并不是有个导师的名号就能称之为导师的。无论是自己称自己为导师,还是别人赐予导师的名号,或者你认为他是导师他就是导师,这些认知都是不圆满的。如今可以说,在整个佛教界中,想要到汉地去当导师是最容易的一件事情,也出现了很多欺骗性的行为。说白了,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还是依止他们的人自己太过迷惑的原因造成的。
依止导师不能太过感性。有些人非常感性,只要别人告诉他,这个人是导师,他就觉得这位导师非常好,非常符合自己的条件,这位导师是可以依止的。但细致想想,这是一种感性,也是在以自己的标准选择导师。要记住,我们依止导师必须理性,并且要以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为标准。如是依教奉行,才不会上当受骗。很多被欺骗的结果,多数原因往往还是来自于自己。
十八、诸佛总集唯一怙大恩根本上师尊三门恭敬而祈祷大悲加持吾相续(八)
真正的导师是三宝的总集,与佛菩萨没有丝毫差异。导师就是佛菩萨。而与我们最近的佛就是我们的导师,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第二尊佛。从恩德的角度而言,更是如此。
最初,我们对于佛法的认识如同白纸,一无所知,是导师为我们尽心尽力地传讲各种教言,如今我们能顺利走在解脱道上,都来自于上师的恩赐。导师教导我们要舍弃不善业,若是造作恶业,不仅未来会有恶果等待着我们,今生也会遭受种种烦恼情绪与各种痛苦。导师为我们苦口婆心的宣讲,令我们封闭三恶趣之门。导师教导我们应该奉行种种善业,以及如何修行出离心,长养菩提心,令信心增上,为我们架起了解脱善缘与解脱的阶梯,为我们铺就解脱的道路,这就是导师对我们的恩德。菩提心是成办解脱的种子,导师教导我们发起殊胜菩提心,令我们播下遍知佛性的种子,为我们直接印证见解,令我们当下成办解脱。这一切的果实受用都来自于导师的恩德。因此修行过程中,观想对境的形象为导师,并深知导师的功德与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完全一如,应以如是信心见解在导师的面前做祈祷。
也有一些人问,由于个人因缘不同,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见过很多导师,如今修上师瑜伽,应该观哪一位上师的形象为好?观想与你最有缘的这位导师即可。因为从本体而言,导师是三宝的总集,我相信一位真正的导师,在这一点上,彼此没有丝毫区别。但是在我们实际运用过程当中,如果对某位导师最有信心,并且不掺杂其他的一些思想,修行过程能观想这位导师的面相是最好的。
还有些人问,自己在修本尊的时候,是否可以观想为上师的形象?我想,如果你的信心真达到这个地步,完全可以。但是前行教言当中为什么说,皈依境面相为莲花生大师,或者面相为金刚萨埵等,但同时也要知道他们的本体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就是因为我们的信心还没有达到圆满。也就是说,我们对概念中佛的信心与现实中对依止导师是佛的信心,两者并不相同,可能内心仍旧觉得概念中的佛高高在上,但对于身边的导师就是佛的信心,并没有前者那么高。
如果高高在上的佛现在就降临到自己的身边,我们还会这么有信心么?恐怕未必如你所以为的一般。我们阅读相关教言时,总是往好的方面去观想,就觉得佛没有一丝毫的污点。但是对于现实中的导师,可能就会产生各式各样的想法。这时还是要改变上师的面相,观想上师的形象为莲花生大师,金刚萨埵、文殊菩萨、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等等,但同时也要知道他们的本体与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是一如的,尤其是和自己的根本上师一如。如是观想,加持就更近了。
十九、诸佛总集唯一怙大恩根本上师尊三门恭敬而祈祷大悲加持吾相续(九)
【三门恭敬而祈祷,大悲加持吾相续】
如何做到三门恭敬?身恭敬是指五体投地做敬行;念诵上师的心咒、祈祷上师等一系列言语的行为称为语恭敬;所谓意恭敬是指心生敬信,这种敬信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信任,生起这份信心的前提是必须要知道对境的功德。以上就称之为三门恭敬而祈祷。
如是祈祷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得到上师大悲加持自己的心相续,令贪嗔痴烦恼消尽,功德逐渐增长。由此可知,我们与导师相应是以三门恭敬而得。也就是说,要凭借信心的祈祷来圆满这样的结果。
大悲加持自己心相续的标准就在于贪嗔痴烦恼逐渐减少,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日日增长。用世间的语言来说,即性格越来越改善。当然,我们信仰佛教的终极目标是能成办解脱,但除了讲解出世间法,有时我们也需要讲一些世间的观点,目的就是为了令更多的人趋入佛门。如今在座很多信众都是在家居士,我们也不妨问问自己,修行了那么长的时间,内心有多少改变,尤其在性格方面有多少改变?至于答案,不是你自己给自己打分,而是问问周围的人给你打几分?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的改变还是挺明显。因为无论自己的烦恼有多么沉重,我们都觉得自己是个很善良的人,但精神病院里的很多精神病人也是第一时间觉得自己没有病。所以只是自己觉得不错还有些不够,还是要看别人如何观察你。比如你可以问问自己的家人,从你刚刚进入佛门到进入佛门修行一段时间后,身心是否有所改变,有多大的改变?如果性格变得越来越好,就说明你的见解正在增上。
有些人觉得自己修了很长的时间,但是好像还是没有什么感觉。我想,凭借各式各样的一些外缘,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感觉,但是感觉并不代表解脱,真正的解脱应该体现在自己的身心当中,这才是功德增上的标志。
要记住,修行真的不能太虚,要实在一点。修行是否增上就看看自己的性格有多少改善。如果内心的贪嗔痴烦恼还是像往昔一样炽盛,性格还是和以前一样粗暴,进入佛门后没有一丝毫的改变,我们只能说你的修行可能没有什么进步。
无论你修的是显宗还是修密宗,请问你修法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我们选择信仰佛教,并不是为了信仰而信仰,而是为了寻求解脱。也就是我们,我们行持任何善法,都必须和解脱有一定的关联,这就称之为以果为取向。如果不能与果实相连,不与改变内心相连,即便你说你每天能念诵多少遍《阿弥陀经》、《地藏经》,包括上师瑜伽在内的本尊修行仪轨,甚至《一子续》,《无垢忏悔续》等等,你念再多遍,恐怕对于解脱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我们行持任何善法之前都要问问自己,如是修行的目的在于何处?你是为了放生而放生么?你可能会觉得“不是,我是为了解脱而放生”;你是为了念佛而念佛吗?“不是,我是为了解脱而念佛”;你是为了供养而供养?“不是,我是为了解脱而供养”;你是为了朝拜而朝拜么?“不是,我是为了解脱而朝拜。”……,前面的一系列都称之为一种工具,一种方便法,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解脱,而解脱并不在遥远的地方,在于清净心之中。
因此,想知道现在距离解脱有多近,就看看内心有多少改变,这就是结果。如果前面做了很多,但内心并没有什么改变,我们只能说,前面的一系列辛苦,对最终的结果没有丝毫利益。虽然表面上看,你觉得自己做了很多善法,比如念诵了多少的经文仪轨,捐建了多少寺院,多少佛塔,做了多少供养,朝拜了多少神山,谒见了多少导师……,甚至行善之多,不回去翻一翻自己的日记本,一下子都无法说全,但如果没有起到调伏内心的作用,对于最终的解脱结果而言,恐怕没有丝毫作用。
诚如历代传承祖师所言:“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以及“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我们在以后的修行过程中,时时都要观待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只强调自己进入佛门有多长的时间,做过多少件善法,还要问问通过行持善法,今天的内心改变了多少。总之,修法上还是要现实一点,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修行,因为佛教是非常非常客观的,一点都不神秘。
二十、宣说教言吾非宜难却爱子敦请著
【宣说教言吾非宜,难却爱子敦请著】
上师平常无论作什么教言,都会有这种谦虚之词。为什么要谦虚?上师如是讲解也是在告诫我们,谦虚能消尽三毒、五毒,令我们出离心、菩提心与信心增上。因此,这就是对治烦恼的一种方便。
有些会觉得,可能谦虚只是上师的一种性格。但实际上,上师是在告诫我们,如果内心不够谦虚,时时被傲慢心所束缚,可能就会产生一些比较之心,觉得上师和佛菩萨相比,还是有些不足之处,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要祈祷你?
有些觉得自己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境界,尤其是当你看过几本类似《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金刚经》一类的书籍,拿着其中的教证理证来说事,就好像自己也具备了相应的见解条件一般。可实际上,你一点都不具备。就好比你可以对于水能解渴的道理说得头头是道,但是自己不去喝一口,就永远无法解渴。
我们常说文字般若和实相般若之间的差距有十万八千里之遥,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境界。前者认为自己已经一切具备,只是个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暂时不能呈现。这个道理我们都知道,但我们现在要做到的是令内心成为书上的见解。
二十一、往昔持明之后裔欲于一生证佛果宿世善业妙征相
【往昔持明之后裔欲于一生证佛果宿世善业妙征相】
继承历代传承祖师之志业者为持明者后一代继承人,内心当有一种今生必当成就之念,此乃宿世具备诸多善业之征相。
这种心力并不是人人都能具备的,我们将它称之为上品之心力。通常我们将心力分为下品心力、中品心力和上品心力。希望能一生成办解脱就称之为上品心力。具有这样的心力者,说明前世具备很多善业,这不是人人都能具有的。
比如有些修行人,虽然有信仰,但是他行持善法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从事这些善法,未来能投生到更好的地方,再继续慢慢修行,直到最终成办解脱。具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他的心力很弱。不是因为他智慧不足,而是宿世善业太小,今生只能具备这样的结果。要记住,心力也是一种结果。
我们在座所有弟子的心力都很强大,这就充分地说明,我们宿世的善业也非常广大,才能在今生感得这样的善果。这是非常非常幸运的事情。既然今天我们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要继续在这上面加把劲,这样一来,成办解脱真的不在很遥远的地方。由于无始以来众多高僧大德的加持,今生我们还知道了非常殊胜的修行方便道,细致想想,自己真的是最幸运的人。
有时候我自己也在想,从不足的角度来说,我好像是天下最笨,业障最沉重的人。但从好的方面想,又忍不住在床上高兴地打滚,因为我已经遇到了殊胜导师,与佛无二的法王如意宝和喇嘛仁波切,并且从他们的座下得到了珍贵的教言,尤其是九乘之顶点无上窍诀大圆满这样稀有难得的教言,虽然不能说自己身心都已经进入这样的法门当中,但只要我肯精进修法,成办解脱真的就已经不再遥远,天下还有比这更幸运的事么?这可不是出去吃吃火锅,去逛街的快乐可以相比的。
当然,也不是说我们这么幸运就不用修行了。有些可能会想,既然难得见到的导师我已经见到了,珍贵的教法我也已经听到了,尤其是这两天所讲解的殊胜的出世间教言,也已经听闻了不少,自己应该是最幸运最有缘的弟子,接下去我先去外面玩一玩,睡个好觉。要记住,从好的一面来说,我们是非常幸运的,但是想要圆满自己成办解脱的愿望,令自己达到更高更圆满的境界,精进修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十二、课后嘱咐
无论是昨天还是今天的讲课内容,实际上都是在讲解同一个道理,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上师瑜伽。因此,只要把前面修行方便牢牢扎根并且如理如法修行,后面无论听闻什么教言,无论教言有多深多广,你也不会有不了解的地方,因为你天天都在运用它。当然,现前我们还没有达到最圆满的境界,可能最多也只是一种观照,但对于其中的次第修学方式会非常清楚。因为我们现在就在如是行持。
毕竟我们还是初学者,多方面去学习一些道理是非常重要的,这会对以后的修行起到很好的作用。如今很多人说,有信仰也不错,但是不能信太深。因为我们身边有很多由于不了解相关道理而最终结果并不圆满的显现,不仅错失了出世间的事业也耽误了很多世间事业。因此今天我们既然要深信,就要信得圆满,清晰,不要糊里糊涂地去深信,否则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接下去我们就要开始回向。平常做回向的时候,首先要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都观想在自己对面虚空之中。有些可能觉得这么观想好像不太现实,也观得不是很清楚。这时我们就可以把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总集——根本上师,观想在对面的虚空之中,周围围绕着一切诸佛菩萨,如是净观也是可以的。
我们讲解皈依境时候说过,皈依境可以分为层楼型、陈列型以及摩尼宝型皈依境等几个类型。比如观想从根本上师的头顶直到普贤王如来之间,如楼层一般一楼、二楼、三楼……直到顶层,一层层延伸,就是层楼型。观想根本上师在中间,周围按次序围绕着根本上师,根本上师的根本上师……就是陈列型。还有一种称之为市集型皈依境,就如同我们去超市购物,服务员在中间,边上围着很多顾客,但是没有什么次序,也就是说,观想根本上师或者莲师在中间,本体与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一如,周围绕着诸佛菩萨即可,这就称之为市集型皈依境。所谓摩尼宝型,是指直接观一尊上师即可,但是要知道这是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总集。
以哪一种方式观想,根据个人的观想能力来定夺。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觉得其他的很难,就都只选择最简单的摩尼宝型。如果观想能力强的话,前面重楼型与陈列型、市集型都很好。与后面的摩尼宝型相比,不同的类型彼此之间在功德方面没有丝毫差异,只是为了令我们的内心更加自在一些,而选择与自己相应的类型,实际完全一如。如是观想,目的令功德圆满,祈请为自己的肺腑之词做证,并赐予加持。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