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经庄严论19菩提分品82-85笔记
第82课笔记
1、第十九 菩提分品,此菩提分品主要宣说修行。
2、戊四(菩提分品)分三:一、因;二、本体;三、差别支。
己一(因)分八:一、知惭;二、坚稳;三、不厌;四、知论典;五、知世间;六、知四依;七、四无碍解;八、二资粮。
以安住佛制戒、闻思积资之间来说明。以知惭、坚稳、不厌倦这三法不违越学处,以了知论典、了知世间的方式听闻,以四依及四无碍解的方式具足清净的思所生慧,精勤积累二资粮。
3、庚一(知惭)分八:一、知惭之法相;二、所惭之处;三、知惭之分类;四、无惭之过患;五、惭愧之功德;六、赞叹有惭;七、有惭有愧之验相;八、殊胜有惭有愧。
4、辛一、知惭之法相:知惭断违品,具无分别智,无罪下劣境,熟众坚稳相。
知惭,断除了其违品不知惭、无愧这两者而成为知惭有愧的自性。它观待自己称知惭,观待他人叫有愧,如果菩萨舍弃了自己所学的大乘法道而学修声闻、缘觉的行为,那么这不是我菩萨的风范,是知惭,也受到其他菩萨谴责,是有愧。
助伴:以无分别智慧摄持,即不缘我、其他众生及有惭有愧之法的相状。
所缘:如果趋入下乘之道,则为惭愧者。也就是说,入于声闻、缘觉乘者虽然无有烦恼罪,但行一己私利,所以意乐、智慧、修行、果这一切都是比大乘更下劣的行境,缘于那种行境,菩萨趋入,就成了惭愧者。
作用:菩萨以有惭有愧能成熟众生,这样的有惭有愧是坚稳菩萨才有,而声闻、缘觉全然不顾而舍弃均成为过自己亲友的众生,只求独自寂乐,因此观待菩萨,小乘行人惭愧心微薄,如续中所说“自子尚不爱,声闻劣缘分,令诸有情乐,善缘金刚手。”
5、辛二、所惭之处:菩萨于六度,违增对治减,生起大惭愧,坚稳依六度,懈怠随惑法,享用更惭愧。
若问:对什么处惭愧呢?
对于自相续中布施等六度的违品悭吝等增长,对治法布施等减少,菩萨会生起强烈的惭愧心,世间中种姓高贵者作恶劣种姓的行为,是一种惭愧,与之相比,菩萨增长悭吝等更惭愧,减少布施等也极为惭愧。对于这种增减,称为惭愧。同样,对行与不行六度惭愧:坚稳菩萨们对于自相续串习依于六度,懈怠不行持,而不严禁随顺生起贪嗔等烦恼法六根门,趋入享用五欲妙境,就更惭愧了。
6、辛三、知惭之分类:非入定本性,小中及下地,意劣有我惭,皆下余为胜。
非入定本性欲界地的有惭有愧是小品或下品。入色界定无色定属于分为小、中、大品中的小品与中品也归为小品。
信解行地与一地等下下地观待各自之上上地为小品,下者观待上者(藏文是上者观待下者,应该是错别字)也立为小品。意乐下劣的声闻、缘觉的有惭有愧,唯一成办自利,因此是小品。一地至七地之间的“有我”,有勤作相的我慢的缘故,他们的惭愧都称为下品或小品惭愧,这是从观待的角度而言的。
除之此外其余更超胜或为大品,是入定地的惭愧、它的最大品,观待下地上面是大品、大乘的有惭有愧、八地等三清净地的无我执无分别智慧任运自成的有惭有愧是无勤任运自成,因此安立为大品或增上品。
7、辛四、无惭无愧之过患:具慧无惭愧,非理纳烦恼,嗔舍及我慢,摧毁众生戒。后悔及丧失,恭敬利养微,具信非人众,本师亦置之。
具慧者由非理趋入无惭无愧,从中生起、纳受贪等烦恼,以嗔恨所牵造杀生等不善业,自己失坏戒律,今生来世都损害自己,也损害其他众生。同样产生舍弃善业、利益众生的懈怠放逸等及我慢过患,毁坏众生及自相续的戒律,由此导致自己生起后悔忧恼而失去安乐。也被他人视为不具功德后几乎得不到恭敬与利养。由无惭无愧之因导致,也不成为对佛教有信心护持白法的非人众及本师佛陀尤为垂念的对境,漠然置之。
8、同行佛子责,于世间人中,现法得恶名,他世生无暇。是故失已得,未得诸白法,由此处痛苦,心亦不正住。
同行的佛子们也谴责说“某某人如此不合理”世间人中,于现法的今生遭受恶言得到恶名,他世转生到恶趣等无暇处。因此自相续失去了已得到的白法,前所未得重新得到的也将失去。由此,他的身体处于痛苦中,心也不安乐,不能处于正常状态。
第83课笔记
1、辛五、有惭有愧之功德:有惭诸佛子,不生此诸过,智者常真实,受生人天界。
有惭有愧的诸位佛子,根本不会产生刚刚所说的这所有过患,智者恒常真正受生到天趣、人间,是异熟果。
2、具慧以有惭,速圆正觉资,佛子不厌倦,成熟众有情。
具慧者以有惭有愧能迅速圆满无上正等正觉的资粮,是增上果。有惭有愧的菩萨不厌其烦成熟众生,是士用果。
3、彼恒离违品,不离对治法,有惭之佛子,得彼等功德。
他恒常远离违品无惭无愧,是离系果。不离对治法有惭有愧,是等流果。如此有惭有愧的佛子将获得这些功德。
4、辛六、赞叹有惭有愧:凡愚著妙衣,离愧有罪垢,佛子知惭衣,无遮离罪垢。佛子具惭愧,如空法不染,佛子内集聚,知惭妙庄严。
异生凡愚沐浴身体,穿上质量上等、色形精美的漂亮衣裳,但心却离开了有惭有愧,因此是有贪等罪业垢染的自性,以衣服无法掩盖。佛子具有知惭有愧的衣装,即便外面没有衣服等遮蔽,自然离开了罪过的垢染。以此说明安住于内在入定瑜伽时以有惭有愧作为生烦恼的对治。佛子们有惭有愧,如同虚空不被云雾所染一样,到城中等时以有惭有愧的自性不被世间八法所染。在自己同见行的道友佛子中集聚,也以知惭有愧的饰品庄严,那是随应行为极其美妙的庄严,珍宝等任何饰品也不可相比。
5、菩萨以惭愧,如母慈所化,惭愧于轮回,能防一切罪。
菩萨以有惭有愧如母般慈爱所化,令众生成熟,如母爱子般慈爱一切众生的他们不救护众生、舍弃利他是惭愧之处。有惭有愧就好比马队、象队、车队、步兵四大军队保护国政与领域一样,菩萨在此轮回利益众生时也是能完全防护贪等一切罪过的敌军,因为以有惭有愧能做到不造烦恼的罪业。
6、辛七、有惭有愧之验相:能受于一切,亦不受一切,不行行一切,愧者愧成相。
有惭有愧的验相有四种:从意乐方面,能接受布施、持戒等所有任何功德品,不接受无惭无愧、贪嗔等一切烦恼及所有过失品。从加行来讲,不造一切罪过,行持一切功德,显现出来的这四种相就是有惭有愧行人相续知惭有愧所形成的验相。
7、辛八、殊胜有惭有愧:自心修惭愧,信解法思维,自在无分别,合一堪首位。
自心修行知惭有愧,不是想到假设别人知道这种过失那多惭愧。他人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自己本身自然修行有愧于造罪,那称为殊胜,这是《注释》中宣说的。应当了悟有愧也以五法为殊胜:信解宣说有惭有愧的大乘法;上述的九种思维;拥有等持的自在;从八地起无勤任运、不分别自他惭愧法三轮;清净地菩萨的所为融合一义是堪为首位或最胜。
8、庚二(坚稳)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辛一、略说:菩萨之坚稳,较彼其余众,以法相分类,不变而超胜。
菩萨的心力坚稳,与菩萨以外其余一切世间人与声闻、缘觉相比,以法相、分类及不变而超胜。
9、辛二(广说)分三:一、坚稳之法相;二、坚稳之分类;三、不变。
壬一、坚稳之法相:精进定与慧,许为勇耐稳,菩萨以此三,无惧尽趋入。
按精进、禅定与智慧的次第,分别承许是心不怯懦的勇气、不动摇别处的耐受及真实了知意义而从中不变异的坚稳,原因是,菩萨以这三种法无所畏惧完全趋入修道。
10、怯懦动摇痴,诸事生畏惧,故知三本性,是为坚稳名。
如何生畏惧呢?无有精进者认为我不能修行菩萨行,生起怯懦的畏惧;无有禅定者心不能一缘安住,所以生起分别念动摇的畏惧;无有智慧者不知菩萨行到底是怎样而以愚痴对于一切事无所适从,生起畏惧。以怯懦等这三者,认为菩萨的所修摄集诸多自在功德,因此无法修行,从而生起畏惧。
为此,应当了知这三种畏惧的对治——精进、等持与智慧自性或自成的三种本性,不被违品所夺,才具有坚稳的名称。不需要分别抉择与勤奋而任运自成精进、禅定、智慧本有或常有、无有怯懦等三种最为坚固就是坚稳的法相。初学者心的本性具有不怯懦也就能趋入所为,应当了知观待这一点安立的角度取名为本性精进等。
第84课笔记
1、壬二、坚稳之分类:自性及宏愿,无所顾惜性,众生颠倒行,听闻深广法,所化难调化,佛身不可思。
首先是八种分类:
1、自性坚稳:由种姓力所致以精进、禅定、智慧界而对菩萨行无有怯懦等畏惧。
2、宏愿坚稳:发愿“从发无上菩提心至获得大菩提间不退失、不改变普度一切众生之所为”,无论转生何处也不改变,一直坚定不移。具体来说,菩萨的无量愿,至佛地间生起,一切愿的根本就是最初发菩提心,依靠为菩提发愿的这一开端生起一切愿,此后的一切愿将越来越稳固。
3、无贪坚稳:也就是自利坚稳,为成办自己的利益,对身体性命也无有顾惜、贪著及畏惧。
4、利他坚稳:不以众生种种邪行而厌烦。
5、信解坚稳:信解“甚深”即真如义坚稳,对本来无生无灭甚深空性之义不怖畏,信解稳固。
6、威力坚稳:不怯懦而信解修成神通、力、无畏等广大功德。
7、成熟坚稳:对于烦恼极其炽盛谁也难以调化的众生,不舍弃而以种种方便长期调伏,是成熟众生坚稳。
8、殊胜菩提坚稳:心想我要修行佛陀之法报化三身不可思议的功德,心不退转。
如此宣说了八种坚稳的差别。
2、种种诸难行,轮回皆不舍,无有烦恼性,坚稳生坚稳,其余无伦比,许具坚稳最。
再者,坚稳的三种分类:为无上菩提而行持无量种种难行,是难行坚稳;以利他悲心不舍轮回,受生种种世间,是特意受生坚稳;转生轮回当时,不被轮回的烦恼过患所染,是无惑坚稳,如此坚稳菩萨相续中生起坚稳,是其余的世间人及声闻、缘觉的坚稳不可相比的,承许是坚稳者之最。
3、壬三、不变:飞蛾飞禽海,不能动须弥,恶友苦闻深,不能动坚稳。
犹如飞蛾、飞禽飞翔空中的翅膀的力量及大海的波浪不能动摇须弥山一样,与这三种比喻次第对应,坚稳菩萨不被不善恶友、种种痛苦与听闻甚深空性无我所扰乱、动摇。
4、庚三、不厌:菩萨不厌最,三事闻不足,精勤耐受苦,依于惭坚稳。
菩萨的不厌最为殊胜,是其他声闻、缘觉的不厌不可相比的。对什么不厌呢?对三种事不厌,于善知识前听闻妙法不厌足,是闻法不厌或求法不厌;于三大阿僧祇劫中如燧木生火般发起广大精进,是精进不厌;为利众生甘愿忍受痛苦不厌,是苦事不厌。这些说明了三种不厌事或对境。不厌之因或来源或所依:依靠前面讲解的知惭及坚稳二法而生起不厌。
5、欲求大菩提,具慧之不厌,诸地未圆满,圆满极圆满。
不厌的本体或自性是,极其强烈欲求大菩提。不厌分类:具慧者的不厌,于道位诸地中,承许有三种分类:信解行地没有获得自他平等心,有时也会产生厌烦,因此是未圆满不厌;七地,根本不生厌烦,因此是圆满不厌;清净三地无勤任运自成,是极其圆满不厌。
6、庚四、知论典:坚稳知论典,基所为业相,无尽成果胜,等持总持摄,能成熟有情,亦能持妙法。
坚稳菩萨的了知论典,是指了达五明,也称为知论典。
五明,如前所讲一样,内明、因明、语言明或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对于这五明,于善知识智者论师前善加听闻,思维其义获得定解后也为他众宣说,因为一切所知处以五明可概括。菩萨们精通尽所有的所知,是为求遍知智慧而了知论典。仅仅五明,世间人与声闻、缘觉也有,但菩萨的了知五明论从基等六个方面更为超胜。那是指什么呢?
1、基或事是指五明,声闻为了自己解脱只是主要追求内明的一部分——人无我,而对大乘所有经典的教义尚且不甚了了,更何况说其他明处。菩萨希求遍知智慧,并为能成办无量众生之利而对所有所知广大之理,自己学习并为他众宣说。
精通内明三乘之道,精通能诠名词本质、结构、组合规律文字摄分增等语言学论典中所说,无碍运用,具足文句善妙而能不折不扣地理解意义,意义也是随应现量、比量、教量而成立,驳斥不具正量之宗,建立具正量之宗,从而对意义生起不可夺取的定解。
依靠医方明能除众生身体之病,使身体安康,力求长寿。
自己以有利众生的种种工巧明饶益他众,也将此理宣讲给别人。总之菩萨为成办自他二利,首先自己听闻五明论典或典籍,闻而不忘受持,串习词句读诵,思量其义,无误通达意义,以辨别善说与恶说的方式也如理为他众宣说,即是以基或事超胜之理。
2、所为:声闻、缘觉尽所有的所学也主要是为自利,菩萨主要是为他利,因此超胜。
3、事业:声闻仅仅了知经典内明而行成办自利之事业,菩萨精通内明三乘后自己趋入大乘,也为其他大乘种姓者宣说它,也为其他声闻、缘觉种姓者宣说相应乘,行持如此事业。同样,以其余因明等四明也能利益他众,也为他众宣说那些论典,因此超胜。
4、法相:声闻听闻宣说内明的一部分——人无我等少量论典后受持其词句等,菩萨对三乘所摄的内明、声明、因明、工巧明、医方明尽所有无边无际的论典都无有厌足听闻、受持、纯熟、思量、通达,具足这五种法相而超胜。
5、无尽:声闻的知论至无余涅槃就会穷尽,菩萨了知五明论,乃至无余法界中也不穷尽,由此超胜。
6、果:真实成就而超胜,声闻们知论不得遍知果,而菩萨精通五明以普皆回向的威力,真实成就遍知一切所知相智慧的果位。
菩萨了知五明论以什么处所摄呢?以等持、总持特别所摄,精通五明也有些是等持的自性,以等持所摄持,与等持相关联,有些是总持的自性,以总持所摄持,与总持相关联。如此也可从等持、总持所摄的侧面分两类。以获得首楞严等等持自在入定,无碍精通五明一切论而成熟有情。以总持的自性,以往累世中听闻过的五明论典不忘受持全部句义,能受持五明所摄的所有经典妙法。为此,菩萨的知论依靠等持具足神变示导、记说示导、讲法示导来成熟有情。以总持的方式使声明等四明主要是内明所有妙法于世间不隐没来受持,这两者是知论的作用。
第85课笔记
1、庚五、知世间:坚稳知世间,是以身语意,知谛无伦比,超胜彼其余。
坚稳菩萨们的知世间是指了知身体的姿态、语言的形式及以意了知四谛,其他世间与声闻、缘觉不可等同或无与伦比。因此,菩萨超胜其余世间人及声闻、缘觉。
有人会想:仅仅了知世间的名言,随同其他身语的状态,这一点在普通世间也有,了知四谛,声闻、缘觉也有,那么菩萨了知世间如何超胜呢?他们并不是像菩萨一样能成熟其他众生,因此差别悬殊。
2、坚稳常含笑,诚实而言语,为众堪法器,为令修妙法。
了知世间有三种,了知世间名言、了知世间产生、了知世间泯灭。了知世间名言也有了知随世间之身体姿态及语言形式两种。
那是指什么呢?坚稳菩萨身体姿态,恒常对于上中下的人,无有怒容而面带微笑令人欢喜,恭敬、面露喜色令人欢悦。语言无有不合意而以温柔合意“善来”等之语正直、悦耳、诚实而言说。这两种的必要是,身体的状态合乎他人的心意,为了使众生堪为了知真谛的法器。语言宣说妙法而令他众修行妙法,应当了知这是身语名言的状态。
3、因许以二谛,令世间恒生,以二令隐没,了此知世间。
以意了知这些从何而生、由何而灭,是知世间义,因为承许是以集谛与苦谛二谛使器情世界恒常产生,因——集谛形成果——苦谛,称为世间。以灭谛与道谛二谛使世间隐没或泯灭,因为以道谛断除了集谛,那么具苦谛自性的果世间就会破灭,灭处为灭谛,能灭为道谛。因此了达此理就称为知世间。
4、为寂为获得,具慧修真谛,具慧知谛故,定称知世间。
了知世间产生不清净依他起、了知世间隐灭清净依他起、了知四谛十六相三解脱门,也就是知三法相。四谛中,为了寂灭苦谛、集谛,为获得灭谛、道谛,具慧菩萨令自他修行四谛就是知世间的作用。以什么原因呢?
具慧菩萨了知世间名言的真谛与了知胜义四谛的真谛,了知这二谛的缘故真实称为知世间,了知具有三苦的世间界的趣、寿量、苦乐、兴衰等如何,顺应世间以此处所说身语的名言为例世间的种种规律,那些世间形成的因集谛,就是世间世俗谛。了知道谛、灭谛即是胜义谛,以这二谛无余了知世间。
有人讲解说:了知四谛是真正的知世间,了知身语世间是以了知自己的世间引发的缘故是果取因名,或者,对能生知世间的因取为果名,但这是在讲知世间之时,因此可以承许了知身语名言也是真正的知世间。
5、庚六、知四依:依于经典法,彼义具密意,了义具正量,获得彼无诠。
为了断除依人及对经典词句依文解义等过失而宣说了四依,依于佛陀出有坏亲口所说的经典教法而不依行人各自之语,即是依法不依人。
法义,也有别义意趣,如所说“父母为所杀”等,具有密意,并不能依文解义,即是依义不依句。意义也有不了义与了义两种,要依止具有究竟观察的正量,比如,说人与蕴等法存在是不了义,其本性不存在是了义。
按照如来的甚深经藏及能辨别其密意的补处弥勒、佛授记的龙树、无著那样的大祖师们甚深无二讲解,不依不了义而依了义。
对了义经藏的意义,也是不依成为有分别的对境、八识对境具所取能取相的笼统意义,而依止获得远离所取能取不可言诠各别自证之义无分别智慧的行境,即是不依识而依智。
《无尽慧经》中也说:人法二者视为有自性,是依人,证悟二者无自性是依法性,如是词句,名为世间法,义,名为出世间法。或者世间法,名为词或法,胜义诸法,名为义。如是何经宣说入道,彼即不了义经,宣说入果乃了义经。或者,宣说世俗乃不了义经,宣说胜义乃了义经。
何为识?欲界众生之识依于色蕴,色界之识依于受蕴,下三无色界之识依于想蕴,有顶之识依于行蕴,如是,行住于识处色等四蕴即是识。住四蕴之彼等识均了知为空性不分别识说为智慧。
6、是为遮舍法,依文倒执真,获得有言诠,于此说四依。
宣说四依的必要:为遮止有些行人凭自己主观而声称“这不是佛经,不是正法”舍弃或诋毁了真实是佛陀亲口所说之法,宣说了第一依。
为遮止执著所说“父母为所杀”等依文解义,宣说了第二依。
为遮止不知佛陀所说“异生凡夫、如是阿罗汉缘觉行者一人出世利乐一切世间即为如来”是不了义,是从世俗侧面如此宣说而颠倒将所谓“人实有”之类不了义执为真实义,宣说了第三依。
为遮止将无二甚深义各别自证不可言说智慧的行境执为获得以种种所取能取习气染污有言诠识的行境,宣说了第四依。这般在分别讲解四依的此时,是说明遮破四种颠倒依。
7、于信解分析,他前如实闻,无诠智慧中,坚稳不退失。
四依的作用或功德:如果具足第一依,就不会退失信解佛法。以第二依不会退失分析句义。依靠第三依不会退失在能如实宣讲不同与不了义经的了义经善知识前闻法。以第四依,菩萨永远不会从超越分别境的不可言诠智慧中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