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37课1-10

创建日期:2022-07-25

  行为学-教言宝藏37课1-10

  第三十七课:倘若陷于烦恼世八法

  (一)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修法一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演说之词聚亦广大。”由于众生根机不同,我等历代传承祖师传讲了八万四千种法门,进入的方式也各有特点。比如在我们平常接触到的导师中,有些强调闻思,有些讲解实修,有些看重念诵,有些着重宣讲功德等,并且也都会强调它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如今我们作为追求解脱的修行者,八万四千法门,该选择哪一样法修学为妙?我想这也是我们刚进入佛门时最大的疑问。虽然每位导师都说自己的法门最殊胜,但将每一位导师的讲法都修一遍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不仅没有这样圆满的智慧,也没有那么多时间。

  尤其有些人非常感性,很容易随着感性而飘泊。既不观察所依止的导师也不考虑自己当前的修法,内心随着感性而漂泊。等修到一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修法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转眼却已经过了好多年。我们天天都在讲解无常,试问人的一生能有多少个“好多年”?别说“好多年”,也许我们今天就要离开这个世界。因此,初次进入佛门时还是要理性一些。

  有很多弟子问我这样的问题,既然如此,该去何处寻求符合自己条件,并且能迅速成办解脱的法?我想,大家在从事世间事业时,往往都会做得很圆满,但为什么一进入佛门,就会这么糊涂?可能就是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所致吧。

  比如每个人从学校毕业后都会要去寻找一份工作作为生存的手段。如今世上挣钱的行业比比皆是,城市中各种各样的工作都有,但你会如何去寻找工作?虽然工作中我们要为公司服务,但实际上也是为自己服务,因为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因此首要条件就是薪水应该够高。

  其次还要具备自缘和他缘。从自缘的角度来说,要观察自己是否能胜任这份工作?如果不会做,即便工资有多高,你也无法在这家公司生存。

  从他缘的角度来说,工作也要相对轻松一点。如果二十四小时都在工作,虽然挣的钱很多,但四大组成的肉身可能会受不了。尤其家里如果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顾,更不能长时间加班不回家。所以相对而言,也会寻找尽量不怎么加班的工作。

  在找到这份工作以后,他就要将身心完全投入到工作当中,因为这就是他今生必办的事。如果工作中有不懂的地方,就要通过上夜校或者向身边的朋友咨询讨教,来不断提高自己,尽自己的努力圆满自己的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二)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修法二

  如今我们修学佛法,也如同以上所讲解的道理。正如经文中所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由于我们宿世行持善法的善缘,今生对佛法生起了信心,具备了成办解脱的条件。但仅凭这些先天所具有的小小智慧还有些不够,仍旧需要后天努力创造。我们需要寻求一个能令我们迅速成办解脱的妙法。

  我们说过,由于众生根机不同的缘故,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宣讲了八万四千种法门,并总摄于三乘教法之中,即我们平常所谓的小乘教法、大乘教法和密宗这三乘教法。但自己究竟该修学哪一种传承,哪一乘教法呢?这就需要如我们上面所讲解的寻找工作一般的道理中去寻求适合自己的法。

  首先,它应该能令我们以最快的速度成办解脱。这不是我们太急躁,而是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寿命短暂,疾病众多,真正用于修行的时间,并不会很长。想要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得解脱,最终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解脱成佛,我们必须寻找一个让成办解脱来得最快的法。

  其次,这个法也同样要具备自缘和他缘两个方面。从自缘的角度来说,虽然法很殊胜,但必须要符合自己的条件,与自己的根机相应。无垢光尊者曾经说过,法与根机若不相应,就无法调顺烦恼,无法成办解脱。因此,法与自己的根机必须相符。

  从他缘的角度来说,由于我们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相对而言,法最好能轻松一点。但这并不是我们追求轻松放逸,而是因为我们的业及烦恼太过沉重,即便自己很想精进也做不到。所以能够符合自己的条件,简单一些就最合适了。

  如果我们都能做到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一般,一年只尝一粒米和一滴水而精进修法,相信解脱并不遥远,但我们做不到。这只是榜样,是特例,有谁能做到一年只尝一粒米和一滴水而精进修法呢?虽然我们都想成为第二位释迦牟尼佛,但都做不到。

  藏汉历代传承祖师,独自一人在幽静山林中过着简单生活而精进修法的公案比比皆是,但我们能做到么?为什么我们总是要在举例后加上“但是”这个词,不直接讲解做不到?因为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会为自己找一千个理由、一万个借口,但最终的结果仍旧是做不到。如果能做得到,解脱就在不远处,可是我们做不到。我们平常能做得到的,就是尽可能在符合自己条件的基础上,多精进一些。

  我们要在这样的状态中寻找一个能迅速成办解脱的法,是非常客观也非常真实的。如果只是说着一些完全不着边际的话,没有任何意义。比如我今天要求大家都像释迦牟尼佛一般,一年只尝一粒米和一滴水,都只是口头禅而已,有谁做得到?别说一年吃一次,我们就是一次吃一碗饭还觉得吃不饱,一年吃一粒米,有谁受得了?谁都做不到。或者要求大家像历代高僧大德一般,只吃一些粗茶淡饭,你能做到么?当然,现在粗粮养生的说法也挺流行的,但一顿两顿可以,长时间吃有多少人受得了,都会觉得咽喉很不适,还是细粮更好吃。但将吃什么先搁置一旁,即便你做得到,天天都在幽静山林中独自修行这个条件你能做到么?好像做不到。

  (三)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修法三

  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法?往昔也有一位修行者向一位高僧大德请教过:“诸佛菩萨的教言及传承中,哪一个教言传承最为殊胜?”这也是历朝历代的修行者都想知道的问题,因为我们都想要寻得并修学这样的法而迅速成办解脱。这位高僧大德回复说:“从法而论,密法最为殊胜;从根机而论,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法最为殊胜。”

  由于宿世的因缘,我们今生已经与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无上窍诀大圆满这样的甚深法门结上了殊胜的法缘。我们再也找不到较此更为殊胜的法。因此,从法的角度来说,我们现前所修的法是最殊胜的。

  从自己的根机而论,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法最为殊胜。由于众生根机不同的缘故,我们将修行无上窍诀大圆满的修行者分为两种根机:上等之次第根机者和上等之利根者。在讲法时对应上等之次第根机者讲解方便教授,对上等之利根者宣讲真实教授。

  方便教授与真实教授不同的特点在于,方便教授讲解次第道,这一点我们也已经讲解过多次。我们的修法必须具备三个要点:方便,智慧和善巧,主要修学次第法的弟子要时时铭记这一点。

  真实教授并不讲解次第道,而是直指心的本性,当下开悟,前面所讲解的修法三个要点也必须同时圆满。由于根机不同的缘故,次第根机者只能将三个要点分开理解,而上等利根者能做到同时圆满,当下开悟。

  因此,从我们的根机而论,我们现前所修的是方便教授,非常符合自己的条件。从法的角度来说,也是如此。由此可知,我们当前所修的法是最殊胜的法,即便想再去他处寻找更为殊胜教法,恐怕也是了不可得。这就是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

  (四)上师瑜伽与成熟口诀法精要部分完全一如一

  我们当前所修学的法无论是从直断即成熟口诀法(简称窍诀法)的角度还是从上师瑜伽导修当中宣讲,都是一部完整的教言。

  堪布昂琼曾经说过:“今天赐予你们的教言乃历代传承祖师的教授,一切祖师之道验。若较此简单一分,则无法摄受所有教义;若讲得再广一分,恐怕弟子由于智慧所限而无法纳受。因此当前所传讲的法既不多、也不少。”这也是在告诫后一代弟子,我们在接受教法的过程中绝不能再打折扣,因为这些精华内容已经不能再少了,但也不需要其他教言补充,因为它本身就是完整的教言。

  既然现前已经知道我们当前所修的法有多么完整与殊胜,就要反观自己在平常的修行过程中,是否做得很圆满。相对而言,我们现在手上的资料已经很齐全了。由于各人因缘不同,求法弟子中有些可以长时间亲近导师,在导师身边一步步地听闻;但有些虽然对导师及法心生敬信,但由于个人条件不具备的缘故,只能每年抽出一点点的时间去谒见导师、听听法,大多数时间还要在自己的住处配同着世间而修行。针对这两种现象,我们平常在讲解窍诀法过程中,将直断完整的教言分为两种不同的讲解方式:即成熟口诀法和上师瑜伽。

  我们所讲解的上师瑜伽和成熟口诀法所传讲的内容完全一如,这一点如何理解?成熟口诀法从智慧的角度来说,可以分为寂止与胜观,而上师瑜伽也是用寂止和胜观讲解智慧。从方便的角度来说,成熟口诀法分为意识转为道用和智慧转为道用。虽然我们也会从更广的角度讲解一些,比如通常讲解成熟口诀法的前行破除心房分为: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之去以及不共观察心之自性而抉择为实相大圆满几个部分做讲解,但它还是处于意识转为道用和智慧转为道用之中。我们讲解上师瑜伽有三种调伏烦恼的方便,即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其中前面的剖析调伏妄念和直视调伏妄念为意识转为道用,而安住调伏妄念则为智慧转为道用。因此从方便上来说,上师瑜伽与成熟口诀法也完全一如。最近阿松活佛正在为汉族弟子传讲《屠夫真言》,在讲解这三种调顺烦恼方便时,也讲解得非常细致。

  有些可能会问,这是否说明成熟口诀法讲解得多一些,而上师瑜伽导修讲解得少一些?你也可以这样理解,但要记住一点,虽然成熟口诀法与上师瑜伽在方便数量上有区别,但是精要部分完全一如,两者没有丝毫差异!

  (五) 上师瑜伽与成熟口诀法精要部分完全一如二

  按照龙萨派的成熟口诀法,我们首先讲解寂止。而寂止又分为三个阶段:未安住之心得安住即声闻修法;安住得坚固即菩萨修法;坚固得解脱即忿怒力修法。这三个阶段总称为寂止修法。

  按照成熟口诀法修寂止,可能单纯有相定就可以讲解十多种,而上师瑜伽导修讲解的禅定只有一两种。两者数字看上去不同,这么讲解的原因在于何处?就是为了令自己的内心更加自在。比如我们讲解口诀法时,今天让你从五方佛的角度当中观中央毗卢遮那佛的标志,过两天又会让你观东方不动佛的标志等等,所缘的对境天天都在迁变。这么观修的目的与我们讲解上师瑜伽时的观修是一样的,即依所缘的境而令内心平静安住。因此两者虽然讲解寂止的数量看上去不一样,实际都是一个道理。后期从胜观的角度中讲解,两者大致都是一样的。

  因此,无论是由于多方面条件不成熟而修上师瑜伽导修的弟子,还是可以在高原长时间亲近导师而修成熟口诀法的弟子,你们所修的法实际上没有丝毫差异。所谓的差异,是由于你对法还不够理解的缘故所致。

  无论是修行哪一种传承法要,很多修行者都会在对法还没有了解前就急于修行。我想,这样的修法可能会存在一些偏袒和不圆满的成分。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说过:“初次进入佛门时,不要急于修法,而要先知道这个法该怎么修。”也就是说,在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自己的信心就会增上,此时再做修行,则内心永远充满法喜,否则就会觉得每天的修法只是一种任务而已。

  比如有些谦虚的弟子会觉得为了照顾导师的颜面,这个任务必须完成;有些则是因为护持自己修行者的情面而修行,其实内心并没有什么意乐。但只要你对法真正有一定的认识后再去修行,相信你内心的意乐就会非常强。此时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坎坷障碍,内心的修法意乐都可以将它完全消除。这就是我们初次要理解一切法的目的。

  因此,无论是从成熟口诀法还是从上师瑜珈导修的角度而言,我们首先必须要在圆满通达如何修行之后再做修行为妙。这一要点,必须时时铭记心中!

  (六) 修法之前先要知道如何修法

  为什么我们几乎每次讲课前,都要讲一遍以上的道理?

  当然,有些弟子非常了不起,无论是修学方法还是见解,都已经有了很好的境界。但有些弟子的修行仍旧是一种糊里糊涂的状态。说没有求过成熟口诀法吧,好像已经求过了,但求完以后又不知道自己现在该做什么。出现这种现象的多数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初次来到亚青寺修行,还不清楚亚青寺讲法的特点,总是迷迷糊糊地想快点修完,早点回到汉地,因为禅堂里热腾腾的包子正在招着手叫他回去。于是就决定其他都先暂时搁置一边,先把成熟口诀法求完再说。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觉得亚青寺和五明佛学院修学佛法的氛围非常浓郁,自己因为环境的加持也渐渐愿意留在高原继续修行。这样一来,内心又会非常纠结:是早点回去吃包子还是留在高原修行?回去吃包子是可以的,但接下去该怎么修行就不知道了;留在这里可以知道该如何修学,但却吃不到包子。

  也许最终你会选择留在圣地好好修行,但由于前面听闻过程中太过马虎,听法并不细致,对法的理解也并不圆满,仍旧不清楚自己后面的修行该怎么做。可是作为老弟子,又不得不维持自己的颜面,因此一般都尽量不开口,就这么坐着,美名为“境心一如”。但这么做真没有意义,境心分不开适用范围太广,你这么坐着是哪一种状态?所以,由于没有真正理解成熟口诀法该如何运用,别说后期不知道如何运用,恐怕前面该怎么修都没有真正理解到位。

  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前行破除心房中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等修行内容,你可能已经在导师面前汇报过了。总的来说,我相信这些回答都不会很难。如果这位导师的要求不是很高,你将书上看过的教言,或者将《金刚经》,《楞严经》,以及《直指心性》、《胜乘狮吼妙音》里面的内容复述一遍,也许就能过关。但导师如果绕着弯再问你几个问题,恐怕你就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因为你的回答不是你的修学经验,而是偷来的答案。虽然前面你可能会糊里糊涂过关,但后面就会真正体会到,真正修学成熟口诀法的弟子不在于口才好坏,也不在于当时分数高低,而在于你的心有多么成熟。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它都是一种方便法,目的就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但是你将法求完以后,反观自己的内心仍旧与庸俗同道,和往昔没有丝毫之区别,内心就会开始产生烦恼,不知道该怎么继续。要记住,无论你修学的成熟口诀法是龙萨派或是宁提派的,在亚青寺的讲解当中,都是一如的。但你对法是否理解,则完全取决于你对法的认识。在对法还不够认识的前提下,还是需要细致闻思修行第二遍,这也是很理智的行为。

  当你细致听闻导师讲法并配同着《胜乘狮吼妙音》认真理解,知道该如何运用以后,就不用再天天到导师面前求法,而是用心去修。这样一来,相信你的见解就会越来越增上。

  (七) 善用资料 精进修法

  虽然我见的世面不是很广,但也常常在汉地走动。根据我的观察,关于正行上师瑜伽的讲解内容,应该说我们手上的资料是最齐全的。

  比如《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不仅包含了在亚青寺讲过的内容,也包括数次在汉地宣讲的内容。依靠众多虔诚弟子的清净发心,这些讲法内容不仅有了文字资料,还有视频资料。只要你想看想学,都能得到这些资料。不仅如此,我们还将《上师瑜伽导修》中最重要的部分提取出来,讲了一部更深密的上师瑜伽叫《上师瑜伽四精要引导文》,这也已经有了法本与光碟。

  所以只要你对法心生敬信,相信身边的材料是非常齐全够用的。但若你不去阅读学习的话,就如同猫头鹰一样,无论有没有太阳,眼里永远只能看到黑暗。也就是说,虽然我们手上的资料很齐备完整,但如果自己不阅读、不学习,永远无法见到解脱光明。

  我相信在座所有弟子,进入佛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打发时间,因为我们的时间本来就已经非常短暂。无论你现在是什么年纪,回想从小直到现在的过程,都会感觉时光走得飞快,而余下的时间恐怕会走得更快。我们的时间所剩不多,真没有很多时间可以用来随意打发。因此,我们每天所做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寻求解脱。

  要记住,只有如理如法才能获得解脱,而如今我们身边所有的修法材料都来自于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教言,前面的条件已经具备了,但最终是否能够获得解脱,就看你如何去做了。

  (八) 依教奉行才能成办解脱

  当前有很多修行者都自称在修行上师瑜伽,但上师瑜伽对他而言,可能只是一个名称而已,实际是否在真正按照亚青寺的传承而修,就不得而知了。

  要记住,上师瑜伽本身既不叫小乘也不叫大乘或密宗,它属于哪一种法完全取决于你的修行方式而定。比如从对治烦恼的角度来说,如果你在修学上师瑜伽时,只能做到断除烦恼,上师瑜伽对你而言就是小乘教法;若在调伏烦恼的过程中能做到转变烦恼,上师瑜伽就是大乘教法;若在修学过程中能做到运用烦恼,你所修的上师瑜伽就属于密宗教法。

  因此,上师瑜伽是属于小乘、大乘还是密宗,完全取决于你如何调伏烦恼,而不是你口中的念诵内容。你口中念诵的是“阿弥陀佛”、“嗡啊吽班扎儿格热班玛色德吽”还是“嗡玛呢呗美吽舍”,并不是区分的关键。惠能大师曾经说过“凡夫口诵,圣者心行”,凡夫口中念诵的都只是一个个的字而已。

  现前我们要将自己所修的这部法变成密宗教法,就必须按照密宗的特点去做。虽然我们平常都在观想,也在接受四种灌顶,但四种灌顶可能只是密宗的一个专用名词,实际修持过程中,下乘派也有。比如我们在修净土法门时,持名念佛就在讲解一心不乱,而一心不乱的要求也是要做到口中念诵与内心达到一如,这不就是一种灌顶吗?虽然没有“嗡啊吽”等观想内容,但实际上就是同一个道理。

  因此,只是在口中声称自己修行的是亚青寺的上师瑜伽,恐怕还是缺乏一点说服力,希望在座弟子在日常修行过程中,务必要踏踏实实。如今我们身边的教材已经非常齐全,现前应该要扪心自问,自己是先圆满通达上师瑜伽的一切教理后再如理如法修行,还是急于求成——将理论先搁置一旁,按照自己的方式修学?若是后者,相信成就绝不会发生在你身上。因为贤劫千佛都是依止导师如理如法修学而成办解脱的,没有按照自己的妄想,随心所欲而成办解脱者。

  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修法前首先要如理如法地理解,然后再遵照教言依教奉行,这一点非常重要。不仅如此,修行的同时还要再学习这些教言,并观察自己的修法是否与教言相符,有没有什么漏洞,这一点也非常重要。总之,我们在修学过程中要尽量做得圆满一些。若能做到圆满,则解脱大乐决定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九) 反观自心 调伏烦恼

  我们修学佛法的目的是为了消尽贪嗔痴烦恼,呈现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三种功德。以世间语言来说,就是通过修学佛法改善自己的性格。

  我们先不论自己修行了多长时间,因为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亲近释迦牟尼佛将近二十五年,时间也不短,但结果众所周知。因此,仅仅凭借表面去往某处或做了某事,并不代表内心就会有多少改变。如今我们所从事的一系列善法都称之为方便法,是成办解脱的工具。因此先问问自己,通过行持种种善法,自心改变了多少,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人事,尤其是与身边的亲人与道友相处时,内心调柔了多少,能做到几分和谐?

  在没有进入佛门之前,我们的内心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有一种特权意识,这是自我感太强的缘故所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我执太强。认为任何事都要遵照自己的想法发展,自己说东,他人绝不能往西,连偏一点东南、东北都不行,必须与自己的意志严丝合缝。若能做到,就觉得这个人非常好,自己可以接受;如果他人做得稍微偏离了一点自己的想法,就无法接受,甚至还会非常愤怒,这就是世间人的观念。

  但如今我们作为修行者,不能再时时盯着他人观察,而是要拿着镜子天天反观自己的内心。一旦内心产生这一系列不好的显现时,就要在第一时间想到:“这是由于宿世业障沉重的缘故所致,我绝不能随顺这个烦恼而继续发展。”

  从小乘的角度来说,贪嗔痴烦恼就是漂泊轮回的根源,因此内心被贪嗔痴烦恼所束缚时,虽然暂时不会有极大的痛苦,但三恶趣就在不远处等着自己,因此必须及时断除它。

  从大乘教法的角度而言,眼前所起嗔恨心的对境都是自己无始以来的父母,今天对自己的父母起嗔恨心,是天下最可耻的行为,所以必须要消灭这个烦恼。真正孝顺的儿女,报答自己的父母都来不及,别说是起嗔恨心了。但是对于不孝的人而言,你的内心已经被贪嗔痴烦恼所束缚,地狱时时都在挥着手招呼你过去。

  从密乘的角度来说,所起嗔恨心的对境本就是男女菩萨,而对佛菩萨心生嗔恨心,罪过有多大!因此,密乘修行者会在生起烦恼的第一时间就改变自己的内心。

  我们说过,功德有两种显现:一种是有意地呈现功德,另一种是无意中呈现功德。所谓“有意”,就是指在烦恼生起的当下就要提起正念,打掉烦恼,而不随顺烦恼继续发展。而所谓“无意”是指,由于我们长时间护持正念,行持善法的缘故,贪嗔痴烦恼逐渐减少,性格逐渐调柔。有很多弟子说,往昔他的性格非常糟糕,但如今却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越来越良善调柔。这就叫无意识中改变自己,增长了功德。以前一天要起十个烦恼,而如今一天只有五个烦恼,甚至只有三个、二个、一个,零点几个……烦恼已经越来越少了。这些都是平常行善功德增长的表现,所以我们要时时要观待自己的内心!

  (十) 修正自身才能令他人对佛教产生信心

  从信仰的角度来说,雪域高地全民族信仰佛教,因此对于信仰佛教者都会非常赞叹。但如今汉地的佛教,却由于历史上诸多曲折的原因,非常衰败。我相信在座很多人虽然自己信仰佛教,但身边最亲的人可能都不赞同,因此每次出门至少需要打几十个妄语,才能摆脱盘问。比如现在的你虽然在这里听课,但是对家人的说法可能是在海岛旅游或者探望朋友等等。很多人也因此心生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要记住,要让周围的人也能信仰佛教,最佳的方式不是你的言语表达,而是你的行为。

  从某种角度来说,由于历史上诸多曲折的缘故,我们从小就没有得到过这方面的教育。因此一听到佛教,一谈到宗教信仰,就习惯用封建迷信,思想幼稚等贬义词来描述定义。尤其很多人对佛教不了解的原因,更是会将民间的传统信仰、装神弄鬼的事情与佛教夹杂在一起理解,以为这就是佛教。因此,他们心目中会认定这样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信仰。

  从某种角度来说,家人不愿意让你信仰佛教,并不是一种坏心,而是一种好心。当然,所谓的“好”是站在他自己的立场而言,实际是因为他并没有真正理解佛法。你想要改变他们的想法,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改变自己的行为。当你的言行逐渐往好的方向发展,甚至超出他们的想象的时候,他们就会觉得你的信仰是值得肯定的。

  往昔由于交通不便,从藏地到汉地去做生意的人非常稀少。这些人从汉地回来后和当地的藏民说,汉族人的生活非常可笑,因为他们平常都用黑石头烧火,如果石头不燃烧,浇点水就会熊熊燃烧。但没有人相信,因为高原虽然黑的石头不多,但石头比比皆是,而且水也很多,从没见过有哪一块石头能燃烧。因为他们没有真正见过,所以都不相信。但现在人人都知道,烧煤浇油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因为都亲眼见过了。

  同样,想要别人相信佛教的功德,除非让他亲眼见到。你说:“信仰佛教可以成就虹光身。”你见过么?有谁相信?你说“成就者头上会出现很多佛像”,你自己见过吗?或者告诉别人“可以在水上行走,天空中飞翔”,谁都没见过,你完全就是在胡说八道。所以,只是口中天天说佛教非常殊胜,或者莲花生大师曰、普贤王如来曰、宗喀巴大师曰,这个曰那个曰,别人决定听不进去,他会想“你先别曰他人曰什么,你曰一下我就相信。”因此仅凭口中的表达想要有所改变,恐怕非常困难,用自己的行为来转变他人的想法,才是最佳的方法。

  我相信,很多修行者正在往好的方向在发展,也应该这样,因为这正是修行者该有的特点。我们应该成为众人赞叹的对境,而不是被别人指着额头批评“这个人不正常”。我们平常见到诸佛菩萨,都是恭敬顶戴,赞叹功德,而不是指佛像骂这样那样不对。因此,修正自己的行为,才是令他人放心的最佳方法,佛教的功德也本就如此。

  佛教虽然诞生于亚洲,但得到很多西方科学家赞叹:“如果说有一个宗教能与现代科学并肩存在,那必定是佛教”。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佛教是非常客观的存在,但很多不懂的人却仅仅将烧香拜佛认为是佛教。

  因此,我们现前所修的法是非常客观的。往昔对佛教的理解还不全面的时候,会觉得世间之外还有一个出世间,想要创造出世间法,就必须离开世间另起炉灶,只有用出世间的炉灶才能烧出世间的饭,但今天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也就是说,出世间的一切都可以用世间炉灶烧,你的厨房不用做任何改变,还是可以用以前的灶具继续做饭烧菜。但由于心态已经有所改正的缘故,虽然做出来的饭菜看似相似,实际口感已经完全不同了。这就是我们的佛教。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36课13-21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37课11-20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