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经庄严

哲学-经庄严论21行为究竟品105-108笔记

创建日期:2022-12-20

  哲学-经庄严论21行为究竟品105-108笔记

  第105课笔记

  1、戊六(行为究竟品)分四:一、菩萨之相;二、受生之理;三、得地之理;四、以赞叹究竟功德宣说。

  2、己一、菩萨之相:慈悲说爱语,坚稳与伸手,决定解密意,此等具慧相。

  如同由烟的相了知火一样,推知是菩萨,依靠修行六度及随同五相的那些相中可知“这位是菩萨”,数在菩萨之列中。五相是指,具足慈悲摄受众生;言说世间与法语的爱语;不因任何畏惧痛苦而怯懦,坚稳利他;恒时伸手布施一切事物;决定解释经典密意。这五种即是具慧菩萨的相。

  3、摄受得信解,不厌摄集故,意乐加行中,可知五种相。

  也就是说,以悲心摄受有情,以爱语获得信解,以坚稳而不厌倦痛苦,以伸手及解释密意二者,能以财施、法施摄集众生的缘故。由初者的意乐、后四种的加行中可了知五相。

  大悲自性具足意乐与具足加行中,由善意乐引发,将众生安置于善法的利意乐,遣除三恶趣等痛苦安置善趣安乐的乐意乐。具足加行,依靠这样的利乐意乐,三门将众生安置于利乐。具足这种就称为大悲菩萨。

  爱语的自性也有两种,即世间语言及说法语的自性。世间语言的自性也有两种,令皆大欢喜之语、面帯微笑问候安康等真实使人欢喜之语言,以及说子孙满堂、高朋满座或者财源滚滚、五谷丰登等合心的欢喜之语。法语是指以宣说波罗蜜多、菩提分法等令众生获得善趣与解脱。

  坚稳是指以等持、精进、智慧三者的威力成为具坚稳与安忍特性者,不因任何痛苦恐怖而畏惧怯懦,具足不退转威力。

  伸手是指,广大布施与无烦恼布施两种。

  其中广大布施是指,头颅手足等内在之物、转轮王位的受用外在之物也尚且能布施更何况说其他,不是微小而是广大布施。

  无烦恼布施,不施予有害他众的毒、刃等而无有悭吝不求回报布施清净物。

  解释密意之自性:由于具足四无碍解而如理证悟意趣与秘密等,无谬传讲甚深意义。

  悲心之五种对境:痛苦者、杀生等邪行者、放逸者、入邪见者、未断烦恼随眠的一切异生凡夫。

  爱语的所依或对境也有五种:真实说“身体安康”等问候之语;说广结亲友、广增财源之语能令人欢喜;说救护怖畏之语能安慰别人;没有特意祈求也承诺作为他人行事之助伴、提供机会;宣说善趣与解脱的方便法,真实授教。

  坚稳的所依或对境也有五种:轮回的痛苦、众生邪行、时间长久、对方反驳攻击、学修广大学处。

  伸手之处或所依也有五种:布施如上所说广大事物、无有偏堕而布施、恭敬而布施、无烦恼而布施、不求回报异熟而布施。

  解释密意之所依或对境也有五种:如来甚深经藏具甚深现空与顺逆式缘起所依为第一;有关戒律也精通堕罪与起堕所依,为第二;诸法自相与共相为第三;辨别经的具密意的名句为第四;分析诸法不同词句为第五。

  具悲心之果:今生无有怨敌、安住快乐、他世转生善道。

  爱语之果:断除四种语不善业而于生生世世语言有力,他的语言为人信受。

  坚稳之果:今生不失毁受用,以安忍摄受自他,他世究竟不退菩萨行。

  伸手之果:今生饶益他众,其果于他世自己获得广大受用,圆满菩提资粮。

  解释密意之果:今生是以传讲三藏遣除别人的不悟、邪见与怀疑,他世也将精通五明。

  五相如是次第解说:首先以悲心之因说爱语,以悲心善说,不厌烦轮回痛苦,具有坚稳而以财物摄集,以解释宣说正法密意令众生成熟。

  若问:这五种以什么波罗蜜多所摄?

  悲心是依靠种姓种子而串习四无量的禅定波罗蜜多所摄;爱语以断除粗语等的戒律波罗蜜多所摄;说法语以智慧所摄;坚稳是精进、安忍与智慧波罗蜜多所摄;伸手以布施波罗蜜多所摄,解释密意是禅定与智慧波罗蜜多所摄。

  五种作用,依照经论中所说前文已解说完毕。如此悲心等前三者通过具足、后两者是对众生增上的意乐,思维将他们安置于有余涅槃而利益称为利增上意乐,因为具有无烦恼所害的利益。

  思维将众生安置于无余涅槃是乐增上意乐,因为当时具足远离生老等一切痛苦的安乐。所以,悲心等五种归纳宣说为利、乐增上意乐中。

  增上意乐的分类,以下文“不净净极净……”宣说,增上意乐的作用以“摄眷具慧者……”宣说。

  4、己二、受生之理:菩萨于恒常,在家成轮王,生生世世中,利益诸有情。

  以慈悲心对众生增上意乐坚稳的菩萨,并非如声闻一样背离轮回,而是不舍轮回、为利有情反复受生成熟有情,所依身份示现在家、出家为主的种种投生。菩萨有些时候恒常辗转成为在家转轮王,于生生世世中,使众生成熟于善法中而利益他们。

  5、诸地具慧者,出家由受得,及以法性得,余示出家相。

  一地等诸地具慧菩萨也于出家亲教师轨范师前以呈白四羯磨受戒而得戒,具足由法性所得的无漏戒,另外幻化身示现出家相。

  6、诸位出家者,功德无有量。精勤持戒者,胜在家菩萨。

  在家人散乱、贪嗔等烦恼痛苦极多,诸位出家行人,具有遣除罪恶的无量功德,依佛陀所说,以越过泥沼、越过瀑流、越出不净处与火坑之类种种异名赞叹。为此,精勤持戒的菩萨,身份超胜在家菩萨。

  7、诸地坚稳者,他世令悦果,此生令行善,欲令得涅槃。

  菩萨受生轮回之因:是想利乐有情的增上意乐,因此解说它。信解行地与十地——一切地,坚稳菩萨欲求将众生他世间或后世安置于可爱悦意的乐果中,即是乐意乐。欲求今生令他们行持无烦恼的善法为利意乐。欲求究竟将他们安置于有余无余涅槃,如上所说,是利乐意乐,想将众生安置于快乐为乐增上意乐,想令众生无烦恼为利增上意乐,总之,就是欲求使一切众生得到暂时与究竟的利乐,即称为增上意乐。

  8、不净净极净,许众生意乐。

  增上意乐的分类,信解行地,没有现量证悟法性由耽著见所断二取,因此称为不清净增上意乐;一地至七地间称为清净增上意乐;不退转三清净地,称极清净增上意乐。承许这是诸位菩萨对一切众生如是增上的意乐。

  八地等之所以称为不退转地,是因为获得八地以后不可能再退转到有勤作相。如此就众生而言,有利增上意乐与乐增上意乐两种,就自相续而言,有不清净、清净、极清净三种,这是增上意乐的五种分类。

  9、诸地具慧者,发愿心平等,成为君主者,集眷普摄持。

  诸地的具慧菩萨依靠增上意乐而摄集众生即是增上意乐的作用,即在信解行地以发心发愿“将一切众生安置于涅槃法界”来摄受一切众生。从得一地起便获得自己与一切众生平等心,因此以平等心普皆摄受。

  成为尊主而普皆摄集:成为转轮王等有权有势的君主而以财物饶益有情将他们安置于十善业来摄集。

  引导眷属会众而摄受:转成眷属的轨范师亲教师通过传法而汇集弟子眷属会众,而普皆摄受有情。如是以四摄摄受众生。

  第106课笔记

  1、承许具慧者,以业以愿力,以及等持力,自在而投生。

  菩萨受生之因有四种:1、具慧菩萨的投生,住信解行地者,大多数投生都是由业力的因而投生,他们心没有获得自在而不一定能以意乐及愿力无疑投生,虽然偶尔也会有如愿投生的情况,但主要是以积福德资粮的业而转生于利益自他之处。

  2、此外,以愿力投生:一地二地的菩萨以愿力投生,发愿为利天界、人间、旁生、饿鬼、地狱某处有情而如其发愿投生,诸如出现大饥荒时,为遣除众生的饥渴而受生为鱼、大象等身体而以自己的肉满足众生。疾疫劫,受身为遣除当时疾疫的众生身体,让患者吃它的肉而摆脱疾病,还有变为成就明咒者、大医生的身体而止息有情的种种疾病。诸如此类,受生种种,如《宣说如来身密经》等中所说。

  3、三地至七地间的菩萨以等持力受生,他们依靠心的等持极其堪能而获得第四禅,但他不投生到色界而投生欲界,如愿以等持力受生。

  4、安住八地、九地、十地的菩萨有示现转生某某处的自在,因此承许是自在投生,他们也以化身示现从兜率天入胎等,示现种种投生。

  如《十地经》中讲八地时说:“如是获得成就身智,于不可言说又不言说劫中加持寿命故尽得寿自在;趋入极证悟等持之智慧故得定自在;真实示现由众多饰品装饰庄严一切世界之加持故得资具自在;示现业如时成熟之加持故得业自在;示现投生一切世界故得投生自在;随意于某佛刹某时真实示现成佛故得愿自在;真实示现一切世界遍满佛陀故得信解自在;于一切佛刹真实示现神变故得神变自在;真实示现如来之力、无畏、佛不共法、相好及真实成佛故得智自在;真实示现无有中边之法光明故得法自在。”其中宣说了获得十自在。

  虽然信解行菩萨也有以愿力投生的情况,但大多数是以业力投生;虽然入一地二地者也有以等持而投生的情况,但大多数是以愿力投生;三地至七地间以等持而投生,清净地获得十自在者自在投生。如是菩萨以投生四因而受生种种生处时,心有下品、中品、上品清净是由地的次第所成。

  2、己三(住地之理)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庚一、略说:法相人学处,蕴及成就相,释词与获得,安住即地者。

  以八种意义解说十地,是哪八种呢?地之法相、行者、学处、蕴、成就、相或因、释词、获得来解说所住之处的地,就像所住的大地上产生、安住有情及草木等无情法称为地一样,由菩萨的心下品、中品、上品清净的差别中出生世间出世间的一切功德,因此称为地。

  3、庚二(广说)分八:一、地之法相;二、行者;三、学处;四、蕴;五、成就;六、得地之相;七、释词;八、获得。

  4、辛一、地之法相:殊胜证空性,诸业不虚住,安住于禅乐,其后生欲界。

  一地现量证悟人无我与法无我,因此殊胜证悟空性是一地的法相。

  关于获得一地者,《十地经》中云:“意乐增上意乐坚稳,以定力慧力分析辨别,证悟三时等性。”由证悟人无我而使意乐非常坚稳,由证悟法无我使增上意乐非常坚稳。再者,由证悟人无我而以定力善妙辨别,由具足证悟法无我的智慧而以慧力极其分析辨别,由证悟三时诸法于空性中一味的法相而称为证悟三时等性。

  如此得一地后获得二地时,照见善不善一切业的乐苦异熟果不虚存在而于一切时分唯行十善业道,甚至梦中也不造不善业道,因此二地的法相安立为诸业不虚。如此二地者完全断除了杀生等业,连害心分别念也不会产生,更何况说直接以身体造恶业?心想,所有恶趣众生堕入颠倒都是由十不善业道所生,因此我要安住真实行善,将他众安置于真实行善等,如经中有广说。

  三地者的法相:安住四禅安乐,不失禅定的同时获得静虑等持,之后投生到欲界。经中云:“彼不间断真实随见如来智慧,证悟诸行具众多损害,于众生如是有十种心之意乐,何为十种?无怙、无依之众生意乐……听到彼等法后,自心决定思择,独自去往静处等,成就一禅二禅三禅四禅,生起静虑、解脱……”如其广说。

  5、复次菩提分,回向于轮回,内心无烦恼,成熟诸有情。

  接下来是四地的法相:以智慧现行菩提分法,以大悲普皆回向于轮回。

  另有人反驳说:菩提分法是出离轮回之道,它怎么会普皆回向于轮回成了轮回之因呢?

  答复:比如,没有以方便摄持的毒成为死因,而以方便执受的毒变成药,同样,修行没有以大悲方便摄持的菩提分,成为出离轮回的因,修行以大悲摄持的菩提分则成为投生轮回之因,因为不背离轮回的菩萨修行菩提分也是以大悲为利众生修行,成为不背对轮回而面对轮回之因,因此《注释》中说普皆回向轮回。如经中也说:“奇哉,诸佛子,住发光地之菩萨具足普皆修行、正知正念,断除世间贪心与意苦,于内在身体随观身安住……彼等也是依于正视一切众生之夙愿,以大悲为先导具足大慈……”

  五地的法相:心无染污,成熟众生,此地具足修行烦恼的对治四圣谛,而无有贪等烦恼,精通种种经典、工巧明,以三乘成熟众生。如经中说:“生起正念、智慧、证悟之心力而作意不退转,依此真实如实尽知此谓苦圣谛……真实精进寻求殊胜法,于此世间真实运用文字、典籍、历算、法律等。溯源、医疗、风干、尊崇、驱魔、去毒、除起尸行、咒语、舞蹈、言论、乐器、故事凡喜闻乐见之事。直至凡是利乐一切有情之事,大悲尊者为逐渐将众生安置于菩提均真实运用。”

  第107课笔记

  1、故意而投生,随护染污法,与一行道系,唯定无相道。

  六地的法相:为利有情特意投生轮回之处,修行缘起法而防护染污法,不为其所染而安住。也就是说,住六地的菩萨投生三界并不是以业和烦恼所感不由自主转生,而是以福慧大资粮所摄持不失正念正知为利有情投生于此处,特意投生,多番安住修行缘起法而防护、不染烦恼。如经中广说了如是思择诸法时,以大悲为先行而观世间生灭,一切由非理作意耽著我而造业的道理。

  七地的法相:安立为与一行道相系,唯一决定为无相。一行道是指八地,没有达到八地之前菩萨各自相续的勤作等不同,因此经行不一,获得八地后无分别智慧平等性任运自成,无有勤作及不同相续的相执,因此经行同一,如同百川汇大海成为一味般。与一行道相系,是指七地,因为它紧接着就获得八地。获得七地时,通达经等诸法之义、无相一味,是均唯一决定为无相的道。经中云:“奇哉,诸佛子,譬如染污不清净世间界、极清净世间界二者之间,除非愿力、方便力、妙慧力、神通力及大威力以外,随便不能逾越。奇哉,诸佛子,如是菩萨混杂行及普清净行之间,也除非愿力、方便力、妙慧力、神通力、本智力及大威力以外,随便不能逾越。”这是七地与一行道相系之义。一律决定为无相之义。经中云:“如是住七地时远离相状而显现身之无量事业,远离相状而显现语之无量事业,远离相状而显现意之无量事业,以极其清净无生法忍显现无量相。”

  2、无相任运成,清净诸刹土,其后则成就,成熟诸众生。

  八地的法相:无相任运自成、无有勤作动摇,佛土也清净,由此理安立其法相。住八地时,无相无分别智慧无勤任运自成,修成佛土器情普皆清净,经中云:“奇哉,诸佛子,具如是忍之菩萨,获得菩萨不动地即刻,菩萨之难知不共甚深处、离一切相、去除一切想执无量,一切声闻、缘觉不可夺之寂静、一切寂静均得以现前。奇哉,诸佛子,譬如具神变等广大功德之比丘……”其中作了广说。

  入于灭尽定无有动摇分别及想同时远离一切想之勤作与所作,如同睡眠之人梦到被大河冲走,如果尽最大努力从中解脱而醒来,就会立刻远离那种功用。同样,菩萨思维救度被烦恼四大瀑流所冲的有情而尽最大努力,但获得八地即刻远离一切特意所为勤作之因,如同去往大海的船在没有到海上之前要特意运行前往,到了海上之后由风轮汇集而无需刻意运行而行往大海范围,同样,到了八地后无勤趋入遍知智慧,以先前刻意造作的业不能成办。

  如是依靠无分别等持任运自成的威力无有勤作清净刹土等,如经中云:“真实修行生无量、清净刹土无量、成熟众生无量……”

  获得八地之后九地的法相:安立为以获得四无碍解无碍说法成办成熟有情。关于此理,经中也说:“住于菩萨善慧地之菩萨,广行说法,护持如来法藏,精通具足说法之理智慧无量故。菩萨之言词以四无碍解真实成就而说法。以法无碍解尽知诸法自法相。以义无碍解尽知法之分类,以词无碍解尽知无杂宣说诸法,以辩无碍解尽知诸法同相续不间断……”其中作了广说。

  3、等持与总持,菩提清净性,依此等安立,当知地法相。

  十地的法相:安立为获得无量等持总持门。得十地时,获得菩萨的“无垢等持”、“大乘光明等持”等无量等持门,那些等持成为产生神通等众多功德之因或处门。如是获得无尽宝箧总持、无边门总持等无量总持门,那些总持成为不忘受持佛语句义及为众生说种种正法之因,为此称为门。经中云:“奇哉,诸佛子,菩萨具如是智慧,得受灌顶,现量成就菩萨‘无垢等持’,现前‘现今出世之佛陀现量安住菩萨等持’……住此十地之菩萨获得菩萨解脱门等百千无数无量解脱门。如是获得百千等持及百千无数总持。”

  十一地佛地:安立为永断二障及习气,具足尽智无生智的大菩提极其清净的法相。《解深密经》中云:“断除有壳之习气而称一地二地;断除有膜之习气,故为三地以上;断除如来藏具有之习气,无有一切随眠之处,我说为佛地。”应当了知如是这些安立,就是一地至佛地间一切地的法相。

  4、辛二、住十地之行者:菩萨见清净,戒极净入定,断法慢相续,染净异慢无。

  住一地之行者:称为见解清净菩萨,因为具足证悟二无我的无分别智慧。

  住二地者,称为戒律极清净行者,因为连细微堕罪也不产生。

  住三地者是恒常入定行者,因为无论转生任何生世都于所得静虑及等持中不退失。

  住四地者是断除于法有我慢的行者,那也是因为在三地时恭敬法与寻求法如是具足极观察的智慧而日夜闻法、求法、思法、随法修行,为正法丝毫无有不舍的内外之物,没有不恭敬承侍说法者及不实修的情况。于法及说法者以难得及稀有之想极其恭敬,而丝毫亦无有不敬、骄傲。譬如,假设有些人将你抛到遍布燃烧熊熊火焰之大火坑中,身体正感受苦受,我若说‘要为你宣讲佛所说菩萨之清净行法偈’,彼菩萨为了佛陀所说之菩萨清净行一句法亦愿越过三千大千世界充满大火至梵天界而舍弃自己,更何况说平常火坑?纵使领受地狱有情之一切痛苦,我也当求法,更何况说与火苦相伴?”

  获得四地时,以强烈意乐如是求法,这也是散乱与我慢心,因此主要修行法义菩提分法而断除认为我励力求法的我慢,为此是于法断除我慢的行者。

  住五地者称为无有相续异体之我慢的行者,那时获得十种心之意乐清净平等性,通达三时佛陀的相续、三时如来之法、住五地菩萨的相续及其法于清净等性中无二无别,因此是无相续差别我慢的行者。

  关于十种意乐清净平等性,《十地经》中讲五地时云:“奇哉,诸佛子,四地菩萨,地道已圆满,由菩萨五地趋入,以十种心清净平等性趋入。何为十种?过去佛之法意乐清净平等性、未来佛之法意乐清净平等性、现在出世佛之法意乐清净平等性、戒律意乐清净平等性、定之意乐清净平等性、遣除见解犹豫疑惑意乐清净平等性、了知道与非道意乐清净平等性、了知励力断除意乐清净平等性、渐次向上修行菩提分法意乐清净平等性、成熟众生意乐清净平等性,共有如是十种。”

  其意义也就是,过去佛陀等佛法清净,如是得五地的菩萨也如我等不久将清净佛陀之法、三学等。获得如是意乐。

  住六地者称为无有染净异体我慢的行者,安住六地时获得十种法平等性而证悟缘起空性,因此了证悟于空性中无有以无明之缘产生行等安立为黑品、无明灭等安立为白品这两种安立,一切均是无生空性法相中一味,无有染净异体的我慢或执著相。

  所说的以十法平等性趋入六地即是如此,“诸法无相平等性与无法相平等性,如是诸法无生平等性、未生平等性、远离平等性、本来清净平等性、无戏论平等性、无取舍平等性、与梦幻眼华回响水月影像幻化平等性、实无实非二平等性。”

  5、刹那获得慧,净土善熟众,大力身圆满,善巧示灌顶。

  住七地者,称为刹那获得修慧能生佛陀诸法之因菩提分法的行者,如经中云:“奇哉,诸佛子,如是住菩萨远行地之菩萨圆满十波罗蜜多,也将圆满四摄事、四安住、三十七菩提分法、三解脱门,总之将刹那圆满一切觉支法。”

  住八地菩萨,称为安住等至、清净刹土之行者,因为安住于不分别任何相任运自成等持中而安住无有勤作的等至,修成佛净土,如经中所说,以入于大海之船的比喻无有勤作、加持一切世间界以一切饰品庄严极其美妙。

  住九地菩萨称为善巧成熟众生的行者,因为获得四无碍解而善巧为一切众生广泛说法令其成熟。

  住十地菩萨,获得大神通力,获得法身之因总持等持身圆满,善巧示现住兜率、入胎至现前证得菩提等佛陀的相,称为蒙如来以大光明灌顶的行者。经中云:“真实成就获得百千神通,若欲求,则加持狭小世界成广大、广大世界成狭小……十解脱门……百千无数解脱门。如是获得等持总持门。住此法云地之菩萨于一世界示现从住兜率天,降天,入胎……现前菩提,经祈请而转F轮,直至大涅槃地之间如来的一切相,随众生意乐,应机调化而作加持。”

  此外,又云:“刚刚现前彼地,即刻从等同千万三千世界面积之珍宝大莲花王中出生……如具相转轮王长子,安坐金床上,陈设种种饰品,伴随妙音乐声,以金瓶用海水灌顶,入于国王王族灌顶之列。如是菩萨亦蒙佛陀出有坏以大光明灌顶,即刻真实授权智慧,故称灌顶。依此步入真实圆满十力的佛陀之列……”其中作了广说。

  6、辛三、十地者能圆满学修三学之理:证悟诸法性,于此随学修,增上戒定慧,智慧二行境。法之真实性,入不知知等,智慧行境故,二地住有彼。

  一地现量证悟法性谛,是能清净一切学处的所依基础。

  于此其他地时,二地,学修增上戒学,梦中也不会梦到破戒情形,更何况说真正破戒?由此是戒律极其清净。

  三地学修增上定学,因为不失获得静虑等持。

  四地、五地、六地主要学修慧学,四地也有修三十七道品的殊胜智慧、修菩提分的智慧行境两种,五地学修法的真实性及四圣谛,六地以智慧如理趋入不知缘起之义的无明等顺式产生、以了知力灭除无明而使行灭等还灭之义,智慧行境是四谛与缘起,因此这两者是五地与六地这二地具有的。

  7、学修及修行,余有四种果,无相有行住,是为第一果。真如无现行,清净诸刹土,承许第二果,成熟诸众生。等持及总持,成就微妙果,此等四种果,真实依四地。

  后得学修三学与入定修行无分别智慧,另有四果,安住无相也是有行安住,七地是第一果。

  无现行而任运自成无相真如与清净佛土的八地,承许是第二果。

  九地以四无碍解说法成熟有情,是第三果。

  成就等持总持的最后十地是第四果,是成为一切地之顶的微妙果。

  如是这四种果,真实依于七地至十地间的四地。

  第108课笔记

  1、辛四、诸地如何清净无漏五蕴之理:尽证法性已,于此净戒蕴,其后则清净,定蕴及慧蕴。此外诸余地,解脱四种障,亦解质碍障,清净解脱智。

  一地证悟法性时,无漏蕴是一切的所依,证悟此理后于此二地,清净戒蕴。二地之后三地清净定蕴,四、五、六地清净慧蕴如前。

  除前面这些地之外,七、八、九、十其余四地,清净解脱四障的解脱蘊,七地等四地,对刚刚所说获得无相、无行、成熟有情及总持等持四果成为障碍的,是产生细微相、勤作、没有获得成熟有情的无碍解、总持等持没有获得自在,依次在获得七地等四地时,解脱那些违品障碍后,连细微相也不生等,因此这四种是清净解脱蕴。

  佛地以金刚喻定无间道摧毁细微所知障二现迷乱习气,因此也解脱了质碍一切所知法的障碍,是清净解脱智蕴。如是七地至十地间,安立为清净解脱蕴及佛地清净解脱智蕴。

  有人辩论:如果解脱是断除障碍的抉择灭无为法,那么它安立为蕴怎么合理呢?

  梵语“布莫德”译为解脱,此术语涉及除去与信解两种法相,此处运用于信解,安立为蕴,这是《注释》中宣说的。虽然解脱了诸行流转,但无勤作任运自成而具有智慧,因此与灭尽所断的无遮断空不同,从解脱障碍的智慧性的断功德角度可以理解是蕴。

  2、辛五、安立成未成就功德之理:当知一切地,未成就成就,成就亦承许,未成就成就。

  应当了知,信解行地与十地共有十一的一切地,摄集于未成就与成就这两种中,是指什么呢?信解行地虽然安立为地的名称,但没有进入圣地,因此称为地未成就或者未成就地,因为没有证悟法界遍行的法相而没有成就见谛的缘故。一地以上是成就地,因为见到法性谛而成就出世间的圣者并且现行成就各地所证。十地的成就也观待功德大小而承许为未成就与成就地,不清净七地有勤作,因此不是无相瑜伽任运自成的缘故,称为未成就地;三清净地无相瑜伽无勤任运自成的缘故,称为成就地。

  3、当知成就地,作意依安立,了知是分别,彼亦不分别

  应当了知,要成就那些圣地,对于每一地的功德是什么、它的所断过患是什么、它的所修之法是什么,要依照如何安立心中明了呈现,对于上地的功德是怎样、能获得它的法是什么均加以作意,即称为作意依安立。

  比如,要成就一地,就要作意一地的功德与它的所修,作意一地具有所要获得二地的诸因法,就是作意安立。关于作意一地的功德,如经中云:“奇哉,诸佛子,众生极积善根,极积资粮……”一地者作意它是所得二地的因,如云:“奇哉!诸佛子,如是菩萨于一地极修行,彼是真实信解二地,生十种心之意乐。何为十种?正直意乐、柔和意乐、堪能意乐……”或者为证悟每一地的意义,思维作意名称、词句、文字所说,即是依安立作意。作意地安立而成就时,应当了知地及其一切安立唯是自心本身显现那些,除此之外的意义不成立,了知那些地也是自己的思择分别念,因此无有所取。认识到如果无有所取就不成立能取,从而不分别能取,因此应当了知无有所取能取。

  4、各别自证故,佛陀行境故,修行一切地,成就不可思。

  如是了知各地之作意与它也唯自心、无有所取能取,因此成就一地等其余一切也如是修行而成就各地。这样修地与成就是一般人不可思议之事,因为诸地是圣者所得的各别自证的缘故,再有那些地的安立也是佛陀行境之法的缘故。应当了知修行一切地,及修行究竟成就也是异生凡夫与声闻、缘觉不可思议之事。如《华严经》云:“犹如空中之鸟迹,极难观见无法言,如是善逝佛子地,以意心境无法知。”

  5、辛六(得地之相)分二:一、真实相;二、宣说具相地之功德。

  壬一、真实相:有现及信解,不怯不软弱,不仰仗他者,一切尽证悟。

  如同通过水鸟可知有水、以烟可知有火一样,宣说以什么相可知获得何地,前文的五相是得地与未得地菩萨的总相,此处是宣说得地者的十相。

  得某某地心中有现量明现其所断、所得、修行的诸法,对所得上地有信解并欲求,是第一相。

  因见谛而对深广诸法不畏惧不怯懦,是第二相。

  对于任何寒热、劳累等及施舍头颅肢体等苦行及痛苦,心不软弱、无有厌烦、永不退屈,是第三相。

  依靠二资粮的威力,自己已经证悟法性,成就各自地不需要依靠别人宣说,因此传讲其安立及修行意义,不仰仗他者,是第四相。

  获得一地时,也获得善巧证悟成就其余一切地的所有安立,入定以安住无分别智慧的威力、后得以清净世间的智慧了知成就其余地的方便,因此能成就各自地之上地的方便。

  一地趋入二地的方便是正直及柔和等十种,二地趋入三地的方便清净意乐与不动意乐等十种,这般完全精通诸地成就上地的方便安立,即是第五相。

  6、于诸心平等,无转无贪爱,知方便生眷,承许是众相。

  对无边一切众生与自己无有差别的心获得平等,是第六相。

  无有引领即可入地,具足圆满的福德资粮与证悟诸法空性的智慧资粮,也无有贪嗔,因此不以赞叹及安乐而骄傲,不以不赞与痛苦而心怯懦或畏缩,不随任何外缘所转,即是无引或无转,是第七相。

  入地者具足出世间佛菩萨的圆满财富,因此视梵天、帝释、转轮王等的受用也如不净物般而无有贪爱,舍弃那些、施予他众而出家,是第八相。

  真实了知成就无上菩提之方便的三轮无分别智慧,是第九相。

  除为利众生以愿力于佛不住世的世界投生外,生生世世转生佛眷属中,是第十相。

  如是承许这十相是住于所有十地菩萨总的相。

 

上一篇:哲学-经庄严论21行为究竟品105-111科判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