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经庄严

哲学-经庄严论19菩提分品86-89笔记

创建日期:2022-12-15

  哲学-经庄严论19菩提分品86-89笔记

  第86课笔记

  1、庚七、宣说四无碍解:异门及法相、词智了知故,菩萨无碍解,四种无伦比。

  法无碍解,法有善不善、有漏无漏等众多异门,法的一个类别中也有众多名称的差别,诸如,无明也有愚痴、愚昧、不知、暗、黑暗的别名。智慧也取名为本智、慧、明觉、妙慧、光明等。

  义无碍解:了知名与法的差别,无误理解那些名称的意义是什么、自相与共相,即是义无碍解。

  词无碍解:名称也不是仅以一个地方的语言,而以各自环境的语种,诸如天、龙、人、寻香、非天的语类,字母聚集组成名称,名称聚集形成词句,词句表明意义的运用,无误了知连接词的结构、如何组成的法相,就是词无碍解。

  辩无碍解:获得对凡所询问均能无有阻碍回答、答复一切反驳、从一法之义开始经劫宣讲也不穷尽的智慧。

  由于如实了知以上四无碍解的缘故,菩萨的四无碍解,声闻、缘觉不可相比。这一颂说明了四无碍解的法相。

  2、四无碍解之定数:极其精进说,说何以何说,所说法与义,唯以词智说。法即略广说,诸时得二者,答复辩方故,无碍解为四。

  菩萨极其精进为他众说法时,“说何”指所说,“以何说”指能说,法与义二者是所说,能说唯以词无碍解与智慧自性的辩无碍解两者宣说。法也是以名称略说,广说其义是如此这般。

  按照安慧论师的《大疏》中所说,对于某某法,略说是义无碍解,其后详细分说称为法无碍解。词无碍解是指一切时处能获得了知法与义的缘故,以各自地方的语言表达,通过那种语言能通达名义。以辨才质问辩方并对辩论合不合理之义予以答复,为此无碍解定数为四,没有三与五之类的情况。

  3、等性各自证,复次尽了知,能断一切疑,名为无碍解。

  因:入定中诸法平等性各别自证,入定后或后得智慧完全了知法等四者。或者这两句解说了四无碍解的定义,梵语“札德桑布达”,“札德”是各别,指无分别智慧各别自证。“桑”是指真实或等性,即真如。“布达”是了知,因为以作为现量无分别智慧的后得清净世间智,为他众宣说法与义等使他们懂得、理解。

  四无碍解的作用:对所有蕴界处等广大及空性等甚深义的法相能斩断一切怀疑,由此称为无碍解。

  4、庚八、二资粮:菩萨之资粮,福慧无伦比,福得增上生,依慧无惑转。

  菩萨的资粮是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是声闻、缘觉无法相比的。《宝积经》中云:“菩萨之智慧资粮视如十方虚空,声闻之智慧资粮视如昆虫所食芥子内空间范围。菩萨之福德资粮视如四方大海水,声闻之福德资粮视如牛蹄迹水。”依靠这二种资粮的威力,菩萨受生轮回的过程中,以福德资粮能于轮回中获得超胜的帝释、梵天、转轮王等增上生的圆满富有。以智慧资粮即便住于轮回也不为轮回过患业与烦恼所染而转入轮回。

  5、二资粮是指什么呢?施戒为福资,智慧乃慧资,余三属二资,五度皆慧资

  二资粮涵盖六度,六度也包含这两种资粮,能使受用圆满的布施及能获得人天身所依圆满的戒律这两者是福德资粮,最后智慧度是智慧资粮,因为证悟诸法为空性不被烦恼所染。其余安忍、精进、禅定三者既属福德资粮也属智慧资粮,耐受害忍、堪受苦忍二者是福德资粮,谛察法忍归为智慧资粮。精进也是,作为众生耕田经商等助伴的精进是福德资粮,依止善知识、闻思修妙法等的精进归为智慧资粮。禅定,以世间的四禅四无色定及无漏禅定利益众生归为福德资粮,依靠禅定而修无分别等持,归为智慧资粮。布施等五度为获得遍知智慧普皆回向、以不缘三轮的智慧摄持均成为智慧资粮。

  此外,忏悔罪业、随喜资粮、请转F轮也是福德资粮,布施、持戒及修行——福德三事等也属于福德资粮。以依止、承侍善知识及闻法(因缘证悟智慧)归为智慧资粮。

  6、平时得修行,反复行持善,坚稳之资粮,能成一切利。

  资粮之定义:平时得以修行后反复行持善法,梵语“桑巴绕”,其中“桑”为平常。“巴”是修行之义。“绕”是成就一切之义。再三修行布施等六度的善法能成就佛陀三身,称为资粮。

  坚稳菩萨的二资粮能成办自他一切利益,即是作用。

  7、是为趋入地,无相任运成,灌项及究竟,坚稳修资粮。

  资粮分类:异生凡夫位至世间胜法位以下信解行地的资粮是为得以趋入一地而积累;二地至六地间的积资是为得以趋入七地无相,获得七地时,不作意、不分别经等种种法为不同他义,因此称无相;七地的福慧资粮,是为获得八地、九地任运自成二资粮;八地、九地积二资粮是为获得蒙诸佛予以补处灌顶的十地;十地积二资粮是为获得究竟佛地。为此,坚稳菩萨如是修行福慧资粮。

  第87课笔记

  1、己二(修行或道之本体)分二:一、广说三十七道品;二、略说止观。

  庚一(广说三十七道品)分七:一、四念住;二、四正断;三、四神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觉支;七、八圣道。

  2、辛一、四念住:具慧修念住,是以十四相,无等故胜余,所依对治入,所缘与作意,获得观修胜

  具慧菩萨修行身、受、心、法四念住,以十四种行相,不同于声闻、缘觉的修行。为此,菩萨的修念住超胜他以外其余声闻、缘觉。

  何为十四相?所依胜、对治胜、趋入胜、所缘胜、作意胜、获得观修胜、随应胜、随行胜、遍知胜、投生胜、量或广大胜、殊妙胜、修行、得果或真实成就胜,以如是十四相超胜。

  若问:它们的意义是什么?

  1、所依胜:声闻修念住,是闻思修声闻三藏。菩萨们修念住是闻思修大乘法藏,为此以所依相超胜。

  2、对治胜:声闻观修身不净、受痛苦、心无常、诸法无人我四种,修行清净等四种颠倒的对治。菩萨证悟身等四法均无法我,因此是修行远离净不净、乐不乐等一切相的真如,如《辨中边论》中所说,如是了知身等四者的自性为空性,次第趋入苦、集、灭、道四谛。

  3、趋入胜:声闻们为自己趋入四谛而观修四念住,菩萨为自他趋入而观修,因此超胜。

  4、所缘胜:声闻们主要缘于自相续的身体等而修,菩萨缘于自己与一切众生的身体等而修,为此超胜。

  5、作意胜:声闻作意身不净等对治相,菩萨不缘断、治相而作意,为此超胜。

  6、获得胜:声闻为了远离身不净、受痛苦等而观修,获得的果也仅是中断蕴,菩萨并不为了离开它与不离二者,由于身体无自性而不缘离不离二者来观修,得果时也是不离普皆清净佛陀的三身,离开不清净业惑身体等,因此以获得超胜。

  3、随应及随行,遍知与受生,广大殊妙性,修行真成就。

  7、随应胜:菩萨修念住,是随同六度,证悟身体等四者如幻现而无自性,与不贪身体受用内外一切事物而施舍相随应。不贪身体受用,就能受戒守护清净戒律,由戒律清净而能安住他打不还打等沙门四法的安忍。通过具足安忍才能有对修行六度与利益众生不厌倦的精进。由于安住精进才能成就心不散乱的禅定。依靠入定能成就证悟诸法共相与自相的胜观智慧。由此随应以上六度,而声闻单单修清净分而不能长久串习这样的六度。

  8、随行胜:尽管单单的身念住等,世间与声闻、缘觉也修,但与之相比,菩萨的修行更为超胜,自己安住,也能顺应其他世间人与声闻、缘觉各自的心宣说他们的念住修法,因此随行一切所化超胜。

  9、遍知胜:菩萨证悟身体如幻相般显现,也并非那样成立;受如感受梦中苦乐般领受,但它也无有任何自相法;了知心的法性圆成实自性光明如虚空般;染污清净的一切法如同骤然出现云雾、消散般,并不是心的本性而是以外缘暂时显现如影像般,因此是遍知身等自性超胜。

  10、受生胜:声闻的修念住是为了避免投生轮回,菩萨虽然不以贪爱轮回的业惑所感投生,但为利益众生故意受生为帝释、梵天、转轮王等身体受用圆满的主尊利益他众而不生贪等烦恼,受生为普通、下等人及旁生等有情也是无有怯懦落魄烦恼,为此受生超胜。

  11、广大胜:菩萨自性利根、修念住也是为自他二利而修,修行人无我与法无我。在异生凡夫位,短时间修行,由于没有获得圣地,修行为小品,但与声闻、缘觉的念住相比要超胜、要广大。

  12、殊妙胜:获得八地后修四念住圆满,无有勤作任运自成,以与其他菩萨融合、近融合而修,堪为最胜。八地的一位菩萨修四念住时,也是其他清净地者修行,其他菩萨修行,也是自己修行,从这一侧面称为融合与近融合,因为融合为一义的缘故。或者,按照《注释》中解释为:从七地最初获得八地的刹那称为融合,第二刹那起至入道九地之间,称为近融合。

  13、修行胜:菩萨修念住也是以不舍众生的大悲心与证悟二无我的大智慧摄持,为此超胜声闻、缘觉的念住。

  14、真实成就果胜:声闻修念住获得预流果等四果,菩萨修四念住获得十地及佛地之果,为此超胜。

  4、辛二、四正断:坚稳之正断,有情无伦与,是为修念住,过失之对治。

  坚稳菩萨的四正断,是其他声闻、缘觉有情不可相比的,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修行,所修的本体超胜念住。四正断:未生不善罪法令不生,已生不善罪法予断除,未生善法令生起、已生善法令增上。

  若问:四正断是修什么的对治?

  是修念住之违品过失的对治,为了对菩萨的念住断除刚刚所讲的所依等十四相的违品过失,所依,闻思修大乘法的违品——不闻不思不修大乘法是过患。同样,应当了知对治的违品,声闻、缘觉具有常乐我净相,至没有获得十地、佛地真实成就的违品是过失之间。以此简略说明了四正断的意义。

  5、轮回享受用,为除诸盖障,为舍劣作意,为入一地等。

  四正断的分类:菩萨为利有情于此轮回中受生为梵天、帝释、转轮王等身体享用圆满受用时,为了不随贪等烦恼所转,不被它们所染而修四正断。为了断除欲乐、害心、昏睡、掉悔、怀疑五盖障而修四正断;为了舍弃不作意大乘义而作意小乘声闻、缘觉果;为断除障碍从信解行地趋入圣者一地等的法而修四正断。

  6、为住于无相,为获佛授记,为成熟有情,是为得灌顶。

  为断除安住二地至六地以下对获得安住于七地无相作障碍的过患而修四正断。为断除成为获得八地授记之障的过失而修四正断。为断除对获得九地四无碍解为众生说法令其成熟造违缘的障碍而修四正断;为断除对十地得诸佛予以补处灌顶障碍而修四正断。

  7、为净佛刹土,是为究竟性,具慧诸菩萨,修违品对治。

  为断除八、九、十三清净地获得佛土清净阻碍之障而修四正断;为断除获得究竟十一地佛地之违品障碍而修四正断。具慧菩萨从信解行至十地相续末际之间是如此修行道之违品的对治——四正断。

  8、依于欲乐已,瑜伽有相修,一切诸正断,决定称对治

  修法:依经中说“生起欲乐、勤奋、发起精进、持心、真实安住”五句来修:

  1、欲乐,是精进之根本,其余四者是精进的自性。也就是说,对于未生起的不善法令其不生、已生起的不善法要予以断除、未生的善法要生起、已生的善法要增长有欲求的信解。

  2、依靠欲乐而修寂止胜观瑜伽,即是勤奋或勤作。如是修止观时,有时出现寂止的同品粗重沉陷与昏聩,有时出现胜观的同品粗重掉举与散乱,有时无有昏沉、掉举处于平常状态,不管出现什么,要以正念正知认识到,之后如应作意寂止相、高昂相、等舍相三相,称为修有三相。

  3、行三相是所谓“发起精进”之义。

  4、以三相而持心,如果无有沉陷、掉举而处于正常状态,就不动摇真实安住在那种境界中。具体而言,如果心向内沉陷或睡眠、昏聩,则作意如来菩萨的功德或等持的功德等,作意高昂相而从沉陷中唤起。如果心散射于欲妙或外界事物而掉举散动,则思维轮回的过患与散乱的过失消除掉举之心,向内作意寂止相能止息心流散于对境。如果心远离了沉掉,则接着作意等舍相,平等安住于那种境界,不要再行其余对治。如此以三相持心,以寂止相从掉举中持心,以高昂或胜观相从昏沉中持心,以等舍相远离沉掉于那种境界中持心。精进是指精勤于三相,三相是持心的方便。

  5、以这种方便再三持心使之堪能,从而不加勤作自然安住,即是真实住。对于五句经,虽然有其他讲法,但这里是依照安慧论师的《注释》解说的。这五种阶段的一切正断,决定称为能断除违品的对治。

  9、辛三、四神足:坚稳四神足,法相具超胜,是为成自他,一切利益生。

  坚稳菩萨的四神足法相,具有超胜声闻、缘觉神足的功德,四神足是指欲定断行具神足、勤定断行具神足、心定断行具神足、观定断行具神足。如果具足这四者,则自在拥有行于空中等神境通,为此得名。这四种为成办自己与其他众生世间出世间一切利益而生起,因此比声闻、缘觉的四神足殊胜。

  10、所依与分类,方便及修行,安立具慧者,神足一切相。

  安立四神足之理:以所依、分类、方便及修行四者,安立为具慧菩萨神足的一切相。

  第88课笔记

  1、依于禅定度,是说四类别,以及四方便,六种真成就。

  具体来说,所依:依于禅定度而生,修习四无量使心堪能,获得一禅、二禅、三禅及完全清净的四禅,依此得到神通。

  分类及方便:有四种,欲、勤、定、观四者是以本体而分,也就是说,依靠对诸法空性无我诚信发起欢喜恭敬精进,从中获得心一缘等持,即是欲定断行具神足。

  或者,对于四正断,以欲乐恭敬加行精进获得心一缘专注的境界。

  或者,对于四正断,发起恒常加行精进得到心一缘专注的境界,即是勤定断行具神足。

  总之,欲求等持是因,从中发起精进是能成就的真实方便。心定是指真实寂止,依靠前世修行寂止的习气今生不费力就得到心一缘安住,即是心定断行具神足。观定是指胜观,获得等持教言同时以智慧分析远离怀疑获得心一缘专注的境界。总之,一缘专注所缘的等持中,欲、勤、心、观四者相应具全。

  2、一是能精勤,第二饶益性,第三能专注,第四为对治。

  四种方便:断除不能成就等持的五种过患有八行,此处归集为成就等持的四种方便,能断之八行是指信、欲乐、勤作、轻安、正念、正知、思维、等舍。也就是说首先对获得等持起信而欲求修行它,生起勤作,如果要有勤作,那么决定要先有信心与欲乐,因此这三者归集为勤作,第一是踊跃的方便或能勤作的方便;第二方便是轻安,身心堪能是有利成就等持的本性;正念正知中,一者摄集另一者,是第三方便,不散乱专注所缘;思维与等舍二者是第四方便,成为分别念与烦恼的对治。

  3、能见及教言,安住行游戏,宏愿与自在,得法成就故。

  六种成就:1、依于神足成就能见,是指五眼。由修神足的异熟中产生肉眼,它可见三千大千世界凡所有的一切巨细色法;神通眼或天眼,是由修行一禅等四禅所生,比肉眼超胜,可不同程度了知十方三时巨细色法;圣者的慧眼:以无分别智慧照见法性真如;法眼:无碍了知经藏等所有佛经句义;佛眼,现量照见三时如所有尽所有所摄的一切所知法。一般肉眼可见一由旬至百由旬、仅仅赡部洲、所有大千世界的一切粗细色法之间,佛陀的肉眼照见十方世界无余的所有现今色法。天眼也有由业所生与由修所生两种,由业所生天眼是天人们由自己的业所产生的极清净根,能清楚地见到远近距离的一切色法。由修所生天眼,是瑜伽行者依靠修禅的威力获得禅定地大种所成的极清净根,它能照见众生以前由何处死殁、未来转生何处及过去未来与现在的色法。法眼能照见一切法的自相共相、与自己等同及比自己低下的补特伽罗相续。佛眼无有质碍照见一切法。《注释》中对五眼有其他解释。

  2、教言成就是指六通,依靠神足,自己从如来前得受教言传承、为其他众生赐予教言传承的因是依于禅定成就六通,以神境通无碍行往佛土与众生之处;以天眼通见到佛身与众生身;以天耳通听到如来语与众生语音;以他心通了知众生心中所想;以宿命通了知自他过去转生何处;以生死通了知未来投生何处;以漏尽通灭尽自他心相续有的烦恼。为此,从如来前得受教言传承后也能为其他众生传教。

  3、“安住行游戏”,以神境通于如来眷属中游戏或游舞种种神变与幻化。

  4、所谓宏愿,指宏愿成就,由发愿力所生的智慧所感,如其发愿,随意转到天界人间等趣中,行种种众生利而游舞。按《十地经》中所说,依靠愿力受生的那些菩萨的身体功德、心威力的功德、妙音的功德等不可言说。

  5、自在成就:指获得十种自在,

  (1)寿自在:依靠四神足的威力,加持寿行,想住世多久就能住多久。

  (2)定自在:随心所欲入定无量大乘等持中。

  (3)资具自在:虚空中降下所欲求的种种资具雨,利益众生。

  (4)业自在:依靠身语业的种种幻化或加持转生于其他界与众生趣的业而能行往其余界与众生处。

  (5)受生自在:安住色界的禅定,没有从中退失的同时,为利益众生而投生到欲界。

  (6)信解自在:以自己的意愿而变地成金、变水成甘露等。

  (7)愿自在:一地以所说十大愿为主成就能圆满自他利的无数大愿。

  (8)神变自在:为令众生起信,示现燃火、飞行、放光等无量神通神变。

  (9)智慧自在:法、义、词、辩四无碍解究竟。

  (10)法自在:以种种名、词、字为众生宣说经藏等一切法,使他们心满意足。

  十自在之因:前三种由布施度圆满中获得,以无畏施获得寿自在,以法布施获得定自在,以财施获得资具自在。业自在与受生自在二者由戒律度圆满中获得,以身业清净而示现种种身幻化,以语业清净而示现种种语幻化,以戒律清净而得以随意投生。由安忍度圆满而不扰众生心并合其心意,随其信解而如是成办,由此获得信解自在。以精进度圆满的威力获得愿自在,往昔精勤于自他利,后来如其发愿为利自他而如是成就。以禅定度圆满而获得定自在,依此随心所欲自在神变。智自在与法自在二者由智慧度圆满的力量而成就。

  6、“得法成就故”,指真实成就得法,成就佛陀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究竟的功德。如是依靠四神足而修成六种真实成就。

  4、辛四、五根:菩提及行为,闻胜与止观,当知信等基,能成利益时。

  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其中信根,对业与业果无欺存在等有的事实有诚挚信,对于宝的功德有清净信,见到获得涅槃及修行圣道如此能成就而生起欲乐信,有这三种信心。或者,对四法起信,即诚信业因果存在而纵遇命难也不造罪,诚信菩萨行而不求其余乘,诚信缘起法无我三解脱门自性甚深空性而摧毁一切见解的随眠,以诚信十力、四无畏等佛陀广大法无有三心二意的怀疑而修行彼等,这四种称为信根,这是《无尽慧经》中所说。

  以精进根能修行所诚信之法,具足四正断自性,即是精进根,对精进修行的法念念不忘,即获得四念住就是念根。获得四禅四无色定,于念根不失的法中持续一缘安住即是定根。了知以定根一缘修行之法的自相与共相,或者了知四圣谛,即是慧根。

  这般总说后于此解说五根之基或处或所缘:信根所缘境或基是菩提,即缘于大乘果无尽智或一地无二智菩提,对其起信,想要获得它,即是所缘。精进根缘于地、波罗蜜多法相增上戒学、增上慧学所摄的菩萨行而精进行持那些行为,念根缘于如何听闻最殊胜的大乘法,如何受持,如是以词句详细抉择不忘而受持。信解行地的定根缘于如何获得一地殊胜寂止。慧根缘于如何获得一地胜观无分别智慧,由此可知菩提等那些就是信根等之基或所缘境。

  这五种为何叫“根”呢?因为对成办一切清净利益起决定性作用的阶段安立为根,因为信心对菩提起决定性作用,精进对菩萨行起决定性作用,正念对大乘法起决定性作用,等持对寂止起决定作用,智慧对修胜观义起决定性作用。或者五根都对成办自他利起到决定性作用。

  5、辛五、五力:信等趋入地,许为有染污,违品薄弱故,彼等称为力。

  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这五种,当各自违品无法侵害时就名为力。依靠信解行阶段信等五力的威力趋入圣者一地,这些越来越向上增长真实能引至圣地,但由于没有解脱见断的缘故是有染污异生凡夫所摄。

  若问:根与力的差别是什么?

  五力,即便世间人,也是在被没有起信、忘失、散乱、邪慧的愚昧所侵害及阻碍期间,称为根;那些违品微弱,不能反过来破坏、摧毁信心等五种对治时,信等五种就称为力。

  6、辛六(七觉支)分四:一、何时安立;二、以何安立;三、为何安立为七;四、七支归为五支。

  七觉支即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念觉支是寂止分,对修行、领受而现行三十七道品不忘失明了在心。

  择法觉支是智慧,因此是胜观分,见道时不混杂了知所断法染品与所取法净品的法相。

  精进觉支,能断除对取受上面殊胜功德及获得这种功德作障的过失。

  喜觉支,一地现量证悟法界遍行义而远离见断的障碍,身心生起殊胜欢喜,为此一地命名为极喜。

  轻安觉支:身心远离不堪能的粗重,身体堪能而轻快,心堪能而无阻碍趋入所缘。

  定觉支:缘于法界真如的一缘心。

  舍觉支:断除一切沉掉过患如澄清大海无有波浪与混浊般自然如如不动安住。

  这七种中,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三者属于胜观方面,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三者属于寂止方面,念觉支属于止观两方面,因为它遍行止观的缘故。

  7、壬一、何时安立:承许入地者,安立为觉支。

  先前信解行地虽有念及慧等,但没有得名觉支,承许趋入圣地无有过患之地得到一地者的相续中具有的念等安立为觉支。

  8、壬二、以何安立:证悟一切法,众生等性故。

  这些称为觉支之义:得以现量了知有支等性菩提自性的缘故念等也安立为它的分支,证悟集谛之法与一切众生原本自性无生的法性清净本来菩提中等性的缘故,当时真实生起出世间胜义菩提心。也就是由于证悟诸法无我而现证法平等,由证悟人无我而现证众生平等性。或者入定中通达法无我与人无我如虚空般,因此了知诸法平等性;后得通达我是如何众生也是如此、众生如何我也是如此,如同要寂灭我的痛苦一样我也要寂灭一切众生的痛苦,自他无有差别,因此了知一切众生平等性。

  9、壬三、为何安立为七:了知克胜故,正念即普行,此之择法慧,能摧分别相。

  犹如转轮王具有七轮宝一样,现证本来无生菩提的菩萨,也安立七觉支,转轮王何时出世,以他的福德力出现天界工巧所造天物形成点缀外围的千辐轮宝,它于第二日飞腾空中,转轮王及军队随行也飞到空中,一到各方城堡的诸小国境,便受到迎接,以前没有收服没有战胜的诸地予以克胜,这称为轮宝。

  大象宝:好似雪山行空般,身相庄严、力大无比,肢体美观、相应大王、完全调顺的大象能摧毁反方的一切军队。

  骏马宝:有如蓝色孔雀颈羽般悦意的颜色及庄严的身相,聪慧的骏马,在拂晓童子进食的时间就能顺利转行直至大海边际的所有地方返回,具有乘骑的圆满功德。

  神珠宝:出生一切所需,由琉璃所成,颜色深蓝,形状美观,夜晚也如白昼般能照亮由旬距离,热时散发清凉的光,冷时散发温暖的光,仅仅接触能除百病,在干燥与荒芜的平原也会涌出纯净的河流等能成办一切事的威德力圆满。

  玉女宝:美貌第一,令人见而生喜,不乱淫其他男人等,烦恼微薄,对主人至上恭敬,情真意切,以贤良的行为打动所有人的心,身口散发出天人的芳香,具有清凉、温暖等合意的殊胜所触等,具足一切功德。

  施主宝:只要伸手就能出现一切所需财物,财富如多闻天子,国王如何吩咐都能善加成办,具有一切掌财之最的卓越功德。

  大臣宝或将军宝:以英勇、坚定、力量圆满而胜伏他方,精通作战时军队进退,摄受善行、惩治恶行、辅佐国王、镇压反方,无碍成办这一切,依令而行。

  如同这些比喻一样,菩萨得一地时,以前在信解行地没有了知的所知或者没有战胜现量了知之障,在一地时都现量了知并克胜其障见断的缘故。对以前在信解行地修行的法不忘失的正念,如同遍行转轮王克胜诸地的轮宝般。一地者抉择法的智慧能摧分别人与法二我的一切相,因此如同大象宝能摧毁反方的一切军队。

  10、此之精进支,为速证悟入,正法光明增,欢喜恒长养。

  一地者的精进觉支,无余迅速证悟成就神通等殊胜功德而趋入的缘故,如同骏马宝疾速到达目的地。得一地时,现量证悟真如而以出世间法大光明增上的欢喜恒常长养身心,所以欢喜如同神珠宝光驱散黑暗。

  11、脱离一切障,轻安获得乐,由定自在得,心中所想事。

  一地的解脱道,解脱或摆脱一切见断之障的缘故根本无有身心不堪能,以轻安获得快乐,如同玉女宝的所触使转轮王生起欢喜一般。由定觉支中,如意自在得到神通等功德及一切所想之事,因此如同施主宝能成办国王所想的一切圆满财富。

  12、等舍于一切,随意而安住,后得无分别,安住恒住胜。

  舍觉支,使一地菩萨于一切时处心无沉掉、贪嗔等烦恼及随烦恼的本体随意安住于本位,以后得世间智慧利益有情,自己获得上地未得的功德,没有断的过失予以断除,舍弃下地;以入定无分别智慧不住一切而安住,使菩萨尊者能恒常安住。或者说,恒常安住于圣者殊胜之处。

  安慧论师的《注释》中说“以安住恒常最胜。”如此等舍如同将军宝统摄四大军队,能驱逐所要摧毁所要驱逐的,能摄集所要维护所要摄集的,安住于无有损害之处,就像能摄集、驱逐对方军队一样以清净世间智慧能取所取,能舍所舍,如同无有损恼而悠然安住般,无分别智慧,安住于寂灭一切所缘中。

  13、此德之菩萨,安立如轮王,常以如七宝,觉支所围绕。

  拥有这样功德的菩萨安立为如同转轮王般趋入或驾驭那些功德,恒常为如七轮宝般的七觉支围绕。

  第89课笔记

  1、壬四、七支归为五支:自性安住支,第三出离支,第四功德支,三种无惑支。

  这也是说分支之义,择法是自性支,因为是证悟菩提本体的自性。

  正念是安住支,因为不忘失先前信解行阶段诸法而反复忆念串习究竟大胜法位的正念中产生择法等一切分支。

  第三精进是出离支,因为以精进的威力超越信解行地出离至一地。一地自位的正念与精进是信解行正念、精进究竟果的正念与精进。

  第四欢喜是得一地时证悟法界的功德支,由它所驱使内心生起殊胜欢喜的缘故。

  轻安、定、等舍三种远离障碍习气,令无有烦恼或是无烦恼的根源,是无惑支,以身心轻安远离烦恼障、所知障习气,能使无有烦恼或者是无烦恼的依处;定是安住于某基而无有烦恼,因为安住等持时遣除了沉掉等烦恼;等舍是无烦恼的本体,因为处于等舍状态也无有任何烦恼。

  2、辛七、八圣道:

  八圣道:正见、正分别、正语、正业际、正命、正勤、正念、正定圣道。其中,1、正见是指见道以抉择法的智慧现量证悟人无我、法无我的法界等性,缘于真如修行。

  2、以正见作为因,对于出离三界之因——增上戒学、定学、慧学进行思量并欲求它,无有贪欲、害心等烦恼即是正分别。

  3、按照自己所通达的正见与正分别为利其他众生而宣说,语言断除妄语、粗语、离间语及绮语罪过,即是正语。

  4、身体断除杀生等三种罪,趋入解脱道,即是正业际。

  5、断除谄曲奉承、诈现威仪等所有邪命,即是正命。

  6、依靠正见、正分别、正业际、正命四者修行,为了断除所断二障持续修行圣道,即是正勤。

  7、不忘失所通达的法义而了然在心,即是正念。

  8、一缘入定于法界真如中,即是正定。

  这八种,在一切威仪时应当安住正语、正业际、正命中,向内安住等持时,修止观。也就是说,正见、正分别、正勤三种属于胜观方面,正见是真正的胜观,正分别与正勤是胜观的从属。正定与正念属于寂止方面,正定是真正的寂止,正念是寂止的从属。

  3、其后则随行,如实所证悟,如实证安立,趋入所安立。

  解释八圣道:其后,二地以上修行八圣道,随行以择法觉支如实所证悟二无我而了悟并修行法界真如,即是正见,因为以正见如实通达真如,能安立为如此这般,即是正分别。以它如何能安立呢?以名、句、字宣说真如义如此这般的典籍经等称为安立法,因为宣说安立真如义的缘故。按照它所安立的意义,自己证悟并为他众如是传讲,以无误辨别密义趋入所安立的圣教,就是正分别。

  4、三业皆清净,修行诸所知,正道胜功德,障碍之对治。

  正语、正业际、正命三业清净,于二阿僧祇劫依靠正勤修行所知障的对治,如是正念是修行道障的对治,修止观道时,如果出现沉掉的道障,则以寂止相、高昂相与等舍相如上所说以正念的力量遣除那些障碍。正定是修行如威力品中所说的六通等殊胜功德之障碍的对治。

  5、庚二、略说(分析)止观:依于正安住,住心为寂止,尽辨一切法,是故为胜观

  依于正安住是指依靠色界的无漏四禅,思维心以外他法不存在而一缘安住唯心的缘故为寂止。依靠寂止而无误了知诸法的真如义,完全辨别诸法的缘故无分别是胜观,这以上是略说大乘止观的法相。

  6、止观即遍行,一分非一分,许因证出离,无相及无行。清净极清净,止观之瑜伽,遍行一切地,能成一切利。

  宣说寂止与胜观的分类:止观二者遍行于一切修行功德,对于修菩提及想要获得静虑等持,神通等的行人来说必不可少,因此称遍行。所有修行的正行就是止、观这两者。

  所谓“一分”,修四无色定,大部分是寂止,少部分是胜观,因此为一分,色界一禅、二禅、三禅,胜观占大部分,寂止占少部分也是一方或一分。

  所谓“非一分”,是指止观双运无有多与少之分,因此不是一分方,即是修色界第四禅时。

  信解行地的修寂止与胜观,承许为获得一地之因。一地时的止观称为证悟之止观,因为当时证悟法界遍行的缘故。二地至六地间的止观称为出离止观,因为能次第断除一切相并出离至无相七地。七地时的止观称无相止观,因为当时对经藏等种种法没有不同他体相,并修行一切无相一味。八地、九地、十地时修止观称为无行止观,因为安住于无有勤作任运自成的止观。

  三清净地的修止观,称为清净佛刹,获得二障连同习气均清净的佛地,因此称极清净,如此依于地地止观瑜伽遍行于信解行至十地之间一切地,它能成办自他一切利益,下下地能成办上上地的一切功德。

  7、己三(修行差别支)分四:一、轻易无欺能成办大利之善巧方便;二、不忘先前所受持法之总持;三、能获得未来功德之发愿;四、能清净道之等持及四法印。

  8、庚一、轻易无欺能成办大利之善巧方便:圆满佛陀法,成熟诸有情,速得成所为,精通道不断。

  佛陀之法是地、波罗蜜多、菩提分等道法及力、无畏至一切智之间的果法,能圆满这一切的方便是无分别智慧,任何道法与果法,也都以不缘相而圆满,如《般若十万颂》中云:“设若欲求布施波罗蜜多圆满者当学修般若波罗蜜多。”直至“欲求获得一切种智者当学修般若波罗蜜多。”1、能成熟一切众生的方便是四摄事,因为它能将众生从不善业中唤起安置于善法处。

  2、迅速获得神通并疾速得以成佛的方便是经中所说“所有罪业皆忏悔,随喜一切诸福德,祈祷一切佛陀尊,愿我成就无上智微妙佛果”的忏悔、随喜、祈祷及回向。

  3、成就所为的方便是总持与等持二门,以总持不忘失而受持法名、法义,成就自利所为,以示现等持的种种神变成就他利所为。

  4、“精通道不断”,是指使如来的种姓不间断。

  5、成就不住之涅槃的道是智慧与大悲二者,也就是以智慧不住轮回边,以悲心不住寂灭边。圆融发起世俗与胜义菩提心,具全这两种方便实际也就包含了其余一切,因此唯一殊胜善巧方便即已足矣。

  9、菩萨一切地,方便无伦比,依彼巧方便,能成一切利。

  以上五种善巧方便遍行于菩萨的信解行及十圣地一切地,不入小乘、成就大乘道果的这种方便,世间人及声闻、缘觉的方便不可相比,依靠这种善巧方便,菩萨能轻易成办自他一切利益。

  10、庚二、不忘先前所受持法之总持:异熟闻串习,等持之总持,小品及大品,大品亦有三。具慧未入小,入地不清净,诸地为中品,净地总持大。

  以正念及殊胜智慧不失毁而受持所有经典句义,以前听闻的法义也明了在心,将获得菩提分法。

  获得总持,也于其他生世中请问、供养、受持、讽诵妙法等,积累获得总持的善根感得任何法一次解说就能完全受持句义,这是异熟生总持。

  今生中于诸多善知识前多闻正法加以串习,不忘失而受持佛菩萨及亲教师、规范师等所讲的正法句义,即是串习听闻总持。

  谁以串习空性无相无愿等持所感,一次听闻正法就能铭记,称为等持总持,异熟与听闻所生的总持为小品,等持所生的总持为大品,大品总持也有三种,具慧者,没有入圣地的信解行地修等持所生的总持为小品,入圣地住不清净七地者的总持为中品,住三清净地者的总持为大品。这些是总持的分类。

  11、如是诸菩萨,反复真依彼,常宣及受持,微妙之正法。

  总持之作用:菩萨反复不间断真实依靠异熟等三种总持,恒时能为他众宣说、自己也受持微妙正法的句义。

上一篇:哲学-经庄严论19菩提分品82-85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